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不良反应的研究

甘草不良反应的研究

【摘要】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应用会发挥作用,但应用不当产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对甘草的毒副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甘草;毒副作用;使用禁忌

甘草是临床医生十分常用的药物,开完处方,医生往往信手添上一味甘草。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说,尊称“国老”。它性平味甘,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但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甘草毒副作用的报道越来越多。现综述如下。

1 甘草毒副作用的概况20世纪50年代,《德国医学周报》报道,甘草的急性中毒症状,有血压增高和血容量增多所致的头痛、眩晕、心悸、心源性喘息和血钾降低所致的心悸、体倦怠、重度腹胀。20世纪60年代雷巴斯报告,甘草对胃溃疡效果良好,但会引起高血压和浮肿。在1968年科恩报告,给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 mg/d)时,肝炎好转,但血压升高,引起低血钾及低血钾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剂量为2~5 g/kg(po)时,可见电解质作用(ip,钠潴留及钾排泄),甘草的溶血作用较弱。日本卫生部管理条例规定,对甘草甜素剂量超过100 mg/d或甘草的剂量超过2.5 g/d(iv)的患者,必须予以紧密监控。1968年荷兰医学杂志报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儿童和成年人,由于盐类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浮肿,并往往伴随着高血压,舒张压常达13 kpa。另报道300 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现严重反应。对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应。1974年加拿大报道,甘草浸膏引起的副作用对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发生。新西兰报道,有4名妇女每天服用25~200 g甘草,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终因甘草慢性中毒而住院。另外,还观察了14人,每天服用甘草100~200 g,1~4周后,血钾浓度急剧下降,血浆中的结晶凝乳酶活性明显减弱,其中4人患有低血钾症。据日本学者报道,甘草酸每日剂量超过500 mg,连续1个月即可产生假醛固酮症,250 mg时,有的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日本东洋医学会副理事长在使用汉方时意外发现,芍药甘草附子汤引起浮肿,炙甘草汤引起大量出汗,甘草人参汤引起黑便,还有甘草泻心汤引起腹泻[2]。1984年我国临床报道,老年病人及贫血病患者用甘草,最易产生水肿,尤其是贫血病,每日用甘草10 g以上,连续4~5 d即可发生水肿。同样长期服用复方甘草片也会出现上述症状[1]。《本草正义》云:“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误得甘草,便成满闷,其则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盛故尔”。故止呕降逆剂多不用甘草,这是因为以治饮食及湿热停积胃肠的方剂,轻者内消即可,重则须通下,加甘草不但无益,反而为害。总之,不论单味甘草或甘草的复方制剂,只要长期服用或短期大量服用,都会出现水肿、高血压、低血钾、四肢无力、头晕头痛等的不良反应,这与其有盐皮质类固醇样作用有关,男性较女性多见。临床一般不宜大量使用。若必须大量久服甘草,可配适量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并宜低盐饮食,以预防或减轻滞钠排钾、浮肿等的副作用,故应用此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2 “十八反”的研究海藻、芫花、大戟、甘遂反甘草,为后世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此也成为不可一用的禁区。但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所载甘遂半夏汤中有甘草和甘遂。《汤液本草》胡洽治痰癖用芫花、大戟、甘遂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医宗金鉴》中的通气散坚丸方中的海藻和甘草,海藻玉壶汤里也有海藻和甘草。《本草新编》载录也有海藻和甘草同用。近年来,有人取海藻和甘草与其他活血化淤、软坚消瘤药物同用,佐以止血之品相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不仅无副作用,而且疗效显著。对于甘草的毒性问题,研究工作者们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结果不一样。有人用小鼠ld50的方法测其毒性反应,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小鼠ld50量随着下降[3]。有人对十八反中甘草的中药配伍组成c,l,t,g丸进行诱变试验,结果对ames法ta98和ta100株均无诱变作用;在枯草杆菌重组修复试验中也未表现dna损伤作用。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 1.概述 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1] 2.化学成分研究 2.1化学成分 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2.2甘草酸 甘草酸异名甘草皂甙,甘草甜素为一种五环三萜皂苷。分子式C42H62O16,分子量822.92。由冰乙酸中结晶出的甘草酸为无色柱状结晶,mp约220℃(分解),[α]D27+ 46.2°(C2H5OH),易溶于热的稀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其水溶液有微弱的起泡性及溶血性。甘草酸在甘草植物中常以钾盐、钙盐形式存在,是甘草甜味成分,其盐易溶于水,于水溶液中加稀酸即可析出游离的甘草酸。这种沉淀又极易溶于稀氨水中,故可用作为甘草酸的提制方法。甘草酸与5%稀H2SO4在加压下,110℃-120℃进行水解,生成2分子葡萄糖醛酸及1分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是甘草甜素的皂苷配基,也是甘草甜素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 2.3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水解产物,分子式C30H46O4,分子量470.64,18-βH构型为针状结晶,mp256℃,[α]D20+86°(乙醇),易溶于乙醇或三氯甲烷;甘草酸单钾盐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过滤、干燥,可得白色甘草次酸粗品。 2.4甘草黄酮 甘草黄酮又名甘草甙,分子式C21H22O9,分子量418.39,水合物为无色针状结晶,mp:212℃-213℃。 2.5甘草多糖 为葡聚糖,GBW是从甘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它是由单一葡萄糖残基组成,分子量4000,[α]D20+86°= +120°(c= 0.1,H2O),该多糖溶于水及二甲基亚砜,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水解产物经薄层色谱法(TLC)及其衍生物的气相色谱法(GC)分析,发现仅含单一葡萄糖,为α-D-葡聚糖。 2.6质量控制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 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 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 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 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

