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和控制策略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和控制策略内分泌干扰物质,简称EDCs,是一类能够干扰人类和动物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物质。
EDCs的存在已经被证实,因为它们被发现在空气、水、食物和日常用品中。
EDCs的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已经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联。
这些问题包括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免疫系统问题、神经系统发育受损以及癌症等。
因此,EDCs的检测和控制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种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生物样品来检测EDCs的存在。
生物样品可以是尿液、血液、脂肪组织、毛发等。
这些样品中的EDCs含量可以被测量,并且可以确定与EDCs相关的健康问题。
EDCs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监管来控制EDCs的使用,二是寻求替代品,降低EDCs的暴露。
典型的监管措施包括AOX和REACH等法规。
AOX法规被用来限制生产使用某些危险材料的数量。
REACH法规则要求厂商提供关于产品的安全性数据,并为产品提供妥善的标记和使用说明。
寻找可替代品是控制EDCs的另一种策略。
许多EDCs被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这些用品包括化妆品、塑料制品、清洁剂和杀虫剂等。
因此,寻找可替代的化学品是一个必要的任务。
例如,一些天然替代品已经被发现和提供,这些替代品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天然油。
此外,EDCs的控制还包括消费者自己采取的一些步骤,例如减少使用含有EDCs的产品、增加水的摄入量以帮助排出EDCs等。
总之,EDCs的检测和控制需要多个领域的合作,这涉及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伦理等方面。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EDCs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壬基酚、辛基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壬基酚、辛基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来源于环境中,进入人体后具有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转、代谢、结合等过程,激活或者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破坏其维持机体稳定性和调控作用的物质。
EDCs会对人体发育及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1-2]。
烷基酚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烷基酚成分中以壬基酚、辛基酚为主,不易降解。
目前,文献报道烷基酚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LC-UV)法,衍生-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等[3-7]。
其中液相色谱法难以排除基质干扰的影响,气相色谱法操作繁琐。
由于烷基酚类物质的污染较普遍,普通试剂、塑料耗材中均能检出,如果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其本底污染较难控制。
本研究建立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壬基酚、辛基酚,进行了萃取条件优化,并对辖区内自来水进行检测。
本方法操作简单,干扰易控制,无需复杂衍生步骤。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仪器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Xevo TQD,Waters公司产品);氮吹仪(Biotage公司产品)。
试剂有二氯甲烷(农残级)、甲醇(LCMS级)、乙腈(LCMS级)、纯水(HPLC级)均为MERCK公司产品,氯化钠优级纯(国药公司产品)。
壬基酚(NP)的三种异构体:NP-1(支链壬基酚混合物CAS 84852-15-3)、NP-2(直链壬基酚混合物CAS 25154-52-3)、NP-3(4-正壬基酚CAS 104-40-5);辛基酚(OP)的三种异构体:OP-1(4-正辛基酚CAS1806-26-4)、OP-2(4-特辛基酚CAS 140-66-9)、OP-3(叔辛基苯酚混合物CAS27193-28-8)。
1.2 前处理取200 mL水样,加入5 g氯化钠(优级纯,经过净化处理),加入6 moL/L 盐酸数滴调节酸度,用30 mL二氯甲烷分2次萃取,合并萃取液后用氮吹仪(40℃)浓缩,以乙腈∶[KG-*2]水(1∶[KG-*2]1)定容至1 mL。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Poisoning Control,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were
of detection and analysis
were
reviewed,and the future’S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det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talked about also.
