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经过

平津战役经过
平津战役经过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

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道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25日

平津战役

,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县)的第104军第258师乘汽车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

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部队向西的目的已达成,乃于12月2日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傅作义感到北平受到威胁,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第92、第62军和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12月6日,第35军由张家口乘车东返。7日,在新保安以西遭到华北军区第4纵队一部阻击。9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并击退了向西接应的第 104军。10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康庄歼灭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大部。11日,又于横岭、白羊城地区追歼第104军军部及2个师。在此期间,宣化守军2个师弃城北逃,华北军区第3兵团追歼其1个师,并于8日包围了张家口。

这时,东北野战军主力6个纵队已分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前锋到达蓟县、玉田和丰润地区,但距平、津、塘还有数天路程,另5个纵队尚未入关;在淮海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正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并包围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在此情况下,为使蒋介石不能迅速作出让傅作义集团放弃平、津南撤的决策,毛泽东12月11日电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

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之;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同时,令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在歼灭国民党军第12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

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张家口、新保安守军分别向西或向东突围为重点,构筑了多道阻击阵地;华北军区和内蒙军区部队各一部于12月15日攻克张北;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17日开赴张家口地区,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以加强西线兵力。12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蓟县、玉田、宝坻地区向平津急进。傅作义遂令南口、昌平、通县及唐山、芦台等地守军分向北平、天津与塘沽收缩,并令刚到北平的第62军主力返回天津,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至12月20日,东北野战军第5、第11、第3、第4纵队和华北军区第7纵队,攻占丰台、海淀、通县、黄村和南苑飞机场等地,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第6、第10、第1纵队攻占采育镇、廊坊、马头镇等地,隔断了平、津间的联系;第9、第8、第7纵队,分别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村、杨柳青等地,割断了津、塘间的联系,形成对天津的包围;第2、第12纵队和炮兵纵队,正由山海关、汉沽向津、塘地区急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并歼灭其2个军部6个师,封闭了该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第二阶段

人民解放军逐次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国民党军。人民解放军在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逐次歼灭被围的傅作义集团。

1948年12月22日晨,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新保安发起总攻,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的精锐部队第35军军部及2个师。张家口之第11兵团共7个师(旅)于23日仓皇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冒风雪严塞,展开堵击、追击,当晚收复张家口,战至24日16时将第11兵团5.4万余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地区。

中央军委鉴于新保安、张家口之国民党军已被歼灭,为进一步孤立北平,动摇傅

平津战役

作义固守信心,令东北野战军一部及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严密包围北平,以东北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攻取天津。天津是华北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人口20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海河自西北流贯东南,四周有护城河环绕,经过日军和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指挥第62、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地方部队共13万人,自恃“大天津堡垒化”,企图负隅顽抗。

东北野战军调集第 1、第2、第7、第8、第9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第12纵队第34师,计22个步兵师和炮兵纵队等部共34万人,进至天津周围,立即进行扫清外围据点的作战和紧张的攻城准备,并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率轻便指挥所临近天津统一指挥。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包围天津的部队在守军拒绝投降的情况下,对城垣发起总攻,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法,经过29个小时激战,至15

日15时歼守军13万余人,俘陈长捷,解放天津。

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 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共5个师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人民解放军追歼其后尾3000余人,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

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25万人,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文化古城,决定继续进行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进行接管;同时,亦训令部队作好强攻的准备。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已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与傅作义派出的代表进行过多次谈判。1949年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同时,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傅部之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于21日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

放,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之一,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

平津战役(16张)

编辑本段战役结果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

解放天津

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编辑本段战役意义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东北解放以后,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线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撤西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并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敌,斩断敌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团停止攻打太原,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现呼和浩特),以免傅作义作战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过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将其稳住等。

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参战总兵力100多万人,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和接管平、津、张、唐等地的一切事宜。平津战役开始以后,我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继续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01大军入关

[1]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总部中枢机关搬到了敌人的眼皮底下,也就是位于河北西南部的平山县西柏坡村,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军队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那么,促使中共中央领导人做出这个大胆的战略决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整个华北地区的战场态势究竟是怎样的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第一集《大军入关》,敬请关注。

