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概诉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 卢隐

庐隐——我敢做不一样的烟火一、人物简介1.人物名片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2.著作1920年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第一次以庐隐的笔名撰写1922年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等,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1925年第一部小说集《海滨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译成德文连载1927年结集出版《灵海潮汐》和《曼丽》两书1929年中篇小说《归雁》,散文《夜的奇迹》等1930年11篇《东京小品》及长篇小说《象牙戒指》1931年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地上的乐园》1932-1934年创作长篇小说《火焰》,之后以杂文为武器,创作了《监守自盗》,《代三百万灾民请命》,《花瓶时代》,《男人和女人》,《今后妇女的出路》等进步文章《火焰》讴歌了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批评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外妥协的政策。
1934年之后去世后,出版的著作有《庐隐自传》,《火焰》,《东京小品》及后人编纂的各类选集及其翻译的《格列佛游记》3.人生经历(1)悲苦童年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5月4日,庐隐生于福建闽侯县。
庐隐降生的当天,外祖母去世了,母亲因此认定她是一颗灾星,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
三岁时因为得了极重的热病,被奶妈带到乡下抚养并很快痊愈。
父亲当了湖南长沙知县时,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六岁),父亲在长沙去世,母亲带着她来到北京外祖父家生活。
到北京的第二年,她因母亲厌恶,不得入学,但却拜了没有进过学校的姨母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五四新女性作家的母女书写——以冯沅君、庐隐、冰心等作品为例

五四新女性作家的母女书写——以冯沅君、庐隐、冰心等作
品为例
任钰镯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
【摘要】新文化运动早期冯沅君、庐隐、冰心等女作家作品中贯穿一条母女关系线索。
关于“母女之间的冲突与联结”的问题学界已有相关论述,但主要集中在解读母亲形象上。
这一问题还应采取新的视角予以关注:一是将文本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史料相对照,以婚恋问题引发的母女冲突为窗口,反思新文化运动早期,在女性解放的思潮下,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
二是以母女之间的联结为窗口,反思冰心等女作家以母亲的名义书写女性,是否破除了传统意识中对“女性”理解的局限。
三是女作家笔下的女儿们虽然受女性解放思潮影响,但母女之间天然的代际关联,往往是母女冲突与联结的源泉。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任钰镯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悲哀的“五四”女儿们——论庐隐作品中的情爱婚恋书写
2.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以冰心、庐隐、王统照、叶绍钧等为例
3.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
4.冰心、庐隐、冯沅君、丁玲比较论
5.论五四时期知识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轨迹和社会意义——以闽籍作家庐隐与冰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人与家——五四女作家对女性气质与两性伦理的探讨

关键词 : 启蒙理性 , 家庭 , 女性 气质 ; 五四女作 家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3 2 1 )3— 0 6—0 1 8— 9 X(0 1 0 0 6 0 5
给新 女性 的新家 庭 , 正在 如何 成 为新女 性 新 的死亡 地 。 小说 《 利 以后 》 胜 以新 家庭 主妇 琼芳 接 读 好友 沁芝 的来 信结 构 全 篇 , 中提 及 肖玉 、 信 文琪 、 岫 等几个 冷 女性 , 她们 都 曾经是 怀着 服务 社会 , 为人类 牺 牲 自我 的宏 大 志 向 的新 女性 , 曾为 自由恋 爱 自主 结婚 与 旧 还
“ 贤母 良妻 ” 是传统 中国文化对 女 性 本质 的规 定 之一 , 突 出体 现 了女 性 的依 附性 特 征 , 终依 附于 它 始 家 庭 中的男性 , 扮演 服务 和顺从 的角色 。这一 女性气 质 即使在 维新 时期 被赋予 了崇 高 的民族一 国家大任 ,
其依 附 性本 质也依 然不 变 。在 追求 个性解 放 , 人格 独立 的五 四时代 , 以当 时 的妇 女解 放 观 点来 看 : 性 在 女
收 稿 日期 :0 1—0 21 2一l 8 基金项 目: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中国现代女作家叙事主题研究” 编号 0 N 0 ) 浙江省社科联常规性课题“ ( 8X3 ; 中国现代女作
