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交流书法。今天我主要谈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决定书法成为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因素也即汉字与书写工具;二是书法艺术语言的三个方面,也就是点画、结体与章法;三是欣赏一些书法名作。

先请大家看两段当代书家书写的视频:

一位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视频是她临写米芾《蜀素帖》的跋,跋是明代董其昌根据他对这本帖的理解所写的,请大家感受孙女士在临时的沉静心境,与前人交流的状态。

董其昌的跋文字也很有意思:他说米字如“狮子搏象”,很形象的把米字的感受传达出来,这里也突出国中国书法审美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的感受,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再详细说。

一、汉字与工具

汉字可以说是唯一的世界上存在实用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字,我所说的汉字包括了由汉字生长而来的日本的书道和韩国书法。

可以说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有两个因素起直接的作用:

一是汉字的形态与象形

二是工具,尤其是毛笔

汉字的象形我们看一张甲骨文拓片的一些字:

如其中的马、车等字,即使我们不认识汉字,也能猜到这些字,约略感到文字的意思。汉字字体一直到小篆都保持着象形的特点,只是到了隶书后才减少了形的直接性。

书法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笔

东汉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与西方架上艺术使用的笔不同,他们是齐头的刷子,而且很硬,而毛笔是“尖圆齐健”的,且弹性十足,有人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句话当然说的有些过,但也有道理,从书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笔就象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一样,当你驾御不了它时,它很难,但一旦你熟练它时,它就会非常听话,非常好用,可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可以试一下

“尖圆齐健”

“笔头为一笔之首,一支笔的好坏关键在笔头。”笔头主要以羊毛、山兔毛、香狸毛、黄鼠狼尾毛为原料,猪棕、马尾、胎发等也广为使用,其中,以黄鼠狼尾毛和山兔脊背毛制成的毛笔为上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狼毫”和“兔毫”。毛料不同,笔的性能也不一样。

“制作一枝上等毛笔,要经过大小2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简化省略。

草帽崔毛笔(又称任丘笔),就是民国时期享誉北京城的崔氏毛笔,由河北省任丘制笔名家崔子斌(濵)(字鸿渭,1907-1975年)先生创制。由于崔子斌无论冬夏都戴一顶草帽,故人们称他为“草帽崔”,他的笔也被称为“草帽崔”毛笔。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

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等。松烟用松枝烧制而成无光泽;油烟用桐油或菜油烧制而成,有光泽;松油烟是两者结合,漆烟光亮如漆。

现在墨汁盛行,优点是方便简易,特别是写大幅作品。其不足在墨色光泽层次上不如磨的墨。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味道很好闻。

宣纸

宣纸,亦被称为“千年寿纸”,产于安徽泾县,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干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中国的文房四宝在文人的生活中很重要,所以也成为收藏热门,大家如果去琉璃厂文物街的话,你就会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文房四宝,另外大家也会看到印章也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艺术,到处你可以看到印石,也是书法的内容之一。

如果你喜欢书法,那么你也应该了解笔墨纸砚,也就是中国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点画、结体、章法

中国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楷书入手,我们也先看看楷书:

首先看执笔:执笔运腕

现在通行的执笔法即唐陆希声所说的双钩五字执笔法,即擫、押、钩、格、抵。指出了五个手指的位置及功用。擫、押、钩、指拇、食指、中指捏笔,以无名指抵住笔杆,小指抵无名指起辅助作用,以指尖执笔,五指不可分得太开。

执笔要点:指实掌虚,执笔欲紧,手掌欲虚。

关于执笔运腕,宋姜夔《续书谱》说:“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指实掌虚,指尖执笔,指间紧密,其作用就是为了使运腕灵活,而运腕灵活可使全身的力量通过腕而传达到指端及笔锋。不能很好地运腕就很难在书写的过程中体现笔力与节奏。腕法主要有三种:枕腕、提腕、悬腕。

学书先看点画:

点画中有生命意识,这也是中国书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书法体现自然生命的根本也即书法美的来源。

我们通过书圣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来了解一下: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 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

马启》:“挫三端於情锋,朝九流於学海。” (2).犹三始。指正月初一。《隋书·音乐志中》:“食至御前,奏《食举乐》辞:…三端正启,万方观礼,具物充庭,二仪合体。?”)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我用一些自然物象来与书法点画对照让大家看看这些点画所代表的生命力:

