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导者,其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
美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保持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多样化的创新模式。
以下将介绍美国制造业的四种创新模式及其启示。
第一种创新模式是科技创新。
美国制造业通过持续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科技创新是美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市场的需求。
科技创新的启示是,制造业要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竞争力。
第二种创新模式是商业模式创新。
美国制造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
美国制造业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是,制造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升级商业模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种创新模式是组织创新。
美国制造业通过组织创新,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灵活性。
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生产流程的优化、供应链的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等方面。
美国制造业通过组织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组织创新的启示是,制造业需要关注生产过程的优化和供应链的整合,提高运营效率和灵活性。
第四种创新模式是开放创新。
美国制造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和个人进行合作,开展合作研发和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创新。
开放创新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市场和资源的整合等方面。
美国制造业通过开放创新,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资源和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过程,降低创新成本。
开放创新的启示是,制造业需要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共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效率和竞争力。
美国制造业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开放创新。
这些创新模式为制造业提供了启示,即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调整和升级商业模式、关注生产过程的优化和供应链的整合、积极开展合作创新。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业国家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业国家一、美国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强国。
美国制造业在生产力水平、劳动效率、工人工资待遇以及生活水平等方面也都位居全球前列。
美国在智能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长期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人工智能、控制论、物联网这些智能技术的基础大多起源于美国。
尤其是计算机届最高奖项图灵奖的获得者中绝大多数是美国科学家。
美国在智能产品研发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从早期的数控机床、集成电路、PLC,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大量与智能技术相关的创新产品诞生自美国高校的实验室和企业的研发中心。
据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估计,全美曾经有大约有23万台机器人投入工厂生产。
尤其是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系统平台相继不断推出。
比如著名的罗克韦尔的开放式智能制造平台、通用的Predix软件平台都是依托数据采集实现工况监测管理的典范。
美国生产流程管理由数字化已进入智能化。
比如全球电动车巨头特斯拉打造的机器人全自动化超级工厂曾经5天内就可以实现一辆电动车从模型到成型的生产过程。
美国从基础元器件到智能制造装备再到工业软件系统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越来越完善。
特别是在基础元器件领域,美国不仅有艾默生、霍尼韦尔这样的工业巨头,更有大量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优秀小企业,仅仅PLC厂商就多达上百家,传感器更是达到上千家研发生产商。
在数控机床领域,美国拥有MAG、哈挺、哈斯、格里森等一批全球著名企业满足美国市场需求。
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也拥有American Robot这样的著名企业。
在工业软件方面,从研发设计软件到管理软件,再到生产控制软件,全球绝大多数有实力的企业都来自美国。
美国曾经约有小企业2500万家,占到美国全部企业数量的98%,而制造业领域的小企业数量接近30万家,其中不乏像居于全球超高频RFID行业领先地位的Alien公司、加速器传感器等方面表现卓越的Dytran公司等优秀企业。
美国先进制造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Policy No.3INDUSTRY AND POLICY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产业与政策1美国先进制造业政策进展1.1顶层设计:明确支持国内制造企业的重点方向2017年7月21日,美国第13806号行政命令《评估和强化美国制造业、国防工业基础和供应链弹性》宣布将对国内制造业提供战略支持。
该命令特别强调了制造、产品供应能力与富有弹性的制造业供应链对美国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要求在命令发布后的270天内由国防部牵头,联合能源部、经济政策部等多个部委,对美国的制造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列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公用和民用原材料和产品,由美国敌对或政局不稳的国家独家或主导的产品供应以及可替代产品的来源等。
该命令为今后划分重点领域、针对性支持美国国内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并行实施:全面推进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在发布行政命令的同时,依托美国制造计划下设的创新研究所,美国坚持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在美国生产中的应用,为美国工业提供真正的价值。
目前,创新研究所的数量已经从原有的6个增至14个,共囊括了1291名成员(其中844家为纯制造企业),共开展了近270个应用研究和开发项目。
2017年新增6个研究所,所涉领域分别为智能制造、生物制造、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
1.3政策效果:突破提质增效和实现标准引领在美国制造计划的项目牵引下,对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技术以及美国制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如通用电气全球研究中心通过优化设计技术把增材制造周期缩短50%,国防部项目LIFT 在不牺牲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将铸铁卡车部件重量减轻40%。
美国还通过技术路线图的设计引领前沿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 )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合作制定的标准路线图汇集主要标准开发组织制定标准,改善了标准分散开发的低效。
产业政策视角的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

