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下面将会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乐器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来介绍满族萨满音乐的特点。
满族萨满音乐的节奏鲜明而有力,通常以步伐舞蹈的节奏为基础。
在表演中,乐手会敲击乐器,用力度稍大的力度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以引导舞蹈的进行。
这种节奏感往往让人感到紧张和激动,具有很高的动感和舞蹈性。
满族萨满音乐的曲调丰富多样,变化多端。
从曲调上看,满族萨满音乐的主旋律常常比较简单而朴实,但在演唱和演奏的过程中,艺人会进行自由即兴演绎,使得曲调变化丰富,富有个性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在夜晚祭祀活动中,满族萨满音乐的曲调往往会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律和序列,以引导整个祭祀仪式的进行。
满族萨满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多数是口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包括二胡、马头琴、板胡、唢呐等,并且还会配合口弦乐器如月琴等作为伴奏。
竖笛、铜锣和大鼓等打击乐器也常常被用来加强节奏感和表达力,使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和生动。
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一般是以集体合唱和舞蹈为主体。
在音乐表演中,萨满会带领一群信徒或仪式参与者共同演唱和跳舞,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在这个过程中,萨满会先奏乐器,然后带领群众齐声高歌,配合舞蹈动作,以达到迷信或神秘的目的。
整个表演过程热烈而庄重,给人沉浸在神秘宗教世界的感觉。
满族萨满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曲调丰富多样、乐器种类繁多和表演形式庄重热烈等特点。
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曲调,满族萨满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并通过表演形式将人们带入神秘的宗教世界。
它不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其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点:
1、鼓点丰富、节奏强烈
满族萨满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是鼓,其节奏强烈、节奏复杂。
萨满表演中,鼓声会与舞蹈、歌曲相结合,形成浑厚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这种音乐的节奏十分明显,有着独特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受。
2、严格的音乐组织形式及清晰的曲调
满族萨满音乐注重严格的曲式结构和清晰的曲调。
表演时,演奏者和歌唱者会按照固定的曲式,配合舞蹈和唱腔进行演出。
这种严格的曲式结构和清晰的曲调使满族萨满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排场热烈、气氛热闹
满族萨满音乐表演时,排场热烈、气氛热闹。
歌唱者和舞蹈演员都要穿上盛装,绚丽多彩。
演出现场除了演奏、歌唱、舞蹈外,还会有鞭炮、火球等烟火表演和马术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包括萨满祭祀、婚礼、葬礼等,其中萨满祭祀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萨满祭祀表演时,所有的乐器、歌唱者和舞蹈演员都围绕着祭祀的对象,按照固定的曲式演出。
整个过程中宗教上的神祇,民俗上的舞蹈,音乐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满族文化氛围,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
总之,满族萨满音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成为了世界文化瑰宝之一。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摘要】满族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萨满教,被视为我国东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
至今在满族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文化的传统。
萨满是萨满文化中的主角,萨满的产生与萨满文化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萨满传承对于萨满教的保留、延续以至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萨满满族传承自然崇拜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满族从古至今一直信仰萨满文化,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萨满文化资料。
满族萨满教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有以爱辉、依兰、阿城、宁安、东宁五个地区为中心的萨满教分布区;吉林省有以永吉县、珲春县杨泡乡、九台县莽卡乡为中心的分布区。
辽宁省的萨满教文化已很淡薄了,仅在新宾、凤城等地像留一些残散的手抄资料。
关于萨满教的祝祭活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在大姓望族中,一直是持续未衰。
至今有些姓氏不仅保留了穆昆选举制,而且有“萨满达”传袭礼序,闻族选送年劫男女学习萨满、接传香鼓的礼仪,萨满活动仍深深铭记在满族心中。
多数的萨满祭祀活动已自动改革变得简单,如只保留敬祖,不杀猪,不磕头,不跳神,阎族在老萨满、老穆昆主持下分辈向祖先行礼, ,互相祝福,吃一次喜饭,一天就结束。
目前萨满教已处于衰弱阶段,即将从满族群众生活、记忆中逐渐减弱或消逝。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萨满教的崇拜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此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满族萨满音乐的文化传承

