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言语智慧
如何利用诗歌改善语言教学

如何利用诗歌改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特点,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诗歌引入语言教学中,将会为语言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有效地改善语言教学的效果。
一、诗歌在语言教学中的价值1、丰富语言素材诗歌语言精练、优美,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语感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节奏感,从而提高语感。
3、激发学习兴趣相比枯燥的语法和词汇学习,诗歌通常具有生动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提高文化素养诗歌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学习诗歌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5、培养审美能力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形式美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提高审美情趣。
二、将诗歌引入语言教学的方法1、诗歌朗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声音的传递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
通过赏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创作灵感。
4、诗歌与课文结合将诗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和文学手法。
让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让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作者:钱晓洁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11期入选教材的诗歌,都具有语言凝练,结构完整,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等特点。
怎样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语言的美妙,又能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呢?我的做法是:一、联系生活,激发感情,理解语言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辅助理解诗歌内涵的独特作用,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编者精心绘制了两幅插图,分别是北海公园的远景图和孩子们在湖面上游乐的近景图。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两幅图,先指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画了什么,再要求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把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以此唤起同学们在公园尽情嬉戏的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快乐朗读课文。
这样的设计,就把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视觉化,采用视觉元素辅助教学,学生就能更深入地领悟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感情了。
二、品读诗句,发挥想象,感悟语言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提升准确而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儿童自身的内在言语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
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的言语内容,而是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例如,执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第4节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师:刚才同学们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川,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第4节,边读边把文中每一句话想象成一幅幅画,看看你的脑海里都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学生很投入地读书,师边巡视边指导)生1:当我读完第4节后,眼前浮现出了四幅画面。
古诗词教学中言语诗性智慧的建构

古诗词教学中言语诗性智慧的建构五语教研组学习资料【内容提要】在追求语文本体价值的视野下,应把建构言语的诗性智慧作为古诗词教学中最突出的目标。
言语的诗性智慧,包括言语理解力、言语想象力、情感体验力、言语鉴赏力、言语表现力。
首先,诗歌文本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必须立足在语文本体性教学论框架下加以重构,并重点指向古诗词言语的诗性智慧。
内容重构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诗词意境、诗性言语、思想情怀、背景知识。
其次通过师本课程的开发,建构诗性智慧。
师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把教师变成了“课程资源”,方便自学,体例创新,解决了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再是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诗性智慧的作用,把学本元素介入诗词学习当中,以此来牧养学生言语诗性智慧的发展。
由于言语诗性智慧,必须在言语实践中建构,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言语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学本元素的作用,在言语实践中牧养诗性智慧。
【关键词】言语诗性智慧诗词内容重构师本课程开发生本言语实践中国经典的古诗词,文体个性非常独特。
小学课本选中的古诗词,篇幅都非常短小,便于诵读,也为读深读透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体裁格式上,诗经喜欢反复咏叹,律诗在字数、句数、音韵等方面恪守格律,宋词的不同词牌又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构。
在表情达意方面,古典诗歌通过“意象”和“意境”言说,具有形象性、暗示性、独创性等多种特征。
在形式方面,造型端庄和谐,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和畅,色彩美丽。
古典诗词等等这些在语言上的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几乎集中了文学性语言的所有审美特征,充满着古诗词言语特有的诗性智慧。
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古典诗词的这一个性特征,在追求语文本体价值的视野下,应把建构言语的诗性智慧作为突出的教学目标。
一、以诗词内容重构彰显诗性智慧王荣生教授指出: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面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文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解决两个问题:“实际需要教什么”和“最好用什么去教”。
大班语言通过诗歌激发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通过诗歌激发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通过诗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班语言通过诗歌激发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一、以诗歌为媒介,培养幼儿的语感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大班中,通过教授和朗读诗歌,可以让幼儿从小接触和感受到美妙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当我们朗读儿歌或韵文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的表达力。
此外,通过有节奏的音韵,幼儿的语音感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美妙之处。
二、通过诗歌激发幼儿的表达能力诗歌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方式,通过引导幼儿朗读和创作诗歌,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大班中,老师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题材,引导他们创作自己的小诗歌。
比如,可以让幼儿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或者写一首表达自己心情的诗歌。
在创作过程中,幼儿需要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用词语来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诗歌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诗歌教学,幼儿在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当幼儿们欣赏一首诗歌时,他们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听力训练去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他们参与到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思考如何用最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大班语言通过诗歌激发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诗歌的优美表达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语感,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和感受到美妙的语言。
同时,通过朗读和创作诗歌,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诗歌教学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大班语言通过诗歌和韵文培养孩子的语言艺术

