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优秀科研团队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组建优秀科研团队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组建优秀科研团队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组建优秀科研团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陕西科技大学供稿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创新团队不是科研人员简单组合在一起的群体,而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使科研创新团队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能够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科研团队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潜能,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促使团队科研项目多出高水平成果呢?我们通过多年来组建科研团队的实践,具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组建互补型科研团队

一个好的科研团队应该具有互补效应,这一互补效应首先应包括学科互补,即成员应在不同学科各有专长,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为能力互补,如以部队为例,要有战斗力,需要作战能力,指挥能力,谋划决断能力等人才组合,科学研究活动也是如此,能力单一会使总能力降低;还有年龄互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年龄段上要拉开一定距离,老的科学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否则就会“同步老化”或“后继乏人”。

我们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就充分考虑了此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主要是涉及皮革化学品的研究开发,但我们的科研团队不仅有皮革专业的人才,还吸纳了材料专业、化工专业、染整专业和电子专业的人才,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家依靠各自的专业知识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创新、相互学习,不仅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促进其发散思维,也使得团队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不少新成果。诸如我们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皮革化学品,还开发有水泥减水剂、造纸填料分散剂、染整助剂及皮革收缩温度仪等。科研团队中有资深老教授做顾问,青年学者可随时向老教授请教咨询,极大的保证了科研团队后继力量的发展。

二、团队带头人加强自身修养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等重要任务。一个优秀的带头人,不仅能带动一个团队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工作是独特的、整体的任务,科研工作能否真正及时、有效地完成,能否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般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敢于创新,思路开阔,在团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由于团队带头人是学术研究的向导,指挥和先行者,把握着整个团队的方向、命脉,因此团队带头人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宏观掌控,对团队的方向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引领。团队带头人的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着成员的创新意识,如果带头人思想陈旧、对于新事物、新机遇畏头畏尾,那么在整个团队中就很难形成创新的氛围。同时团队带头人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将团队成员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三、形成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团队的成功要靠优秀的团队精神来维系,团队精神是团队基于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所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拼搏进取、顾全大局、真诚合作的健康思想品质。团队精神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是全局意识、合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对成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也包括科研人员对团队的向心力。团队成员只有具备高度的向心力,甘当绿叶、甘当配角、甘愿奉献,才能将科研团队做强做大,否则只能是散兵游勇、一盘散沙。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给予每位成员适当而有效的学术权力,为每位成员提供个人发挥的舞台、机会和条件,使得他们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有继续在团队工作下去的动力,从而积极的为整个团队服务。

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成员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

队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高团队凝聚力带来高团队绩效。

团队凝聚力在外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荣誉感及团队的地位。团队的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工作目标,团队因工作目标而产生、为工作目标而存在。因此,必须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以较高的工作目标引领团队前进的方向,使团队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荣誉感。同时,引导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的统一,增大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使团队走向高效。团队凝聚力在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团队的士气。人是社会中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团队的润滑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团队是开放的,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新成员加入,高团队凝聚力会让团队成员在短期内树立起团队意识,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短新成员与团队的磨合期,在正常运营期间,促使团队的工作绩效大幅提高。

科学研究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凭借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胜利彼岸的,必须依靠团队所有成员的力量,大家依靠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一条心共同思索,才能有所创新。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

科研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团队活动,团队成员之间的理念、观点、做事方法和原则等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和异议处理得当,团队的凝聚力就能够得到加强,反之,则影响团队的内部团结合作,从而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因此,“沟通、协调”发挥着支柱作用。通过沟通塑造共同的愿望,使团队形成吸引力。此外沟通作为团队的协调方式,也是团队成员情感导向的软约束方式。

团队成员及团队带头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沟通。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提高沟通的主动意识。尤其是团队带头人要诚心诚意地对待下属所提意见和建议,鼓励成员积极思考,为团队的健康发展出力出策,维护学术团队的形象和凝聚力,这样团队成员才敢于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创新。

在建立良好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是要适当创造或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冲突,认可团队内部成员不同的动机、观点和思想,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创造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批判与反思

的源泉与体现,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能刺激我们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鼓励质疑,提倡“言者无罪”,“百家争鸣”,畅所欲言,鼓励适当竞争,求同存异,支持在可接受范围内进行不同的试验,使成员间既能协调运作,又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促进团队的发展和变革。

