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地位

乐教育 的课程 , 通过 民族音乐 的熏 陶 , 对青少 年学生 的健 康成长 , 大 是
有裨益的。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 , 多中外音乐学者对此都有精辟 的论 述。 许 匈 牙利音乐家柯 达伊认 为 :民族传统有机 的继 承 ,唯有从我们 的音乐 中 “ 才能找到。 也就是说 , ” 作为文化 的民族 民间音乐具有继承 的价值 。 国 我 音乐界老前 辈 吕骥 18 9 1年 8月在 谈到 由中国音乐家协 会发起并 与文 化部 、 国家民委联合 主持编篡 的四大民族音乐集成 的意 义时曾指 出, 应
河 中已经 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在, 民族音乐全 面地列 入学校音 现 将
为 了使 同学门更好地 理解乐 曲, 他把会乐器 的同学分成 二胡 、 扬琴 、 古
筝 、 子等几个 声部组 , 笛 在课堂上先是各乐器组分奏 , 再合奏。在教学过 程中他一方面播放录音和录像 , 大家欣 赏优美动听 的音乐 , 广东 让 讲解
其次 , 就是要组 织好课 外 民族音乐活 动。近 2 0年来随着我 国群众 性业余乐器考级活动 的开展 , 青少年 的音乐生活 日益丰 富多彩起来 。 据 有人 调查 , 但凡业 余学习乐 器的孩子 , 功课一般都不 错 , 其 而且 多是学 校课余文娱活动 的活跃分 子。音乐老师应 当鼓励这 些学习 民族乐器 的 孩子 的学 习热情 , 不失时机 、 并 因势利导地 把他们组织 起来 , 便是 一支 可观 的青少年 民族音乐 队伍 。 再次 , 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态度及位置。我 国历来是一个音乐开
中国是 四大文 明古 国之一 , 有着悠久 而丰富多彩 的历史 , 而民族音 乐作 为一种传统文化 , 不仅代表着本 国的特色 , 而且是全 国人 民生 活中 不可缺少 的一种精神文化与食粮 。 许久 以来 , 民族音乐常常被认为 只是一 串串音符的律动 , 比起 人类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大文化来说 ,民族音乐文化 ”只是一种 小 “ 文化 , 但事实表 明, 这种小文化有时也能 发挥 很大的作用 。 自 国成立 我 以来 ,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后 , 国对 音乐教育进行 了不 断的 我 改革与创新 , 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 了重 视 , 乃至在整个音乐文化 长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年教育文档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授课人: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畲族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畲族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学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农村音乐和民间音乐进入课堂已成为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畲族民歌引入福定六中的课堂,将课堂内容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福定畲族民歌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民间音乐,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本文以“她的孩子们真的很开心”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农村音乐在课堂上的价值以及福定六中在课堂上开展农村音乐教学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乡土音乐;畲族民歌;音乐教学将畲族民歌引入课堂,旨在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民间音乐,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文化。
同时,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促进了音乐教学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也符合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求。
一、乡土音乐进课堂的价值(一)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与形式《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们优秀的民族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提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歌。
”将少数民族民歌融入音乐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高中音乐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以《社家子弟真正的幸福》作为少数民族民歌的基础课,让学生移情地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诉求,旧音乐教学,更新传统文化,使音乐教学内容多样化,同时满足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传承。
此外,传统音乐教学仅限于教师的教与学,民俗音乐与舞蹈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畲族音乐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会采用多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形式,如“学跳畲族舞蹈”、“边唱边跳”、“唱边跳”等,真正做到教与乐相结合。
(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畲族音乐时,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时,了解她,她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丰富的音乐学习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她日常用语、少数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词汇来吸引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歌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学到的歌曲背后的意义,如少数民族民歌史、故事、歌曲、情歌、劳动歌曲、谜语歌曲、歌曲,以及建国后的民族歌曲中国的解放歌曲(又称新歌或政治)等。
民族音乐学中文书目

王光祈:
《中西乐制之比较》,1924年成书,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
《东方民族之音乐》,1925年成书,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
Myers, Helen
1992: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器乐类-
杨荫浏:《阿炳曲集》
杨荫浏、曹安和编:《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
杨荫浏:《苏南吹打》
杨荫浏:《十番锣鼓》
袁炳昌、毛继增编着:《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1986年出版
刘东升等编:《中国乐器图志》,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东升等编:《中国乐器图鉴》,山东教育出版社19年出版
薛艺兵:《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萧梅
2001:《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铭道
2004:《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1988:《民族音乐学――音乐词典词条汇编》[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董维松、沉洽编
袁静芳:《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一期,第43-59页。
