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_李喜仁
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孟娜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作家.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熏陶下,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她笔下描绘的更多的是女性的凄惨命运.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曹七巧通过畸形的手段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以及产生其畸形状态原因的分析,试图发掘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呼吁人们关注女性世界.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孟娜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时代氛围中赛珍珠和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以《闺阁记》《金锁记》为例 [J], 曾青梅
2.解析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J], 梁亚平
3.由《金锁记》浅析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J], 冯梦秋
4.赛珍珠、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探析——以《闺阁记》、《金锁记》为例[J], 曾青梅
5.包天笑小说《金粉世家》中的金太太形象——兼与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比较 [J], 丘雪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作者: 谢理开
作者机构: 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69-73页
主题词: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流变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论张爱玲《霸王别姬》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霸王别姬》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李涔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张爱玲早期作品《霸王别姬》策略性地从传统的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突围出来,以现代女性视角重新感受与书写历史,体现女性书写者对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的消解与女性意识基础上的历史想象,在时代语境下赋予小说女主人公虞姬一定的女性自主意识。
这一意识的萌芽与走向通过对虞姬心理与行为的描写,以及赋予黑夜与月亮意象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来,含蓄而清晰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关键词:张爱玲霸王别姬女性主义叙事学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08-03《霸王别姬》是张爱玲在17岁时写的一篇历史小说,于1937年发表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国光》上,受到该校国文教师汪宏声的极力赞赏。
尽管《霸王别姬》与张爱玲全盛时期的作品相比在语言与技巧上不够成熟,显得比较简单,但作为张爱玲唯一一篇历史小说,该篇涉及20世纪女性主义历史叙事与女性文学研究问题,显露张爱玲在后期创作中由于娴熟的技巧而掩盖的女性意识,这篇小说成为张爱玲、其女性主义与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张爱玲以“霸王别姬”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策略性地从传统的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突围出来,以现代女性视角重新感受与书写历史,体现女性书写者对同一段历史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的消解与女性意识基础上的历史想象,小说的主人公虞姬不再是历史的失语者,而被赋予一定女性自主意识。
本文将从张爱玲对“霸王别姬”主题的重构、《霸王别姬》中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走向、黑夜与月亮意象的女性象征对文本中的女性主义历史叙事与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女性书写者对抗与重建的历史想象在中国传统宗法制社会,男性是历史的言说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承载了男权文化的本质内容,形成一种男性逻辑中心的历史言说模式,女性总是处于无名或者缺席的地位,成为历史的失声群体。
对于一些在男性中心历史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女性,传统历史叙事或将其一笔带过,或将其视为“祸水”,服务于男权历史叙事在结构和过程上的形式连贯性。
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作者:刘薇薇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2期刘薇薇(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坛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作家,她敏锐细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女人的世界”。
本文探讨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源起以及其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并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展现其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43-02[作者简介]刘薇薇,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一、生平及作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无疑是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她写普通人的传奇和市井人物的悲喜,她的语言绚丽华美、柔艳多姿,娓娓讲述着世俗的人生故事。
著名学者夏志清(C.T.Hsia)在他的英语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中更是以整章的篇幅高度赞誉了张爱玲,评价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自1932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张爱玲共发表小说30多部,广为流传的小说作品有《色戒》《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连环计》《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散文包括《天才梦》《谈女人》《童言无忌》《私语》《中国人的宗教》《我看苏青》《自己的文章》等。
张爱玲还是一位颇具才华和成果丰硕的翻译家,她一生共翻译了20多部作品,翻译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如《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和《睡谷故事》。
