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内科260)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内科260)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内科260)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 (PaO2)低于6O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 病因

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原因很多,多数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系肺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

1、气道阻塞急性病毒或细菌性感染,烧伤等理化因子所引起的粘膜充血、炎症、水肿均可造成上呼吸道急性梗阻。各种原因所致的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可致急性下呼吸道梗阻。此外,异物阻塞、肿瘤、声带麻痹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2、肺实质改变各种重症肺炎、肺实变是此类病因中的主要疾患。不同原因所致的肺不张、尘肺、放射性肺炎,侵及肺的结缔组织病,吸入性肺损伤,氧中毒和广泛肺切除等。

3、肺水增多各种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源性肺水肿;肺静脉阻塞或狭窄、过量输液、体循环血液移到肺循环、复张性肺水肿等血流动力性肺水肿等。

毒气、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火灾烟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反应。淡水或海水淹溺等通透性肺水肿。

4、肺血管疾病血管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或肺部病变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床等,使肺泡血流不足,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5、胸壁胸膜疾病如各种胸部创伤、自发性气胸或创伤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均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即便是肺的气体交换部位无异常,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造成胸廓运动受限或肌肉麻痹,也可发生呼吸衰竭。如安眠药物或一氧化碳中毒、呼吸中枢抑制,或颅脑损伤、脑炎、脊髓外伤使呼吸肌麻

痹或呼吸衰竭。也可因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白质炎等周围神经性病变、或因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肌肉疾病,造成肺泡通气不足而发生呼吸衰竭。

(二) 分类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PaCO2是否升高,可将呼吸衰竭分为: 低氧血症型 (I型),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 (II型)和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并存型。

根据主要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呼吸衰竭以及两者并存;根据原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

中枢性

外周性呼吸衰竭;

根据病程经过不同可分为: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二、病理生理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基本环节。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则是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衰竭是由肺通气障碍或 (和)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肺换气功能障碍又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

(一) 肺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障碍根据原因不同又分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 (restrictive hyoventilation)是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到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量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指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无论何种通气功能障碍,最终均导致肺泡总通气量不足,从而使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未充分氧合,即掺入肺静脉血内形成分流或静脉血掺杂,引起PaO2降低和PaCO2升高,且PaCO2的增值与PaO2的降值成一定比例关系。VA与PACO2成反比关系,由于CO2弥散力较强,因此,PaCO2和PACO2基本上一致。若体内每分钟二氧化碳产量 (VCO2)

不变,V

A 的减少必然会引起P

A

CO2相应升高,PaCO2也随之相应升高,而PAO2及PaO2

则相应降低。

(二)肺弥散功能障碍

肺泡气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是一个弥散过程。弥散速度取决于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肺泡膜的面积与厚度以及气体弥散常数。气体的弥散常数又与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相关。此外,气体弥散量还取决于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当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致肺泡膜面积明显减少,或因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等致肺泡膜厚度增加时,均可引起弥散速度减慢。但因正常时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为0.75秒,而血液氧与肺泡气氧平衡只需0.25秒。所以,肺泡膜面积减少和膜增厚的病人,尽管弥散速度减慢,但在一定限度内不致发生血气异常。只有当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或肺泡膜面积明显减少,或肺泡膜明显增厚等情况下,才

弥散速度比氧快会由于弥散功能不充分而发生低氧血症,导致 PaO2降低。因CO

2

取得平衡。所20倍,血液中的CO2很快就能充分地弥散入肺泡,使PaCO2与PACO

2

以,若病人肺泡通气量正常,则PaCO2与PACO2可正常,若存在代偿性通气过度,则在PaO2降低的同时,PACO2与PaC己可正常。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血液流经肺泡时能否获得足够的氧和充分地排出二氧化碳,使血液动脉化,还取肺泡通气量与血流比例。如肺的总通气量虽正常,但肺通气或 (和)血流不均造成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 (V/Q)失调,也可引起气体交换障碍,导致呼吸衰这不仅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也是肺部疾患引起呼吸衰竭最常最主要的机制。正常人,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负压及各部位肺泡顺应性不同,肺各部分通气与分布也是不均等的,两者总比率约为0.8。这种生理性的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不,是形成正常的PaO2比PAO2稍低的主要机制之一。但当存在肺部疾病时,由部病变轻重程度与分布的不均匀,使各部分肺的通气与血流比例不一,可造成严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依据发生原因可分成以下两种类型。

1、肺泡通气不足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引起的气道阻以及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肺泡气分布

严重。病变重的部位肺泡通气明显减少,但因血流末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血流增多,故使V/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气体交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称之为静脉血掺杂,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流。正常成人功能性分流约占肺血流量的3,当发生上述肺部疾患时,功能性可增加到占肺血流量的30- 50,从而严重影响换气功能,导致呼吸衰竭。

2、肺泡血流不足当肺动脉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血管收缩或肺的病变了毛细血管床,使得部分肺泡有通气无血流或血流不足,称为 "死腔样通气",可显著大于正常。在正常人,生理死腔 (VD)约占潮气量 (VT)的30%,当发部疾病时,死腔样通气增多,VD/VT可高达60- 70%,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V/Q比例失调,无论是死腔样通气,还是静脉血掺杂,其后果均导致PaO2降 PaCO2正常或降低,极严重时也可升高。

(四)肺内分流量增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内存在解剖分流,即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数的动静脉交通文直接流入肺静脉,心肌内少量静脉血经心小静脉注入左心室,这也成正常时动脉血氧分压不等于肺泡氧分压的主要原因。这些解剖分流的血流量正、约占心输出量的2~3。当肺部发生严重病变,例如肺水肿、肺实变和肺不时,该部分肺泡完全无通气但仍有血流,使流经的血液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就掺入血,致分流率 (QS/QT)明显增加,有人将这种类似解剖分流的分流和解剖分流、为真性分流,以区别于V/Q降低但仍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性分流。QS/QT增加与V/Q失调引起的低氧血症有些不同特点。QS/QT增加时PaO2可降低,一般不伴有PaCO2的升高,甚至因过度通气反而降低,等到病程晚期才口出现二氧化碳蓄积。另外,提高吸入氧浓度不能有效地纠正这种低氧血症,即氧疗对真性分流的PaO2无显著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对这两种分流进行鉴别。

总之,在急性呼吸衰竭发生过程中,单纯的通气不足、单纯的弥散障碍、单纯的肺内分流增加或V/Q比例失调的情况较少,往往是一种以上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作用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是急性呼吸衰竭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同时也需注意造成呼吸衰竭的各种基础病因的临床表现。

(一) 低氧血症

1、神经系统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性较差,急性缺氧可引起头痛、情绪激动、思维障碍、记忆力和判断力降低或丧失以及运动不协调等症状。严重缺氧,可导致烦躁不安、詹妄、癫痫样抽搐、意识丧失以致昏迷、死亡。正常人脑静脉血氧分压约为 34mmHg,当低于28mmHg时可出现精神错乱等症状;低于19mmHg时意识丧失,低于12mmHg时将危及生命。

2、心血管系统低氧常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严重缺氧时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如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周围循环衰竭、心室纤颤甚至心脏停搏。

肺血管对缺氧的直接反应与体血管相反,肺泡缺氧及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降低都可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从而使缺氧的肺泡区域血流量减少,血液转向通气良好的肺泡区域。如低氧血症是由肺泡通气量减少引起的,则肺血管收缩反应所导致的低氧区域肺血流的减少,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血液仍能获得较充分的氧,从而维持较高的PaO2。但是,严重的肺泡缺氧或持续的肺血管收缩,可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负荷加重,甚至发生右心衰竭。