第7期(总第428期) 2019年7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7(General Serial No.428)July,2019㊃产业组织㊃产业政策视角的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贾根良,楚珊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战略部署及其先驱性实践的历史性考察,不仅揭示了其强烈的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属性,而且也对其以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的组织过程进行了剖析,讨论了其网络型产业政策的三个突出特征:弥补创新链缺失的中间环节㊁公私合营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和网络化价值链的构建㊂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旨在运用颠覆性创新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振美国中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不得不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而其网络型产业政策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产业政策的新类型,政府的作用并非局限于修正市场失灵,而是在于塑造和创造市场,美国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商业经纪人和技术创新领导者的双重作用值得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借鉴㊂关键词: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产业政策;网络型产业政策;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型网络国家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9)07⁃0038⁃11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竞争优势并居于主导地位,美国也因此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国家”[1]㊂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去工业化带来的美国制造业空心化㊁失业加剧㊁贸易逆差不断上升,加之新兴国家或地区的有力竞争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引发的经济萧条,促使美国当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 再工业化”口号,以期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占领产业制高点,引领世界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㊂在发展制造业的实践中,美国政府培育制造业的方法被看做是重要的风向标,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从支持风险资本部门到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从技术开发项目的借鉴到创造 下一个硅谷”的尝试,以期重塑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㊂但在解读美国政府对产业政策的态度时,产业政策却被视为 毒药”,以致许多学者一再强调美国的创新活力源自自由市场和有限的政府干预[2];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也在不断地宣扬美国几乎没有采取过产业政策,即使有,大多也是无效的或者有害的,其效力是言过其实的[3]㊂总之,产业政策一直受到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诟病,例如, 收稿日期:2019⁃01⁃14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16XNLG0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精英计划资助项目成果作者简介:贾根良(1962-),男,河北蠡县人,教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A岗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㊁演化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等研究㊂E⁃mail:jiawangyue@楚珊珊(1990-),女,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政策方面研究㊂E⁃mail:chuyulin@贝克尔和贝克尔[4]曾表示,最好的产业政策就是没有产业政策㊂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国际决策中不断强化这种观点,试图将新自由主义的共识推广到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之中㊂因此,这就在美国创造了一种悖论:虽然产业政策与美国历来所宣传的自由竞争的意识形态相悖,以致美国一直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政策,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历史上从来就不乏产业政策的丰富实践,例如,周建军[5]与沃德[6]就对美国自建国以来的产业政策史进行了考察㊂为了给中国更好地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大政方针提供借鉴,本文专门以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作为案例,对其产业政策的实践及其理论原理进行考察㊂一、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战略部署战略部署是指一项计划发展的顶层设计,美国联邦政府作为战略部署的设计者以及变革的推动者,决定着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及长期的执行能力㊂所谓 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战略部署”,是指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㊁设立专职机构㊁发布创新战略或专项计划等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举措㊂众所周知,先进制造业计划是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的,但实际上,这种重振制造业的努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进行,虽然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提出在美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但其计划制定的灵感及其所依据的产业政策原理却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的丰富实践经验,我们甚至可以说,20世纪80 90年代美国对新型制造业的探索实际上是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先驱㊂因此,为了理解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实施过程,我们首先必须对这段历史有所回顾和总结㊂(一)20世纪80 90年代美国对新型制造业的探索1957年10月,苏联先后将 伴侣号”等两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苏联航天技术和核武器投送能力已经超越美国,美国以核武器优势抵消苏联常规军队和武器优势的第一次抵消战略正式失败,美国为之举国震惊,朝野陷入紧急状态㊂在这种紧急事态的推动下,美国政府以军工优先为名,紧紧抓住技术创新的 牛鼻子”,发起了一系列的任务导向型的创新研究计划,对高风险㊁高难度的原始性创新进行研发支持,促进重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㊂同时,联邦政府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其机构设置因需而变,而且在组织㊁管理㊁人事任命㊁投资模式及项目方案选取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由此作为国防部的下属机构,从一开始就扮演科技创新领域领航人的角色,始终关注重大的突破性创新以及如何尽快实现其商业化,涉及领域包括IT㊁能源㊁航空航天㊁导弹防御㊁新材料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项目成果包括互联网㊁半导体㊁全球定位系统㊁隐形飞机㊁合金材料等[7],引领了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浪潮㊂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为了协调研发活动,将巨额的联邦基金分配给了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㊁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 军转民”(Spin-Off)的方式将硅谷从一个果园变成了世界的计算机创新中心[3],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后来支持和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技术提供了借鉴,其组织创新模式更是为美国成为发展型网络国家(Developmental Network State,DNS)①奠定了基础㊂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精益制造模式(Quality