自译作品包括《五四遗事》《怨女》和《金锁记》。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源起孟悦和戴锦华曾于2004年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评论说:“张爱玲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女人的、关于女人的世界。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标题】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石特立【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特点意义【指导老师】张江元【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张爱玲作为新时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了女性悲情的生活状态,对于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过去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他们集中的研究了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
本文将从张爱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出发,挖掘她所塑造的这些女性的总体特征,进而讨论经济问题对于女性人格独立的束缚,总结女性要真正的从男性的庇护中走出来所需要的努力。
由于作家作为一位女性在生活中经历了大量的挫折,所以她对女性生活的困苦有相当深入的体会,以至于她在描写女性时总是能够驾轻就熟。
她的小说以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著名国际大都市为地域背景,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他们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了自己的生活面貌。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类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思想和新文化在她们内心形成巨大的冲突,她们一方面渴望摆脱封建伦理道德所带来的束缚,另外一方面她们又害怕自己沦落到无依无靠,旧的思想道德以及经济上的附庸使得她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在生存这一基本点上。
她们为人妇或为人母,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家庭幸福,但是她们所采用的方法带来的结果却常常与想法大相径庭。
往往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依旧是痛苦。
(一)为人妇张爱玲小说中依附在男性身影下的女性大体上可分成两类。
其一,为了生活,游走于不同的男人之间,成为别人的情人;其二,做成了别人的妻子,成为一家的女主人。
这两种女性都想在经济上找到自己的依靠,有一个落脚的空间,但由于自身经济上的不独立,所以只能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而没有掌握到婚姻的主动权。
具体表现为:1.沦为别人的情人这一类女性,由于自身的境遇,导致了她们自甘堕落,再加上社会的无情摧残,使得她们不得不放下自身的尊严,自觉地沦落到了这个群体之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倾城之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067一、女性意识的概述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结果,是女性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指女性能够独立思考,可以独立做到认知、分析、实践。
女性意识觉醒在文学作品中多表现为由压迫到迷茫,最后到反抗三个阶段,作家站在女性的视角对人物所处的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把女性人物的内心投射出来。
体现女性意识的文章常常以女性的思想解放作为精神内核,以女性为视角,重新对社会进行审视和表达,开始关注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的主动权。
二、《倾城之恋》中女性的桎梏《倾城之恋》讲述了白流苏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感情破裂后与留学新贵范柳原之间的一场爱情博弈。
在范柳原离开香港之际,日本攻击香港,香港沦陷,范柳原回来陪在白流苏身边,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通过描绘白流苏爱情、亲情的遭遇,反射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女性的时代局限性,这部小说也是作者张爱玲自身生活的一个缩影。
《倾城之恋》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不难发现,在《倾城之恋》结尾对于范柳原的描写,发现他又开始“寻花问柳”,透露出《倾城之恋》的悲剧底色。
(一)女性对金钱支配权的放弃白流苏离婚后返回娘家,家里人对她极为厌恶,在三爷把流苏带回来的钱都用完后,流苏质问他,而三爷反而言之凿凿地要赶走流苏,“我用了你几个大钱,你住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我不提钱,你倒提起钱了”,流苏的哥哥们在流苏待在娘家的七年里,放肆地使用妹妹的钱,可以看出流苏带回来的钱肯定是不少的,可是哥哥们却反过来对其进行批评,体现了当时社会男性对金钱支配的理所当然,流苏并未与前夫生育孩子,流苏可以独占自己的钱财,但是她的选择却不是占有,而是将钱全部并且主动地交给自己的哥哥,一方面可以显示出白流苏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尊敬兄长;但是更明显的是白流苏认为女性本质上不应该具有钱财的支配权,不然,她完全可以将金钱交付给她的嫂嫂们。
《倾城之恋》还对嫂嫂们对于金钱的“表面管理权”进行了具体描写,白老太太曾说:“你四嫂天生的要强性儿,一向管着家,偏生你四哥不争气……不该挪了公账上的钱。
被食、自食与食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浅析

被食、自食与食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浅析
李喜仁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5
【摘要】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
曹七巧的一生经历了被食、自食与食人的过程,这既有外部环境原因,也有人物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
曹七巧所处的病态社会是其人性堕落的诱因,其自身情欲和钱欲的不可调和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同时好胜猜忌的个性对人物的命运也有重要影响。
曹七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李喜仁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曹七巧的救赎——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命运取向 [J], 邵頔n;吴秀明
2.曹七巧:戴着封建枷锁挣扎的畸形女人——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J], 李青利
3.从被食者到食人者——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转变 [J], 陆俊
4.在“害与被害”中交织的曹七巧——论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J], 陈
婷
5.被食、自食与食人——曹七巧形象浅析 [J], 韩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