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案

5.地球

【课标落实】

一、本课通过一系列阅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14.2 知道地球的板块结构和地形地貌。

【教材分析】

《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所以教材安排了第2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平的);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什么形状?(生:球体)你说?(生:球体)

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

地球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科学书P14)教师巡视,提示:边看边想,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2.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指名两三个学生说)

讨论交流: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 (生:天圆地方……地是平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有这样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地球是球体。相机板书:天圆地方、平的)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

三、操作与探究

(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1.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于是怀疑?假设?你说?(生: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 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接下来要怎么做?(生:做实验……)

2.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生: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其他同学呢?还有想说的吗?

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注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实验时间到!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

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符合现实吗?所以你们的发现是?

(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给你们点赞!(生鼓掌)

我的发现: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

5.师: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半球体、椭球体、圆锥……)相机板书。

6.提问: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师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

7.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只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 8.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相机板书: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设计意图:由海岸观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

(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过渡: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下面正式开始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PPT帆船鸣笛启航)

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穿

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 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 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2 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3.同学们,咱们用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地球是球体……)

小结: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生:地球是球体;板书:球体、地球是球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麦哲伦航行故事、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亲身实践证实地球是球体,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针对新的假设,教师再次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就这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四、阅读与交流

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形状,请看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体(板:确证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到此,我们了解到, 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是客观求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这样,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板:实事求是)

2.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你知道了什么?请你说?地球自己会发光吗?(不会)光从哪里来?(太阳光)对,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是正圆球体吗?(不是,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

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白色部分可能是?蓝色呢?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呢?(生:白色为冰雪或云层;地球表面的蓝色是海洋;黄色和绿色是陆地,其中绿色是植被。)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海洋)

[设计意图: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通过观看几段小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地球的小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地球。从师生共同小结中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拓展与总结

1.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

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布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代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

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地球>>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来说说?

升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拓展小活动通过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蓝色球上的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谈谈收获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总

结,同时渗透环保教育

,引导学生懂得珍爱地球

。]

【板书设计】

5.地球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天圆地方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

6.月球(第一课时)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月球的面貌。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3.1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学习内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

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学习内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学习内容13.3,13.4)【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

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2.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教学重点】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台灯、小排球。

学生材料:沙盘、大小相同及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了解月球吗?谁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前概念)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月球》。揭题,板书。

2.谈话: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月球跟地球有什么区别呢?

[设计意图: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听说过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前概念。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

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指着环形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放大来看看?(出示环形山放大图)2.谈话: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大大小小,遍布月球表面。如果让你来命名,你会称它为什么?

3.谈话:科学家称它为“环形山”。观察环形山的特点,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形成的?

4.学生交流、猜测。(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

5.(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环形山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如果是火山爆发所形成,你又打算如何来验证呢?

6.根据不同的假设,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步骤?)

7.谈话: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小石子和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

8.师生完善实验方案。(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如何利用小气球泡模拟火山喷发的内部力量)

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10.思辨活动: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1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撞击。

12.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13.学生汇报: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14.提问: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

15.学生猜测。

16.谈话: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

17.小组完成实验并回答。

18.小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19.过渡: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太阳光斜射与月球公转有关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稍微引领下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

三、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1.谈话: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下面我们来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月相就是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不同的称呼,也就是不同形状的月亮。

2.提问:你打算如何模拟月球的公转呢?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述说观察要点。

(1)打开的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2)手臂伸直,托住的排球比头稍高。

(3)原地转运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5.请学生上前模拟实验,教师从旁手机现场投屏实验影像。在“月相”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教师讲解当时月相的名称。

6.回顾交流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7.谈话: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

8.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

(1)记录当天的日期(公历和农历)和天气;

(2)观察当天的月亮形状并按样画下来;

(3)记录当时观察的时间。

9.归纳总结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此刻才是观察环形山最好的时间。

[时间是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月亮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和视频观看,让学生描述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

四、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下面一起来自读一段资料,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

2.学生自读资料并回答。

3.教师补充讲解月球的信息。

4.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对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考一考你们: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他的脚印还在吗?