我们再来看看“永字八法”,唐人总结楷书笔法“永字八法”,认为永字具有了所有笔画:

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钩为趯(tì),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以柳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3)竖为弩(用力也);(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

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这些点画的表现需要笔法的应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将其由实用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和理解。单从毛笔而言,毛笔的特性,刚才我已经说过东汉时期的大书法家蔡邕就曾总结过:“惟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特性是惟软,用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来分析,软的对立面是硬,硬者,为阳、为刚、为实;软者,为阴、为柔、为虚。刚实者,外物难入;柔虚者,可容万物。正由于这一特性,人们的情感体会,奇思妙想,都能融入这柔软的毛笔之中,都能表现在笔下的点画线条之中,这也是蔡邕所说的“奇怪生焉”的道理。也正由于毛笔阴虚的特性,所以,对书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书家胸怀宽阔,足以容纳万事万物,容纳天下,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因为这是由毛笔的本质所决定,宽容、谦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与毛笔的本质相悖,与其本质相悖,自然就难在达到最高境界。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属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简单地说就是运笔过程中,处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的方法,一般地说可分为中、侧、顺、逆四种。中、侧锋用笔的提法出现得较晚,特别是清代由于羊毫笔、生宣的使用,为了追求线条的厚重凝练,才刻意有中锋之说。因为在这之前古人讲得更多的是笔势,笔势的强劲连绵,那写出的点画即使是侧锋,也是圆润饱满的。所谓中锋、侧锋也不能分开来说,因为点画没有完全的中锋,也没有完全的侧锋,两者是互融互生的,只能从书体来说,篆书中锋用得多些,行草中侧参半,楷书中稍多于侧。至于用笔的顺逆完全视上下毛画之间的关系而定。其形成的点画、中锋圆、侧锋方、逆锋或圆或方,顺锋多露尖笔。

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

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

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笔法的术语很多,学习毛笔字不能对笔法的术语一无所知,除了上述的中锋、偏锋、侧锋外,

下面我们还要对笔法的其他术语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起笔行笔收笔 (藏锋露锋) 提笔按笔疾笔和涩笔转与折

起笔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行笔,指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收笔收笔,指毛笔的笔尖离开纸面的霎间。

起笔和收笔均有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

藏锋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

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

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

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

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

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按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

疾笔和涩笔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

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

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转与折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

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

“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有

棱角的,称“方折”。

以上是基本的用笔方法,掌握后就可以运用到书法学习中了,当然对笔法的掌握是个

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时间: 15分钟用笔用墨: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方圆等。

笔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

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

中锋取劲犹如“锥画沙”

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所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所谓“润取妍,燥取险”用笔和用墨相结合,“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以使书法

更加气韵生动。

再看结体(我们从具体的书法名作来看):结体也就是字的结构,最能表现书法的个

性特点:

2、褚遂良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略近“雁塔圣教序”,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行笔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的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

这帖作品我们主要体会“力”的表现。

1、《九成宫醴泉铭》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楷书书法了,楷书的代表作品,中国封建后期科举考试,欧体几乎成为官方书体。

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森森焉若武库矛戟: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笔法刚劲中带着婉约丰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裴楷评价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

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这是什么样的人写出的字呢?)

放下帖后,可能很多人会得出这们的印象,欧楷横平竖直,最为平正,实则不然,几乎没有笔画是平正的,尤其是横画。那么这种平正的印象怎样得来呢,这和力的平衡有关系。

3、颜真卿

他的字在华人世界应该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匾额。颜字特别适合大字,字体宽博,气势雄浑,充分显示了人的张力。

4、虞世南

他的字最为中正平和。《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楷书对于理解字的结构、方块空间的和谐感受能力至为重要,只有具备了这种感受力,才能学习行书、草书,当然隶书、篆书也可以培养这种能力。时间关系我们不详细说了。

最后章法:

章法是一个词语,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比喻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

书法章法指一幅作品的整体布局与安排,主要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照顾的规律法则,亦包括字的布列方式、落款、钤印的方法等。习惯称整幅作品的布白为“大章法”,称一字之中点画的布局和一字与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小章法”。明代董其昌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明代张绅《法书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章法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分行布白

分行布白,即运用艺术手法,安排的点画结构和调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字的字型点画做到大小方圆、顺逆向背、揖让顾盼、疏密聚散有理有法,形成丰富的变

