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说课稿

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说课稿
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说课稿

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三

第二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一课时)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设计思想

1.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详略得当,有效教学?

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立体构型

的有机结合和熟练运用。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本节教材可用三个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

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

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

3.教学重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且相尖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另

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与已有知识联系较少,通过设计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

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模型构造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它们的空间形状。

[投影]

[讲述]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常使人流连忘返。今天我就带同学们一起探究分子的

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板书]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自主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图2-8、2-9 2-10典

型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观察并完成表格一。

[板书]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一直线形,如co 2 —V 形,女口 H 20

1

-平面三角形,如三角HCHO NH

锥形,

如3

五原子分子一一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CH4

[设疑]分子如此丰富多彩,而其空间结构我们又看不见,那

科学家是怎样测定的呢?

[阅读]科学视野一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怎样测定的?

方法:红外光谱法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出问题]同为三原子或四原子分子,空间构型为什么不同呢?

[猜想预测]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大胆猜测并说出理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探究方案】

[教师活动]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演板?第一组完成表格二: 写出

H 、C 、N 、O 原子的电子式及可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

第二组完成表格三:写出CO 2〉出0、NH3、CH 4分子的电子式、结构 式和空间构型。

[学生活动]学生认认真真的书写并且完成后积极的交流讨论,

厂三原子分子

分子的立

体结构V 四原子分子

步骤:红外光谱仪T 吸收峰T 波谱分析

图2 13 红外比活仅 国2-M 红外光谱仪脈尸I!川怠图

扩大知识面。

热火朝天,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及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原子、孤电子对”的概念,分析孤电子对、键角与分子空间构型的矢系,启发学生得到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同为三原子或四原子分子,其分子空间构型不同,是由于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对和中

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相互排斥,结果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在空间均匀分布,达

到斥力最小,从而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重点】

[板书]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

[板书]1、内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

果。

[讲述]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成键的

(T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未成键的孤电子对。分子中的价层

电子对之间总是尽可能地互相排斥,均匀地分布在分子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新知识,加深理解知识.

[板书]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1)。键电子对数二。键个数二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1/2(a-x b)

[讲述]a:对于分子,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

对于阳离子,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离子的电荷数对于阴离子,为中心原子的

价电子数加上离子的电荷数

x:为配位原子数b:为配位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H为1其他原子为&该原子的价电子

数)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表格四和表格五,然后对照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正确计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判断分子构型做好准备。

[板书]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

[启发思考]如何应用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确定VSEPR模型及空间构型?

(1)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的VSEPR模型及名称

[投影]

(2)分子的立体构型

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不包括孤电子对;

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便可

孤对电子一?C

曲Gy

JfH

化学式

结构式 會孤对电于时VSHFR 議餾

2 15 HA), NH ?的VSEPR"#fl 立体结构楔型

[应用]

[应用反馈]完成教材第40页的思考与交流,即表格六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总结规律

3、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教师活动]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整理,并派代表发言

得到分子的立体构型

[投影]

孤对电子

H 2O

HH

NHJ

窃有的立:相结构根須

[学生活动]代表说出自己的收获[板书]判断分子空间构型方法:

第一步:确定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第二步:确定VSEPR 模型 第三步:略去孤电子对,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

[投影]

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一览表 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 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VSEPR 模型名称 孤电子对数 分子或离子的 立体构型名称 2

直线形

0 直线形 3

平面三角形

平面三角形

1 V 形 4

正四面体形

正四面体形 1 三角锥形 2

V 形

[设计意图]归纳,强调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4、反馈练习夯实基础

(1)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电子对的是(D )

(2)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SO3的分子构型(D )

5、课下作业巩固知识

A:课后习题 B :完成导学案

C NH3

D 、NH 4

+

A 正四面体形

V 形C 三角锥形D 平面三角形

A H 2O

、出0+

6、板书设计梳理知识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内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二(T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1)。键电子对数二。键个数二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坊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判断分子空间构型方法:第一步:确定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

对数第二步:确定VSEPR模型第三步:略去孤电子对,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结果、积极参与讨论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教学

中要善于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尖系,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

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附: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学案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表格一