伍国栋:《长鼓研究》,《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54-381页。
薛艺兵、吴奔:《屈家营“音乐会”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二期,第81-96页。
秦序:《我国南方高山、苗、佤等族的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学》1985年创刊号。
《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标准

《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标准开设学期:4总学时:32课时(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是一门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系统的介绍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梗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主要类别以及各类代表性的乐种、优秀曲目的艺术风格特点。
以班级授课为主。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与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性音乐家和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排练课程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传统美学教育为核心,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感悟其蕴涵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以通过多媒体影音播放、风格模唱与理论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开拓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念,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及审美要求,从而更好的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专业演唱或演奏的表演自信。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
2、了解并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
(三)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唱、演奏中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2、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河南民歌特征分析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河南民歌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在把握近年来民族音乐学定义发生的变化之基础上,来深入探讨河南民歌所特具的历史悠久,蕴藏丰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手法简洁,语言精练以及河南民歌受方言影响较为深远,并直接反映了河南人的性格等特征。
关键词:河南民歌;民族音乐学;题材;风格;方言;性格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也随着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丰富而不断变化。
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还是现在的音乐民族学,无一例外都与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某一民族文化或区域性文化中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们如何影响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又产生怎样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其特征,探索其规律,这就是民族音乐学。
从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来看,音乐是超越了词语功能的精神文化。
因此,我们也同样把声乐演唱看作是语言的升华。
语言和音乐同样都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成系统的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原来只注重文献典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民族音乐学的出现开始将音乐与文化习俗、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及其相互影响也纳入研究范畴,并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观察探讨。
就拿歌曲的研究来说,特别是地方的民歌,民族音乐学在民歌研究中的应用民族音乐学是通过研究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将人类的音乐文化置于文化的个别性和普遍性之中,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是一门复合型、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对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和阐述所解释不清时,多借鉴此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弥补以上的缺陷。
以我们所处的中原地区为例,河南地区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人口稠密。
从民俗特征来看,地处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当地的礼仪、婚嫁、丧葬祭祀等社会民俗中的风俗,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与音乐共存甚至是可以代替音乐的称呼。
每一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是风俗音乐,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土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
“剽学”——值得注意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

“剽学”——值得注意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蒲亨强一、缘起民间音乐传承问题,在理论界似乎早已盖棺论定,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公认“口传心授”这一结论。
然而,若将之付诸实践检验,却每每不能对应。
例如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就不断接触到民间运用的另一种口头传承概念——“剽学”,其传承方式与口传心授很不同,其在音乐传承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也不亚于“口传心授”,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贴近民间音乐品格。
这一现象使我意识到,民间音乐传承看来并非人们想象那样简单,理论研究的任务也远未结束。
鉴于音乐界目前对“剽学”情况尚一无所知,特撰文介绍分析,以期有更多学者关注它、研究它,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首闻“剽学”——访武当山道教经师喇万慧1987年的寒冬季节,民族器乐集成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禁锢多年的道教音乐也随之纳入搜集范围。
我受民族器乐集成湖北卷编辑部委托,专程赴道教圣地武当山采访调查道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时年已近八旬的喇万慧道长是遐迩闻名的主要传人,自然列为采访的重点对象。
喇道长专长经乐唱念,长期在武当山主持仪式唱念,还曾赴武昌、上海、杭州等地主持科仪。
他记忆力好,能唱大量经乐曲调,嗓音宏亮,道内人称“喇叭”,尊称“喇爷”。
正因他积极配合采访录音,才使濒临绝响的武当道乐得以抢救保存。
