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B组联合针灸治疗,并对比疗效,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结果 B组较A组治疗效果更好,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亦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良性影响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水平,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该病最常伴的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机能损伤,协调功能和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故而需要在住院期间中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变其身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1]。
但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但疗效仍达不到临床期望,而将中医干预手段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
中药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3]。
而此次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特将60例患者纳入组间对照研究中,以期获得临床满意预期。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 (n=30)两组,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其中A组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龄49-78岁,均值(62.69±5.74)岁;病程1-3月,均值(1.53±0.51)月;体重53-89kg,均值(65.26±7.08)kg。
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

- 191 -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动态跌倒风险小于对照组,并且10 m 步行速度更快,提示经虚拟游戏训练后,患者的动态平衡反馈能力和步行运动能力改善,其机制可能是:(1)VR 提供多重维度训练。
患者要完成维持姿势步态、追踪目标及完成任务等多维度训练,注意力不断根据场景转换,与传统康复相比,强化了康复内容,研究表明多重任务的平衡功能训练要优于单任务训练[9]。
(2)VR 技术提供了实时的视觉反馈。
患者通过虚拟屏幕上的移动轨迹,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重心移动情况,获知自身在空间里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加强整合视觉和本体感觉的信息,提升动态平衡能力[10]。
(3)VR 技术为任务导向性训练。
患者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自身的运动和感觉系统,完成目标后的奖赏反馈会给患者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了患者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康复训练的效果[11]。
总之,在VR平衡功能训练中,根据虚拟场景的转换,不断产生及时的交互,并提醒患者调整姿势平衡,优化运动模式,从而改善神经网络,加强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的重组和代偿,提高了脑组织的可塑性[12]。
综上,基于VR 技术的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干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控制能力,其训练效果优于常规的平衡训练,对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杨颖,韩春玉,陈奕菲,等.191例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24-27.[2]高淑凤,焦丽琴.持续康复对脑干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8):727-729.[3]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2-64.[4]曹凡,代大伟,王勋.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7,25(1):68-76.[5]王启征,王丽娟,张雄.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2):217-219.[6]冯绍雯,王萍,王建国,等.虚拟平衡游戏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71-1173.[7]孙然,张通.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37-40.[8]麦王向,张朝霞.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4):433-437.[9]肖春梅.单项任务与双重任务条件下平衡训练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100-103,128.[10]谢艺婷,柳维林,吴劲松,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1):1294-1298.[11]李亮,侯秋英,陶林花,等.虚拟体感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6):443-446.[12]郭丽云,田泽丽,王潞萍,等.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7):642-644.(收稿日期:2021-06-07) (本文编辑:何玉勤)①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02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彭忠艳① 彭敏① 安莉芳 陈玉燕①【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中的作用索云峰;陈红霞;周元;王秋纯【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3(34)24【摘要】目的探讨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无严重认知障碍的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 例)和对照组(2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等速躯干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综合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Holden 步行功能评定)、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totul work,TW)评估.结果观察组躯干屈伸肌(flexors and extensors)PT(N·m)、TW(J)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总页数】3页(P3771-3773)【作者】索云峰;陈红霞;周元;王秋纯【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 秦胜利2.双侧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朱蓉蓉;肖丹3.双侧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朱蓉蓉;肖丹4.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J], 张浩天;次仁卓玛;赵清华;孙鑫;张倩5.等速肌力训练康复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李雪飞;王伟伟;汪道静;关东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坐-站-坐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分析

f 关键词1 任 务导向性训练; 坐一 站一 坐训 练; 下肢 功能 ; 卒 中; 偏瘫
Ef fe c t o f s i t t i n g- s t a n d i n g -s i t in t g t r a i n i n g b a s e d o n t a s k - - o r i e n t e d o n t h e f u n c i t o n o f t h e l o we r - l i mb i n s t r o k e p a -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 0 1 7 年5 月 第1 5卷第 3 期 C l i n i c a l r  ̄P r a c t i c e M a y . 2 0 1 7 , V o 1 . 1 5 , N o - 3
・
2 6 5 ・