3、呼吸系统 PaO2下降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体、颈动脉体)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来进行代偿。病人常有胸部重压感或窘迫感,兴奋、烦躁、不安,出现喘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同时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每分钟可达30次以上,鼻翼煽动,辅助呼吸肌运动增强,还可出现明显的"三凹"现象,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下陷。与此同时,呼吸节律紊乱,失去正常规则的节律。严重缺氧可引起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变浅、变慢,甚至呼吸停止。

4、皮肤粘膜当PaO2低于5OmmHg时,病人口唇粘膜、甲床部位可出现紫维。但因受血红蛋白含量、皮肤色素、心功能状态以及观察者鉴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紫组虽是低氧血症的一项可靠体征但并不敏感。

5、凝血功能慢性低氧血可刺激造血功能,而急性缺氧常来不及产生这种

代偿,

反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造血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胃肠道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缺氧造成的微血管痉挛,可加重胃肠道组织

的缺

血缺氧,引起急性胃肠粘膜应激性溃疡及肝细胞功能损害。

7、肾脏缺氧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再加上缺氧所致的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易产生肾功能不全、尿素氮及血肌酥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等。

8、代谢缺氧时线粒体代谢转为乏氧或无氧代谢,呈现能量供应不足,并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继而钠泵功能受损,K+向细胞外溢,Na+、H+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高钾血症和细胞内酸中毒。

(二)高碳酸血症

急性呼吸衰竭时,二氧化碳的蓄积不但程度严重而且进展快,常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急性CO2潴留可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嗜睡、昏迷、抽搐、呼吸抑制等。扑翼样震颤是二氧化碳蓄积的一项重要体征。

二氧化碳蓄积对心血管的影响与低氧血症相似,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临床表现因血管扩张或收缩程度而异,如多汗,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静脉充盈,周围血压下降等。二氧化碳潴留可产生呼吸性酸中毒,在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若通气功能未获改善,而又过量补充碱性药物,可加重呼吸性酸中毒,若同时应用激素和 (或)利尿,可导致K+、Cl-等电解质失衡,产生多重酸碱平衡失常。

(三)引起呼吸囊竭基础疾患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这些基础疾患的特征常与上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同时并存,例如感染时的畏寒、高热,肺炎时咳嗽、胸痛等。应当及时辨认,以便诊断和治疗。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一)诊断

1、病史有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因,例如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浸润,肺水肿,肺血管病,胸廓及胸膜疾病,麻醉药过量,神经肌肉疾病或睡眠性呼吸暂

停综合征等。有可能诱发急性呼衰的病因,例如严重感染、腹膜炎、胰腺炎等;以及重度创伤、败血症、大面积烧伤、过多输入液体、大量输入库血、大手术等。

2、临床表现有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蓄积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紫绚、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系统表现等。

3、血气分析呼吸衰竭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血气分析的结果。一般来说,成年人,位于海平面水平,在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若PaO2<6OmmHg,PaCQ正常或低于正常时即为低氧血症型或1型呼吸衰竭;若PaO2<6OmmHg,PaCQ大于或等于5OmmHg时即为高碳酸血症或D型呼吸衰竭。

4、胸部X线是明确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和病变范围、程度的重要的辅助检查。根据胸部X线能了解心脏及气管的状态、骨折、气胸或血胸的存在,以及有无肺炎、

肺水肿、肺实变、肺不张等改变。但需指出的是,胸郡X线斤所见与仙爪能衰竭或血气分析,在时期上不同步或不一致。

5、其他检查胸部CT较普通X线摄片更为灵敏。能够捕捉相当微细的病理改变,在诊断非肿瘤性肺病变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方法之一。纤维支气管内镜既可对气道灼伤、支气管阻塞或肺不张以及气管内出血等进行诊断,也可兼作治疗手段。

(二)鉴别诊断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应与心源性肺水肿和肺部感染鉴别。

1、心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左心衰竭。凡是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的疾病,都可导致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引起呼吸困难,出现与呼吸衰竭相似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源性肺水肿,多数病人无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肿水肿的出现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过程,病人除了慢性呼吸困难和长期肺部湿性罗音不能吸收外,尚有心脏病的各种体征,如高血压、心脏扩大、明显的杂音、心律不齐、心电图等异常改变,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显示心界扩大,两侧肺门血管扩张增粗、阴影扩大,并自肺门向外呈扇形扩散。而急性呼吸衰竭并无这些特征,且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纠正心力衰竭后,肺水肿可吸收好转,呼吸困难可缓解,肺

部湿性罗音可减轻或消失。因此,鉴别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2、肺部感染急性肺部感染常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胸痛、咳嗽、气急、咳铁锈色痰。多数为局灶性或大叶性;有正常肺组织进行代偿,因此很少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紫钳。

急性呼吸衰竭时肺部的管状呼吸音、湿性罗音、哮鸣音比较广泛,常涉及两侧肺野。X线表现为两肺广泛透光度降低,而肺部感染多数为局部体征,X线示局灶透光度降低。

此外,急性呼吸衰竭经抗感染和一般吸氧治疗,效果较差。而肺部感染常可较快见效,动脉血氧分压也可明显提高。

五、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是需要紧急抢救的急症。对它的处理要求迅速、果断、有效。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均可造成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生命危险。其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病因治疗

治疗造成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发病,有时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治疗和去除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如重症肺炎时抗生素的应用,哮喘持续状态时支气管解痉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均各具特殊性。又如上呼吸道阻塞、严重气胸、大量胸腔积液、药物中毒等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只要上述原因解除,呼吸衰

竭就有可能自行缓解。对于原因不甚明了的急性呼吸衰竭,也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呼吸支持疗法

1、保持气道通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保持气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治疗措施,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条件。如果气道因痰液、异物或人工气道故障完全阻塞的话,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增加吸氧浓度、进行人工通气,都无济于事。临床上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意识不清的患者,舌根后坠阻塞上呼吸道;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积聚、以及胃内容物误吸或异物阻塞都是引起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因此,通过手法并采取合适的体位,经气道吸引甚至建立人工气道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第一步。对

于深部大量分泌物积聚不易排除者,也可考虑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吸除。

2、氧疗呼吸衰竭所导致的缺氧可给机体造成严重危害,其程度超过二氧化碳潴留,原因之一是因为重要脏器如脑、心脏等耗氧量大,对缺氧敏感,耐受性差;其二是机体氧贮备很少。氧疗目的系通过吸入高于空气中的氧来提高PAO2,改善 PaO2,然对于因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氧疗不能改善PaO2。

因氧气也是一种治疗用药,使用时应根据病人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给氧方式,以避免并发症,并充分了解机体对氧的摄取与代谢以及它在体内的分布,注意氧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关氧疗的设备、方法、注意事项等详见第14章。

3、机械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时予以机械通气主要目的是保证适合病人代谢所需的肺泡通气量、充分供氧和纠正低氧血症。所以,急性呼吸衰竭所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蓄积,若经过一般给氧治疗仍不能纠正者均应视为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但因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各异,其所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也不尽相同,故应根据具体病情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呼吸机和通气方式。如对急性通气功能衰竭的病人,改善病人肺泡通气量是其主要目的,但若系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发作的病人,则应逐步改善病人通气量,以免引起组织缺氧和碱血症等并发症。对肺部病变重、肺顺应性差的患者,则不宜选择定压型呼吸机。对因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则应选择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反比通气等特殊通气方式。具体应用方法详见有关章节。

呼吸机撤离是呼吸支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尽早撤机是公认的原则,但撤机的最佳时机应当根据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否得到控制,心肺功能和呼吸肌力是否恢复,以及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具体撤机标准可参照有关章节。撤机可采用T形管技术、IMV通气方式及压力支持通气等方法进行。撤机过程是个有计划、需密切观察的过程,一且出现需要重新连机的征象则应及时恢复。一般来说,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撤机中遇到的困难可能会越多。

