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龙江中学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

蔡先生感叹徐志摩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

我就势引导学生在《再别康桥》中去追寻诗人心灵深处的一处温柔,它如同天空的云淡风轻,会触动每一个灵魂。

就这样通过对联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课文,增添情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联拓展课文,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上《核舟记》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苏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引用了相关的对联故事。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时,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捻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舱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二、搜集对联,实践创作,浸润传承文化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传承中华文化。

1.课堂呈现,课文联动。

架起知识的桥梁——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架起知识的桥梁——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绍辛 弃疾时 , 我用 了“ 铁板铜琶 , 继东坡高 唱大江东去 ; 美芹 悲黍 , 冀南 宋莫随鸿雁南 飞” 这一联 , 上联好理解 , 因为课文
后 面 资料 中有 “ 铁板 铜 琶 ” 故事 , 下 联 的 “ 芹 悲 黍 ” 不 的 但 美 就 太 容 易 掌 握 , 上 课 时并 未 解 释 , 生 课 后 通 过 查 找 “ 芹 ” 我 学 美 “ 离 ” 词 义 , 懂 了 整个 对 联 。 一 向认 为 , 生真 正 的快 黍 的 弄 我 学 乐并 不 在 于 掌 握 了 多 少 知 识 , 在 于 通 过 自身努 力 , 解 决 而 去

文 字长短不 一 , 仅一 两个 字 , 短的 长的 可达 几百 字 , 臻挽 叶 聂荣 挺 的对联就 有一 百六 十个 字 :

五十裁崎岖世路 , 献身革命 , 瘁斯民, 内瀛寰, 尽 海 同饮 气
节 ; 次长征 凡七 栽 , 亡异 域 , 经 十度 春秋 , 动 阴谋 空画 两 流 若 反 饼 , 处羁 囚 。 怀尤 烈 ; 纵几 壮 方期延 东堤 边 , 宏抒 国事 , 天丧 巨才
身; 喜令番出狱 , 久别再逢 , 孰意黑茶山上 , 飞陨长星; 我哭故人
成 长 决, 普天 涕泪 失英雄
何处招魂, 香草还 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 , 湘流应识九歌心
介绍司马迁 刚直不阿, 留得 正气冲霄汉; 忧愁发愤 , 著成信 史照尘襄
对联形式有正对 、 对 、 水 对等 , 不管何类对联 , 反 流 但 何 种 形 式 , 须 具 备 以 下 特 点 : 要 字 数 相 等 , 句 一 致 。 除 必 一 断 有 意 空 出 某 字 的 位 置 以 达 到某 种 效 果 ,如 窃 国 大 盗袁 世 凯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作者:孙宁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1期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

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

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虚实字”;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

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

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极富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

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练和民族文化的深邃。

利用对联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对联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对联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联又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

在建国后对联却鲜于语文教材中,更没有专门讲授对联知识的文章,其实,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驱力.因此,要让学生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兴趣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对偶知识时,按常规教学,学生肯定会学得索然无味,恹恹欲睡。

因此,我在讲授时给学生讲几则对联故事,然后就当中的对联让学生分析。

其中有几副对联是:1、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这是明朝学士徐唏巧对众生的谐音联。

2、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是乾隆大开千叟宴时,与纪晓岚为一个一百四十一岁的老叟即兴而作的对联。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这是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写的一副联,此联的寓意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以上的例子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与教学内容融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加强思想教育高尔基说过:“伟大的力量来源于伟大的目的。

”处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同学不能把读书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学习就成了被动的、没有目的的、没有动力的苦差事。

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这一股浊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对联,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有一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者在炫耀时出的上联和清朝一书记员的铿锵答对。

下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象害人的小鬼,侵犯中国主权的罪行。

巧用对联石 攻我语文玉——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巧用对联石 攻我语文玉——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 海探 索
1 6