化与强烈的对比,达到神采飞跃、情态各异的艺术效果;字与字、行与行的布列要大小适宜、黑白相衬、疏密得当、虚实相安、首尾相接、照应严谨,使之既舒畅和谐又富有节奏,既千变万化又浑然一体,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效果。

二、气脉贯通

作品章法的灵动,靠行气贯通来体现。一般书写作品,讲究一气呵成,但不一定能做到字与字之间气脉相连。气脉贯通要通过字的合理搭配,不堆砌不支离来达到。字既要有大小、长短、宽窄、俯仰、顾盼等姿态,又要有笔意的连贯,做到上以启下,下以承上,笔断意连,一顺而下,既无生硬之弊,也无截断行气之嫌。

三、字距与行距

字体、书体不同,排列方法也不同。一般揩书的排列方法可分为横有行,纵有列和横无行,纵有列两种。字距大小可根据书法风格进行调整,一般以所习范本的排列方法为标准。行草书的章法相对灵活一些,密集书写与拉开字距行距书写的方法都是常见的。隶书的章法,因受横向取势的字型影响,体现出横向字距紧,纵向字距疏的特点。篆书的章法则与隶书相反或相同。

四、书写格式

作品的常见形式有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条屏、扇面、斗方、手卷等。形式不同,章法则可随机应变。选择好某种形式后,根据字数的多寡来安排章法,宜采用多变手法,不拘一格,使作品生机勃勃,神采飞扬。

五、题款和钤印

题款与印章,是整体章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作品起着调整、充实、说明、烘托气氛、陪衬主题的作用。款识的字数、位置、内容、形式,应根据整体画面的空白和需要来考虑,以不破坏整体章法为原则。题款同样是一种创作活动,应做到心中有数,认真书写,使其与正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作品上钤印,使书与印相映成趣,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事。加盖印章,无论名章还是闲章,都应谨慎为之,视作品的需要而定,使其为作品增添神采,又能对作品整体布局起调节作用。

三、名作欣赏

中国书法,美在哪里?

南朝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以后就形成了中国书法重神采的书法评论体系。

如何理解字有神采,我们看看南宋姜夔的一段话:

南宋.姜夔《续书谱》: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有了形质,尤其是点画、结构、章法后,实质上神采就已经在其中了。个性其实就是神采。

不同的字体现不同的形,不同的人的个性,即使是醉的感觉也有其神采,当然让人生厌的醉汉与醉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中间的区别主要在形质与神采上,也不容易说清楚,主要在个人的体悟吧。

凡好的字,必然是形神俱全的。和一个人体一样,形是具有的筋骨皮肉,神是具有的脂泽风采。不得死拟间架,必须活学点画,借以探索其行笔之意,而悟通灵妙,方合学习的道理。

神采是书法笔墨变化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化的精神内涵。如果书法人自身缺乏精神内涵,精神的表达就无从谈起,神采更无从谈起。书法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其书法修炼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埋头在线条和墨色变化的技术细节中而忽略文化修养的书法人,除了成为书法匠人,绝对不会再成为别的。即使磨炼出了表达的技术,如果心中无物,无所表达,至多只能在形质的层面上徘徊。

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我们欣赏书法美,还须超越书法的外在状貌和书写的“笔力”、“笔势”,深入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所谓“玩迹探情”。所以欣赏书法美的最高境界是“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犹如庄子所谓“得鱼忘筌”。“神采”是书家在书作中显示的精神风采,因其生于用笔,只有“深识书者”才能感知。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融心灵思维和文字为一体的视觉艺术。如果说绘画是直观的视觉艺术,是形象的艺术,那么,书法就是理性思维的抽象艺术书法是用抽象说话,是思维、学识、修养、心胸、眼界、文化、性格、气质等等综合素质在书写的过程中,留在纸面上的个性化的偶然性笔墨痕迹……

书法是文字和情感思维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舞蹈与造型;是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时的心手合一的个性化运动轨迹和笔墨痕迹;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抽象表现形式。

书法的本质在于表记心灵(“书为心画”),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直视书法为写意、抒情艺术,强调书法为书者精神、情意的载体。

