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女词人的文学力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女词人的文学力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女词人的文学力李清照,北宋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
她以才情出众、词艺精湛而闻名,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爱情、婚姻和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探讨她的女性意识以及如何通过词语抒发情感,展示了一位女词人独特的文学力。
一、女性意识的形成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时期,封建礼教依然盛行,女性身份受到明确的限制。
然而,她并没有局限于传统角色的束缚,而是敢于表达自我。
她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婚姻和自由的思考,展现了她独立思考的女性意识。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一句表达了女性对自由和逍遥的向往。
她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梦想和情感的自由。
这种个人追求的意识,在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而李清照却毫不犹豫地将其写入词中,表达了她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和质疑。
二、情感表达的艺术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度表达,她通过词语的运用,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读者共鸣。
她的词作表现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一段描述了女主角与情人分离后的寂寞与思念。
“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女主角一夜未眠,她用酒来麻痹自己无法忘却的情感。
随后,她询问夜晚守卷帘的人,希望能获得一些安慰与回应。
然而,人生如海棠花般依旧,令她感叹时光匆匆。
通过这一段描写,李清照巧妙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复与绵延,展示了一位女性的柔情与坚强。
三、情感与身份的交融李清照的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还涵盖了对自我身份的探索。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与束缚。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一句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压抑。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是较为低下的,她们缺乏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谈谈李清照冰心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的异同点性格特点,进行评价

谈谈李清照冰心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的异同点性格特点,进行评价尽管李清照、冰心和张爱玲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她们都是杰出的女性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她们的异同点和性格特点以及我的评价:李清照:异同点:李清照在宋代以词为主要创作形式,其作品在诗歌中融入了女性个人情感、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主题和风格与冰心、张爱玲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李清照与这两位妇女作家一样,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性格特点:李清照为人文雅蕴藉,作品表现了她温柔、细腻、文静的性格。
同时,她不畏威权、敢言敢做,对妇女地位的良知关怀,又彰显了她的独立、坚强、勇毅的性格特质。
评价: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的作品具体而微,语言婉转,深刻表达了女性的内心世界,打破了古代妇女在文学上的局限,印证了女性在文学上的创作力量和魅力所在。
冰心:异同点:冰心是一位20世纪的杰出文学家,她的作品多样化,除了小说以外还写有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作品主题深刻,涉及到家庭、爱情、青年、婚姻和社会等方面。
与李清照相比,她更加注重与时俱进,探讨了一些现代文学和社会面临的问题。
与张爱玲相比,冰心的作品风格更加简练,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
性格特点:冰心是一位极其坚韧的女性,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成功地从家乡离开,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业,从此在艰难险阻中与逆境斗争,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同时,她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向上,有强烈的改变世界和帮助他人的使命感。
评价:冰心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她的作品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水准和广泛的影响,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她的坚毅、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和坚定。
张爱玲:异同点:张爱玲是一位纪实小说家,她的作品情节严谨,对情感生活的描写细致,但深思熟虑的思想性却不及李清照和冰心的深度。
张爱玲的作品中多用海外华人为故事背景,与李清照和冰心关注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内部的各色人物不同。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张爱玲与李清照之比较

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 , 婉约词派代表 。 清照家 世 显 赫 ,李 清照 的祖 父 与父 亲 在 齐 鲁 一带 颇 负盛 名, 俱 出于 韩琦 门下 , 韩 琦在 当 时名 重一 时 , 与 范 仲
淹 同是 以文 人 领兵 的朝 廷重 臣 , 共称 “ 韩范” 。李清
照在《 上枢密韩公、 工部尚书胡公》 中云 : “ 嫠家父祖 生齐鲁 , 位下名高谁 比数 。 当年稷下纵谈时 , 犹记人 挥 汗如 雨 。” 父 亲李 格非 , 元佑 元 年 官太 学正 , 受 知 苏轼 与晁补之 、 张耒等游 , 与廖正一 、 李禧 、 董荣 同
和张爱玲。本文试从两位女性的相同点开始比较,
进 而 分析 其不 同之 处 。
一
、
显赫 的 家世 。 传 奇 的人 生
李清照( 1 0 8 4 —1 1 5 5 ) , 今 山东 省 济南 章 丘 人 ,
世俗之风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张汝舟 , 婚后却发现张 汝舟是卑鄙小人 , 性格刚烈不肯凑活的李清照甘受 牢狱 之灾 也毅 然与 张汝 舟离 婚 ,多 年 的背井 离 乡 , 婚姻生活 的重大打击 , 使她伤透 了心。她那颗已经 残碎 的心 , 又 因她 的改嫁 问题遭 到 士大 夫 阶层 的污 诟渲染 , 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 , 呼告无
J u n .2 0 1 5