(三)控制感染

严重感染、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往往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在急性呼吸衰竭病程中,常因气管切开、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原因而并发肺部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因此,控制感染是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重

要方面。

存在感染时需合理地选用抗生素。无感染的临床症候时,不宜将抗生素作为常规使用。但危重病人,为预防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原则上抗生素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的性质,病人的血、尿、便、痰、分泌物、脑脊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以及对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加以选择。但临床上,因病情不允许,等待结果为时过晚,一般是根据肺部感染菌属特点,选用抗生素。对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应联合应用抗生素,并兼顾病人全身状况及肝、肾功能状态,以增加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对应用多种作用强、剂量足、疗程够,而效果不显的病例,应考虑抗生素选择是否合理、细菌是否耐药、有无产生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如霉菌感染、机体是否严重衰弱、反应差等因素,从而影响抗菌效果。此外,抗生素除采用静脉、肌肉途径给药外,还可局部给药如雾化吸入和经气管内滴入,以提高疗效。

(四)维持循环稳定

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本身会影响心功能,加之PEEP的作用,使静脉回流减少、肺泡膨胀后肺血管阻力 (PVR)增加,有心室后负荷加重,随着右心室的扩大,改变了左、有心室的形状、容量及舒张末压,使室间隔发生移位,从而使左心室充盈减少,结果均使心输出量降低。此外,常与急性呼吸衰竭并存心血管疾患也将加重心脏负荷。故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循环功能的稳定。这不仅是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因此,除注意观察各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外,必要时对危重患者可采用漂浮导管了解心排血量、右心室压力、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肺循环阻力、并直接测定混合静脉血氧及二氧化碳浓度,了解组织供氧状态及组织利用氧情况。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除及时纠正低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以及强心、利尿外,必要时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改善循环功能并维持其相对稳定。

(五)营养支持

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及热量十分重要,能量供给不足是产生或加重呼吸肌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及热量供给。长期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呼吸肌也可能出现萎缩,并且在低蛋白血症未得到纠正

之前,不能撤离机械通气。能量的供应尽量选择经胃肠道的方式,不适当的补充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二氧化碳产量,加重呼吸肌的负担。

(六) 预防并发症

急性呼吸衰竭时由于低氧及 (或)高二氧化碳血症,常可导心、脑、肾、肝等功能不全。因此,急性呼吸衰竭时,脑水肿的预防与治疗,肾血流量的维持,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以及各种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治疗有效与否,不仅影响到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病人预后,一旦发展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则死亡率很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新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机械通气模式的进步,使ARDS 机械通气的策略和实施手段发生了重大转变,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机械通气新策略。

ARDS 机械通气策略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

肺水肿和肺泡塌陷ARDS 可由误吸、肺炎等局部升高对毛细血管的压迫又使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两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导致肺间质及肺泡水肿。气压伤使ARDS 肺损伤恶化,实施机械通气时,必须以ARDS 病理生理改变为依据,调整通气策略,防止气压伤。

ARDS 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组成部分ARDS 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组成部分,ARDS 机械通气因素引起,亦可由全身性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全身因素重其它器官缺氧。

治疗应具有整体观念。单纯强调改善动脉氧分压而采

诱发,共同结果是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肺间用较高通气条件,反而使心排出量下降,氧输送降低,加

质及肺泡水肿和广泛肺泡萎陷,通气/ 血流比值失调,特应性显著降低。应用呼气末正压

陷,促进肺泡复张,是ARDS 治疗重要方向之一。肺容积明显降低肺容积明显降低是ARDS 最重要( PEEP) ,防止肺泡塌

别是解剖样分流明显增加,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肺顺21ARDS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的病理生理特征。严重ARDS 患者仅20 %~30 % 肺泡参与通气,其机制包括: ①肺水肿导致水肿液充满肺泡,参与通气的肺泡明显减少; 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泡表面张力明显增高和肺泡塌陷; ③间质性肺水肿压迫小气道及小气道痉挛,使其所支配肺单位塌陷。因

此,ARDS 患者的肺又称“小肺”或“婴儿肺”。该特征决定了正常水平潮气量(8~12ml/ kg) 机械通气将导致肺泡过度膨胀, 引起气压伤。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是ARDS 肺容积特征的必然结果。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机械通气本身可引起肺损伤, 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其主要机制和类型包括: ①气压伤:气道压过高使肺泡过度膨胀或跨肺压过高,引起肺泡破裂; ②容积伤:潮气量过大导致肺泡过度

膨胀和肺泡破裂; ③萎陷伤:当PEEP 水平过低,吸气时塌陷肺泡复张,而呼气时肺泡重新塌陷,肺泡周期性复张塌陷,在肺泡及细支气管区域产生较大剪切力,引起萎陷伤; ④生物伤:肺泡及肺间质的炎症性破坏或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炎症性损伤。气压伤可表现为间质、纵隔气肿或气胸等,也可表现为肺间质和肺泡水肿,与ARDS 肺损伤难以区别,需特别重视。肺泡过度膨胀使其周围毛细血管受到巨大应力牵引,引起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高,而肺间质压力

小潮气量与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小潮气量通气是ARDS 重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往为了维持接近正常的动脉血气,常忽视ARDS 病理特征,采用常规潮气量(8~12ml/ kg) 通气,易导致气压伤,使肺损伤恶化。为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调整机械通气策略成为必然。主要原则包括: ①低潮气量通气,跨肺压或气道平台压< 35~40cmH2O。目前常采用的潮气量限制性通气方式包括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及压力控制通气等; ②吸氧浓度< 0.6 ,吸纯氧时间不超过24h ; ③以维持动脉氧分压> 60mmHg 为目标,如进一步提高动脉氧分压,则机械通气副作用大,而提高全身氧输送的收效甚微。实施小潮气量通气反映了ARDS 通气策略的重大调整。采用4~7ml/ kg 潮气量,允许存在一定程度高碳酸血症(PaCO2 < 100~120mmHg) 。高碳酸血症可引起酸中毒,而且清醒患者多不耐受,需使用镇静、肌松剂。监测肺压力-容积(P-V) 曲线高位转折点,可指导潮气量调整。为防止肺泡过度膨胀,所应用的潮气量应低于高位转折点对应的容积,P-V 曲线不出现高位转折点。如出现高位转折点,则提示部分肺泡过度充气,

顺应性降低,易发生气压伤,此时应降低潮气量,直到高位转折点消失。因此,实现小潮气量通气的力学标准就是避免出现高位转折点。正常人用力吸气时的最大肺泡跨肺压为35~40cmH2O , 超过此值,正常肺泡将出现过度膨胀。为防止肺泡过度膨胀,应调整潮气量,使气道

平台压< 35~40cmH2O。

最佳PEEP PEEP 是ARDS 最重要的呼吸治疗措施之一,可促进肺泡复张、防止肺泡塌陷,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复张状态。首先PEEP 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 血流,减少肺内分流,从而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其次,PEEP 可防止肺泡的周期性塌陷和复张引起的剪切

力,降低了发生气压伤的危险性。通过呼气末肺泡内正压的支撑作用, PEEP 可防止

肺泡塌陷,改善气体交换,其效应与PEEP 水平密切相关。适当水平的PEEP 可以消除剪切力,减轻肺损伤,改善通气/ 血流。但水平过高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加重肺损伤。因此,选择最佳PEEP 使之既防止呼气末肺泡萎体外膜肺或血管内氧合等新措施,以纠行的最佳PEEP 选择方法,以静态或准静态P-V 曲线的低位转折点压力为参考,以高于低位转折点压力2~3cmH2O 对应的压力为最佳PEEP , 被多数学者认可。当然,低位转折点压力反映部分塌陷肺泡开始复张时的压力,并非是肺泡完全复张的压力。肺损伤的不均一性, 决定了ARDS 肺实际上是由肺泡临界开放压力不同的若干肺泡区构成,而低位转折点压力是不同区肺泡临界开放压力的平均水平。因此,所谓最佳PEEP 是一平均值, 相对大多数肺泡而言的最佳。

