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

微生物检验技术试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菌落 2、正常菌群 3、消毒 4、噬菌体 5、最小抑菌浓度(MIC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细菌的特殊结构 有 、 、 、 。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 、 、 和气体。 3.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 、 及 有密切关系。 4.诊断血清是用 免疫家兔等动物后取其 而制成的。一般置于 保存,使用时应避免 , 降低效价。

5.K—B法中抑菌圈直径的大小与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呈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值、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6.、和可作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试验。 7.淋病奈瑟菌主要以方式传播,引起。 8.细菌对待测药物的敏感程度可分为、、 三级。 三、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 B、细菌 C、放线菌 D、病毒 E、螺旋体 2、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95%乙醇—结晶紫 B、稀释复红—95%乙醇—碘液—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 D、结晶紫—95%乙醇—碘液—稀释复红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95%乙醇 3、靛基质试验又称() A、甲基红试验 B、尿素分解试验 C、硫化氢生成试验 D、吲哚试验 E、糖发酵试验 4、对人体无害的细菌代谢物是()

A、热原质 B维生素 C、外毒素 D、内毒素 E、侵袭性酶 5、正常人体不存在细菌的部位是() A、体表 B、口腔 C、大肠 D、尿道口 E、血液 6、实验室对接种针(环)、试管口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烤法 B、流通蒸汽法 C、烧灼 D、焚烧 E、煮沸法 7、卡介苗是由何种变异而产生的() A、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变异 E、酶活性变异 8、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 重的全身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 9、哪种动物不是微生物学检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 A、小白鼠 B、豚鼠 C、裸鼠 D、家兔 E、马 10、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A、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 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 E、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1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化脓性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链球菌 C、肺炎

CNAS-CL01-A0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01-A0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y competence accreditation criteria in the field of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微生物检测领域的特性而对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1:2018中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对CNAS-CL09:2013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代替:CNAS-CL09:2013。 相对于CNAS-CL09:2013,本文件除编辑性修订外,主要内容变化为: ——5.5.2条将质量手册中应规定生物安全责任人的作用和职责,改为实验室应规定的作用和职责; ——6.6.2c)将关键培养基和自制培养基技术验收合并在一个条款中改为“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培养基和试剂应进行技术验收:”然后分条款描述; ——7.3.1去掉了“取样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CNAS-CL09:2006; ——CNAS-CL09:2013。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化妆品、环境样品、玩具、医药、纺织品、卫生用品、消毒产品等微生物检测领域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微生物检测领域包括对样品中微生物进行的定性分析或定量检测。微生物专业中涉及的病毒检验、基因扩增检验等应符合相关专业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通用要求 4.2 保密性 4.2.2 适用时,当样品中检出致病菌(包括客户要求以外的致病菌)时应及时通知客户,必要时上报相关的主管部门。 5 结构要求 5.4.1 开展动物试验的机构,应当取得省级以上实验动物管理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5.4.2 在本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场所,如在临时实验室、移动实验室、抽样现场或野外现场进行检测和抽取样品,都必须在适当的技术控制和有效监督下进行。需要时,可在提供检测结果的上述场所设授权签字人,且应保留其所有相应活动的记录。 5.5.1 实验室应设置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生物安全。 5.5.2 实验室应规定生物安全责任人的作用和职责。 5.5.3 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在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微生物检测范围内具有微生物专业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的成员;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 6 资源要求 6.2 人员 6.2.2.1 适用时,食品生产区抽样人员应独立于实验室的微生物检测活动,以防止交叉污染。 6.2.2.2 如实验室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不属于简单压力容器(定义参见TSG R0003 -2007《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时,操作人员需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6.2.2.3 实验室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 6.2.2.4 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为所采用的试验方法能否替代药典规定的方法用于药品微生物的检验提供指导。 随着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制药领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大体可分为三类:(1)基于微生物生长信息的检验技术,如生物发光技术、电化学技术、比浊法等;(2)直接测定被测介质中活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如固相细胞技术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等;(3)基于微生物细胞所含有特定组成成分的分析技术,如脂肪酸测定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这些方法与传统检查方法比较,或简便快速,或具有实时或近实时监控的潜力,使生产早期采取纠正措施及监控和指导优良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的使用也促进了生产成本降低及检验水平的提高。 在控制药品微生物质量中,微生物实验室出于各种原因如成本、生产量、快速简便及提高药品质量等需要而采用非药典规定的检验方法(即替代方法)时,应进行替代方法的验证,确认其应用效果优于或等同于药典的方法。 微生物检验的类型及验证参数 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分两种类型: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定性试验就是测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如无菌检查及控制菌检査。定量试验就是测定样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如菌落计数试验。 由于生物试验的特殊性,如微生物检验方法中的抽样误差、稀释误差、操作误差、培养误差和计数误差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附录XIX A)不完全适宜于微生物替代方法的验证。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的验证参数见表1。 表1 不同微生物检验类型验证参数 注: 尽管替代方法的验证参数与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参数有相似之处,但是其具体的内容是依据微生物检验特点而设立的。替代方法验证的实验结果需进行统计分析,当替代方法属于定性检验时,一般采用非参数的统计技术;当替代方法属于定量检验时,需要采用参数统计技术。 进行微生物替代方法的验证时,若替代方法只是针对药典方法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技术修改,此时,需要验证的对象仅是该项替代技术而不是整个检验方法。如无菌试验若改为使用含培养基的过滤器,然后通过适宜的技术确认活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验证时仅需验证所用的微生物回收系统而不是整个无菌试验方法。 替代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 在开展替代方法对样品检验的适用性验证前,有必要对替代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所选用的替代方法应具备必要的方法适用性证据,表明在不含样品的情况下,替代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一、最佳选择题 1. SS琼脂培养基属于 A.厌氧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特殊培养基 答案:D SS琼脂含有抑制剂胆盐、煌绿、硫代硫酸钠,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肠道致病菌则无明显抑制作用,是沙门菌属及志贺菌属的强选择培养基。 2. 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军团菌 C.变形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A 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3. 病毒长期保存最好的方法是 A.-20℃冰箱 B.-80℃冰箱 C.-70℃冰箱

