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

【一、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

(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攢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作者:魏寅) 15.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案】15、示例:守护“自如”的心境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可以作标题,在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仔细分析本文,文章第⑤段的结尾“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即中心论点,提炼出“守住“自如”的心境”即可作标题。

此题是变向考查中心论点,出得甚好!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第②段列举《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6、《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一个是京官得不到提拔重用还“歌啸自如”;一个是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的富人,自己则“粗粝自如”。这一官一民与第③段议论中的两种现象一一对应:前者对应“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后者对应“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所以两则故事顺序不能颠倒。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从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考虑,两则故事,与第③段议论中的两种现象一一对应:前者对应“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后者对应“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所以两则故事顺序不能颠倒。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4分)

【答案】17、航天员邓清明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守住“自如”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是:航天员邓清明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

悔,论证的观点是:守住“自如”的心境。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妹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12、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8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

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13.第(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4分)

【答案】13、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任往就在问題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1段的“高达1.6亿的收视人次。

14.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答案】14、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究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含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远巨大这正好和第4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曲找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15.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6分)

【答案】15、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点明主旨。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z 章的结尾部部分,所以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意中心答出来。

引用的作用就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犟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三、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

(三)阅读议论文,完成16-20题。(共13分)

如何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薛晓倩

①评论当然是重要的。传统评论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概述原著和提炼观点。贝克在他的著作《你和我》中认为:“思想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是书评而不是书籍。”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所有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取而代之,有些时候便选择阅读书评。

②除了书评的重要性,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书评的影响力,包含两个问题:首先,书评是否有影响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③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子,包括那些你已经有了看法的事物,和那些你还不了解的事物。“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是个不错的例子。这个栏目会发布书籍、电影、电视秀和展览的介绍及评价,你可以收看节目,然后把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记录下来。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于你不喜欢的作品,如果有某些评论试图改变你的态度,那么,在你完全缺乏了解的领域,你会倾向于接受评论者提供的意见。相较而言,如果评论涉及你已经有所了解的领域,你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节目里曾经讨论过一部我读过的小说,评论的观点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大相径庭,令我很不以为然。同样,我也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家之言而厌烦一部电影。这证明了两点: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

④评论人对某些作品不够公平的时候,评论就成为了艺术的敌人。另外,大量可能不尽正确的文学批评影响了奖项评审,或许导致很多杰出的作品被低估。如果以往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近十五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评论家观点”还有价值吗?

⑤《数字批评家》一书给出了在网络时代对文学评论的意义的思考。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结构,网络世界有一些有趣的特性,比如免费的文章、作为职业的博客写作,等等。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网络评论对文学评论传统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⑥网络时代的评论会像蔓草似的覆盖掉原始的文本,使其仅剩一个迷蒙的轮廓。当书评取代了书籍本身,评论的波涛淹没了文本本身,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这一切想起来就令人沮丧——大量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能追上而终将错过的。

⑦显然,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

(据2018年5月18日《文汇报》同名文章改写) 16.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案】16.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末,需要提取并加以概括。对“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加以整合概括: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17.请指出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17.使用了举例论证,以人们对待“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的态度为例,论证了关于评论的影响力:“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作铺垫。

【解析】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例如本文列举人们对待“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的态度,论证了关于评论的影响力:“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作铺垫。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18.为什么作者要花一半的篇幅讨论传统的文学评论?(3分)

【答案】18.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从传统文学评论中脱胎而来,传统文学评论中的问题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也存在,从传统文学评论谈起,更加深入浅出,有利于读者接受;两者相互对应,有利于读者把握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的特点、价值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作者之所以要花一半的篇幅讨论传统的文学评论,首先是出于论证中心论点成立的需要,其次是遵循并尊重读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的必要。

19.阅读第⑤⑥两段,概括网络文学评论的特点。(3分)

【答案】19.①网络文学评论自下而上,完全开放;②网络文学评论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③网络文学评论颠覆了传统文学评论的文本,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解析】概括网络文学评论的特点,可从原文第⑤⑥两段的末句概括得出。

2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紧扣名人名言论证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视野开阔,论证严谨。

B.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及其争论的焦点,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C.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网络时代评论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