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十七讲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北宋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为“词家之冠”。是宋代词人之集大成
者。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片玉集》。
28岁,因 做《汴京 赋》,深得 神宗赏识, 升为太学正
生平Βιβλιοθήκη 担任宋朝皇 家最高音乐 机构的大晟 府提举一职
因赞扬新法 受到牵连
38岁,文学创作 的成熟与定型期 初旅汴京 寄居庐 州、荆 州 出知溧水 再旅汴京
63岁, 因与蔡 京诸人 瓜葛
1121年
暮年远宦
谢谢观看!
生生平初旅汴京寄居庐州荆州出知溧水再旅汴京暮年远宦28岁因做汴京赋深得神宗赏识升为太学正因赞扬新法受到牵连38岁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定型期担任宋朝皇家最高音乐机构的大晟府提举一职63岁因与蔡京诸人瓜葛1121年谢谢观看
人物介绍
周邦彦
(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
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宋代婉约派词风的研究- 周邦彦 - 语文新课标论文

宋代婉约派词风的研究- 周邦彦 - 语文新课标论文
核心提示:第五章周邦彦第一节周邦彦的集大成及其词史地位学习目的了解周邦彦集
大成的内涵、意义。
学习提示在与柳永、秦观、贺铸、苏轼等创作的比较中,认识周邦
彦的集大成。
关键词集大成知音律备法度复习与思考1、..
第五章周邦彦
第一节周邦彦的集大成及其词史地位
学习目的
了解周邦彦集大成的内涵、意义。
学习提示
在与柳永、秦观、贺铸、苏轼等创作的比较中,认识周邦彦的集大成。
关键词
集大成知音律备法度
复习与思考
1、周邦彦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2、周邦彦的“集大成”在词史上有何意义?
作业与练习
一、填空题
1、词是,词风常随的推移产生变化北宋后期音乐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当时词风的变化。
2、北宋的慢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清真词,以、、
和风格著称,成为后世词人取法的榜样。
3、周邦彦发展了柳永
内容来源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
周邦彦诗歌10篇周邦彦的诗词

周邦彦诗歌10篇周邦彦的诗词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前言》)。
周邦彦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周邦彦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月中行·蜀丝趁日染干红词牌名:月中行|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蜀丝趁日染干红。
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
静看打窗虫。
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
啼尽梦魂中。
迎春乐·桃蹊柳曲闲踪迹词牌名:迎春乐|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桃蹊柳曲闲踪迹。
俱曾是、大堤客。
解春衣、贳酒城南陌。
频醉卧、胡姬侧。
鬓点吴霜嗟早白。
更谁念、玉溪消息。
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
蓦山溪·湖平春水词牌名:蓦山溪|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
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
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
云渐起。
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
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未已。
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个甚,烟雾底。
独爱莼羹美。
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夜游宫·客去车尘未敛词牌名:夜游宫|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客去车尘未敛。
古帘暗、雨苔千点。
月皎风清在处见。
奈今宵,照初弦,吹一箭。
池曲河声转。
念归计,眼迷魂乱。
明日前村更荒远。
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
诉衷情·堤前亭午未融霜词牌名:诉衷情|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堤前亭午未融霜。
风紧雁无行。
重寻旧日岐路,茸帽北游装。
期信杳,别离长。
远情伤。
风翻酒幔,寒凝茶烟,又是何乡。
隔浦莲近拍·新篁爷翠葆词牌名:隔浦莲近拍|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新篁爷翠葆,曲径通深窈。
周邦彦 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词人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男,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婉约派词人.宋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
以后十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省)县令等。
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
宋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
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1121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周邦彦的词集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
其词集在宋代时已有单刻传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有《清真词》2卷、《后集》1卷,曹杓注释。
现存周邦彦词集有二种版本:一为《片玉集》10卷,宋陈元龙集注,有《疆村丛书》本、《宛委别藏》本、《景印宋金元明词》本;一为《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有元刊本、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王鹏运四印斋刻本、西泠词萃本。
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有吴则虞校点本《清真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出版罗忼烈《清真集笺注》。
中华书局又于2002年出版孙虹等《清真集校注》。
《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180余首。
苏幕遮(周邦彦)ppt实用课件17

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景 物?这些景物大致构成了几幅 画面?