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4神州文学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邓蕊馨绵阳南山实验中学摘要:一提到易安居士李清照,“婉约”二字便映入我们的脑海,这仿佛就是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但在认真品读她的文学作品后,笔者看到了她大丈夫般的豪放一面,这与她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女词人,在封建传统的年代她能够一反“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彰显自身的自信,表露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抒发内心深切的情感和自身不受命运控制的自在生命状态。
在动荡的年代,她更是能勇敢地营救深陷囹圄的生父,并且在作品中大胆地流露出对家国安危的深切关怀,这种女性意识和爱国情怀即使到了今日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李清照;文学作品;女性意识引言在被儒家伦理道德束缚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女性被关进家庭,捆绑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化身为男性的一种“附属”存在,她们的自由和独立意识被现实所窒息。
而李清照,则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不断为女性争取自身的话语权。
一、女性意识的内涵女性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用和男性不同的角度及思维去探秘自身作为主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去不断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认识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固有形象,而是女性自身眼中独立、自信的自己。
这既是女性对男性偏见的一种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是女性对自身地位及价值全面认识的开始[1]。
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则是她以自身为出发点,通过自身对当时社会的感知以及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处境的分析,从而代表女性而发出呐喊和反抗,以为女性传达情感、争取地位,改变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二、李清照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达1 张扬个性 独立自信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是悲剧的,她们终生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未嫁时从父,既嫁后从夫,夫死后从子,完全没有独立的自我,更谈不上施展才华,而李清照则勇敢地挑战封建权威,大胆张扬她那自由、随性和率真的个性,不但表露才华还敢赞扬自己,其独立、自信彰显得淋漓尽致。
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女性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据的部分越来越大,女性在社会生产和人类进步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李清照在当时就打破了封建的观念,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选集和诗词文化。
无论从历史借鉴的角度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李清照作品中女性意识综述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女、初为人妇、丈夫去世和背井离乡四个阶段。
在李清照作词初期,仅是少女的李清照就在诗词上展现了很深的造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首《如梦令》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
用上述各种情景的描写来给下文“绿肥红瘦”做了铺垫。
而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初婚时,赵明诚常常把守边疆,李清照的词风渐渐变为了思夫、忧愁,充分表达了李清照对爱情的渴望和敢于表达爱情的勇气。
而在丈夫去世时,恰值“靖康之变”,李清照的词充满了对宋王朝的讽刺和对大无畏精神的向往,“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展现了李清照渴望为国家出力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女性意识可以称之为担当。
而在李清照生命末期,词风大都转向了重夺国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是她对国家、生活所带来困倦的发泄,从而将她豪迈的一面再次展现了出来。
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李清照的词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婉约,一个是豪迈,从而对应了两种意识形态。
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并不相同,也无法按照现在的情况照搬上去,只能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分析。
李清照成长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了别的女性很少接受的东西,如文化和才能,并且将这项才能发展下去。
这得益于李清照的家庭因素和个人的性格原因。
到后来,在国家逃亡和丈夫去世的双重打击下,李清照的词风也由婉约转向了豪迈,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也随即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与传统习惯和社会环境做斗争,而是为国家考虑,把女性意識深处的担当、坚强和责任充分展现了出来。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基本内容
李清照词中的自我意识同样值得我们。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 独立且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她将个人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词中,比如在《声声 慢》中,她写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淡酒”和“晚 来风急”都是对生活困境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自我挣扎和坚守的决 心。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李清照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她的作品中,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的苦难和 不幸。她的词作充满了忧伤和痛苦的情感,描绘了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无尽 的苦难。例如,在《声声慢》中,她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反映了她在封 建社会中的无助和无奈。
基本内容
尽管李清照的悲剧性命运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普遍,但她的作品仍然具有 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她的词作启示我们要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推动社会的性别平 等。同时,她的悲剧性命运也提醒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自主的生 活方式,不畏困难和挑战。