怀着好奇崇敬又有几分急切的心情,我来到紫霄宫大殿,向当值道士说明来意,不料道士们都说喇爷不在,使我甚感诧异,因行前已打听清楚,这段时间喇道长肯定住庙。
经反复游说,他们说了实话,前不久喇爷连续录音几天,已伤元气,现抱病卧榻。
为保护他的身体,道观现谢绝外来人员采访。
看我踏雪前来份上,他们破例允许我短暂采访,将我带到喇爷的卧室。
在光线昏暗的室内,喇道长疲惫地半卧床上接受了采访,我抓紧时间拍照询问后,直接切入了主题,询问他习乐的经历。
根据已有经验,道乐是颇专业化的品种,而喇爷身为专长音乐的高功,其习乐必有严格师承和规范方式。
因而我指望他谈的是具体师承和“口传心授”的习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初探摘要: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在其形成之初,理论尚未完善、系统尚未成型,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一定的困难与挑战,甚至对学科名称也存在不全面的理解。
本文通过回顾与分析在民族民间音乐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涵盖人才、集成工具和集成结果三方面,并提出笔者一些粗浅的解决思路,以期促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巩固、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间音乐;集成学;人才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形成于各民族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流行于民间,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其种类较多,大致包括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几大类,以下再分为若干小类。
由于它分散于民间,种类多历史久,并且大多数是口口相传的口头音乐,因而非常容易遗失,所以要对此有一个系统、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就必须进行搜集、整理和深化,于是出现了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
所谓集成,即是汇集而成,这个应用于多门学科的术语,不仅指某一个整体下简单的事物或元素的集中,还包括把它们进行有机整合,使之产生一定联系的过程。
我国目前在民族民间音乐的集成上,对搜集整理工作做得比较多,但对于进一步深化成理论,真正形成一门学科,还显得十分稚嫩。
2009年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集成学形成的标志,这个新诞生的婴儿,能否健康地成长,还需要看今后监护人的照顾和社会的相助是否到位。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民间音乐家们所要走的路还会很艰辛,但困难同时也是机遇,面对这门学科,从不同角度可以挖掘出不同的理论,从不同方位也能够产生不同的观点,集成学的成熟与完善是一项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下面笔者就个人观点,谈谈自己对民间音乐集成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现存的问题与思考1 集成学的人才问题学科兴盛,人才为本,任何学科繁荣发展的原动力都是人才,人才的素质决定了学科的水平,人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是一门以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集成学学科,它还与民俗学、历史学、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软件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关系紧密。
因此,它所需要的既可以精通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知识,又能通晓集成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非常欠缺这种人才,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由于这门学科形成不久,所以在各高校中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独立专业,即使是比较接近的民乐系,其主要的课程关系到的也只是该学科的其中一半,与集成学并没有关联,从而造成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高级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因而,难以在对音乐形态作出表层描述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进入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其二,民间虽然存在不少对民族民间音乐情有独钟的爱好者以及对学科前景能高瞻远瞩的有识者,但他们人数却不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学识上,都对学科的推进显得力不从心;其三,在历经30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已经涌现了一批在田野调查中成长起来的实践型研究人员,但是志书完成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就离开了集成工作岗位,这种时间上的间断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总之,人才需要用心培养、需要重视保护、需要持续使用,只有以理论为铺垫,以实践为锻炼,人才才会得以成长,而我们目前在这两点上对集成学做的功课都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2 集成的工具问题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集成,古今艺术家都非常重视亲临民间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周朝“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采风者摇动木铎,徒手记录,到今天音乐家手持录音笔、肩扛摄像机,说明采风的方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集成工具的进步,不仅使记录的角度更全面,而且让搜集整理结果的真实程度也更高,整体效果日趋立体和丰盈。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单一的音乐或不能同步的音像结合,容易影响最终结论的准确性;单一的音乐录音也会给记谱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改善这些问题,但是目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尚未挖掘尽致的地方,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在较多情况下,比分别使用单一的采集工具,从听觉(图、文)和视觉(录音)分开进行记录的方式,效果更为完整和准确。
3 集成的结果问题由于集成学这门学科尚有待完善,因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者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目前所取得的结果也存在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性研究。
现已出版的音乐集成作品,纳入的基本上是直接采集自民间,也极力接近最原生态的音乐,集成者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复原上,很少有人对理论作深入的研究,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有赖于深厚的学术理论作支撑,因此,这个问题对集成学来说重要而紧迫。
第二,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致使有的民间音乐种类被分拆到两个邻近的种类中,例如,歌舞音乐,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是一个大类,但在集成学中却没能单独成类,既破坏了歌舞音乐的相对完整性,也使两门具有从属关系的学科失去上下的一致性。