5.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五、运用与拓展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2.近日来,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探月,请同学们了解相关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结合课本,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6.月球(第一课时)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陨石撞击

(环形山最佳观察时间:太阳斜射时)

月相示意图:

6.月球(第二课时)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18.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时。在地面上观察月球,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月相的规律变化。在低年级,学生虽然看过月亮,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对月相这种现象也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经历完整的长周期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因此,教材通过指导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经由长周期的观察,并辅助于模拟实验,可以让孩子产生一种类似于天文学家的研究行为,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在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中获得满足感。

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和整理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二是月相知识的应用。月相观测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要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应先考虑好观察计划,包括制订步骤、选择时间和考虑安全措施。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气不好,不能进行观测的情况,还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科学精神。考虑到学生要坚持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文设计了用摆放月相卡片的方法表示月相变化过程的活动,这既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弥补措施,又是引导学生对月相变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一个条理化过程。在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月球位置的变化。对于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对月相这种现象、月相的周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并没有经历完整的长周期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对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却了解甚少。仅靠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会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但却无法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实地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月相变化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对抽象的天体运动形成初步的推理、想象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在月相观察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月亮每天同一时间位置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

1.通过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

2.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根据常见的月相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观察月球并记录。

学生准备:月相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理月相观察日记

准备:提前一个月应布置学生观察月相,冬季农历上半月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农历下半月每早6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不同的季节可以根据日落时间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

活动一:月相形状变化有什么规律?

1.提问:请看大屏幕,这样的月球你看到过吗?这样的呢?(教师PPT展示不同的月相图片),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什么?

(生:月亮的样子,月相……)

2.小结: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月相。(板书:月相)

3.过渡: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前段时间对月相观察的结果如何。黑板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组月相的小卡片,待会儿我会请一小组同学上来摆放你观察记录到的月相。老师给其他组准备了一张月相实验记录单,请你们将观察记录到的月相依次用小卡片摆放好。

(生活动:小组合作摆放月相卡片)

4.过渡:根据组内摆放的月相卡片,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5.生分组讨论并上台汇报,师生点评。

6.小结:(师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月相:缺——圆;亮面:朝西(右)

农历下半月月相:月相:圆——缺;亮面:朝东(左)

7.师过渡:在长达一个月的月相观察中,有时由于天气或忘记等原因,我们没有及时地记录月相,现在你能根据月相规律将自己的月相日记补充完整吗?

(生完善月相日记)

8.过渡:同学们已经对月相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观察,现在请观察这一个月的月相,将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分类。

(生认识新月、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

9.追问: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相邻的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10.生开始计算天数并汇报(需要注意:应不超过30天)

活动二:月球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

1.提问:根据观察结果,请小组讨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生(小组讨论并分组汇报)。

师生总结:(师完善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月相:缺——圆

亮面:朝西(右)

位置:西——东移

农历下半月月相:月相:圆——缺

亮面:朝东(左)

位置:东——西移

2.提问:为什么老师会让大家把月相是按这个方向(逆时针)摆放的呢?

生:(月球是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

师追问:那为什么老师把农历的初一放在右侧,十五放在另一侧?

(生:初一时,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此时月球的亮面都朝着太阳,暗面朝着地球)

(生:十五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月球亮面全部朝着地球)

3.提问:我们在观察中有时看不到月相,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生:(1)新月

(2)天气原因

(3)观察位置不对

(4)观察时间不对……

针对第四种猜测,教师提供月球时刻表便于学生分析。

4.归纳:便于理解和记忆月相知识,善于创作的人们编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和口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5.月相歌活动:让学生根据月相歌,变唱边在黑板上摆放不同月相的位置,摆放结束后,向所有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么摆放。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师生一起消化月相变化歌,同时尝试理解口诀意思: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连续性的观察月相,对于月球亮面变化和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结合一系列有指向性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月球亮面变化和位置变化过程。]

二、习题巩固

同学们刚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将整块内容都呈现在了黑板上,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1.我会推测:

请说出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节)当天的月相。

2.我是小诗人:

(1)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A.初一 B.初三 C.十五

(2)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A.初一 B.初七 C.二十三

3.我是小侦探:

情景: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老张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

