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转产转业探讨

合集下载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研究综述及展望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 1 3卷 第 1期
2 01 3钜
V o1 .1 3. NO.1
1月
J a n . , 2 0 1 3
我国沿海渔民 转产转业研究综述及展望
闫培 玻 ,蒋 重 秀
(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广 东 湛 江 5 2 4 0 8 8 ) 摘要 : 我 国 是 一 个 渔 业 资 源 十 分丰 富 的 国 家 , 渔 业 历 史悠 久 。 近 年 来 由 于 我 国 与 日本 、 韩 国、 越 南签 订 的 渔 业 协 定 相 继
的则 是 由环境 污染 和过 度 捕捞 所 引起 的全 球 渔 业 资
所有制” ( s o l e o wn e r s h i p i n f i s h e r i e s ) 是 解 决 共 有
较早 相对 成熟 , 在 2 O世 纪 中叶 国外 就有 学 者 开 始 研 究渔 业资 源 问 题 。1 9 5 4年 加 拿 大 经 济 学 家 Go r d o n
部 分捕 捞 渔 民转 产 转业 l _ 3 ] 。宋 立清 认 为 , 我 国沿 海渔
民转产 转业 的直接 诱 因是 随着 《 中E l渔 业 协 定 》 、 《 中 韩渔业 协定 》 和《 中越北 部湾 渔业 协定 》 的签署 和相 继 生效 , 我 国 的海 洋 渔 业 管 理 制 度 发 生 了 根 本 性 的 变
量 研究 , 各 种研 究得 出 的结论 较大 的增 进 了渔 民转 产

世纪 9 0年代 就有 学 者 开始 研 究 , 国外 的研 究 过 程 首 先从 渔业 问题 开 始 , 然 后 找 出 渔业 问题 的深 层 原 因 , 进而 实施 渔 民转 业转 产计 划 , 最 后制 定转 业转 产 的对

论促进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框架

论促进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框架
c a tl r go . o sa e ins
Ke o d :cat ein ;f h r a yw r s os rgo s i e n;t nfr n o ;p l y f m l a s m r s r gjb oi a e a ei c l
随着 《 日渔 业 协 定 》 《 中 、 中韩 渔 业协 定 》 《 和 中越 北
业 渔 场 的 收缩 这 “ 重 约 束 ” 我 国海 洋 渔业 的 不利 影 三 对
响 ,我 国各 级 渔 业 行 政 管理 部 门及 时 制定 和 实施 沿海 渔 民转 产转 业 政 策 。这 项 政 策实 施 近一 年来 , 海 各地 沿 涌 现 出很 多 促 进 渔 民转 产 转 业 的 具体 措 施 ,也 取 得 了 不 同程 度 的积 极 效 果 。 当反 思 这 项 政 策 的制 订 和实 施
NS
M OF DVA I Ⅱ G O RANS E F S A C T T F R I HERM EN' OB I C0A TA . S J N S I REI
Y NG Z-in A ij g a
(hn s cd my o i ey S in e,B in 0 3 ,C ia C iee A a e fFs r c c s e ig 1 0 9 hn ) h e j
部 湾 渔业 协 定》 的相 继 生效 ,中 国海 洋 渔业 刚踏 入 2 l 世 纪 的 大 门时 又 面 临 着我 国东 、黄 海 和北 部 湾渔 业 管 理 制 度 的根 本 性 变 化 ,我 国大 批 渔船 撤 出原 传 统 作 业
渔场 。为 了应对 近 海水 域 污染 严 重 、 渔业 资 源衰 退 和作
Abs r t: Und r t ac e Die to o t a a y e fa o de n c n mi p lc , i d i g nd l s i r c in f he n l s s r me f mo r e o o c o iy n ucn a ca s—

渔业社会实践调研报告(2篇)

渔业社会实践调研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渔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渔业现状,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渔业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国渔业资源的利用状况、渔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渔业养殖基地、捕捞船队和渔港等;问卷调查针对渔民、渔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访谈对象包括渔业专家、渔民代表和政府部门负责人。