大班语言通过诗歌和韵文培养孩子的语言艺术诗歌和韵文是培养儿童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大班语言教育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朗读、欣赏和创作诗歌和韵文,可以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大班语言通过诗歌和韵文培养孩子的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并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诗歌和韵文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大班语言教育中,通过教授优美的儿童诗歌和韵文,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孩子们在朗读这些诗歌和韵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语音语调,掌握韵律和节奏,这对于他们的语言发展非常有益。
同时,韵文的学习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培养审美情趣诗歌和韵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想象力。
通过教授给孩子们一些经典的儿童诗歌和韵文,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朗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诗歌和韵文所带来的美好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培养创造力创作是培养孩子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创作诗歌和韵文,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大班语言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选择主题,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创作独特的诗歌和韵文。
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表达方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孩子们还能够提高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在大班语言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欣赏诗歌和韵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提供丰富多样的诗歌和韵文材料。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相关的诗歌和韵文,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想象力和韵律感的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诗歌朗读比赛、韵律游戏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表达。
用诗歌点亮课堂传授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技巧

用诗歌点亮课堂传授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技巧用诗歌点亮课堂传授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技巧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方式。
它不仅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启发思考和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教育领域,利用诗歌点亮课堂,传授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技巧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在课堂中运用诗歌的方式,并分析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益处。
一、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诗歌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背诵经典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与技巧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和欣赏能力。
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诗歌常常运用音韵、押韵等修辞手法,通过精巧的语言表达情感与意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与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韵律与押韵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美丽与表达的力量。
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使学生更加注重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从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诗歌往往以隐喻、比喻等形式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与隐含的含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并将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应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
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锻炼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经典的诗歌形式和主题,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自如和独特。
总结起来,运用诗歌点亮课堂,传授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技巧是一种有效而有趣的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愉悦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案

通过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案通过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运用诗歌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发音、语调、语速和语感;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演讲技巧,增强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5.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经典的诗歌,包括不同题材和类型的诗歌;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诗歌的选择和教学顺序;3.准备课堂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具,如投影仪、音响等;4.熟悉学生所学诗歌的内容和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导;5.准备一些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放映一段与诗歌相关的视频或播放一段诗歌的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选择一首生动活泼的童谣,也可以选取一首抒情的诗歌,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进行选择。
2. 导入知识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通过示范朗读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3. 模仿朗读选择一首简短的诗歌,让学生跟着老师逐句模仿朗读。
老师可以先念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念,重复多次,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演绎,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动作。
4.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确定角色和表演形式,例如选择一位学生担任朗诵者,其他学生负责配乐或背景效果。
每个小组可以轮流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欣赏。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诗歌。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启发,如观察自然、描写心情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鼓励学生在课后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6. 情感体验选择一首抒情的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诗歌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语感

