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
最新东北民俗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东北民俗社会实践报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的研究团队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实践调研。
本报告旨在展示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我们对东北地区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东北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除了全国普遍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外,东北地区还有特有的冰灯展览和雪雕比赛,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关注了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
东北二人转、皮影戏和满族刺绣等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在当地人民中流传。
通过访谈和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老年人中受到欢迎,年轻一代也开始对这些传统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尝试将它们与现代元素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比如,萨满教在某些地区仍有其影响力,当地的一些节日和仪式中仍然可以看到萨满教的影子。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迷信习俗正在逐渐被科学知识和现代价值观所取代。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民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政府和社区采取积极措施,如设立文化保护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等。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东北民俗的理解,也为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提出了建议。
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东北的民俗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未来的世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萨满教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对萨满教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从上古时期开始,人类就一直在探索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并创造各种各样的宗教。
其中,萨满教是一种起源于中亚的古老宗教形式。
在全球各地,萨满教都曾经有过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对萨满教的研究,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影响。
萨满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主要分布在中亚和北亚地区,包括蒙古、西伯利亚、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等地。
其教义主要是信仰自然力量和灵魂,以此来捍卫人类免受邪恶灵魂侵害。
在萨满教的体系中,人们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有灵魂。
萨满教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
人们需要与神灵交通、祈祷、拜祭,以保护自己,并保持自然和谐。
萨满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最早的是一种图腾崇拜的文化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萨满教。
它始于游牧民族,并在西伯利亚原住民之间广泛传播。
萨满教的信徒通常被称为“萨满”或“巫师”,他们作为神职人员,以自己的神力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目前,萨满教已经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受到了众多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是,萨满教的文化遗产依然流传于世,对各种宗教以及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萨满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福建、陕西、青海等地。
对萨满教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复杂的历史学课程。
在萨满教的主要传播区域之外,中国也有着一些萨满教的信仰者。
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大连等地,仍有不少人信仰萨满教,并传承了一些传统的巫术信仰。
在这些地区,萨满教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之中。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萨满教已经衰落,但它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却不可忽视。
萨满教对中亚和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产生了影响,它被认为是语言、音乐、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源头之一。