e a c h .Al l p a t i e n t s i n b o h t t w o ro g u p s we r e r e c e i v e d t h e c o n v e n i t o n a l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f o r t h e s mo k e .T h e p a t i e n t s i n e x p e i r me n t ro g u p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r e c e i v e d he t s i t t i n g - s t a n d i n g - s i t i t n g t r a i n i n g b a s e d o n t a s k - o i r e n t e d .T h e l o w e r - l i b m
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作者:夏碧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从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选取74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对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治疗前的FMA评分、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关键词】镜像疗法;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腦卒中是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脑卒中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存活者中残疾率可达70%~80%。
因此,采用积极的康复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关键[1]。
本研究为探讨脑卒中后偏瘫的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将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用于康复治疗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选取74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8.25±4.11)岁。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21±4.18)岁。
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镜像疗法结合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具体措施如下:平面镜置于患者身体中线位置,下肢处于平面镜两侧,患侧与健侧分别在镜子两面,根据康复医生要求进行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训练内容为:(1)臀中肌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绑在患腿,进行髋外展训练。
阴极经颅直流电治疗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阴极经颅直流电治疗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郭航天;顿华帅;张明;张秀芳;周敬杰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4(21)1 【摘 要】目的观察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作业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健侧大脑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DCS),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康复评定,并在9周后进行随访评定。评估方式为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Jebsen Taylor手功能测试(JTT)、改良Barthel指数(MBL)、表面肌电图(EMG)。结果治疗3周后评定及9周后随访,两组FAMUE和EMG评分均较前有所改善,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TT和MBI评分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3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后随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
【总页数】6页(P99-104) 【作 者】郭航天;顿华帅;张明;张秀芳;周敬杰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徐州临床学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康复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93;R743 【相关文献】 1.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影响2.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静息态fMRI研究3.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4.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功能修复的研究进展

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功能修复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常常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脑功能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患者在运动训练中,通过日常活动和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增强神经肌肉的连接性,改善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促进身体运动能力的恢复。
此外,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血液流动,促进代谢和康复,为恢复脑功能打下基础。
其次,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系统自我调节的一种能力,能够改变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实现神经系统适应和适应性修正。
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促进神经可塑性,促进新的神经突触的形成和生长,增加神经元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期脑功能的恢复。
第三,运动训练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症状,对恢复造成一定阻碍。
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身体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消除患者的压抑情绪。
同时,运动训练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强患者的专注和记忆能力,提高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总之,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功能修复具有较大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运动能力、神经可塑性和情绪、认知功能的改善,
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社会重新融入,使他们能够重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中的意义将越来越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位平衡 、 步行训 练等 。 1 . 3 . 2 治疗组 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和肌力训 练相结合 的运 动治疗。上肢功能训练 : ①患者卧位 , 治疗师辅助患者上肢 , 要求 患者用患手摸对侧肩 、 口、 前 额等 , 上肢伸直 上举 向各个
脑卒 中是常 见病 、 多发病 , 存 活者 致残 率约 8 0 % 。脑卒
中可引起 多种功能 障碍 , 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大 的是运动功 能障碍 , 尤以偏瘫最常见 。目前提倡脑卒 中后康复治疗早期
介入 , 但因为各种原 因仍有很多偏瘫患 者未 能接受早期康 复
者入选标 准如下 : ①脑卒 中后遗症 期患者 , 病程 6 —2 4 个月 ; ②既往 主要病 灶为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供血部位卒 中, 无加重 运动功能 障碍 的新 发病灶 ; ③ 年龄 3 5 —6 5 岁; ④一侧肢 体运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u 1 . 2 0 1 3 ,V o 1 . 2 8 , N o . 7
.