满族萨满音乐的文化传承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它相信在人类世界之外还有神灵世界的存在,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其它的生物或非生物的载体都是神的“授意”。
“宗教是在最原始时代,从人们对于自己本身及其周围的外埠自然的极愚昧、极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萨满教也不例外,人们在无法解释种种自然现象时,会产生对万物自然崇拜的信息,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萨满教。
在我国的萨满教,主要产生和活动于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满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锡伯、鄂伦春等北方的少数民族中。
其中,满族萨满教最为典型,不仅在民间流传,还曾经作为满族贵族的家祭在宫廷中出现过,1747年乾隆皇帝敕撰的《满族祭神祭天典礼》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较为规范的萨满教的跳神仪典。
吉林省自古便是满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满族文化源远流长。
其主要居住在大概今天的吉林市、九台、舒兰、伊通、扶余、榆树和珲春等市县。
其中,吉林市、九台和珲春地区的满族尼玛查氏(杨姓)、锡克特里氏(石姓)、瓜尔佳氏(关姓)、觉罗氏(赵姓)等,至今仍然沿袭着萨满传统的祭礼。
音乐和舞蹈是满族萨满跳神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与神沟通的媒介。
在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呈现了祭器与乐器之合一,乐舞与咒语之合一,娱神与娱人之合一的艺术与宗教合一的形态。
所以,萨满音乐是歌、乐、舞的综合体,也是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体。
古人将音乐视作一种神秘的力量,寄望于通过神器发出的声响以及歌舞的表演而获得神赐的本质,以达到祈神和娱神的功能。
尤其是萨满参与的祭祀仪式一旦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并带有节日特征时,它的娱乐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在萨满社会,跳神治病也是一种普遍性行为。
由音乐传导,并施以某种心理影响的方式调整人类心灵范围内的活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满族萨满舞蹈是萨满“跳神”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舞蹈。
满族萨满祭祀时,萨满作为沟通人、神、鬼魔之间的使者和代言人,通过口念咒语、手舞足蹈“跳神”形式来进行“交流”。
在“请神”“领神”“斗魔”“送神”四个跳神仪式过程中,萨满通过强烈的人体律动,通过质朴、粗狂刚健的动作,以及神鼓、腰铃、铜镜等法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满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满族人民对生活、自然、情感的表达,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满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一、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元明清时期,那时满族皇室和贵族对音乐非常重视,不仅在宫廷中进行音乐表演,还注重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
满族音乐文化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满族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传承历史而著称,其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两种类型。
在民间音乐中,满族歌舞以其朴实、激越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备受青睐。
而在宫廷音乐部分,满族音乐更多地表现出典雅、婉转、华丽的特点,它在古代的满族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象征。
满族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满族人民的情感交流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它不仅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在传统音乐中,满族音乐通过音乐表演、歌唱、舞蹈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了满族人民的历史、民俗和传统美德,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满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音乐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当今社会,满族音乐文化正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式。
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文化工作者对满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承,并在各种音乐演出和活动中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许多满族音乐作品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音乐文化也得到了许多政府和文化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是满族萨满教的音乐形式,它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萨满音乐以其特殊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而闻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满族萨满音乐融合了满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不仅具有宗教性质,还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色彩,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二是神秘与超验。