对联是我们喜 闻乐见 的传统 文学形 式 , 它集 中 代表 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 的特色 , 集思想性 、 艺 术性 、 知识性 、 趣味 性于 一体。在教 学 中, 让学 生鉴 赏、 积累一些名联 , 对活跃课 堂气 氛 、 丰富教学内容 、 扩大学生视野 , 颇有益处。
学 生 学 习 “ 釜 沉 舟 ” “ 薪 尝胆 ” 两 个 成 语 , 破 、卧 这 一举 两得 , 何乐 而不 为 呢?学 习《 宗 十思 疏》 惧满 太 中“ 溢, 则思 江海下百 川” , 句 可鉴 赏林 则徐 “ 海纳 百川 , 有容乃大 ; 壁立 千仞 , 无欲则刚” 提醒学生要胸 怀宽 ,
确 的 人生 观
任何形式 的语言都是 同其思想感情 内容一起存 在 的。《 大纲》 出: 在教学 过程 中 , 进一步 培养 提 “ 要 学生热爱祖 国语 言文字 , 热爱 中华 民族 优秀文 化的 感情 , 培养社会 主义思想 道德 和爱 国主义精 神。 若 ” 巧用对联 , 既能 辅 助学 生挖 掘 、 会文 章 的思想 内 体 涵 。讲《 勾践灭吴》 , 时 鉴赏 蒲松龄 自勉联 “ 志者 , 有 事竟成 , 釜沉 舟 , 二秦 关终 属楚 ; 心人 , 破 百 苦 天不 负, 卧薪尝胆 , 三千越 甲可吞吴” 不仅可以加深课文 , 理解 , 能教 育学 生立大 志 、 恒心 , 还 树 并可 以顺 势让
确 的 读 书 观 和 处世 观 。 二 、 联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 助 学 生 轻 松 记 忆 对 帮 文 学 常识
《 大纲》 要求学 生“ 了解课文 涉及 的重要 作家作 品知识 , 了解 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这种记忆相对于 文章 内容来说 比较 枯燥 , 学生 兴趣 不大 。巧用 对联 能提高学生兴趣 , 又能降低 背诵难度 。如 “ 莽原 》 踏《 刈《 野草》 热风》 奔流》 《 《 一生《 呐喊》 痛《 ; 毁灭 》 而 叹《 已》 十月》 噩梦》 《 《 万众 《 彷徨》 一联巧妙地把十部鲁 ” 迅作 品、 译文集和主要刊物串到了一起 , 读来朗朗上 口。而“ 著尚未成功 , 译 惊闻陨星 , 中国何人领 呐喊 ; 先生 已经作古 , 忆 暇雨 , 痛 文坛从 此感 彷徨 ” 明确 则 道出先生 在 文学 界 、 革命 界 的先 锋地 位。“ 铁板 铜 琶, 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 , 冀南宋莫 随鸿 雁南飞” 可帮助学 生记忆苏辛二人 的逸事 、 作品和生 活时代背景。名联“ 沈酣于 东海西 湖南州 北 国之 梦 游里溪山尤壮丽 ; 括囊于天 象地质人 文物 理之学 笔 端谈论 自纵横” 仅嵌入 了沈括 的大名和其 代表 作 不 《 梦溪笔谈》 而且精 练地概 括 了他 的治学精 神和 杰 , 出成就 。“ 犹如正气参 天地 , 永剩 丹心 照古今 ” 我 让 们崇仰文天祥的浩然 正气 ;智谋 隆 中对三分 天下 ; “ 壮烈出师表一 片丹 心 ” 扬诸 葛 亮 的多智 和 忠烈 ; 赞

初中语文趣味对联论文

初中语文趣味对联论文

初中语文趣味对联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介绍对联,加强学生对联名联的积累,提升对联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以树立“大语文”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联积累欣赏教学策略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

它短小精悍,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对称,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素有“诗中之诗”的美誉。

因为它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这里,笔者谈谈初中语文对联教学方面的以下体会:
一、加强对联教学之积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扩大阅读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比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这两个问题,我引入了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的吕蒙正的“有感”一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也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通过这副对联,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到范进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作者:杨玮玮岳文燕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17期【内容摘要】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对联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不仅蕴含有充足的语文知识,更加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章或历史背景都涉及到大量的对联,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引起重视。

本文以对联为核心,探究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对联 ;初中语文很多人将对联称为一种文字游戏,事实上,对联的确是一种语言的精炼浓缩与巧妙表达,且含有既定的游戏规则。