(整理)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2008-12-12 02:42:57) 转载▼ 标签: 分类:中医批判 健康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

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 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文献】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13]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14]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15]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 [16]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17]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18]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19]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此外。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祁增,郑炳真,刘金平,李平亚* (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130021)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期刊中有关甘草生物活性作用的文献,对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解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抗胃溃疡作用、抗肿瘤作用、镇咳祛痰作用、解痉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甘草与芫花等中药合用的相反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甘草;生物活性 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s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were reviewed, Glycyrrhizae has anti-liver injury, detoxific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anti-ulcer effect, anti-tumor effect, antitussive and expectorant effect, antispasmodic effect, adrenal cortical hormone-like effect, and Glycyrrhizae-Daphne anti-drug combination effect. Key words: Glycryrrhizae; Biological Activity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 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传统中药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多样,药理作用多样。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现将近年来甘草药理作用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抗肝损伤作用 甘草能减轻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肝脏变性和坏死。华碧春,等[2]研究发现甘草对黄药子致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提高CYP450酶活性,抑制CYP2E1、CYP3A4的mRNA表达起作用。张改平等[3]发现甘草提取物对鼠肝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地抑制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并能防止线粒体肿胀和ATP酶活力下降,降低蛋白质羰基化水平,以及具有有效清除线粒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杜金梁,等[4]发现甘草水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引起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景晶,等[5]研究发现甘草总黄酮具有抗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关。尹昕茹[6]发现甘草次酸(GA)对对 皮下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陈少茹[7]报道了GA具有缓解CCl 4 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纤维化的作用,其抗纤维化功效可能是通过增强Nrf2核转录及下游目的基因调控,影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郑艳[8]发现经甘草酸二铵或甘草次酸给药,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组肝脏外表成不同程度好转,血液中ALT与MDA含量减少。陈云华[9]对比研究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发现这3种成分对人肝细胞醋氨酚损伤均具一定的保护作用。高雪岩,等[10]研究发现甘草总皂苷能降低小鼠肝组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CCl 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DL-乙硫氨酸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 4 保护作用。 2 解毒作用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讲解

甘草甜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李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甘草的功效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本文中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药理作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甘草甜素是从药用植物甘草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混合物质的通称。,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甘草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增强抗体、促进药效、愈合伤口、润肺健脾、活血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加工中。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一300倍。甘草甜素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所以人们又常常把甘草酸称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约占甘草根茎的3一14%,分子式为C42H62016,分子量822.92,熔点212℃一217℃,其结构式为五环三菇皂贰,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甘草甜素的生产 1.1 工艺流程 1.2 工艺要点 (1) 浸提:将含10%水分甘草切碎过20目筛,加6倍水,在85℃一100℃热水中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 (2)蒸发:将提取液蒸发浓缩至原提取液体积约20%。 (3) 萃取: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加95%食用乙醇,使浓缩液含乙醇65%,静置24小时

