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四要素

项目管理的四要素
项目管理的四要素

项目管理的四要素

项目管理有四个要素:工作范围、时间、质量、成本

对一个项目来说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多、快、好、省”。“多”

指工作范围大,“快”指时间短、“好”指质量高,“省”指成本低。但是,这4 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提高一个指标的同时会降低另一个

指标,所以实际上这种理想的情况很难达到。项目管理的目的

在谈项目管理要素之前,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项目管理。按

PMI 的定义:“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skills,tools, techniques to project activities in order to meet or exceed stakeholde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from the project. ”。按字面意思理解,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或超过相关利益者对项目的要求”,这指出了项目管理涉及的范畴和要达到的目标。

对于以“项目”为基本运作单位的IT 服务公司来说,主要目标是让每个项目都能使

客户满意、公司获利”。虽然单方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不能达到此目标,但项目管理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项目管理已经是公认的IT 服务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项目的成功要素

成功的项目不仅取决于项目本身从开始到结束的执行过程,

还取决于开始前和结束后的努力。成功的项目应该取决于三个阶段的努力:

1) 项目开始前必须

“了解什么是客户的成功”,只有客户成功了项目才能成功;

2)

项目执行中能够“担负客户成功的责任”,按要求完成承诺的工作;

3)

项目结束后能“帮助客户实现价值”,只有客户说项目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虽然项目前和项目后的努力不是讨论的重点,但对于项目的成功却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简单说明。

“了解什么是客户的成功”指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客户需求是项目存在的根本原因。这就要回答“可以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客户

带来什么价值”,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明确客户的成功标准,进而明确项目目标。

事实上这就是一定要站在客户立场上考虑问题,这点尤为重要。客户需要的不是将一堆硬件和软件组装起来,而是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你如果对一个银行客户说“这个大集中系统能够集中管理数据,统一管理流程,实时分析经营情况”,那么客户会非常兴奋,觉得为此买2 台AS400 并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完全值得;但如果你站在厂商立场考虑问题,可能关心“今年他们还需要几台AS400 ?”、“是否还有新的软件单”。那么即使成功签单并完成

了项目,你顶多只能指望客户的评价是“系统性能稳定、软件质量不错”。

“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指要让客户用项目的产品达成预期的商业目标。项目完成系统开发后,还需要移交产品、培训支持和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才能确保客户

正常使用和实现商业目标。这部分的工作量非常可观,要特别重视,否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为了客户满意度而额外承担这部分工作,会造成商业损失,甚至项目亏本;如果不做这部份工作完工就走,会降低客户满意度,造成信誉损失。目前很多公司都明确将这部分工作写入合同,或者项目后另行签定维护合同。

做到上述两点就会拥有满意的客户,这不仅会促成再次发生业务联系,而且一个满意的客户的推荐会帮助我们轻而易举获得新的客户。而作为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项目”,不仅是让“客户满意”的关键,更是让“公司获利”的关键,项目管理的水平也决定着能否“担负起客户成败的责任”。项目中要管理的成功要素包

括:

范围(Scope )。也称为工作范围,指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所有工作。一般通过定义交付物( Deliverable )和交付物标准来定义工作范围。工作范围根据项目目标分解得到,它指出了“完成哪些工作就可以达到项目的目标”,或者说“完成哪些工作项目就可以结束了”。后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工作范围的定义,项目就可能永远做不完。要严格控制工作范围的变化,一旦失控就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做了许多与实现目标无关的额外工作,另一方面却因额外工作影响了原定目标的实现,造成商业和声誉的双重损失。

时间(Time )。项目时间相关的因素用进度计划描述,进度计划不仅说明了完成项目工作范围内所有工作需要的时间,也规定了每个活动的具体开始和完成日期。项目中的活动根据工作范围确定,在确定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还要考虑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成本(Cost )。指完成项目需要的所有款项,包括人力成本、原材

料、设备租金、分包费用和咨询费用等。项目的总成本以预算为基础,项目结束时的最终成本

应控制在预算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IT 项目中人力成本比例很大,而工作量又难以估计,因而制定预算难度很大。

质量(Quality )。是指项目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程度。一

般通过定义工作范围中的交付物标准来明确定义,这些标准包括各种特性及这些特性需要满足的

要求,因此交付物在项目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另外,有时

还可能对项目的过程有明确要求,比如规定过程应该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并要求提供这些过程得以有效执行的证据。