答案:D 冷冻干燥法是保存病毒最好的方法,用此方法病毒可长期保存。 4. 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 A.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B.多数视野发现10个或10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C.全片发现1~2个抗酸杆菌 D.全片发现1~9个抗酸杆菌 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 答案:A 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行涂片与抗酸染色,如镜检时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可报告“++”。 5. SPA是指 A.肺炎克雷伯杆菌A蛋白 B.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 C.链球菌A蛋白 D.表皮葡萄球菌A蛋白 E.大肠埃希菌A蛋白 答案:B 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结合,常用作协同凝集试验。 6. 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出现的现象是 A.混浊生长 B.沉淀生长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A卷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2015级《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卷 (A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0分,每题2分) 1.菌落 2.菌落总数 3.培养基 4.乳酸菌 5.大肠菌群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1.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等。采用法,检测酸奶中的各种乳酸菌可以获得满意结果。 2.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主要有、和三项。 3.在菌体形态观察中,需进行制片后才能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时采用的制片方法是,观察真菌采取的制片方法是。 4.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要素有、、、、生长因子和能源。 5.根据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将细菌的生长分为、、、 四个时期,作为研究材料应取的细菌最合适。 6.一般培养基的制备主要程序可分为:称量、、调节pH、过滤、、加塞包扎、 和无菌检查等步骤。 7.无菌室的熏蒸消毒,主要采用熏蒸消毒法,测定无菌室无菌程度一般采用法。 三、单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1分,将答案写在下面) 1——5:6——10: 11——15:16——20: 1.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可能是() A.紫外线的高热作用 B.紫外线的辐射作用 C.紫外线凝固细菌蛋白质 D.紫外线干扰细菌DNA复制与转录

2.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3.热力灭菌法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类,并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较干热要强这是因为() A.可迅速提高温度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促进菌体蛋白凝固 C.迅速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D.促进糖类分解 4.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球状菌 B.G+ C.在血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黑色D能产生凝固酶 5.GB/T4789.2-2010菌落总数检验方法是()。 A.平板涂抹法 B.显微镜检查法 C.平板菌落计数法 D.菌落计数器法 6.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用的增菌液是() A.7.5%氯化钠肉汤 B.普通肉汤 C.蛋白胨水 D.TTB 7.在测定菌落总数时,首先将食品样品作成()倍递增稀释液。 A.1:5 B.1:10 C.1:15 D.1:20 8.奶粉检验取样前,操作人员应() A.用95%的酒精棉球擦手 B.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和容器口周圈 C.用65%的酒精棉球擦容器口周围 D.用酒精灯烤容器口周围 9.某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时均可以生长并可以利用氧,它属于()。 A.微好氧菌 B.好氧菌 C.厌氧菌 D.兼性厌氧菌 10.一般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 A.121℃/15-30min B.115℃/15-30min C.130℃/15-30min D.65℃/15-30min 11.采用湿热高压蒸汽灭菌,()是影响灭菌质量的关键。

