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二章种质资源

概述: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也被称为——①育种的原始材料=②品种资源;③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④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 由于现代育种主要利用的是现有育种材料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国际上现仍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术语。

种质资源内涵(发展的),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归人种质资源之范畴。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造的各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 DNA片段等。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的材料基础:但是国内外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破坏与丧失异常严重。

①1949年,我国有1万个小麦品种,到20世纪70年代仅存1 000个。

②水稻大豆品种基因的等位性变异愈来愈少,成为培育突破性品种的瓶颈。

③美国在过去100年间,玉米、西红柿、苹果的种植品种丧失程度达到80%以上。

④使得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存在着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性病害的隐患。因此,抢救和妥善保存作物遗传资源十分重要。

农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品种的作用,而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成功往往与一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有关,例如我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就与矮败不育系的发现密不可分。

归纳起来,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1.育种目标得以实现依赖于种质资源的多样化;

2.育种工作越向高级阶段发展,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加突出。

3.现代育种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与广泛地搜集和较深入研究、利用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密不可分。

4.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也是衡量其育种水平的重要标志。

5.可以综合某些特殊基因,育成新的品种。

例如,抗病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筛选对某种病害的抗性基因;矮化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选取优异的矮秆基因,将二者结合育成抗病、矮秆新品种。

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掌握的种质资源数量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1)水稻籼稻矮源低脚乌尖

2)小麦矮源农林10号与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

3)油菜品种Liho、Bronowski与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

4)水稻矮源矮脚南特和矮子粘与我国水稻的矮秆育种;

5)Polima雄性不育细胞质与国内外杂交油菜的发展;

6)小麦IBL/1RS易位系与世界小麦抗锈育种;

7)玉米高赖氨酸突变体Opaque—2与玉米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

8)高蛋白、高赖氨酸大麦Hiprolys与大麦营养品质遗传改良

这些特异种质资源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未来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仍将取决于关键性优异种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

3.我国种质资源丰富,已发现了许多特异珍贵种质资源。

1)如水稻广亲和材料,

2)小麦太谷显性核不育材料,水

3)稻、油菜、谷子、大麦、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材料,大豆、谷子的CMS材料,

4)特早熟大麦5199,抗旱抗寒半野生大麦等。

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如人类特殊需求的新作物、适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物新品种等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就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还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现有的作物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不同的种质资源,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以及不同的生态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有助于阐明作物的起源、演变、分类、形态、生态、生理和遗传等方

面的问题

2.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育

种成效。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所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后继者对起源中心学说进行了发展

意义:1.为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依据;2.为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利用工作提供了导向;3.对作物育种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从1920年起,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植物采集队,先后到过60多个国家,在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的地区考察了180多次。对采集到的30余万份作物及其近缘种属的标本和种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近20 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于1951年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Theory of origin center of crops)。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植物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们的起源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地区相联系的,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而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即为作物起源中心(centers of origin of crops)。

根据变异类型特点及近缘野生种情况可把起源中心分为初生中心和次生中心。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包括:

(1)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较

高,所以又可名为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Center of diversity)。

(2)作物起源中心可分为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origin center)与次生起源

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origin center),现在一般称为初生中心,意为当地野生类型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即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或次生基因中心。同初生中心相比,它也有4个特点:即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但在中国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其次生中心。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3)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存在一种相似

的平行现象。

如地中海地区的禾本科及豆科作物均无例外地表现为植株繁茂,穗大粒多,粒色浅,高产抗病,而我国的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生育期短,植株较矮,

穗粒小,后期灌浆快,多为无芒或勾芒。

瓦维洛夫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

(4)根据驯化的来源,根据作物驯化来源可分为原生作物与次生作物。一类是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称为原生作物。另一类是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这类作物称之次生作物,如燕麦和黑麦。

(二)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于1935年提出了作物的8个起源中心,他认为,这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等地理障碍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的农具、耕畜、栽培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的植物和多样性的变异体,是植物育种者探寻新基因的宝库。这8个中心是:1.中国一东亚中心

2.印度中心

2A.印度一马来亚补充区

3.中亚细亚中心

4.西亚中心

5.地中海中心

6.埃塞俄比亚中心

7.南美和中美起源中心

8.南美(秘鲁一厄瓜多尔一玻利维亚)中心

8A.智利中心。重要的种有木薯、花生和风梨。

8B.巴西一巴拉圭中心。

(三)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1.有人主张用遗传多样性中心代替起源中心,用扩散中心代替起源中心(其理由是遗传多样性中心不一定就是起源中心,初生中心不一定是多样性最大的基因中心,次生中心有时比初生中心具有更多的特异种质。)

2.荷兰的Zeven(1970)和前苏联的茹考夫斯基(1975)增加了4个起源中心,使之能包括所有已发现的作物种类。

他们称这12个起源中心为大基因中心(megagene center)。包括:①中国一日本中心。②东南亚洲中心。③澳大利亚中心。④印度中心。⑤中亚细亚中心。

⑥西亚细亚中心。⑦地中海中心。⑧非洲中心。⑨欧洲一西伯利亚中心。⑩南美中心。○11中美和墨西哥中心。○12北美中心。

3. Zeven(1982)又称这些中心为变异多样化区域。

(四)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1)指导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起源中心存在着各种基因,且在一定条件下趋于平衡,与复杂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平衡生态系统,各种基因并存、并进,从而使物种不至于毁灭,因此在起源中心能找到所需的材料。

(2)起源中心与抗源中心一致,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并存于起源中心。因此,可在起源中心得到抗性材料与恢复基因。

(3)指导引种,避免毁灭性灾害。

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争议:○1.遗传多样性中心不一定就是起源中心;○2.起源中心不一定是多样性的基因中心,次生中心有时比初生中心具有更多样的特异物种;○3.有些物种的起源中心至今还无法确定,有的作物可能起源于几个不同的地区。