Model)[9]领导了制造业革命,美国制造业的世界独霸地位被打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陷入衰退低谷,特别是汽车㊁消费电子㊁钢铁等传统行业遭到严重威胁[10]并日渐衰落㊂1986年,为了探究美国制造业衰退的症结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商业界的资助下,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应通过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㊁技术先进的本土制造业重获生产优势㊂1991年,通过广泛分析和总结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和机遇,美国里海大学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新理念㊂在美国国会和国防部的支持下,美国通用公司和里海大学的亚珂卡93产业政策视角的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①发展型网络国家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批具有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社区,前期需要对高等教育及科学和工程知识生产上进行大量资助㊂一旦专业人才和新知识结构机制到位,发展型网络国家就会试图使技术在将科研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研究过程中更加有效㊂它可以被认为是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提高一个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生产力的措施[8],有关发展型网络国家与东亚的发展型国家(或称作是发展型官僚国家)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主题㊂研究所等共同组织主持了 21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制定并向国会提交了‘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11]㊂该报告通过吸取日本的实践经验,在详细阐述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新理念㊁方法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依赖于美国既有的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消除传统制造业的不利因素,重塑生产体系并使其朝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方向转变,以期重获美国在制造业的引领地位[12]㊂1994年,美国能源部带头提出了 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的五年计划(1994 1999年)并于1995年公开发表,该计划聚焦于敏捷制造,强调其实施机制是竞争 合作 协同,其关键因素在于企业的信息网㊁虚拟企业㊁敏捷制造的基础结构㊁敏捷型员工㊁虚拟制造五大方面[13]㊂1995年,为了构建一个在21世纪能被广泛接受的制造企业模型,麻省理工学院的 敏捷性论坛”和 制造先驱者”两个部门,以及 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项目组在美国政府主要部门的支持下,共同组织制定了 下一代制造”(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NGM)计划,前瞻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在克服新的竞争环境中所面临挑战的方法,以及获取成功并保持领先所应遵循的路径,精心绘制了21世纪美国制造业的路线图[12]㊂除了上述制造业战略部署,为了促进技术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即使在20世纪80 90年代倡导放任自由市场的里根和老布什时期,政府依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技术变革的立法或专项计划,如表1所示㊂这些法案或专项计划通过衔接新创业公司㊁私人风险投资公司㊁客户与重要资源,克服关键技术所面临的障碍并迅速扩散创新,从而促进美国技术进步和助推制造业向高端升级,这一系列努力成为后来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效仿和进一步创新的产业政策模式㊂表1促进技术变革的相关法案/专项计划年份相关法案/专项计划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内容1980斯蒂文森 怀德勒技术创新法(The Stevenson-Wydler TechnologyInnovation Act)明确授命国家实验室可以将技术成果转移给私营部门,支持国内技术转移和促进联邦政府科学技术资源开发利用1980拜杜法案(The Bayh⁃Dole Act)授权小企业和大学可以保留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允许它们对这些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和进行专利许可与转让1982小企业创新发展法(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Development Act)要求启动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直接向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财政援助,全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基础研究商业化1984国家合作研究法案(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 of1984)促进研发,鼓励创新和贸易,允许合作研究不受反托拉斯法限制1986联邦技术转移法(The 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修正斯蒂文森 怀德勒技术创新法,开放联邦实验室与任一私人厂商进行合作研发,不再受限于小型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私营企业也可取得由合作研发诞生的知识产权1988制造业扩展伙伴计划(Manufacturing Extension Partnership)建立遍布国内的制造业创新服务中心网络,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各类技术与创新服务1990先进技术计划(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强调让产业界参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并分担研发费用㊂旨在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加速其商业化来加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实力1992小企业研究开发促进法(Small Business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Enhancement Act)授权政府设立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是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延续和补充,旨在加强小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助推基础科学完成向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转化资料来源:根据布洛克的‘被隐形的美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上)“内容整理而得㊂(二)先进制造业振兴计划: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美国,21世纪前十年被称为制造业毁灭的十年[14]㊂21世纪伊始,美国的 新经济”时代随着04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第7期 总第428期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结束,虽然当局采取了一些支持经济发展的行动,但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此时主要是房地产的持续繁荣促进了经济复苏,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蔓延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因此,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提出 再工业化”和 