Key words:endocrine disrupting
Abstract:EDCs effect mainly
to
are
new gener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which
nervous
are
globally
concemed.They
to
mayLeabharlann causeadverse
the endocrine
and
2.2液相色谱法(LC)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
固体样品
从固体样品中提取内分泌干扰物常用的方法有溶剂萃 取、索氏提取等,这些萃取技术比较简单而且便宜,不论极性 溶剂还是非极性溶剂都能使用,然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萃取 溶剂和时间。近年来一些先进的样品提取方法如超声波萃取 技术、压力流体萃取(PLE)和微波辅助萃取技术(MAE)等得到 发展,并逐渐应用于固体样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 超声波萃取技术是利用超声空氏原理,通过改变超声温 度和时间,对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提取。该技术简单快 速,而且可以减少溶剂用量。容慧等选择二氯甲烷作为溶剂, 利用超声波萃取的方法提取PVC塑料中的5种增塑剂,得到 良好的效果,并与索氏提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提取效率 接近,但超声波提取操作简单快速№1。 压力流体萃取(PLE)是利用在高温、高压下保持萃取溶 剂的液体状态而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从而可以减少溶剂 用量和萃取时间,而且提取效率较高。Ding等应用压力流体 萃取技术提取了河流底质中的4一NP,通过系统地研究影响压 力流体萃取的因素(温度、压力、溶剂流速、静态/动态萃取时 间等),发现用甲醇做溶剂,在100℃、100arm压力下采用静态 (10min)/动态(15min)步骤,4-NP可以几乎达到完全萃取,回收 率可达到98%…。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MAE)就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性对物 质中的目标成分进行选择性萃取的方法。通过调节微波加热 的参数,可有效加热目标成分,以利于目标化合物的萃取和分 离。“u等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成功地对河流底质中的17. 0雌二醇、雌激素酮、4.壬基酚、双酚A等7种内分泌干扰物同 时萃取,通过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微波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用甲醇作为溶剂,萃取温度为110“(2,保持15min的条件下,目 标化合物回收率较高(>74%),而且重现性较好旧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快速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快速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各种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是一类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壬基酚(NP)是EDCs的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产生危害。
因此,快速、高效的壬基酚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开发一种能够快速、高效检测环境中壬基酚的生物检测技术,为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
1.筛选壬基酚高效的生物指示物质。
2.建立适用于壬基酚快速生物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系统。
3.优化壬基酚生物检测技术,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度。
四、研究方法
1.筛选高效的生物指示物质,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确定壬基酚的最优指示物质。
2.采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建立壬基酚生物传感器系统,包括函数化生物材料的制备、生物元件修饰等步骤。
3.优化壬基酚生物检测技术,包括优化检测条件,建立标准曲线,评估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步骤。
五、研究意义
建立快速、高效的壬基酚生物检测技术,可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同时,此项研究可为其他环境有害物质的快速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寻找和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寻找和评估近年来,关于环境中存在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那些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物质,包括人类和动物激素、药物、农药、化学品等。
在环境中存在的EDCs,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会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对于环境中的EDCs的寻找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中寻找EDC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方面,EDCs 的种类非常多,来源和排放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所有的EDCs进行寻找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环境中存在的EDCs的浓度很低,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效地寻找出EDCs。
因此,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分子筛选、生物检测和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
其中,分子筛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EDCs 与生物内分泌受体的结合作用来筛选出目标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还能够快速地找到目标物质。
但是,由于生物内分泌系统非常复杂,因此分子筛选仅仅是寻找EDCs的一种手段,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够寻找到全部的EDCs。
另一种方法是生物检测。
生物检测是通过观察生物的反应来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EDCs。
其优点是能够快速地判断环境中EDCs的危害程度,但其缺点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检测系统,且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最后是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可以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EDCs。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化学分析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复合污染物,化学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分别分析才能够找到目标物质,难度较大。
在找到EDCs之后,需要进行评估。
EDCs的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决定其是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重要依据。
EDCs的评估主要包括毒性评估和流行病学评估两个方面。
毒性评估是评估EDCs对生物体毒性的程度。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
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价

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价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存在却给水质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准确检测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进行风险评价,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含义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指的是一类可影响生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引起皮肤和肝脏的肿大、雄性化、发育减退等问题,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常见的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草甘膦、非那雄胺、丙烯酰胺等。