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
宿雨新干、风荷出水 三幅画面
燎 香 消 暑 图
鸟 雀 呼 晴 图
风荷摇曳图
诵读全词
苏幕遮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
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 圆,一一风荷举。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宋代词人列传】―周邦彦

两宋词人之中,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为苏、周、辛、姜,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的座次仅次于苏轼,而在诗词爱好者那里,对周邦彦的评价似乎并不及词史地位那么高。尤其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清真词的批评:“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对后世读者的影响较大,后人遂将周词看成过分讲求文辞雕琢而丧失真实性情的作品。平心而论,周词的确不及北宋早期的名家语浅情深,风韵自然,有令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是他雕琢字句的弊病,却也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词洁》中说:“美成词乍近之觉疏朴苦涩,不甚悦口,含咀之久,则舌本生津。”他的词不是芳甜满口的水蜜桃,却是需要咀嚼回甘的橄榄果。
因他早年的《汴都赋》主题是颂扬新法改革的成就,所以近代学者罗忼烈、叶嘉莹等均认为他是拥护新法的词人,其实周邦彦的性情,更适合做一个文学人而非介入政治,他倒也是一个比较安于致力为词的文人,政治上自然不会无所倾向,但也仅仅只是“倾向”于新法而已,并不曾卷入党争的漩涡中心。王国维说他于两党“均无依附”,他的堂叔是苏轼的好友,也算是苏氏的故人子弟,可是他与苏轼同时在京城,却没有留下有交往的记载;他的《汴都赋》赞扬了新法推行的成绩,但在哲宗重新起用新党的时候,他也并不以此夤缘求进。即使是晚年稍微显达,亦是“循资格得之”,是从小官职一步步兢兢业业的做起来的,是自己份中该得的。他对人对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心态,不管是名士也罢,权贵也罢,他既不得罪,也不主动拉近关系,这种生活态度颇为中庸,“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清真先生遗事》)其实在当时崇尚气节的士大夫群里,“无所趋”,不巴结讨好并不是难事,“无所避”则要既有来往,又要保持不亢不卑的姿态,这个度也不是好把握的。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中,捕风捉影的记载了一个跟这首《兰陵王》词有关的绯闻故事:周邦彦在开封为监税官的时候,与京师名妓李师师过往甚密,李师师又是当时风流天子宋徽宗的情人,有一次徽宗微服来到李家,正值周邦彦先在,一时无路可出,窘急之下伏到了床底躲藏。徽宗亲手携来江南新进贡的橙子一枚,与李师师剖橙笑语,极尽亲昵,周邦彦一字不漏的听在了耳中,随后便将此夜的奇遇,隐括成一阕《少年游》词:
词中之冠周邦彦

艺术特色:语言
4 优美,意境深远, 情感真挚,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周 邦 彦
四在 词 坛
章的 地 位
词家之冠
01
周邦彦被誉为“词家之冠”,是北宋
词坛的领袖人物
02
他的词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
成就极高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周邦彦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
婉约派的柔美,又有豪放派的豪放
04
他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担任过朝廷 要职,参与
政治活动
精通音律, 对词曲创作 有深入研究
第周 邦 彦
二的 词 作
章风 格
婉约派代表
周邦彦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 风格以婉约为主。
婉约派词作注重抒情,表达细腻的情感,周 邦彦的词作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周邦彦的词作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形象。
情感表达: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
出丰富的情感
04
艺术手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
比喻、拟人等,增强意境的深远感
第周 邦 彦
三的 代 表
章作 品
《苏幕遮》
1 作者:周邦彦
2
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周邦彦在杭 州为官时所作
3
内容:描写了夏日西湖的景色,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
4
艺术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成长经历
01
出生:1056年,杭州 钱塘
02
早年经历:少年时期开
始学习诗词,才华出众
03
仕途:1079年,进入
太学,开始仕途生涯
04
创作生涯:1086年, 开始创作诗词,作品数 量众多,风格多样
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
周邦彦在词的创作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词体创新:周邦彦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他创作了许多新的词牌,如《六丑》、《兰陵王》等,丰富了词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2.艺术技巧:周邦彦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技巧,他的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善于使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诗句,使词的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
3.情感表达:周邦彦的词作情感细腻,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变化,他的词多写恋情、离愁和咏物,题材虽然狭窄,但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4.文学影响:周邦彦的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等格律派词人的影响尤为显著。