制造业重返美国”的口号㊂2009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将重振制造业作为美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将其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申制造业对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效的创新战略和计划以促进美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拓宽就业模式,扭转制造业下降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及其他负面效应[15]㊂2009年9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㊁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16],该报告包含三大战略目标:对创新的基本要素进行投资;推动竞争市场并激励有效就业;促进国家在先进领域取得突破,并强调开发清洁能源㊁支持先进汽车技术㊁推动卫生保健技术等关键领域创新的重要性,勾勒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完整框架㊂2009年12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研发㊁投资㊁劳动力㊁基础设施和国内外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举措㊂2010年8月,美国发布‘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拉动制造业回流,把美国打造成为制造企业的首选基地㊂2011年2月,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确保国内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就业“,该战略对美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作出了整体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未来优先突破的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㊁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㊂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了‘确保美国先进制造的领导地位“报告,在这一报告中,委员会建议成立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即AMP1.0,该计划首期投资5亿美元,并指出政府优先发展的行业包括先进机器人㊁人工智能等信息通讯技术,纳米电子㊁材料设计㊁生物制造等尖端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对象既包括蕴含高新技术的产品,也包括可以创造潜在市场的生产方法㊂此外,报告还提倡启动公私合作的先进制造业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AMI)[17],并指出了实施该计划的总体目标:一是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协调联邦政府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支持;二是在应对重大的跨领域挑战方面,通过竞争前联盟(Pre-Competitive Consortia)的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s)①推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三是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协助中小企业改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㊂为了推动该项计划的落实,在发布‘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后,美国成立了专门协调该计划项目的先进制造业伙伴指导委员会,由产业界㊁学术界和劳工界领袖组成,负责识别产业界㊁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机会,促进新兴技术㊁政策和伙伴关系的发展,改变和重振美国先进制造业;商务部牵头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计划办公室(Advanced Manufacturing National Program Office,AMNPO),以负责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及协调产学研各部门的行动㊂其第一套旨在建立覆盖全国制造业创新机构网络的建议‘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于2012年7月发布,提出了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先地位的三大支柱即加快创新㊁保证人才输送管道和改善商业环境,为美国制造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19]㊂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了战略计划的三大原则: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㊁加强产业公地②(Industrial Commons)建设和优化政府投资㊂该战略旨在实现加快中小企业投资㊁提高劳动技能㊁建立健全伙伴关系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和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等五大目标,这是首次正式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㊂2013年9月,为了弥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缺口,奥巴马在2012年AMP1.0报告的基础14产业政策视角的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①②公私合营指政府㊁产业界㊁实验室㊁大学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政府承担相当比重的资金是其突出特征㊂虽然合作伙伴关系的规模㊁使命和范围各不相同,但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如下共同的特征:基于产业建立公私合作协议;清晰的目标㊁指标和路线图;共同承诺㊁共担成本㊁共享利益;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评估[18]㊂产业公地理论强调,甚至高技术前沿产品的开发也常常依赖于健全的制造业基础,这不仅使得一定程度的制造业规模和多样性成为必要,而且也使得多种多样的中间制度,例如产业协会㊁工会㊁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20]㊂24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第7期 总第428期上重组了先进制造伙伴关系,确定了新的战略,成立了第二代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组织,即AMP2.0㊂2014年10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聚焦于新的㊁跨部门的合作,以确保美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技术将创造高质量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并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19]㊂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该战略涉及联邦政府鼓励私人部门创新㊁投资基础研发领域㊁培育创新型人才㊁巩固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并创造高质量劳动力㊁推动优先创新领域的革命和建设新型创新政府六大方面㊂2016年4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先进制造小组委员会发布‘先进制造:联邦政府优先技术领域速览“,提出了五大新兴的重要制造技术领域:先进材料制造㊁支持生物制造技术的生物工程学㊁再生医学等先进生物制造㊁药品持续制造,并且还宣布推进已有的优先制造技术领域[19]㊂2017年12月,特朗普大刀阔斧地推出税改方案,对企业和个人减税,鼓励海外企业回流美国,进行本土投资,以此 把工作带回美国”,重振美国制造业雄风, 让美国再次伟大”㊂2018年4月,特朗普不顾国际社会抗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贸易伙伴掀起贸易战,推出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其实质在于保护国内高端制造业㊂后危机时代以来,美国振兴先进制造业的行动从本质上说是对20世纪80 90年代有关 新型”制造业模式探索的升华和革命㊂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试图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突破性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广泛融合,并对组织机构和创新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革新,从而拉开了高端制造的序幕并勾勒出了其蓝图;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审时度势地采取了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行动,例如,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法规支持㊁设立专职机构㊁制定专项计划等,而且这些努力实际已经超过了一代人的时间㊂此外,联邦政府一直在分散的㊁相互独立的政治机构内,以不同的方式推行促进美国技术变革的产业政策,来满足各组织特定的人才或重要资源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㊂由此可见,以美国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在上述产业政策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特区办公室主任Bonvillian称之为 元变革推动者”(Meta-Change