02西线围歼

1948年11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部队迅速包围了张家口,迫使傅作义派出了他的嫡系部队35军等国民党军队西援。不过,为了防止这些国民党军有随时被调回北平的可能,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命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加快行军速度,力争与华北军区各主力部队会合,尽快实施对傅作义军队的分割合围。可是,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却在入关之后遭遇了一次意外。那么,这会是怎样的一场意外呢?这个意外对于中央军委的西线围歼计划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第二集《西线围歼》,敬请关注。

03艰难的抉择

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初,毛泽东认为“文章要从西线做起”,把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分割到了华北西部,确立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人民解放军把傅系军队的王牌主力第35军围在了新保安,傅作义曾派出16军和104军前去解救,但由于内部之间发生误会而导致营救失败。最终,聚集于新保安和张家口地区的国民党守军全部覆灭,傅作义集团中的傅系主力已被歼灭大半,平津战场的西线已无大敌。那么,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在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之后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措施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第三集《艰难的抉择》,敬请关注。

04伟大胜利

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初,由于中原地区的淮海战役激战正酣,战场局势变幻莫测,使得华北局势也不甚明朗,傅作义既不甘心替蒋介石卖命,又不甘心失去华北的地盘。若要战,则无十足把握;若要和,又对共产党心存猜忌。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傅作义集团的傅系主力在张家口和新保安地区被歼灭,傅作义失去了手中的王牌,人民解放军已对北平实施包围,正面作战已无可能。此时的傅作义手中还有北京和天津两座孤城,只要保住天津,便有了谈判讲和的资本和撤出战场的后路,于是傅作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天津守将陈长捷身上,那么,这位傅作义的心腹嫡系能否为他赢得最后的时间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第四集《伟大胜利》,敬请关注。

【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事作业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 专业:水产养殖学 班级:2班(2011级) 姓名:陈继楚 学号 1104014219

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 摘要:平津战役在天津近代史上起到的重要影响及战争史上的转折性意义。 关键字:平津战役历史意义战争史转折性战略决战 天津自古以来作为首都北京的护卫,一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共内战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以天津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为指挥所的,作为史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战役发生点,曲艺之乡天津为国家奉献了巨大的力量。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①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 个伪“剿匪总司令部”、1个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国共损失比:13.3:1。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敌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窜,是战役指导的关键。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并同意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于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

平津战役观影有感

平津战役观影影评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较为完整的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的表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概念,观看这一影片必须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决定有一定的了解。《大决战》的风格很像苏氏的战争史诗片,它没有什么很炫的特效,也没有3D电影那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技术,但是它却依然可以称为经典——那宏大的战斗场面,一个个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的斗智斗勇和先烈为了新中国建立所作出的牺牲无不让每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新潮澎湃不能自已。 这是第二次观看三大战役了,还记得第一次看大决战的时候,平津战役是最令人激动的,特别是政治协商会议那一段,背景音乐还有那些历史人物的出现,让人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几多英烈,染红了这片大好河山,寸土楼阁,又埋葬了多少英魂苦泪。影片最后毛主席登上长城,看着日薄西山,旧时代即将结束,新时代即将缔造。毛高大的身影,的确是中国改天换地的最好注释。这个时候的中国,不仅共产党人,就是普通百姓,也都心怀激动,对即将来临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日子充满憧憬。不管怎么说,那是个令人激动的岁月。正如毛主席在占领南京时所作,“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大时代的变革,是新生的开始。 如今再一次重温平津战役,感慨的不仅是革命的不易,还有守业的不易。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仍旧存在很真多矛盾和争端。如同在讨论国歌那一段,毛所说的问题在现在仍然存在,我们依旧处在“最危亡”的时刻。 大决战轰轰烈烈,的确精彩纷呈,革命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确令人激动,可是,令人激动的岁月和成就固然美好,却容易让人迷失,看不清未来的道路。那些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的同志们,扫涤了一个肮脏的旧社会,却面对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宣纸,最终描绘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画卷。这种反差,这种矛盾,如同当年的高棉国,令人唏嘘,如若早知结局,当年的勇士们,是否还会如当年般一样一腔热血,冲锋陷阵呢?历史没有假设,可是这个对这个假设的思考却令今人回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当年提出的中国历史的怪圈,虽然今日还没有被打破,可是对如何打破它的思考和实践,怕不会停止,而且也不该停止的吧。