微生物检测标准

微生物取样方法、微生物检测标准 举例一: 一、空气采样及检验方法 1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按GB4789.28中3.7条配制 2采样(空气沉降法) 2.1布点: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车间,设一对角线,在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在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面积大于30平方米的车间,设东、西、南、北、中5个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米。 2.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厘米。 2.3采样方法;用直径为9厘米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上暴露20分钟盖上送检培养。 3培养:于37℃培养24小时。 4检测频率:每周 空气质量标准: 生车间、熟车间、成品车间:低于100个 半成品库、成品库:低于10个 二、设备的采样与检验方法 根据生产过程所要求的重点卫生部位,实验室对其进行涂抹采样,进行细菌总数检验。 1采样方法 1.1涂抹法(适用于表面平坦的设备和工器具产品接触面) 取经过灭菌的铝片框(框内面积为50平方厘米)放在需检查的部位上,用无菌棉球蘸上无菌生理盐水擦拭铝片中间方框部分,擦完后立即将棉球投入盛有10毫升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此液每毫升代表5平方厘米。 1.2贴纸法(适用于表面不平坦的设备和工器具接处面) 将无菌规格纸(5×5厘米,纸质要薄而软)用无菌生理盐水泡湿后,于需测部分分别贴上两张,两张纸面积共50平方厘米,然后取下放入盛有10毫升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此液每毫升代表5平方厘米。 2检验方法 2.1细菌总数的检验 将上述样液充分振摇,根据卫生情况,相应地做10倍递增稀释,选择其中2-3个合适的稀释度作平皿倾注培养,培养基用普通营养琼脂,每个稀释度作2个平皿,每个平皿注入1毫升样液,于37℃培养24小时后计菌落数。 结果计算 表面细菌总数(cfu/cm2)=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样液稀释倍数/30×2 2.2致病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参照GB4789.4进行 金黄色葡球菌,参照GB7918.5进行 4.检验合格标准:细菌总数10-100个∕cm2, 5.关键点:细菌总数≤10个∕cm2 一般区域:细菌总数≤100个∕cm2 三、人员手表面细菌污染情况的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科)作业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共60分) 1. 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应注意的问题。 2.请简述细菌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的种类及各自的用途。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复壮、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剂定性消毒效果测定营养琼脂培养基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较低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菌落计数,也可以用于细菌的传代和增菌,但一般不用于细菌的鉴定(除非该细菌菌落有比较特殊的形态特征).只适合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 3.平板菌落计数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4.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意义。 食品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三个项目。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重要、最常检的检验项目。 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可以了解食品在生产中,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从而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遭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而菌落总数仅少量存在时,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但上述规则也有例外,有些食品成品的菌落总数并不高,但由于已有细菌繁殖并已产生了毒素,且毒素性状稳定,仍存留于食品中;再有一些食品如酸泡菜和酸乳等,本身就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且是活菌制品。因此,菌落总数的测定对评价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有着一定的卫生指标的作用,但本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还必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大肠菌群是水源污染的指示菌,当饮用水中检查出大肠菌群时,即证实水已被粪便污染,对人是有害的,是不卫生的。同样,食品中若有大肠菌群存在,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1. 纯净水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国家饮用水标准GB 5749-85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g(ml),所用 的方法是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