后过滤。 (4) 酸析:滤去沉淀的植物蛋白和多糖,将所得滤液加硫酸调至pH3,使甘草酸完全沉淀,可得甘草酸粗品,进一步萃取可得甘草酸精品。 1.3 提纯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将粗甘草甜素粉末用95%乙醇溶解,搅拌、静置、过滤。收集滤液,向其中通入氨气使pH值达到7一7.5,过滤得甘草酸钱。用冰醋酸处理得粗甘草酸单钱盐。用85%工业乙醇溶解,用活性炭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经冷却、静置、过滤得结晶的甘草酸单钱盐。若再用95%乙醇重复处理一次,即可得到白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结晶,纯度约95%。 1.3.2 物理吸附法 将上述粗甘草酸单钱盐溶于水中。使浓度达到10%,将pH值调节为中性,将溶液通过装填有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子,产物则完全被吸附在树脂上。用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淡黄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纯度约91%。若再经一次树脂吸附处理,纯度可达98%以上。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将上述粗甘草单钱盐的水溶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可得到甘草酸单钱盐的纯品,纯度可达99%。甘草甜素的收率,日本的工业生产中一般可达75%以上。 2. 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溃疡作用 甘草甜素可有效地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尽管甘草甜素并不直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抑制乙酞胆碱等物质所致的胃液分泌,所以该品是抗溃疡的有效成分。 2.2 抗炎症、抗菌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也可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2.3 抗病毒作用 甘草甜素有干扰素诱导活性对单纯性疤疹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有对水痘、带状疙疹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方面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日本研制出了强力甘草甜素,俄罗斯研制出了尼格里嗦。有关专家认为,两种药物均优于美国学者发明的AZT。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以来对40种临床有效的含甘草方剂进行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试验研究,证实甘草甜素有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糖醛酸甙对各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体外人体肿瘤细胞实验证明,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GL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可以推测,自然界存在的所有GL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有抗肿瘤作用[1]。 2.5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消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磷酸酶A2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促使IL-1产生从而增强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消除T细胞活性;与IL-2、干扰素协同NK细胞活性增强。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从而调节抗体产生细胞活性[2]。高章图等[3]报道,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Υ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Υ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一些体外实验表明,甘草甜素使人血和肝脏中NK细胞活性增强,但不增加NK细胞数量,甘草甜素本身无增强

甘草的功效与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源产于亚洲和欧洲一些地方。这种植物的根部有甜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除了作为糖果的甜味剂,甘草还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知这种植物的治疗用途。希帕克拉底的医学文献里曾经提到过这种草药,此外,在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种植物的根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 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同时,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的副作用: 据认为,甘草的副作用是由于摄入量过高引起的。其中一些不免影响包括: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根据欧盟2008年的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 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

甘草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名乌拉尔甘草、甜草、甜根子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以根和根状茎入药,药材名甘草。甘草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等症。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甘草苷等。商品甘草按产地不同,可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东甘草又名东草,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西甘草又名西草,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其中西草根据具体产地又可细分为梁外草、王爷地草、西镇草、上河川草、新疆草等。习惯认为产于内蒙古杭锦旗的梁外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除乌拉尔甘草外,甘草属的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和光果甘草(G.glabra Linn.)同被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药材甘草原植物收录。但在我国以乌拉尔甘草的分布范围最广,药材品质最优,目前引种栽培的基本上为乌拉尔甘草。因此,本节只对乌拉尔甘草的栽培技术进行叙述。 甘草是一种重要的大宗药材,同时又是食品、香烟及其他轻工业的重要辅料,年需求量巨大。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日趋枯竭,人工栽培生产甘草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甘草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工作,目前,对于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及移栽等常规种植技术体系已基本成型,有关甘草遗传多样性和种质选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人工栽培甘草的药材品质偏低是影响当今人工甘草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培育优质稳定的人工甘草是今后甘草栽培的研究的重点。 植株形态特征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 cm,全株被覆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根茎圆柱状,多横生茎;主根长而粗大,外皮红棕色至暗褐色,有甜味。茎直立,下部木质化。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7枚,倒卵形或阔椭圆形,全缘,两面具腺鳞及白短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形;花冠蝶形,紫红色或蓝紫色,二体雄蕊;子房无柄,上部渐细呈短花柱。荚果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多数密集排列成球状,褐色,密被刺状腺毛。内有种子6~8粒。种子扁卵形,褐色或墨绿色,千粒重8~14 g。花期6—7月,果期7—9月。见图10-12。