[设计意图:学生将通过我会推测、我是小诗人、我是小侦探三个板块进一步加深对月相知识的情景应用。]

三、拓展探究

1.提问:通过观察与探究我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月相,那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2.生1: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的光。

生2:由于月球的公转,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部分会发生变化。

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我们从地球上会看到月球明亮的区域大小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也进一步将有关月相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板书设计】

6.地球(第二课时)

7.太阳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观测、探究、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

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教案2 浙教版

第3节太阳和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 大小、状况、环行山)。 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 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 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 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3课时 教学准备:涂黑的玻璃、双筒望远镜、多媒体软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观察太阳和月球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组学生用涂黑的玻璃(有条件可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一组学生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要求学生都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加以初步的整理并绘制太阳、月球表面示意图,准备在课堂上介绍给班上的其他同学。 二、说一说 回顾: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大小) 问题: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你能描述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太阳、月球图片) 先请事先进行观察的小组介绍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 1、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3、太阳的温度很高。 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5、月球会发“光”。 6、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三、算一算 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 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 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想象之美,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3.能在读中发展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 4.学会正确地书写“阳.光”这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在读中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阳”、“光”;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背景图《四个太阳》 多媒体出示生字(指名读,再开火车读) 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领读,再开火车读) 二、品读体验: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太阳,课文中的小画家丁丁,他也很喜欢太阳,他一口气就画了四个太阳,可有趣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丁丁为什么要画四个太阳吗? 生:想。 师:那让我们赶快拿起书本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喜欢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丁丁画了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 生:丁丁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 …… (学生回答,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四个太阳,课件中太阳的颜色多媒体事先

随机做好,学生说哪个,教师点哪个。)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画的太阳的颜色,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四个太阳的颜色都怎样呀? 生:这四个太阳的颜色都不一样。(看多媒体观察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 .读懂课文,注重体验。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生:为什么夏天要画一个绿绿懂得太阳? 生:为什么春天要画一个彩色的太阳? ……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提的问题也很有趣。是啊!四个完全不同的太阳,多新鲜啊!可是丁丁为什么要画这样四个颜色不同的太阳呢? 师:其实,这每个太阳里都藏着一个美好的心愿,课文中丁丁都告诉我们了。让我们一起再细细的读一读课文吧,听听丁丁是怎么说的?这回呀,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一读,也可以小声读一读,或者同桌俩人一起读。开始吧!(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再放手让他们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师: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 红太阳: 生:我知道了丁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是为了给人们送来温暖,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师:你是从哪一段中知道的?能不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学生读完后,教师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场景图。)[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形象性,使学生产

第1课时 仰望天空 教案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1课时仰望天空 【教材简析】 本课作为单元的第1课,学生开始认识太阳和月球。首先是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太阳和月球的韦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比较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展开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继续完善韦恩图。学生将掌握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两种探索天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韦恩图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本课,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十分感兴趣,也很好奇,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三个天体都是球形的,太阳是十分巨大的,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等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得,很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 3.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3.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技术探索宇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学生能利用韦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一个圆形纸筒,一个大圆卡片(代表太阳),一个小圆卡片(代表月球)。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 1.猜谜语,激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一个球,圆溜溜, 东边升起西边落。 夜里人人看不见, 白天有它亮堂堂。 一个球,圆溜溜, 阴晴圆缺时时变,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挂、街”等13个字,会写“园、因”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导入新课 1、开火车读生词。 挂在街道熟了伙伴尝尝香甜温暖冻僵小脸应该因为季节清凉 绿绿的红红的金黄的多彩的 2、齐读生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小画家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呢?自由读课文,找到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2、汇报交流:依次在黑板上对应贴出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 3、哪个太阳是你最喜欢的呢?喜欢哪个太阳,就练读哪个自然段,注意抓住重点词句,读出你的喜欢。 三、动态生成,朗读感悟。 (一)感悟夏天的太阳 1、过渡:作者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请喜欢夏天太阳的同学来读读? ①你看炎热的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如果此时你正走在街道上你感觉怎样? 生A:我觉得很热,身上都是汗。生B:我觉得快要中暑了。 你看看夏天里动植物们他们怎么了? ②师:夏天里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A:我希望吹一阵风过来,要不就躲在空调房不出门。 生B:我希望能吃上几支棒冰或喝上几杯水解解渴。 生C:我希望太阳躲进云里,然后下一阵雨。 师:你的愿望真是不错。给夏天换上一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件),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变化? 师:绿绿的太阳照到高山,山上的小树又重新舒展开叶子,照到田野,田野里的小花又抬起头了,连小狗都咪咪笑了。想象一下,绿绿的太阳照到街道,街上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