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规程,为微生物检查人员提供正确的标准操作方法。 2 范围 适用于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责任 QA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QC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程序 4.1 简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 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螨,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其生活习性各异,分为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两种类型。在土壤、池沼、江河和湖海里,动、植物体上,贮藏食品和药品中,都可能有它们的存在。药品可因其原料、生产过程或包装、运输、贮存、销售等条件不良,受到螨的污染。螨可蛀蚀损坏药品,使药品变质失效,并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传播疾病。能引起皮炎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因此,药品特别是中成药,必须进行活螨检查。 4.2 器皿、仪器及用具。 4.2.1 玻璃器皿: 250ml锥形瓶、250ml具塞三角烧瓶、研钵(陶瓷制,直径10-12cm)、培养皿(90mm)、量筒(100ml)、试管(18×180mm)及塞、吸管(1ml分度0.01,10ml 分度0.1)、注射器(20或30ml)、注射针头、载玻片、盖玻片、 玻璃消毒缸(带盖)。 4.2.2 用具:大、小橡皮乳头(放于干净带盖的容器中,并应定期用70%-75%乙 醇溶液浸泡),无菌衣、帽、口罩、手套灭菌,备用, 显微镜、放大镜(5-10倍)、实体显微镜、解剖针(尖端宜尖细且粗糙,否则不易挑取体表光滑的螨体)、发丝针(由一根长约10cm的小金属棒,将其一端磨成细尖,另取长约1.5cm的头发一根,以其长度的一半紧贴在金属棒的尖端上,用细线将其缠紧,然后粘上加拿大树胶或油漆,即得。适用于挑取行走缓慢且体表刚毛较多的螨体)、小毛笔(即绘图毛笔。适用于挑取活动快的螨类,笔锋宜尖细,以免螨体夹在笔毛之间)、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培养皿或小搪瓷盘(内衬黑色纸片)、扁形称量瓶(高3cm、宽6cm)。 4.2.3 仪器:匀浆仪、培养箱、鼓风干燥箱、台式灭菌器、恒温水浴锅、超净工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微生物检验技术有关的习题.

习题七 一、填空 1.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和三项。 2.凡乳糖发酵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胞杆菌,即报告为大肠杆菌性;凡乳糖发酵管不产气或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则报告为大肠杆菌为性。 二、选择 1.乳糖初发酵试验通常在()检测中用到。 A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细菌总数 D. 大肠杆菌 2.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为阳性 A产酸 B 产酸产气 C 产酸不产气D产气不产酸 E 以上都不产生 3.在饮用水中检出(),不能推定为粪便污染 A 埃希氏大肠杆菌 B 沙门氏菌C志贺菌D产气肠杆菌E弧菌属 4.在检验肠道细菌时应将培养物置()培养。 A 28 ℃ B 25℃ C 36±1℃ D 45℃ 5.微生物的检验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单位用()表示。 A g/ml (g) B g/100ml (g) C MPN/100ml (g) D cfu/ml (g) 6.大肠菌群的生物学特性是() A发酵乳糖、产酸、不产气 B不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C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D发酵乳糖、不产酸、不产气 7.大肠菌群的生物学特征是() A革兰氏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 B革兰氏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 C革兰氏阳性、厌氧 D革兰氏阳性、需氧 8.大肠菌群在EMB平板上的菌落特征是() A白色针尖状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黑色 D红色 9.MPN是指() A 100g样品中大肠菌群确切数 B 1g样品中大肠菌群确切数 C 1g样品中大肠菌群近似数 D 100g样品中大肠菌群近似数 10.测定大肠菌群时,经EMB平板分离后要确定是否为大肠菌群,还要经过() A 三糖铁试验 B V-P试验 C复发酵和革兰氏染色 D硫化氢试验 12.大肠菌群测定的一般步骤是() A初发酵-分离-染色-复发酵 B初发酵-分离-复发酵-染色 C初发酵-复发酵-分离 D初发酵-复发酵 13.大肠菌群初发酵的培养条件是() A 36℃,24h B 25℃,一周 C 36℃,48h D 36℃,4h 14.大肠菌群复发酵的培养条件是() A 36℃,24h B 36℃,4h C 36℃,48h D 36℃,12h 15.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革兰氏反应呈阴性 B菌体形态是短杆菌 C菌体排列为一个或二个 D会形成孢子 16.检测大肠菌群时,待检样品接种乳糖胆盐发酵管,经培养如不产气,则大肠菌群( )。A阳性 B阴性 C需进一步试验 D需接种伊红美兰平板 17.我国的卫生标准中,每升饮用水中不得超过()个大肠杆菌 A1 B3 C5 D 7 E 8 18.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为阳性 A产酸B产酸产气C产酸不产气D产气不产酸E以上都不产生