在中国,萨满教的文化遗产和影响使得当地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体系,尽管在现代已越来越边缘化,但它的文化遗产和影响依然流传在各种形式中。
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依然可以在萨满教的文化遗产中找到心灵的安慰和启发。
五大特色美食彰显黑龙江饮食文化1

一、满族的饮食文化:满足饮食习惯的产生与黑龙江省的气候、动植物等资源、宗教习惯有关:面食是满族人喜欢吃的传统主食,过去统称为“饽饽”。
比如东北地区、北京地区常见的饮食如:粘豆包、粘火勺、驴打滚(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波力叶饽饽、粘糕、打糕等,这些食品大多是用“黄米面”为主料,包以小豆馅蒸制而成,有的外面包上波力叶、苏子叶等树叶、菜。
还有一些满族风味的点心食品,比如:“萨其马”等。
养猪是满族传统的家庭畜牧业,是满族最喜食用的肉类。
受到了满族的“萨满教”祭祀文化的影响,猪肉的民间做法以煮、炖为多,都是切成较大的块(片)烹制,吃起来既“解馋”又“顶饿”。
比如,东北地区常见的红烧肉、方子肉、拆骨肉以及最著名的“白肉血肠”等,都是这种风味。
除了时鲜蔬菜外,满族人还十分喜食蘑菇、木耳等山林里生长的菌类食物以及冬天每家都渍的酸菜和以“薯、豆类”制作的五大特色美食彰显黑龙江饮食文化特色炖菜风干香肠与松仁小肚“列巴”和“沙一克”冰果俄罗斯大餐黑龙江人大部分为山东移民的后代,山东人带来了齐鲁文化,包括鲁菜。
又有土著的满洲饮食文化和部分俄罗斯饮食文化。
三种饮食文化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炖”提起炖,那可是满族人的发明。
把肉、各种蔬菜以及粉条、豆制品等放在一起炖,所谓"烂炖"。
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
有所谓的八大炖。
北京人最认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也不错。
土豆熬白菜如果加进去五花三层的薄猪片、粉条、黄花菜,也相当不错。
氽白肉(血肠)那是地道的满族菜。
现在又发明出得莫利炖活鱼,又有鲶鱼炖茄子。
把别的食品跟鱼一起炖,那食品往往带有鱼的鲜味。
苏伯汤也是一种炖菜,是俄罗斯人的。
牛肉、土豆、卷心菜(大头菜)、西红柿四样一块炖。
剔除掉卷心菜和土豆,就是牛肉炖柿子。
现在黑龙江有专门的炖菜馆,又有以经营氽白肉血肠为主的杀猪菜馆。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萨满是北方多个民族最原始的信仰,早在人类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就已经广泛存在。
萨满文化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从远古时期一直走到了今天。
现如今,在长春周边地区的一些满族氏族中,依然保存着这些原始的、活态的萨满文化遗存。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以及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在一定范围内,萨满文化得到了重视与保护。
在长春地区,有以萨满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观光园,也有以萨满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另外,在政府层面,长春市九台区还被命名为“萨满文化之乡”。
一、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的祈祷祝福之意在过去,萨满是氏族、部落中主持大型活动的人,作为氏族中通灵的人为本氏族祈福祛灾。
当面临一些重大活动、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疾病、重大节庆、丰收渔猎等情况时,一般都要举行氏族全体的大型祭祀,目的是谢神、祭神,祈求氏族平安顺利。
现在看来,实际上,萨满不仅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凝聚力的动员,是氏族部落成员的一种心理慰藉。
现如今,萨满祭祀活动的流程、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祈祷祝福之意没有改变。
这些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对活动的顺利举行,人人康泰吉祥的期望之意。
例如,每年秋季,长春九台区都会组织“满族丰收祭”活动,祈求丰收吉祥。
活动现场有“震米”“打糕”“领牲”等满族特色活动;每年夏季,长春双阳区会举办“双阳梅花鹿节”,萨满亲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鹿茸等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表达的就是萨满最原始的祝福之意;每年冬季,各种冬捕活动中也都会有萨满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开网顺利,渔业丰收。
二、萨满的祭祀活动丰富了现代民俗活动内容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是萨满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
在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一直以来,人类都是以集体的形式生存发展的,而在这些集体性的活动中,需要有统一的告示、协作、配合、调度。
而现代民俗活动中也需要一种“天命”的仪式感,萨满祭祀活动会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饱满,强化整个活动的仪式感。
东北文化中的萨满教因子及其重组

序等 , 无 不 打 上 了 宗 教 的烙 印 。 社 会 文 化 是 一 定 的 经 济 条 件 的 产 物 , 而 这 些 条 件 又 是 其 地 理 环 境 的 产 物 。 东 北 地 域 广 袤, 旷野莽林 , 既 有 着 辽 阔 的沃 土 , 又 有 着 连 绵 不 绝 的 崇 山 峻岭 , 由此 形 成 渔 猎 经济 , 某 些 动 物成 为 萨 满 教 的 图 腾 。 《 契 丹 国初 兴 始 末 》 载 : “ 复有一 主 , 号 日涡 呵 . 带 野猪头 , 披 野 皮, 居穹庐 中, 有事则 出, 退 复 隐人 穹庐 如 故 。 ” 这 就 是 古 代 森 林 民族 的 萨满 举 行 仪 式 时 的 “ 野 猪 神 附体 ” : 戴猪头 . 披 猪 皮, 仿 猪声 , 除 了 显 示 是 萨 满 的标 志 外 , 也 为 了 保 持 特 有 的 神秘感。 本 文从 萨满 教 和 文 化 的关 系角 度 恩都里造了人类 , 用 野 草 做 人 的头 发 .