Harlan的观点如下:

1.中心和非中心体系(center and non - center system) 农业是分别独立地开始于三个地区,即近东、中国和中美洲,存在着由一个中心和一个非中心组成的一个体系;在一个非中心内,当农业传人后,土生的许多植物物种才被栽培化,在非中心栽培化的一些主要作物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传播到它的中心。Harlan的3个中心——非中心体系为:

Harlan的中心是农业起源中心,它不同于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他是从人类文明进程和作物进化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和非同步角度上来说明作物起源的。

2.地理学连续统一体学说(Geographical contlnu'm)

1975年,Harlan对他的中心非中心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地理学连续统一体学说。

该学说认为任何有过或有着农业的地方,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植物驯化和作物进化,每种作物的地理学历史都是独特的,但作物的驯化、进化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不是互不相关的中心。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包括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

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重点仍将是20字方针,即“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作物种质资源一般可按其来源、生态类型、亲缘关系、育种实用价值进行分类,从育种和遗传的角度看,按亲缘关系与育种实用价值进行分类较为合理。 (一)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

1.地方品种一般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称农家品种。其中有些材料虽有明显的缺点但具有稀有可利用特性,如特别抗某种病虫害,特别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特别的品质性状以及一些目前看来尚不重要但以后可能特别有价值的特殊性状。

2.主栽品种指那些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包括自育或引进的品种。由于其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与较广的适应性,一般被用作育种的基本材料。 3.原始栽培类型指具有原始农业性状的类型,大多为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多有一技之长,但不良性状遗传率高。现在存在的已很少,多与杂草共生,如小麦的二粒系原始栽培种,一年生野生大麦等。

4.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类种质资源常具有作物所缺少的某些抗逆性,可通过远缘杂交及现代生物技术转移人作物。

5.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其后代、合成种等。这些材料多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成为新品种,但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

(二)按亲缘关系分类

Harlan & Dewet(1971)按亲缘关系,即按彼此间的可交配性与转移基因的难易程度将种质资源分为三级基因库。

1.初级基因库(gene pool 1) 库内的各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2.次级基因库(gene pool 2) 此类资源间的基因转移是可能的。但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必须借助特殊的育种手段才能实现基因转移。如大麦与球茎大麦。

3.三级基因库(gene pool 3) 亲缘关系更远的类型。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现象更明显,基因转移困难。如水稻与大麦,水稻与油菜。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一)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紧迫性

保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和充实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物质

基础,种质资源工作的首要环节和迫切任务是广泛发掘和收集种质资源并很好地予以保存。

1.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

2.为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不断地发展新作物

3.不少宝贵种质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

4.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克服遗传脆弱性

克服品种遗传脆弱性的关键是在育种过程中更多地利用种质资源,拓宽新品种的遗传基础。随着少数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许多具有独特抗逆性和其他特点的地方农家品种逐渐被淘汰,导致不少改良品种的遗传基础单一化。

如近40年来,水稻、小麦品种多为半矮秆品种所代替,这些半矮秆品种的矮源,都集中于少数几个种质,用它们作亲本培育出的一系列品种,不但在许多农艺性状上大同小异,而且在遗传组成上也是相近的。

(二)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

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有四种,即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

1.直接考察收集是指到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多用于收集野生近缘种、原始栽培类型与地方品种。直接考察收集是获取种质资源的最基本的途径。

地点:除到作物起源中心和各种作物野生近缘种众多的地区去考察采集外,还可到本国不同生态地区考察收集。注意:①作物本身表现不同的地方,如熟期早晚、抗病虫害程度等。②地理生态环境不同的地方,如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类型等。③农业技术条件不同的地方,如灌溉、施肥、耕作、栽培与收获、脱粒方面的习惯不同。④社会条件,如务农和游牧等不同。

数量:为了能充分代表收集地的遗传变异性,收集的资源样本要求有一定的群体。如自交草本植物至少要从50 株上采取100粒种子;而异交的草本植物至少要从200—300株上各取几粒种子。

器官:收集的样本应包括植株、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

记录:采集样本时,必须详细记录品种或类型名称,产地的自然、耕作、栽培条件,样本的来源(如荒野、农田、农村庭院、乡镇集市等),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群众反映及采集的地点、时间等。

2.征集是指通过通讯方式向外地或外国有偿或无偿索求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征集是获取种质资源花费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为了避免由于推广优良品种而使地方品种大量丧失,农业部曾于1955和1956年两次通知各省(市、区),以县为单位进行大规模的群众性品种征集。据1958年初统计,全国共征集到40多种大田作物约40万份材料。

3.交换是指育种工作者彼此互通各自所需的种质资源;

4.转引一般指通过第三者获取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如我国小麦T型不育系就是通过转引方式获得的。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收集种质资源的途径和着重点也有异。

○1资源丰富的国家多注重本国种质资源收集,资源贫乏的国家多注重外国种质资源征集、交换与转引。

○2美国原产的作物种质资源很少,把国外引种作为主要途径。

○3前苏联:重视广泛地开展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采集和引种交换。

○4我国的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着重于收集本国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注意发展对外的种质交换,加强国外引种。

(三)收集材料的整理.