微生物检验规范

微生物检验规范 1.目的 明确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监控标准,规范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通过对原料、产品及生产线各要求环节进行微生物测试,从检测结果来判定原料、产品及生产线微检监控点的微生物情况是否符合公司和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产品品质。 2.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需要作微生物检验的原料、每批产品及微检监控点。 3.职责 3.1 品保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实验器材和无菌室的准备工作。 3.2品保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原料和生产线微检监控点的微检样品抽样、保存、 登记和微生物检测工作。 3.3成品制程人员负责成品微检样品的抽样工作,品保微生物检验员负责成 品微检样品的保存、登记和微生物检测工作。 3.4品保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出具检测报告并作出符合性判定。 3.5品保科长负责微生物检测报告的审核。 4.作业程序 4.1实验器材 4.1.1 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 1.超净工作台2.恒温培养箱36±1℃ 3.低温培养箱25-28℃4.恒温水浴锅46±1℃ 5.电子/托盘天平(精确到0. 1g)6.高压蒸汽杀菌锅 7.烘箱8.酒精灯 9.记号笔10.打火机 11.镊子12.药匙 13. 生物滤膜14.培养皿9cm/6cm 15. 锥形瓶300ml/500ml+硅橡胶塞16.试管 17.小发酵管18.试管架

19.接种环20.显微镜 21.塑料篮子22.移液管1ml、5ml、10ml 23. 膜过滤设备24. 医用不锈钢剪刀 4.1.2培养基和试剂 1.总菌数培养基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 2.大肠菌群培养基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煌绿乳糖胆盐 (BGLB) 3. 霉菌、酵母菌培养基虎红培养基 4.氯化钠 6.乙醇 7.二氧化氯粉剂 8. 过氧乙酸 4.2 微生物检验的前准备 4.2.1检验所需器具的灭菌 4.2.1.1培养皿及移液管的干热灭菌 洁净干燥的培养皿,倒放于专用培养皿铁筒内,洁净干燥的移液管,尖端朝下,置于移液管专用的铁筒内,把铁筒放在烘箱中,于120℃干热灭菌120分钟后,调至160-180℃干热灭菌120分钟后,关掉烘箱,自然冷却至60℃以下,方可打开烘箱门取出置无菌室冷却备用。 4.2.1.2锥形瓶及移液管的湿热灭菌 洁净的锥形瓶,塞上硅橡胶塞并用牛皮纸包扎好瓶口,洁净的移液管,用牛皮纸包扎完善后,置于蒸汽灭菌锅中,于121℃湿热灭菌20分钟即可。4.2.1.3镊子、接种环等的火焰灭菌 接种环、镊子要在酒精灯上须灼烧过方可使用;稀释操作时试管口应在火焰上方;培养基容器口边在火焰上方。 4.2.1.4化学灭菌(75%酒精、100×10-6ClO2) 无菌超净台,手部及不能加热灭菌的PE或塑胶制品,桌子等需用化学灭菌法;操作台、桌子、凳子、地面在使用完后均用100×10-6 ClO2擦洗灭菌。 4.2.2培养基及其缓冲稀释液的配制和湿热灭菌

微生物方法学验证范本

编码:VP-C01-MM-01 XXXX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 方法学验证方案 起草人:年月日 审核人: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批准人:年月日 目录 1.验证立项表 2.验证内容 2.1验证目的 2.2验证范围 2.3 验证要求 2.4 验证方法 2.4.1.试验原料、稀释剂和标准微生物 2.4.2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验证内容 2.4.3 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内容 2.4.4铜绿假单胞菌验证内容 3. 验证报告 验证立项表(REC) 立项题目 立项部门申请人

申请日期要求完成日期 验证类别负责部门 参与部门及人员 验证原因 质量部审核意见审核人:日期: 验证领导小组 审批人:日期:审批意见 备注 XXXX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方案 编码:VP-C01-MM-01品名验证依据2005版药典 规格验证日期年月日数量报告日期年月日验证项目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验证目的XXXX软膏配方中含水杨酸、硼酸,该两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抑菌性。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规定,对XXXX软膏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方法的验证试验,以确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2.验证范围本公司XXXX软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测。

