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鄂伦春族 萨满服饰

1.云卷纹样。这是鄂伦春族萨满服饰标志性 的装饰纹样。 2.植物图案与纹样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的植 物图案纹样 ,包 含有各种 花朵 、缠枝等 。 具体来 说 ,主要有南绰罗花、穿枝花 、缠 枝花 、叶片花 、团 花 、卷草等 。 3.动物图案与纹样。鄂伦春族 萨满服饰上的 动物图案纹样 ,大部分并非一个动物整体 , 而是经 常选取动物的一部分进行刺绣 ,最常 见的以兽角 、 兽爪图案纹样为主。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一、 造型种类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主体是萨满神服 ,萨满神 服主要包括神帽、神服、神裙 、披肩、鞋靴 以及神服 上的配饰等。而且 ,尽管北方有很 多少数 民族都 信奉萨满教,但不同 民族 的 萨满服饰在造型上差 别很大。 鄂伦春族在萨 满神帽上造 型为“ 羽式神帽” “ 角式 神 帽 ” ,
谢谢观赏!
而且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在造型上也充 满 了原始 感 ,比如其萨满神裙缀有 12 条 宽条带 ,这种做法 很 明显是把萨满法师 比 喻为原始 的鸟类 ,而这种 无章法的服饰艺 术装扮 ,显然属于原始 的无意识 范畴 。
三、鄂伦春族萨满服饰的纹样图案,这些 纹样 图案装饰在 萨满服饰 的边角各 处 ,尤其在萨满神帽 ,神服的袖 口、 衣襟、 长袍 的腰部到膝盖处 ,萨满神 裙 、披肩乃至鞋靴甚 至飘带上都有纹 样 图案 。 纹样图案种类 鄂伦春族萨 满服 饰使用 的纹 样 图案形 态万 千 , 这些图案纹样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
二、艺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
1.神圣性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作为宗教服饰 之一,其体 现 出的神圣性是萨满宗教文化 最显著的表征。
2.怪诞美 在鄂伦春族萨满 服饰 中,很多 人在感受到神 圣性的同时 ,还通常会感到怪 异性 ,这种怪异性甚 至充满了恐怖和惊悚 感 。这是 因为 ,萨满文化尊 重“丑” , 甚至以“ 丑” 为美 。
传统的记忆——鄂伦春萨满的口述及其解读

去请住在十八站的萨满赵立本( 男) , 当时他 们( 关扣妮 及 家人 ) 就住 在 呼 玛 河 的 南 岸 , 就
在 十八 站 和 嘎得 干之 间的 那 个 地 方 , 他们 当
皮的萨满服 , 根据每个 萨满的贡献和功劳腰 部 的 飘 带 的条 数 都 不 同, 贡献 多 的腰 部 飘 带
地 —— 加 格达 奇 。 由 于其 儿 女 都 住 在 呼 玛 县 , 所 以春 节前 关金 芳 阿姨便 带 着表 姑 姑关 扣 妮 老人 回
车将我接 回关阿姨的女儿家 , 家里人都非常热情 , 还 为 我准备 了丰 盛 的晚 宴 。 经过 短 短 的接 触 , 我 充分 感受 到 了鄂伦 春族 待客 纯朴 、 诚 恳 的性 格 , 紧
意, 这里 的雪 依 然 很 厚 , 车外 是 零 下 4 2度 的极 寒 全程 访谈 均 由关金 芳 阿姨担 任翻译 。 ) 天气 , 看 着窗 外被 白雪 覆 盖着 的 田野 、 住 房 一 晃而 过, 我 的 心情 也 愈 加 紧张 起 来 。下 午 l 6时 , 终 于
到达 呼玛 县 白银 纳 乡 , 关 阿 姨 的大 儿 子 一 曼 哥 开
就 多, 就是 赵 里本把 我 治好 的。
时就住在 那里 了, 然后我和关佰 宝就过呼玛
听了关扣妮 口述 “ 捋神仙 ” 流程后 , 我认为 ,
河去 找 赵 立 本 去 了, 请 来 以后 他 也 开 始捋 神 鄂伦 春族 萨满请 神 过程较 之蒙 古族 萨 满 的请 神过 仙, 捋 出来之后 说她 的神 是从 南边 来 的 , 是 妈 程来 说 , 相 对 要 多 出一 个 “ 捋” 的过程 , 鄂 伦 春 族 妈祖神 还 有一 些狐仙 什 么的 , 我 太 爷就说 : 我 萨满请 神 之前需 将 预请 的神仙 在该 萨 满所 拥 有 的 孙女 不 能接 , 她 快要 结婚 了 , 自己娘 家这边 的 众 多神仙 中“ 捋” 出来 , 即查 出该 神 仙 的根 源 。这 神 不 能 带到婆 家 那边 , 能 不能 叫到 关佰 宝 ( 关 一 步骤完 成之后 才 进入真 正 的请 神仪 式 。而蒙 古
呼玛河流域鄂伦春族萨满服饰的研究

