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启蒙运动
中国近现代两次启蒙运动的缺陷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两次启蒙运动的缺陷研究论文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前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近现代两次启蒙运动的缺陷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近现代两次启蒙运动的缺陷研究全文如下:启蒙的实质是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成为自己”的自由,它涉及自我与自性、个性、共性等定位坐标点的关系。
如果以自性、个性、共性作为个体自我定位的三个醒目的坐标点,那么,从自性到个性再到共性,反映的是角色意识统合功能次第加强的运动态势,反之,从共性到个性再到自性,则划出了主体意识分化倾向日益明显的运动轨迹。
就此而言,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合大势至为简单明朗,虽然历经无数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表相的政权更迭和治乱循环,但角色意识代表的统合趋向和功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亘古未变,个体自我的主体意识一直没有孕育、催生的机会,这是由拒绝分化、敌视个体的文化、政治的大环境、大气候所决定的。
因此,趋于分化、多元的以自性定义个体的角度几乎被挤压成边线重合的直线---一个未经开启的平面,定义的问题被置换为定位的问题,“我是谁?”的本体追问转变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一联系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现实,这种问题的置换既显示了文化惯性作用的强大,也受制于不得不如此的客观情境。
具体而言,需要重新确认的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认同,更涉及社会、民族、国家、文化等为个体自我认同提供资源和定位坐标的对象,两种认同的调整、变化呈互动关系,后者因其数量和规模优势对前者具有更大的统摄和裹挟效应,在重要性排序上,从学理和现实两方面都明显向后者倾斜,这种倾斜有其伦理正确性、历史合理性和文化必然性。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关系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教育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中国的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这一时期,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革。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崇尚西方思想,推动思想启蒙运动。
这些思想与教育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倡导了新学堂,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理念。
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教育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种思想渐渐流传,也引发了中国各地教育改革的浪潮。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了新式学堂条例,学堂也逐渐从以前的农民协会中脱离出来,这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1905年,伍连德和胡适等人创建了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新式学校,这些学校追求的是西方的教育模式,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教育相结合。
同时,教育改革也引起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教育才是真正的中国教育,新式学校只不过是模仿西方而已。
因此,教育改革的推行也是一场持续的斗争。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始于20世纪初。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化运动者提倡百家争鸣、自由思想、科学理性,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认为,儒家教育导致中国的智识停滞,需要重新审视。
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如反对继承传统文化,主张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应用。
同时,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现实,关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对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三、教育改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关系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旧的教育模式,让中国的教育与时俱进,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而思想启蒙运动的目的在于挑战儒家思想的传统权威,开放人们的思想视野,使其更加开放。
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互动是相辅相成的。
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运动,为何会吹起一股“中国风”?

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运动,为何会吹起一股“中国风”?在作为冲破中世纪欧洲黑暗的第一缕微光——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思想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继续迈着步伐向前行进,走过了“宗教改革”,就来到了“启蒙时代”。
在欧洲的历史乃至世界的历史上,启蒙运动无疑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表明人文主义对人性尊重的强调转变成为了对人本身解放的要求,具有划时代性的里程碑式意义。
从此欧洲摆脱了“黑暗时代”,进入了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光明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发生于欧洲,但启蒙思想家们却在东方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发现了自由和平等精神,并备受其鼓舞。
因此在启蒙运动中,诞生出了一股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热”。
为何明明是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却宣扬正处于封建专制巅峰的中国的思想呢?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契合了启蒙运动反宗教愚昧的精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教育弟子们对鬼神之类的事物要敬而远之,而不是去崇拜鬼神,这种精神最终被继承下来并贯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始终。
相较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注重“人”的本身。
例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人要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外界赋予;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强调人和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被当时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是一种“自然神论”,即要求人们无需求助于所谓神的启示,而是依靠自己格物致知,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这无疑与中世纪欧洲宗教的黑暗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那时的欧洲,由于天主教教徒众多、势力强大,教皇地位空前提高,甚至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天主教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对内实施愚民政策,大肆宣扬神学,而将传统的自然科学与哲学视为异端邪说,并对大批哲学和自然科学大师实施迫害,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民的思想牢牢掌控在神学之下;而对外则不断扩张,称自己为“正统”,而对于其他异教徒进行残忍的迫害,最终天主教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实现了欧洲的“精神一统”。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其中,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传统的扭转、新思潮的兴起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三个方面,探讨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一、文化传统的扭转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以及内忧外患的局势加剧,中国人民对于旧有传统的支持度逐渐下降。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倡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一,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象征,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清朝晚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其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解构。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潮,例如“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等。