3.判定标准 3.1验证小组成员 姓名职务职责 组长负责验证方案、报告的批准 项目负责人负责验证方案、报告的起草与具体实施 验证小组成员负责验证试验及填写记录 3.2细菌、霉菌及酵母菌在3次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产品的试验组与阳性菌组的菌落数差异不超过30%,假定产品试验组的平均值与阳性菌组的平均值之比为Q,则0.7≤Q≤1.3。 3.3金黄色葡萄球菌在3次平行试验中,供试品组:结果应为阴性,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组:结果应为阳性,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组:结果应为阴性,未检出阴性对照菌;阳性对照组:结果应为阳性,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4铜绿假单胞菌在3次平行试验中,供试品组:结果应为阴性,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试验组:结果应为阳性,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阴性对照组:结果应为阴性,未检出阴性对照菌;阳性对照组:结果应为阳性,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4.验证方法 4.1.试验原料、稀释剂和标准微生物 4.1.1试验样品:XXXX软膏三批,批号为、、。4.1.2稀释剂: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配法:照(05版药典附录XIII C)配制; 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取氯化钠9.0g,加1000ml使完全溶解,分装,灭菌。 4.1.3实验仪器:无菌培养皿(直径9.0cm)、净化室、灭菌锅、无菌刻度吸管(10ml、1ml),水浴锅,试管(18×180),具塞三角瓶。 4.1.4验证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培养基、玫瑰红钠培养基。 4.1.5验证用微生物名称及编号 菌珠名称传代次数 大肠埃希菌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知识模拟题20含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知识模拟题20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 Vero细胞是 A.人喉上皮癌细胞 B.人宫颈癌细胞 C.非洲绿猴肾细胞 D.人二倍体传代细胞 E.人胚肾细胞 答案:C 2. 主要在非洲大陆的人与猴中流行的感染后有出血症状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是 A.汉坦病毒 B.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 C.埃博拉病毒 D.登革病毒 E.黄热病病毒 答案:C [解答] 埃博拉病毒引起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流行,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袭击各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患者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七窍流血而死。 3. 汉坦病毒的血凝素抗原所在位置是 A.核蛋白 B.聚合酶蛋白

C.G1糖蛋白 D.G2糖蛋白 E.G1和G2糖蛋白 答案:E [解答] 汉坦病毒由4种蛋白组成,即N、G1、G2和L。G1和G2均为糖蛋白,构成病毒包膜表面刺突,均具有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 4.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外膜 D.糖蛋白 E.多糖 答案:B [解答] 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为二者细胞共有成分。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磷壁酸是其特有成分。 5. 为缺陷病毒,必需在其他肝炎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的肝炎病毒是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E.戊型肝炎病毒 答案:D [解答] 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辅助下才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确保高压效果的可靠性。 【适用范围】 蒸气式高压锅。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 1.将水加到高压锅内至其刻度线,将欲灭菌物品放入锅内,关闭锅门,拧紧螺丝并确认已经封闭。 2.打开排气阀。 3.打开蒸汽开关,向锅内输入蒸汽或接通电源,使产生蒸汽。 4.观察排气阀的排气情况,待排出的气体由冷气变为蒸汽,压力表达到0.05mPa 时,关闭排气阀。 5.观察压力表,当压力升至0.15mPa时,开始计时。 6.压力达0.15mPa后,可调节进气阀,减少进气量,维持压力并使其稳定在 0.15mPa。电加热时,可切断电源,维持压力持续15分钟,至多不超过30分 钟,否则营养物质破坏。 7.关闭进气阀门或切断电源,让锅内物品自然冷却,不可马上打开排气阀,以免发生意外。 8.待锅内压力降为零时,可打开锅盖,取出物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姓名唐玉贞检验科检验科 日期 06年06月06日

确保培养箱温度恒定。 【适用范围】 各种类型隔水式、温度设定为27℃、35℃、42℃、56℃培养箱。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 1.培养箱应放置于水平地面(或坚固的水平台),电源电压须匹配。 2.从注水口先将隔水箱内的水注满到浮标要求的位置。 3.将温度调节旋扭调至所需温度,然后将电源开关拨至“开”处。 4.每次使用时应在培养箱顶部插入标准温度计,监测实际温度。 5.培养箱工作温度波动范围应控制在±10C以内。 6.培养箱正面贴有温度记录表,记录每天上班和下班时温度,如温度超出正常范围,指示该温度的刻度应划上红圈,并把修正温度记录下来。 7.培养箱内外应保持清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 姓名唐玉贞检验科检验科 日期 06年06月06日

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 验证方案 目录 一、验证方案的制定 二、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方案 1.验证目的和原理 2.验证方法步骤 3.试验实施 3.1试验前的准备 3.2验证试验操作 3.3试验结果 4.验证结果评价分析

5.附件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文件一、验证方案的制定 二、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1验证方案的起草