二、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1、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由于其直观性和敏感性,成为了研究水质的一种可行方法。
大名鼎鼎的“雅典娜”小白鼠就是其中一种生物检测法。
在实验室中使用这些动物,观察它们受到水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的反应。
此外,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还可以通过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氧化还原电位和腹水鉴定等方法进行检测。
2、化学检测法与生物检测法相比,化学检测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目前,常见的化学检测法有固相萃取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气质联用等。
例如,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再通过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
三、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风险评价1、危害评估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可以评估它们的危害程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能更好地预估它们的危害程度。
2、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指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危害物质接触人类或生物的风险。
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人类或生物面对的危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潜在风险评估潜在风险评估是一种对风险风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进行检测,可以提前预测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合理地应对。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了多种化学物质和化合物,比如塑料、化妆品、农药等等。
由于EDCs具有潜在的毒性和危险性,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讨论EDCs的影响。
第一章:环境行为EDCs可以存在于各种物质与环境中,比如地下水、大气、土壤、生物体内等等。
EDCs在环境中的行为包括迁移、转化和积聚等等。
这些行为直接决定着EDCs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威胁水平。
1.1 迁移EDCs在环境中往往能够通过水、空气等途径迁移,从而进入到生态系统内部。
例如,废水中含有的药品,可能会通过排放到河流中,沿着水流向下游迁徙,进一步引起地下水和海洋的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的监管,以保证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得以减弱。
1.2 转化EDCs在环境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这些新物质可能会增强EDCs的毒性或降低毒性。
例如,烷基苯磺酸盐类(Alkylphenol Ethoxylates,简称APEOs)在水中分解后会生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种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更高。
因此,在评估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时,需要通过考察转化产物的性质来科学评估风险。
1.3 积聚EDCs在生态系统内会通过生物吸收、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方式逐渐积聚。
在生态系统内,EDCs的积聚往往呈现一个逐级放大的趋势。
例如,塑料微粒中含有的二恶英等有毒物质,在食物链的顶端,最终会被人类摄入,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废弃塑料物质的回收利用,减轻EDCs的积聚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第二章:风险评估在评估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时,通常采用生态学和毒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积极研究。
2.1 毒理学评估毒理学评估主要是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确定EDCs对于生物体的毒性和危险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述评・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张立实 吴德生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EDCs )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对环境中各种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甄别(screening and testing ),以确定该化学物(或混合物)是否具有干扰生物机体内分泌活性的作用,即是否属于内分泌干扰物?这对于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预防措施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研究中,目前尤其应注意的是:(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EEDCs 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由激素受体介导的对激素功能的激活或阻遏,还应当包括对整个内分泌腺轴内稳态的破坏,以及对激素的产生、分泌、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过程的干扰等。
因此用“环境激素”或“环境类激素”来代表整个这一类化学物就显得不够准确;(2)在目前对动物实验要求实施三“R ”(refine/replace/reduce )呼声很高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可靠和实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的范围环境化学物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甄别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来鉴定某种化学物是否具有EEDCs 的各类效应特征,以确定该化学物是否属于EEDCs 。
这是识别、研究和控制EEDCs 污染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也是目前EEDCs 研究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和评价方法目前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环境化学物模拟或拮抗生物体内主要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活性的甄别和评价方法;(2)环境化学物对生物体内上述激素的产生、分泌、转运、代谢、排泄等活动过程干扰的甄别和评价方法;(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整体效应(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腺轴)的评价方法;(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效应评价方法;(5)多种环境化学物(混合物)内分泌干扰活性(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
作者:王涛, 高志贤, Wang Tao, Gao Zhixian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刊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14(4)
被引用次数:10次
1.邵兵;胡建英;杨敏重庆流域嘉陵江和水环境中壬基酚污染状况调查[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02(01)
2.堤冶;张东由环境激素引起的生殖障碍[期刊论文]-日本医学介绍 2001(01)
3.Bergman A Pathology of Baltic grey seal and ringed seal femal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drenocortical hyperplasia: 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ause of a widely distributed disease syndrome? 1985