让我们来比较、分析和欣赏王羲之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颜真卿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以及苏东坡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的三行书的《寒食帖》:《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与文人雅士朋友们玩曲水流觞游戏时即兴书写的,当时,王羲之酒意酣畅,心情愉快,信马由缰,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又不失法度,体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庸书风,通篇字体行楷相间,转换自然,布局疏朗,才思敏捷,灵感泉涌,难免有笔误、写错,随即被随手涂涂改改,甚至添加,但是,并未破坏整体的艺术效果和高雅意境,反而通过两者对比,更加彰显出书法的神韵,兰亭序通篇324字,“之”字24个,“不”字7个,“一”字6个,“所”字5个,“足”字3个,感、怀、畅、会诸字都有重复,但是王羲之在笔画写法、结构安排、姿态造型上各不相同,变化丰富,毫无重复之感,字体行中偏楷,楷中见行,楷行相间,字距宽松,行距开阔,用笔圆润方折,遒劲有力,结体严谨又不失疏朗,给人一种稳健潇洒、端庄空灵的感觉,正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充分体现出魏晋文人士大夫放浪不羁、不拘小节而又收放自如、

不温不火、游刃有余、颇具定力的儒雅风度……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追祭惨遭叛军杀害的侄儿所写的祭文,全文268字,圈涂34字,体现出颜真卿满腔悲愤、无限伤感、借酒消愁之时,一气呵成的状态,通篇天马行空,行草相间,篆籀用笔,线条圆润,如锥画沙,悲伤至极,笔误迭出,虽然多处圈圈画画、涂涂改改,却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颜真卿当时的悲痛心情难以言表的真情实感,字体行草相间,密密麻麻,一开始情绪尚能控制,笔速沉缓,字体均匀,行楷相间,我们好像能够感觉到泪水在颜真卿的眼眶里打转转;到后来,笔速加快,字迹变为行草相间,情绪无法控制,字体逐渐放大,让人感觉到颜真卿悲到极点,抑制不住的感情终于爆发,眼泪夺眶而出,山呼海啸,一泻千里,那些涂涂改改的笔迹,如同录音带一般记录并且传达出颜真卿的抽泣与哭号……唐朝重视楷书,法度森严,后人评价唐人尚法,颜真卿的楷书本身就是以法度严谨著称,然而,在《祭侄稿》中,颜真卿全无法度,豪放随意,反而更加衬托出他的悲愤心情……

《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书写的,与前两篇相比,《寒食帖》却有着独特的意境,同为行楷,它字体章法布局更接近于《兰亭序》,不过却与《兰亭序》大不相同,王羲之的书法虽然韵味十足、风流倜傥、潇洒随意,但是字字规矩,法度森严;而苏东坡的书法完全不受法度的限制,笔画洒脱,个性强烈,在情绪的控制上,《寒食帖》却更加接近《祭侄稿》,前半段字体稍小,情绪尚能控制,后半段,情绪失控,字体逐渐放大,如泣如诉,但是字形依然保持楷行,并未潦草,没有重复《祭侄稿》,总体感觉,《寒食帖》正好介乎于《兰亭序》、《祭侄稿》之间,如果说《兰亭序》体现出王羲之的喜悦的心情和胸怀、《祭侄稿》寄托了颜真卿悲愤的感情和哀思,那么,《寒食帖》则表现出苏东坡的哀叹孤独的情绪和愁意,三篇行书各有偏重,各具特色,正可谓珠联璧合,难能可贵……

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兰亭序》到《祭侄稿》再到《寒食帖》,它们之所以受到历代书法家和书论的重视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独特之处,究竟什么是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独特之处呢?只要认真地进行学术性的对比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反叛和创新,《兰亭序》一反汉隶、章草结构笔画和造型特点,甚至连钟繇以来的楷书风格也一反无遗,独创了王羲之自己的独家面目“王字”,这才是《兰亭序》的真正价值;而《祭侄稿》又一反《兰亭序》以来的行楷特征,字形结构与笔画转折变方角为圆角,这就是米芾所说的“篆籀气”,颜真卿反叛了王字风格,创立了独特的颜字风格;《寒食帖》也是如此,一反《祭侄稿》的篆籀气用笔和圆弧线条,同时也一反《兰亭序》的魏晋玄学含蓄中庸纤巧的儒雅风度,直抒胸臆,大起大落,粗犷率性,形成了独特的苏字特点。因此,它们才会在书法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由此可见,反叛和创新才是艺术与书法的最高目标和境界,才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如果一味的继承传统模仿前人,必将被历史淹没、淘汰和遗忘。