家叙事主题研究 ” 编号 0 N 0 。 ( 8 5 ) 作 者 简 介 : 泳 (9 1一) 女 , 南 宁 乡 人 , 江 理 工 大 学 文化 传 播 学 院 副 教 授 。 肖 17 , 湖 浙
融汇新因素的传统_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摘要】“母亲”是女性所有角色中最具社会兼容功能的亲缘符号。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等,把讴歌母亲、书写母亲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冰心高扬母爱的旗帜,她借助对母爱题材的写作,把女性角色在洪荒历史上的缺失地位确认下来;庐隐对“母爱神圣”的沉默,导致了她叙事文本中母亲形象的缺席;冯沅君在对母爱的书写中,无意识地滑入了自己反叛并为之献身的封建道德规范的泥坑;苏雪林在《棘心》中,以一种永远依恋于母亲的童心,咏叹来自于母亲怀抱的那种永恒的关爱。
【关键词】母亲形象;五四时期;女作家【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06)02-0041-03“‘母亲’,这是一个在女性所有角色中最具社会兼容功能的亲缘符号。
”[1]女性所有的社会职责或多或少都能在“母亲”身上得到具体的体现,母亲是女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母亲就是女儿自己。
母亲的角色通过“女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传统的因素也一并流传积累,淤积在女性的身上。
经过思想启蒙洪流的洗礼,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们已经觉醒。
她们迫切希望打破束缚在女性身上的封建枷锁,实现这种变革的关键环节是“母亲”形象的重建。
树立起新的“母亲”形象,随后的“女儿”们自然也会有新的变化,所有新的女性观也将取得一种“合法”的地位。
因此,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中,很多都提到了“母亲”。
(一)冰心冰心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家庭,衣食无忧,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她的母亲是一位和蔼、恬淡的贤妻良母,结婚后她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幸福的家庭。
这一切使她在创作中肯定女性的家庭角色,将目光集中在探寻家庭中女性角色的重构与价值重塑上,希望以此加深对作为家庭角色的女性自身和社会作用的认识。
冰心笔下母亲形象的特点是儿女们的精神寄托。
勤勉、温柔、能干是她们的基本性格。
她们或许本身并不想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但她们不像传统的母亲那样作为夫权的代理者而压迫儿女。
冰心高扬母爱的旗帜,为母亲形象注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混合血液,在三从四德没有(也无法)被清除的基础上,加进了平等博爱的人性观,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形成了当时最理想化最女性化的文学改良价值观。
纯粹之爱_试论庐隐小说的爱情观念及其成因_李洪源

规避 ! 是她为 " 娜拉们 $ 所建构的一个无限延宕的虚拟自 由空间 ! 另一面更是一种绝望与自戕 # 亚侠投湖自尽 ! 丽 石郁郁而终 ! 沁珠 % 蓝田也以死求得解脱 # 如果女性的存 在 注 定 被 无 视 !女 性 的 话 语 注 定 无 人 倾 听 !那 么 在 庐 隐 的文本中 ! 女性通过对自己生命的否定 ! 拒绝了身为 " 第 二 性 $在 这 个 男 性 中 心 社 会 中 所 应 承 担 的 角 色 !从 而 拯 救了自己 ! 为以往作品中当女性无法忍受婚姻家庭的 束 缚时仅选择 " 娜拉式 $ 的出走 ! 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二 % 忽视 / 不以肉体结合为形式的爱情 上 世 纪 )* 年 代 的 爱 情 小 说 中 有 大 量 作 品 倡 导 精 神恋爱 # 冰心 % 陈衡哲 % 庐隐 % 冯沅君 % 石评梅等女作家在 作品中都宣扬精神恋爱 # 部分文学研究会的男作家 ! 如 许地山 % 王统照 % 王任叔等人 ! 也持有这种爱情观 # 他们 的作品一直表现出爱情首先必须是起源于精神上的 ! 其 次必须维持在精神领域 ! 否则就会沦落为欲望的产物 # 在倡导精神恋爱的作品中 ! 作家们在处理爱情中的欲 望 时 出 现 两 种 态 度 /一 种 是 完 全 忽 略 性 欲 !一 种 是 刻 意 回 避性欲 # 前者以庐隐的作品为代表 ! 后者则以冯沅君 为 代表 # 庐 隐 的 作 品 是 "干 净 $的 !爱 情 里 从 没 有 性 欲 的 地 位 ! 爱人们仅仅是精神上的交流结合 # 爱人见面的地 点 基本都设置在公园这种公共场所 ! 即使在旅馆或寓所 这 种空间中 ! 也完全没有因为其私密性而导致欲望现形 # 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表示亲密的场景! 不用说牵 手 %拥 抱 %亲 吻 了 !就 是 促 膝 相 谈 %相 视 而 笑 的 场 面 也 都 不常见 ! 偶尔出现的爱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也并没有性 欲 的成分 # 如 + 前尘 , 中女主人公投入男主人公怀中的举动 并不是出于性冲动 ! 男主人公仿佛孤独无助的孩子寻 求 庇护 ! 女主人公对此产生了同情 ! 因而 " 禁不住伏在他的 怀里 $! 男主人公的反应是 " 仿佛受委屈的小孩见 了 亲 人 $ )+*# 明明是情人的关系却转化为亲人 ! 