时间、质量、成本这三个要素简称TQC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范围在《合同》中定义;时间通过《进度计划》规定,成本通过《预算》规定,而如何确保质量在

《质量保证计划》规定。这几份文件是一个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一个项目的工作范围和TQC 确定了,项目的目标也就确定了。如果项目在TQC 的约束内完成了工作范围内的工作,就可以说项目成功了。

综上所述,项目的成功就是指“客户满意、公司获利”,这取决多种因素。包括项目前真正了解什么是客户的成功,明确成功的标准;项目中

定义清晰工作范围和

TQC ,并按TQC 的约束完成工作范围;项目后帮助客户实现商业价值。只有当客户说项目成功时,才是项目的真正成功。

项目管理要素间的关系

项目管理有四个要素,工作范围、时间、质量、成本。对一

个项目来说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多、快、好、省”多”

指工作范围大,“快”指时间短、“好” 指质量高,“省”指成本低。但是,这4 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提高一个指标的同时会降低另一个指标,所以实际上这种理想的情况很难达到。

举个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例子—装修。假定原计划需要两个月完成,但由于原住房提前拆迁,必须1 个半月内完工。因此,“时间”的要素发生了变化,为了缩短工期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 措施一:原来厨房是自己做框架,买贴塑门面,现改为买整体厨房;显然代价是成本提高了。

措施二:原来墙面要刷4 遍立邦漆,这非常耗费时间,现在刷2 遍就算了;但代价是质量降低了。

★ 措施三:先不铺木地板,灯具以后再安装;注意,这时您已经改变工作范围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项目中很难保证每个目标同时达到最佳。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能均衡多种因素做出取舍,使最终的方案对项目的目标的影响最小。

场地设计规范条文

有关场地设计的规范条文 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如有滑坡、洪水淹没或海潮侵袭可能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建筑物与相邻基地边界线之间应按建筑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通路。 建筑物高度不应影响邻地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基地通路出口位置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五、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 一、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二、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 三、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路连接的)出口; 四、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五、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 基地内通路 一、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 二、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 三、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2m×12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5m×15m。 通路宽度 一、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应小于7m。 二、消防车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 三、人行通路的宽度不应小于。 通路与建筑物间距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地面和道路坡度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用地自然坡度水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汽车道路坡度:常用0.3%-6.0%,最大8% 消防车道坡度:常用0.3%-6.0%,最大9%(登高面2%)轮椅坡道:常用0.3%-6.0%,最大8% 自行车专用道坡度:常用0.3%□-1.5%,最大5% 步行道坡度:常用0.3%-8.0%,超过8%改为台阶 停车场坡度:常用0.3%-1.0%,最大5% 广场坡度:常用0.3%-1.0%,最大2% 运动场坡度:常用0.2%-0.5%,最大1.5% 中、高乔木种植:57%(30度) 草坪修剪作业面:33% 草皮坡面最大坡度:100%(45度)

景观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 自然排水 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 (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 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 (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 (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 (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 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二、常见排水设施布置 (一)雨水口 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 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场地: 狭义基地内的室外场地 广义基地内一个整体的系统 基地中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等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 (二)场地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2.交通设施 3.室外活动设施 4. 绿化环境景观设施 5.工程系统 (三)场地类型的划分 1.按使用特征划分为: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 2.按地形条件划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 (四)场地设计概念 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五)场地设计工作的目的 1、达到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组织 2、使场地中的各项内容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基地利用的科

学性,充分发挥用地的效益。 (六)场地设计的内容 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七)场地设计原则 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 注意与环境保护、考虑可持续发展 ①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②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④技术经济合理 ⑤满足规范要求 ⑥满足交通组织要求 ⑦竖向布置合理 ⑧管线综合合理 ⑨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八)场地设计的表达方法 等高线法标高控制法坡面法方格网法 (九)场地设计的依据

①工程项目的依据 ②有关法律、法规、规范 (十)东西不同的场地处理观念 1、基本观念 东: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谦让。(天人合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西:人工建造对自然的超越 2、基地条件 东: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场地处理上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西:强调对基地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基地上的倾向。 3、场地要素 东:重视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部分,重视场地中各组成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调建筑物。 西: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场地中的其他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如果说中国建筑是“虚”、“实”相生,以“虚”为主,那么西方建筑则可以说是“虚”、“实”自立,以“实”为主 (十一)场地设计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预见性与阶段性全局性技术性与艺 术性 (十二)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布局设计