吸呼比的调整吸呼比影响ARDS 肺内气体分布和通气/ 血流比值。反比通气具有多种效应: ①促进传导气道与肺泡气体的均匀分布; ②延长气体交换时间;

③平均肺泡压升高,使较多塌陷肺泡复张; ④降低气道峰压,防止气压伤; ⑤呼

气不完全而造成呼气末肺泡内气体闭陷,形成内源性PEEP(PEEPi) ,有助于时间常数长的肺泡保持复张状态。

反比通气导致的PEEPi 需注意以下问题: ①与外源性PEEP 不同,PEEPi 有助于稳定时间常数长的肺泡,而外源性PEEP 主要使时间常数短的肺泡趋于稳定; ②PEEPi 使气道压升高,可导致压力控制通气的潮气量降低,而容量控制通气时,气道峰值压升高; ③ARDS 肺损

伤不均一,决定了不同肺单位产生的PEEPi 不同; ④外源性PEEP 易于监测和调整,而PEEPi 难以监测和调节; ⑤患者触发吸气需额外做功克服PEEPi , 增加呼吸负荷。气流模式的选择呼吸机气流模式包括恒流、减速气流、加速气流、正弦波气流等。压力预设通气(如压力

控制、压力支持等) 所采用的减速气流可改善通气/ 血流比值。减速气流的优点包括: ①吸气早期的气流高,有陷,又避免肺泡过度膨胀是必要的。氧输送法是选择PEEP 的金标准,以达到最大氧输送对应的PEEP 为最佳PEEP 。但临床可操作性较差,难

以指导临床。肺静态P -V 曲线低位转折点法是临床可助于塌陷肺泡复张,也有助于低顺应性肺泡的复张,改善肺内气体分布和通气/ 血流比值; ②吸气期气道压恒

定,使肺泡内压不会超过预设压力水平,防止跨肺压过高,降低气压伤发生的危险性; ③气道平均较恒流高,有利于肺泡复张,改善氧合; ④减速气流与生理气流类似,

患者易耐受,减少人机对抗。ARDS 患者采用减速气流可能更为有益。

吸入氧浓度的限制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 > 60 %) 可诱发肺损伤,与高氧环境释放大量自由基损伤肺实质细胞有关。吸氧浓度应避免高于60 % , 如仍存在严重低氧血症,可吸纯氧,但不宜超过24h 。应同时采用吸入一氧化氮、正低氧,尽早降低吸氧浓度。

31ARDS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容量控制通气容量控制通气(VC) 为定容模式、恒流,预设潮气量、呼吸频率及吸呼比,以保证每分通气量。大潮气量VC 加PEEP 是以往ARDS 呼吸治疗的常见模式。目前认为ARDS 肺顺应性低、肺损伤不均,VC 易导致气体分布不均,不利于改善通气/ 血流比值,而且气道压高,易发生气压伤。实施小潮气量通气治疗时,VC 能较好地控制潮气量。但与压力控制通气( PCV) 比较有许多不足: ①气道平均压低,塌陷肺泡不易复张; ②气道峰压较高,增加气压伤危险性; ③恒速气流使时间常数小(顺应性好) 的肺泡易于复张,引起过度膨胀,而时间常数大的肺泡不易复张,导致气流分布不均匀; ④恒速气流为非生理气流模式,患者不易耐受,易人机对抗。因此,ARDS 治疗中, VC 的使用较前明显减少。当然,对VC 和PCV 的研究显示,当平均气道压相同时,二者对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类似。

压力预设通气压力预设通气定压模式, 包括PCV 、压力支持通气(PSV)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 及双相气道压力正压通气(BIPAP) 等。该模式预设气道压,减速气流,吸气早期气流最高,使气道压迅速达到预设压力水平。压力预设通气具有减速气流的优点,但主要缺点是潮气量不稳定,受预设压力、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及患者吸气力量的影响。容量支持(VS) 是PSV 的改进模式,通过自动调节PSV 支持水平,使潮气量保持恒定,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部分通气支持模式保留自主呼吸是ARDS 呼吸支持的趋势,其优点包括: ①减

少了机械通气的创伤性,减少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降低气道峰压。同时自主呼通气的需求。目前尚缺乏PAV 应用于ARDS 治疗的临床经验,但PAV 是根据患者自主呼吸设计的通气模式, 更接近于生理需求,或许是治疗ARDS BIPAP 是一种定时改变CPAP 水平, 式之一。

41ARDS 机械通气新策略的临床评价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小潮气量+ 最佳PEEP) 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 -1β和IL -6 明显降低,而传统通气策略组肺泡灌洗液中炎症介质的浓度进行性升高。更令人兴奋的是,最近NIH 主持的多中心随机ARDS 临床研究显示,与传统大潮气量

(11. 8ml/ kg) 比较,小潮气量(6. 2ml/ kg) + 最佳PEEP 明显缩短ARDS 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而且病死率显著降低(分别为39. 8 % 和31. 0 %) 。这一结果标志着ARDS 治疗

策略根本性的突破。应用小潮气量+ 最佳PEEP 为主要内容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不仅是重要的肺脏支持性治疗措施,也成为ARDS 病因性治疗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防治的重要手段。总之,ARDS 病理生理的特点决定了机械通气治疗吸使机械通气对静脉回流和肺循环的影响减少,可能提高心排出量而增加氧输送; ②有助于使塌陷肺泡复张,

改善通气/ 血流比值,并有助于防止肺不张; ③减少镇静和肌松剂使用,患者具有呼吸道清洁排痰能力,减少对胃肠运动抑制。成比例通气(PAV) 和BIPAP 等新兴的机械通气模式

能够较好地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PAV 是指吸气时,呼吸机给患者提供与患者吸气气道压力成比例的辅助压力。采用PAV 时,患者必须具有正常的呼吸中枢驱动。其优点包括: ①患者较舒适,减少人机对抗和对镇静剂的需求; ②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呼吸控制能力,适应自身

吸的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高水平气道阻力及转换频率决定肺泡CPAP 使肺扩张,CPAP

的压力梯度、肺顺应性、但有自主呼吸时,自主呼吸可在高、通气量。在无自主呼吸情况下,BIPAP 实际上就是PCV ,

低两个水平CPAP 上进行。目前认为BIPAP 是实施低潮气量通气的最佳模的策略,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ARDS 根本性的治疗进步,在改善低氧血症的同时,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乃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最终降低ARDS 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概述】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Q)高于6.65kPa( 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别称呼衰,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 【诊断要点】 一、病因 1.呼吸道病变 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病因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二、临床表现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①I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I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②H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 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2和CO 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专家介绍急性呼吸衰竭是需要急抢救的急症。 对它的处理要求迅速、果断。 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可以造成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 同时,及时、合宜的抢救和处置才有可能为去除或治疗诱发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争取到必要的时间。 (一)保证呼吸道通畅通畅的呼吸道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条件。 在重症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咽部肌肉失去正常的肌肉张力,软组织松弛。 舌根后倒均可阻塞上呼吸道(上气道系指自气管隆突以上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正气管)。 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痰液壅滞,以及胃内容物误吸或异物吸入都可以成为急性呼衰的原因或使呼衰加重。 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才能保证正常通气,所以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第一步。 1.正确的体位立即使患者头部取侧卧位,颈部后仰,抬起下颌。 此种体位可以解除部分患者上气道的梗阻。 1 / 13

