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

合集下载

城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幸福经济学

城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幸福经济学
边 际规 律 这 一 客 观 规 律 会 贯 穿 始 终 。 四、 市 场 效 率 与 社 会 规 范
二、 人 性 假 设 与 有 限 理 性
“ 经济 人 ” 假 设 是经 济学 研究 的前提 , 在现 代 社会 中求利 仍然 是人 们行 为的基 本动 机 , 但 是 面对着 复杂 的环境 , 以人 们 对其 非 常有 限的计算 能力 和认识 能力 ,在其 进行 行为 决策 时
终研 究 目的就是增加人 们的幸福 感。 【 关键 词】 幸福 经济 学; 资源; 效用
【 中图分类号】 F 1 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0 8 — 1 0 5 — 2
来选择 自己的行 动 ; 4 . 传统 行动 , 指 的是行 动者参 照 习俗 或惯
达 到 真 正 的 自我 实 现 只 能 成 为 空 想 。 唯物史 观认为 。 人类 追求

资 源 配 置 与 人 类 需 求
经济 学研究 的动 因就是 资源 的稀缺 ,经 济学研 究 的最 重 要 的 内容 就是 在 资源 稀缺 的前 提 之下 如何 配 置这些 资源 , 从 而达 到产 出最 大化 。这种产 出 。 不仅 是产 品和服 务 , 还包 括人
幸福 经济学 . 就 是用 经济学 的视 角来研 究幸福 。 通 常 大 多 数 人 认 为 幸 福 感 是 一 种 主 观 感 受 ,对 幸 福 感 的 研 究 应 该 是 心
理学 家 和 社会 学家 的 研究 任务 , 经济 学应 该关 注 生产 、 消费、 商品、 通货 等客观 经济 活动和 经济变 量 的研究 , 不应 该将 幸 福 感 纳入经 济学 的研究 范畴 。 其实 这种 观点是 不正确 的 , 因为 古 典 和新古 典经 济学对 经济 活动研究 的基 础恰 恰就 是每 个个 体 的主观心 理 的感 受 ,其研 究的最 终 目的就是增 加人 们 的幸 福 感. 提 高人类 的福 祉 。这 样一来 , 对幸福 感 的研究 实际 上就 是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2)中层次的社会幸福和高层次的精神幸福与经济 收入虽有关系但不成正比
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属于发展幸福,可以超越式的实现。 (孔子学生:颜回) 在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一旦人的社 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 即使收入不增加, 也会感 到幸福; 一旦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未得到满足, 即使收入增加 也未必感到幸福。
• 人们的幸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联系的; • 需要本身是中性的, 但满足需要的途径是有伦理意义的; • 只有利己不损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证明
对幸福的追求, 受制于道德的指引, 只有道德上的无 愧, 才有真正的幸福。
19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3、收入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与人们的非 合理消费有关
14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2、人的情感适应特性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情感适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幸福感并未同比增 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此, 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亦如此。
15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3、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16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 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 远只是因为幸福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 亚里斯多德 幸福具有终极性特征。而财富,包括经济收入, 都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当人们把手段视为 目的,或者把“手段之一”当成“惟一手段”时, 就会造成幸福与经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
理论解释:相对效用假说(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 致) 经验证明

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论述

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论述

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论述色诺芬是西方经济哲学思想的开创者,也是幸福经济学的最早创建者。

他的幸福经济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立足于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幸福观;以人的特性与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主体幸福观;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幸福观。

这是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灵魂,也是古希腊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反映。

这构成了后来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关键词:财富幸福观管理主体幸福观农业幸福观引言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5)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经济著作有《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专门阐述经济理论的著作,它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庄园的经验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

他的幸福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论》中,该书从财富主体视角、管理主体视角以及农业视角三个方面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从财富主体视角论述幸福经济思想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第一方面是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观。

色诺芬在《经济论》开篇就讨论财产管理,把财产管理当作一门学问,进而从财产管理引申出了关于财富本质的理解。

在色诺芬看来,财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有用东西,或者说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的东西。

“凡是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而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

……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

也就是说,财富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这些东西对人的使用价值,而对人不利的东西就不能算作是财富,甚至可以说它是对拥有者的累赘。

同一东西对于能从中得到益处的拥有者是财富,对不懂得其用处的便不是财富。

也就是说,同一种东西对于一个人是不是财富,要看一个人是否会使用它。

他举例说,“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

……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一支笛子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给孩子的幸福经济学 pdf

给孩子的幸福经济学 pdf

给孩子的幸福经济学
《给孩子的幸福经济学》是一本儿童财商教育绘本,主要面向5~8岁儿童。

这套绘本通过讲述幸福森林里的小鸟们日常遇到的跟金钱、财富有关的问题,如怎样用好自己的零花钱、如何记录花费、怎样赚取更多的零花钱等,帮助孩子理解与金钱相关的基本知识。