用于装饰的元素主要包括形状,结构和颜色。一般的模式是在图 纸上绘画出用于装饰的物品,这也是设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 同时具备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特点,其中作为精神方面的代表 主要是因为其功能主要通过物品的装饰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 使其从中心情愉悦。
呼玛河流域鄂伦春族萨满服饰的研究
作为中国东北历史最为久远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人们世世代代 都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他们经常会更换住所,并且以捕 猎动物为生。由此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使用驯鹿的人”。
由于他们长期在山林中生活,他们的信仰有着非常浓郁的自然崇 拜特点,鄂伦春族信奉萨满。特别是黑龙江省呼玛河流域,是鄂 伦春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并带有浓郁的狩猎经济特色。
鄂伦春族的萨满服饰以狩猎文化为主要背景,服饰多以动物毛皮 缝制,由丰富多样的图案组成,色彩鲜艳,且具有强烈的宗教文化 气息。他们通常在本民族的重要节日中举行一些隆重的庆典,此 时他们往往会穿上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
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萨满就会穿着自己的 神服进行祭祀。萨满服饰造型奇特,色彩搭配鲜艳,神秘而富有 含义,让人们无法忘却它的美。
但时过境迁,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萨满所谓的鬼神说已 经不复存在。有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的新一代鄂伦春族人民更相信党和 政府,使得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萨满人与萨满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即将濒临灭绝。本人在 调研过程中通过走访发现,黑龙省呼玛河流域萨满神人只剩关扣 尼一人,我觉得这是令人非常担忧的事,这不仅是鄂伦春族的文 化,同样也是整个华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有关鄂伦春萨满服饰的文化传承下去。 萨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物就是服饰,在萨满每一件服饰上,都 有着原始宗教信仰的各种信息,无一不体现出萨满对鬼魂的看法。
鄂伦春族春祭

鄂伦春族春祭宗教活动_中国鄂伦春族第二节宗教活动鄂伦春族信奉的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的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
鄂伦春族的萨满在其社会生活中曾占有重要地位,其祭祀仪式也别具一格。
一、春秋祭春祭是具有节日色彩的群众性祭神活动,是集体的颂神谢神的活动。
春祭是萨满的集体祭祀活动,所有萨满都参加,以老萨满为主。
春季祈祷仪式一般是在四五月份。
漫长的冬季结束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每到这时,鄂伦春族人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春祭大典,邀请萨满请神保佑,庆贺春天的到来,因为它给人们带来新气象、新希望。
春祭时,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准时赶来参加,携带新鲜的天鹅肉、大雁肉、野鸭肉等祭品,意为奉献给神灵。
仪式的场地要选在河边的沙滩或经常跳神的地方,搭起一个很大的“斜仁柱”,在“斜仁柱”的中央要直立两根杆子。
鄂伦春语叫“土如”,即神架,是神降临的地方。
在两根杆子顶端,分别系一块红布条和一块黄布条,以示吉祥。
在两杆之间距离地面30多厘米高处,要横绑一根小杆。
这个横木,意为神椅,是萨满接神、迎神的圣位。
在“土如”的两边,各有1个门卫守护神,鄂伦春语叫“倒腰灭”,是用柳(杨)木刻制而成,有6~8寸高。
每位参加祭典的人要选好自己的位置席地而坐,儿童则自由选坐。
祭典仪式很严肃,严禁嬉笑打闹,在场内只能听到跳神及伴唱者的声音。
请神跳神是在夜间举行,连续跳两个晚上,第三天早上约8点钟把神送走。
客人来了,必须先敬火神,以示对神和主人的尊重。