2.有效的气管内负压吸引以负压吸引清除堵塞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误吸的呕吐物,淹溺时的淡、海水等,有时即可立即解除梗阻,改善通气。 无论是直接吸引或是经人工气道(见下节)吸引均需注意操作技术。 尽量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在气道内一次负压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0~15s,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心律紊乱或肺不张等因负压吸引造成的合并症。 吸引前短时间给病人吸高浓度氧,吸引管不要太粗,吸引后立即重新通气。 操作者的无菌技术,和每次吸引时均换用新灭菌后的吸引管,或者使用一次性吸引管等是防止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措施。 3.建立人工气道当以上两种措施仍不能使呼吸道通畅时,则需建立人工气道。 所谓人工气道就是用一导管直接插入气管,于是吸入气就不经鼻咽等上气道直接抵达下气道和肺泡。 为了解除上气道的梗阻,保护无正常咽喉反射患者不致误吸,为了充分有效的气管内吸引或为了提供机械通气时必要的通道等目的乃建立人工气道。 其方法或将鼻咽导管由口放入可使后倒的舌根不再堵塞气道,但因导管远端恰位于咽部可引起咽反射而恶心、呕吐甚至误吸。 除意识不清患者一般均不能耐受,因此不宜久用。

急性呼吸衰竭处理原则

呼吸衰竭急诊救治流程与规范 一、通道的建立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其原则是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条件下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口腔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必嗽平溶液雾化吸人或用支气管解痉剂及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或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如上述处理效果不佳,原则上作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 (二)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机械通气时则考虑通过置入四腔漂浮导管,而同时测定并计算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循环阻力、PV02、cvo2、 Os/Qt及热稀法测定心输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不仅对诊断、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对机械通气治疗特别是 PEEP对循环功能影响亦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三)血管通道的建立是保证胃肠外高营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应用的锁骨下静脉留置穿刺导管较为适宜,它可置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待病情缓解后仍可留用,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工作麻烦。 (四)鼻饲导管。目前应用鼻气管插管病人虽然可以从口进水,但科学应用机械通气时往往应用镇静荆或冬眠药、肌松剂等,一时可造成急性胃扩张,这也是经常临床所见的腹部膨隆,鼻饲导管不仅减轻胃扩张,还可监测有无消化道出血的倾向。同时亦可通过鼻饲导管应用祖国医学经验方剂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五)尿道:是监测肾功能的排泄和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小时的尿量来预测肾功能在呼吸衰竭、缺氧过程中的表现。肾功能衰竭给抢救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呼吸衰竭时如有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二、救治措施 及时进行救治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关键,处理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以纠正缺氧(PaO2维持8.0KPa以上) 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心力衰竭及其它并发症。 (一)呼吸支持治疗 1.氧疗:氧疗是治疗缺氧症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氧疗使许多病人获救或改善生活质量。但有三个基本概念须明确: (1) 氧疗与任何药物治疗一样须有明确的指证,使用过量亦可引 起副作用; (2)氧疗过程中应作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反应,以随时调整治疗; (3)氧疗仅为综合治疗措施的一部分,病人的恢复最终取决于病因的治疗。长期高浓度氧可造成对肺组织的损伤 (氧中毒 ),因此应在保持适当PaO2(≥8.0KPa)的前题下尽量降低Fi值,通常 FiO2< 60%时较为安全。而超过此界线时应及时作呼吸器治疗。纠正缺氧刻不容缓,可采用经面罩持续气道正压(CPAP)吸氧,大多数需要借助机械通气吸入氧气。一般认为PaO2> 0.6,PaO2仍 <8KPa(60mmHg)时应对患者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主的综合治疗。 2.机械通气:呼吸机与呼吸道的连接保持密闭性是呼吸机保证有效通气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提高压力或流量传感器的灵敏度,鼻面罩的改进使其死腔变小,有效的密闭性能,从而提高了机械通气的同步性能,减少创伤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为发展非创伤性机械通气和提高抢救呼吸衰竭生存率刨造了条件。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重要而有效手段。机械通气适应症:(1)急性呼吸衰竭;(2)严重肺水肿和ARDS;(3)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4)呼吸功能严重损害的肺部疾患;(5)外科手和术前后的辅助呼吸。机械通气可给机体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三方面:(1)维持适当的通气;(2)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体交换功能;(3)减少呼吸功的消耗。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需用高浓度氧的患者应早作鼻或口鼻面罩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或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必要时进行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PEEP 能使萎陷的小气道、肺 扩张,促进肺间质和肺水肿消退,提高肺顺应性,增加功能残气量,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肺内右至左的分流,降低氧耗量,从而提高 PaO2,使 Sa02>90%以上。

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

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 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一: 1.清除口、咽、喉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在患者排痰功能仍健全时,可应用祛痰药,并注意气道的湿化,痰液的稀释。当排痰功能丧失时则通过人工吸引的方式来排除,对于深部大量分泌物积聚不易排除者,可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取。 2.解除气道痉挛,可选用茶碱、b一肾上腺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淡化异丙阿托品等。目前推荐首选气道吸入,但在气道阻塞严重时气雾剂或雾化吸入均难以吸入肺内,应首先静脉给药。 3.积极除去诱因,如抗感染、清除蛇毒,切除胸腺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保障充分通气与供02。气道不畅使呼吸阻力增大,呼吸功消耗增多,加重呼吸肌疲劳,也使炎性分泌物排出困难,加重感染,同时也可能发生肺不张,使气体交换面积减少。 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二: 1.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细菌等感染时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 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痉,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药物祛痰。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4.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①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②ⅱ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纠正。 (2)按病程分类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日常活动。 2.症状 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 3.查体发现

急诊科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中国人民蛰一工一左心解放军第一五二医陆 The 2£3^ Ho.pftAl of P. L. A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 急诊医学科 二0—三年十二月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为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密切科间写作,保障患者获

得连贯医疗服务,依据“ 2013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重点病中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休克、急性中毒八种。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