Agent)㊂二㊁网络型产业政策:先进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的组织过程在美国推行振兴先进制造业计划的过程中,除了上述专项计划和创新战略的引导,以及立法和专职机构的推进之外,联邦政府尤其重视完善研发共享的基础设施,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的建设,即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一个遍布美国的制造创新网络㊂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联邦政府与产业部门及其他组织机构共同斥资10亿美元,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NNMI,2016年更名为Manufacturing USA),其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5个顶级的创新中心(研究院㊁机构),截至2017年1月,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Institutes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IMIs)已基本筹建完成,涵盖了电子㊁数字化与自动化㊁材料㊁生物制造㊁能源与环境等重点技术领域㊂2013年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㊁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㊁美国国家先进制造业计划办公室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网络规划:一个初步设计“,自上而下地提供了战略性引导㊂根据该报告,要求每一个中心重点关注一种制造业相关的先进技术,所选技术要求具有革命性从而符合国家关键需求,要具备商业化前景从而符合经济要求,要可创造就业从而符合社会要求[21]㊂2014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授权商务部部长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框架下实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的产业政策,同时明确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关注纳米技术㊁光子及光学器件㊁复合材料㊁生物制造和先进材料㊁混合动力技术㊁微电子器件工具开发等领域㊂这种新式产业政策①着力点在于借助协作的公共空间[24]来弥合制造业生态体系空心化所导致的创新体系的缺口,牢牢掌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重塑美国先进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和①新式产业政策是指以知识㊁能力建设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22],有关新式产业政策的更新论述请见贾根良的论述[23]㊂竞争优势㊂下文我们从组织层面㊁运作层面和传统制造业模式的变革三方面对此加以阐述㊂首先,在组织层面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弥补了创新链中间的缺失环节㊂在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商业化”这一完整的创新链条中,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技术必须转化为产业界感兴趣的产品,方可成为一次完整的创新过程,而在实验室到市场之间有一个惊险的鸿沟,这种介于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空缺即为 死亡之谷”,这是实验室成果能否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一步㊂为了跨越 死亡之谷”,将美国在科学领域的领先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必须实现创新链条中这种最惊险和关键的一跳㊂从制造成熟等级(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s,MRLs)的角度来说,MRLs 提供了一个1 9级的评估商业化应用阶段的门槛[25]㊂如图1所示,在美国,基础研究众多,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且多数集中在MRLs 1 3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创新链条的前端,MRLs 8 9属于成品原型和系统测试阶段,是创新链条的后端,也就是技术革命 机会窗口”较大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26],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私人部门参与比较集中㊂唯有MRLs 4 7这个中间地段,往往是私人部门不愿触碰的风险极大的地带㊂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功能就是支持和推进这个阶段的发展,弥补中间环节的缺失㊂图1 制造业创新中心弥补创新链中间环节的缺失数据来源:根据报告Briefing for the NIST Visiting Committe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相关图示补充整理而成㊂简言之,美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构建思路是将学术界(包括大学㊁社区学院及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㊁产业界(制造企业㊁初创企业等)和政府(联邦㊁州和地方政府及经济发展组织)等连接起来,学术界致力于完成基础研究之后,产业界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而政府需要识别产业界㊁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机会并提供资金支持,创新中心的作用则是将各方联系起来,架构起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商业化)之间的桥梁㊂创新中心的活动由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办公室全权负责,这就是Mazzucato [27]所说的政府所发挥的发展型角色作用并强调了政府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作用㊂她指出,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私人投资者,都不能或不愿意在未经证实的需要多年发展的技术上投入大笔资金㊂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政府部门的支持一直在推动诸如原子能㊁计算机㊁互联网㊁太阳能电池板和纳米等先进技术的激进式创新㊂此外,她进一步指出,通常情况下,当政府用公共资金承担风险后,回报往往由只有在风险大幅下降后才会进入该领域的私人企业获取㊂Mazzucato [27]强调了政府通过投资开发未经证实的技术而承担的财务风险的重要角色,这显然是正确的,但作为企业家型政府,其作用还表现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扮演着成功弥合网络鸿沟的经纪人的作用;用Burt [28]的话就是,他们通过把以前没有联系的人和资源聚集在一起构建成网络从而跨越结构漏洞㊂34产业政策视角的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r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r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花磊【摘要】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是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典型代表,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文章对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提出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对比,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给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启示.【期刊名称】《沿海企业与科技》【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5页(P8-11,19)【关键词】制造业创新网络;"工业4.0";再工业化;创新驱动【作者】花磊【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4一、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而全。
中国制造业产值从2010年起就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且一直在不断拉大差距。
同时,中国也是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对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想要在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