基本内容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性命运在现代社会中重演,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提倡性别平等:我们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和宣传,消除性别歧视现 象,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基本内容
2、支持女性发展:政府和社会应该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为女性提供更多 的机会和支持,鼓励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认知和觉醒,它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 自我实现。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情感、生活和命运的。她的 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体意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出对女性生 命的理解和感受。
基本内容
李清照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她 的作品充满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例如,她的《如梦 令》描绘了她独自划船游玩的场景,表现出她对自由和个体生命的追求。此外, 她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体现了她对女性权益的和维护。
李清照的词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李清照的词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概述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以其才情与卓越的艺术成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词作。
然而,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体现出她对于婚姻、家庭、自我价值等问题的独特认知和深刻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表达的方式、主题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地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女性意识表达方式1.情感表达:李清照通过充满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抒发出女性内心世界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她用自己真实而深刻的感受来描绘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展现了女性对感情生活的关注与追求。
2.对自我身份认知: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思考。
她以妻子、母亲和女性的身份自居,但同时也表达出对于自身独立性和个体意识的追求,展示了对于女性作为个体的关注。
女性意识主题1.婚姻观念:李清照的词作中常涉及到婚姻观念。
她对于传统婚姻所带来的束缚和困惑有着独特的认知,通过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她拒绝被桎梏,追求自由与真爱的愿望。
2.家庭伦理:李清照词作中也经常探讨家庭伦理和家庭生活。
她用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述了夫妻间温馨、亲情、相守等情感,表达出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家庭幸福与平衡的向往。
影响与启示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在当时社会地位较低并受制于传统观念之下。
然而,她通过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女性意识表达方式,塑造了自己独立、拒绝被定义的形象,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宋代词的内涵和形式,也对后世女性意识觉醒有着重要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找到对于女性思考和追求自由的共鸣。
她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和价值观念让我们反思传统观念对于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制约,同时也鼓励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意志时不退缩。
结论通过对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她以真挚情感和独特视角表达了对婚姻、家庭和自我认知等问题的思考。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转)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转)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转)摘要: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亮点。
她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焦虑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女性主义”、“女性意识”被不断提起和强化,是上世纪末以来女性作家群体实践的结果。
强调写作主体的性别在文本中的质的规定性的“女性主义”,强调写作姿态的抗辩性,强调“女性意识”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既介入又疏离的精神立场。
随着“女性主义”的迅速崛起,中国古代的女性写作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然而,屈指可数的古代女作家与为数相当有限的女性文本让人很难从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女性文学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创作不具备“女性主义”的特征。
实际上,除了那些甘愿接受并自觉维护男性意识形态的女性创作外,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女性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她们真实的与性别生存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验,这种自我言说的“女性意识”已在不知不觉中构成了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在这种边缘抗辩的群体中,李清照的姿态无疑是最强劲有力的。
一、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在男权文化氛围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只是作为“性”的类别出现,以满足男性的心理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李清照与男性作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她的笔下呈现的,是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格魅力的“这一个”女性。