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设计(4课时)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 案设计 第5课《地球》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一、本课通过一系列阅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14.2 知道地球的板块结构和地形地貌。 【教材分析】 《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最新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学目标】 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

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 (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主体海报的制作: 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 每日名言 励志名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

(完整版)四个太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设计人:杨颖 课文简析: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忙、伙”等11个生字,会写“阳、光”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事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能力,升华学生善良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通过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 (班长带读词语卡片) 忙着伙伴香甜照亮阳光香甜温暖冻僵季节因为 二、欣赏歌曲导入: 媒体播放:《种太阳》(班长在前面做动作)师:刚才呀这首歌里唱得是什么呀?你来说 生:种太阳。 师:歌曲中的小朋友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个太阳》(师板书:

4四个太阳) 三、感知并朗读课文: 1、这四个太阳里藏者许多秘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请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你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一段,开始吧。(自由读、学生汇报读,师随机出示课文片段)师:同学们读得可美啦,连校园里的春姑娘也被吸引来了,她也想读读,可以吗?(课件播放:动画朗读课文判断。) 3、同学们,《四个太阳》美吗?我们一起美美的齐读课文吧。 四、品读课文并想象: 媒体播放:(炎热夏天的场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大家看,夏天呀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好热呀,连知了都在说“好热呀,好热呀”,你看这个小朋友热得满头大汗。如果你在这么热的天气,你有什么愿望? 师:噢,大家都想凉快点。咱们课文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名师导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 太阳和月球(2)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 太阳和月球(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因此在地球上看月球感觉和太阳大小差不多。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为太阳直径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l/6。 2.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声音无法传播,是个寂静的世界。表面昼夜温差很大,达300℃。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即月坑。 3.月球本身不发光,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月海)。 二、重要提示 1.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中国已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并致力于研究开发月球资源。 2.特别要关注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对其要充分理解。 科学广场 月球的诞生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名叫塞亚,以每小时4000千米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的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Q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人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解题指导 【例题】下列月球表面现象与月球没有空气无关的是 ( ) A.在月球上看天空是黑色的 B.月球表面遍布环形山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1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完整版)《四个太阳》第二课时教案1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董杉 教材解读 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代表了不同的季节。 夏季——绿绿的太阳挂在太空,给高山、大地、校园送来了清凉。 秋季——金黄的太阳带来金黄的落叶和丰收的果实。 冬季——红红的太阳温暖了小朋友的手和脸。 春季——彩色的太阳把大地打扮得多彩多姿。 作者借用画太阳表达了美好的心愿,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的四季的变化。课文行文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 太阳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当然,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太阳,人们歌颂它、热爱它、崇拜它,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画太阳,其实也是在描绘美丽的四季、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活。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立足于文本,还要超越文本,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时,以“四个太阳”为线索,通过“看太阳、读太阳、说太阳、赞太阳、画太阳”体验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词语的感悟、情景的想象,让学生走进四季,感受四季,赞美四季,体验四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通过激发兴趣,尊重学生

