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幽门狭窄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治疗
手术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 预后: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预后好
18
19
Hale Waihona Puke 4.个别病例伴有黄疸:特点是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胆)明
显增高,无溶血现象,手术解除梗阻后,黄疸迅速消退。
8
影像表现
腹部平片:
①胃充气扩张,下缘低于第2腰椎水平; ②胃长径≧7CM; ③小肠、结肠气体减少。
9
消化道造影:
(1)幽门管阻塞征象:由于幽门肌肥厚致使幽门管阻塞,则造影剂 排空延迟,胃腔扩张,胃蠕动增强,可见胃食道返流;
大小:
幽门管长约2~2.5cm,
前后径约1.3~1.8cm 肌层厚约0.4~0.6cm。
正常幽门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5
临床表现
1.呕吐 :
是本病最主要、最突出的早期症状。
发生时间: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少数在生后即有或延迟 至7~8周,发生早晚与幽门肌层增厚程度有关。
特点:有规律,很典型。呕吐多在喂奶短时间后发生,呈进行性加重 的无胆汁性呕吐。早期为食奶后溢奶,渐发展为频繁的喷射状呕吐,呕吐 物为胃液,含奶瓣,有酸味,不含胆汁。
肥厚性幽门狭窄
1
定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 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 1887年 Hirshsprung 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2
发病率
❖欧美发病率很高,有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一例。 ❖我国发病率较低,大约3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 ❖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约占90%以上,教材中男女之比为4:1。 ❖多见于正常足月产儿,早产儿少见。
幽门管细长:线样征( ▲ )、鸟嘴征(箭头) 胃窦部呈肩征(红箭头)
15
最近有人提出不典型或不完全的幽门肌肥厚,可造成不太典型的幽门 前区畸形。它们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小弯侧偏心性肿块压迹;② 漏斗形胃窦部;③针刺状胃窦部;④幽门“壁龛畸形”。所有这些病 例尽管幽门肌肉肥厚不太典型,但是临床表现却强有力地支持本病的 诊断。
3
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1.先天性发育缺陷:幽门 肌间神经丛减少及神经节细胞发育未成熟 (与巨结肠发病原因相同),使幽门功能紊 乱,幽门肌长期处于痉挛状 态,时间久后引起幽门肌肉肥厚和管腔狭窄而致不全梗阻。
❖2.遗传因素: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很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 有关。
❖3.内分泌激素: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前列腺素E2和 F2а明显增高,而术后均明显下降,提示此两种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幽门 狭窄的致病因素。
❖4.病毒感染:有报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可分离到巨细胞病 毒(CMV)或IgM阳性。
❖5.药物:有报道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阿霉素可致幽门狭窄。
4
病理
1.主要病理改变: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大,而以环肌为主, 可 达0.4~0.6cm(外纵、中环、内斜),幽门比正常明显增大, 幽门管狭窄。
2.大体形态:幽门部外形似橄榄状,表面光滑,粉红色或苍白色; 质地硬如软骨,有弹性;
16
鉴别诊断
❖1.幽门痉挛:会出现“鸟嘴征”但其幽门管长度正常,无“肩征”、 “双轨征”、“蕈伞征”等,使用解痉药可使幽门痉挛消失; ❖2.幽门前瓣膜:又称胃窦部膜式狭窄,胃肠造影时幽门前瓣膜的隔膜 孔为钝的“圆柱形”,而幽门肥厚狭窄是尖嘴的“鸟嘴征”;幽门前瓣 膜的胃窦小囊处于开放时,与十二指肠球造影剂填充形成“双球征”, 而肥厚性幽门狭窄出现的是“蕈伞征”。 ❖3.胃食道返流:是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致胃内容物不自主返流入 食道的一种现象;其幽门肌无肥厚,幽门管无狭窄,无幽门管细长及环 肌肥厚产生的压迫征象;改变体位与饮食成分则缓解;
10
11
Case1 男 29天 出生后呕吐加重5天 平片可见胃泡扩张, 呈单泡,腹部肠管充 气明显减少。
12
▲乳头征。箭头→胃窦部呈 肩样征
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幽门管 细长,呈鸟嘴样。
13
Case2 男,14天
间歇性恶 心、呕吐1 周
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受压——蕈伞征(箭头)
14
Case3 男,18天 呕吐
6
2.腹部检查:
上腹膨隆,下腹平坦,95%的患儿在吃奶时或饱食后可见胃蠕动波, 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然后消失 。 右上腹触及橄榄状肿块,表面光滑,硬度如软骨,即肥厚的幽 门, 是本病的特有体征。
7
3.全身表现: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病儿体重初期不增,以后迅
速下降,营养不良,脱水,明显消瘦,呈“小老人”貌。低钾低氯性碱 中毒、低钙,喉痉挛及手足抽搐。如不治疗,则衰竭而死。
(2)幽门管细长:由于狭窄的幽门管中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可见到 弧形向上的细线样改变———“线样征”,一般长约1.5-3cm;如水 肿的黏膜夹在狭窄的幽门管中央,两侧有平行的线状造影剂充盈,则 出现“双轨征”;
(3)环肌肥厚:肥厚的幽门环肌对胃壁一侧压迫可产生弧形压迹, 出现“肩征”;当幽门管变细拉长与肥厚的环肌对十二指肠球基底部 产生的压迹使球部呈蘑菇状的改变,则形成“蕈伞征”;环肌肥厚、 幽门管狭窄,多次胃蠕动不能将造影剂送入十二指肠内而在胃小弯近 幽门管前出现持续性的蠕动波,即“乳头征”;环肌肥厚、幽门管狭 窄完全梗阻时, 在幽门口处造影剂呈鸟嘴状充盈,称“鸟嘴征”。