甘草综述1

综述: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甘草不仅具有镇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抗艾滋病等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甘草入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现对有关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 1.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根据文献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属中分离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括苷元45个、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羟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glcyrrhizin),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由于有甜味,又称为甘草甜素,甘草皂苷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3]。2010版《中国药典》也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甘草皂苷是由甘元18-β-甘草次酸及两分子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甘草皂苷水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刘育辰等[4]人在甘草化

甘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_付玉杰

甘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付玉杰1, 祖元刚1, Gunter Schwarz2, 李春雁3 (1.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德国政府援华专家; 3.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医院,黑龙江漠河165302) 关键词 甘草 愈伤组织 发状根培养 再生植株 甘草是我国的常用中药,最近几年发现它具有抗—HI V作用[1],成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重要药物研究对象。药用甘草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er)、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 lata)的干燥根和根茎。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和光果甘草变种(Glycyrrhiza glabra Var glandali fera)也入药。甘草不仅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而且还可以作为烟草、食品及化妆品的添加剂。 由于人们破坏性地对野生甘草采挖,使野生植物几乎灭绝,故国家对野生群丛进行保护,大力提倡人工种植甘草,但由于甘草种子发芽率不高和人们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需求,从而使甘草的组织培养对研究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1 愈伤组织的诱导 甘草种子经常规消毒后播在M S培养基上进行无菌萌发,得到无菌苗。取其下胚轴3~5mm小段,子叶3mm 小段,胚根3mm小段分别接种于培养基中,安利佳等[2]报道培养基为(1)M S+Z T0.2mg/L,(2)M S+BA2mg/L,(3) M S+K T2mg/L+ZT2mg/L+N AA0.2mg/L,(4)M S+ BA0.2mg/L+NAA2mg/L均能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5%、86%、80%及100%。于林清等[3]报道M S+2, 4—D1.2mg/L+6—BA1.0mg/L+3%蔗糖+0.8%琼脂为最佳培养基。裴雁曦等[4]报道M S+2,4—D1.0mg/L+ 6—BA1.0+NAA1.0mg/L培养基为最佳。 2 再生植株的形成 2.1 甘草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以下胚轴为最高,子叶和胚根次之,这说明甘草愈伤组织易于诱导。但愈伤组织分化十分困难,分化率仅在2.5%~5%左右。安利佳将B (M S+B5最佳组合)+2,4—D1mg/L+NAA0.2mg/L+ 6—BA1mg/L+K T1mg/L诱导的下胚轴和子叶的愈伤组织转入到1/2B+NAA0.2mg/L+6—BA0.7mg/L的分化培养基中增大,愈伤组织的某些区域出现一些深绿色芽点,这些芽点可分化出苗。愈伤组织分化出的芽转到生根培养基中,如1/2M S+N AA0.5mg/L[5]、M S+NAA 0.1mg/L+0.8%琼脂[3]等培养基中生根,经过炼苗后移至田间。 2.2 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再生植株,切取无菌苗的茎尖和腋芽接种在培养基MS+6—BA2mg/L上培养20天后,从芽丛中剪除腋芽和顶芽切段,转入M S+N AA0.5mg/L +2%蔗糖+0.7%琼脂培养,可获得再生植株体。生根培养基大都含有NAA激素以诱导生根,于林清等[2]报道用M S+1 3.5mg/LKH2PO4+3%蔗糖+0.8%琼脂无激素生根培养基获得了带叶茎段直接生根成苗的再生植株,具有生根率、种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的特点。 3 发状根培养 由于常规组织培养或细胞悬浮培养需要添加植物激素,且生长慢,植株或产物不稳定,而转基因组织或器官则具有生长迅速,不需添加植物激素,能较稳定地生成有效成分等优点,成为近年来植物细胞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发状根培养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培养方法,已在许多药用植物上获得成功,发状根可以合成某些悬浮细胞培养不能合成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 陈士云等[8]用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诱导甘草子叶及下胚轴,都能诱导产生发状根无性系。张荫麟等[9]用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感染甘草无菌实生苗的下胚轴或子叶后,诱导出发状根,在3周液体培养期间,发状根增殖速度为43.6~46.9倍,在10升转瓶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发现发状根中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正常根培养物。日本高京秀[10]也利用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感染甘草无菌苗,诱导出发状根,在液体培养期间,发现不同来源甘草产生的发状根生长发育及甘草甜素的含量不同。 4 结论 甘草组织培养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等的应用,是中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为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地道药材,赋予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5 参考文献 1 贾国惠,贾世山.甘草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1998,33(9):513. 2 安利佳,李凤霞,张俊敏,等.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植物学报,1992,34(10):743. 3 于林清,何茂泰,王照兰.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中国草地,1999,(1):12. 4 裴雁曦,郝建平.甘草的组织培养.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3): 16. 5 芮和恺,忻晓君,顾慧芬,等.甘草的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4):54. 6 李长潇.中药甘草的快速繁殖.植物学通报,1986,4(1-2):84. 7 宋经元,张荫麟,任春玲.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的转化.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73. 8 陈士云,候嵩生,桂耀林.发根土壤杆菌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9(4):301. 9 张荫麟,周新华,杨岚,等.甘草的发状根培养.中草药,1990, 21(12):23. 10 高京秀.甘草发根中甘草甜素的生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6):44. 收稿日期:2000-11-30 · 22 · IT CM.M ay2001,V ol.18,No.3