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应及时整理。

首先应将样本对照现场记录,进行初步整理、归类,将同种异名者合并,以减少重复;将同名异种者予以订正,给以科学的登记和编号。

此外,还要进行简单的分类,确定每份材料所属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和生态类型,为保存和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

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是维持样本的一定数量与保持各样本的生活力及原有的遗传变异性。

从狭义上讲,保存主要采用自然(原生境保存)和种质库相结合的办法。

原生境保存(in situ conservation)是指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天然公园等途径保护野生及近缘植物物种。

非原生境保存 (ex situ conservation)是指种质保存于该植物原生态生长地以外的地方,如建设低温种质库的种子保存,田间种质库的植株保存,以及试管苗种质库的组织培养物保存等。

1.种植保存种质资源材料必须每隔一定时间(如1-5年)播种一次,即称种植保存。

○1就地种植保存是通过保持植物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来保存种质;

○2迁地种植保存是把整个植物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植物园、种植园中。

○3宜采取集中与分散保存的原则,把某些种质资源材料分别在不同生态地点种植保存。

○4在种植保存时,每种作物或品种类型的种植条件,应尽可能与原产地相似,以减少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影响。

○5在种植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天然杂交和人为混杂的机会。

2.贮藏保存对于数目众多的种质资源,如果年年都要种植保存,不但在土地、人力、物力上有很大负担;而且往往由于人为差错、天然杂交、生态条件

的改变和世代交替等原因,易引起遗传变异或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的丢失。因而,近年来各国对种质资源的贮藏保存极为重视。

为了有效地保存好众多的种质资源,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现代化种质库的建立。如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稻种资源库便分3级:

(1)短期库。温度20℃,相对湿度45%。稻种盛于布袋或纸袋内,可保持生活力2~5年。

(2)中期库。温度4℃,相对湿度45%。稻种盛放在密封的铝盆或玻璃瓶内,密封,瓶底内放硅胶。可保持种子生活力25年。

(3)长期库。温度—10℃,相对湿度30%,稻种放人真空、密封的小铝盒内,可保持种子生活力75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陆续在北京、湖北、广西等一些农业科学院建造了自动控制温、湿度的种质资源贮存库。其中长期库的温度指标一般为

-10℃,相对湿度为30%~40%,中期库温度为0-5℃,相对湿度为50%-60%。 3.离体保存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开展了用试管保存组织或细胞培养的方法来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材料。

可以解决用常规的种子贮藏法所不易保存的某些资源材料,如具有高度杂合性的、不能异地保存的材料、不能产生种子的多倍体材料和无性繁殖植物等;

可以大大缩小种质资源保存的空间,节省土地和劳力;

用这种方法保存的种质,繁殖速度快,还可避免病虫的危害等。

目前,作为保存种质资源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有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幼芽生长点、花粉、花药、体细胞、原生质体、幼胚、组织块等。

4.基因文库技术自然界每年都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死亡灭绝,遗传资源日趋枯竭。建立和发展基因文库技术,对抢救和安全保存种质资源有重要意义。基因文库技术保存种质程序如下:

提取DNA→目的DNA片段→克隆化→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生物体中的单拷贝基因。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包括性状、特性的鉴定与评价及细胞学鉴定等。

所谓鉴定就是对育种材料做出客观的科学评价。鉴定是种质资源研究主要工作,鉴定的内容因作物不同而异。一般包括农艺性状,如生育期、形态特征和产量因素;生理生化特性,抗逆性,抗病性,抗虫性,对某些元素的过量或缺失的抗耐性;产品品质,如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及其他实用价值。

鉴定方法依性状、鉴定条件和场所分为直接鉴定(direct evaluation)和间接鉴定(indirect evaluation),自然鉴定和控制条件鉴定(诱发鉴定),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为了提高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供试材料应来自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和相同的栽培条件,取样要合理准确,尽量减少由环境因子的差异所造成的误差。

根据目标性状的直接表现进行鉴定称之为直接鉴定。对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的鉴定,不但要进行自然鉴定与诱发鉴定,而且要在不同地区进行异地鉴定,以评价其对不同病虫生物型及不同生态条件的反应,如对小麦条锈病的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和小麦的冬春性确定。

根据与目标性状高度相关性状的表现来评定该目标性状称之为间接鉴定,如小麦的面包品质的鉴评。

种质资源的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

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

1.20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相继实现了品种资源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不少国家还形成了全国范围或地区性网络。

1)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和丹麦共同建立的北欧五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2)前民主德国建立的欧洲大麦数据库(RBDB);

3)前联邦德国农业科学院植物和遗传研究所的作物品种资源数据库;

4)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作物种质信息系统;

5)前苏联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6)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EXIS);

7)美国农业部的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络系统(GRIN);

8)中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

9)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的国际水稻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10)我国于1986年开始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研究工作,成为世界上

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作物遗传资源数据库系统。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国家种质库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国家作物种质特性评价数据库子系统,

国内外作物种质交换数据库子系统。

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

目标:能满足育种家和有关研究人员对植物引进、登记和最初的繁殖,品种性状的描述和评价,世代、系谱的维护与保存,生活力的测定、生活力复壮和种质分配等。

如美国的 GRIN在资源管理上有三个重要功能;

我国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与同类数据库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它首次提供了图形分析功能,可以绘制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图和对某些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千粒重以及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在不同生态区的差异或种质之间的差异进行形象直观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种质信息系统,按其主要特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文件系统。二是数据库系统。三是网络系统。

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的在于迅速而准确地为育种、遗传研究者提供有关优质、丰产、抗病;抗逆以及其他特异需求的种质资源信息,为新品种选育与遗传研究服务。

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一般步骤是:

1.数据收集

2.数据分类和规范化处理

3.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配套设施建设 工作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项目总共投资约8655万元。"***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信息中心。位于***,正式启用后将使*** 乃至西北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 ***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3年,建筑面积约560㎡。如运行后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300种3000份(株),15年内达到1600种1.6万份(株)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库因资金等原因缺少配套设备并未投入运行,只在田间进行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繁殖工作,为保存现有的种质资源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1、总体科学目标 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一个依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流的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将对抢救、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促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填补生物资源种质保存系统的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存中药材遗传资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背景 ***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 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均有 中药材生产,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全 省中草药品种9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中 药材资源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 类1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 植中草药350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随着物种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种子 保护的重要性,而中药材种质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种质 资源库作为***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领域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校地科技合作,对***乃至西北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的中医药产业科 学发展和教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库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保藏设施,保藏能力将达到西北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 代性。目前在临时仓库已收集保存约100种300份野生植 物种子。 ***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 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 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 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 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北宋《太平御览》所引的南北朝《秦州记》