他们试图用现代科学与西方文化来重塑中国的精神面貌,改革旧有的文化传统。
其三,新教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些新式学校取消了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开设更多实用的科目,如数理化、外语等。
这些变革使得年轻人接触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新思潮的兴起清末民初,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社会民生问题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文化和思想,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
首先,启蒙思想的传入。
启蒙思想是欧洲启蒙时代形成的,主张理性、宗教宽容和人权等理念。
这些思想通过翻译和传教士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国。
启蒙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
其次,新文化的引进。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社会在思想、科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使中国思想家开始思考传统理论的合理性,西方文艺作品的引进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风格。
中国近代文化的启蒙与现代化

中国近代文化的启蒙与现代化中国近代文化的启蒙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启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历史节点之一。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值一片肆意的萎靡不振,“太平天国”以及刚刚结束的鸦片战争,都给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出现过一批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激起了中国人思想上的火苗,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这个期间处于一个相对处于文化滞后的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儒学为主流的文化国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
进入十九世纪末,西方启蒙思想体系已在欧美得到普及,而中国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但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因此,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工业化和文化变革,这需要中国文化的启蒙。
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启蒙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影响及其成就,被视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历史贡献。
首先,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被赞誉为中国文化启蒙的代表。
他们都是学识渊博、为国家民族大事着想的思想家,他们的著作往往包含了对中国前朝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且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这样的创新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
严复的《西铭》和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他们的代表作。
其次,胡适作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在此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倡导了新文化的思想,是第一个提出“新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现代性文化、解放思想和反叛保守文化,也表达了深深地爱国情怀。
胡适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简史》、《文学改良刍议》等。
除了以上的思想家之外,还有复旦、北大、南开等众多的大学方面也在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这些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才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新的知识渠道和科学研究的支持条件。
同时,这些学府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进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发展。
早期启蒙: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

早期启蒙: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早期启蒙是指一种教育方式和思想传播方式,它主要出现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的欧洲。
在这一时期,启蒙主义思想掀起了一股思想革命,提倡人类自由、平等、知识与理性。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国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却存在显著的不同。
在欧洲,启蒙运动是通过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的笔墨宣传、文艺作品和出版物的传播来推动的。
而在中国,启蒙则主要是由经学、哲学等传统文化的学者来推动的。
此外,中国的启蒙思想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修养和德育,而不像欧洲一样强调自由理性等现代意义上的东西。
中国早期启蒙的一个奇特现象是“读书无用论”的流行。
这种思想认为,读书只能给人带来虚浮的学识和空洞的道德规范,对于实践生活是没有用处的。
这种观念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尤为盛行,成为反对儒学教育的主要声音。
其代表人物有如曾国藩等。
然而,在这种反传统教育的思潮中,也不乏一些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以及实践是认识真理的途径等。
这些思想家不仅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西学中兴。
西学中兴是一种综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西方的科学与理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融合,从而实现中西合璧、互相补充。
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从日本传入中国,成为早期启蒙运动的一大标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与欧洲有所不同,但它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启蒙运动虽然未能像欧洲一样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它却为中国人开拓了思想的新天地。
它成为了一条不断创新和进化的道路,为后来的改革和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启蒙: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

早期启蒙: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摘要】中国文化的早期启蒙运动是一个奇特现象,它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却又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本文从背景介绍、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早期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化传统对其的影响以及思想启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同时分析了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局限性。
结论部分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早期启蒙,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意义在于推动文化的进步和革新,展望了中国文化启蒙的未来。
通过对这一奇特现象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影响。
【关键词】早期启蒙、中国文化、思想、文化传统、冲突、影响、局限性、发展、意义、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早期启蒙运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奇特现象。
背景介绍起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落阶段,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志在改革的知识分子开始了中国早期启蒙运动,试图通过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运动极大地挑战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制度,引发了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变革之风。
本文将探讨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化传统对该运动的影响、思想启蒙与文化传统的冲突等问题,旨在探讨早期启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局限性,进而展望中国文化启蒙的未来。