从将领及士兵心理角度对平津战役国民党失败原因的分析

从将领及士兵心理角度对平津战役国民党失败原因的分析 关于国民党的失败,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平时从影视资料及网络上了解到的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原因,而我们在经过仔细分析后认识到:国民党的溃败主要源于自身的问题,而共产党的打击只是加剧了其覆灭的进程 先说国民党军队本身,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国民政府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良,但却是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这支军队在抗战最后阶段已经显示出疲倦的迹象,只是靠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对盟军即将胜利的憧憬勉力支撑着。日本的投降给了这些部队一种解脱感和一种完成使命的情绪,他们期盼着马放南山。对他们来说,再打一场内战的想法简直是讨厌至极。他们虽然奉命作战,但士气却很低落,体力也很虚弱。经历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溃败后,胜利无望的士兵会形成一种习惯性溃败,就是我们常说的虱子多了不嫌咬。国民党军队习惯了失败。心理防线的崩溃是导致军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再谈谈国民党将领,说道平津战役,不能不提的就是傅作义将军了。因为其最终做出的接受和平改编的决定才使得平津战役完美收官,如果两军在北京城展开激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关于傅作义这一决策的制定,不少作品中往往从民族大义角度出发去分析,从而有意无意中提高了傅作义的bg,但是我们认为,国民党虽然在用人方面失误颇多,但是这样的高级将领是一定要保证百分之一千的可靠的,所以傅作义一定是忠心于老蒋的。而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什么大场面没见过,面对共产党方面的劝降,他一定不会轻易动心的。正是这种身经百战,让他清楚的知道当前的形势,以及奋战到底的结果,无非是打烂一座北京城,制造几十万的孤儿和寡妇,将战争拖得久一些,当然,自己的性命也很可能不保。除此之外,对于战争的结局,几无影响。出于人性最最基本的考虑,傅作义选择接受和平改编,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忠君的思想可谓是深入人心,对于傅作义将军来说,投降,一定不比死亡更好接受,而帮他转过思想上这个弯的,除了共产党员女儿傅冬菊,恐怕就是腐败的国民政府本身了,国民政府对民脂民膏的搜刮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而这种急升的通货膨胀比厌战情绪和战略失误更具灾难性,这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滥发纸币,仅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纸币就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通货膨胀和财政失措毁坏了千百万中国人的生计,并彻底破坏了政府的信誉。傅作义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对腐败现象自然心知肚明。这种失望恐怕也是傅作义做出最终决定的原因之一。

平津战役思想汇报

平津战役思想汇报 篇一: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天职师大经管学院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一起来到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接受了鲜活的爱国主义党性教育后,我感受颇深。 纪念馆总体环境艺术设计以胜利为主旋律,广场入口处,两根高大花岗岩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屹立着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部队战士雕像。开阔的胜利广场中央,矗立着高60多米的平津战役胜利纪念碑,不锈钢三棱刺刀直插云霄,象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右侧的一组雕像,无论是炮手强壮的手臂,还是骑兵果敢的眼神,亦或是前赴后继的士兵手中的钢枪,都把你带会那个战马嘶吼、炮声隆隆的年代。走进纪念馆,在序厅中的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墙壁上毛泽东主席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手迹熠熠生辉,环壁的巨幅彩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和华北两大军区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 随着讲解员激昂生动的介绍,我们仿佛来到了那战火硝烟的年代。平

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与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共持续激烈战斗了64天,无数先烈英勇献身,最小的才年仅16岁!他们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添上了壮烈光辉的一笔。在战役决策厅,通过对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和全国与华北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平津战役的方针和部署等诸多重大历史事实的在追溯,展示了平津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全国战场的关系,着力表现了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就地歼灭的英明决策的过程。厅内设置了毛泽东主席西柏坡办公室旧址复原蜡像以及大量历史文物,照片多媒体演示,将毛主席驾驭战争的伟大气魄,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形象生动的地表现出来。 在战役实施厅,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实物等史实材料与图表、绘画等辅助展品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平津战役从发起到胜利结束的光辉历程。本厅设置的巨幅塑型电动图、大屏幕电视、战场景观、电动沙盘等,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了战争场面。 在人民支前厅,运用大量史料,翔实地展现了东北、华北各级党组织、政府和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历史场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革命战争规律。在伟大胜利厅,陈列了平津战役取得的辉煌战绩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国各地欢庆胜利的场面等内容,并设