种质资源复习资料(全)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掌握观赏植物、观赏植物种质的概念,及观赏植物7个气候型的花卉特点和代表种。 2、观赏植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总 称。 观赏植物种质: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有效表达的观赏植物的遗传物质的总 3、掌握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其研究意义。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以观赏植物为主要对象,研究其种质资源的种类与分布、起源与演化、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方法、种质搜集与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 (1)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 (2)观赏植物资源搜集与保存 (3)观赏植物资源引种与驯化 (4)观赏植物资源鉴定与评价 (5)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 (6)观赏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意义: (1)观赏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 (2)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和意义。 4、掌握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

范围:包括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广西玉林和北海、云南西双版纳、闽南沿海地区、台湾南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的墨脱及察隅谷地。其中以西双版纳、海南、台湾的热带地区面积较大,最具有代表性。 5、了解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形成:1)17世纪起,英法俄美纷纷来华搜集野生花卉,几乎踏遍整个中国;2)英国亨利威尔(EH. Wilson ):《中国—园林之母》;3)许多著名植物园都辟有专门的中国植物部分:爱丁堡皇家植物具原产中国的活植物1500多种;邱园(有近一半墙园植物来自中国,其槭树园有近50种槭树来自中国) 发展:1)20世纪以来,有关观赏植物的书籍难以计数;2)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制定园艺法规,出版花卉书籍;3)美国:花卉栽培技术专著《保尔红皮书》(Ball Red Book); 4)我国:《中国珍稀野生花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陈俊愉,1990)、《中国梅花》、《中国菊花》、《中国兰花》、《中国杜鹃花》、《云南山茶花》、《中国花经》、《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 国外研究现状: (一)重视植物资源的研究工作 设置研究机构,颁布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法规或条例,出版世界性野生植物研究刊物。如:美国国家种质资源体系;西欧“欧洲作物遗传资源保存与交换共同体”;印度植物种质资源中心机构: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局。 (二)重视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美国:1991年,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几乎一半以上的州利用野生花卉美化环境。 英国:邱园植物基因库(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1987年) 我国研究现状: (一)观赏植物的资源调查 (1)区域型资源调查与收集(2)专类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 (二)观赏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亚高山观赏植物资源引种繁育基地 深圳仙湖植物园: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 (三)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四)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直接利用较高观赏价值、适应性较强、资源蕴藏量较多的野生花卉,如红花檵木(原产湖南) 。 (2)杂交育种可提高商品花卉的品质,如菊花 (3)森林游憩与生态旅游与良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用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开发。(4)其它应用除了可用于观赏,还可药用、食用、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蜜源、饲料、固沙、杀虫。 5、了解特有植物的形成机制、研究意义。 形成机制: 1)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外部因素---地貌因子、土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海洋岛屿隔离等内部因素----自然杂交、自身遗传变异等 研究意义: 1)研究物种分化、特殊环境中植物的适应性等的良好材料。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特有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 3)特有植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体现了该地区地质、气候、人文等特点,而且多数具有较

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办法

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办法 产品型号:TPZY-CV2.0 产品简介: 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又称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软件、种质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种质及中间材料等育种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条形码或电子标签为每一份种子建立唯一标识,实现育种资源的动态出入库管理与预警提醒、远程查询检索,促进育种资源的妥善保管。 中国最早贮藏种子的方法是将晾晒干燥后的种子,装在纸袋或布袋内,放入带盖的小口缸或瓦罐里,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作为吸湿剂,置于阴凉处保存。印度、埃及等国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苏联等国相继建造了用空调设备控制温、湿度环境的贮藏室。中国从1975年起筹建种质资源库,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库于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于1984年相继建成,均已先后投入使用。一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正致力于采用超低温(-196℃的液态氮)冷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新技术,以期达到长期贮藏种质的目的。 产品分类: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5类:①超长期贮藏库,温度-18℃,相对湿度40%左右,贮藏期为50年。②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30年以上;③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15年左右;④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1~3年;⑤普通种子库,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调节库内温度,种子贮藏期为3~6个月。超长期贮藏库、长期贮藏库、中期贮藏库和短期贮藏库都需配备制冷除湿设备。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分两级保存。长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长期库贮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农业科学院(所)或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中期库保存。长期库向各中期库提供更新用种;各中期库除向长期库提供贮存种子外,还向育种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库可作为各省市种子公司用以保存优良种子的库房。普通种子库为保存第二年生产用种的库房。

第二章 药物资源

第二章药物资源 所谓药物,是指对失调的机体呈现有益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对机体有预防、治疗和诊断等作用的物质。药物资源是指可以用于药物研究、药物开发和药物应用的基本物质。 具体内容包括基于药物资源的描述性数据信息和物质标本信息等。 第一节数据信息 我国用于药物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原始数据产生能力。根据物质来源,将药物资源数据信息分为化学合成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抗生素,植物药,动物物,矿物药等六种。 1. 合成化合物 合成化合物是指应用化学合成理论、方法和技术合成的化合物,合成化合物是新药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来源。合成化合物可以是人工合成化合物,也可以是组合化学化合物。 具体包括合成化合物的物质性质描述信息、药理活性信息以及药物代谢信息。 1.1 药用化合物资源数据 药用化合物资源是指人工合成的用于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化合物,它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体包括信息包括化合物的结构、物化性质,类药性分析等信息。 1.2 组合化学化合物资源数据 组合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化学合成新技术,并随着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每天合成化合物数可达数千甚至上万个,组合化学化