2.验证方案的审核与批准 验证方案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验证方案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方案 1.验证目的和原理 1.1 验证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特制定本方案。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要变更时,应报验证委员会批准。 1.2 原理 通过比较试验4组中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 2.验证方法步骤 2.1验证前的准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前,所有的平皿和稀释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程序消毒,以确保其对试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试验菌应包括G-、G+、酵母菌和霉菌类微生物以基本覆盖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2.2验证试验的操作计划用3个不同批号产品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进行平行试验,通过计算回收率来判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否对产品有影响。 2.3试验结果可接受标准用标准菌株评价方法“尿素维生素E乳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检品中微生物的抑制性,试验结果应显示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应不小于70%,试验组的回收率也不低于70%。 3.试验实施 3.1试验前的准备 3.1.1主要仪器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烘干箱、净化工作台、生物安全柜、

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

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 总则(GB7918.1—87) 1 样品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1.1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一般视每批化妆品数量大小,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包装单位。检验时,应分别从两个包装单位以上的样品中共取10g或10ml。包装量小的样品,取样量可酌减。 1.2供检样品,应严格保持原有的包装状态。容器不应有破裂,在检验前不得启开,以防再污染。 1.3接到样品后,应立即登记,编写检验序号,并按检验要求尽快检验。如不能及时检验,样品应放在室温阴凉干燥处,不要冷藏或冷冻。 1.4若只有一个样品而同时需做多种分析,如细菌、毒理、化学等,则宜先取出部分样品作细菌检验,再将剩余样品作其他分析。 1.5在检验过程中,从开封到全部检验操作结束,均须防止微生物的再污染和扩散,所用器皿及材料均应事先灭菌,全部操作应在无菌室内进行。或在相应条件下,按无菌操作规定进行。 1.6如检出粪大肠菌群或其他致病菌,自报告发出起该菌种及被检样品应保存一个月奋查。 2 供检样品的制备 2.1培养基和试剂 2.1.1生理盐水:氯化钠 8.5g,蒸馏水 1000m溶解后,分装到加玻璃珠的锥形瓶内,每瓶90ml,121℃(151b)20min高压灭菌。 2.1.2SCDLP液体培养基,成分:酪蛋白胨 17g,大豆蛋白胨 3g,氯化钠 5g,磷酸氢二钾 2.5g,葡萄糖 2.5g,卵磷脂 1g,吐温80 。7g,蒸馏水 1000ml,制法:将上述成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pH为7.2?.3分装,121℃(151b)20min高压灭菌。注意振荡,使沉淀于底层的法温80充分混合,冷却至25℃左右使用。 注:如无酪蛋白胨和大豆蛋白胨,也可用日本多胨代替。 2.1.3灭菌液体石蜡。 2.1.4灭菌吐温80。 2.2.仪器: 2.2.1天平. 2.2.2灭菌的锥形瓶:内含玻璃珠及90ml稀释液. 2.2.3灭菌刻度吸管:10ml、5ml。 2.2.4水浴箱。 2.2.5灭菌研体及灭菌研棒。 2.2.6均质器。 2.3不同类型样品的检样制备。 2.3.1液体样品: 2.3.1.1水溶性的液体样品,可量取10ml加到9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如样品不少于10ml。仍按10倍稀释法进行。如为5ml 则加45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后,制成1:10稀释液。, 2.3.1.2油性液体。取样品10ml,先加5ml来菌液体石蜡混匀,再加10ml灭菌的吐温80,在40~44℃水浴中振荡混合10min,加入灭菌的生理盐水75ml(在44~44℃水浴中预温),在40~44℃水浴中乳化,制成1:10的悬液。 2.3.2膏、霜、乳剂半固体状样品。 2.3.2.1亲水性的样品,称取10g,加到灭菌的带玻璃珠加有9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混匀,放32℃水浴静置15min。用其上青液作为1:10的稀释液。 2.3.2.2疏水性的样品,称取10g,放到灭菌的研钵中,加10ml灭菌液体石蜡,研磨成粘稠状,再加10ml灭菌吐温80,研磨待溶解后,加70ml灭菌生理盐水,在40~44℃水浴充分混合,制成1:10稀释液。 2.3.2.3固体样品,称取10g,加到灭菌的生理盐水稀释瓶中,振荡混匀,使其分散混悬后,放30~32℃水浴中,15min后取出,充分振荡混合,再放到30~32℃水浴中静置15min,取上清液作为1:10的稀释液。如有均质器,上述水溶性膏、霜、粉剂等,可称10g样品加到90ml灭菌生理盐水,均质1~2min;疏水性膏、霜及眉笔、口红等,称10g样品加到90MLSCDL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