通过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激发制造业活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发达国家制定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为中国制造业创新政策选择提供了有益参考。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欧美的虚拟经济泡沫。
随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确立了重振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纷纷根据本国情况,拨付重金,制定相应的制造业发展计划,上述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均将创新驱动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以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美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

美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
苟桂枝;李良琦;祁萌
【期刊名称】《国防制造技术》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苟桂枝;李良琦;祁萌
【作者单位】兵器210所;兵器210所;兵器210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构建先进制造创新网络谋求引领制造业变革 [J], 墨宏山
2.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及管理模式 [J], 张华胜
3.从\"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到\"美国制造\"\r——美国制造业战略的延续与变化[J], 朱焕焕;陈志
4.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经验及启示 [J], 杨凯
5.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2019财年实施成效分析 [J], 宋韦哲;李晓红;崔梦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实施效果与制约因素

51决制造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创造就业以缓解国内政治和社会分裂,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以应对大国竞争,增强供应链韧性维护国家安全。
相关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加速了制造业回流进程,改善了美国国内就业状况,增加了美国供应链韧性。
但受民主、共和两党在回流路径上的分歧、劳动力短缺、本土生产成本高以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未达预期。
〔关 键 词〕美国产业政策、制造业回流、美国经济、大国竞争〔作者简介〕宫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 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图分类号〕F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3)6近几届美国政府均把制造业回流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从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到特朗普政府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再到拜登政府的“重振制造业政策”,尽管在形式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核心目标均是激励制造业回流。
目前,学界围绕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有进一《国际问题研究》2023年第6期步深化的空间:在内容上,现有研究分析政策路径和影响较多,进行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在视角上,基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居多,从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出发的分析较少;在时段上,聚焦某一时期的研究居多,长时段考察的成果较少。
[1]从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互动的视角出发,探究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实施动因,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对于理解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的互动关系,研判二者发展走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美国激励制造业回流的路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治精英开始反思制造业外包的弊端,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自奥巴马政府以来,均将制造业回流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
(一)推行产业立法为重振本土制造业,近几届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立法,通过歧视性补贴、税收抵免及减税等方式吸引制造业回流。
从法案内容可以看出,民主党[1] 蒋瑛、谢勇、常群:《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供应链安全的影响研究》,《亚太经济》2023年第2期,第75-86页;桑百川、王绍逾:《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5期,第71-82页;杨水清、孔颖:《美国制造业再回流,提升美国竞争力了吗》,《世界知识》2022年第23期,第57-59页;高敬峰、王彬、宋玉洁:《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国内价值链质量的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21-134页;王昌林、盛朝迅、苑生龙:《特朗普“制造业回流”政策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影响及应对》,《全球化》2017年第8期,第62-68页;胡峰、王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9期,第75-79页;宗永建、阎恬冬:《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第53-55页;Spencer Fraseur and Abdul Rasheed, “From Offshoring to Reshoring: The Pendulum Swings,” Rutgers Business Review, Vol.8, No.1, 2023, pp.39-56; Nurullah Gur and Serif Dilek, “US–China Economic Rivalry and the Resho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16, No.1, 2023, pp.61–83; Pan Hui and Zhu Di, “The ‘Manufacturing Reshoring’ Strate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 Eura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7, No.3, 2019, pp.1-14。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不断创新。
在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生产创新和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来提升产品品质、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积极开展学术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成为全球高科技制造业的代表。
例如,航空航天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复杂的金属零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改细胞DNA序列,用于治疗疾病;电子制造业的纳米技术,可以将电子元件缩小到微米级别,提高了电子产品的性能等等。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美国制造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非常活跃,尤其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服务,提高产品竞争力。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将传统汽车工厂转型为智能工厂,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生产高性能电动汽车;亚马逊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通过物流配送和云计算服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和云服务公司;ERP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将企业内部管理数字化,提供全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效率和盈利。