向篝火敬烟敬酒,向火神敬拜。
萨满请神跳神时,需有二神承担告知的人,鄂伦春语叫“心吧谭”,专门向神灵、参加的人员告知,二神起上传下达的作用。
充当告知的人,向神通报,人们为什么要春祭请神,要做什么,准备了什么贡品,什么人参加等。
萨满唱着神调,跳着神舞,击鼓跳跃,边唱边舞,祈求神灵保佑,猎获丰收,人们幸福安康。
参加仪式的人们配合萨满咏唱神调,场面庄严肃穆。
人们迫切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没病没灾,平安顺利。
鄂伦春族的信仰

鄂伦春族的信仰鄂伦春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崇奉多神。
“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是他们信奉萨满教的核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萨满教认为山岳、树木、动物、河流、岩石,等等,都有灵魂,并相信这些自然物种赋有超自然性能或把它们奉为神圣而对之崇拜。
因为这些才是人类生命所依、生存所系的依赖对象。
鄂伦春人对各种自然物都无尚的崇拜,对古老的树木、高大的石堆和一些奇怪的影子,都认为有神,不敢轻易触犯。
鄂伦春人在信仰萨满教中,把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当成某种神秘力量和神圣事物,并对之进行祭祀崇拜活动。
这种独特的宗教活动,充满着万物皆有灵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
在他们心目中,太阳、月亮等天体的“神性”是因为太阳、月亮可以在茫茫林海中为打猎人指示路径。
实际上,他们崇拜的真正对象并非“老虎”、“狐狸”、“太阳”、“月亮”等本身,而是它们所象征的天神、祖先神或其他神灵而已。
就那鄂伦春族猎人最崇拜的山神“白那查”来说,它是深山之主,是主管山中一切动物。
人们如想狩猎顺利,就必须对之崇敬礼拜。
打猎如有所获,须将猎到兽禽供祭。
平时吃饭饮酒也得首先向之供奉。
只有这样供奉、祷告和祭祀,“白那查”才会在你狩猎时予以恩赐,使你有所捕猎,否则你就将一无所获。
但是他们崇拜的并非是在大树上画的有眼有鼻有嘴的人面“形态”,而是主宰与支配整个森林的那个“神灵”。
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那查”是鄂伦春人所依赖和寄托的特定自然环境中的美好象征。
除“白那查”以外,鄂伦春人还膜拜众多自然神。
萨满教是西伯利亚和中亚各民族自古以来的信仰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就是萨满。
萨满是神明和精灵的代理人,既是巫医、降神者、说预言者、秘传者的占卜者,又是宗教祭仪的祭司。
他们认为与超自然的神明和精灵有着特殊交往,某个神明和精灵在一定的场合下附在他们的身体上,借他们的口直接宣示神灵的旨意。
综观鄂伦春人信仰的萨满教以及萨满供奉的众多神像,无疑得出这样的结论:鄂伦春人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忠实信徒和虔诚信仰者。
古代萨满文化对鄂伦春民族文化之影响

古代萨满文化对鄂伦春民族文化之影响陈晓燕(大兴安岭地区文物管理站,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作者简介】陈晓燕(1964-),女,黑龙江双城人,大兴安岭地区文物管理站站长,副研究馆员。
【摘要】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这支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保留着通古斯族系一脉相传的渔猎文明,弘扬着北部边陲独具魅力的璀璨文化。
其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受到萨满文化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文化;萨满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7)01-0059-02在祖国极寒的高高兴安岭上,生活着一支勇敢顽强的鄂伦春族人。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后裔,世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之中,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期。
这些追逐迁徙的野兽而来到黑龙江流域的远古猎人,开创了黑土地上文明先河,其中萨满文化便是最为传统和悠久的宗教文化。