欣赏草书更是高深莫测,非一般人所能,草书的字形龙飞凤舞、随意挥洒、酣畅淋漓、虚实变化、穿插相让、粗细对比、恣意率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草书的基本笔画和写法,那么,你就无法进入草书的世界……

让我们看看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张旭(658年至747年),唐代著名书法家。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书坛“狂草”的奠基人。自言“观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

观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他那变化万千、奇状莫测的草书,达到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境地,被后人称为“草圣”。据史书记载,张旭嗜好饮酒,每当喝得酩酊大醉时,他便呼叫狂跑,然后挥毫下笔,其字逸势奇状,潇洒豪放,有时则用头发蘸墨写字,待到酒醒,观之如神来之笔,不可复得,被人称为“张颠”。他是当时长安城里的“八仙”之一,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赞他。韩愈曾说:“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揭示了张旭用充满激情的书法语言抒写心头奔腾澎湃的情感。

《古诗四帖》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之笔。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

“四帖”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字结构。由于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影响,“单字结构”总是欣赏者感觉中甩不掉的一个层面。与张旭其他作品相比,这件作品不符合他惯常的构字规则。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但《古诗四帖》不同,很多字不符合这一原则,或伸长,或压缩,或避让而改变外部轮廓,或因结构复杂而扩展某个局部——其他作品中只有放大、缩小,很少出现变形。

《古诗四帖》章法单字界限不清晰,作品书写时以线条疏密及连续性的控制为首要目标。狂草中空间的疏密有时出现强烈的变化,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都有个过渡阶段。

《古诗四帖》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急雨旋风之势。”

大家如果有兴趣学习书法,或者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欣赏书法的水平,那么就不仅仅是看书学习就够了,而要更进一步,持之以恒地进行对古代书法字帖的临习,临习越多,水平越高。

书法创作是一项精神化的产品,好的书法作品是不可重复的再现的,正如王羲之写兰亭序,后来怎么也难达到一稿的艺术高度,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有时写得顺手作品精彩的多,写的不顺手,很难成篇,勉强成篇,也是不满意。

其实,早在唐代,孙过庭在书法实践中,就发现这种现象,总结出了“五乖五合论”。书法创作首要的条件是要神怡务闲,精神愉悦,心理无负担,无杂事烦扰,心静自然,方才进入一种书法创作境界,二是感人恩惠、酬答知己这就是说书法创作是需要创作动力的,有人相邀,书者才有创作的冲动,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与冲动愈强烈,情绪就越高,其临场发挥就越好,作品就越佳。三是无外界干扰,要时和气润,太热太冷都不适合,风燥日炎,会让人心烦意乱,寒天冷冻,会让人血脉不畅,手脚僵硬影响书写的发挥,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当然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纸墨俱佳、相互映发,具体的讲要笔墨纸都得好,笔要用的顺手,墨鱼纸相互映发,相得益彰,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偶然兴烈、灵动欲书,心情舒畅,灵台瞻明,心中想书,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如果五合一齐俱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这也是书法可以带给人的一种精神享受吧。

谢谢大家!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彭其汉 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精神人格精神人文精神 绪论: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引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丰富的、独具特色而灿烂的文化遗产。 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 传统的年画、国画、壁画、面具、织绣、剪纸、玩具、皮影、民族服饰、脸谱、印染、陶瓷、木雕、书法等,而是民族艺术形式。 2、你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吗? 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汉语的书面化工具-汉字。这 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书之说 古人说书画同源,又有六书之说, 《书谱》中说,好 物和拟人化行为的思想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 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彝器文、吉金文。 ,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着名,艺术成就也高。 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峋嵝碑》,但周宣王的岐阳石鼓于公元七世纪被人发现,后代书家共称“古妙”,十只鼓形圆石四周刻有四 向新的高度。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清杨守敬称:“虽磨最 两汉书法艺术 着名,书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康有为将其分为八类,认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