临床 研 究 ・
任务 导向性训练结合肌 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 瘫患者 运动功能 的影响
血压 者 ; ⑥不能坚持治疗者。 1 . 2 病例分组
将4 2 例 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 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变性 质 、 偏 瘫侧 、 病程等一 般临床
选择 2 0 0 9 年1 月一2 O 1 1 年6 月, 在长治 医学院附属和平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1 2 4 2 . 2 0 1 3 . 0 7 0 1 1
动运动及 助力运动 ; 桥式运动 ; R o o d 兴奋性 和抑 制性刺激应 用; 反 射抑制模式及关 键点控制 ; 诱发 肩 、 肘、 腕、 髋、 膝分离
郭丽 云 田泽丽 王潞 萍 许 海 霞
摘 要
目的 : 探讨 任务导向性训 练结合 肌力训 练对脑卒 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方法 : 将4 2 例脑卒 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 为治疗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均 接受 常规药物治疗 和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 : 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 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 的运动治疗 , 对照组采用 易化技 术。两组 患者均于治疗 前 、 治疗 6 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 动功 能 、 A D L 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
方 向 够 治 疗 师 的手 ; ②患者坐位 , 上肢置于桌面 , 要 求 患 者 用
1 . 4 . 1 偏瘫肢体运 动功能评 定 : 采用 F u g l — Me y e r 运动功能评
分法( F u g l — Me y e r m o v e me n t a s s e s s me n t ,F MA) 进 行 偏 瘫肢
动障碍 ; ⑤意识清醒 , 可配合运动治疗 ; ⑥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
同意 。
治疗 , 或虽然接受 了康复治疗 , 其肢体功能仍恢复不佳 , 致 使
患者长期 日常生活不能 自理 , 给其家庭带来深重负担 。近年 来, 我科收治 了 4 2 例脑 卒 中后遗症 期 ( 脑卒 中发病 6 个月 以 上 为后遗症 期1 2 1 ) 患者 , 我 们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 t a s k o r i — e n t e d t r a i n i n g ,T O T ) 结 合肌 力训 练 的方法对 其 中部分 患者 进行 了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结果 : 治疗 6 N后 , 治疗组患侧下肢 F MA评 分 、 MB I 评分 及 E MS 评分 与对 照组 比较均有 明显提高 , 差异具有显著性 意
义( P<0 . 0 5) 。
结论 :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 练有利 于提高脑卒 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 A D L 能力 。 关键词 任 务导 向性训练 ; 肌力训 练 ; 脑卒 中后遗症期 ; 偏瘫 ; 运动功能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1 2 4 2 ( 2 0 1 3 ) 一 0 7 — 0 6 4 2 — 0 3 医院康复 医学科住 院的脑 卒中后遗 症期偏 瘫患 者 4 2 例, 患 中图分类号 : R 7 4 3 . 3 R 4 9 3
1 长治 医学 院附属和平医院康复科 , 长治 , 0 4 6 0 0 0 作者简介 : 郭丽云 , 女, 硕士 , 主治 医师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7 — 2 8
6 4 2 WWW. r e h a b i . c o n 1 . c n
中 闭 瘟 复 医 学 磐 未2 0 1 3  ̄, 第2 8 卷, 第7 期
1 资 料 与 方 法 I . I 病 选 择
排除标 准 : ① 有严重 抑郁表现 ; ②有 严重 听理 解障碍或 严重认知 障碍 ; ③偏瘫肢体严 重痉挛( A s h w o r t h 痉挛评价 3 —
4 级) 或疼痛 ; ④有心 、 肺、 肝、 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 ; ⑤ 顽同高
资料 比较 , 差异均无显 著性意义 ( P>O . 0 5 ) 。见表 1 。
1 . 3 治 疗 方 法
1 . 3 . 1 对 照 组 采 用 易 化 技 术 。包 括 : 上肢 B o b a t h 握 手 自助 被
两组患者 均给予 治疗 脑血管病 及预 防脑 血管病 复发的
常规药物 , 同时针对偏瘫 给予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