有关文昌宫的调查报告

有关文昌宫的调查报告 摘要:这份调查报告主要关于实地参观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的观后感,通过实地参观亲身感悟革命老前辈不怕苦等先进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文昌宫,淮海战役,革命精神 1 引言 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现存为清代建筑,之淮海战役时,还有前后三进庭院,后院房屋16间,前院房屋24间,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淮北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是在这里成立的。朱务平、徐凤笑等同志在文昌宫里从事革命活动,当时的文昌宫被誉为临涣的“莫斯科”。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也坐落在这里。北院为总前委指挥部会议室、秘书处及刘陈邓首长住处,东跨院为伙房和后勤处,南院是参谋处、作战室、机要室、通讯处。1948年11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文昌宫成立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曾在此处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及后勤保障工作会议。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也是选择调查此地的原因。 2 实践设计与工作方法 本次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参观为主,时间于正月初七。然后通过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以及观后感写一份调查报告。 3 调查研究或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 文昌宫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临涣村,为前后三进庭院。正门匾额上是由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几个大字,由于维修,本次参观调查只能在北院

进行。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正门 走进庭院,右侧是总前委用过的水井,井沿是由石块堆砌而成,井口是由木栅栏盖住,旁边是装满沙子的木桶,走进井口可以看到里面依旧还有水,用于打水的木桩还在井沿边,只是已没有了绳子,而木桩也已经腐朽。左侧是一些名人题写的石碑,有江泽民的“革命英烈永垂不朽”、谭震林的“光荣归于人民”、陈毅的“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为人民所纪念!”、刘伯承的“在大规模决战成功的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陈云的“解放了的祖国是由毛主席的领导、人民的努力、先烈的鲜血而得来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朱德的“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周恩来的“淮海英雄,永垂不朽”、刘少奇的“学习淮海战役英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将革命进行到底。”、邓小平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 总前委用过的水井 文昌宫正门

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想#精选.

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想 4月7日,在政治理论教研室德与法课老师的组织与领导下,我队全体学员参观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在接受了这次爱国之一教育后,感受颇深。 吃过午饭还未来得及休息,我们就怀着迫切的心情向平津战役纪念馆出发。刚下车就看到了大门两边的巨大浮雕。在阴霾的天空的衬托下,这些反映平津战役经过的浮雕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抬头望去,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尖刀”屹然伫立在广场中央,直指云霄,透着抵挡不住的大气;聂荣臻元帅亲自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的大字,更是为纪念馆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在参观期间,我们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跟随者讲解员的脚步,缓步于各个展厅。平津战役纪念馆是1994年为了纪念平津战役而建造的,已成为天津市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十分丰富,分为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6个展厅,通过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全过程。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亲身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奋力向前冲,看到最可爱的人民积极踊跃地为前线运送物资,看到血染的红旗依然在最前方飘扬;我听到隆隆的炮声震天动地,听到不屈的战士们的愤

怒叫喊,听到胜利的号角清晰嘹亮……从1948年11月29 日到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伤亡为代价,消灭即改编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胜利推向了更大的胜利!讲解员的解说早已结束,而我依然沉浸在那壮烈的战争场面中。回校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思绪万千。 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们的革命先驱以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毅力,奋力拼搏,顽强作战,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每一片山河都洒下他们的鲜血。而如今,新中国已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人民生活幸福安逸,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辉煌成就,其代价何止是一场平津战役,又何止是3.9万人的伤亡。那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是他们,用生命筑起了新中国的长城! 现如今,我们的祖国早已和平,华夏儿女幸福安康,沉睡了多年的东方巨龙正在蓬勃生长。然而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军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从未停歇。作为军校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上的责任更是沉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起保卫如此来之不易的国家安全的重任呢? 短暂而深刻的参观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