分子 的立 体结构

五原子分子最常见的是 表格二

原子

H

C

N

O

电子式

可形成共用电子对数

表格三

分子

CO 2

H2O

NH3

CH2O

CH4

电子式

结构式

分子的空间构型

孤对电子: __________________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

1内容: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包括 _______________ 电子对和 _______ 的孤对电子

对)的互相 _______ 作用,使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之间总是尽可能地 互相排斥,均匀地分布在分子中。 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1)。键电子对数=°键个数=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1/2(a-xb)

形,如NH3

三原子分子

四原子分子

表格五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高二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与性质

高二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 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 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 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 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 32 86

高中物理选修3-1说课稿(全)讲解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 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 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2、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

高中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及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哑铃形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下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 ↑↑↑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说课稿

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三 第二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一课时)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设计思想 1.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详略得当,有效教学. 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立体构型的有机结合和熟练运用。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本节教材可用三个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身感悟化学学 科的奇妙。 3. 教学重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且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与已有知识联系较少,通过设计引导才能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要求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它建立在共价键的分类、键参数、 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之上,来预测AB n 型共价分子的立体构型,使学生对已有认知中 “CO 2分子为直线型、H 2 O分子为V型、CH 4 分子为正四面体型”等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 第一节的共价键为其做铺垫,而后面的杂化轨道理论又可以与之相辅相成的共同解决分子立体构型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共价键》的学习,同学们对共价键分类、键参数、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对“由相同数目的原子组成的分子,其构型有很大差异”的疑问是其学习价层 电子对互斥理论的驱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 2.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利用分子的微观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引入】展示教材图片——形形色色的分子。为什么这些分子会有如此的立体构型呢?而同 样是AB 2型分子,为什么CO 2 为直线形,H 2 O为V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价层电子对互 斥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环节二:以NH 3 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模型。 【教师活动1】以NH 3 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①确定中心原子(分子中原子数少的为中心原子)②确定σ键电子对③确定孤电子对数④确定中心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分享收获,反馈评价。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展示水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回忆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选修三第二章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 1.双原子分子都是直线形,如:HCl 、NO 、O 2、N 2 等。 2.三原子分子有直线形,如CO 2、CS 2等;还有“V ”形,如H 2O 、H 2S 、SO 2等。 3.四原子分子有平面三角形,如BF 3、BCl 3、CH 2O 等; 有三角锥形,如NH 3、PH 3等; 也有正四面体,如P 4。 4.五原子分子有正四面体,如CH 4、CCl 4等,也有不规则四面体,如CH 3Cl 、CH 2Cl 2、CHCl 3。 另外乙烯分子和苯分子都是平面形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ala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Theory )简称VSEPR 适用AD m 型分子 1、理论模型 分子中的价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由于相互排斥作用,而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以减小斥力,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空间构型。 2、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的一般步骤: (1)确定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 法1.经验总结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2 1 (中心离子价电子数+配对原子提供电子总数) 对于AB m 型分子(A 为中心原子,B 为配位原子),计算方法如下: n =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每个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m 2 注意:①氧族元素的氧做中心时:价电子数为 6, 如 H 2O ,H 2S ;做配体时:提供电子数为 0,如在 CO 2 中。 ②如果讨论的是离子,则应加上或减去与离子电荷相应的电子数。如PO - 34中P 原子价层电子数5+(0 ×4)+3 = 8;NH +4 中N 原子的价层电子数5+(1×4)-1 = 8。 ③结果为单电子时视作有一个电子对。 例:IF 5 价层电子对数为 21 [7+(5×1)] = 6对 正八面体(初步判断) N H +4 价层电子对数为21 [5+(4×1)-1] = 4对 正四面体 PO - 34 价层电子对数为21[5+(0×4)+3] = 4对 正四面体 NO 2 价层电子对数为2 1 [5+0] = ?→? 对 平面三角形 法2. 确定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普遍规则 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成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数 (VP = BP + LP ) VP 是价层电子对,BP 是成键电子对(BOND ),LP 是孤对电子对(LONE PAIR ) VP = BP + LP =与中心原子成键的原子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LP =配位原子数+LP Lp = 2 1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位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之和) IF 5 Lp =21 [7-(5×1)] = 1 构型由八面体?→? 四方锥 NH +4 Lp =21 [(5-1)-(4×1)] = 0 正四面体 PO - 34 Lp =2 1[(5+3)-(4×2)] = 0 正四面体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选修三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章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开篇第一章,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作为整个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当中的现象。 作为选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止要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根据考试大纲以及结合高中化学的内容标准,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注重知识内容的连贯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重难点设定了以下并重视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大点,说教法,结合了内容,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利用视频、图片、模型去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微观物质的理解。类比归纳法—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阶梯。情景导入法,设置疑问,引入讨论。 第三个方面,说学法,结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必修二当中已有了原子结构的基础,在新课的学习上,注意与必修二