满族萨满音乐是满族萨满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特殊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手法展现出一种超验的神秘感。
在表演过程中,巫师们会借助乐器演奏、舞蹈动作、歌唱等形式与神灵沟通,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神圣感。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三是奇异与狂野。
满族萨满音乐在音乐结构、节奏变化和演奏技巧上,往往富有奇异和狂野的特点。
乐曲旋律多变,曲调跳跃,节奏快而激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振奋。
演奏者以狂热的动作和嘶吼的嗓音表现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表演形式十分独特。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之四是高度融合舞蹈和音乐。
满族萨满音乐往往伴随着具有强烈节奏感的舞蹈表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构成了满族传统宗教仪式的重要内容。
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相协调,舞者以舞蹈姿态和音乐演奏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乐曲演奏、歌唱和舞蹈。
乐曲演奏是满族萨满音乐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常见的乐器有锣、鼓、箫、笙、钹等。
演奏者通过各种乐器的组合和演奏,演奏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歌唱是满族萨满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演唱者以高亢的嗓音和特殊的歌唱技巧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舞蹈是满族萨满音乐的重要形式,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蹈姿态表达出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崇拜。
满族萨满音乐具有多元化、神秘与超验、奇异与狂野以及与舞蹈高度融合等艺术特点。
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展现出满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及传承发展历史,凝结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显得重要,需要我们加强保护和传承,让满族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满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满族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民间教育的方式进行,历经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发展并保存至今。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方式多样化。
满族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师徒传授和民间教育等多种形式。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环节中,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满族音乐文化,保留着古老的音乐传统。
2. 丰富的表现形式。
满族音乐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著称,不仅有民歌、器乐、舞蹈等形式,还有其它各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满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历史积淀丰厚。
满族音乐源远流长,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音乐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满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
在现代社会,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人们对音乐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满族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满族音乐的文化背景、表现形式、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 创新表现形式丰富。
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满族音乐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形式、新内容。
满族音乐还通过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3. 保护传承工作得以加强。
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满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得到了加强。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满族音乐传承保护工作的投入,促进了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张 烁(绥化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摘要】近年来,满族音乐正式获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项目,这说明地方政府对满族音乐的保护高度重视。
但是保护地方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并非单凭重视就能够让一种逐渐消失的文化得以保留下来。
因此,探讨满族音乐民俗文化与艺术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满族;音乐;民俗文化;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满族的萨满祭祀起源于民间,定型于宫廷。