2. 调研对象(1)渔民:了解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渔业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渔业政策实施效果。

(2)渔业企业:了解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需求。

(3)政府部门:了解渔业管理部门的职能、渔业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渔业资源利用状况(1)渔业资源总量丰富,但利用率不高。

我国海域面积达372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达47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渔业资源的重要承载地。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资源退化等原因,渔业资源利用率不高。

(2)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渔业产业以捕捞业为主,养殖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 渔业产业发展现状(1)渔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2)渔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渔业科技创新在养殖技术、捕捞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渔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渔业产业链从捕捞、养殖、加工到销售、休闲等环节逐步完善。

3.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渔业资源过度捕捞。

由于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渔业养殖污染。

渔业养殖过程中,养殖废水、饲料残渣等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2023年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2023年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一、当前中国渔业进展现状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进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养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农夫进展生产的乐观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进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进展不仅满意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进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意资源的可持续进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头,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掌握制度。

自202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进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而捕捞产量已开头消失下降的趋势.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养和现代化水平有肯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准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二)水产养殖连续保持快速进展的态势,而且进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意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关于浙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路径的思考

关于浙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路径的思考

n a t u r e r e s o u r c e s . O n t h i s b a s i s ,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s u g g e s t l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i n j o b o f t h e
0 引言
有安 家立 业之 本 。
2 0 0 1 年, 沿海 渔 民转产 转 业 情 况 调查 小 组 之 江浙 调 查 小组 对江 苏和 浙 江两 省沿 海渔 民转产 转业 情 况进 行 了专 题 调查 , 结 果不 容 乐观 。突 出表 现在 : 大 批海 洋 捕 捞 劳动 力被 迫退 出传统 渔场 , 失业 问题 相 当严 峻 , 渔 区经 济 萎缩 , 也 给社 会 稳 定 带 来前 所 未 有 的 困难 。事 隔 1 1 年, 笔 者于 2 0 1 2年 7月 前 往 浙 江 舟 山 调 研 时 发
Ru Yu a n y ua n
( S h a n g h a i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1 3 0 6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Fi s h e r me n ma i n l y h a d t wo ki nd s o f pa t h i n t he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e r e t h e l o c a l t r a ns f e r r i ng
a n d r e mo t e me t a s t a s i s . C o mb i n i n g wi t h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 t h i s s t u d y c o mp a r e s t h e p r o s a n d c o n s b e t we e n t h e t wo , a n d i t w a s t h o u g h t t h a t l o c a l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wa s t h e b e t t e r c h o i c e f o r t h e i f s h e r me n . Af t e r t h a t , a n a l y z e d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o f l o c a l t r a n s f e r f r o m t wo a n g l e s : t h e i f s h e r y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t h e i f s h e r me n ; t h e n d e mo n s t r a t e d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l o c a l t r a n s f e r i n t w o a s p e c t s : t h e t r e n d o f e c o n o mi c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l o c a l