治疗
手术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 预后: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预后好
18
19
Hale Waihona Puke 4.个别病例伴有黄疸:特点是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胆)明
显增高,无溶血现象,手术解除梗阻后,黄疸迅速消退。
8
影像表现
腹部平片:
①胃充气扩张,下缘低于第2腰椎水平; ②胃长径≧7CM; ③小肠、结肠气体减少。
9
消化道造影:
(1)幽门管阻塞征象:由于幽门肌肥厚致使幽门管阻塞,则造影剂 排空延迟,胃腔扩张,胃蠕动增强,可见胃食道返流;
大小:
幽门管长约2~2.5cm,
前后径约1.3~1.8cm 肌层厚约0.4~0.6cm。
正常幽门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5
临床表现
1.呕吐 :
是本病最主要、最突出的早期症状。
发生时间: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少数在生后即有或延迟 至7~8周,发生早晚与幽门肌层增厚程度有关。
特点:有规律,很典型。呕吐多在喂奶短时间后发生,呈进行性加重 的无胆汁性呕吐。早期为食奶后溢奶,渐发展为频繁的喷射状呕吐,呕吐 物为胃液,含奶瓣,有酸味,不含胆汁。
肥厚性幽门狭窄
1
定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 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 1887年 Hirshsprung 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2
发病率
❖欧美发病率很高,有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一例。 ❖我国发病率较低,大约3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 ❖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约占90%以上,教材中男女之比为4:1。 ❖多见于正常足月产儿,早产儿少见。
幽门管细长:线样征( ▲ )、鸟嘴征(箭头) 胃窦部呈肩征(红箭头)
15
最近有人提出不典型或不完全的幽门肌肥厚,可造成不太典型的幽门 前区畸形。它们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小弯侧偏心性肿块压迹;② 漏斗形胃窦部;③针刺状胃窦部;④幽门“壁龛畸形”。所有这些病 例尽管幽门肌肉肥厚不太典型,但是临床表现却强有力地支持本病的 诊断。
3
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1.先天性发育缺陷:幽门 肌间神经丛减少及神经节细胞发育未成熟 (与巨结肠发病原因相同),使幽门功能紊 乱,幽门肌长期处于痉挛状 态,时间久后引起幽门肌肉肥厚和管腔狭窄而致不全梗阻。
❖2.遗传因素: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很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 有关。
❖3.内分泌激素: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前列腺素E2和 F2а明显增高,而术后均明显下降,提示此两种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幽门 狭窄的致病因素。
❖4.病毒感染:有报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可分离到巨细胞病 毒(CMV)或IgM阳性。
❖5.药物:有报道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阿霉素可致幽门狭窄。
4
病理
1.主要病理改变: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大,而以环肌为主, 可 达0.4~0.6cm(外纵、中环、内斜),幽门比正常明显增大, 幽门管狭窄。
2.大体形态:幽门部外形似橄榄状,表面光滑,粉红色或苍白色; 质地硬如软骨,有弹性;
16
鉴别诊断
❖1.幽门痉挛:会出现“鸟嘴征”但其幽门管长度正常,无“肩征”、 “双轨征”、“蕈伞征”等,使用解痉药可使幽门痉挛消失; ❖2.幽门前瓣膜:又称胃窦部膜式狭窄,胃肠造影时幽门前瓣膜的隔膜 孔为钝的“圆柱形”,而幽门肥厚狭窄是尖嘴的“鸟嘴征”;幽门前瓣 膜的胃窦小囊处于开放时,与十二指肠球造影剂填充形成“双球征”, 而肥厚性幽门狭窄出现的是“蕈伞征”。 ❖3.胃食道返流:是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致胃内容物不自主返流入 食道的一种现象;其幽门肌无肥厚,幽门管无狭窄,无幽门管细长及环 肌肥厚产生的压迫征象;改变体位与饮食成分则缓解;
10
11
Case1 男 29天 出生后呕吐加重5天 平片可见胃泡扩张, 呈单泡,腹部肠管充 气明显减少。
12
▲乳头征。箭头→胃窦部呈 肩样征
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幽门管 细长,呈鸟嘴样。
13
Case2 男,14天
间歇性恶 心、呕吐1 周
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受压——蕈伞征(箭头)
14
Case3 男,18天 呕吐
6
2.腹部检查:
上腹膨隆,下腹平坦,95%的患儿在吃奶时或饱食后可见胃蠕动波, 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然后消失 。 右上腹触及橄榄状肿块,表面光滑,硬度如软骨,即肥厚的幽 门, 是本病的特有体征。
7
3.全身表现: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病儿体重初期不增,以后迅
速下降,营养不良,脱水,明显消瘦,呈“小老人”貌。低钾低氯性碱 中毒、低钙,喉痉挛及手足抽搐。如不治疗,则衰竭而死。
(2)幽门管细长:由于狭窄的幽门管中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可见到 弧形向上的细线样改变———“线样征”,一般长约1.5-3cm;如水 肿的黏膜夹在狭窄的幽门管中央,两侧有平行的线状造影剂充盈,则 出现“双轨征”;
(3)环肌肥厚:肥厚的幽门环肌对胃壁一侧压迫可产生弧形压迹, 出现“肩征”;当幽门管变细拉长与肥厚的环肌对十二指肠球基底部 产生的压迹使球部呈蘑菇状的改变,则形成“蕈伞征”;环肌肥厚、 幽门管狭窄,多次胃蠕动不能将造影剂送入十二指肠内而在胃小弯近 幽门管前出现持续性的蠕动波,即“乳头征”;环肌肥厚、幽门管狭 窄完全梗阻时, 在幽门口处造影剂呈鸟嘴状充盈,称“鸟嘴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