有关场地设计的规范条文归纳

与快题相关的设计规范 1、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1、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 2、当文化馆基地距医院、住宅及托幼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离的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3、舞厅应具有单独开放的条件及直接对外的出入口。 4、学习辅导部分由综合排练室、普通教室、大教室及美术书法教室等组成。其位置除综合排练室外,均应布置在馆内安静区。 5、美术书法教室宜为北向侧窗或天窗采光 6、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 7、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的主要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 8、文化馆屋顶作为屋顶花园或室外活动场所时,其护栏高度不应低于1.20m。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1、电影院基地选择应根据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基地的主要入口应临接城镇道路、广场或空地; 3、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宽度除不应小于安全出口宽度总和外,且中、小型电影院不应小于8m,大型不应小于12m,特大型不应小于15m; 4、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m; 5、最大视距尚宜控制在36m以内,最大值不应大于40m。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1、运动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 2、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3、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4、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

场地设计相关要求规范地整理

场地设计相关规范摘要 道路红线对场地建筑的限制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 4.2.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 ——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档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4.2.2 经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有人行道的路面上空: 1)2.50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 2)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大于3m; 3)3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2m; 4)5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于3m; 2 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0m。

B.《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规定: 2.2.2 临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楼梯、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围墙、工程地下管线及其他构筑物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 2.2.3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7倍,不得小于5m。 消防间距控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规定: 第3.3.8条甲、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不宜小于50m。 注:为丙、丁、戊类厂房服务而单独设立的生活室与所属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6.00m。 第5.2.1条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1的规定。 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第4.2.1条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1的规定。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常用规范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常用规范 选址和布置 第2.1.1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择在城市商业地区或主要道路的适宜位置。 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小区内的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m。 第2.1.2条商店建筑不宜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2.1.3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第2.1.5条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 第2.1.6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如附近无公共停车场地时,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在基地内设停车场地或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库。 步行商业街设计规范 第2.2.1条步行商业街内应禁止车辆通行,并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消防、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2.2.2条原有城市道路改为步行商业街时,必须具备邻近道路能负担该区段车流量的条件。 第2.2.3条步行商业街的宽度,根据不同情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m; 二、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确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小于5m 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第2.2.4条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500m并在每间距不大于160m处,宜设横穿该街区的消防车道。 第2.2.5条步行商业街上空如设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50m,其构造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并采用安全的采光材料。 第2.2.6条步行商业街两侧如为多层建筑,因交通功能而设置外廊、天桥和梯道时,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第2.2.7条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5.3 商业步行区 5.3.1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的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2。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第二章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第二章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一、地形条件 1.布局 地形的形态往往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如河谷地带。水网地区等,将导致总体布局呈线状结构。地形的起伏有利于形成生动的空间和变化丰富的建筑轮廓线。 2.竖向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的高差,是场地设计中对不同高程的利用、竖向空间及景观组织和地面排水及防洪水等方面考虑的重要依据。 3.小气候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布置建筑、绿地等设施。如在山地利用向阳坡面布置居住建筑,可获得良好的日照等。 4.坡度 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地面坡度,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在项目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上,需了解的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见表l-2-1。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及投资量和建设进度,因此,场地设计必须考虑建设项目对地基承力和地层稳定性的要求。建筑物对土壤允许承载力的要求如下: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同时,场地内的项目建设一般不应位于地下矿藏上面,或有崩塌、滑坡、断层、岩溶等地段。以下是几种不良的地质现象及其防预措施: 1.冲沟 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冲沟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前者指植树、植草皮、封山育林等工作;后者为斜坡上作鱼鳞坑、梯田、开辟排水渠道或填土以及修筑沟底工程等。 2.崩塌 崩塌是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如图1-2-1所示)。对于可能出现小型崩塌的地带,应实施加固防治措施。

场地设计相关规范的整理

场地设计相关规范的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场地设计相关规范摘要 道路红线对场地建筑的限制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 4.2.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 ——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档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4.2.2 经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有人行道的路面上空: 1)2.50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 2)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大于3m; 3)3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2m; 4)5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于3m; 2 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0m。 B.《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 2003》规定:

2.2.2 临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楼梯、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围墙、工程地下管线及其他构筑物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 2.2.3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7倍,不得小于5m。 消防间距控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规定: 第3.3.8条甲、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不宜小于50m。 注:为丙、丁、戊类厂房服务而单独设立的生活室与所属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6.00m。 第5.2.1条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1的规定。 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第4.2.1条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1的规定。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场地设计的一些常识

场地设计的一些常识 知识要点 第一章场地分析 【知识要点】 1.建筑退界一一用地红线、道路红线、蓝线、城市绿线、城市紫线; 2.防护距离——古树名木、地下工程、高压线、卫生隔离; 3.防火间距一一多层、高层; 4.日照间距一一日照间距系数; 5.日照分析一一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 6.防噪间距一筑物与噪声源之间; 7.建筑高度控制; 8.通视要求——停车场、停车库出入口; 9.现有地形——标高、地形高差、坡度分类、坡度分析; 10.边坡或挡土墙退让——建筑物与边坡或挡土墙的上缘、下缘的距离。 自然条件 第一节基本知识 一、自然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的依据是地形图(或现状图)。 地形指地表面起伏的状态(地貌)和位于地表面的所有固定性物体(地物)的总体,主要是采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间距,其疏密反映了地面坡度的缓与陡。根据坡度的大小,可将地形划分为六种类型,地形坡度的分级标准及与建筑的关系见表1--1。 表1-1地形坡度分级标准及与建筑的关系 类型坡度值坡度度数建筑区布置及设计基本特征 平坡地 3%以下 00~1043' 基本上是平地,道路及房屋可自由布置,但须注意排水 缓坡地 3%~10% 1043'~5043' 建筑区车道可以纵横自由布置,不需要梯级,建筑群布置不受地形的约束 中坡地 10%~25% 5043'~ 14002' 建筑区须设梯级,车道不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建筑群布置受到一定限制 陡坡地 25%~50% 14002' ~ 26034' 建筑区车道须与等高线成较小锐角布置,建筑群布置与设计受到较大的限制 急坡地 50%~100% 26034' ~450 车道须曲折盘旋而上,梯道须与等高线成斜角布置,建筑设计需作特殊处理 悬崖坡地 100%以上 >450 车道及梯道布置极困难,修建房屋工程费用大,一般不适于作建筑用地 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6》(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 进行地形坡度分析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坡度,求出等高线间对应的长度d。

场地设计习题

一、设计条件 1.用地现状 用地四邻情况、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用地内已有建筑及道路等如图—1所示。 2.规划要求 (1)沿城市干道的高层建筑,其高度与距道路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1; (2)沿支路的高层建筑应退道路红线10m; (3)高层建筑应距用地西界线25m。 3.日照要求 (1)住宅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应≥1h; (2)当地住宅的日照间距为1:1; (3)当地有效日照时间为8:00~16:00 时间8:009:0010:0011:0012:00 16:0015:0014:0013:00 方位角60°45°30°15°0° (1)沿城市干道及支路均应布置建筑物; (2)拟建高层建筑高度为50m; (3)已建及拟建高层建筑的外墙均按开窗考虑; (4)已建高层住宅的日照方位控制点为该建筑的东南角和西南角。

平面图—1所示的地产是私人出售的,卖方还拥有该地块东面的地产。卖方对出售的地产在使用上要求买方不得在共同的用地界线(50英尺)以内建造房屋,并有下列限制: 1.前院后退:(60英尺) 2.边院后退:(40英尺) 3.后院后退:(50英尺) 4.公用设施用地宽度:(60英尺) 在上述后退距离及公用设施用地内均不得修建建筑物。 停车场可设在四周用地界线的(20英尺)以内。 任务要求 在平面图—1内: 1.用虚线画出所有的控制线,并标明该线的不同性质及尺寸。 2.用实线画出并标明可作为停车场的用地控制线,但可不标注尺寸。 3.用方格网线画出最大可建用地范围。