4.Bergman A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Baltic grey seal (Halichoerus grypus)during two
decades.Gynaecological health improvement but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colonic ulcers[外文期刊]
1999(03)
5.Bergman A Prevalence of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a disease complex in the Baltic grey seal during 1977- 1996 1998
6.Lurd B - O vitro adrenal bioactivation and effects on steroid metabolism of DDT, PCBs and their metabolites the grey seal 1994
7.K Gunther Endocrine - disrupting nonylphenols- ultra- trace analysis and time - dependent trend in mussels from the German bight 2001
8.姚文;栾和林用GC-MS检测萃取剂中内分泌干扰物[期刊论文]-矿冶 2001(03)
9.Ashby J;Tinwell H Uterotrophic activity of bisphenol A in the immature rat[外文期刊] 1998(11)
10.Spearow JL;Doemeny P;Sera R Genetic varia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endocrine disruption by estrogen in mice[外文期刊] 1999(5431)
11.Soto AM;Sonnenschein C The role of estrogen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breast tumor cells ( MCF - 7) 1985(01)
12.Soto AM;Silvia RM A plasma-borne 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estrogen -sensitive breast tumor cells( estrocolyone- I) 1992(07)
13.Soule HD;Vazguez J;Long A A human cell line from a pleural effusion derived from a breast carcinoma 1973(05)
14.Lippman M;Bolan G The effects of estrogens and antiestrogens on hormone- responsive human breast cancer in long - term tissue culture 1976(12)
15.Lieberman ME;Jordan VC;Fritsch M Direct and 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estradiol - stimulated prolactin synthesis by antiestrogens in vitro 1983(08)
16.Campen CA;Jordan VC Opposing biological actions of antiestrogens in vitro and in vivo:induction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in the rat and mouse uterus[外文期刊] 1985(06)
17.Mayr UE Estrogen- controlled gene expression in tissue culture cells by zearalenone[外文期刊]
1988(02)
18.Soto AM;Sonnenschein C;Chung KL The E - SCREEN assay as a tool to identify estrogens:an update on estrogenic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外文期刊] 1995(07)
19.Sherry J;Gamble A;Fielden M An ELISA for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vitellogenin and its use in bioassays for environmental estrogens[外文期刊] 1999(1-2)
20.常艳;朱心强;祝慧娟用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法检测化学物的雌激素样作用[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04)
21.Zacharewski T vitro bioassays for assessing estrogenic substances[外文期刊] 1997
22.McLachlan JA Functional toxicology:a new approach to detect biologically active xenobiotics[外文期刊] 1993(05)
23.Ng SY;Gunning P;Eddy R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al human beta - actin gene and its multi -pseudogene family:oonservation of noncoding regions and chromosomal dispersion of pseudogenes
1985(10)
24.何世华;梁增辉;战威环境雌激素重组酵母测评系统的建立[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2(01)
1.吴峰.邓南圣.程雅芳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3)
2.李杰.司纪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简介[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1)
3.刘则华.刘锡建.肖稳发.陈思浩.LIU Ze-hua.LIU Xi-jian.XIAO Wen-fa.CHEN Si-hao水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0(2)
4.宋玮华.尹军.王建辉.SONG Wei-hua.YIN Jun.WANG Jian-hui内分泌干扰物质及防治措施研究[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5)
5.刘征涛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素[期刊论文]-科技术语研究2001,3(3)
6.于智勇.蒋建国.薛庆於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对人类的危害及预防[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2010,27(2)
7.李杰.司纪亮内分泌干扰物质简介[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
8.王晓栋.肖乾芬.高树梅.王连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基于结构的活性预测与分类筛选[会议论文]-2006
9.林少萌.Lin Shaomeng水中内分泌干扰性物质的检测综述[期刊论文]-广西城镇建设2009(12)
10.王炜.魏光辉环境内分泌干扰因子与雄性性分化异常[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03,32(4)
1.王鲁梅.刘维屏.马云.林坤德农药的内分泌干扰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6(3)
2.赵利霞.林金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与进展[期刊论文]-分析试验室 2006(2)
3.王春花.蒋萍.胡伟.王玉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复合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1)
4.陈一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环保科技 2007(2)
5.张万让干旱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研究的探讨[期刊论文]-新疆环境保护 2009(3)
6.杨蕾雌二醇对非洲爪蟾与日本青鳉性腺发育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6
7.乌云娜.冉春秋.白英霞环境荷尔蒙及其研究现状概述[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9(10)
8.赵利霞.林金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与进展[期刊论文]-分析试验室 2006(2)
9.赵立群利用重组基因酵母技术研究七种环境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魏慧斌.林金明环境雌激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 2005(5)
引用本文格式:王涛.高志贤.Wang Tao.Gao Zhixian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