合物已成为化合物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组合化学化合物资源的数据信息,包括化合物的结构等信息。 1.3 虚拟化合物数据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网上收集和整合化合物信息提供了保障。虚拟化合物数据包括虚拟化合物的结构、物化性质、类药性分析、提供单位等信息。 1.4 合成反应数据 化学合成反应是指化合物合成的各种反应方法,是指导化学合成的有力工具。 具体包括合成反应的各称、反应物、反应条件、产物以及参考文献等。 1.5 化合物生物活性数据 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是新药研究与发现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大量化合物的筛选,发现具有应用前景的先导化合物。 化合物生物活性数据具体包括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疾病相关生物活性信息以及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等。 1.6 化合物代谢数据 药用研究化合物的体内代谢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合物经过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后,将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化合物代谢数据包括化合物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对机体的生物活性及毒副作用等。 2. 天然化合物 天然化合物因其结构的多样性,生物活性的独特性而倍受药物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因此天然提纯化合物的资源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

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何利平 (太原市林业局 太原 030012) 图1 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流程 数据库是较为理想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它具有处理速度快,安全可靠,节约空间,便于修改,易实现数据共享等特点。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信息按照描述方式和记录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事物属性特征,以数字或文字方式记载的数据信息,如树高、胸径等;另一类是描述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分布,以图形方式记载的数据信息,如优树的照片、地理分布、立地类型区划等。由此可得出,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包括两大类,即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 1 太原市林木种质资源概况 全市共有野生、栽培和引进的木本植物60科、147属、349种;共有古、大、奇树木22种、172株;油 松、落叶松、白皮松等优良林分7块,枣树品种62个。 2 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可按不同的指标分为不同的类别,其流程见图1。 2 1 资料的准备和数据的组织 根据资源普查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确定要建立的数据库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料的收集、加工和 数据的组织工作。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有野生乡土树种、引进树种和品种、优良林分、优良单株以及良种基地等项目,以及编制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随后将收集来的调查图片、统计资料、标本、照片、各种林业用图、地形图进行科学加工,如某些数据的剔除、图幅比例尺及控制点的选取、坐标系的确定、照片的筛选、某些派生数据的生成等,最后对数据进行编码。 编码的方式有单一顺序码、数字码、字符码、混合码4种。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编码,做到唯一化、规范化、可识别化和易于扩充。林木种质资源数据按其性质分为定量的和定性的两种。定量的数据(胸径、树高、蓄积量)可直接输入,定性的资料(林分起源、林种类型、珍稀树种的保护级)需经过编码转换为数学形式。 2 2 数据信息的输入 2 2 1 属性数据的输入 先确定数据的存储形式,我们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其优点是它的管理功 能成熟,易于转换为其它高级语言所采用的数据形式,实现数据共享。 然后就可利用建库软件通过键盘将 属性数据输入。 2 2 2 图片的输入 用扫描仪将筛选的各种优树、珍稀树种、母树林、优良林分的图片直接输入。一般要求采用高分辩率的台式彩色扫 描仪输入。 2 2 3 空间数据的输入(地图的数字化) 实现图形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形成数字化文件。图形要素按其表现特征分为点、线、面。这三类图形要素在转换为数字形式时, 记录方式是不同的,点状要素(了望 塔、居民点)只记录它的特征码及其位置;线状要素(道路、河流、林班线、调查线路)既要记录它的特征码,又要顺序记录从线段起点开始到各折线点及终点坐标;面状要素(母树林、种子园)采用矢量格式。矢量数据的输入,采用数字化仪手扶跟踪输入,点方式和流方式结合使用。 2 3 数据信息的校检和编辑处理2 3 1 属性数据的校检 采用人工校检、二次键入、利用平衡关系3种校检方法,其中对数据代码的校 检非常重要,一个数据记录如果输 入有错可通过代码检索出,对它进 行修改或删除。 2 3 2 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 通过数字化仪产生的数字化文件,存在许多误差,需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有效的可供使用的数据。编辑加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纠正误差,包括同一要素重复输入的误差改正,该相交的两条线不相交的误差改正, 多条线不相交在一点上的误差改正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绪论 观赏植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总称。 包含:有观赏及应用价值的草本及木本植物(与广义的花卉概念一致)。 观赏价值:器官水平---观花、果、叶、芽、茎、根; 植物个体乃至群体水平---观株、势、姿、色、昼夜节律、季相变化 及品其芳香。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是指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有效表达的观赏植物 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包括具有各种遗传差异的野生种、半野 生种和人工栽培类型。 种质资源的特点: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热带生态性、地区特有性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以观赏植物为主要对象,研究其种质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起源与演化、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方法、种质搜集与保护、 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科学。 意义:观赏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和意义。 观赏植物资源搜集:种子、苗木、枝条、花粉或组织和细胞。 保存:就地保存、种质圃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基因库保存。引种驯化:指将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引入到自然分布区或栽培区以外栽培。(1)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的观赏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很广,只采取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能够生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 (2)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的观赏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的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环 境或必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植物的边缘效应 (1)含义:指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 (2)原因:A. 边缘地带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 B. 边缘地带可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 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 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观赏植物的起源、分布与演化 第一节观赏植物的地理起源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8个起源中心,3个亚中心 起源中心:物种变异最丰富的集中地区。又可称为遗传多样化中心。 原生中心: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 次生中心: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交又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地区。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来区别:原生中心显性基因频率高,是栽培植物最初被人类