生产创新生产创新是指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材料,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美国制造业在生产创新方面非常重视,通过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环保材料,来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环境可持续性。
例如,汽车制造业的轻量化技术,采用新材料和设计,减少汽车自重,提高燃油效率和安全性;化工制造业的绿色化生产技术,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减少污染和浪费;食品加工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数字化工艺,提高品质和保鲜期。
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和文化,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了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吗一个多世纪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
201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1.8万亿美元,占GDP的12.2%;1.3万亿美元的制成品出口海外,占美国货物出口总额的86%。
2013年1月,为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这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大创新。
下面简报将从计划背景、聚焦重点、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运作模式等方面予以概述。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提出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经历了明显衰退。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每季度平均有占制造业总数3.5%的工厂关闭,而仅有2.6%的工厂新开。
事实似乎表明,美国企业在本土保留核心研发、将规模制造外包或外迁的模式,或难以符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特征:电子与通讯产业可模块化与可复制化的特点,加快了知识的溢出效应,由美国公司巨资开发的技术很容易被海外公司获得,并抢先开发为可商业推广的产品;制造业大规模外迁还造成本地产业链断裂,进而损坏产生创新的基础结构,不少企业的研发部门也随之迁往他国。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的高端科技产品尚有5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到了2011年则逆转为高达990亿美元的赤字,占总体贸易赤字的17%。
在半导体记忆存储装置、锂电池、平面显示器、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高端照明、氧化物陶瓷等领域,美国曾经是技术的发明者,现在却落后于其他国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落呢?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研究表明,导致美国高科技制造业衰落的因素,并不在于劳动力价格——德国的工资比美国高30%至40%,但德国制造业却一直蓬勃发展,而在于美国在将发明和发现转化成“美国制造”的产品和流程上逐渐失去立足点,即使美国仍然引领着世界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创造精神。
过去美国有贝尔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以及IBM实验室等等,它们负责构想下一个有影响的创想。
但是在过去20年至30年间,公司研发的大多数重点放在了短期项目上。
现在美国需要一些机构来做转换性的研究,就像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e)那样,就像贝尔实验室过去所做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决定建立由15所创新学院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虽然,美国部分制造业标杆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奥的斯等)生产线从海外高调回归,但这并不代表着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复兴。
据一些研究机构估计,美国大约四分之三的研发产生于制造业,但过去30年间制造业基础的流失和瓦解,已经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科技竞争力。
为促进美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奥巴马政府宣布由联邦政府投资10亿美元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Network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以下简称NNMI)。
创新网络的概念源于德国“弗朗霍夫模式”(Fraunhofer Model),通过合同形式从政府和产业取得70%的资金,剩余30%基础资金根据9∶1的比例,分别来自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通常用于产业化前期研究。
一般而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更多体现的是“政府+企业”模式,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更倾向于“学术界(含大学和社区学院)+企业”模式。
具体而言,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具有如下特征:●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然后退居幕后,继而由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决定要发展哪些科技和产业,确定关键制造工艺等。
在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中,学术界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除与企业界一起开发新技术外,学术界还将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中小企业应用新的工艺技术、培训公司员工、共享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政府和企业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共同参与,有力推动美国制造业行业新技术、教育能力、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快速发展。
●构成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的制造业创新学院,则分别聚焦于研究某一种平台性技术,以此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的区域枢纽。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聚焦重点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设置的每个学院都有一个独特和明确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制造过程: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增材制造(如标准的细化、材料及设备的制造等)。
使用现有的资源和权力,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将在重点地区试点国家增材制造业创新学院。
其他例子还包括先进的连接或聚合物的加工工艺等。
●先进材料:发展轻型材料的低成本生产方法,如低成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应用将有效提高下一代汽车、飞机、船舶和列车的燃料使用效率、性能和耐腐蚀性。
其他例子还包括大型太阳能发电或下一代集成电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
●使能技术:创建一个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使得低成本的传感器能有效应用到制造工艺,使得运营商能实时应用“大数据”,从而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水和材料的消耗。
●产业:改善医疗设备或材料的生产过程,来提高药品、化学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创造新的工具以优化生产过程、控制成本支出。