的知识做好衔接,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在新知识当中,如何由浅及深引入。 利用导学案课前导学,图文和模型加深印象,利用小组讨论总结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四部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以及重难点突破。 主要是三个内容。 在引入的时候,设置疑问,我们都知道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而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为原子,那你知道原子是怎么诞生的吗? 播放《生活大爆炸》主题曲《The big Bang Theory Theme》《生活大爆炸》这首歌当中介绍了140亿完年宇宙的爆炸,从而从这个角度去介绍宇宙的诞生,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所生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过程,氢、氦原子间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其他元素。 通过阅读书本,学生回答问题 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 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 第二部分对人类认识原子过程的介绍,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收集资料,上课请人起来回答问题,不同时期人类认识的原子有哪些模型呢?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修3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介绍分子的立体结构。本节内容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不必讲解太深,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解释即可。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弱,相关知识的链接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但另一方面 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三、考纲要求: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学会分析分子的立体构型 能力培养 1、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理论素养。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 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自身素质。 五、重点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六、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σ键成键方式“头碰头”,呈轴对称 1.共价键的类型 π键成键方式“肩并肩”,呈镜像对称 2.判断规律 共价单键是σ键, 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

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 键能 衡量化学键稳定性 键参数 键长 键角 描述分子的立体结构的重要因素 [板书]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提问] 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 [学生回答]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 [追问] 双原子分子存在立体结构吗? [过渡] 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构型呢? [板书]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学生活动] 看大屏幕 1、双原子分子:直线形 O 2 HCl 2、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 CO 2 和 V 形 H 2O ) 3、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 C 2H 2、平面三角形 CH 2O 、三角锥形 NH 3、正四面体 P 4) 4、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 CH 4) 5、其他 [问题导入] 1、 同为三原子分子,CO 2 和 H 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却不同,为什么? 同为四原子分子,CH 2O 与 NH 3 分子的空间结构也不同,为什么? 2、立体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 分子的立体结构如何测得? 并请学生阅读课本 P 37-P 38 二。 [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 对 ABn 型分子或离子,中心原子 A 的价层电子对(包括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之 间存在斥力,使分子中的原子处于尽可能远的相对位置上,以使彼此之间斥力最小,分子体 系能量最低。由此可知,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互相排斥的结果。 分子或离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在空间的分布(即含孤对电子的 V SEPR 模型) VSEPR 模型和分子构型的关系。(VSEPR 模型中略去孤电子对即为分子构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练习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A、CO2 B、H2S C、PCl3 D、SiCl4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A、H2O B、CO2 C、C2H2 D、P4 3、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子具有以下形状的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分子中的键角分别是多少?(1)直线形 (2)平面三角形 (3)三角锥形 (4)正四面体 4、下列分子中,各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NH3 B、CCl4 C、H2O D、CH2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二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A、PBr3 B、CH4 C、BF3 D、H2O 2、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D.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3、用Pauling的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四面体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原子的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一样 B、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一样 C、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占据4个sp3杂化轨道 D、C原子有1个sp3杂化轨道由孤对电子占据 4、用VSEPR 理论判断 物质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分子或离子的形状 H2O NH4+ BF3

H3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课时) 【案例练习】 1、在[Cu(NH3)4]2+配离子中NH3与中心离子Cu2+结合的化学键是 A.离子键 B.非极性键 C.极性键 D.配位键 2、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以配位键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3、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 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将会没有发生变化,因为[Cu(NH3)4] 2+不会与乙醇发生反应。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4、下列属于配合物的是() A、NH4Cl B、Na2CO3﹒10H2O C、CuSO4﹒5H2O D、Co(NH3)6Cl3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B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 (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

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2、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决X) (A Z

三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诸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 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 + 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