第02章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特点

第二章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特点及对世界园林的贡献第一节中国花卉种质资源及其特点 ●一、花卉种质资源概念 ●花卉种质资源(G e r m 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 o f O r n a m e n t a l P l a n t s)是指携带一定可利用价值的遗传物质,表现为一定的优良性状,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观赏植物的总称 ●花卉种质资源外延包含三个层次 ●1、种与品种:野生种、变种、变型及人工选育或杂交的品种 ●2、器官和组织:种子,块根、块茎、鳞茎、叶、花、果实、鳞片、珠芽、愈伤组织、分生组织、花粉、合子等 ●3、细胞和分子:原生质体、染色体和核酸片段等。 二、研究植物种质资源的意义 ●1、花卉种质资源是丰富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基础 ●2、是育种、科学研究、创造有价值栽培作物新类型的重要源泉 ●中国有直接开发价值的花卉有1000种以上 ●有发展潜力的有10000种以上 ●但目前我国城市中应用种类少,与发达国家在较大距离 ●切花市场上主流切花种类基本是从国外进口 ●90%以上的盆花种类是进口的 ●中国花卉业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中国花卉业在国际上影响力不高,很难占领较大的国际市场分额,2002年我国花卉出口创汇仅8200万美元 ●国际上高度重视花卉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与创新 三、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 ●(一)物种多样性丰富 ●中国是一个花卉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 ●中国被子植物总数为世界第三,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 ●中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古老孑遗植物多。

●中国特有的属、种极多 –中国有243个特有属 –527个特有种(截止1991年12月) ●中国原产的木本植物有7500多种 ●中国是很多观赏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 兰花(C y m b i d i u m) 世界总数:50种 中国总数:30种 中国种占世界:62.5% ●兜兰属(P a p h i o p e d i l u m ●全世界约为65种 ●中国原产有18种 ●中国占全世界28% ●石斛兰(D e n d r o b i u m)全球约600种,我国就有76种●杓兰属(C y p r i p e d i u m) ●全球有47种 ●中国原产32种 ●占世界总数70% ●万代兰属(V a n d a) ●全球约40种 ●我国约10种 ●占世界总数25% 山茶花(C a m e l l i a) 世界总数:220种 中国总数:189种 中国种占世界:88.6% 杜鹃花(R o d o d e n d r o n)世界总数:900种 中国总数:530种 中国种占世界:58.9%

种质资源

烟草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研究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 20090518 刘娥芳) 摘要:烟草种质资源是烟草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影响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文章通过对烟草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利用价值,我国烟草种质资源的现状,烟草种质资源的创新,烟草新品种的选育,烟草育种的新技术等的论述试谈了烟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发展等。 关键词:烟草;种质资源;利用;发展 1.烟草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利用价值 烟草种质资源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本地种质资源、外地品种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其特点和利用价值如下: 1.1本地烟草种质资源 本地烟草种质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和当前推广种植的改良品质品种。本地的种质资源是烟草育种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其特点是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当地不良的自然条件甚至病害有较佳的抵抗能力。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其利用价值是在研究利用品种价值时,首先必须以本地区地方品种作为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对象,可作为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材料。 1.2 外地品种资源 外地品种资源具有多种多样的性状和特性,一般对本地区的适应性较差。其利用价值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即引进的品种经试验和选择,可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即用产地距离较远的品种或类型作为亲本杂交,从遗传基础丰富的杂种后代中选育新品种。 1.3 野生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往往具有外地种和当地种不具有的优良特性和抗逆性。利用价值:一是把野生种质资源中蕴藏的优良基因或携带的优良基因部分染色体片段转移到栽培品种中,创造遗传基础丰富具有特殊作用的烟草新品种和新类型;二是

农业生物技术第一章试题

农业生物技术第一章测试 一、填空题(110分) 1、育种目标有、、、、。 2、杂种优势后的杂交种类型有、、、。 3、杂交育种技术中杂交技术包括、、、、 、。 4、1953年和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5、生物技术指。从技术方面可分为、、、等;从应用范围可分为、、、等。 6、我国生物农药主要品种有、、 、和。 7、微生物肥料有、、和等。 8、含氮碱基有、、、。 9、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全过程都在里进行,包括和。 10、种质资源的类别有、、、。 11、选育一代杂种的一般程序有、、、。 12、杂交种种子的生产包括、、、、 、。 13、杂交制种技术包括、、、、 、。 14、品种审定的程序包括、、、、。 15、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植物的原种生产一般采用、、 生产原种,具体过程有、、、。 16、隔离的方法有、、、。 17、可遗传的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 18、染色体由、、构成。 19、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和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经过 和获得的,具有一定和的一群生物体。20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一般有、、和四种途径。 21、种质资源保存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和等。 22、种质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23、配合力测定的方法有、。 24、性状鉴定技术包括和、和、 和。 二、判断题(50分) 1、核膜、核仁消失是中期结束的标志() 2、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为二。()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性细胞中单个存在() 4、AA与Aa的表型相同() 5、对植物杂种后代连续自交可得到纯种() 6、如果某对性状表现连锁遗传就不能表现自由组合() 7、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才完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8、数量性状的变异表现连续性。() 9、有丝分裂后期最适于染色体的计数和观察。() 10、独立分配规律是摩尔根首先提出的。() 11、减数分裂中姊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在后期二。() 12、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丝。() 13、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出现联会现象。() 14、减数分裂终变期出现纺锤体。() 15、种皮不是受精的产物,而是母体组织的一部分。() 16、种子是不同世代组织的嵌合体。() 17、维度偏低的高海拔地区与纬度偏高的平原地区引种成功率较高。() 18、回交中轮回亲本作为被改良性状的来源。() 19、玉米为利用杂种优势,选育自交系也可以采用单株选择法。() 20、异花授粉植物一般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21、原种生产是良种繁育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 22、品种审定是良种繁育和推广的前提。() 23、两个自交系杂交获得的杂交种称为双交种。() 24、植物抗寒性可进行直接鉴定。() 25、杂种优势育种是一个先纯和后杂合的过程。() 三、简答题(60分) 1、被子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如何? 2、双受精作用的过程怎样? 3、系统育种程序有哪些? 4、混合选择育种程序有哪些? 5、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有哪些? 6、系谱法各世代主要工作是什么? 7、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和基本条件如何? 8、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分别是什么? 9、减数分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发展现状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上海等省市开始建立单一作物数据库。到现在为止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维系西藏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以前西藏的种质资源信息资料都记录在记载本上,当查找的时候非常得麻烦,以大麦资源为例,有时一年记载本就多达3~5本,给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量,而且费时,且易产生差错,针对这一现状,在自治区科技厅的重视和支持下, 2003年初步建成了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了资源和数据管理的科学化与永久化,促进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提高了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的效率。 后来,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和努力下,初步建成了现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现已存储了小麦、大麦、荞麦、豌豆、蚕豆等作物的野生种、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和国内外引进品种,共计8750份。系统中的种质资源数据包括作物种质基本情况数据、植物学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该系统到目前为止存有大麦资源3107份,小麦资源3810份,豌豆360份,荞麦资源80份,并不断的扩容。丰富的种质资源信息和统一的信息处理规范为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了简捷和迅速有效的方法。 一、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制冷部分: 1.冷冻机组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压缩机选用美国艾默生谷轮涡旋式高性能压缩机,机组机组采用低噪音风机以及风机压力控制系统。