作品,较之书于玉石上的“盟书”更具有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他与卫觊分庭抗礼,形成南北两派书风。 晋时玄风大炽,谈玄论道、风流倜傥为时代之风气,在生活处 胜,兄弟竞爽”,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 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2班 姓名:陈善良 学号:20090472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书写,不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的萌芽阶段。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书法由产生到发展、演变,再到体系成熟,一直备受中国文人的推崇,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象征之一,展现出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和磅礴的生命力。中国书法之所以对中国文人,以及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书法其自身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关键字:书法发展史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划,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繁多,所以在实用上,务求其妥帖、匀整、调和自然,因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书法艺术历经千年的沧桑,仍然光辉灿烂,并以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来。纵观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艺术时,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一直是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持续发展的。而这种互动关系遂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此种互动也呈现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文化精神特征。 书法发展史 伴随着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中国的书法也开始了萌芽,甲骨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继金文之后又产生了石鼓文。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这是书法艺术发展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代表人物。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以楷书见长,被誉为“翰墨之冠”,行、草体亦很有建树,他学习王羲之各种字体,创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到了中唐时期,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高潮。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局面。然而,宋朝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练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钻坚仰高,忘其疲劳”语出(B.《非草书》)。 A.《说文解字》 B.《非草书》 C.《散氏盘》 D.《画赞》 2.汉字以(C.象形)为基本的成字方式。 A.抽象 B.形声 C.象形 D.会意 3.汉字的成字方式有( D.六)种。 A.三 B.四 C.五 D.六 4.《说文解字》作者是(A.东汉)时期人。 A.东汉 B.西汉 C.西晋 D.东晋 5.“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语出(C.《书谱》)。 A.《说文解字》 B.《艺舟双楫》 C.《书谱》 D.《非草书》 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语出(C.蔡邕)。 A.许慎 B.王羲之 C.蔡邕 D.刘向 7.圣书文字是(A.古埃及)使用的文字。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8.( B.甲骨文)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A.英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纸草文字 9.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C.小篆)。 A.金文 B.隶书 C.小篆 D.大篆 10.(D.隶书)是秦朝末年民间从“草篆”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A.大篆 B.小篆 C.草书 D.隶书 11.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C.行书)。 A.篆书 B.章草 C.行书 D.隶书 12.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即(B.刻画符号)。 A.图画 B.刻画符号 C.图样 D.符号 13.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甲骨文)。 A.甲骨文 B.金文 C.篆书 D.纸草文 14.甲骨文最初于河南(B.安阳)出土。 A.洛阳 B.安阳 C.新乡 D.唐河 15.著名古文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C.五)个时期。 A.三 B.四 C.五 D.六 16.金文是(D.大篆)的一种类型。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大篆 17.金文以(C.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 A.战国青铜器铭文 B.春秋青铜器铭文 C.西周青铜器铭文 D.东周青铜器铭文 18.《大盂鼎》是西周(A.早期)时期金文的代表。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后期 19.()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 A.《大盂鼎》 B.《散氏盘》 C.《毛公鼎》 D.《虢季子白盘》 20.(C.《毛公鼎》)是晚期金文的杰出代表。 A.《大盂鼎》 B.《散氏盘》 C.《毛公鼎》 D.《虢季子白盘》 21.石鼓文是战国时代(D.秦国)的文字。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22.( B.秦小篆)的特点是圆润均匀,结构匀称。 A.秦大篆 B.秦小篆 C.秦隶书 D.汉隶书 23.隶书萌芽于(A.战国)时期。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古人云:“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书法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它对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的具体形式。书家的笔法、笔墨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堪称为中国美术之魂。 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课的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书法课的学习, 1、让学生认识中国书法,知道书法课上学什么? 2、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让学生了解什麽是中国书法,让学生认识到书法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了解。 2、书法学习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有关的书法作品、名家书法幻灯、 [学生用具]:笔记本 [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总结法、欣赏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书法作品、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艺术产 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艺术的含义、发展简史、,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 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提问法:通过提问,并由学生发挥想象作答,再老师总结,让学生对书法艺术产生更深 刻的认识。 4、总结法:老师通过本堂课的总结和布置作业,来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生对本堂的巩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分钟) 老师:先放一段古典音乐,进入气氛。 老师:(中国书法艺术) 二、导入新课(1分钟)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钢笔书法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钢笔书法基本的用笔技巧和欣赏了一个书法视频,可以说前面的课程是我们正式学习书法的一个提前准备和对书法的基本接触。那么本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从“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也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思考一下我们在书法课上要学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中国书法的概念 中国书法的概念:中国书法是一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汉字为依托,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视觉表现形式的特殊的汉字书写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在当今世界上,关于文字发展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唯独只有中国书法艺术。同时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继续教育90分标准答案