平津战役纪念馆感想

平津战役纪念馆 为深刻理解保持先进性教育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党员们走近中国近代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先进本色,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材料科学学院党支部组织参加了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嘎然而止,我被眼前的一座巍然屹立的纪念碑惊呆了.那是一柄高耸入云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这就是平津战役纪念馆给我的第一感觉。它威严,庞大的建筑透出庄重,摄人心魄。尤其是右侧的一组雕像,无论是炮手强壮的手臂,还是骑兵果敢的眼神,亦或是前赴后继的士兵手中的钢枪,它把你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平津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的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纪念广场中,两根高大的龙岗岩圆柱构成的胜利石门,反映军民团结奋斗,欢庆胜利的换岗岩浮雕分列胜利门两旁,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0多米的胜利纪念碑,形如三棱刺刀状的不锈钢纪念碑直插云霄。广场东西两侧的大型锻铜群雕,烘托出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布列着的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兵器,渲染出纪念馆浓重的军事色彩。 走进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也就走进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了那在战火中燃烧的青春。在展厅里,我们被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及一件件文物所深深吸引,纷纷驻足,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的英雄故事。遥想革命烈士当年为解放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大家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烈士们留下的遗像(其实只是画像),告诉我们,烈士们去也匆匆!他们的名字被整齐地刻在了几面墙上,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又何止千万!看看北京的绿瓦红墙,看看天津的碧海蓝天,看看祖国处处江山妖娆,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那高大的身躯,看到了他们那欣慰的笑容。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毛主席的毛笔、周总理的棉衣,还有许多叱咤风云的将帅们捐献的物品。旧皮箱、旧钢笔、旧文稿,手枪、军刀、三八大盖,圆规、望远镜、地图,就是它们成就了一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创造了平津战役——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透过它们,我看到了“蒋委员长”被赶到了一叶小舟之上(台湾岛),也看到了新中国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看,推着小车的支前农民、散发传单的学生、在敌人魔爪下斗争的地下工作者,一身铮铮硬骨的产业工人,他们紧咬着牙关,用全力做起解放大军的后盾。看看那碾子和针线,看看那笔墨和纸砚,没有它们,我们怎能赢得那场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决定和关系中华命运的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纪念馆!在五十四年前的平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工歼灭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攻破了华北全钱,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告别了父母,远离了妻子儿女,义无返顾地奔赴前线。在战场上,他们顽强拼搏,浴血奋斗,立下不朽的战功,战争的辉煌总是与悲壮相伴。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七千多名优秀的指挥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三万余人受伤,战地埋忠骨,铁血铸忠魂!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简介: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 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

解放战争中的天津战役(1)

解放战争中的天津战役 解放战争,也叫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整个解放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四个阶段,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重点最后一战,天津战役是这次战役中的关键一战。而解放军当年是怎样进行战斗,行经了哪些街道,历经了哪些战斗呢? 一、战前 国民党的准备 天津市区自然地势被海河,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新开河,金钟河以及强子和切成许多快片,形成天然的易守难攻的格局(图片)。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一直设想在天津外围,构筑永久性的工事,为了抵御人民军队,妄图维持其反动统治,曾两次环绕市区构筑了城防工事。国民党在天津的守军有两个军十个师,其在天津的阵地开头分为西北,东北,和南部三个防区。到1948年12月21日,解放军把守军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孤立点时,守军在市内防守调整为三线阵地和一个核心地区。第一线为金汤桥,金刚桥,21号路以北地区(含北洋大学);第二线为海光寺,胜利桥(今北安桥),中正桥(今解放桥),以北地区;第三线为胜利桥、中正桥以南地区(含海光寺、耀华中学、市政府及警备司令部)。 解放军的准备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12月11日,毛主席主持制定了平津战役作战方针,12月22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颁发入城约八章(图片)。12月30日,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进驻津西杨柳青镇。 1949年1月1日,指挥部司令员刘亚楼(图片)召开作战会议,拟定作战方针:东西对进(从和平门,小西营门突破,自西向东进击,从民族门民权门突破,自东向西进击),拦腰截断(东西四个军对进,拦腰切断守军南北联系),先割后围,各个击破。战役整体部署:战前准备,肃清外围,突破前沿,纵深战斗。

平津战役前期,为何被消灭的都是傅作义嫡系,中央军一直能够保全

辽沈、淮海战役,挨打的多是中央军;为何平津战役被歼的都是杂牌 ——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嫡系部队损失殆尽,25万中央军为何全部保存 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的杂牌部队最倒霉 平津战役期间,归属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麾下指挥的共有约55万部队。其中,仅有第35、101、104、105军和骑兵第4师等十余万部队是傅作义从老巢绥远省带过来的嫡系部队,其余的主要是中央军部队,包括李文第4兵团(下辖第16、94军)、石觉第9兵团(下辖第13、35军及第31军205师)和侯镜如第17兵团(下辖第86、87、62、92军及独立95师)。 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不同,这两次战役被围攻歼灭的主要是中央军嫡系部队,起义投诚的主要是地方杂牌,如在长春起义的第60军隶属滇军;在贾汪台儿庄起义的第三绥靖区部队原系西北军;从黄维兵团里起义过来的第110师原系杨虎城陕军和东北军混编。但平津战役中被围歼的都是傅作义的绥远部队,而北平城内接受和平改编的中央军却多达25万。 两支军队各奔东西的布置是关键