第三,集成作品在广度上还有不少遗漏,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人口流动大以及思想观念等多种原因,使采风工作的结果在覆盖率上遭遇打折,一些反映原始信仰的音乐被限制出局,大部分有关民间宗教的音乐也遭遇淘汰,如此不完整的采风,对整个集成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4 集成后的保护问题集成的后期任务就是保护,集成仅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目的,集成的目的是保护、完善、学习、借鉴和发展,但是在开展这些行为之前,集成之后,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保护。
集成为保护提供了确切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资料翔实地体现出了整个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梳理好了民族民间音乐在各个时代的分布情况,同时也显现出了它的不足与缺陷。
许多民族的百姓,并没有意识到民间音乐的重要,只有一些在记忆中还保存着这些传统的人,感觉到应该寻找继承者,可是当村落中的年轻人在自己的房中只张贴当代流行歌手的海报;只播放新潮的歌曲;只哼唱时尚的曲调而导致一些民间音乐已经遗失,面对一些正面临遗失的音乐,他们却无能为力。
民间音乐急需热爱它的传承者,急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然而由于民间音乐在视听上的审美效果问题、远离当代年轻人生活的时代问题,都使其逐渐走向衰落。
二改善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现状的措施1 重视人才培训集成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横跨多种知识体系,因而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需拥有较广范的技术能力,据此组建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使支撑集成学发展壮大,成为现阶段一件急迫的事。
首先,应加快专项人才培养机制,在各级音乐院校中有计划地开设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专业,以高校为输送人才的据点,培养上通理论、下达实践的高级专业研究人员,缓解当前研究类人才紧缺的状态;其次,对已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人才,进行理论培训,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均衡,偏向于实际应用知识,因此,弥补专业理论也可以缓解眼下集成学对人才的渴求;最后,集成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应在各级文化部门设立专门的集成岗位,持续不断地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从2009年刚完成集成工作的参与者当中,筛选一部分优秀才俊,继续从事集成工作,如此既可以完善阶段性集成工作覆盖率打折的现象,也可以稳定一支集成学专业技术队伍。
有针对性地管理,逐步培育杰出的专业化集成学人才。
2 强化对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在当代社会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品种繁多的数码类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解放了集成工作中曾经繁琐而困难的采集和制作任务,轻便单一的数码产品,虽然能很方便地录下音乐,摄像机能快捷记录下影像,但是面对众多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应做到物尽其用,尽力挖掘各种现代技术产品在集成学中可能应用到的功能,使生产技术确实为学科发展服务。
录音笔的录音功能、摄像机的摄影功能,只能分别记录下采风过程中的声音和影像,如果有条件利用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它就能够形成同步的音像,更好地还原民间音乐的整体风貌和民族特点,同时满足视听两方面的感觉,并搜集到来自民俗、宗教、民族生活等多方面资料,使接受者感受到立体而原汁原味的纯民族音乐。
多种产品的优化组合,还能补充单一录音效果中表演者意图不清晰之处,提炼表演过程中难以体现出的音乐内涵。
3 加强学科系统和理论完善的建设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形成只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其结果不尽人意是意料中的事。
理论缺乏深度几乎是每一门学科形成之初都会遇到的问题,而集成学如要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就必须搜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此为基础才能作理论的归纳,同时还要缜密思考其定义、性质、内容,横向联系的相关学科,理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等。
从研究对象开始建立庞大的学科体系,其中也包括科学而统一的分类标准。
针对目前集成作品在广度上的遗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集成本来就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前期必须深入最偏远的村寨,召集散居的人群,表现他们最有民族特点的一面,每一次的采风,都比组织一次文艺汇演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一旦下到村镇,这样的组织就接踵而来,但是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采风者在工作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尚能把握主动权,因此,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还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改变观念来逐步对集成学弥补缺漏、接纳包容。
4 注重机构的建立和音乐的开发推广民族民间音乐的集成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这一次集成工作之后结集出书了,可是音乐是不会在原地停滞不前的,当它发展变化时,不能只等待下一次的大规模集成工作再开展时才保存,更有一些这次集成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需要及时予以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各级机构的职责制度,把集成民间音乐当作一件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抓,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此外,也要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宣传和推广,为民间音乐寻找与城市契合的点,让它走出山里,走进城市,如邓丽君歌曲中的民间小调、20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西北风”、腾格尔的蒙古族民歌等,南宁民歌艺术节、湖南桑植民歌节、雷波彝族民歌节等,都是对民族民间音乐有力的保护与推广。
最后,应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专业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在保存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民间音乐的审美价值,使之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将民间音乐与对现代人有吸引力的其它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等相结合,形成互助的格局;同时还应把各地的民间音乐开发成为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各民族的后代自己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是最为恰当的事。
否则那些遗漏的音乐就会很快消失,发展中的音乐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如历史上已经灭绝的动物一样,再也无法弥补。
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集成的核心在于保存,保存的对象包括一切诞生于民间又生长于民间的音乐形式,它们数量庞大、良莠不齐,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在开展集成工作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辨别、分析,也需要他们进一步深度地思考,筹建理论体系,从而使之成为不带任何偏见的、独立的科学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