2.内机低噪音冷风机2套,外机低噪音箱式机组2套的双压缩机模式: A据故障状态轮值。当一台机组有故障出现,则备用机组立即启动,最大限度保护种子 B据时间轮值。进行小时、日的运行时间轮值切换,延长机组寿命和等时运行。 C.据冷量轮值。当一台机组冷量不能达到冷量要求,则第二台机组马上投入运行;而当系统出现冷量需求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则备用机组自动再切换到备用状态。 二、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除湿部分要求: 除湿机为低温转轮除湿机,确保在零下的环境里可以除湿。 三、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意义: 为了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3类: ①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左右,贮藏期为30年以上; ②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40~60%,贮藏期为5-15年左右; ③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3-5年; 四、农作物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技术指标:

种质资源学

种质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种质:又叫遗传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也即凡是携带遗传物质的载体都可以称为种质。 种质资源:具有种质(遗传物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 遗传多样性:广义上,遗传多样性就是生物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的程度,或称遗传变异,分为群体、个体、染色体、基因、核苷酸五个层面。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世界中所发现的各种有机体的数量、种类和变异性。 植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搜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以及种质利用的科学。 植物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1、植物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2、育种上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种质资源,尤其是关键优异种质 3、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植物种质资源 4、植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目前,我国拥有的植物种质资源总量超过36万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第二章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一般有4个标志: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次生中心也叫次生基因中心,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一定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也有4个特点即: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但是在中国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演化:是指野生种类被驯化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栽培植物的过程,还包括栽培植物近缘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 传播:主要指人类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们在人类引种过程中的传播路线等。 栽培种内的演化途径:①形态型的演化 ②生态型演化 ③季节性演化 ④杂种型演化。 植物种质资源的传播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 文明扩张,2 商贾贸易,3 使节往来,4 民族迁徙。 起源中心理论: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勃寂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达林顿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茹考夫斯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哈兰的栽培植物起源分类。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关键技术

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关键技术 我国是一个蔬菜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公认的世界上许多蔬菜起源中心之一。在我国,南北蔬菜种类有很大差异,南方蔬菜种类比北方丰富,尤其是广东省蔬菜资源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据已入国家长期库蔬菜种质统计,广东省的菜心、芥兰、豇豆、节瓜、苦瓜、丝瓜等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六五0至/八五0期间,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收集保存蔬菜种质资源3 000多份,并对广东省的蔬菜种质资源进行了性状鉴定,经整理和繁殖,送交国家种质资源库作长期保存。/九五0期间,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共同对京九铁路沿线粤北段平远、和平、龙川、始兴4个县的蔬菜资源进行了抢救性考察收集,收集到各类蔬菜种质资源502份。但是,由于种质资源库建设滞后,贮存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原收集保存的部分种质资源包括部分我省传统的名优蔬菜品种已损失。 2002年,广东省科技厅与广州市科技局共同资助立项,建立托普云农蔬菜种质资源库。至2003年10月,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已建成一座体积55 m3、库容约2.3万份、可调温调湿的现代化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现将该种质资源库建设的技术关键报道如下。 1 机组的选择 制冷机组是种质资源库的核心部分,其制冷除湿性能直接关系到种质贮藏的寿命。广东蔬菜种质资源库建设对外招标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是冷库温度(-5)e,相对湿度[50%。制冷机组的选购根据种质库的耗冷量来决定。 1.1 种质库耗冷量计算方法 本种质库总耗冷量(Q)由围护结构耗冷量(Qa)、日进货耗冷量(Qb)、操作耗冷量(Qc)3部分组成。具体计算方法为:Q=(Qa+Qb+Qc)R[3],其中R为管道耗冷系数,取1.07,经计算求得本种质库总耗冷量为2329.7 W。 1.1.1 围护结构耗冷量(Qa) Qa=KFvt。其中,K:传热系数,150 mm厚聚氨酯K=0.17 W/m2#e;F:围护结构外表面积,为105.3 m2;vt:室内装配库温度为32e,冷库最低设计温度为-10e,计算出vt值为42e。计得本种质库围护结构耗冷量为751.8W。 1.1.2 日进货耗冷量(Qb) 本种质库为中期库,使用要求是每10天左右进货1次,每次约25 kg,按铝箔袋包装,每天进货1次计算,日进货耗冷量Qb=Qb1+Qb2。(1)种质耗冷量Qb1= G1@C1@vt@0.28/24=13.4 W,其中G1=25 kg、C1=1.09 kJ/kg#e、vt=42e、0.28为单位换算率(下同);(2)包装耗冷量Qb2=G2@C2@vt@0.28/24= 2.1 W,其中G2为铝箔袋包装约10 kg、C2=0.42 kJ/kg#e、vt=42e。计得本种质库日进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功能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功能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并且分布广。并且也一直很重视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收集研究工作。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迅速,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以及耕作制度改变,为此也使得很多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在急剧的减少以及灭绝。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托普云农研发生产了TPZY系列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该种质资源库的投入和应用,实现了资源和数据管理的科学与永久化,提高了农业科研与生产服务的效率,促进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 那么,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具有什么功能呢? 1、库体:采用定制聚氨酯库体板合围搭建,聚氨酯板厚度≥100mm 2、库门:开启方式为外单开启,确保内部开启优先 3、密封处理:采用特制的耐高低温材料对库体衔接处进行无缝密封处理 4、隔离系统:进出口处安装风幕隔离系统,防止内外气流交换节约能耗 5、通风系统:设置合理的内部循环通风系统,对库房进行温度控制,使得库房内送风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区域温度偏差大 6、采用≥5.7寸彩色触摸屏,所有的参数显示和设定均可在触摸屏上进行,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最佳制冷的运行模式,可在触摸屏上直接设置温度,湿度,时间,模式等参数,具有实时温湿度,历史温湿度数据曲线,设备运行状态显示,故障图形代码显示等专用功能 7、各档程序参数长期记忆,系统意外断电后可以自动恢复运行,并且不影响原来参数的设定,可按原有的设置继续运行,充分保证试验工作的连续性。 以上就是TPZY系列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功能,总的来说,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然后科学的储藏,使种质在多年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未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则有助于各地更好地收集和保存这些农作物种质资源,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管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农作物种质资源,并以种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种质资源库的库址选择要求

