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合集下载

西方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西方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西方艺术中的悲剧审美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的不妥协的批判距离,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艺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它要站在一个高度来看生活。

而悲剧就是这样一种高层次的艺术。

一、关于悲剧的哲学浅谈古希腊哲学与艺术的辉煌无需多言,但能真正代表希腊文化精神的典型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也就是希腊的悲剧。

这一点在蜚声世界的希腊神话中便可见一斑: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近乎完美原始理想主义悲剧英雄,这些便是见证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

尼采关于希腊文化有类似观点,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借用了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和日神阿波罗(Apollo)的形象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

希腊悲剧是酒神和日神的结合,是黑暗的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爱的结合。

「1」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主导之下,希腊人对生命难以言状的苦难、危险深有认识,但并未悲观厌世,他们直面生活,并非肯定生活本身,而仅仅是赋予生活一种新的价值。

这种价值在现在看来也许就是我们称之为信仰的东西,这是一种极为健康的生活观。

在生活的哲学陷入绝境之时,这无疑是一条可行的大道。

就人类发展的文明历程看来,世界的进程多半是踏着英雄们的尸体前进,这便是悲剧。

英雄和先驱们为历史现出了生命,懦弱和不思进取者享受他们的成果,这也是悲剧,但历史并不曾停下它的脚步,而是踏着悲剧步步前行!悲剧的哲学探究,说到底便是悲剧在生活中的艺术。

我们先要面对现实,而后才能寻找出路,更不能简单的从词汇的感情色彩出发来评价一种文化价值。

悲剧艺术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我们对它的感性认识,这是人们对生活、生存、生命之意义的寻根问底式的探源,是极具参考意义的。

二、西方悲剧审美的原因初探中西方都有大量的悲剧作品。

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西方的审美形态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悲剧开始时就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

戏剧中的悲剧由于在有限的时空中集中了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很快使人物陷入特有的境遇之中,并行动引出富有必然性的高潮与结局,所以可以说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成功呈现。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具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却往往会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这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

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人生中,悲剧人物的行为总是具有某种历史的超前性,他们的人生实践是一种有价值而又注定要失败的实践。

因此尽管他们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但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却往往会以悲剧的形式出现。

而当历史事件已具备的时候,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就必然发生根本的转化,正义的事业也就必然会以胜利而告终,而反动和落后的势力则必然失去了自己生存的依据,落得个可笑的下场。

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规律正是悲剧现象得以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悲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

悲剧冲突是生命的、思想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搏斗,不可避免,不容退让的。

形成悲剧矛盾的诸方都以消灭掉,否定掉对方的生命、思想、意志的存在为目的,因此悲剧冲突以其尖锐性、残酷性著称。

悲剧性冲突都直接导向苦难与毁灭,直接引起主体或他人灵魂的痛苦情绪,产生惊心动魄的震撼效果,所以由悲剧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结局,不应该是矛盾的调和,不应该是平静的美满与和谐而只能是苦难与毁灭。

在电影《英雄》中的矛盾冲突正是体现了悲剧冲突时生命、思想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搏斗,不可避免,不容退让的。

国外文学作品中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国外文学作品中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国外文学作品中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朱孜丹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读者看,悲剧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是其他类型文学作品所不能相比的。

而在悲剧审美中往往又充斥着一定的道德内涵,对社会和现实进行拷问。

因此,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审美道德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针对国外文学作品的悲剧审美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其中的道德内涵,以供参考。

【总页数】1页(P66-66)
【作者】朱孜丹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悲剧之美——论海明威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2.试论国外文学作品中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3.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4.审美化悲剧与世俗化悲剧——《翠翠》与《菉竹山房》中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因素对比分析
5.试论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审美价值及审美取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悲剧的审美

悲剧的审美

悲剧的审美
悲剧的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家们把悲剧看作是最高的一种伟大,或许是正确的。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就是从某些先进人物或新生事情在恶势力面前遭到了失败或毁灭,来肯定追求的目标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必然性。

这深刻的理性认识是通过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获得的,是在对艺术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活动的结果。

这最终要引起情感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会从中增加,从而也加深了美感。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说的是一个小神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得罪了神王宙斯,被威力神和暴力神用铁链把他钉在高加索山上。