之所以会有这种结果,首先是因为华北“剿总”麾下的傅系部队和中央军驻防区域分界明显。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总兵力近百万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傅作义自忖无力应付,只能选择退出平津地区,但究竟是按照蒋介石布置从天津、塘沽出海南下,还是经察哈尔省撤回绥远老巢,傅作义一时还举棋不定。 为此,傅作义做出了两手准备,将自己所属的105军布置在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保障退路,将起家的第35军和104军布置在北平附近的长辛店等地,将101军从保定撤回到北平和涿州之间。同时,将中央军第17兵团布置在天津、塘沽保障出海口,将第4、9兵团布置在北平附近。如此一来,一旦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傅系部队和中央军就可以各奔东西;最起码也可以将中央军主力留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抵挡一时,自己带领老部下们逃之夭夭。 不到一周时间,傅作义损失4个军加3个骑兵旅 可惜,平津战役的棋局不是傅作义一家说了算。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运筹帷幄的毛泽东等人从一开始,既不打算放李文、石觉等人回江南地区,也没打算让傅系部队回绥远老巢。1948年11月29 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下辖第1、2、6纵队5万余人)突然从绥远南下,连续攻克张家口外围的万全、怀安及柴沟堡等要点,北平通往绥远的通道岌岌可危。同时,拿下沈阳不足1个月的东北野战军不顾疲劳,挥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月,同年对外展出开放。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78年10月23日,叶剑英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锦州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北院内修建新馆。1988年10月31日落成并对外开放。2004年11月2日,经过改陈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3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新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陈列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展馆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造型庄重,气势雄伟,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军事特点,又体现了现代水平。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平面呈H型,南北形成两个三合院,南面的三合院环抱辽沈战役纪念塔,北面的三合院紧抱全景画馆。建筑结构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随山就势,依次为一层、下一层和下二层,中间为东西两个下沉式庭院。建筑南北立面造型采用传统风格,中间是一座高大的中国式牌楼,东西两侧各配置一座小牌楼,象征纪念胜利的凯旋门。南北面墙和全景画馆顶端,均以城墙式雉堞垛口形式修建,体现出军事斗争的特点。园区规划设计紧扣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以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建筑为主体,通过强化中轴线的处理,对园区南、中、北三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使主体建筑、纪念设施和景观布局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在贯通南北长达600 米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门、塔、馆主体建筑,形成纪念性功能流线的三个主题层次,即和平、胜利、怀念,使游人逆岁月而上,进入纪念性境界。 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展品1470件。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40多个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其中《辽沈战役馆藏兵器展》、《新中国的曙光》等专题展览是本馆推出的特色展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历史展》是西柏坡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大型主题联展和巡展。 观后感: 清明时节,我从学校回到了家乡——锦州,为逝去的亲人扫完墓后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儿时来过的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当年烈士的英勇,为已逝去的烈士们扫墓。 坐车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一走下车,就看见“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大字,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评平津战役

1949年1月,天津市解放,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得到加强或保存较多作战力量,这对今后作战是不利的。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决策南逃或西窜,就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5.4万余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平津,北平和天津,一个被誉为拥有无穷文化历史底蕴的六朝古都,一个是北方经济中心,及战后产生的“北平方式”、“天津方式”,一切的一切即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注定它将被历史铭记。本着对历史的求真求实、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尊重之心,我们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 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多少封尘的记忆,伴随着纪念馆,我们拾起了关于平津战役的那颗沙砾。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北平式即和平解放,天津式即坚决消灭,绥远式即先打后和平改编三种方式。 位于天津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馆。纪念馆口,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自觉地想起那段峥嵘岁月。 走进大厅,即是纪念馆序厅。大厅正中央是由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五位领袖款款走来,目光坚定,举手投足间无不透漏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环周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置身其中,思绪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先烈前赴后继,这是怎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纪念馆由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五个部分组成。通过2500余件文物和多媒体、电动沙盘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历史全过程。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秘书处处长韩辰使用的菜盒,小得不及现在饭盒的六分之一。但就是凭着伟大的信念,克服了千险万难,实现了伟大胜利。都市的现代与繁华全部退去,而枪炮声却在耳边轰鸣,冒着炮火奋勇向前的革命战士们身影在眼前窜动,血染的军旗依然飘扬——接着便是热血沸腾,恍惚间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三大战役