1.2 问题提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启蒙运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在研究早期启蒙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启蒙运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如何被理解的?这一问题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涉及到对启蒙运动的实质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的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保留中拓展,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
深入探讨早期启蒙运动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把握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如何理解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
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五四”的研究从“五四”刚刚行过高潮就开 始了,近百年来各式各样的研究者对于“五四”发表了为数 甚巨的文章与专著,甚至有学者说“ 可以说,大凡研究中国
思想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对“五四”发表过自己的 见解”。因此“五四”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姿
中国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18世纪的欧洲先哲们的 际遇不同。后者寻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前者 则是以抛弃(或者至少是揭露) “科举心态” 、“盲从” 以及摒弃习以为常的“为社会所拑制” 的国民性为己任。 ——《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 遗产》 按照作者的看法,中国启蒙运动具体的诉求便是“反传 统”与“批判国民性”。
当然,当今学界对于“五四”不再特指1919年的那场运动,其起点 是比较明确的,一般以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 的开始为肇始,而在其延续性上却有不同的争议。作为革命语境下的 “五四”,一般地,以1921年中共的成立作为广义上“五四”的终结。 然而作为启蒙运动的“五四”的历史范畴却是不明晰的。 按照李泽厚先生“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的观点来看,作为启蒙 的“五四”是一直持续的,而作者的观点与李先生也是基本一致的: “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 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 价是多么的高昂。” 然而特别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却似乎是如 同欧洲启蒙运动之前的“文艺复兴”一样,虽然在论述具体的人上作者 没有做出明显的割裂,但是在本书中这种心理上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群体,边缘知识分子实继承了“学生”社群初起时的“中 间”或“过渡”特征。由于他们不论身心都徘徊在城乡和精英与大众之 间,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起到了联系和勾通城乡及精英与大众的功用。 所谓边缘,本是双向的,即一脚踏在知识分子一边,一脚踏在不能读写 的大众一边。这样一种两可的特性使其有时恰更容易被双方接受。知识 分子可见其知识的一面,大众则见其通俗的一面。 ——罗志田:《近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首先注意到如何建成现代国家的 问题,后来才注意到启蒙。” 作者认为“体用”分离的“中体西用”模式是在逻辑上 相悖的,作者认为体用必须是统一的,“西用”与中国传统 价值任然是背离的,无法解决“体”的问题便难以发挥“用” 的功能。(洋务)
对于传统学说和科举制度的质疑是具有前进性的然而这 种前进性被辛亥革命所打断。(维新) “人们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基本 条件”(革命)
本书加上序言和结论一共有八个部分,在一次读书会 里完整的叙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取了与“五四”启 蒙以及知识分子这两个主题双相关的一些部分与大家分享。 序 言:启蒙在现代中国的特殊性 第一章:新一代的形成 第二章:代际合作与论争 第三章:“五四”启蒙运动 第四章:政治暴力的严峻考验 第五章:走向新的启蒙 第六章:“五四”的启示 结 论:启蒙的持久挑战
中国历史转型的三个时代特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以农村为革命 基地;从封建世界观中解脱。
现代化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紧张的关系:是反帝以救国 还是反封建以启蒙。
中国的启蒙在其现实制约之外(与传统宗法的斗争)还要面临着 “非中国化的责难”,这是特殊的,这种责难似乎又是在肯定了中国传 统价值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的激进分子愈是提倡文化相对主义,人们便愈加猛烈的指责 他们企图把西方现代化思想输入并改造独特的中国文明。” “即使在 今天,他们仍必须在忠于国家民族的思想指导下,去发掘并应用其批判 理性。”
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名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现 代史研究。生于罗马尼亚,犹太人,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现 任教于美国康州威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1979 -1980年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除了历史研究之外,她还写 作诗歌和短篇小说。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英文初版出版于 1986年,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初版。作者1979-1980 年曾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当时她访问了 时仍在世的“新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许德珩、俞平伯、叶圣 陶、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张申府和梁漱溟,也访问了诸多 “五四”那一辈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们、当时六十多岁的知识分子。 在序言中,她最后说:“我领悟到了我十年来始终未曾真正掌握 的‘五四运动’的意义——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 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 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是开始五四知识分子开始公开的分化,一部分人退出了运动的行 列,另一部分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坚持国民思想启蒙(或者 说继续传播焦虑)的人却微乎其微了,这才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救亡” 压倒了“启蒙”。
对于“五四”的总结从“五四”发生之时就已经开始 (罗家伦: 《“五四运动”的精神》,1919.5.26),然而 将“五四”明确地与“启蒙”扯上关系还要等到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时期,而最早全面论述“五四”启 蒙精神的著作是何干之1947年出版的《中国启蒙运动史》。 建国以后由于官方为“五四”定调为“反帝反封建的爱 国学生运动”,对于“五四”启蒙性质的研究便销声匿迹了。 到八十年代“解放思想”的浪潮中,这一主题才又被广泛地 关注,其中本书作者的“五四”启蒙观是当时一个比较重要 的观点。
由启蒙主义向激进的社会行动主义蔓延,启蒙被替代。在官方对于 “新潮”的批评中以此为据认为“新潮”从革命的学生团体钝化为了改 良主义的标志。然而官方并没有认识到“新潮”学生们进行的是一场比 现实的革命更加艰难的思想上的革命,他们在推动启蒙扩展之后便再也 掌握不了——或者是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思想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这 一洪流的动向。
色”,这也正是“五四”能持续吸引后来学人注意的一个重 要原因,然而也由于这种原因,似乎“五四”便成了莎翁笔 下千人千面的复仇的王子了。 “五四”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华人世界,然而 做为一场对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深远影响的运 动,自然也会吸引国外研究者的目光。《中国的启蒙运动— —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便是出自美国籍学者舒衡哲之手, 而正是这位西方学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五四”的 又一个不同的剪影。
对于给启蒙运动——不特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下定义的时候,康德给出了最现代化价值的答案: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 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 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 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 动的口号。 《什么是启蒙运动》---康德
作者眼中的“五四知识分子”仍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作者认为 这批青年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比较少,政治阅历浅,所以比他们 的老师们(新文化运动早期的启蒙知识分子们)要更具有理性(这种所 谓“理性”毋宁说是一种盲目的革命性。当然,按照作者的观点这种理 性是有意识的启蒙选择,然而在我看了却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必然。), 所以对政治行动不像先生辈们那么悲观,封建价值观的抨击更为猛烈。 (《呐喊》自序里表明了早期启蒙知识分子的这种悲观情绪) 这一观点应该包含了两个意思:第一,作为启蒙运动的五四运动其 启蒙性需表现在广泛的基础之上的;第二,与欧洲启蒙的长期准备不同, 中国的启蒙几乎是一瞬间便到了高潮。(这真是浪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