某平坦场地入图—1所示,其南面和东面为已建办公楼和住宅,业主拟在用地内修建多层住宅低层别墅。城市规划部门对建设的要求如下: 1.建筑控制线:西面和北面分别后退道路红线和用地界线5m;东面和南面后退用地界线3m。 2.距小河中心线5m范围内和距古亭8m范围内不得作为建筑用地。 3.当地日照间距:多层住宅为1:1:2,低层别墅为1:1:7。不考虑古亭的日照间距。 任务要求 1.在用地平面图上,绘出拟建多层住宅和低层别墅的最大可建范围,并标注尺寸。 2.多层住宅可建范围用 出拟建教学楼和图书馆的最大可建范围,教学楼可建区用\\\\\\\表示,图书馆可建区用2.拟建教学楼和图书馆与已建建筑的间距应满足相应《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场地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对建筑的要求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0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十条:选址意见书《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5.0.4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 第三十一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5.0.5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第三十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点,核发建设工程许可证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 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二).建筑基地 1.道路红线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5.0.11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城市道路(含居住区道路)用地的控制线。 2.建筑红线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2.1.1 二:“在道路红线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三:“建筑不得超过建筑控制线”。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5.0.12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7建筑红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3.建筑突出物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2.2.1~2.2.4条是据道路红线来指认突出物,有“不允许突入建筑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物突出物”和“可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 (三)建筑高度与高程 1.建筑高度 《城市规划法》第十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十八条:“…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编制分区规划”。 第十八条:“…城市详细规划应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 建筑高度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2建筑高度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 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高程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2.0.2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2.1.2基地高程一、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 二、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2.有关净空要求高程控制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2.3.1建筑高度的限制 下列地区建筑高度的限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一、城市各用地分区内的建筑,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各用地分区控制建筑高度; 二、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应根据面临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高度; 三、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 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3.有关环境要求高度控制 《城市规划法》第十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 (四)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 《规划法》二十条:……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

场地设计考试合集

场地设计考试合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场地设计 1名词解释(12分3~4个) 场地的概念:狭义: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广义: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 场地设计的概念: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基地:当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工程项目总体的用地后,就称为基地。 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建筑红线: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2填空(20分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通路的间距不应大于160m。 2长度超过35m的近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3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据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5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6据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7据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入口不应小于20m.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 2)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沿街应设连同街道和内院的人行横道,间距不宜超过80m. 4)尽头是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5×15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之间距离不宜超过80m;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4米,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大于5米,尽头是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5m×15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8×18。 4.影响场地设计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风向、日照、气温和降水等。

场地设计考试题目及答案

场地设计总复习题-答案 重点题目 一.单选题 ﹡1.根据广场的性质划分,城市广场可分为(D )。 A.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四类 B.市政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娱乐广场、集散广场等五类 C.市政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娱乐广场、纪念广场、宗教广场、集散广场七类D.市政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纪念广场、宗教广场等六类﹡3.只有一个双车道汽车疏散出口的地下汽车库,其最大允许停车位是(A )辆。 A.100 B.90 C.80 D.70 ﹡8.关于规划总用地范围的周界问题下列何项是错误的(C )。 A.自然分界线;B.道路中心线;C.道路红线;D.双方用地的交界处划分﹡12.初步设计说明书中,下列哪一项面积指标一般不列入“总指标”( B )。 A.总建筑占地面积B.总使用面积C.总用地面积D.总建筑面积 ﹡15、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多少时,应设不小于( B )面积的消防通道。 A.160m,3m×3m B.160m,4m×4m C.180m,4m×3m D.120m,4m×4m ﹡18、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 A )米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A.150m B.220m C.160m D.210m ﹡29.厂区围墙与厂内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C)米,且围墙两侧的建筑之间还应满足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 A、1 B、3 C、5 D、10 二.多项选择题 ﹡ 1. 投资估算划分为(ABCD) 阶段: A规划阶段B评审阶段C项目建议书阶段D可行性研究阶段 ﹡ 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ABCD) 。 A对称式B自由式C庭院式D综合式F自由式 ﹡ 4.住宅群体组合主要有以下(ABCD)基本形式。 A行列式B周边式C点群式D混合式F自由式 ﹡6.医院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ABCD)。 A 交通方便、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B 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地形力求规整; C 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 D 远离高压线及其设施、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 ﹡7.教学楼的选址要求是(ABCD)。 A 应朝南北向,操场长轴应南北向 B 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C 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不少于2小时的日照 D 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或长边与运动场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9.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内容(ABCD). A 合理进行用地范围内建、构筑物及工程设施相互间的平面布置; B 结合地形,合理进行用地范围内的竖向布置; C 协调室外管线敷设而进行的管线综合布置; D 绿化布置和环保.