可见女主人公 的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属于母爱 % 亲情性质 # 作品中 ! 爱人 之间从来不会因为无法调适欲望而产生矛盾 # 即使有的 作 品 已 经 叙 述 到 爱 情 成 功 %结 婚 生 子 的 阶 段 !但 两 个 爱 人之间纯洁得除了感情的维系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 爱 情 始 于 情 感 的 结 合 !也 止 于 情 感 的 结 合 !这 是 作 品 对 爱情所作的理想描绘 # 而且这种精神上的结合被描绘得 非常高尚 ! 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爱情的成功 # 不成功 的 爱情中才会包涵肉欲成分 ! 如 + 沦落 , 中松文与赵海能的 感情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庐隐秉承的是精神至上的 恋 爱观 # 庐隐曾在 + 蓝田的忏悔录 , 中借蓝田之口一语撕破 了 " 五四 $ 主流话语下自由恋爱神圣的虚伪面纱 # 她说 / " 本来男子们可以不讲贞操的 ! 同时也可以狡兔三窟 式 地讲恋爱 # 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特权 ! 他们乐得东食 西 宿 # 然而 ! 我若不是因爱情同时不能容第三者的信念 ! 我 也不至于逃婚 0 00 甚至于受社会的排斥 ! 于是我 便 成 了
五四女作家群

庐隐
• 庐隐 庐隐(1898.5.4—1934.5.13),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 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五四 著名作家,与冰心、 著名作家,与冰心、林徽因 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其笔名庐隐, 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 面目的意思。 面目的意思。主要文学成就 是小说, 是小说,代表作中篇小说 海滨故人》 《海滨故人》。
冰心、庐隐比较
• 异:冰心“问题小说矛盾”虽较深刻,但“冲突”却非 常平缓。在她的作品中要找到“斗争”两个字很难。茅 盾评价她:“那时的人生观问题,民族思想,反封建运 动使冰心女士同‘五四’时期所有作家一样‘从现实出 发’,然而‘极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 冰 心“问题小说”的功绩在于提出了问题,让人们自己去 思考去回答。而庐隐的“问题小说”比冰心更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提出的问题更尖锐深刻。小 说的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性,伴随着主人公挣扎苦 闷、愁恨沉浮的悲剧命运,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弊病得 以暴露,真实反映了时代的侧影。茅盾说:“我们现在 再读庐隐的全部的著作,就仿佛在呼吸着‘五四’时期 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然而 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的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 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 展’,可他们脆弱的心灵又动辄多所顾忌。”
庐 隐
• 庐隐出色的作品多以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生活为蓝 本,用哀伤的笔调续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是感情 世界,尤其表现一代女性青年追求民主解放和爱 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备尝苦果的实际情形。其小说 多用日记、书信体裁和第一人称叙述,(杨义称 其为“日记书信体的专家 ”)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 气氛烘托,这种主情小说风格感伤、基调悲戚, 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广泛共鸣。但其人物性格刻画 粗糙结构往往失于散漫拖沓,极具时代特征。 “庐隐比任何别人都更具有‘五四’ 性质,她的 小说是纯‘五四’式的。”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 • 庐隐是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刘庐隐]庐隐
![[刘庐隐]庐隐](https://img.taocdn.com/s3/m/7441c1f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7.png)
[刘庐隐]庐隐庐隐篇1: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主题(2)“母爱”的政治资源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在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解放妇女的目的之一就是欲通过受教育的女性培养救国救民的下一代。