他宁可受亿万年痛苦也不向他们屈服。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反映了人抗拒自然和社会恶势力的英勇斗争。

莎士比亚的悲剧,如《奥赛罗》、《哈姆雷特》、《罗米欧与朱丽叶》等,也是以代表进步倾向的美好的爱情或先进人物被毁灭,促使人们更加仇视恶势力,从悲剧的壮美中产生一种要求摧毁旧势力的强烈愿望。

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写金陵十二钗的遭遇,也是把美的东西毁灭而引起读者去沉思。

在甲戍本第八回有一条脂批是“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这批语虽然不十分科学,但也说出了一个道理:林黛玉是在宝钗结婚的乐曲声中死去的,这样一个有个性却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女孩子,虽然生活在富贵繁华之中,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的心是痛苦的,爱情不能实现,礼教无法突破,她的才气也只好随着她的身躯一起毁灭了。

这一悲剧感染着千百万读者的心,让人们去鞭挞封建社会。

无论古今,悲剧本质在于:把美好的东西,崇高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与道德伦理思考》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与道德伦理思考》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与道德伦理思考1. 引言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命运和伦理道德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希腊悲剧中所体现出的命运观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思考。

2. 古希腊悲剧与命运观古希腊悲剧一般包含一个主角经历着不可避免的灾难,这种灾难通常被看作是来自于命运或神明的安排。

在古希腊人眼中,人类无法逃避自己注定要面对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勇敢地面对,并在抵抗中展示出人性的美好。

2.1 命运与自由意志古希腊悲剧追问着一个关键问题:人类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在面对命运时,主角往往被迫接受一个既定的结局,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同时,古希腊悲剧也提醒我们,即使在无法改变的命运之下,人们还是有责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2.2 命运与个人尊严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往往是英雄或权贵,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困境和命运挑战。

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避免灾难发生,最终都未能逃离自己所应承担的命运。

然而,在面对命运时,这些主角展现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并以此维护了他们作为个体存在的尊严与价值。

3. 古希腊悲剧中的道德伦理思考古希腊悲剧通过描绘角色在冲突中做出道德抉择与行动来探讨伦理思考,并引发观众对于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善恶等道德问题的思考。

3.1 铏筬营篻牮缎诎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通常面临着道德困境和抉择,他们被迫在不同的诱惑、利益与义务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抉择既反映了个体的道德取向,也触及社会和伦理准则。

3.2 道德伦理与人性探寻通过对主角艰难而又极具挑战性的道德抉择,古希腊悲剧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局限。

角色以不同方式展示出傲慢、冷酷、狡猾或宽容等特质,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深藏的动机和欲望。

4. 结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与道德伦理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存在及其所面临问题的独特视角。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在命运与道德之间所处的境地,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命运时应该如何选择和行动。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德才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 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就悲剧审美形态的感性直观过程看,它呈现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被压制、被摧残被毁灭,从而与审美主体的理想价值相抵牾。

但悲剧的主体存在者,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存在的征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悦。

- 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例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反映了人的存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普罗米修斯》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

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红楼梦》深刻揭示了社会悲剧型冲突,描绘了人物悲剧性命运。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表现的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与摧毁下个体命运的孱弱与无奈。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等,则揭示了个人存在的境遇情感冲突,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命运的追问。

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悲剧美学是指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的一种审美原则。

它强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共鸣。

在悲剧美学中,悲剧往往被视为最具有感召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以下是悲剧美学的原理:1.冲突和对立:悲剧美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对立,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张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冲突和对立通常是通过故事情节中的角色之间的斗争来体现的,比如主角与反派之间的角力对决,主角内心的挣扎等。

2.主角的悲剧命运:悲剧美学着重强调主角的悲剧命运。

主角通常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人物,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错误的选择,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主角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同时也使观众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威力。

3.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美学常常探讨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

主角往往置身于一个道德的抉择之中,他们必须在两害相权衡之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种道德的挣扎和矛盾使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普遍性。

4.悲剧的教育作用:悲剧美学认为悲剧能够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教育作用。

通过悲剧,观众不仅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还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和洞察。