、急性创伤急诊服务流程

急性心梗急诊服务流程 回顾初次的12导联心电图 LBBB 左房室束支传导阻滞 辅助治疗药物: 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10?30mg/次,3?4次/日或1?3mg 缓慢静脉注射;美托洛尔?25mg Tid 氯吡格雷:首剂300mg,此后75mg/d ,连续8天 普通肝素60U/kg 静脉注射,后继12U/ ( kg ? h)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 3000?5000U 皮下注射,Bid GP n b/m a 拮抗剂:阿昔单抗kg 静脉推注,继以10用/ (kg ? h)静脉滴注12小时;替罗非班10(g/kg 静脉推注,继以 0 (kg ? min)维持48小时 ACEI/ARB 卡托普利?50mg Tid ,氯沙坦50?100mg Qd 厄贝沙坦150?300mg Qd 他汀类:洛伐他汀20?40mg Qn,普伐他汀10?20mg Qn 辛伐他汀20?40mg Qn 也可以选择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匕神志是否清楚 . ■ 气道阳塞 - ■ 呼吸异常 --------------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及 生命的情况后 ! r ----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j -------- 」 n 心肺复苏 __ J ---- r 稳定 10分钟内 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拒探视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阿司匹林160?325mg 嚼服 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无效5?20 0/min 静脉滴注 胸痛不能缓解则给予吗啡 2?4mg 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 丄建立 大静脉通道、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J 快速评估(<10分钟) I 迅速完成12导联的心电图 简捷而有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审核完整的溶栓清单(参见〈〈急救流程》一书) 、核查禁忌 证 j 检查心肌标志物水平、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20分钟内 12 30分钟内 6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或可能新)的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 ) *1 LBBB* 厂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节) ' B -受体阻滞剂(禁忌时改用钙离子拮抗剂 如地尔硫卓15?20mg 缓慢静脉推注)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 ) 他 汀类 ■-不能延迟心肌再灌注治疗 16 10 7 ST 段压低或T 波倒置 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 ) 或高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 「 **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B -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G 刊b/ m a 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J 他汀类 11 19 ST 段和T 波正常或变化无意义 中低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 13 胸痛发作时间w 12小时 L. 」 否 14 f 溶栓治疗 入院溶栓针剂至血管的时间w .30分钟 17 收住监护室进行危险分层,高危: 顽固性缺血性胸痛 反复或继续ST 段抬高 室性心动过速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一左心 衰竭征象(如气紧、咯血、肺啰 厂 **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B -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低危者GP n b/ m a 拮抗剂 21 收住急诊或者监护病房: 连续心肌标志物检测 反复查心电图,持续ST 段监护 精神应急评估 一诊断性冠脉造影 90分钟内 早期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时机 存在争议。给予最理想药物治疗 后仍有明显进行性的或反复发 .生缺血才介入治疗 22 如无心肌梗死或缺血证据,允许出院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 气道通畅;大管径管 吸痰;气管切开或者 插管 是否进展为高中危心绞痛或肌钙 蛋白转为阳性 否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救护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救护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救护方法。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结果:本组死亡10例,成活率80%。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吸氧,严密进行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是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关键,也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室;救护 急性呼吸衰竭均为某些突然因素而引起,使患者原来正常的呼吸功能突然衰竭而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如果救治不及时,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后果不可设想。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笔根据自己在急诊室工作的实践中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救护进行探讨,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急诊救护的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浅谈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岁。

肺部感染20例,药物中毒14例,低钾性麻痹1例,乙脑7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8例,均是急诊科急诊的患者。 2患者送达急诊室的状况 2.1本组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有31例;呼吸极度缓慢,频率>10次/min有13例,呼吸快慢不均,双吸气者6例;三凹征明显有31例,皮肤、口唇指端发绀39例,嗜睡,躁动不安、神志恍惚不清44例。 2.2血气分析:PH值:7.24~7.55,PaCO2:6.8~8kPa,PaO2::4.7~7.8Kpa。 2.3救护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加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控制感染。 2.4转归:本组死亡10例,成活率80%。 3呼吸道应急救护 3.1即行口对口呼吸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本组病例需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正进行准备时,为了改善患病呼吸困难的状况,我们及时采取口对口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促使病人呼吸改善等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我们用较快速的挤压—换气循环法,抢救初期给予两口较长的吹气,每次1~1.5秒,这样可使胸部有时间扩张和减少由于过量气体溢出和吸入过多所造成的腹部膨胀的可能,每次换气后停1.5秒,利用这段时间,使氧气充分被带入病人体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人,其呼吸频率为12~15次/分,经急救实用,效果满意。本组有8例因需气管插管和行气管切开进行准备,我们及时采用口对口及简

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应急急救预案

一、演练目的: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提高护理应急小组成员对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应急处理能力, 熟练掌握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二、演练时间:2017年7月 三、演练地点:急诊抢救室 四、演练内容: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预案 五、演练事件:急诊抢救室抢3床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六、演练模式:模拟演练 七:参演人员: 演练负责人:周丹何闯 参加人员:科室应急小组成员 八:物品准备: 输液车1辆,病历夹1本,抢救车1辆,有创呼吸机1台、心电监护仪1台、气管插管箱1个,生理 盐水10ml若干支,甲强龙40mg,速尿20mg,氨茶碱0.25,生理盐水250ml 九:工作职责: 1. 马素敏负责发布演练令,组织协调 2. 马素敏负责演练方案的实施 3. 孟桂文负责评估患者,下达口头医嘱 十、演练场景:(案例解读) 患者张三,男,84岁,患者“反复咳嗽咳痰20年,活动后心悸气短15天,发热,咳黄痰1周,痰液不易咳出”,由当地卫生院经处理后由120送来我院,于2月1日22::00点送入急诊科, 22 : 00护士A :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大汗淋漓,立即评估患者,神志清楚,口唇紫绀,不 能平卧,初步判断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1 ?紧急处理: 护士 A :予端坐位,身体前倾,鼻导管吸氧3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静脉通路;T:388C,护士 B :心电监护P: 102次/分,R:28次/分,BP: 136/82mmHg, SPO&9%,通知值班医生,抢救车、

呼吸皮囊、吸痰盘床旁放床头备用

22 : 01医生到位,实施"二人定位”抢救:值班医生到位后听取护士A病情汇报及初步查体:患者颈 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呼吸音减弱,散在湿罗音,心律整齐,腹软,无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初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呼吸功能衰竭?遵医嘱给予以下急救措施: 2 22:10患者烦躁不安、大汗淋漓,P:122次/分,R: 35次/分,BP 136/82mmHg, SPO69%, 启动紧急施救㈡

急诊六大病种诊疗流程图

急性创伤伤员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性颅脑创伤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性脑卒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诊就诊或“ 120”或他院转来可疑卒中---- J EMS评估和反应.呼吸 J 心跳停止、休克、昏迷者急诊科据病情检诊、分诊、登记分类、分级(1min)______ 先按相应程序抢救、处置

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规范流程,先初始治疗,继以进一步治疗 ?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BNP / NT-proBNP 可以指导心衰的治疗,居高不下者预后不良 ?需要随时矫正基础心脏病疾患,控制或者消除各种诱因 急诊就诊或“ 120”或他院转来可疑急性左心衰患者 急诊科据病情检诊、分诊、登记分类、分级( 1min ) EMS 评估和反应:呼吸 心跳停止、休克、昏迷者 先按相应程序抢救、处置 急诊医师据基础心脏病,心衰临床表现,床旁心电图 有 F 1 无 r 初步诊断(拟诊) 考虑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确诊:评估心衰危险程 度,确定病因 近一步治疗 ?一般处理:体位、四肢 轮流绑扎等。 ?吸氧(鼻导管或面罩) ?药物:呋塞米或其他袢 利尿剂、吗啡、毛花苷丙 或氨茶碱或其他支气管 解痉剂 ■ ?根据收缩压、肺淤血状态 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选择血 管活性药物包括血管扩张 剂、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 药物等 根据病情采用非药物 治疗:无创性或气管 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或血液净化等 BNP/ NT-proBNP 依据病情药物治疗方案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总结评价(病人在绿色通道的时间v 60min)

2021年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欧阳光明(2021.03.07) 【概述】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克不及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招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年夜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高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或伴随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号衰)。别称号衰,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 【诊断要点】 一、病因 1.呼吸道病变 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缺乏,气体散布不匀招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病因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招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产生缺氧。 4.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招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缺乏。 二、临床表示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阐发分类①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静态脉样分流)的病例。②Ⅱ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缺乏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纯真通气缺乏,缺O2和CO2的潴留的水平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需要时加氧疗来纠正。 (2)按病程分类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产生呼衰的临床表示,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日常活动。 2.症状 除原病发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示,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3.查体发明 可有口唇和甲床发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4.帮助检查 ⑴.血气阐发 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7Kpa(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纯真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吸衰竭 ⑵电解质检查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随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常有低钾和低氯血症。 ⑶痰液检查 痰涂片与细菌培养的检查结果,有利于指导用药。 ⑷其他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病发的不合而有相应的发明。 5.诊断

危急重症急诊服务流程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为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密切科间写作,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重点病中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 急诊患者(自行来院或120急救送来的患者) ↓进入 门诊 ↓ 门诊导诊员立即主动提供平车或轮椅等护送工具 ↓送至 急诊科 ↓急诊接诊 急诊护士立即测T、P、R、BP,观察神志,通知急诊医生 ↓ 医生立即接诊查看患者,处置、评估、下达医嘱,护士核对执行。 (以上流程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