考虑到初中生的游戏天性,对联很适合被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对联、撰写对联来帮助其积累用词练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促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且富有个性的视角来感知生活、表达情绪,从而将语文教学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利用对联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1.作为新课导入,用于课堂预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通常被用于课堂导入环节,起到预热的作用。

对联凭借明显的对称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能够快速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而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幅对联,可用于在讲解海瑞罢官相关历史知识时作为课前预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顺利地直切课文。

2.完善作者介绍,寓意言简意赅对于经典的诗文,往往需要完整的作者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

但由于很多作者的生平信息过于繁杂,介绍起来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抓不住重点和精髓,以至于影响文章的学习。

此时就可以利用对联来言简意赅地对作者进行全面介绍。

比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作者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丰富,学生难以通过漫长的介绍确立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而教师可以利用郁达夫写给徐志摩的挽联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即“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民族风俗文化,它兴起于五代
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他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
一副对联。对联运用广泛,从庙堂宫院到茅屋小店,从名胜古迹到野经荒滩,三教九流,
文人墨客,村夫野老,无不知晓。对联就其表现手法来说,真有点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各呈异彩:有的是借物设譬,有的潜意双关,有的是嵌字拆字,有的是连环迭韵,有的是
复字迭字等等,艺术手法多样,题材丰富,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岁月悠悠,时至今
日,一些益智文娱节目乃至春节联欢晚会,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当今的中高考中,时
不时就有一些省市以对联为考题来考查学生。如2007年福州市中考试题之一:下面是福
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在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城;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C.海西明珠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现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也有关于“对联常识”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因此在平常的
教学中穿插一些对联的知识也是必要地。用对联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开启学生思维
的门扉,点燃智慧的火花,确属一种好方法。
在对联的教学以及训练中,方法不外乎是:或直接告诉学生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联,或对句,
或课文前后联系,学科渗透等。下面列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在教学中不妨试一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一天上“对课”,寿镜吾先生给
学生们出了个题,叫做:独脚兽。鲁迅经过一番思考,根据《尔雅》一书对道:比目鱼。
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又双的意思,可见是用了心思对出来。
《春》: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马》:1.好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2.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华南虎》:
1.龙游浅水遭虾对,虎落平阳被犬欺。
2.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苏州园林》: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2.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猜省名)
《我的叔叔于勒》: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三哥发财不忘弟,弟弟当官却忘哥。
《狼》、《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轻时就有文名,但屡试都落第,
到71岁才成为贡生。他曾以此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2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故居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
虐入骨三分。
《口技》:千种声惊宾客,百样戏演人生。
《桃花源记》:桃源胜境传千古,魏晋奇才颂万年。
《陋室铭》: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爱莲说》:一尘不染泥中藕,两袖清风水中花。
《马说》: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才成万里驹。
《孟子二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一生“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
史照尘寰。”
对联能激发课题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大雁归来》中,我们知道,大雁也
叫鸿雁,教学中,可给出拆字的上联:鸿是江边鸟,说不定学生还能对出下联:蚕为天下
虫。
对联能进行课文之间的联系,上联出句:小石潭凄寒幽静,联系《岳阳楼记》、《醉翁
亭记》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2.岳阳楼壮美雄奇。或出示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学生对下联,示例:1.范仲淹以天下为忧。2.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对联能拓展课堂内容,达到学科渗透。读《岳阳楼记》,赏“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对联之后写出省名。
对联能易化课堂内容,增加学习知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一语,“加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后人常
用“冠”表示年二十。若引进“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极高的兴味中懂得“花甲”“古稀”“岁月”“春秋”在文中的含义,
而且还能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十五”“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等年龄段的特称。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朱德所撰的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也可
出示上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让学生联系《桃花源记》对下联。示例:陶渊明
淡泊名利饱览五车诗书。讲郦道元的《三峡》,引进“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两岸
如剑立,一江似布悬”,能助你领略三峡的壮伟。“板凳要坐一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能
助你在作文讲评中给学生敲敲警钟。
在各类文学样式中,论高雅莫过诗,然而对联为诗中诗,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在教学中何乐而不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