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 (5)

教育管理心理学 (5)
教育管理心理学 (5)

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

第一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二、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意义

四、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表现

五、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4个角度)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曾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我国学者樊富珉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消极和积极之分。

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狭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起码标准;

从积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内涵,它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个角度)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⑩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2.我国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1)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

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说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某一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也越严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6)心理康复能力

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遭受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有极大波动,行为会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有可能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当一个人的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8)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9)社会交往

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10)环境适应能力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

3.有心理学家提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十点:

(1)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

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并且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要符合一般人的标准以外,还要符合其所从事的职业的要求。

俞国良教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五条标准:

(1)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1)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

①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②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③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④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情绪、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①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②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③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④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⑤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具体表现为:①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②不会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

③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④能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⑤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四)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

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心理问题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为三类:

1.发展性心理问题

2.适应性心理问题

3.障碍性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体缺乏自信或自负、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个体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个体。

发展性问题的特点:

(1)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个体,但他们在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进一步完善。

(2)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重在引导个体从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虽然也对个体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适应性心理问题

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是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取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当平衡不能重新建立,就会出现适应性心理问题。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四个特点:

(1)适应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

(2)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注重的是个体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体的认知水平上给予帮助。

(3)强调教育的原则。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视个体自身理性信念的作用。

(4)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工作内容,侧重于对个体进行工作指导、交往指导和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他们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

3.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个体障碍性心理问题常见的类型:

①焦虑性障碍;②抑郁性障碍;③恐怖性障碍;④强迫性障碍;⑤疑病性障碍。

心理障碍可能会造成较长时间内不良心境的持续积累、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怪异等等,这些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如果通过心理咨询,问题得不到解决或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就需要专业的心理科医生的介入。

◆二、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素质、发育和疾病等方面。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育是否正常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躯体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可直接导致心理异常。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疾病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态度、学习压力、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成为主要的因素。

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对家庭成员的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生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虽然影响心理健康,但是这些条件只有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内部机制才能对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过分的完美主义倾向容易患强迫型神经症。

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之间和谐统一,构成完整统一的心理结构系统,人的心理才会健康。

◆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又反过来影响生理健康水平。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二)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育工作者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客观地评价和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才能基本上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处理遇到的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与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相比,心理健康的教师工作效率必然更髙。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四、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一)适应不良

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而适应不良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协调一致。适应不良会影响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妨碍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

人在面临新环境时都存在适应问题。

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教育工作者的适应不良。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会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教育工作者人格问题达到人格障碍的较少,更多的属于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人格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个体的活动效率。人格缺陷的表现主要有自卑、抑郁、懦弱、冷漠、悲观、孤僻、敌对、敏感、多疑、焦虑等。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地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理和心理三方面。在环境因素的激发作用下,机体的心理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如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既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参与对心身疾病的激发作用。

(四)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总和。其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常构成发病的基础,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病人对自己的病有充分的知觉能力并能主动求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神经症在教育工作者中主要表现为: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

(五)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缺失、生活兴趣减退、沮丧等情绪方面的表现;疲乏无力、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表现;思维迟钝、自责自罪、悲观厌世等认知方面的表现,甚至伴随自杀观念和行为。

●五、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身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予以客观的评价,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合理要求自己,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失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不在于失败本身,关键是看教育工作者怎么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3.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育工作者是无法满足来自管理者、学生、家长等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有些来自外界和自身的要求是不合理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当期望不能被满

足时,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对期望做一些调整,以免被现实的打击损害心理健康。

(二)调节情绪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调节和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研究个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情绪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从情绪反应的角度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和攻击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的手段适当疏导。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有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满足感

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工作中和学校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外,还要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满足感。通过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来体验到满足。

(三)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如何扮演好合适的角色。

新教师的许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难预测性。这样,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降低或消除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

2.个别或集体讨论

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与同事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

3.坚持锻炼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对其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适度,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4.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教育工作者出现心理障碍时,不应回避问题,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得更好。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需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练习:某人缺乏自信或自负、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这种表现一般属于()。

A.发展性心理问题

B.适应性心理问题

C.认知性心理问题

D.障碍性心理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体缺乏自信或自负、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

第二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以及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等,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马斯拉奇等人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方面:

①情感枯竭:个体的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

②去人性化: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漠、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来对待服务对象。