满族兵起东北,入主中原以后,满汉文化虽然已经融合的难分难解,但在宫廷中仍然保留了萨满祭祀这个民族旧俗,并从形式上加以规范。
满族民间萨满祭祀不像宫廷萨满祭祀那样规范,各哈拉(姓氏)萨满祭祀的程式均有一定的差别。
这里,根据对田野作业资料的研究,对民间萨满祭祀音乐文化与艺术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民间萨满音乐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
如满族的祭杆之俗由来已久,金梁的《奉天古迹考》载:“旧俗,各家亦立神杆于庭,日置米谷,谓供神鹊。
”此风俗至今在民间仍有遗存。
神杆,汉译“索莫杆子”,为一长木杆,此为立杆祭天之祀。
祭天,是指满族萨满祭祀仪式中对天神的祭祀活动。
满语天神为“阿布卡恩都哩”,是宇宙之神的总称,或是泛称。
满族因地域和姓氏不同,所信仰的天神多寡不一,少则十数位,多则百余位。
众神之间和睦相处,每位神祇均是天国之中平等的成员。
萨满信仰保持着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特质,在祭天活动中得以充分显现。
通常,在满族萨满祭祀活动结束后,便于次日的早晨卯时中刻,太阳刚刚出来时举行祭天典礼。
满族初民时期的祭天活动是在山上或田野举行的,这是由狩猎民族生活方式决定的。
后来满族从渔猎转向了农耕,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祭天的方式也相应作了改变。
不仅有些姓氏祭天的仪式改在屋内进行,程序也复杂得多了,唯有在院中立一个神杆,还算能见到一点郊祭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
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萨满教;满族;神本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
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
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
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
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
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
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
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
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
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
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
比之许多少数民族音乐来说,萨满文化的音乐可说是世界类型之中当之无愧的了。
萨满教作为萨满音乐的一个载体,为萨满音乐提供了其生活环境。
萨满教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中满一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萨满教和其他原始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其宇宙观是大一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万物有灵的理念,因此萨满教也可以说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它积淀的层面很多,其蕴含哲理极为深刻。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萨满文化作为了维系氏族、家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精神支柱。
在东北诸族中,尤其是满族对萨满文化形成继承是比较突出和完整的。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古老的渔猎民族,萨满信仰始终贯穿了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并且使满族与其他民族在血缘、语言、饮食、起居、习俗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吸收。
在《还珠格格ⅱ》中“皇太后的寿宴上出现了蒙尔丹假扮萨满法师而受到了皇太后的极大尊敬”完全可以看出萨满教在满族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二)、萨满教主要是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而出现的。
在这种仪式下,萨满音乐应运而生。
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分为民间和宫廷两种:民间的萨满祭祀是尚未完全形成宗教形态的“自然宗教”,或者说是“原始宗教”,而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已初具人为宗教的特征,尽管它还并未彻底完成这个过渡。
关于满族萨满的职能,《黑龙江志稿载:萨满“跳神有跳家神、跳大神之别。
祭祀用者为跳家神,族中人多能之,亦为家萨满;其专以治病惑人者,为跳大神。
”满族“跳家神”的活动,民间称之为“家祭”;“跳大神”的活动民间称之为“野祭”。
后者,今已不多见。
由此可见,满族的萨满活动的分类按萨满所司之职能和作用可分为两种,即“祭祀性”的和“治疗性”的萨满活动。
对萨满个人来说,有的专司祭祀之职;有的除此职能之外,还兼行治病的职能。
(三)、在萨满的祭祀仪式上,那些具有法器职能的物件形成了萨满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乐器。
如依姆钦、西沙、轰勿、哈尔马力、托力、嚓拉器、单鼓、同肯等。
依姆钦,汉译“神鼓”、“手鼓”,俗称“抓鼓”。
目前民间已经没有满语称谓,通称“抓鼓”或“神鼓”,是满族萨满乐器中鼓类的代表性乐器。
萨满认为依姆钦威力无比,它是萨满作法的重要工具。
萨满相信可以通过依姆钦从神灵那里获取无穷无尽的超自然力量,以驱魔逐妖、惩恶扬善。
同肯,汉译“抬鼓”。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同肯为“铁箍鼓”,配有专用的鼓架。
目前民间已经没有满语称谓,通称“抬鼓”。
在满族萨满那里,同肯的音响主要象征雷鸣。
同肯的作用主要是配合依姆钦以及其它乐器烘托气氛和统一演奏速度。
同肯音量洪大、饱满,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使用得比较频繁,是萨满祭祀仪式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西沙,汉译“腰铃”,亦称“摇铃”。
目前民间已经没有满语称谓,通称“腰铃”。