自古以来,鄂伦春族便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打猎为辅,他们过着以桦皮围屋、骑射而行、食兽肉、穿兽皮的原始游猎生活,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自然的力量生存。
1953年党和人民政府为他们建立了鄂族新村,至此,鄂伦春族人民过起了下山定居生活。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鄂伦春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逐步得以提高,他们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萨满教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满、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信仰的一种地方性迷信宗教活动,组织活动的人被称之为“萨满”,他(她)们就是神灵的代表者。
他们不只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更是人类与自然进行抗争的精神力量。
即便是着眼现代,充满渔猎色彩的鄂伦春族文化,也充分展现着萨满文化的元素。
一、“苏恩”与“密塔哈”鄂伦春皮袍是以保留原色的狍皮制作而成,在鄂伦春语里叫做“苏恩”。
这种皮袍不仅原料为狍子的兽皮所制,就连缝合衣料的线也是用狍筋经过搓制而成。
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

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鄂伦春族的历史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
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
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
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
只是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
清廷对于鄂伦春族的统治,迭有变迁。
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
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
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
每年清廷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
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
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
管辖系统上,其中3路划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管辖,l路划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鄂伦春族名义上分别置于伪黑龙江省和兴安北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
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
1945年8月获得解放。
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鄂伦春族的婚丧习俗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
鄂伦春族的特色文化节日有哪些

鄂伦春族的特色文化节日有哪些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
那么你知道鄂伦春族的特色文化节日有哪些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鄂伦春族的特色文化节日鄂伦春族主要颁布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鄂伦春一词本意为使用驯鹿的人或是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信奉以万物有灵为主观念的萨满教。