③低成就感: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

◆(二)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延续不断的压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师自身在生理、心理、态度与行为等多方面的消极心理反应。

◆二、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症状

(一)躯体症状

1.身体疲劳

疲劳是职业倦怠教师的常见表现。对于个体来说,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它提醒个体适时放松休息。但职业倦怠者往往会整日沉浸在莫名的疲劳感中,难以解脱,早上起床时仍觉得身体疲倦、乏力,精力不足,睡眠不规律,常常失眠,整日昏昏沉沉。

2.生理功能失调

职业倦怠者通常会出现身体功能失调,表现出肌肉紧张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无力;出现肠胃不适,如恶心、反胃、溃疡等;躯体功能失调还可以出现头晕、心慌、高血压和高血脂等表现。

(二)心理症状

1.认知偏差

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决策能力降低,存在着难以用理智进行决定的问题,他们做决定时常常拖延或犹豫不决,有些个体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在经历工作失败后,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就会表现出信心缺乏、无助甚至无望感。这种无助感和无望感,开始时只间断地弥散到个体中,后来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常常自我否定和自我谴责。

2.注意力不能集中

职业倦怠的教师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常常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无法妥善处理外界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也难以获得适量的正确信息,面对问题时心神恍惚、不知所措。

3.不良情绪多见

具体表现为消极、抱怨、玩世不恭、失望、不满、悲观和漠不关心等。教师工作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减少,以冷漠、疏远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对工作失败常出现愤怒、压抑情绪。由于厌倦工作而焦急并期待离开工作岗位。

(三)行为症状

1.逃避工作,效能下降

具体表现为不能以工作为重心,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意识,难以充分投入工作,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工作效能低,常常得过且过,权宜敷衍。职业倦怠的教师越来越少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问题缺乏耐心和容忍力。

2.社会退缩

许多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表示,他们感到精疲力竭以至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想去做。社会活动逐渐减少,避免与人接触,采取逃避或退缩的方式来应付。与周围的同事交流减少,极少参与组织,难以从组织中获得社会支持。

◆三、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原因

1.人格特征

人格因素可以解释教师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同样的监督及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经验的情况下,为何对相同的压力有不同的反应。

研究表明,教师若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过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教育圈内外之间的差距,使人身心疲惫,容易倦怠。

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2.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

当一个人自身的实际条件与担当的工作有差距的时候,勉强承担工作任务不但做不好工作,反而容易使个体身心疲倦,对自己和所从事的工作持否定态度,丧失信心。

“愿教”“能教”“会教”

3.从教意愿不强

人们只有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即有工作意愿,才会全身心地去投人,才能将工作做好,也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真正喜欢、热爱教育工作且有强烈的从教意愿,才会努力去做好工作,才能产生工作的满意度,享受工作乐趣和成就感。

(二)学校原因

1.工作负荷

工作负荷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环境因素。当教师面对太高的任务期望,接受的任务超出其知识、能力或时间的范围时,就会成为超负荷工作的承受者,从而感到焦虑和紧张,随着时间推移,不堪重负,精力衰竭,最终出现职业倦怠。

2.评价制度

学校管理工作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改革的主要特点包括:按工作任务需要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废除“职务终身制”,设定一定的聘任期限,期满后重新考核、竞聘,不合格者将转岗分流、高职低聘,甚

至“末位淘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评价制度。这些管理措施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起到了督促作用。

3.学校氛围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

(三)社会原因

1.教育改革的挑战

教育要反映社会的变化,达到社会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的重要主题。教育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更是职业倦怠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教育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能等发生了变化,并向教师在知识、能力、智慧、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2.多重角色的压力

当前,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很高。从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种职责。

3.社会比较后认识上的不平衡

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来看,消极情绪的产生,往住伴随着消极的认识。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与教师将自己的工作及回报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而产生的消极认知密不可分。

当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当教育投入与教师收入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教师的社会比较就会出现不协调,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教育工作者个人层面

1.提升人格素养

教育工作者存在人格或个性缺陷会导致职业倦怠,因此缓解职业倦怠必须提升人格素养。

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职业信念,要有奉献精神,当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和重要性时,就会逐渐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并逐渐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工作者要缓解职业倦怠,满足职业角色的需要,必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强,知识积累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还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相关的技能。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在职学习、进修、同行交流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知识深厚渊博,提高专业技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学校层面