她的词作,往往以自我及自我世界为主体,通过大胆坦率地描画自我形象、袒露自我情感心理轨迹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观照与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在她的笔下,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境遇的女性形象都毫无疑问地处于其作品的中心。
(一)情春形象的生动展示生长于文化信息充足、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
这种相对健全和谐的状态,在其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摘要李清照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注重内心感受,执著地把个人体验、直感向着作品投入的作家。
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文学回归家园,人们展开属于文学自身的思考的时候,李清照与张爱玲这两位曾被时代尘埃掩盖的作家的作品,又重新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一时成为海内外研究者研究的热点。
两人都因为政治和个人遭际的变化使两人的女性意识截然不同,变故发生后,李清照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她后期词有了更深的意蕴; 而张爱玲则置国家于不顾,丧失了一位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后期的创作几乎毫无社会价值可言。
本文对两位女作家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张爱玲;李清照;女性意识目录摘要 (1)一、引言 (3)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3)(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3)(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4)(三)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 (5)三、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8)(一)张爱玲的作品背景 (8)(二)张爱玲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8)(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与特征概述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引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出身名门的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修养甚高,其词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
她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多才多艺的李清照因其修养、才华及独特的个性气质,其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这种古代传统女子的淑女情怀既有相同之处,又颇有区别。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也具有善良、柔美的一面;作为一名修养、性情不俗的文化女性,她又多了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文化特质,如喜欢寄情山水、雅好文艺、关心国家大事等。
四十年代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也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理性的剖析。
她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对女性悲剧的叙述和思考。
通过对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以及殖民文化背景下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她对女性悲剧命运有个自己独特的认识。
她的小说超越了对女性世界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冷静地探索女性悲剧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男权宗法制度的控诉。
笔者经过长期对张爱玲小说及其研究的关注,试图通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从张爱玲看文学革命:首先对张爱玲作品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对女性情欲的展示揭示了女性意识的内省倾向,和传统女性世界形成强烈对比;第二,从女性的异化和反抗以及对女奴性的批判和揭露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三,张爱玲的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女性生存的价值,并试图唤起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意识。
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李清照作为女性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1084-1155) 出生于北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大明湖旁一个书香之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博学多才而又耿介不阿的官员,在文章、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亲是名门之后,很有文学修养。
其父在山东享有盛名。
古代山东属齐鲁,山东的曲阜,为春秋时孔子的家乡;山东的邹县,为战国时孟子的家乡。
因此,齐鲁大地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文化荟萃,人杰地灵。
除了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外,自然环境对李清照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济南山容水意,风光秀丽,对她的品性与情操,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此外,李清照还随父亲到过汴京与洛阳,京城的古都繁华、园林胜景、人文氛围,李清照耳濡目染,自有一番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
二人节衣缩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以读书为娱乐。
夫妻诗词酬答,你唱我和,堪称神仙眷侣。
李清照夫妇相守的美满生活过了十年。
正当夫妻两人倾心致力于学术事业时,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自天而降。
1126 年,金人大举入侵,直犯京师。
此时,赵明诚应召赴任。
不幸中途受暑,身患疟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从此李清照孤身一人开始了举目无亲,四处漂泊的生活。
此时的她,身患重病,又携带大批文物,辗转各地,历尽万般艰辛。
后来,她定居于临安(即杭州)。
李清照于绍兴二年(她49 岁)改嫁张汝舟。
婚后便发现“以桑榆之晚节,配兹蛆侩之下才”(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击礼启》)的错误,毅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与之离异。
清照再嫁到离异,为时不过百日。
李清照从早年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到晚年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人生发生了一个彻底的变化。
这种变化伴随着阅历的增加,伴随着国仇家恨,更加多的是伴随着自己晚年的孤独,注定了李清照的性格和思想的与众不同。