课题:三大战役 ——战略大决战 教师:梁爱君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 3.分析和总结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 4.理解渡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知识梳理】 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概况:1.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自主预习】: 一.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月 。 二: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 2.经过: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3.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年月日,解 放。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影响: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退往。

【教师讲解】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二:学生交流,纠正完善。 三.教师讲解,难点突破(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 (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辽沈战役组)?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4《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组) (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平津战役组) (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渡江战役组) (5)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每个小组都要完成)

平津战役背景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平津战役背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导语:平津战役背景: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 平津战役背景: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歼灭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在华东、中原战场上发起了围歼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将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主力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正围攻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而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地的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在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11月初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认为华北解放军只有待东北解放军入关后,才能联合发动较大攻势,但东北解放军需经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因此,控制平、津地区既可利用美国援助和华北地区的人力、物力扩充军队,又可将华北、东北解放军钳制在华北,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遂拟定了固守平、津,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先后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守军,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将其12个军42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北平以东之廊坊、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北平以西之怀来、宣化、张北、张家口、柴沟堡等 生活常识分享

三大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会战。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在北宁路中长路之间长达七百五十公里绵长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期间包括锦州攻坚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和沈阳、营口解放等一系列战役。 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共有12个野战纵队、36个师,计447800余人,第一兵团指挥独一至独十一师,第二兵团指挥独四至独八师及炮兵旅、骑兵师,计133100余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计33670人,合计614700余人。地方武装,共有吉林、龙江、嫩江、辽北、松江、合江、辽宁、安东、冀察热辽等军区,合计为332500余人。东北军区直属之司令部、政治部、前后方后勤部及学校,合计为925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bc10818610.html,/post_8884713_1.html/ ] 总计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实力为1037000余人,拥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高射机枪127挺,战防枪61挺,自动步枪749支,信号枪203支,枪榴弹筒1883个,掷弹筒3959个,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战防炮121门,火箭炮253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十加炮8门,刺刀126171把,军马104057匹。 国民党军: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2个兵团、8个军、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卫星城市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和新民地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各大战役简介及纪念章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各大战役简介及纪念章 首取东北,大战告捷 辽沈战役我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及地方部队共计103万人参战.而国民党军总兵力55万余人. 辽沈战役我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首先集中5主力纵队围歼锦州的国民党军范汉杰集团13万余人.逼迫敌60军曾泽生率部起义,继而使郑洞国率新七军投诚,解放长春.之后集中全部主力围歼由沈阳西援的廖耀湘兵团于辽西地区. 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役历时52天,全歼国民党军精锐47万2千人。模范奖章-东北人民解放军吉林军区 1947年-铁合金制正面模范 奖章-东北人民解放军吉林军区 1947年-铁合金制背面 解放东北纪念章 铁合金制正面

决胜淮海,扭转乾坤. 淮海战役我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参战.而国民党军总兵力80万人.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一:战略包围,全歼黄百韬第七兵团,逼迫何基沣,张克侠二个军起义.二:全歼黄维兵团,包围杜聿明下辖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的三个兵团。击退敌第六,八兵团的北援.三:全歼杜聿明下辖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的三个兵团.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全歼国民党军精锐55万5千人。 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中原人民解放军 1948年11月5日-1949年1月10日-中原军区制-铜制正面 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中原人民解放军 1948年11月5日-1949年1月10日-中原军区制-铜制背面淮海战役纪念章-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赠

1949年-铜制正面淮海战役纪念章-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赠 1949年-铜制背面 特等功奖章-淮海军分区 1948年-铜制正面 特等功奖章-淮海军分区 1948年-铜制正面夺取平津,大局奠定 平津战役我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以及地方部队参战.而国民党军总兵力55万人. 平津战役首先歼灭新保安之傅作义主力第35军2个师.接着歼灭张家口突围之敌第11兵团所属7个师.之后围歼天津守敌陈长捷部13万人.天津解放,逼迫傅作义率守北平的国民党军25万人接受我军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全歼和改编国民党军精锐52万余人。 华北解放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