1.减轻工作压力

工作负荷重是诱发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可以从降低工作负荷人手。

一方面,管理者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了解并重视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科研能力,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2.完善评价制度

学校对教育工作者考核是对其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使教师的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增加心理压力,造成职业倦怠。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科学确定评聘考核的目标,不能“为考核而考核”,应深刻认识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工作动机,激励教师更好工作,承担适当的工作职责,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多倾听教师的意见,接受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充分相信教师的知识、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社会层面

1.完善教育改革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改革的主体,他们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效果。因此,教育改革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校特点,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改革。要倾听教师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积极地参与改革,支持和配合改革。

2.减轻角色负荷,提出合理期望

面对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压力和冲突,全社会要为教育工作者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要客观地看待教师角色,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因为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就把教育出现的问题都归咎到教师身上。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在教师的职业倦怠部分原因中,不被理解和尊重以及待遇偏低是主要原因。因此,要将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落在实处,需要切实采取措施,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教师的利益,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认可教师的劳动,使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信任和尊重,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承认和情感支持。

练习:职业倦怠的表现不包括()。

A.工作热情完全消失

B.对待服务对象冷漠

C.认为工作没有意义

D.工作中积极争优评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包括情感枯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方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教育管理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管理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名词解释 1. 人际知觉 2. 态度 3 .内化 4 .社会知觉 5. 角色知觉 6 .晕轮效应 7 .激励因素 8 .经济人 9. 退化 10 .首因效应 11 .激励 12 .需要 13. 保健因素 14. 挫折 15. 制约现象 16. 偏见 、填空题 1. 泰勒( F.W.Taylor )于( )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由( )部分组成。 2. 从1927年至( ) ,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 (E.Mayo ) 主持了著名的( )。 3. 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有物质自我、 ( )和( )。 4.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组织、 ( )和( )。 5. 态度转变的理论主要有( )、( )和“ A-B-X ”模型。 6. 按照威廉 . 詹姆斯( W.James )的观点, 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有物质自我、 ( ) 7. 进行管理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 ( )? 、 ( )? 和 ( ) 8. 柏恩 (T.A.Berne ) 认为在人际往中存在有三种心理状态 , 即父母状态 ?、 ( ) 三、判断题 1. 根据双因素理论的观点,把奖金变成“保健因素”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 ) 2. X 理论认为 ,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 ,还应注意关心和 ?满足职工的需要。 ( ) 3. 由于韦伯( M.Weber )的突出贡献,所以,他被称之为“管理心理学之父” 。( ) 4. 社会实践证明,非正式群体没有积极作用。 ( ) 5. 一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对陌生人的知觉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大。 ( ) 6. 由于法约尔 (H.Fayoll ) 的贡献,因而他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 ( ) 7. 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 ) 8.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是提倡集体奖励,而不主张对个人的奖励制度。 ( ) 9. 组织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是从稳定机械系统转向适应有机系统。 ( ) 10. 群体的士气高 , 群体的工作效率就必然高。 11. 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海德提出来的。 12. 非正式群体没有积极作用。 13. 态度转变只是指态度的方向性转变。 14. 社会人的管理方法就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具体体现。 15. 梅奥(E.Mayo )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管理理论称之为“ Y 理论”。 16. 对人的气质类型不能作好坏评价。 17. 适度忧愁也有使人奋进的作用。 9. 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 ) 、 ( ) 10. 按照组织目标来分,组织可以分为 ( ) ? 11.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基本功能是 ( ) 12.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分为 ( ) ? 实 现的需要。 13. 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经历了 ( ) ? 、( 和资历因素。 、( ) ? 、服务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 和 ( ) 。 、( ) ? 、( )? 、自尊的需要和自我 ) ? 、职业的软专家和专家集团。 )、( )和( )。

自考管理心理学必过秘籍

管理心理学(00163)必过秘籍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是指(A)1-40 A.控制职能 B.计划职能 C.协调职能 D.组织职能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具体职能: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控制 5.协调 2.管理的现代职能: 1.信息 2.决策

3.激励 4.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2.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D)1-54 A.斯科特 B.梅奥 C.冯特 D.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最早进行心理学技术学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 霍桑实验的的步骤: 1.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这是霍桑实验的先导 2.第二阶段是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3.第三阶段是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 4.第四阶段是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的子系统包括: 1.信息处理系统