斗败 了妖 魔 , 开 创 了 人 类 世 界 。至 今 已 成 为 中 华 女 性 代 表 的 “ 旗袍” 是 由满 族 宫 廷 中 的 女 性 服 装 演 变 而 成 。 满 族 服 装 色 彩鲜 艳 , 纹饰 图案 大 多采 自萨满 教 神 话 传 说 , 既 有 二章 图 案, 也 有 动物 图腾 的 图案 , 像 风 凰 图 案 在 有 权 终 的 达 官 贵 人 中是 非 常 常 见 的 。服 饰 的附 加 装 饰— — 荷 包 源 自 “ 玛 玛 口
东北 文化 的 重 组 应 当采 取 多元 化 的 视 角 , 积 极 借 鉴 萨满教 中 的有 益 因子 [ 关键 词 】 东北 文化 ; 萨满教 ; 重 组
[ 中 图分 类 号 】 G1 2 7[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2 2 3 4 ( 2 0 1 3 ) 0 6— 0 0 4 0— 0 2
浅析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习俗文化影响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7 ) 0 5 — 0 0 1 6 — 0 3
萨满 教 的起 源 “ 萨满” 一 词指 的是 兴奋 、 不 安 和狂 悖 的 人 , 通 常指 的 是那些 通 神 的巫女 一类 的人 。 蒙古 萨满 教早 期是 因尊 崇祖 先 而产生 的 , 其原 始 的功 能就 是 保护 人们 的 财产不 受 危险 。 保护 人们 免遭 疾 病瘟 疫 或者
M a y 2 0 1 7
浅 析 萨 满 教 对 东北 地 区 习俗 文 化 影 响
王佳宁
( 大 理 大 学 , 云 南 大 理 6 7 1 0 0 3 )
摘 要 : 萨满教历 史久 远 , 史记 载 萨满教起 于原始 渔猎 时代 。 萨满教 的理 论根 基 是 万物 有 灵论 。在 佛 教、 道教 等 其他 宗教 流 入北 方之 前 , 萨满教 几乎 占据 了北 方 宗教 的 一 片江 山 . 并 且是 北方 各个 民族 重要 的 祭祀 仪 式 。但 是 随着 文化 的融合 与 冲撞 , 北 方 大部 分 开始 转 向新 的 宗教 信 仰 。 但是 依 然 有一 些地 区和 民族
第3 8卷 第 5期
2 0 1 7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 。 1 . 3 8 N o . 5
依 旧封 为主 流信 仰 , 这 种现 象在 东北地 区表现 极 为明 显 。 萨满教 作 为 东北地 区的原 始 宗教 , 它对 东北 文化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要点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珲春一中历史杨柳中文摘要:萨满文化是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形态,以萨满教为主要载体的萨满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现象都有极大的影响。
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满族人世代信奉萨满教,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积极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主要探讨了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以及萨满文化对满族民俗的影响的角度,略述了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研究萨满教对满族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满族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萨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现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灿烂的文化开始衰败,因此关注满族的宗教信仰,保护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萨满文化满族民俗关系引言萨满教是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
“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其中记载“兀室(即完颜希尹)奸猾而有才。
……国人号为珊蛮。
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1]。
按照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萨满”一词的涵义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的人。
在萨满教中,萨满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中介,按女真语解释,则为“天仆”。
不过,萨满教不能如此简单的定义,萨满教作为一个复杂的宗教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我国学者孟慧英曾对萨满教作了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阐述,“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2]。
满族的萨满教信仰,在北方各个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之中,最具有代表性。
可以说满族萨满教是整个萨满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分支。
以“萨满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业已渗透并融入到满族民俗中,成为满族的共同文化心理。
随着满族历史的不断的发展,萨满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浅谈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浅谈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作者:张欣阳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满族传承于我国古老的民族靺鞨,发源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并在与不同民族的融合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本文以满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发展、满族文化的特点为主要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满族历史;满族文化;东北地区一、满族文化形成的过程满族的先祖最早发源于现今我国长白山一带,以渔猎为生,拥有着近七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满族的先祖有不同的名称记载,氏族部落时期称其所居之国为肃慎,将其居民称之为肃慎人,到了汉代又有挹娄的称呼,在南北朝成为勿吉,隋唐为靺鞨,宋元明时期称为渤海、女真,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的文化与习俗发展演化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满族。
由于满族是一个后期不断融合形成的民族,它的文化综合性很强,其信仰与语言特点传承了肃慎的新开流文化,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文明、隋唐时期、辽金时期、清时期这几个关键阶段,按照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女真、建州女真、满洲、满族的顺序发展。
(一)早期文明新开流文化是我国较为典型的古文明之一,属于新石器时代,起源于北方地区,由于早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以兴凯湖为主要的生活生产场所,围绕着这一地区形成了人类集群,从出土的石器、古期、陶器等文物来看,那时的肃慎人不仅具有了一定的手工艺制作能力,并且开始通过制品的纹饰与雕刻内容来记录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出土了早期的图腾制品,代表着信仰的出现。