他的词作在元、明、清各代都有传播和赞誉,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5.文化传承:周邦彦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词作在文学教育、文化研究和国际交流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周邦彦在词的创作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中国宋代词坛的繁荣和词体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他继柳永、苏轼之后,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
一、生平经历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有堂名“顾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宋神宗元丰初游汴京,为太学生,便享有文名。
其后,因献《汴都赋》七千言,称颂熙、丰新法,得到神宗的赏识,由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而被擢升为太学正,声名一时大振。
由于周邦彦与新党关系密切,元祐年间旧党执政时期很不得志,流转各地。
哲宗亲政,新党复得势,周邦彦也随之回到京城,任国子监主簿。
哲宗欲承继乃父神宗业绩,对获神宗眷顾的士大夫也格外施恩,命周邦彦重进《汴都赋》,授秘书省正字。
徽宗即位,周邦彦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迁知明州(今浙江宁波)。
政和六年(1116)回京,拜秘书监。
徽宗也企图承继乃父神宗遗志,对曾获神宗赏识者心存好感,召见周邦彦,再度问起《汴都赋》,周邦彦对答、进表得体,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但周邦彦不善阿谀奉承,与徽宗年间朝廷中谄媚的风气格格不入,所以,在大晟府任职不到半年,没有任何作为即被调离。
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改知顺昌府(今安徽阜阳)。
徙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未到任,又奉祠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
宣和三年(1121)卒于此。
有《清真集》传世,又名《片玉词》,存词206首(本集127首,补遗79首)。
周邦彦生平有两点值得注意者。
其一,周邦彦有着出色的艺术天赋、生性浪漫疏放、早年不被乡里所重,这一切都与柳永相似。
只是柳永碰上了为人端庄严肃、又欲力矫社会奢靡风俗的仁宗,其不被皇帝看重、终生受到排斥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周邦彦却幸运地遇上了注重个人才华的神宗,他对新法的颂扬投合了皇帝的脾胃,结果早早就脱颖而出,进入仕途。
因此,他一生又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新旧党派的纷争。
其实,周邦彦并无强烈的政治倾向,也并没有执着的政治主张,他是一位生来就与政治无缘的艺术家。
随着哲宗、徽宗年间新党的得势,周邦彦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顺畅通达得许多。
其二,关于周邦彦提举大晟府的作用以及在词坛上所发挥的影响,从南宋以来就多道听途说之辞,被人为地加以夸大。
如张炎《词源》卷下说:“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
沦落之后,少得存者。
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
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而事实上,“大晟乐”修成于崇宁四年(1105),大晟府之“新燕乐”修成于政和三年(1113),周邦彦提举大晟府则在政和六年(1116)末,所以,大晟府的一切音乐创制与周邦彦无关。
正因为周邦彦不能适应大晟府的环境与氛围,因此很快被调离。
后人以讹传讹,津津乐道周邦彦在大晟府的作用,并加以自己的想像,如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称:“周待制(邦彦)领大晟府乐,比切声调,十二律各有篇目。
”这一切更是没有史实依据的①。
关于周邦彦与其他大晟词人的关系以及影响,后文讨论大晟创作群体时还将论及。
二、传统题材的回归正如前言,周邦彦的兴趣、才华、个性都与柳永相似,从事于歌词创作时,所选择的题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有近似之处。
自苏轼以后,北宋多数词人虽然对“诗化”作风还有种种看不习惯,但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苏轼的影响。
而周邦彦的兴趣却完全在传统的①详见拙作《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审美范围之内。
仕途的相对顺畅也给了他相对宁静的心态,使他沉浸于以秾至丽密之柔美风姿为特征的歌词艺术天地之中,深入挖掘,精益求精。
所以,从内容题材方面来看,周邦彦词从苏轼扩大词反映生活领域的广阔道路又回归到苏轼以前那种“艳词”的老路上去了。
虽然他所生活的北宋中后期社会现实矛盾重重、新旧党派纷争接连不断、朝廷内外交困,他本人也一定程度地被牵涉到这一系列的纷争之中,但是,他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爱国情怀的作品很少。
被捧得很高的《西河》,不过是檃括刘禹锡《石头城》与《乌衣巷》两首诗而来,只是重复或加深原诗中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基调而已。
重要的是,即使像这样的词,在《清真集》中也是很少的。
周邦彦词所涉及的题材,几乎被严格地牢笼在传统的范围之内。
1、“柳敧花嚲”的艳词周邦彦行为“少检”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时常光顾秦楼楚馆,与形形色色的妓女交往频繁,为他们的美艳、声技所倾倒,时时形诸歌咏。
宋人笔记中有多则关于周邦彦与宋徽宗为名妓李师师争风吃醋的故事,虽然为“小说家者言”,但也说明了周邦彦在宋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涉及“艳情”,周邦彦有许多心魄荡漾的经历想拿出来夸耀,有许多回味无穷的体验想在歌词中咀嚼,更有许多因此带来的情感折磨想倾诉宣泄。
《意难忘》说:衣染莺黄,爱停歌驻拍,劝酒持觞。
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
檐露滴,竹风凉。
拼剧饮淋浪。
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
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