的选择,读自己喜欢的太阳(段落)。 通过课堂教学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语言文字的理解、课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利用范读、比读、对读、合读、评读等手段,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体验。 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课文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词语的精妙。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词句,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夏、秋、冬、春四季的景物图片和相应段落的文字课件。 2、四个太阳图片。 3、词卡:小脸、温暖、冻僵。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篇一】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篇二】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8课。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第6课,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在第7课,知道了地球是水的星球,学生将在本课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是单元小结课,从选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角度切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主题颜色海报的形式,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最后在展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将互相学习,最终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并对地球家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聚焦环节,大多数学生用红色表示太阳,用灰色表示月球,还有学生画出日珥和环形山,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太阳和月球的理解。探索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主题海报和进行分享交流。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从地球的颜色的角度去切入,了解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比如红色,地球有火山,有红色土地,等等。制作海报前,学生需要确定地球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或者彩色,然后围绕这种颜色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主题海报。教材清晰地指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选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情况对本课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如可以利用两个课时,一个课时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选用方法,一个课时用来制作分享。也可以将该活动做成一个单元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海报,再组织评比等。以书本的范本海报为例,该海报是绿色主题的,海报上的文字和图画都应该是介绍“地球之绿”的,例如地球的绿水青山、地球的草原、森林资源等。制作海报提倡文字要简洁,图片尽量多。小组制作主题海报后,进行集中展示分享,这样学生相互之间就能学习到更多关于地球的其他知识,拓宽学生关于地球的知识面。 研讨环节,学生展示海报、交流海报、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对比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提倡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家园的新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制作主题海报的热情比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难点一主要在于对主题颜色海报的理解,教师需要讲解清楚什么是主题颜色海报以及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太阳和月亮》教案

《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 小3班苗玉良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会说“xx醒来了”,“xx睡着了”。 2、体验“热闹”与“安静”所带的不同情绪,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活动准备: 1、太阳、月亮、小花、小鸟、小兔不同意境的两组图片。 2、PPT及背景音乐《欢乐颂》、《摇篮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二、展示图片,引出诗歌 1. 展示图片:太阳和月亮 提问:太阳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2.太阳和月亮也邀请了他们的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他们是谁呢大家看一看,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一一展示小花、小鸟、小兔的图片) 3.大家再来看一看,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展示小花、 小鸟、小兔的图片) 4.教师朗诵完整的诗歌----《太阳和月亮》:太阳出来了,

小花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兔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鸟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三、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提问:1)刚才老师念的儿歌的题目是什么 2)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3)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师幼一起朗诵诗歌,体会两种不同的意境。 四、表演并再次朗诵 五、拓展(PPT):师幼一起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创编的诗 歌。 六、活动小结 活动分析:以前每天都在上课,可从来没有一次这样别扭过:对孩子们的称呼,对孩子们说的轻轻柔柔的每句话,对他们的不理不睬,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无能为力,对几个老师都在帮你维持课堂秩序……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走上讲台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地无能,与张老师他们的课相比真的差距好大好大,真的感觉这十几年的书白教了。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时总会让你有点束手无策之感,怎么办我想今后要不断的学习,尽快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会越来越好的。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 文 科 教 学 设 计 学校:金泉小学 撰写人:钟小霞 日期:2014年4月

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事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能力,升华学生善良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通过事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

二、欣赏歌曲导入: 媒体播放:《种太阳》 师:刚才呀这首歌里唱得是什么呀?你来说 生:种太阳。 师:歌曲中的小朋友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个太阳》(师板书:18 四个太阳) 三、感知并朗读课文: 1、这四个太阳里藏者许多秘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请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四、品读课文并想象: 媒体播放:(炎热夏天的场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师:大家看,夏天呀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好热呀,连知了都在说“好热呀,好热呀”,你看这个小朋友热得满头大汗。如果你在这么热的天气,你有什么愿望? 师:噢,大家都想凉快点。咱们课文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媒体出示: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指名几个学生读,师指导。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月球和地球》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8课时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太阳和月亮教案

太阳和月亮教案 太阳和月亮教案 《太阳和月亮》教案一: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大方地朗诵。 2、学习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 “静悄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月亮和太阳的背景图个一份,小鸭、小狗、小朋友醒着的图 片和小兔、小草、小花睡着了的图片。 2、磁带《快乐的早晨》《睡着了》 活动过程: (一)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俩个好朋友,小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提问:什么时候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啊。 (二)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第一张图片。

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幼:“小鸟”;“小树”;“小朋友”。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教师深入地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师:“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幼:“小兔子醒来 了”;“小刺猬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小松鼠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3、感受热闹的气氛,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 舞”;“做游戏”…… 师:让我们来小动物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热闹一下吧! 4、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二)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引导幼儿再次看图片第二部分。 师: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幼:“月亮出来了”;“小草在睡觉”;“小花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深入提问,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