2.传感系统 3.决策系统 4.加工系统 5.控制系统 厄威克八项原则的内容: 1.目标原则 2.相符原则 3.职责原则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广度原则 6.专业化原则 7.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C)1-59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观察法 D.经济分析法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3)教育心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的目标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4)群体心理;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群体,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个体差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它对促进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测验、等级评定、面谈和观察等。8)教师心理;教师在师生双边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角色和专业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4.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与完善阶段。 5.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但应把心理学放在首位,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为生物的存在,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杜威—从做中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的心理现象。 8.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的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9.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意识作结论,这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2)系统性原则;它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考察和研究。4)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10.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行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要做到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的具体方法有:A实况详录法;B时间取样法;C事件取样法;D特性等级评定。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了解和分析现象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06教育管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称为 ( C ) A.任务管理 B.组织管理C.教育管理D.资源管理 2.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 ( D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3.同一个学生在两次数学考试中,成绩相差悬殊。说明这两次考试 ( B ) A.信度高 B.信度低 C.效度高 D.效度低 4.我国古代提出“礼、刑”两点措施治理天下的学者是( C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 5.美国学者麦格雷戈在哪本著作中提出了有关人性假设的x、y 理论 ( C ) A.《行为科学与管理》 B.《管理者的任务》 C.《企业的人性面》 D.《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6.西方的人性假设中,“自我实现的人”来源于 ( D ) A.享乐主义 B.现实主义 C.唯美主义 D.人本主义 7.按权变理论的观点,对一个组织不健全、职责不清楚、长期混乱的单位,采取管理的方式应是 ( C ) A.参与式管理 B.授权式管理 C.铁腕式管理 D.任务式管理 8.资产阶级教育“革新”运动中,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学者是( D ) A.欧文 B.斯宾塞 C.帕克 D.杜威 9.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主张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强迫其去完成工作任务。这种主张对人性的假设是( A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的人 10.在群体生活中,自愿接受并再现某一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行为称为 ( C ) A.认同 B.从众 C.模仿 D.服从 11.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称为( C )

小学儿童心理学重点

1.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4.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5.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9.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0.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a.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b.小学儿童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拓展(1.课程的增加,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2.集体生活、劳动和校园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3.情绪表现形式的多样化)c.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1.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3.开展活动,培养积极情感 4.运用移情,丰富情感体验 5.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6.发展小学儿童的高级情感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a.培养小学儿童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b.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意志的锻炼 c.运用集体的力量 d.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e.正确对待挫折 f.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锻炼意志品质g.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 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a.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学校和教师要为儿童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b.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1.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中加以发挥和指导。2.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c.利用原有兴趣转移。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学习境遇的有效措施。d.适当地表扬和鼓励。1.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儿童兴趣的有效手段 2.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3.要防止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不可置否,不做评价的态度和做法。 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掌握学生气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2.依据学生的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其积极面。小学儿童的性格培养(性格的影响因素):a.家庭作用(1.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第一个社会环境,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2.儿童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直接来源于家庭父母的影响教育。)b.家庭与其他群体的作用(1.学校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 2.学校是一个文化内容丰富的场所,利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哺育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3.学生群体,也影响着性格形成 4.教师在学生性格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中有威望的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c.自我教育的作用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这是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征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学龄晚期,这是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形成而形成自觉的稳固的性征特征的时期。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CCAA《管理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2020年九月整理).doc

CCAA《管理心理学》本章节合格分数:3分 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分)[多选题] 1. 个体心理 2. 群体心理 3. 领导心理 4. 组织心理 2. 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3. 研究人员用标准化的量表或精密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指的是()(1分)[单选题] 1. 测验法 2. 谈话法 3. 实验法 4. 案例法 4. 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本章节合格分数:3分 1. 人类大脑包含着一连串永不停歇的“反馈回路”,这些回路共同形成了一台驱动思想和行为的引擎,分为四个阶段是()(1分)[单选题] 1. 联系—结果—行动—事实 2. 事实—联系—结果—行动 3. 行动—事实—联系—结果 4. 事实—联系—行动—结果 2. 记忆的遗忘过程是不均匀的,不是每天忘掉平均数量的内容,而是在记忆完毕且停止复习的时候开始遗忘,其遗忘特点是()(1分)[单选题] 1. 先慢后快 2. 越来越快 3. 先快后慢 4. 越来越慢 3. 影响审核人员沟通效果的要素主要有()(1分)[多选题] 1. 审核认证人员 2. 审核认证内容 3. 沟通渠道 4. 审核对象