其他的例子还包括下一代汽车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与已有相关计划比较虽然美国联邦政府拥有一批高效的计划来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但是此前所有计划的影响力都不及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
这些已有计划包括研究中心、研究和创新中心、制造示范设施、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卓越中心等。
一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通常侧重于基础研究,但偶尔也延伸到应用研究和技术的概念验证活动。
这些中心都隶属于一个或多个大学。
典型例子包括:NSF 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该中心专注于早期阶段的预竞争研究;NSF工程研究中心;NSF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等。
二是研究和创新中心。
中心强调在一个特定的高优先级目标下,研究团队规模庞大、学科多样。
如美国能源部的能源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多学科、多机构、高度协作的专注于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机构。
三是制造示范设施(简称MDF)。
制造示范设施旨在帮助制造业协会成员发展和展示新的制造技术。
MDF由DARPA(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和能源部负责管理。
四是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
美国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计划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零库存生产和防御系统。
美国许多国防制造技术都被商业化生产,并促进美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如,大规模的商业化数控机床技术就是归功于国防部制造技术的扶持。
五是卓越中心。
这些中心通常由非营利机构或大学领导,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基础或应用研究。
为了加快寻找化学、金属等储氢材料,美国能源部燃料电池技术项目曾经创办了四个氢存储卓越中心。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设立,其目的是让科研机构产生的成果更有效地在制造业领域得以运用。
目前,美国已经在国内开展国家增材制造业创新学院(NAMII)的试点工作。
虽然NAMII还仅仅是一个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但是它将成为一个技术精英集中营,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3D打印技术前景。
那么,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技术聚焦重点、收入来源、管理和选择方式是什么呢?在此,我们对NNMI报告中对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的相关描述进行了编译和整理。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基本活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R&D支出中约有21%支持基础研究,22%支持应用研究。
然而占据R&D经费约2/3的美国产业,其90%的投资集中在支持应用研究和技术示范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具有低水平的技术和商业风险及短的投资回收期。
为填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断口,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将主要支持介于“‘发现/发明’起步阶段的创新”和“商业化之前开始规模生产时期的创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活动。
一是聚焦应用研究、开发和示范项目,以降低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在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示范实验室环境中,某个创新学院的研究活动将由成熟的组件技术而带动。
二是各级教育和培训。
一个创新学院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证书,并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来改善和扩大劳动力,包括K-12课程、实习机会、技能鉴定、与社区学院和大学的合作,以及研究生、博士生等的再培训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
三是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实践以及供应链的扩张和整合能力。
通过创新学院及其战略合作伙伴,部署上述措施,以努力影响规模较大的产业综合体。
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学院。
中小企业是美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凭借高度有效的供应链,中小企业是提高美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美国中小企业往往是变革性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并且他们在创新和生产作业等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这使得他们参与创新研究院,最大化地发挥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成为必要。
然而,迫于成本压力,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比大型或更为成熟的公司要少许多。
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创新学院是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般而言,鼓励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研究院的策略主要包括:向与中小企业联系紧密的合作伙伴和中介进行宣传,提供技术咨询(如技术发展趋势)和量身定做的服务(如提供与工艺创新相关的尖端技术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设施和专门的设备,以加速企业产品的设计和测试;提供一个分层次的会员费结构;为新中小企业会员的各种捐赠提供津贴;提供IP分级授权等等。
五是共用基础设施。
每个创新学院都将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共用设施,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目的是扩大实验室演示并使得技术准备产业化。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遴选标准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的选择过程由美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AMNPO)全权负责,美国商务部(DOC)/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国防部(DOD),能源部(DOE),教育部(ED),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部委和机构参与。
AMNPO团队将负责管理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的选拔过程和执行裁决过程。
选择设立哪些创新学院,AMNPO团队会根据可用资金和时机,征求公众建议。
当完成公众建议收集后,AMNPO团队将组织评审小组对建议中的创新学院进行竞争力评估。
评审小组的成员包括AMNPO工作人员、代理合作伙伴及其他专家。
这种以监管机构评审为本的选择过程可能包括计划构想书、实地考察以及经济和商业计划分析等。
那些最终通过的创新学院建议将由AMNPO通过规划或路线图的形式来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广泛的审议审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平衡美国产业发展亟需与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在国家制造业创新学院(IMI)选择中,详细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11个方面:●专注于美国制造业关键的国家急需技术或机会;●针对早期制造的研究和技术过渡到商业应用或产品的建议活动;●能对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有显著影响的创新学院计划;●创新学院资源(人员、设施与参与实体)的支持计划建议;●非联邦实体的联合投资,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力水平超出了最初的联邦资金资助;●财务计划的充分性;●中小企业的参与程度;●共用设施的适宜性和预期利用率;●教育和劳动力开发中的参与和专业水平;●完备的治理和监管模式,包括对新加入者的行业参与度和开放度;●创新学院推动美国国内制造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