这种思考和洞察有助于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真理。

5.审美享受的悲剧质感:悲剧美学强调通过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悲剧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质感,它同时具有悲剧的伤感和悲悯,使观众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体验到一种由悲痛和矛盾所产生的心灵上的满足和解放。

总之,悲剧美学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冲突和对立、主角的悲剧命运、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通过这些原理的运用,悲剧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涵
摘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国维《<红楼梦>评论》:“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和解脱。

”悲剧是西发展得最早也最为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而中国悲剧产生于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也与西审美思想有着差异性,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可相互对等并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的悲剧是产生于生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祖辈传承下来的耳目濡染的人文传统,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特性和不可取代的个性,人性的自我意识也受传统文化的侵染,所以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需要西审美思想体系的支持,西审美思想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中获得启示与补充。

总之,悲剧的美学意义都是对历史发展的超越与感悟,表现在对人的解放程度作为根本目的,激发人类在生活中的勇气与激情。

在与现实得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或者创造价值。

悲剧艺术能从人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中发现并提炼其蕴含的美,对悲剧个体在遭受不幸或者自我毁灭时所持的人生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直面现实,提高素养,珍惜生活,使人成熟,使人向善,对很多事情都能放下,都能慈悲,以善眼望世界。

关键词:人生价值,勇气与激情,成熟,向善
1悲剧的社会道德涵与个人价值
悲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涵,它的道德意义也是众所知的,悲剧中的人物不仅反应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不可置疑,它也是一部悲剧,而且是一部个人自我反省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社会悲剧。

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下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精神是拿破仑时代的,而现实所处却是复辟时期,这种错位于是造成了他精神与物质的脱离,于连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

他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突破封建时代的信仰的束缚,勇猛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他崇奉的是拿破仑、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

正是这种与波旁朝复辟时期格格不入现代人的思想品性导致了于连的悲剧。

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我决不请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于连的悲剧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社会的熔炉里扭曲变形的,他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

他身体纤弱,为父兄所藐视,但他心却是高傲、坚强、不肯服输,正是如此产生了悲剧。

随着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们精神危机是现代悲剧的重要特征。

《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所展现的也就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地位、私欲、美
貌等对人性的侵蚀,特别是对人的灵魂、信仰的腐蚀。

而在现代的都市社会,我们谁又能否认每个人身上不是多多少少有着于连思想的影子?在于连的生命体验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

虽然他很励志,但又不能不承认他是自私的,为了获得金与地位勾搭市长夫人,玛特儿。

他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野心太大,在那个时代又是很难立足的。

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谈路遥的《人生》,它是路遥中篇小说之一,通过对农家子弟高加林的一些列经历的描写,揭露了生活的麻木与丑恶,同时也呈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一面守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面又受现代精神的洗礼,使他的心理产生纠结与矛盾,他在柔情似水的巧珍和热情似火的黄亚萍之间感到矛盾,痛苦与迷茫,不知如选择,但我认为他对两个女性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自己的自尊与自卑意识的一种反应,他喜欢上巧珍只是男人的一种性冲动,喜欢黄亚萍也只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前途着想,他是一个有野心,不甘平庸的人。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根据弗洛伊德分析法分析,觉得高加林有些人格分裂,表面看似温和可亲,实则是充满矛盾与压抑的畸形心理,他
的人格分裂只要是由于农村的生活,农村的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冲撞,残酷的社会现实与顽固的传统的道德文明,导致了他的心智不够成熟,禁锢了他的思想意识,使他不知所措,曾经如此积极,的他,最终变得如此的堕落。

2悲剧的爱情伦理与婚姻伦理
《罗密欧与丽叶》体现了莎士比亚在早期作品力宣扬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即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而且反映出罗密欧与丽叶在中世纪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坚定不移地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生理想。

透过《罗密欧与丽叶》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冲突、道德思考以及道德选择,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的形象既显得非常生动,同时又是如此的真实。

它是将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性活生生地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一面是封建传统制度与伦理道德,另一面是那个历史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追求。

罗密欧与丽叶就是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

当罗密欧和丽叶陷入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世仇的矛盾中时,他们选择了积极的抗争,用结束生命这样坚决的行为,捍卫了他们爱情的自由与尊,显示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伟大。