(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这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其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有关系。
1、社会背景宋代是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宋朝理学家奉行禁欲主义更是严重禁锢着人们、尤其是女性的道德思想;然而北宋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也得以极大发展。
开放的经济文化与被囚禁的思想之问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李清照这样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满腹才华、见多识广,必然不甘心为礼教所捆绑,终生活在男权的阴影之下。
从而促使其女性意识在内心迅速觉醒。
2、家庭环境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则是状元土拱辰之孙女。
他们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观念限制女儿,反而鼓励她学习文学、进行诗词创作。
开明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正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比很多女性幸运的是,成年后的李清照遇到了一个知她、懂她的男人—宋代著名金石收藏家赵明诚。
赵明诚学识渊博、酷爱文学,与李清照志趣相投。
因此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和谐美满,丈夫所给予的独立而宽松环境使李清照得以保存其自然率真的个性,思想也未曾被封建礼教浸染。
这也为其女性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个人因素李清照不是一个甘心被封建礼教捆绑的普通女子。
第一,李清照自幼学习诗书,少年时便以显现出过人才华。
她艺术修养高深、文史功底坚实、政治见识卓越,有着不输于任何男子的学识与才干。
第二,李清照有着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她追求女性保持独立的人格,诉求女性在情感上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她的性格中既有女子的温柔婉约,又有一种连男性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的强韧。
因而沈曾植先生曾这样评价她:“易安惆倪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第三,李清照的人生跨越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动荡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她的生活经历,而她自身曲折的命运更迫使其“走出闺阁”,创作了很多与充满现实意义的作品。
她的词作描绘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所承受的痛苦,更表现出不甘被无情社会所压抑的生命特质。
她对于家国社稷的深切忧患,是其特有的女性意识发展的催化剂,终于使她成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文学家。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却以其内心鲜明的女性意识,跳脱出传统社会礼教纲常的严格禁锢。
她卓然高立的挺秀风姿,成就了一个女人在中华文学史上的传奇。
她的词作,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成为一座丰碑为世代读者所敬仰。
(三)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甚至没有选择伴侣、追求爱情的权力。
而李清照则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大胆表现出对于封建礼教种种束缚的对抗与反叛。
她敢于言爱、敢于论政,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封建社会的女子多是没有个性的。
她们终其一生都被囚禁在“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命运之中,完全没有独立的自我。
而李清照则不然,她不仅文采斐然,个性也率真洒脱、不受拘束。
她勇于表露自我,大胆赞美自我,更敢于评价、批判权威。
她的自珍、自重、自信、自立在很多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李清照的咏花经典《鹤鸽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以桂花自比,虽无绝代风姿,却有淡雅情致。
她用桂花的“情疏迹远只香留”表达自己内在品格的高尚;更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极力赞美自己鄙弃庸俗、崇尚清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理想;她甚至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抱怨屈原未收桂花入《离骚》之憾事,大胆评价其情思不足。
这首词从头至尾都表现了李清照这个奇女子自信、骄傲、甚至于近乎自恋的人生态度,充分彰显出其张扬肆意的自我意识。
2、情爱意识在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女性。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传统的浸染,使女性在情感上被深深压抑,恋爱、婚姻等行为也被严格限制,只能以男人马首是瞻。
而李清照却毫无顾忌地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爱人的珍惜、对于感情生活的渴求和赞美。
她以温柔婉约却激情四溢的笔触,用女性独有的审美视角记录生活及情爱的种种体验,塑造了一个自由率性、敢爱敢恨的自我形象,其作品更展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1)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李清照的词作,尤其是早期作品,有许多是描写少女向往、渴望甚至主动追求爱情的。
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如之言”传统婚恋观念的时代,女性如此直白的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求,是完全颠覆世俗的做法。
土灼曾在《碧鸡漫志》中批评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间巷荒浮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绍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天顾藉也。
”尽管被封建卫道人士如此低毁批判,却依然无法抹杀“易安词”超凡脱俗的光彩。
例如《洗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这首小令: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仅用寥寥数笔便写出了一个艳妆美貌的少女对于自由与爱情的炽烈追求。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怀春的女子被相思的愁苦的折磨,然而她并没有甘愿在等待中消磨生命,而是铺开素笺半张,将自己对于情人的思念尽述在信笺之上。
更以“月移花影约重来”再定幽会之期。
李清照借用这个敢于叛离封建礼教的少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支持,同时猛烈抨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更凸显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2)对于爱情生活的不吝展现李清照词作中对于自己爱情生活的展现非常直接,既不矫情,也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