诗歌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语感诗歌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观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语感,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第一部分:诗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它以简练、押韵和节奏感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和创作诗歌,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诗歌要求使用准确和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意义。
学生在创作诗歌时需要思考每个词的选择,并将其组织成韵律优美的句子。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敏感度。
其次,诗歌通常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这要求学生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最后,诗歌的朗诵和表演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
通过朗读诗歌,学生需要保持良好的语调和节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诗歌培养创造力创作诗歌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方式。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构建有内涵和感情的词句,并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创作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
此外,创作诗歌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激发他们发现和思考世界的独特方式。
第三部分:诗歌培养审美观感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名家诗歌及其赏析,学生能够体验到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和哲理,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学生从诗歌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并从中汲取情感上的满足和灵感。
同时,通过学习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诗歌,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体验。
总结: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观感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创作和欣赏诗歌,学生能够提高词汇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诗歌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为只有 那里 是太 阳 ,是春 ” 等诗 句 由男生读 ;再 如 挂 冒长 林 梢 , 下者 飘 转 沉 塘坳 。
笔者 指导学生紧抓 诗歌 的停顿 、节奏 、重音等特点 ,充分 动词 ,课 堂 中笔 者采 用 改词 法引 导学 生鉴 赏 诗歌 语 言,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为深入感悟诗歌的内蕴打下基础 。
性 ,再通过一 定的技巧去 鉴赏 、感受 ,继而 能创造 性地表 节 奏 ,酝酿 情 感 ;译 读 ,了解 诗歌 大 意 ,为体悟 诗 人情
达 。笔 者 觉得 对 于 “ 言语 智慧 ”这 个概 念 的理 解 我们 要 抓 住 感 奠 定 基 础 ; 教 师 配 乐 范 读 ,让 学 生 讲 讲 对 诗 歌 的初 步 三 个 关 键 词 :敏 感 、鉴 赏 、表 达 。下 面 就结 合 自己的课 堂 实 感 受 :结合 背 景 朗诵诗 歌 ,进 一步 体会 诗人 情 感 ,诗歌
言感受和语 言运用 中养成 的一种带 有浓厚经验色 彩的 比较 读 “ 闲 来 垂 钓 碧 溪 上 , 忽 复 沉 舟 梦 日边 ” 体 会 诗 人 表 明 自 直接迅速 地感悟领会语 言文字 的能力 ”,有 了语感才能触 己对前 途的希望 ;再通过叠 读 “ 行路难 !行路难 ”发 出诗
践谈谈以诗歌为载体构建学生言语智慧的研究和实践。
一
中 ““ 停 ”、 “ 投 ”、 “ 拔 ”、 “ 顾 ” 四个 连 续 性 动 作 的
、
在朗读 中触发言语智慧
词要 重读 ,体会 诗人政治 失意后心绪茫然 、痛苦悲愤 的心
构 建 学 生 的 言 语 智 慧 首 先 要 让 学 生 对 文 学 作 品 要 有 敏 情 : 重 复 诵 读 “ 欲 渡 黄 河 冰 塞 川 , 将 登 太 行 雪 满 山 ”一 感度 ,因为 “ 语 感 是 一种 语 文 修 养 , 是 在 长 期 的 规 范 的语 句 ,体会诗人仕途 的艰难 ,人生道路 的曲折;用轻快语 调
二 、在 品鉴 中汲 取 言 语 智 慧
重音 、韵脚等特 点,通过教师 的范读、学生 的朗读 ,充 分
感受诗 歌的音韵美感 。例如执 教 《 我用残损 的手掌 》时,
诗 歌的语言常 常是凝练含 蓄、耐人 寻味的 ,读诗 就得
认 真 地 咀 嚼把 握 诗 中 的关 键 字 眼 ,许 多 诗 中 都 有 一 些 特 别
( 二 )在读 中体 悟 情 味 感
2 0 1 3 . 0 2
_ 、
√
教 导虢
《 故都的秋》 ‘ ‘ 秋 日胜果 图
◎张 婷 张文 浩
''
一
解
《 故 都 的 秋 》 是 现 代 散 文 名 篇 , 被 选 入 人 教 版 高 中 便是 沙尘灰土的世界 ,只有这枣子 、柿子 、葡萄,成熟到 语 文 必 修 二 第 一 单元 。郁 达 夫 用 细 腻 优 美 的 笔 触 勾 勒 出 了 八 九分的七八 月之 交 ,是北 国的清秋 的佳 日,是一 年之 中 o l d e n D a y s 。 晨 院 清 秋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声 、 秋 雨 话 凉 、 秋 日胜 果 五 最 好 也 没有 的6
以诗歌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言语智慧
◎蔡伟 飞
本 论 文 先 阐 述 言 语 智 慧 的 概 念 , 即 指 学 生 对 文 学 作
诗言志 ,教师要在读 中触发学生 的情味感 ,让 学生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品的语 言有一 定的敏感性 ,再通过一定 的技 巧去鉴赏 、感 心 靠 近 诗 人 的 心 ,让 学 生 的 情 感 融 进 诗 人 的情 感 , 我 们 要 受 ,继而 能创造 性地表达 。笔者结合 自己的诗歌 教学实践 在读的训练 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 它。
发 学 生 的言 语 智 慧 。 ( 一 )在 读 中 体 会音 韵 感 教 师 在 指 导 朗 读 中要 抓 住 音 韵 的 平 仄 、节 奏 、 停 顿 、 人 内心 的 苦 闷 和 感 叹 ; 最 后 两 句 诗 是 李 白 诗 歌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的精彩体现 ,创造 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 。
首 先 是 配 乐 范 读 ,并 指 导 学 生 对 诗 歌 中 的 “ 摸 索 、 已 、 只 值 得 重 视 的词 ,接 下 来 重 点 论 述 动 词 和 形 容 词 在 诗 歌 中 的 是 、 该 、 蓬 勃 、力 量 、 运 、希 望 、 永 恒 ”等 词 重 读 ;诗 歌 表 现力 。因为 动词 、形容词 其表现力 并不逊色 ,如果运 用 中柔美的部分如 “ 春天 ,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 断有 奇 得 当 ,能达 到妙 趣 横 生 、摇 曳 多 姿 的 艺术 效 果 。 异 的芬芳 ” , “ 江 南 的 水 田 , 你 当年 新 生 的 禾 草 / 是 那 么 细,那么软 ”, “ 在 那 上 面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轻 抚 / 像恋人 ( 一 )动 词 在 鉴 赏 诗 歌 时 ,我 们 要 重 点关 注 动 词 。
的柔发, 婴孩手 中乳 ”等 诗句 由女生读 ,而 刚强部分 如 “ 我 把全 部的力 量运在 手掌/ 贴 在上 面, 寄与 爱和一切 希望 ”,
“ 温 暖 , 明 朗 ,坚 固 而 蓬 勃 生 春 ”采 用 小 组 递 进 读 , 总 之
例 如:杜甫 《 茅 屋为秋风所破 歌》杜 甫 第一节诗:八 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 重茅 。茅 飞渡 江洒江郊 ,高者 引导 学 生解 读诗 的第 一节 时 ,笔 者主 要抓 住 诗 中的 如将 “ 卷 “字 改成 ”吹 “字 , “洒 ”字 改 成 “落 ”字 等 ,让学 生领 悟 到 “ 卷 、飞 、渡 、洒 、挂 舀 、飘 转 ”,
从两 个 方 面 进 行 论 述 ,一 是在 朗 读 中触 发 言 语 智 慧 ; 二 是 在 品鉴 中 汲取 言语 智 慧 。
例 如执 教 李 白的 《 行 路难 》 时 ,笔者 采 用各 种 朗读 方式 由浅入深 ,循序渐 进引导学 生在 朗读 中体 悟情味感 。
言语智慧就是 指学生对文 学作 品的语言有一 定的敏感 笔者先 让全 体学生初读 诗歌 ,读准 字音 ,找 出重音,划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