它是满族萨满乐器中的重要乐器,许多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西沙的记载,在清宫萨满祭祀中也是必备之器。
满族萨满认为西沙的音响是神来、神走时震动的声音,“相传腰铃是天神阿布卡赫赫围在战裙上的东西。
它们震颤的声音使恶魔耶路里害怕、头晕,因此被打入地底下。
萨满腰铃撞击,意味着萨满升入自然宇宙,身边风雷交鸣,行途遥远广阔。
”因此西沙是镇邪驱妖之器,它的声音是神灵行走的象征。
西沙是满族萨满驱魔逐妖的主要武器之一,在萨满祭祀中与依姆钦配合最多、最为密切。
依姆钦与腰铃的配合,是满族萨满乐器中最为典型的标志性配置。
轰务,汉译“晃铃”。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有两种译法,一是从其形制特征而言译为“铃杆”,一是从其象征意义而言译为“神铃”。
目前民间已经没有满语称谓,通称“晃铃”或“神铃”。
在满族的萨满仪式中我们看到,神灵来临之际都有轰勿的铃声相伴,许多神祗都是踏着清脆而又神秘的铃声下界的,即轰勿的音响象征着神的降临。
只有神灵出现之时的仪节里,萨满才把供奉在神案上的轰勿请下,与依姆钦和腰铃一起演奏。
嚓拉器,汉译“拍板”。
亦称“扎板”,目前民间已较少使用满语称谓。
嚓拉器为木制,不同地区流行的嚓拉器,其板片多寡不一;各片上端开有2个小孔,用皮绳相联结,下端可自由开合。
哈尔马力,汉译“响刀”,亦称“神刀”,民间俗称“哈马刀”目前民间已经没有满语称谓,通称“神刀”。
金属或木制。
在刀背和刀把上串联若干金属小环,舞动时“唏哩哗啦”作响,是满族萨满趋魔逐妖的武器。
托力,汉译“铜镜”,在东北萨满信仰诸族中非常流行并且通用。
早在女真人时期,萨满跳神:“各持两镜,高下其手,镜光闪烁。
”在满族萨满看来,托力常常是那些能够发光的天体的象征,如太阳、月亮、星辰等。
披在萨满的前胸与后背,曰“怀日背月”,起到避邪照妖的作用;挂在腰间,曰“日月相环”,取其日月相追、相映之意。
将托力悬挂在萨满身上扭动起来“叮当”作响或挂在腰间舞动,其作用与西沙相似,为“镇妖驱邪”之用。
单鼓,亦称“单皮鼓”、“单环鼓”、“太平鼓”等。
它是满族萨满所用鼓中的另一种类型,属握执型的单面鼓。
从目前的田野考察来看,这种形制的萨满用鼓主要在满族汉军旗人的萨满祭祀仪式中使用。
据说单鼓起源与“烧香”活动这种萨满仪式的起源相连。
有些传说,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与单鼓主要在汉族中流传密切相关。
众说纷纭之中,一是来自于民间的口碑资料,一是来自于学术界对汉族“烧香”与满族“跳神”之间的源流关系而作出的判断。
大概是满族的先民们十分相信鼓语通神的作用,所以无论之中那种乐器,鼓和铃声都是主要的,他并非是音乐词典中乐器,而是与神沟通的语言工具,他们坚信没有它们,萨满不可能与神搭言,也不能获得神启,萨满也就完不成神灵和人之间的沟通。
满族和萨满祭祀,要经过从人到神又由神还原为人得人格转换过程,即:请神——神灵附体——代神立言——还原。
神灵附体,此时,各种乐件大作,节奏骤紧,迅速制造出神秘、空幻,使人神情迷离的氛围和非人间的情景,在这种氛围中,以一种无以伦比的情绪在萨满心中统摄和跃动。
似有一种汹涌的力量迫使他不由自主的向天界升腾……萨满的这种心理体验和整个过程,并非独享,而是伴随鼓、乐、歌、舞一爆言发,传达给围观之人。
通过萨满代言,宣示神谕,再由辅祭者解释与他人、实现了由个人体验向群众告知的整个过程。
萨满中的乐器——作为祭祀中的祭器,则是其与妖魔鬼怪战斗的有效武器。
如萨满使用鼓来模拟各种能帮助萨满驱魔逐妖的辅助神的声音(虎啸、豹吼、野猪嚎叫等)在击鼓的同时再伴有西沙、轰勿、哈尔马力等的加入,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和威力,给萨满增添了莫大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当发现魔鬼时,便更加猛力的打击尼玛琴并疯狂的摆动西沙、轰勿等,以惊吓和驱赶他的对手,为族人寻找安康,消灭怯痛。
由于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握着封建政权居的民族,它善于并且有机会与主流文化有机融合,加之萨满信仰体系的开放性,从而萨满文化始终在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绵延不绝,而萨满音乐也自然而然的在一代代传承着。
二、萨满音乐文化的特点通过以上对萨满音乐文化形成的方式和其组成部分的描述,它的特点也就凸现出来了。
首先,由于萨满仪式音乐在观念的层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异,所以,萨满的音乐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音乐形态依然体现了原始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满族对萨满教的继承尤为突出,所以满族与其他具有萨满信仰的民族会有所不同其次,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传承除了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还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萨满那里,收藏着世代相传的“神本子”。
这种神本子是面对满汉文化逐渐融合中,“满语渐废”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主要是为萨满从事祭祀活动的“备忘录”,它不是通过文人为了阅读而进行的文学创作。
所以在这些“神本子”中记录和保存下了大量原生态的满族萨满祭俗。
三、萨满音乐文化研究及价值韩国西江大学丹尼尔·基斯特教授的《韩国萨满祭礼的象征性戏剧》一文,在实地考察韩国萨满祭礼的基础上,揭示了萨满仪式的象征性意义和仪式中的戏剧因子,提出“一个完整的萨满仪式或祭礼是戏剧和宗教崇拜的结合”的观点。
这对于探讨戏剧发生学和萨满仪式的意义,均有借鉴价值。
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副主席石文炳先生在《满族石姓火炼金神述略》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满族石姓家族放“火炼金神”(跑火池)的程式,认为满族大神祭是一种完全原始,不受规范的典礼。
通过对满族萨满音乐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它的价值:在寻找人类艺术起源途径方面;在认识人类原始艺术思维形式方面;在建立人类原始音乐模式方面;在发现人类音乐演化规律方面;在探讨满族民族审美观念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无限拓展,一方面萨满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不断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消失,另一方面,萨满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它所反映出的“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又使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