↓↓ ↓↓护送入 急诊绿色通道人员护送至相关医技科室优先检查, 后补交费。 急诊抢救室或相关专科抢救室抢救,护士电话通知相关科室急诊会诊。 ↓检查结果送至↓视病情送入 急诊首诊医生手术室或重症病房↓ 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置后,根 据医院和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患者去向,做好记录、签字等。 ↓↓↓ 相关专科住院治疗急诊留 院观察 离院观察 随时复诊 经评估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经评估患者危重

一、急性创伤的救治流程与规范 (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C(circulation,心脏及循环系统)、R(respi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统)、A(abdomen,腹部脏器)、S(spine,脊柱脊髓)、H(head,颅脑)、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teries,动脉)、N(nerves,神经)】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线、CT、B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液体的复苏目标从整体看主要以尽可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携氧,以满足全身氧代谢的要求。当机体的氧载不能满足机体的氧耗时,机体将通过提高氧利用率来代偿对氧的利用,可以从正常的0.22-0.32上升到0.7-0.8。一旦氧载情况改善,氧利用率可以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机体的代偿功能存在,当出现氧利用率提高,即可认为此时氧载不足或相对不足,在一定限度内,氧利用率的上升就意味着组织缺氧在恶化。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详细参考)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专家介绍急性呼吸衰竭是需要急抢救的急症。 对它的处理要求迅速、果断。 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可以造成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 同时,及时、合宜的抢救和处置才有可能为去除或治疗诱发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争取到必要的时间。 (一)保证呼吸道通畅通畅的呼吸道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条件。 在重症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咽部肌肉失去正常的肌肉张力,软组织松弛。 舌根后倒均可阻塞上呼吸道(上气道系指自气管隆突以上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正气管)。 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痰液壅滞,以及胃内容物误吸或异物吸入都可以成为急性呼衰的原因或使呼衰加重。 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才能保证正常通气,所以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第一步。 1.正确的体位立即使患者头部取侧卧位,颈部后仰,抬起下颌。 此种体位可以解除部分患者上气道的梗阻。

2.有效的气管内负压吸引以负压吸引清除堵塞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误吸的呕吐物,淹溺时的淡、海水等,有时即可立即解除梗阻,改善通气。 无论是直接吸引或是经人工气道(见下节)吸引均需注意操作技术。 尽量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在气道内一次负压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0~15s,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心律紊乱或肺不张等因负压吸引造成的合并症。 吸引前短时间给病人吸高浓度氧,吸引管不要太粗,吸引后立即重新通气。 操作者的无菌技术,和每次吸引时均换用新灭菌后的吸引管,或者使用一次性吸引管等是防止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措施。 3.建立人工气道当以上两种措施仍不能使呼吸道通畅时,则需建立人工气道。 所谓人工气道就是用一导管直接插入气管,于是吸入气就不经鼻咽等上气道直接抵达下气道和肺泡。 为了解除上气道的梗阻,保护无正常咽喉反射患者不致误吸,为了充分有效的气管内吸引或为了提供机械通气时必要的通道等目的乃建立人工气道。 其方法或将鼻咽导管由口放入可使后倒的舌根不再堵塞气道,但因导管远端恰位于咽部可引起咽反射而恶心、呕吐甚至误吸。 除意识不清患者一般均不能耐受,因此不宜久用。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最佳呼吸型态,呼吸困难缓解。 2.病人能维持最佳气体交换,缺氧情况得到改善。 3.患者能通过有效地咳嗽排除气道分泌物。 4.患者焦虑与恐惧减轻,营养改善。 5.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二、护理措施 (一)入院评估 如患者为急性呼吸衰竭入院,应先行急诊治疗处理,同时进行连续的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地点、呼吸困难持续的时间;就诊前的病情变化及院前急救措施。了解患者有无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程度加重等其他症状。局部情况。观察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全身情况。24小时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注意有无尿量减少及全身浮肿情况,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及时了解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胸片等检查结果。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的表现及程度,了解患者担忧的原因。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及可能发生并发症的认知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急救治疗 急救过程中应细致观察与评估,及时掌握患者有关资料。 首先协助医生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跳骤停、窒息等。对已发生休克的患者立即建立2条或以上的静脉通路,及时输血,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持续氧疗、心电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当患者呼吸停止,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情况下,以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如发生心跳骤停,采取体外心脏按压等有关的抢救措施。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调节呼吸机进行合理的机械通气。 (三)氧疗的护理 1.呼吸衰竭患者需吸入较高浓度(FiO2>35%)的氧气,使PaO2迅速提高到60-80mmHg或SaO2>90%。 2.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在PaO2<60%时才开始氧疗,应予低浓度持续给氧,使PaO2控制在60mmHg或SaO2在90%或略高。 (四)用药护理 1.呼吸兴奋剂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 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 象,需要减慢滴速。 2.禁用镇静催眠药物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影响睡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烦躁不安,在执行医嘱时应注意加以判别,禁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剂。 3.遵医嘱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衰竭抢救常规

急性呼吸衰竭抢救SOP Ⅰ目的:描述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规程 Ⅱ范围:儿科急性呼吸衰竭 Ⅲ规程: 呼吸中枢和/或呼吸系统原发病变或继发病变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不足,致使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功能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时称为呼吸衰竭。急骤起病者为急性呼吸衰竭。 1.分型 1.1按原发病分: 中枢性呼衰;周围性呼衰。 1.2按呼吸功能分: 通气功能衰竭;换气功能衰竭。 1.3按血气分析分: Ⅰ型:低氧血症型PaO2<50mmHg; Ⅱ型: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型 PaO2<50mmHg,PaCO2>50mmHg。 2.病因:呼吸道梗阻、肺间质实变、呼吸泵异常(呼吸中枢、呼吸肌和胸廓异常) 3.临床表现与诊断 3.1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周围神经病、胸部、呼吸道、肺部病变或中毒等。 3.2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 3.21周围性:呼吸急促、困难。 3.22中枢性: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 3.3低氧血症表现(血气PaO2≤50mmHg) 3.31紫绀。 3.32神经系统:烦躁、意识模糊、昏迷、惊厥。 3.33循环系统:心率增快后可减慢,心音低,血压先高后低,严重缺氧时心律失常。 3.34消化系统:消化道出血,肝功损害,GPT升高。

3.35肾功损害:尿蛋白管型、白细胞,少尿或无尿,严重时肾衰。 3.4高碳酸血症表现(血气PaCO2≥50mmHg) 3.41早期有头痛、烦躁、摇头、多汗、肌震颤。 3.42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淡漠、嗜睡、谵语、视网膜充血,昏迷、抽搐、视盘水肿,如有脑水肿可有颅高压、肌张力增高、意识紊乱、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变化(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 3.43循环系统:心率快、血压上升,严重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律不齐。 3.44毛细血管扩张:四肢温、皮肤潮红、唇红、眼结膜充血及水肿。 3.5水电紊乱:血钾多偏高,但饥饿、脱水剂、利尿剂又可引起低血钾,同时二氧化碳潴留,碳酸氢根代偿性保留,而使血氯相应减少。 4.监护 4.1基本生命体征监护。 4.2持续监测经皮氧饱和度。 4.3呼吸系统:呼吸频率、节律,三凹、鼻扇,紫绀,每小时记录1次。 4.4循环系统:心率、血压,每小时记录1次。 4.5动脉或静脉血气:每12小时1次。 5.治疗 5.1积极治疗原发病,迅速解除病因。 5.2气道管理:保持头稍后仰位,经常变换体位,清理鼻前庭分泌物,雾化或温湿化给氧,拍背吸痰,q6h。 5.3氧疗:酌情选用鼻导管、口罩、头罩、文丘理口罩和经鼻气道正压给氧。 5.4液体疗法 5.41液体量60-90ml/kg/d。高热、使用暖箱、痰液粘稠、呼吸深快时,应酌加液量。 心衰、脑水肿、机械通气、肾功能不良时,减少液量。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整规范)