种质资源库的库址选择要求 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见作物种质资源)。 概况: 中国最早贮藏种子的方法是将晾晒干燥后的种子,装在纸袋或布袋内,放入带盖的小口缸或瓦罐里,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作为吸湿剂,置于阴凉处保存。印度、埃及等国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苏联等国相继建造了用空调设备控制温、湿度环境的贮藏室。中国从1975年起筹建种质资源库,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库于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于1984年相继建成,均已先后投入使用。一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正致力于采用超低温(-196℃的液态氮)冷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新技术,以期达到长期贮藏种质的目的。 分类: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5类:①超长期贮藏库,温度-18℃,相对湿度40%左右,贮藏期为50年。②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30年以上;③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15年左右;④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1~3年;⑤普通种子库,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调节库内温度,种子贮藏期为3~6个月。超长期贮藏库、长期贮藏库、中期贮藏库和短期贮藏库都需配备制冷除湿设备。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分两级保存。长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长期库贮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农业科学院(所)或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中期库保存。长期库向各中期库提供更新用种;各中期库除向长期库提供贮存种子外,还向育种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库可作为各省市种子公司用以保存优良种子的库房。普通种子库为保存第二年生产用种的库房。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二章种质资源 概述: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也被称为——①育种的原始材料=②品种资源;③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④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 由于现代育种主要利用的是现有育种材料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国际上现仍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术语。 种质资源内涵(发展的),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归人种质资源之范畴。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造的各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 DNA片段等。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的材料基础:但是国内外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破坏与丧失异常严重。 ①1949年,我国有1万个小麦品种,到20世纪70年代仅存1 000个。 ②水稻大豆品种基因的等位性变异愈来愈少,成为培育突破性品种的瓶颈。 ③美国在过去100年间,玉米、西红柿、苹果的种植品种丧失程度达到80%以上。 ④使得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存在着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性病害的隐患。因此,抢救和妥善保存作物遗传资源十分重要。 农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品种的作用,而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成功往往与一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有关,例如我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就与矮败不育系的发现密不可分。 归纳起来,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1.育种目标得以实现依赖于种质资源的多样化; 2.育种工作越向高级阶段发展,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加突出。 3.现代育种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与广泛地搜集和较深入研究、利用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密不可分。 4.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也是衡量其育种水平的重要标志。 5.可以综合某些特殊基因,育成新的品种。 例如,抗病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筛选对某种病害的抗性基因;矮化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选取优异的矮秆基因,将二者结合育成抗病、矮秆新品种。

林木种质资源库详细内容介绍

林木种质资源库详细内容介绍 林木种质资源库是为了保护林木种质资源而建立的,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是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地、林木良种的选育研发中心、科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平台、良种示范和科普教育的展示窗口,对各省乃至全国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科学保护和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于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相关内容做以详细介绍。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应具备的条件: 2016年,为加强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和管理,保护好林木种质资源,根据新修订的《种子法》,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其中,《办法》规定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生产或科研价值,知识产权明确。 (二)具备一定保存规模和发展潜力。 1、异地保存种质资源库规模应当根据保存的种质份数综合决定,但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5公顷。 2、具有特殊保护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保存库(圃)或种子及其他离体材料的设施保存库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土地权属清楚,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的保护管理基础。 (四)生产基础设施健全,符合林木种质资源保存需要。 (五)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具备与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档案资料齐全且保存完整。 (七)与科研、教学单位长期合作,有技术力量较强的科技支撑单位和专家。 (八)有能够保障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所需的经费。 而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和管理,保护好林木种质资源,托普云农可以提供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解决方案和专业的种子检验实验室全套仪器(发芽仪器、净度仪器、纯度仪器、千粒重等仪器),实现从图纸到林木种质资源库建立的全过程服务。TPZY系列林木种质资源库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林木种质资源库仪器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