二是必须预防或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努力摒除彼此间的学派之争、门户之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创设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集体并体现学术风范,极大地影响成员的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对团队成员有启迪和感化作用。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即聘请本专业的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学科交叉往往更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可以邀请校内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科研团队的成员举办学术讲座。直接针对团队中难以攻克的科研难题,有目的地邀请与团队科研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专家学者指导攻关。当然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坚持每周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就科研工作中涉及到的科研难题,共同研究,共同攻关,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观点,有效地促进团队学术工作,并在相互的交流之中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此外,“走出去”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应尽可能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些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家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及时跟踪和掌握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最新科研成果及时予以消化和吸收,拓展学术视野和学术交际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营造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让大家在广泛的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启迪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团队成员“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敏感性;学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种善于捕捉苗头的敏锐思路。

五、合理分工与合作

人的天赋禀性是有差别的,团队成员的性格、特长、专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成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达到最为有效的合作,团队才能取得大的成果。诸如有的

成员对科学研究有特殊爱好,他们就可专门负责项目的研究工作,有的成员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可有意识地让其负责团队的对外交流事务,有的成员文字功底较为扎实,可让其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等。

六、灵活授权、及时决策

随着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领导要通过授权让团队成员分担责任,使团队成员更多地参与项目的决策过程。

首先,通过灵活的授权,显示了领导对团队成员的信任,也给团队成员学习与成长的空间。这种信任可以奠定团队信任的基础,也是团队精神在领导与团队之间的体现。

其次,授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队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每一项工作的成功,不仅是领导管理的成功,更是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团队成员的成功。

再次,灵活授权,有利于及时决策。一方面团队成员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可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决策,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授权,领导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关键点控制、目标控制和过程监控。领导的工作重心由内转向外,侧重于处理工作与企业或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外部保障项目团队的运作。

七、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强化个体需要动机的手段。在团队的管理过程中也应重视激励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激励,团队成员可以建立一种自信心,有了信心,他们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团队的各种活动中来,积极思考,积极创新。激励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信任激励方式。就是采用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和关怀对团队成员进行激励。信任激励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模式。信任成员,对成员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精神与物质激励方式。每个人都有精神上的需要,即人的信仰、精神支柱。恰当的表扬可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成就感的一种实现。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应经常对作出成绩的成员进行表扬,增加其归属感,激发其进取心和责任感。在精神激励的同时,物质激励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对团队成员所取得的成绩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是对成员工作的尊重和肯定。在进行物质激励时,团队应当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和措施,不应提倡“大锅饭”,“一

刀切”,而是采用差额补贴方式,实际上对成员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激励作用;三是情感激励方式。每个人都有情感方面的需要,感情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团队成员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是情感激励的重要内容。

总之,团队成员的互补性、带头人的自身修养、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合理的分工合作、灵活的授权以及恰当的激励是组建一个强大科研团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2015年度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

附件1 : 申报领域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申请书 团队带头人: 研究方向: 所在学校: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制

编写说明 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本次通知中的申报条件和申报材料要求;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申报类别分为财政支持创新团队和自筹经费创新团队两 种; 四、申报领域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 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及沿海开发、现代农业等; 五、“专业技术职位”指受聘的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 副研究员等。 四、“专家组评审意见”和“省教育厅意见”各留半页空白纸。 五、申请书用A4纸双面打印,申请书与附件一同装订,用软封面装订成册(请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合计不得超过80页。 六、上报的申请书至少有一份原件,每份申请书上均应附证明材料复印件。

一、简表

二、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 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2000字以内)。 三、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着重阐述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及集成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5000字以内)。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包括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的部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所获各种人才计划或基金的资助情况等(1000字以内)。 五、研究骨干简介(4—6人) 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等(2000字以内)。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果(主要论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奖目录) 按年份顺序由近及远排列,每一项按以下方式排列: 论文:作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卷(期)、页、引用次数; 专著:著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引用次数; 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专利名称、授权专利号、授权国家或地区、转让情况。 获奖:获奖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时间、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

附件1: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 申请书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牵头单位: 通讯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制 2011年5月

填写说明及要求 一、填写前请仔细阅读申报通知。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本申请书电子文档请登陆宁波市科技局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2596533.html,)下载。 四、该材料评审结束后,不作退还处理。 五、本申请书封面请用180克白卡纸印制,内芯请用70克 复印纸印制,采用胶装装订。

承诺书 经核实,本表中所填数据准确,情况介绍与实际情况相符。本人及单位对所填的数据和情况介绍的真实性负责。 牵头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月日 团队带头人(签字): 年月日 牵头单位(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情况 创新方向名称 所在 创新 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 总计总人 数 40岁以 下人数 高级职称 人数 中级 职称 人数 初级 职称 人数 博士 生人 数 硕士 生人 数 团队带头人姓名性别民族 出生 日期 学位专业技术职称行政 职务 人才类别 学位授予国 或地区及学校联系 电话 传真手机 所在工作单位 (院、系、所、 实验室、中心) 电子 邮箱通信 地址 邮编