关于休闲渔业在渔民转产转业中贡献的调查报告——以浙江省为例

关于休闲渔业在渔民转产转业中贡献的调查报告——以浙江省为例

关 于 加 快 渔业 经 济 发 展 的通 知 》 , 通 知 指 出 渔 业 经 济 结 构 战 略性 调 整 的举 措 之 一 是休 闲渔 业 。经过 十 几 年 的 发展 , 休 闲 渔业 已逐 步成 为 我 省 渔业 发 展 一 个 新 的经 济 增 长 点 , 且 呈 快
份, 宁波 地 区 有 效 回 收 问 卷 1 4 4份 , 温 州 地 区有 效 回 收 问 卷 1 2 9份 ) , 回收有效问卷 4 0 4份 , 回收 率 为 8 9 . 7 。
稳 定 。浙 江省 仅 因 受 中 韩 渔 业 协 定 的 影 响 , 有 1万 多 艘 渔 船转 产 , 约 3万 捕 捞 劳 动 力 下 岗 待 业 , 波及 1 O万 渔 民 的 生
— —
以浙 江省 为例
任福来, 杨 奇 美
( 浙 江 国 际海 运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浙江 舟 山 3 1 6 0 2 1 )
摘要: 通 过 对 渔 民转 产 休 闲渔 业 背 景 的 分 析 , 指 出休 闲渔 业 旅 游 是 渔 民转 产 转 业 的 重要 途 径 之 一 , 并 着 重 调 查 了休
业 的发 展 , 而且 还带 动 了水产 加工 、 旅 游 用 品 等 加 工 业 的
发展 。 ( 二) 渔 民 转 产 休 闲渔 业 后 的 经 济 收 入 增 加
雪上加霜 , 捕捞 产量 、 效 益 大 幅 度 下 降 。 特 别 是 重 点 沿 海 渔 区, 海洋捕捞是 该 地 区经济 的支柱 产业 , 与 之 相 关 的 水
计, 浙 江 省 已拥 有 休 闲 渔 业 经 营 主 体 2 0 0 0多 个 , 从 业 人 员
3 4 5 8 2 人, 比上 年 增 长 1 5 . 7 ; 全年 接待 游客 8 0 9 . 5万 人 ,

河北省休闲渔业发展概况及今后发展方向浅谈

河北省休闲渔业发展概况及今后发展方向浅谈

四、存在问题
1.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
30 2017年第9期
探讨 分析
管理措施 目前绝大多数休闲渔业都是企业 自主开发经营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和 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手段;同时也缺 乏政策引导和支持,目前只有河北省 农业厅、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 公室制定并发布了2016年《河北省促 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 见》,未见出台其它相关政策扶持休 闲渔业发展。 2.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薄弱 缺少名、特、优、新良种,基础 设施薄弱,服务手段落后,整体形象 欠佳;从业者素质低,缺少专业化的 行业组织和活动,使休闲渔业基本处 于一盘散沙阶段。 3.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相 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垂钓时 各种小药、引诱剂使用品种多,数量 不一,有的使用时需戴手套搅拌,否 则烧手,这样不但损坏人体健康,还 有可能影响水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 破坏。 4.存在一定风险 休闲渔业活动接触水多,存在很 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尤其是在江河湖 泊上垂钓,风浪大,船只在水中行走 潜在危险较多。 5.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 应不 高,贡献率低 宣传费用投入少,没有发挥媒体 宣传作用,多数业主靠口碑,口口相 传发展自身产业;品牌少,辐射带动 能力不强;休闲渔业在渔业经济总产 值所占比例非常低,2012年不足1%, 2015年提高到3.2%,贡献率较低。 发展休闲渔业,各级、各部门领 导要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制定发展规划,把休闲渔业列入当地 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同时各部门坚持 协调统筹、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渔业 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事业 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及 广大农民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力 量,共同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多数休闲渔业经营者、管理者都 是从渔业生产上转行而来,没有管理 经验,通过培训休闲渔业带头人和管 理人才,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快速发 展。 3.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利用报纸、网络、杂志、广播、 电视等多种媒体,配合涉渔活动及赛 事的开展,弘扬民俗文化传统,吸引 游客、增加旅游消费,提高影响力和 知名度。 4.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渔业资源 发展休闲渔业不能以牺牲水域环 境、人体健康为代价,要保护好当地 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出台相关法 律条文,保护休闲基地环境,促进休 闲渔业健康发展。 5.制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 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钓具、药 饵发展快速,但钓具市场管理存在空 白;应尽快制定钓具等生产标准,规 范生产企业行为,同时还要制定不同 类型休闲垂钓场建设标准,规范垂钓 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 6.组建协会,搭建平台 成立休闲渔业协会,动员所有钓 友和经营者加入协会,制定相应规章 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并组织开展各 种交流、比赛活动,提高垂钓行业的 管理水平。 7.创建品牌,促进发展 立足当地资源,突出特色,迎合 游客吃、住、玩、猎奇等不同需求, 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垂钓、客房等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位,创建知名 品牌,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8.与智能渔业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 技术新型渔业生产安全系统,系统依 托于公网或专网,实现系统监控中心 与社会单位的联网,监控中心实时 监控联网单位的渔业生产运行状态信 息,为休闲渔业单位提供动态信息查 询、视频回放等管理功能。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班级:海洋技术141 姓名:褚鹏学号:1409043042摘要: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渔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下,我国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弱,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我国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我认为的比较可行的制度优化之路,由于近几年来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渔业资源的短缺,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应从政治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加大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缓解渔业的资源问题。