此教与其民族原始观念紧密相连,崇拜自然,图腾和祖先,“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
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
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
在众多神中,火神是他们最崇拜尊敬的神明之一,在春节和篝火节这两大最具特色的节日当天,鄂伦春人都会进行拜火神的仪式。
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
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和篝火,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鄂伦春族家庭都要进行“送火神上天”的仪式。
主要形式是燃起一堆篝火,然后面对篝火燃香,并将一块肉和一杯酒抛入火中。
在去别人家拜年的时候,客人通常也要带上肉和酒抛入主人家篝火中。
每年六月十八日是鄂伦春族最盛大的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
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
鄂伦春人对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
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材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
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鄂伦春族萨满的产生及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只能在(古代文献)、人类学调查材料、鄂伦春人的民间文学以及现存的萨满祭祀活动中研究和探讨其产生的时代及背景,一般说来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
1.鄂伦春人的崇拜演变与萨满的由来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其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诸如峻岭、奇特的树木、变幻云朵、电闪雷鸣等,皆认为是某种神奇的力量在指使着。
祖先们认为包罗一切的宇宙天神“恩都力”主宰。
山有山神“白那恰”栖息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主宰山中的一切飞禽走兽。
火有火神“透欧布坎”,它不仅给人以光明的温暖,又可以使树木山林变为灰烬;风有风神“苏义哈”,它一旦发怒便可使树木拔地而起,大地一片荒芜。
除外还有雷神“阿克的恩都力”、太阳神“地拉恰布坎”、月亮神“别亚布坎”、北斗星神“奥伦布坎”等在整个自然崇拜中,鄂伦春人对山、火及北斗星更加崇拜。
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
那里人们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运动与本氏族有血缘联系,因而加以崇拜。
鄂伦春人对运动的崇拜是同狩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身上。
在祖先的眼中,人不及动物的地方太多了。
既没有惊人的力量,又没有快捷速度。
因此,他们崇拜这些为人所没有的动物的固有之本质和力量。
同时,狩猎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早期,鄂伦春人的狩猎工作十分简陋,在猎获凶猛野兽过程中,时常受到野兽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于是,在这种与猛野兽的生存斗争中,由于人的软弱而又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
在鄂伦春族的动物崇拜中熊是最普遍的。
至今,这个民族对熊仍有许多禁忌。
诸如:不能直呼其名“牛牛赫”。
而称雄性为“雅亚”(祖父)、雌性为“太贴”熊死了,不能说死了,而要说睡着了。
而且要为熊举行风葬仪式。
在鄂伦春族民间口头中保留着大量祭祀熊的萨满曲调。
对于马的崇拜,也是其民间文学中反映较多的。
如:说唱《波尔卡内莫日根》、《英雄格帕欠》、《阿拉坦布托》中皆讲述了神马救主人的母题。
今天,在部分鄂伦春聚居区,一些老猎人还保留着供养神马的习俗。