相较于前期的新开流文化已经较为成熟,从部落演变为城郭,肃慎人的数量明显增加,关于满族先祖的早期文明已经勾画出了轮廓。
(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隋唐将居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成为靺鞨,这是满族先祖的第一个自称。
靺鞨分为七个部族,包括粟末靺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等,其中粟末靺鞨在唐朝时期以归顺与政府,逐渐完成了汉化,而黑水部由于位于东北的最北部而对肃慎文化传承最为完整,同时在辽金时期向女真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满教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后,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演化成为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北方民族在萨满教的影响下形成的风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是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情节,为基础的包括民居习俗、消灾治病习俗、曲艺习俗、岁时岁月习俗、文学艺术习俗、地域习俗等等。
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人们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1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格局的影响
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
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
”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
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
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2萨满跳神是东北地区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
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
萨满跳神主要经过请神、降神、送神三个阶段。
其中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萨满通过脱魂或凭灵,即使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根据病因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除祛疾患的目的。
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
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
拜请萨满,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由“博”接待(男巫,二神)并经过“鄂都干”(女巫,大神)的同意,可以治病。
2.1请神,“博”和“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九块铜镜,身带六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通过吟唱神歌,萨满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萨满还在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2.2降神,就一般程式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
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2.3送神,降神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只不过不像请神那样虔诚恭敬。
3萨满教对东北民间曲艺的影响
东北民间说唱在发展上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以清朝中叶为分水岭,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世居民族。
其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
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
东北地区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艺人,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
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
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4萨满文化
萨满教在民间留传许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为现今研究萨满以及地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因素。
神话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奥而神秘的精神家园,神话是早期人类文化的结晶,但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绝迹,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至今流传着关于驴头太子、以及各种女神的传说,在当地也出现了特有的大布苏文学。
5萨满教的地域性
萨满教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信仰观念、祭祀内容与形式,祭品的种类,祭场的选择等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
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域的依赖性愈强,而这种依赖感正是原始萨满教产生与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人们对地域环境的情感在萨满教中得以宣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萨满教的地域色彩,在萨满教观念中,神灵都各有祈居和各自的管辖范围。
对氏族地域环境的重视,反映在萨满教中,就是对地域神祈的敬祀。
因此,北方诸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习俗,凡因迁屋、狩猎、捕鱼或从事其他劳动而要离开旧址时,必定要打扫整洁,掩埋污秽杂物并杀牲谢神,离开旧址,行前举行谢神的仪式时要在主要的林莽、石崖、路口刻画路神,山神像祝祭。
到了新的居址,必先由萨满杀牲献血诚祭,各个氏族部落传统的祭礼也深手地域环境的影响,狩猎民族对山神、猎神的崇拜尤为突出,渔业民族更为重视对江神,海洋的祭拜,草原游牧民族则以天神为主要崇拜对象,各氏族的祭礼也因地域环境和崇拜对象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强烈的地域文化是萨满的特色。
萨满教的衍生物,不是萨满教本身的错误而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糟粕,我们在对待萨满教这一传承久远的宗教的时候,要抵制其不好的因素,发扬积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出版社,2003年9月[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
[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