经典名中药——百药之王——甘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2747003.html, 经典名中药——百药之王——甘草 作者:叶水泉 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1期 在中草药的王国里,甘草可以算得上是“国老”了。在我国现有的5000多 种中药里,临床使用的约有500余种,而使用最多的首推甘草。内、外、妇、儿各科的大夫,无一不使用甘草。据统计,甘草的使用率在79%以上。 甘草入药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甘草始载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书《尔雅》一书。药用始见于汉朝《神农本草经》。南朝医药家陶弘景所箸的《名医别录》称甘草为美草、蜜草、国老,并誉之为“众药之王”。唐朝名医甄权指出,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 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当时的湖广地区,人们外出旅行,随身必带甘草数段,以备不时之需。凡就餐前先试服少量饮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经此不吐者,证明食物无毒,便可放胆用之。历代本草都说它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毒”,“温中、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素”等。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用甘草治病的故事。据说,在明代时,河南许昌某小镇药店益寿堂的老掌柜,自已患了病也不知道,有一天,一个在开封当学徒的青年见到他,对他说:“老前辈,你的脸色不大好,你要瞧瞧病才是。”这位掌柜想,有病无病我自已还不知道,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可是几天之后,他却真的病倒了,一天比一天坏,什么名药吃了都不行。老掌柜想起前几天这个青年的话,连忙把儿子叫来说:“快去把对门那个小伙子请来,他知道我的病。”小伙子为他号了脉,开了方,处方上只写着6个字:甘草4两煎服。家人为他煎了药,喂他喝下。说来也神,这么普通的药,喝了不一会儿的功夫,老掌柜就大为好转。第二天,小伙子又开了处方,仍是一味甘草,只是剂量加到半斤,病人吃后,开始下床走动,不要人服侍了。第三天,小伙子把甘草加到一斤,老人喝了后,感觉身体完全恢复了。一味甘草治好了病,老掌柜的儿子疑惑地问青年:“为什么你一味甘草就能治好家父的病?”小伙子说:“前辈是开药房的,什么药都要自已尝一尝,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他中了百药毒,甘草能中和诸药,解了毒,病自然就好了。” 甘草系豆科甘草属植物的总称,主要品种有乌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乌拉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地,而光果甘草则产于欧洲、地中海,胀果甘草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在国外对甘草的应用也极为久远,早在公元前400年,在《希拉克底全集》中,已记载了甘草的使用。从1820年开始,甘草被列入美国药典的法定药物。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以及许多国家的药典中仍保留着甘草。古代对甘草的应用不同,东方多用作解毒,西方则用作祛痰剂和镇静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