在现在保存的萨满服饰上仍可见到绣制的鹿、鹰、蛇等动物的图案。
祖先崇拜,是在母系氏族的晚期产生的。
鄂伦春人的祖先崇拜表现为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阿娇儒布坎“。
他们深信本氏族的祖先,生前是氏族中的英雄,死后仍是本氏族的保护神。
这“毛考代汗”、“根特木耳”、“吴达内”皆是鄂伦春人神话传说中的传奇英雄。
鄂伦春人认为“阿娇儒布坎”不但能保佑子孙后代平安,还可以为后代消除灾难。
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种崇拜最后发展成为各种祭祀活动,从而出现了勾通人与神灵之间的萨满。
“萨满”一词,鄂伦春语译为“先知”、“智者”。
崇信萨满教的鄂伦春人认为,萨满是勾通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它可以代表人向神祈求幸福,消防灾难和疾病。
因此,在鄂伦春人心目中萨满备受尊敬和爱戴。
鄂伦春族的萨满没有特权。
男妇女皆可充当。
男萨满为“尼然”萨满,女萨满为“阿戏”萨满,男女萨满地位平等。
传说鄂伦春族最早的萨满是女性,名为尼产。
充当萨满的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世袭,另一种是得重病或怪病久治不愈,而请了萨满跳神之后就好的人,可能成为萨满。
今天,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关扣尼,就是得了重病请萨满跳神之后当了萨满。
据关扣尼老人回忆,16岁那年去草甸上找马,突然胸口发闷,傍晚才勉强走回家中,结果一病不起。
三个月后请氏族的萨满乌力彦(女性)跳神但无效果。
后又请了关白宝萨满跳神治病,但病情仍不见好转,最后,父母只好请生活在布拉嘎汗名声显赫的赵立本萨满。
赵立本萨满对其父母说:这小姑娘的病,只有当了萨满才能治愈。
于是家人为关扣尼做了一件神衣,一切准备就绪。
由赵立本萨满亲自请神,祈求神保佑病人,平安生活。
关扣尼就这样当起了萨满。
鄂伦春族的萨满一般分为“阿娇儒”萨满、和“德勒库”萨满两种。
“阿娇儒”萨满,即氏族萨满。
最初一个氏族基本上只有一个萨满,随着氏族组织的逐渐解体,分居各地的氏族组织因祭祀活动的需要,又出现了不起各自的萨满。
“德勒库”萨满意为流浪萨满,他不属于某个氏族,可以到任何一个氏族中去跳神,也可以搬到某一个氏族去居住。
多数鄂伦春人认为,“阿娇儒”萨满带一定的专业性,一旦成为萨满就要终身从事宗教活动。
平时,他们同凡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来维持生活,无任何特权。
2.萨满的神衣及法具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
神衣,鄂伦春旗号称之为“萨玛”。
多由鹿皮缝制。
长约四尺左右。
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
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
整个神衣约有五、六十斤重。
神帽,鄂伦春语称之为“奔波里”。
它的骨架最早用约十公分厚的皮子制成,后逐渐用铁代替帽子系一铁圈,上面为十字形半圆顶,在十字半圆顶上多安有两只三杈或六杈的鹿角。
铁圈和铁梁全用各色布条缠起来。
帽子的一圈缝上各色布条穗子,帽子的正面多坠十条串珠,遮住眼睛及半个面孔。
萨满的法具主要有神鼓和档式。
神鼓,鄂伦春语为“文吐文”。
是扁平的单面鼓,呈椭圆形。
鼓架多用松木制成,鼓面为狍皮和犴皮制作。
鼓的背面钉有了皮条做的十字把手,上面装有三个铜或铁环,手伸进去就可将鼓拿起。
神鼓用之前,都要用火烤一烤,使鼓面绷紧,敲击时发出清脆宏亮的声音。
鼓槌,长约一尺,是用狍腿皮包裹鹿筋制成的。
手柄处要系一个皮绳套,用时可套在手指上以防脱落。
档式是萨满专门登记神灵的法器。
多由松木制成。
是一个长约50公分的四楞棒,上端系有各色的布条。
每当萨满跳神之后,便将请到的神登记在档式上。
即在四楞档式上刻下豁口,豁口多意味着请的神多。
据说被登记上的神,永远不离开萨满,并为他服务。
萨满的神衣由妇女制作,鼓和槌由男人制作。
萨满的神衣及法具由萨满自己保存,平时不用时,放在桦皮箱或盒里,妇女禁止触摸,更不能用脚踩.3.萨满统领的诸神鄂伦春族萨满统领的神总称为“斯文”。
在所有通古斯语民族中,“斯文”、“绝文”、“色翁”等这一组发音近似的同根词,都具有有“神灵”,“萨满所领的神”、“萨满的助手神”等含意。
只有通过“斯文”的帮助,萨满才能具备非凡的神力。
萨满所领的斯文不仅仅是一个,而且是好几个,甚至几十个。
谁领的神越多,谁的法力就越大,鄂伦春旗萨满的斯文即属于自然崇拜的神,如:山神、太阳神、风神、雷神,还有属于运动崇拜的獾神、狐狸神及祖先崇拜的阿尼冉神库力斤神。