在此背景下,解放妇女、歌颂母亲,就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男作家笔下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美国学者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在《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一书中指出,“母亲”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心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
⑨ 如夏丽所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男女的“自然性”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
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⑩。
在男作家笔下,“现代儿子”在同“传统父亲”反叛的同时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
夏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如陈白尘的《报仇》、庐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曹禺的《雷雨》等,基本情节都是儿子爱庶母。
在五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冰心一方面响应着时代的号角,赋予“母亲”新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无所不在的大母精神。
这个母亲是“新母亲”,“除了治家”外,她有“现代人的头脑”,“对新文化运动感兴趣”,“对于政治也极为关心”。
融汇新因素的传统——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 春水》 《 、繁星》 中母亲创造生命 , 母爱博大深 厚 ,母爱乐于牺牲奉献 ;超人》 《 《 、烦闷》 《 、遗书》 、
《 等小说里 , 悟》 母亲是救世主, 她承受 、 包容 、 化解
一
切人世的痛苦与不幸, 她打破人与人之问的所
有猜忌和隔膜 , 给痛苦人生送去安慰与光明。 冰心
【 作者简介】 岩 (9 1 )女, 吴 18 一 , 辽宁本溪人 。 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当代文学专业 2 0 04级硕士研究生。
也将取得一种“ 合法” 的地位。 因此 , 在五四时期 的 女性文学中, 很多都提到了“ 母亲” 。 ( ) 一 冰心
有了基督圣母 的宗教神圣 , 母爱成了万能的济世
良方 , 成了儿女们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膜拜的神祗 。
冰心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家庭 , 衣食无忧 , 有一
个幸福 、 快乐的童年 , 她的母亲是一位和蔼 、 恬淡 的贤妻 良母 ,结婚后她有了一个属于 自己幸福的 家庭 。 这一切使她在创作 中肯定女性的家庭角色 , 将目 光集中在探寻家庭 中女性角色的重构与价值
这一过程中, 所有传统的因素也一并 流传积累 , 淤 统的母亲那样作为夫权的代理者而压迫儿女。 冰心高扬母爱 的旗帜 ,为母亲形象注入 了传 积在女性 的身上 。
经过思想启蒙洪流的洗礼 ,五四时期的女作 家们已经觉醒。她们迫切希望打破束缚在女性身 上的封建枷锁 ,实现这种变革的关键环节是 “ 母 亲” 形象 的重建。树立起新 的“ 母亲” 形象 , 随后的
・
41 ・
维普资讯
对“ 母爱” 的歌颂与赞美也暗示 _ r 她本人对 “ 母亲”
么冯 沅 君 的 “ 亲 ” 然是 父 系权 威 的威 严 禁 令 。 母 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摘要:庐隐是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伤感情绪,不可否认伤感情绪成为庐隐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庐隐作品并不仅仅沉醉在伤感之中而是有着丰富的蕴含。
关键词:庐隐;伤感情绪;生命反思;女权主义庐隐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庐隐在没有母爱,没有家庭温暖的环境里长大,长成了一颗对世态炎凉过分敏感的心灵,也长成了一副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些苦难造就了她小说的感伤基调。
而庐隐的大学时期,刚好是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五四”时代,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 庐隐和中国的一批知识青年一起开始走出封建文化阵营,对于人生、社会和价值等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思索。
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中,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言, 并且试图把这种种看法付诸于笔端由此开始了创作。
矛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1]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使得她的文学呈现出丰富的意蕴。
一、感伤情绪由于时代背景、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精神气质,庐隐的作品总有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伤和悲哀。