些个事、恼人肠。
试说与何妨?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
这里所写的是与某一歌妓交往的过程,但很具典型性。
它将周邦彦为何喜欢对方、两人相处时的主要活动、以及词人的感官感受,细腻详尽地描述出来。
让词人心动的是对方的色艺双全。
她“衣染莺黄”,“低鬟蝉影”,“口脂”飘香,而且又“解移宫换羽”,“知音”能歌。
况且,对方还温柔体贴,“停歌驻拍,劝酒持觞”,善解人意。
所以,词人不由分说地迷恋上对方。
这样的“艳情”,主要是男主人公的一种淫乐情欲,对方是身份角色之需要,词人则是满足官能享受。
两人在一起时,女方应歌劝酒,男方则对美色“剧饮”,秀色可餐。
以至夜深之后,依然“笼灯就月,子细端相”,爱不释手。
恋恋难舍间自然想起不得已分手时“恼人肠”的结果,以及“瘦减容光”的两地相思。
这种感受是因为词人被对方的色艺所迷醉而生发的,却设想对方也必然如此。
文人士大夫与歌妓交往,无非是拿金钱去买取对方的色与艺,所以大都停留在表层次情欲的描述上,很少有情感交流的描写,有的只是词人一相情愿的想像。
清人沈谦称此词“极狎昵之情”(《填词杂说》)。
周邦彦与歌妓交往的“艳词”之出发点、过程、结局与情感流向,大抵如此。
个别“艳词”洗脱秾艳,便给人清新淡雅的感受。
《少年游》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写旖旎风流的恋情。
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下片换头“低声问”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的温柔体贴和婉言劝留。
这首词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和对话表现出来的。
如果没有下片“低声问,向谁行宿”诸句,就不可能含蓄宛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
正如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所说:“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2、凄怨愁苦的羁旅词周邦彦奔波于仕途,一生多数时间在各地辗转为官,在京城停留的时间总是相对短暂的。
周邦彦并无政治才干,又不善逢迎,在新旧党争的夹缝里还受点气,奔走于各地时大约都是在抑郁不得志的情况之下。
他的羁旅行役之词,就类似于柳永,更注重清幽凄冷的意境描写。
《齐天乐》说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
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宛转。
凭高眺远。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仕途困顿,他乡逢秋,周邦彦属于感伤类词人,于是,不免悲悲凄凄起来。
“绿芜凋尽”,“暮雨生寒”,周围的环境凄神寒骨,身处异乡的词人倍感不适。
以下“裁剪”声传来,勾引出词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反过来陪衬眼前流落的孤寂冷清。
所以,词人才有此一“叹”。
“露萤清夜照书卷”成为词人摆脱寂寞、消磨时光的最好手段。
羁旅凄凉中,追忆往日的友情也是一种安慰。
下片便转写对“故人”的“离思”。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从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化出,与旧日“诗情”结合,清雅脱俗。
“凭高眺远”无用,只好借酒浇愁,“醉倒山翁”了。
小令中也有写羁旅之情而佳者。
《关河令》说: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这首词虽短,却刻画出行旅之凄苦孤独。
柳永《八声甘州》有“关河冷落”之句,这首词实即将“冷落”与“愁思”捏合在一起。
季节之冷、环境之冷、心境之冷、孤灯之冷、长夜之冷,都与愁思乡情融而为一,行旅之愁莫过于此。
3、清疏明快的写景词作为一位禀赋出众的艺术家,周邦彦对自然景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他擅长捕捉景物的特征,做入木三分的刻画,栩栩如生。
他将家居、出游、旅途所见之景,一一纳入词中,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
这时候,词人用比较纯净的审美眼光去看待自然景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秾艳与凄苦,而显示出清疏明快的风貌。
《苏幕遮》说: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本是写作者久居汴京消夏思归之情,但却以描写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形象画面,赏心悦目。
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是被高高地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
这几句描写水荷极其生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这几句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词中的乡愁是很清淡的。
词的侧重点落实到荷花风神的描写上,传达出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貌。
这首词也终以写景物之传神而负盛名。
4、富艳精工的咏物词周邦彦咏物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在对所咏之物做形神俱似的刻画时,又摆脱所咏之物,别有寓意。
王灼因此将之上比《离骚》。
再读其《花犯》,词云: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词咏梅花。
《蓼园词选》评价说:“愚谓此词为梅词第一。
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
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
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
去年与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
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中,时梦见梅影而已。
”将自己的处境、心境与梅花融为一气,意余言外。
周邦彦擅长对所咏之物作细腻刻画,如“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能传达出人们在连绵春雨中的细腻感受;“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能描述出梅花清丽脱俗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