鄂伦春萨满统领的诸神大多有偶像,有:松木雕刻的,狍皮缝制的,野草绑扎的,马尾编织的,也在直接绘制在兽皮、布和纸上的。
这些神像多放在桦皮缝制的神盒里,挂在“仙人柱”背后的树上。
1980年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的一定鄂伦春人在拆旧房时出土了一套神像、神偶。
其中用木片刻成的偶像有24个,这24个木刻人像,腰部皆围了狍皮。
用木片雕刻太阳、月亮、星星、鱼、小鸟等偶像37个;用布或纸来成的水彩画17幅。
这些神偶分别装在4个桦皮神盒中。
鄂伦春族萨满的主神为“阿娇儒皮坎”。
神像用松木刻成,也有画在布上的。
萨满多向它祈求保佑氏族人丁兴旺、平安幸福。
依次还有“玛鲁布坎”(家庭保护神),“楚卡布坎”(马神),“奥毛西莫口”(专门保佑儿童的神)。
除此还有一系列掌管疾病的神。
总之,鄂伦春族萨满所领的神究竟有多少,任何人都难以回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些神由于逐渐被人遗忘而消失,但也有不少新的萨满神灵产生出来,如从外族传入的“吉雅其”(财神),“敖律布坎”(狐仙)娘娘神等。
从鄂伦春族萨满统领的诸神中,可以看到鄂伦春人所信奉的神,是同其狩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萨满的跳神仪式鄂伦春族萨满的跳神仪式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
一是为人治病,二是举行祭神仪式,三是教萨满跳神。
为病人治病多为傍晚进行。
跳神前,主人要在自家门前点一篝火,看热闹的人们围着篝火坐一圈。
当夜幕降临,萨满便穿上神衣,戴上法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走到篝火旁,盘腿坐在“塔绕兰”(萨满专用的垫子)上。
闭上眼睛开始慢慢击鼓请神。
这时有人要用点燃的“神开路(爬山松枝,点燃后香气很浓)熏一熏萨满的四周,据说,这样才能清除污浊空气,以便神灵尽快附件。
不久,鼓声加紧,萨满开始全身抖动,下巴哆嗦,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双目紧闭,表现出神灵附体时是痛苦状态。
这时,有人拿来一团烧红的木炭,放在萨满脚前,以示为神引路。
萨满鼓声突然停止,表示神已正式附体。
这时附体的祖先神借萨满之口询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坐在萨满后面的“扎例”(二神)就要替病人回答:“因有人生病,请您来治病”。
这里萨满再次边击鼓,边吟唱,通过神先神逐一恭请统领的诸神,探寻病人冲犯的是哪个神。
当病人突然发抖时,萨满便知他冲犯了某个神,这时萨满便会狂怒起来,边击鼓边吟唱,情绪高亢,鼓点密集。
与此同时,扎列也要随声附和,不仅要附合其音调,而且要流利地回答萨满提出的问题。
围坐在篝火旁观看的人们,有时也要随声附和。
不时发现“者!者”的声音。
有时为了制服魔鬼,萨满还要当场作法,以示与鬼博斗。
如:吞针、吃火、踩火等。
萨满跳神治病的时间长短不一。
一般视病人的轻重,短则半个小时,长则1-2个晚上。
新萨满学习跑神,冬天要在“仙人柱”内举行,夏季则在外面宽阔的场地上举行。
跳神之前要将神像、供品安放在供桌上。
供品多是天鹅、野鸭、狍子及各种禽兽的心血。
新萨满第一次学习跳神通常要进行三天。
第一天要在夜间开始。
新萨满装备好之后,在“塔绕兰”附近慢慢击鼓,十分钟后,逐渐处于恍惚状态。
这时老萨满在前面领路跳起来,新萨满在后面学习其动作。
老萨满先请自己的主神,然后把所有的神灵的名子都念一遍。
诸神灵到齐后,新萨满把供品中各种禽兽的心血斟在酒杯敬神,由老萨满代诸神灵喝下去。
然后新萨满边跳边讲自己氏族萨满的历史。
新萨满学习跳神活动要持续到次日清晨。
届时,要将供奉的祭品全部煮熟。
二神“扎列”唱一遍祭神歌,然后参加仪式的人们,同新老萨满一起共食祭品。
当日夜晚,人们仍在原地方集中,老萨满在这一晚上要给新萨满教会所有的跳神动作。
第三天,跳神仪式在白天进行。
这一天新、老萨满要把请到的神灵一一送走。
此后,在2-3天内再举行两次学跳神仪式,老萨满新萨满的任务就完成了。
鄂伦春族萨满的祭神仪式,每1-2年举行一次。
一般多在春季举行。
笔者1990年春季有幸参加了中国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孟金福萨满主持的春祭仪式。
当时场地建在呼玛河畔的一片沙滩上。
孟金福选好场地后,人们在场地上搭了一个很大的“仙人柱”。
在“仙人柱”的中央矗立了两根木杆,鄂伦春语称之为“土如”,意为“神梯”,是神降临的地方。
在两根杆子顶端,分别系一块红布和黄布条,以示吉祥。
在两杆之间距离地面一尺多高处,要横绑一根小杆,这小杆意为神椅,是萨满接神、迎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