她浑身都是敏感的神经,周遭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感时伤事。
“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爱’只有‘恨’,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免要缺。
她写小说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
”[2]所以庐隐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悲愤、哀怨,已经成为庐隐小说创作的主旋律。
庐隐书女性爱恨情仇,塑造了一批哀怨、悲惋、彷徨的“感伤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悲剧人物,或是在恋爱时期痛苦于受欺骗、遭抛弃,或是婚后的女子痛苦于家庭琐事,或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痛苦于不敢与传统彻底决裂,或是闺阁中的旧式女子痛苦于被遗弃的悲惨结局等等。
体现在庐隐作品中,这里没有迷离的色彩,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生的路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与悲哀。
在那些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团圆的喜悦,没有完满的结局。
《海滨故人》中由于命运的捉弄,几个女主人公各自带着破碎的感情与疲惫的心灵,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旅;《归雁》中纫青重获爱情之后又陷入了心灵无形的枷锁之中,亲自冥灭了自己的爱情;《时代的牺牲者》中秀贞终于盼回了阔别九年的丈夫,不想只得到欺诈势力的丈夫的一纸休书;,在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中也同样是哀音绵绵。
《穴中人》中年迈体衰的老人无家可归、无衣无食,只能在土穴中苟延残喘;《水灾》中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庄稼屋舍、妻儿性命,孤苦寂寞的王大也在沉重的忧伤中悄然而逝;庐隐塑造了敏感而忧郁的浪漫主义形象,展示出时代青年在$五四%落潮后的彷徨迷茫和人生幻灭感,这位悲哀的叹美者如流星一般飘然而过的创作生命,似乎也在感伤地诠释着她那绚丽而脆弱的宿命。
二、生命意识反思49“病”就说明她对邵浮尘的感情至深,在病中的沁芬说“我不幸!生命和爱情,被金钱强买去!但是我的形体是没法子卖了,我的灵魂仍旧完完全全交还给你!……”①从中可已看出沁芬的向死之心,最后邵浮尘得知沁芬死去,他自杀之后,庐隐写道“这个可怜的少年著作家,也离开这个世界,去找他的沁芬去了!”都体现出一种以死来求团聚,反抗这个冷酷社会的含义。
还有在《西窗风雨》中被人虐待而死的“寿儿”,叙述者说“欢乐是怎样麻醉人们的神经,悲哀也是同样使人神经麻醉,况且我这时候既为一切不幸的哀挽,又为已经超脱的寿儿庆幸。
”②在庐隐看来“寿儿”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悲苦的天国,那个“天国”和这个苦难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其中既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之光,也饱含着“死亡”对现实的反抗。
《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则是最能证明这种“向死而生”理论的“战士”,开篇就指出了她的命运“我的病大约是没有希望治好了。
”对病体的失望使她对人生也感到厌倦,“名利的代价是什么?——愁苦劳碌!”“人间实在是虚伪的可怕”“对于我的生,是非常厌恶的”等等,这些都可看出她对生的厌恶。
在最后跳湖时说“湖面上银花闪烁,我晓得那湖底下朱红色的珊瑚床,已为我预备好了!云母石的枕头;碧绿青苔泥的被褥,件件都整理了!……我回去吧!”③她把死亡描写的如此唯美,丝毫没有恐惧的意思,反而被视为一种回归,是令人憧憬、向往的,由此可见在庐隐的小说中“死亡”并不是终结,不是逃避,相反“死亡不但是女性的‘解脱之道’,或许在心理层面而言,更应该视为一种反抗——虽然这只是消极的反抗,但对弱女子而言,这同时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反抗。
”④叔本华也认为“自杀者是想生活的,只是他不满于他所处的生活条件,因此,他并没有抛弃求生的意志,他放弃生命,只是对个别现象的消灭。
他想活下去,想痛痛快快的生存下去。
”⑤庐隐本人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来塑造她的“病体”、“死亡”主人公形象的。
庐隐读大学是1919 年,“五四”运动正处于高涨时期,但是“五四”很快就落幕了,在“五四”运动期间,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但是也仅限于为了“呼喊”而“呼喊”,并没有明确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不甘现状的庐隐就把“出路”放到了“死亡”这个生命终结的方式上,“虽然忧伤可以使人死,但是爱恋更可使人死,仿佛醉人死在酒坛。
庐隐文本中充斥着“病体”和“死亡”叙述,表面上看好像是弱者反抗后无奈的逃避现实的选择,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是庐隐的一种反抗姿态。
在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中就可看出这种反抗的意识,女主人公沁芬在看望邵浮尘回由此可见庐隐比同时代的作家多了更多的反思和寻求出路的勇气,不能仅仅把她局限于“悲哀的叹美者”,她还是“希望的探索者”。