在《罗密欧与丽叶》中,封建世仇的代表是双的家族。

两位主人公均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城的两个名门望族;不论
是凯普莱特,还是蒙太古家庭,都不会允自己的子女追求婚姻自由。

而且,这两个富有的贵族凯普莱特与蒙太古家族,很久以来就有世仇,两家结怨多年,互相争斗,视对为仇敌;在街上偶然相遇尚且会引起械斗,更别说是容忍自己的后代之间发生真挚的爱情了。

可以说,他们的家族矛盾时刻处在一种水火不容的爆发边缘。

两位主人公遇到的冲突实质就是维护家族的尊与追求爱情的道德上的冲突。

这一对封建家族仇恨的牺牲品在追求爱情生活的道路上,不仅受困于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而且也遇到了来自家庭部的压迫。

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罗密欧还是丽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心始终充满了是维护家族尊还是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

最后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同样,中国的《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一部爱情悲剧,它描写了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以月,玉为主线,贯穿全文,写了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沉浮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的悲剧,在这些爱情里,通过他们的结局来看,让我们看到了某种不可逃避的轮回的命运,小说中梁冰玉最后写了女儿新月的信里引用了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段诗:“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永远只以幸福和快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讲“仁,义,理,智,信”的,
对伦理要求也是极为苛刻的,感情也是属于压抑性的心理机制,我们也普遍认为不被父母看好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

虽然梁冰玉和子奇的爱情是发自心的,是在远离故乡,面对残酷的战争下,相互扶持走过来的,可是他们违背了理法,悖逆了社会次序,即便子奇和梁君壁没有真正的感情,只是为了报恩,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讲究人情,报恩思想是极为重的,梁冰玉即便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但是凡事都是要有度的,子奇即使再不爱梁君壁,他也有责任对他们母子负责,身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是要有责任心,事业心。

这也导致了回国后,他不愿与梁冰玉一起远走高飞。

导致了梁冰玉一个人在国外度过了风烛残年。

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看似是天籁般的爱情,没有半点的瑕疵。

可就是这样的爱情,让我们同样看到了其中的不完美,它的不完美之处就在于他们太过于纯粹、完美。

他们信仰的不同,家境的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

当时的师生恋好像还没那么盛行,再说舆论压力也可以杀死人。

3悲剧的女性追求与激情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化的农家爱玛的故事。

她瞧不起当乡镇的医生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最后她积债如山,
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爱玛的渥毕萨尔之行,使她变得懒散,乖异与任性,包法利为了她的健康搬到永镇,然而她又爱上了莱昂,迅速的坠入爱河,在莱昂去了巴黎学习后,她又邂逅了风月场中的高手——罗道耳弗,爱玛经不起各种诱惑,感情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并要求罗道耳弗把她带走,和他一同出奔,和查理的母亲也吵翻了,这个女人真是被她自己的一厢情愿冲昏了头脑,古往之今,都有这么一句“女人的柜子里永远缺少一件合适的衣服”,她为了保持年轻貌美,不断的购买化妆品与漂亮衣服,却不知自己已经欠了商人勒乐一笔巨大的债务。

不能说她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可是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却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也被世人认为品行不端,我不是说爱玛必须做一个贤妻良母,只是感觉她很花痴,见一个帅哥就喜欢,只是为了性的快乐,追求了不正当爱情,最终导致她堕落毁灭的悲剧。

然而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一种悲剧,它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离婚后寄居娘家,兄嫂谩骂,逼迫流去做寡妇,流不从,恰巧碰见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柳原,两个人开始了持久的恋爱心理战,然而由于战争的问题,的沦陷,使得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看似圆满,实则不然,他们之间的调情与算计,说明他们之间是很难沟通的,都是想得到对,却只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打着算盘,一直迟迟不肯结婚,结婚后也必将走进围城,不过爱玲是慈悲的,最终
给白流好的归宿,在我看来,感情不是用来算计的,而是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爱给予的只是它自己,取走的也只是它自己,爱不是占有,也不能被占有。

爱就在爱中满足。

无论是中国悲剧还是外国悲剧,都是通过矛盾冲突,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然后暴露一些社会的或者人性的悲剧,从而让我们受到道德的教化与灵魂的洗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的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