场地设计相关规范的整理样本

场地设计有关规范摘要 道路红线对场地建筑限制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规定: 4.2.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建筑突出物为: ——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涉及构造挡土桩、档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本、化粪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涉及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内连接都市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其她设施。 4.2.2 经本地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容许突出道路红线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有人行道路面上空: 1)2.50m以上容许突出建筑构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不不大于0.50m; 2)2.50m以上容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不不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不不大于3m; 3)3m以上容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深度不应不不大于2m; 4)5m以上容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深度不适当不不大于3m; 2 在无人行道路面上空:4m以上容许突出建筑构件: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不不大于0.50m。 B.《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办法规划·建筑》规定: 2.2.2 临街建筑物台阶、平台、楼梯、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本、围墙、工程地下管线及其她构筑物不容许突出道路红线。 2.2.3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不大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

底板)0.7倍,不得不大于5m。 消防间距控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规定: 第3.3.8条甲、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应不大于25m,距重要公共建筑不适当不大于50m。 注:为丙、丁、戊类厂房服务而单独设立生活室与所属厂房之间防火间距,可恰当减少,但不应不大于6.00m。 第5.2.1条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应不大于表5.2.1规定。 民用建筑防火间距 第 4.2.1条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她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应不大于表4.2.1规定。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她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 注:防火间距应接相邻建筑外墙近来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某些外缘算起。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广场坡度 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 自然排水 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 (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 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 (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 (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 (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 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5、挡土墙 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 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 (一)雨水口 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 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 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 (二)排水沟 1、梯形沟 2、矩形沟(最常用) 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 四、场地防排洪 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 5.3 竖向 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 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 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 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场地设计常用规范

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远离污染源 一、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 二、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 当文化馆基地距医院、住宅及托幼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离的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三、舞厅应具有单独开放的条件及直接对外的出入口。 第3.3.1条学习辅导部分由综合排练室、普通教室、大教室及美术书法教室等组成。其位置除综合排练室外,均应布置在馆内安静区。 七、综合排练室的主要出入口宜设隔声门。 一、美术书法教室宜为北向侧窗或天窗采光 第3.1.3条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并分别设有适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 第4.0.7条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的主要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 第4.0.8条文化馆屋顶作为屋顶花园或室外活动场所时,其护栏高度不应低于1.20m。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第2.1.3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 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商店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营业、仓储和辅助三部分。 三、供轮椅使用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两侧应设高度为0.65m的扶手,当其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

场地设计规范

场地设计规范 场地设计规范 有关场地设计的规范条文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1.2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和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和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新版)4.1.6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2.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3.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5.当基地通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一、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二、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三、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路连接的)出口;四、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五、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基地内通路一、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二、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三、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2m×12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5m×15m。通路宽度一、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应小于7m。二、消防车用的通路宽

排水坡度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 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道路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3.变电站场地设计坡度要求

变电站场地设计坡度要求 一、变电站的场地设计坡度,应根据设备布置、土质条件、排水方式确定。坡度宜为0.5%~2% ,且不应小于0. 3% ;平行于母线方向的坡度,应满足电气及结构布置的要求。当利用路边明沟排水时,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 5% , 局部困难地段不应小于0. 3%以利场地排水;局部最大坡度不宜超过6%,必要时宜有防冲刷措施。 二、电缆沟及其他类似沟道的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 5%。 三、站内道路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7.0m。通行汽车、平板车的路段,转弯半径应根据汽车、平板车的技术性能确定;站内道路纵坡不宜大于6% ,阶梯布置时不宜大于8% 。 四、进站道路宜按GBJ 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四级厂矿道路设计,最小圆曲率半径平原微丘为100m,山岭重丘为30m;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可采用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平原微丘为60m,山岭重丘区为15m。最大限制纵坡应能满足大件设备运输车辆的爬坡要求,平原微丘为 6%,山岭重丘为为9%。 五、变电站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理深、路基和管线理深,应相互配合;建筑物内地面标高,宜高出屋外地面0.3m,屋外电缆沟壁宜高出地面0.1m。

六、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坡角的正切值(可写作:i=tan坡角=h:l))。 七、表示方法: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数法、密位法和分数法四种,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数法较为常用。 八、百分比法: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的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使用百分比表示时,即:i=h/l×100%。如: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九、坡度度数法: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tanα(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所以α(坡度)=arc tan (高程差/水平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