其他核心成员 姓名 性 别 出生 年月 技术 资格/ 学位 研究 方向 在团 队中 的 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二、其他成员 其他成员 姓名性别 出生年 月 技术职 称 /学位 研究方 向 在团队 中 的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成员简介 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推荐工作的补充说明 一、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同意,科技部批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2013年起增设创新团队奖励,每年奖励数量不超过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得到同行公认的科研群体。创新团队奖励不分等级,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标准评审、授奖。 二、创新团队应是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且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三、创新团队应实现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支持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实力和条件。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应为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五、创新团队应在本团队研究方向、领域内取得持续突破和长期累积成就;团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单个获奖项目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团队成员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最高奖获得者获奖时所依托的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应重点说明团队在曾获奖励之后的后续成就。 六、创新团队的推荐不受“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曾经推荐但未获奖的项目再次推荐需隔一年以上”、“作为项目完成人获奖后再次作为项目完成人报奖被推荐需隔两年以上”等规定的限制。 七、创新团队推荐材料需登录我办网上平台报送,全部推荐材料均不得涉密。如有团队工作内容涉密的,推荐材料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并提供主要支持单位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后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策划任务书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编号: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打算任务书

团队研究方向: 示范建设(□理工科□文科)团队建设类不: 重点建设(□理工科□文科)研究起止时刻: 团队负责人: 团队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学科建设办公室制表 填写讲明及要求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学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实事求是地填写相关内容。 二、各团队要依照学校批准建设类型、资助额度及目标责任情况进一步调整、细化建设目标的年度任务,科学制定团队的培养打算和措施等。 三、第二项“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须与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 四、本表用A4复印纸打印,样表请从学科建设办公室网页下载。 五、本表栏目内容较多,样表框格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 六、本项目建设打算任务书一式3份,电子版一份,经审核无误后报送学科办。 七、其它未尽事宜请电话咨询。办公电话:3092

一、团队差不多情况 二、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依照拟定的团队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讲明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技术创新和研究思路,拟定研究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三、团队建设任务及目标 3.1 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总体目标:通过建设,使团队主导研究方向在所属研究领域达到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团队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学历学位提高)、学科建设和服务地点经济社会进展等方面的任务、措施及预期成果。) 3.2 团队科研工作建设目标 依照《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的

要求,团队在建设周期内须完成如下科研任务。(原则上要求第一年完成总目标任务的30%,第二年30%,第三年40%) 注:以上建设目标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为我校、第一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同时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内容。 四、团队建设总经费及2010年经费使用打算(单位:万元)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教学内容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 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构想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构想 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团队这一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杰出的拔尖人才,而且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的人才群体.这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凝练学科方向,是我校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研成果是学校、教师学术水平和价值的主要标志,良好的科研习惯、浓厚的科研氛围是学校层次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让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凝练学科方向服务,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学科优势明显、科研队伍较完整的重要学科或科研领域、科研机构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能够在我校前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凝聚科研力量,促使我校部分教授、博士及时调整相对老化的研究方向,实现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及相近学科的优势互补,将在短期内实现科技工作与优势学科方向的跨越式发展.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学校新的发展形势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产生原创性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一、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涵 1.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基本概念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界定,科技创新团队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或学术部门根据科技项目研制的需要,组织起来的科技单元;从广义上说,由学术带头人带领下的群体组成的科研单元,如课题组、研究组、项目(如863、973)组等都可以算作是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承担国家、省部、市级和企业等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如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与建设、发展;培养具有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的学术梯队. 2.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日前揭晓,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等12位科学家以及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等获此殊荣。 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团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 ___、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举办。 其中,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为: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朱锐、马晶、苏权科、付巧妹、陈和生、常进、何晓顺、黄大年。 xx年度科技创新团队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深渊科考队、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组。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是评选活动的初衷和使命。表彰科技创新人物和团队,既是对奋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1月21日,“科

技盛典——中央电视台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 ___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科学盛宴。 附: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___及简介 陈天石陈云霁兄弟 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引领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将寒武纪应用到华为手机中,使先进智能技术普惠千家万户;孵化了国际上首个智能芯片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公司。 xx年11月6日,寒武纪发布3款新品,能耗比大幅超越当年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适用范围覆盖了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各个重点应用领域;其中两款面向云端的寒武纪高性能智能处理器芯片,以及专门为用户打造的寒武纪人工智能系统软件,可全面支撑端云一体的智能处理。这意味着,基于寒武纪软硬件平台,人工智能产业界将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底层自主指令集的智能新生态。 王泽山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申报书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申报 书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附件 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申报书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专业领域: 申报企业: 推荐单位: 填报日期: 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工作办公室制 2017年度