一、单项 1.“钻坚仰高,忘其疲劳”语出()。B.《非草书》 2.汉字以()为基本的成字方式。C.象形 3.汉字的成字方式有()种。D.六 4.《说文解字》作者是()时期人。A.东汉 5.“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语出()。C.《书谱》 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C.蔡邕 7.圣书文字是()使用的文字。A.古埃及 8.()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B.甲骨文 9.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C.小篆 10.()是秦朝末年民间从“草篆”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D.隶书 11.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C.行书 12.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即()B.刻画符号 13.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甲骨文 14.甲骨文最初于河南()出土。B.安阳 15.著名古文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个时期。 C.五 16.金文是()的一种类型。 D.大篆 17.金文以()为代表。 C.西周青铜器铭文 18.《大盂鼎》是西周()时期金文的代表。A.早期 19.()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C.《毛公鼎》 20.()是晚期金文的杰出代表。D.《虢季子白盘》 21.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D.秦国 22.()的特点是圆润均匀,结构匀称。 B.秦小篆 23.隶书萌芽于()时期。A.战国 24.隶书传为秦官吏()在狱中所创。B.程邈 25.秦隶又称()。A.古隶 26.篆书向隶书的演变在文字历史上叫()。C.隶变 27.西汉时,隶书已演变成熟,古隶向()转变。A.今隶 28.《张迁碑》的风格是()。B.雄浑古拙 29.章草的代表作品,传为西汉史游的()。A.《急就章》 30.行书、楷书早在()时也已萌芽。 B.汉 31.史传颍川()创造了行书字体。C.刘德升 32.《石门铭》的风格是() B.飞逸浑穆 33.被称为“六朝集成之碑”的是()。A.《龙藏寺碑》 34.“尚法”的主要标志是()。D.唐代楷书 35.被历代奉为楷书极则的是()。A.《孔子庙堂碑》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

陈望衡《中国书法艺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作为文字,它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然而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它像绘画、舞蹈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现今世界上,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并列的书法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汉字就没有别的了。 书法艺术从现象上看近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说。但就其内在本质来看,书法与绘画则大相径庭。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大体上都离不开为客观事物造像。象形是绘画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段。书法很难做到像物。书法也有再现、象形功能,但比起绘画来,不啻小巫见大巫。而且,书法是以表达情感为功能的,它是表现艺术。书法的表达情感是大致的,模糊的,象征性的。仅就这一点看,它近于音乐。音乐也是以表达人的情感为主要功能的,它之表达人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象征性、多义性的特点。但书法的存在方式又根本不同于音乐。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存在,音乐是音响艺术,是动态的存在。书法是空间的存在,音乐是时间的存在。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这线条绝不同于西洋油画中的线条,也不同于硬笔写出来的线条。谈到书法艺术不能不谈到它特殊的制作工具——毛笔。毛笔是软笔。据专家考证,甲骨文骨板上曾经发现有朱笔书写而漏刻的痕迹,好像是用毛笔书写的。如果这一推断不错,那至少在殷代就有了毛笔。甲骨文亦应算书法艺术,当然它与直接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艺术还是有所差别的。至于铸在青铜器内壁或底部的金文,专家已经断定,是先用毛笔写在青铜器胚胎上然后铸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家就是通过对毛笔的操纵,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或润或涩,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既具观赏价值又耐人品味不已的书法艺术来的。 战国末期出现小篆字体。大、小篆字体其基本风格是圆婉,只是大篆不及小篆规整。汉代通行隶书,因字形“似八字势,有偃波”,故命名为“八分”。汉代又产生了新的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草书的产生最具美学意义。在所有的书法字体中,草书最能自由抒写书家的思想情感,最能见出书家的创造个性,最具审美情趣,因此,草书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代表。晋代书法艺术繁荣,其总体风格尚韵,就书法中阴柔风格一派言之,晋代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晋代书法堪为晋代的艺术标志,犹如诗之于唐,词之于宋。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第十七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既保留了作为文字的记录功能,又能给人以艺术审美的享受。 B.书法的功能重点不是再现和象形,书法并不需要通过为客观事物造像米反映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