关键字:优化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我国海洋渔业情况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 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

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

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

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

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

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

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

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

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

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多种,鱼、虾、贝、藻俱全。

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

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民转产转业探讨
倪国正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污染的加剧以及中日、中韩等暂定措
施水域的实施等,“船多鱼少海窄”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逐渐成为弱势产业。
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
1.认识三个关系。一是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渔民转产转业既是一个发展问
题,也是一个稳定问题。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不能瞎转、乱转。二是转产与升
级的关系。按我们的理解,渔民转产转业,其目的归根到底就是增强渔民收入,
其内涵不仅仅是指涉渔劳力转移到二产和三产上来,还应该包括传统渔业产业
的提升。三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鼓励渔民改进作业方式、增强捕捞能力的
同时,更要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就是对渔民的最大
保护。
2.坚持三个原则。渔民的转产转业应是自愿的,只能引导,而不能搞强迫。
一要坚持信息引导。要经常性向渔民提供涉渔、涉船等相近产业的信息,引导
渔民在相对熟悉的行业里重新就业、创业,这样可减少渔民的转产转业成本。
二要坚持政策引导。要用足用好上级的有关政策,如渔业养殖上规模补助、海
上休闲产业补助、渔家乐补助政策等,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渔民转产转
业。三要坚持项目引导。项目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看到有钱可赚、有利可图,
渔民自然而然地进行转产转业。
3.进军三大领域。一是海水养殖业。“以养为主,捕养结合”,既可弥补
由于海洋资源枯竭引起的海产品产量减少,而且为沿海渔民改变以捕鱼为主的
单一经济模式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二是远洋渔业。要积极创造条件,
拓展远洋渔业,开发利用公海渔业资源,以减轻近海捕捞压力。三是海上运输
业。渔民转产海上运输,使渔民不用放弃老本行,能更好的发挥技术特长和优
势。
4.做强三项产业。一是做强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新兴朝阳产业,潜力很
大。要加强规划,利用渔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渔家乐、海洋文化主题公园的建
设和开发等,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拉长渔业产业链,为渔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二是做强渔区物流业。物流业是渔区的重要配套产业。三是做强渔需后勤服务
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渔港管理、工具修造、渔需品供应、渔民培训等后勤服务
业及其他产业,为渔民提供择业和就业条件。
5.完善三个机制。一是保障机制。如渔民参照被征地农民进社保,或参照
城镇职工居民进社保,以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二是补偿机制。一方面要提高
渔船报废拆解的补助额度。现行渔船报废拆解的补助额度,与钢质渔轮的实际
价值相差甚远,基本上对渔民没有吸引力。建议在农业部补助的基础上,地方
政府应给予同样额度的配套。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失海渔民的补偿。既可在围垦
填海的土地中按比例划出一定的土地作为失海渔民的补偿,也可以现金补偿,
在海域使用出让金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失海渔民的养老保险等。同时也应建立
起工业污染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三是培训机制。要切实提
高渔民转产转业紧迫感,使渔民至少掌握一门或几门非渔技术。另外,要大力
发展多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及时为转业渔民提供各种就业岗位。
6.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从历史角度看,渔业贡献巨大,为地方
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现阶段,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是
渔业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引起重视,将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危机意
识。渔民这个群体虽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少,但作为弱势群体,更
需要政府的关心和全社会的关注。三是联动意识。渔民的转产转业是一个系统
工程,需要上下联动,部门配合,不能相互推诿扯皮,认为这仅是涉渔部门和
涉渔乡镇的事,而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