4. 反射脑是人类独有的身份标志,它运转的速度很慢,需要持续地投入注意力。()(1分)[判断题] 正确 2. 错误 5. “二八”法则是指20%的活动创造80%的价值。()(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6. 相比于机械记忆,有意义的内容可以更快速被记住。()(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本章节合格分数:2分 1.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它能使人们超出常规标准、常规质量的去完成任务,并且乐意这么做。()(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2.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领导,其范围要小于领导的范围,同时领导者的人数要多于管理者。()(1分)[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甚础是 A.管理问题B?生产问题C.人性问题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 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两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有一种最简羊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C?印象D归因 &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般知觉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利 B.海徳C?武徳沃斯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A.—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液态能力 D.晶态能力 11>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对于性格特征粗暴急躁的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应该是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18年4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刨造性的教育家 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D.福禄贝尔 3.“情人眼里出西施’’指的是社会认知偏见中的 A. 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第一印象 4.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兴趣 B.意志 C.情绪 D.情感 5.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极大的热情与冲天的干劲,作风泼辣,大刀阔斧,该员工的气质 类型应该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地位、威望、信赖”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 D.尊重需要 7.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茨伯格 B.弗鲁姆 C.亚当斯 D.斯金纳 8.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指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合理化作用 8.压抑作用 C.代替作用 D.投射作用 9.构成态度的基础是 A.认知成份 B.情感成份 C.行为成份 D.意识成份 10. 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社会心 理行为称为 A.认同 B.模仿 C.暗示 D.从众 11.社会心理学家李雷认为人际行为可以分为八种模式,其中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

浙江省2012年10月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100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A.俞文钊 B.肖孝荣 C.麦格雷戈 D.闵斯特伯格 2.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斯科特 D.卡斯特 3.对“复杂人”最有效的激励是 A.物质刺激 B.授权 C.感情联络 D.因人而异 4.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创立的挫伤理论是 A.挫伤——侵犯理论 B.攻击线索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ABC理论 5.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认可 B.工资 C.工作意义 D.责任 6.下列不属于当代西方激励理论的是 A.同步理论 B.期望理论 C.强化理论 D.公平理论 7.“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种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反暗示 D.自动暗示 8.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A.任务式领导 B.中间型领导 C.乡村俱乐部型领导 D.平庸型领导 9.目标管理较适用于人性假设理论认为的 A.自动人 B.复杂人 C.社会人 D.经济人 10.下列不属于权力性影响力的是 A.品德因素 B.传统因素 C.资历因素 D.职位因素 11.将自己的错误转嫁他人以自慰的反应方式,称为 A.投射 B.理喻 C.替代 D.退缩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完全成熟的下属管理,采取______领导方式较合适。 A.命令式 B.授权式 C.说服式 D.参与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3.美国______的《学校组织行为学》一书出版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14.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管理心理学家是______。 15.群体中成员的认识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______效应和______作用。 16.动机斗争的形态主要有:双趋冲突、______冲突和______冲突。 17.人际关系的形态有亲密形态、______形态、______形态、冲突形态。 18.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有失常性、______性、______性。 19.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心境、______和应激。 20.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______组织理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教师的成熟 22.学校领导体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一、管理的概念P40(1201 单选)(1504 单选)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个职能P40 1) 计划: 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与策略。(1210单选) 2) 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1301 单选) 3) 指挥: 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激励。 4) 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1310单选)(1504 单选) 5) 协调: 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与调整。 三、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P41(1404单选) 1) 社会技术系统 2) 社会心理系统 四、心理学的概念P41(1110单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五、心理过程包括:P42—45 (1404多选) 1. 认识过程 感觉: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1110单选)(1410单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与情感过程 (1) 基本情绪 (2) 情绪状态(1301单选) 心境: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1404单选) (3) 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1310多选) 好奇心和新异感 喜悦感 怀疑与惊讶情感 不安情感 自信与确信不疑情感 3. 意志过程:指意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作用。(1504 单选) 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1210 简答)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六、个性心理特征P46 (1110单选多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从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1) 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性格。 4) 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认知系统。 七、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P47 (1410简答) 1) 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 2) 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 3) 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