继续抢救或收入住院 请上级医 师会诊 观察病情、化验单、影 像检查结果进一步评 估 记录(医师记录抢救病历) (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为加强急诊质量管理,密切科间协作,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根据卫计委及省市相关制度规定、“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依据相关诊疗指南及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重点病种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具体规定如下: 一、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急诊患者就诊初步判断病情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 向陪伴交代病情及签危重通知单 病情较重 根据情况决定患者去向抢救成功

二、急性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对相应部位进行X线、CT、B超等检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复苏的氧代谢目标在氧利用率指标即不应超过0.40。 6,确定性救治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 ●创伤严重度分类方法:①轻度:患者为单部位受伤,仅需简单处置,一般不需住院治疗。②中度:主要受伤部位损害严重,有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一般没有生命危险;ISS(创伤严重度评分)<13,治愈后可能留有功能障碍。③重度:单个或多个部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不救治患者会死亡;ISS 13~25。通过病史采集和初步徒手查体了解伤情后,按如下四个步骤完成救治流程:(l-3 min 内完成)一般伤势严重,危及生命,多发生严重并发症,治愈后可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期内呼吸功能迅速失去代偿,出现严重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海平面、静息状态及呼吸空气的情况下,PaO2<60mmHg或(和)PaCO2>50mmHg。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病如外伤、感染、中毒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外,低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紫绀;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尤以心、肺、脑、肝、肾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病因及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急性呼吸衰竭为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原因多为溺水、电击、创作、药物中毒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须及时抢救才能挽救生命。 一般按照原发病的解剖部位将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分类如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障碍、胸廓疾病和肺部疾病。 主要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肺泡低通气、通气血流比例失衡以及肺内分流、弥散障碍和耗氧量增加。 【院前急救】 1.有条件及时吸氧。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及时送至医院。 【急诊检查】 1.指测血氧饱和度。 2.动脉血气分析。 3.胸片。 4.心电图,必要时查心肌酶、心脏彩超。 5.如果考虑是中枢性因素引起的,查头颅CT,必要时头颅核磁。 6.怀疑是肺血管疾病可查D-D二聚体、核素通气一灌注扫描以及肺CT血管三维重建等相关检查。 7.外周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可行肌电图等相关检查。【诊断要点】 1.导致呼吸衰竭的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 2.动脉血气测定。 【鉴别诊断】 1.异常血红蛋白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以及高硫血红蛋白血症,紫绀明显,但是无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正常,分光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局部血流障碍临床也可表现为紫绀,如雷诺现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局部血管性病变,主要为局部紫绀,动脉血气正常。

急诊六个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1.目的 1.1为加强急诊质量管理,密切科间协作,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2.范围 2.1急诊科及相关科室。 3.定义 3.1无 4.职责 4.1无 5.标准 5.1无 6.流程 6.1重危病人急救分诊流程图 6.2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图与规范(病种一) 6.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图(病种二) 6.4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图(病种三) 6.5急性颅脑损伤急救流程图(病种四) 6.6呼吸衰竭急救流程图(病种五) 6.7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流程图(病种六) 7.表单 7.1无 8.相关文件 8.1无 9.附件 备注:本SOP流程图修改需按装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3软件后方可进行。

附件2、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图与规范(病种一) 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线、CT、B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液体的复苏目标从整体看主要以尽可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携氧,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内科260)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 (PaO2)低于6O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和分类 (一) 病因 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原因很多,多数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系肺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 1、气道阻塞急性病毒或细菌性感染,烧伤等理化因子所引起的粘膜充血、炎症、水肿均可造成上呼吸道急性梗阻。各种原因所致的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可致急性下呼吸道梗阻。此外,异物阻塞、肿瘤、声带麻痹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2、肺实质改变各种重症肺炎、肺实变是此类病因中的主要疾患。不同原因所致的肺不张、尘肺、放射性肺炎,侵及肺的结缔组织病,吸入性肺损伤,氧中毒和广泛肺切除等。 3、肺水增多各种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源性肺水肿;肺静脉阻塞或狭窄、过量输液、体循环血液移到肺循环、复张性肺水肿等血流动力性肺水肿等。 毒气、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火灾烟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反应。淡水或海水淹溺等通透性肺水肿。 4、肺血管疾病血管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或肺部病变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床等,使肺泡血流不足,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5、胸壁胸膜疾病如各种胸部创伤、自发性气胸或创伤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均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即便是肺的气体交换部位无异常,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造成胸廓运动受限或肌肉麻痹,也可发生呼吸衰竭。如安眠药物或一氧化碳中毒、呼吸中枢抑制,或颅脑损伤、脑炎、脊髓外伤使呼吸肌麻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和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和护理 呼吸衰竭病情比较危重,预后严重,病死率高,尤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在50%。临床上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措施加以治疗,可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因此要求治疗迅速、果断、有力,任何犹豫都可导致心、肺、肝、肾重要的生命脏器不可逆转损害。 一、通道的建立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其原则是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条件下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口腔、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必嗽平溶液雾化吸人或用支气管解痉剂及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或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如上述处理效果不佳,原则上作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 (二)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机械通气时则考虑通过置入四腔漂浮导管,而同时测定并计算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三)血管通道的建立是保证胃肠外高营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应用的锁骨下静脉留置穿刺导管较为适宜,它可置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待病情缓解后仍可留用,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工作麻烦。 (四)鼻饲导管。目前应用鼻气管插管病人虽然可以从口进水,但科学应用机械通气时往往应用镇静剂或冬眠药、肌松剂等,一时可造成急性胃扩张,这也是经常临床所见的腹部膨隆,鼻饲导管不仅减轻胃扩张,还可监测有无消化道出血的倾向。

(五)尿道:是监测肾功能的排泄和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小时的尿量来预测肾功能在呼吸衰竭、缺氧过程中的表现。 二、救治措施 及时进行救治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关键,处理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 维持8.0KPa以上)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控制感染。泡通气,以纠正缺氧(PaO 2 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心力衰竭及其它并发症。 (一)呼吸支持治疗 1.氧疗:氧疗是治疗缺氧症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氧疗使许多病人获救或改善生活质量。但有三个基本概念须明确:(1)氧疗与任何药物治疗一样须有明确的指证,使用过量亦可引起副作用;(2)氧疗过程中应作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反应,以随时调整治疗;(3)氧疗仅为综合治疗措施的一部分,病人的恢复最终取决于病因的治疗。 2.机械通气:呼吸机与呼吸道的连接保持密闭性是呼吸机保证有效通气的关键。机械通气适应症:(1)急性呼吸衰竭;(2)严重肺水肿和ARDS;(3)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4)呼吸功能严重损害的肺部疾患;(5)外科手术前后的辅助呼吸。机械通气可给机体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三方面:(1)维持适当的通气;(2)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体交换功能;(3)减少呼吸功的消耗,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 (二)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在保证血容量稳定血压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轻度负平衡(一500至1000ml/d)。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微血栓;稳定溶酶体膜,降低补体活性,抑制细胞膜上磷脂代谢,减少花生四稀酸合成。阻止前列腺素及血栓素A的生成;保护肺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抗炎和促使间质液吸收;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后期肺纤维化作用。 (四)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根据临床的化验指标,随时加以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