三、女权主义写作阿英说:“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9],综上所述,庐隐的女性写作、女性话语、女性题材、女性主题、女性共鸣等,都说明了她的写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写作,在现代文学史的初始阶段,她是最早并惟一拥有这些特点的人。
庐隐的女权主义写作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其一,她是女性写作,且成果丰厚。
庐隐从大学时代发表处女作《一个著作家》起,到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不幸去世,在生活并不安定的境遇下,她创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和近百篇散文。
这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是极其不易的事,偌大的中国文坛,当时也只有她和冰心等几个女人的名字闯进了作家的名录。
其二,在庐隐的笔下,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女人的手中。
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
纵观人类的文学历史,贯穿始终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男人的声音,他们掌握着话语的权利。
而一旦女人要讲话,就会有人立刻要堵住她的嘴。
如此说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观之,命运的号角该为庐隐长鸣,因为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牢牢地掌握住话语权。
在庐隐的笔下,几乎永远是一群女人在讲话,女性话语是她作品的主体话语。
在《海滨故人》中,是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年轻的姑娘在说;在《丽石的日记》中,是丽石、雯薇、沅青等几个当年闺中的好友在说;在《或人的悲哀》中,是亚侠与其表妹这两姐妹在在《一个情妇的日记》中,是一个醒悟的女性在说;在《搁浅的人们》中,是重逢的两个女人在说。
说呀说,仿佛因为以往的女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庐隐便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们说个够。
无疑,这是对男性主体话语的颠覆。
其三,在庐隐的笔下,女性的主体话语述说的都是女人的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必然要想到阿英对庐隐的一番评论: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性在几个时期里的自序传。
而在这些自序传式的作品之中,很明白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生活的三个阶段。
但他关于庐隐的作品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的结论是有价值的。
而如果我们通观庐隐的全部小说,不难发现,庐隐实际上笔触了女人生活的诸多时期和诸多方面:青少年时代的,如露莎(《海滨故人》);做新娘的,如伊(《前尘》);母亲时代的,如肖玉(《胜利以后》);恋爱中的,如沁珠,(《象牙戒指》);同性恋的,如丽石(《丽石的日记》);孤独未嫁的,如美樱(《跳舞场归来》);做情妇的,如美娟(《一个情妇的日记》);被遗弃的,如蓝田(《蓝田的忏悔录》);悲愤离世的,如亚侠(《或人的悲哀》);等等。
毋庸讳言,置身于五四女性写作第一波中的其他女作家的创作,虽然也不同程度地拥有女权主义的因子,但没有一个人像庐隐这样全方位地关注女人,书写女人。
其四,庐隐的大量作品就其主旨而言,都是阐述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人的生命感受。
走进庐隐的文本,这里,有对女人生命意义的追问,有对女人的家庭地位的深刻思考,有对两性关系中女人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愤懑,有对女人虽有家庭却无归宿感的精神危机,有对女人朦胧的反抗意识的揭示,有对女人向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抗议的阐说,总之,庐隐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核心主旨下,进行了女权主义主题的多层面表达。
其五,庐隐的作品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很多女性是庐隐的忠实读者。
关于这一点,庐隐去世后一些女性读者的反应是最好的证明。
可见,庐隐的作品,在女性读者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四、结语庐隐,象一颗灿烂的明星,亮在旧中国的黑夜,`光辉是不灭的,她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也是永存的。
她说过:“沉默比什么都伟大!”她已经沉默了三十多年,文学史家们应该让她那颗受尽人生苦辛的心和悲苦的感情得到安慰,给这位敢爱敢恨的女作家以公正的历史评价!参考文献:[1]茅盾.庐隐论[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53-160.[2]庐隐.庐隐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3]阿英.黄庐隐[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63-167.[]“五四”的产儿—庐隐阎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