同时,书中还通过解读故事情节里的“财富密码”,搭配书后的知识点专页,让孩子轻松理解日常各种经济现象,学习合理取得、分配和使用财富等实用技能,了解职业选择、投资创业、个人时间管理等进阶知识。

该绘本共25个财商主题,覆盖当前年龄段孩子的财商教育需求,提高孩子财商水平的同时,还能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信心。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追求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源于个体对满足感的追求;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关。

然而,在经济学中,幸福更多地与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们认为,物质财富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然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从而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关注到了非物质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和内心平和等因素,都与个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因此,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并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济学家们也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试图找到一种更综合的幸福追求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方面,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成为了制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济学给予了人们更多理性的帮助。

例如,经济学强调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提倡适度消费和储蓄的理念,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学还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选择职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幸福指数。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幸福研究。

通过更为综合的视角,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和往常一样,我在星巴克里享受着下午时光,这里有柔和的灯光,面带微笑的服务生和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们。

最近对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我们的生活,汽车上、地铁里、餐馆里到处是谈论经济危机的人们,在书市、报亭也不例外,凡是与经济、金融有关的书,似乎一夜之间就多了很多,每个人都能说一些关于经济的名词。

一心想成为有钱人,这大概是社会中每个人的真实想法。

因为除非你疯了,否则没有人想过贫穷的生活,有了钱,你可以用名牌时装打造你自己,可以和女友去马尔代夫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神秘的经济学但对钱的兴奋轻而易举的就扼杀了我们对“爱”,“友情”的渴望,而且真正当财富到来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失之交臂。

目前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做功课,让钱追你而来,这里的功课就是经济学,因为英国文豪肖伯纳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通俗的说,经济学更是一门帮助你思考的学问,它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因为,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例如对于准备上学得学生,利用机会成本你知道高中毕业时应该选择读大学还是读中专,成本收益分析会告诉你该出国还是在国内读大学,边际效用理论能帮你分析出该读几年,比较优势理论则能帮你决定读什么专业并如何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工作。

最直观的也是最密切的就是与钱有关的各种经济决策,经济学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最好的消费者,可以让你在商场、超市中清醒的根据自己的意愿消费。

宏观经济和金融学知识则能帮助你在股票、基金投资中提高获胜的概率。

即使这些你都不关心,作为合格的公民,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你就能够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

知道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

希望在读了我写的东西之后,你们可以走进超市,发现各种促销手段其实都是诱使你多花钱的花招;搜集一下最近的报纸,会发现经济新闻比娱乐新闻更有看头;无论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不动产,你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关注逐渐从单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转向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研究,也称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国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幸福经济学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富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经济学家 Easterlin 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Easterlin 悖论”,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并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显著提高。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深思。

其次,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较高的贫富差距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通过研究发现,贫富分化对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个体收入水平不变,当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中时,幸福感也会降低。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成为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也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的福利政策、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回顾以上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幸福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二、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 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 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比较。 幸福=效用/欲望 从幸福的经济学公式中我们可以 看到,要想提升幸福感,可以通过 两种途径,一是提高效用,二是降 低欲望。
5பைடு நூலகம்
效用是什么?
经济学家眼中的幸福: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坑,只有一个坑,你蹲那 了,那你就比我幸福……
3
一个智者的主意
从前,有个穷人,家里有妻子和和几个孩子,还有儿 媳、女婿,一大群人一起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吵吵 闹闹,他感觉快崩溃了。便去求智者帮忙。 智者告诉他:“你去买一头奶牛、一只山羊、一群鸡鸭、 几只猫和狗,与这些动物住上一周,一周后你再回来找 我,保证你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 穷人很高兴,立马去买了这些动物回家,跟家人一 块住,第二天,他就受不了了,来跟智者诉苦:“太吵 了,受不了。”智者说,这才刚开始,你再忍耐两天。 穷人无奈回去,过两天跑来求助智者:“怎么办?我的 家具都被牛羊踢坏了,锅碗瓢盆都被猫狗挠坏了,粮食 都被鸡鸭偷吃了!”智者说,那你把这些动物都卖了。 穷人高兴地立刻照办,动物一离开,穷人就飞奔过来感 谢智者:“安静多了,我现在太幸福了!”
9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 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 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 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 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 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10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 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 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 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 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 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 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 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
6
三、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 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 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 (权衡)的学问。研究幸福经济学 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因为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 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有本 质的区别。
7
(一)财富悖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 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 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 立应有的联结。
11
四、学习幸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学习幸福经济学的缘由 也就在此——让经济学为我们的 生活带来幸福。
幸福经济学
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幸福是穷人的面包; 有人说:幸福是情人的红唇; 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 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忧; 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 有人说:幸福是拥有巨大的财富; 基督山伯爵说:幸福就是复仇成功; 裴多菲说:幸福就是自由……
2
幸福经济学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 幸福的学问。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 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 化的收益。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 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有限的生命, 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
8
(一)财富悖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 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 “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 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 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 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 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 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 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 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 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 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