填写须知 一、本申报书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申报之用。由团队带头人签署承诺、企业填写申报意见、市州科技部门填写初审意见、市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填写推荐意见并盖章方生效。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内容及其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不得报送绝密材料。 三、“团队名称”要体现企业名称、创新领域等(如湖南格林新材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格林”是指企业名称,“新材料”是指创新领域)。 四、为便于组织评审,申报书封面“专业领域”请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中选择填写。 五、表中栏目没有内容一律填“无”。 六、本申报书所附的相关证明材料由申报单位对原件进行审核,签署“原件已审核”意见并盖章确认。证明材料的项目证明、获奖证书、论文着作、专利证书等按表中填写顺序编号附复印件;着作、论文、译文将刊物封面、目录及发表论着的首页按表中填写顺序编号附复印件。 七、本申报书采用WORD文档格式按A4纸规格双面打印,并按顺序用胶固定装订成册,并盖骑缝章。 八、本申报书上报时一式3份,所有材料不作退还处理。

一、基本信息(一)企业信息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或科研项目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而成。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形成方式看,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与基本条件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积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摘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由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关系结构三个主要维度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然后将其的三个主要维度细分为数量不等的细分维度并提炼出各细分维度的衡量指标,最后阐述了依据Delphi技术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期望通过构建成员结构评价体系为团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评价 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具有高倍能放机制,通过增强协作程度,团队能产生很强的核心能力。分工合作是团队工作的基本原理,团队的成员结构会影响到团队的绩效表现。有机的结构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它能提高团队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跨越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团队更容易创新。随着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活动必须按一定规则结合成适当的群体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增大集体的效能,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构成状况与团队的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以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多维度的深入分析。 一、关于团队成员结构的研究综述 团队成员结构亦即团队成员的特征总和。英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宾认为“团队的功能取决于团队成员的各种相关力量以及按照各种力量进行调整的程度”。他于1981年提出了团队角色模型,将团队成员划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团队角色理论认为一个成熟的团队是在团队角色不断磨合、冲突、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否形成有效的团队关键在于成员能否有效地扮演自己的团队角色。库恩提出了团队能力角色并结合美耶—布格类型指标指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方法。国内学者也分别对成员结构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管迪研究了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张立平提出了团队成员学缘结构的定量评价方法;邵俊提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知识共享策略;朱晓琴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指标体系。由上可知,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团队成员结构的特定方面进行的,而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少。 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团队是以一定的方式或模式将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这种系统化整体所展现的结构形式即为科技创新团队结构。依据创新团队结构结合方式、模式的不同将创新团队成员结构划分为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和关系结构三个维度。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的三维分析 1、素质结构

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推荐书填写说明

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推荐书填写说明 1 基本情况 1.1 团队名称 团队名称应为“XXX创新团队”。团队命名要体现团队技术领域或方向,同时要以单位或个人冠名来限定范围,一是用唯一法人单位加以限定;二是以个人姓名冠名,冠名人应是业界公认的有杰出贡献的专家或学者,同时应为团队带头人之一。 1.2 研究方向 填写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1.3 团队带头人 填写团队带头人姓名,最多不超过3人,排第一位的应为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实际带头人。 1.4 主要依托单位 每个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多个单位,但最多不超过5个依托单位。 1.5 团队成立时间 填写团队形成日期,原则上在10年以上。该时间可以是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明确的团队形成时间,提供必要旁证材料,不超过3页。 1.6 团队联系人 填写相应联系人信息。 1.7 二级学科分类名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以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依据,最多可以填写3个学科名称,按照与团队研究方向的紧密程度排序。 1.8 推荐单位 填写推荐单位信息,并加盖公章。 2 人员构成 2.1 成员结构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团队实际成员总数及在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等方面的分

布情况,百分号前填写该类所占成员总数的百分比。 2.2 主要成员 团队主要成员应为依托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人数要求6人以上,不超过20人,各成员之间形成必须是长期的稳定关系。其中带头人不超过3人。下文中除有特别说明,所有涉及到填写“团队主要成员”的均指该栏中所填的成员。 3 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单位应认真审阅推荐书材料,审查团队和依托单位资格。确认推荐材料属实后,参照中华农业科技奖授奖条件,写明推荐理由,并在纸质版推荐书的基本情况页和推荐单位意见页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4 团队简介 限2页以内。应客观、准确、扼要地介绍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包括团队概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 5 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 5.1 团队概述 限10页以内。应从团队建设情况、团队创新能力与水平、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等方面客观、准确地对创新团队进行全面阐述,可简要介绍主要创新成果情况,重点突出团队学术研究和自主创新特点。所列所有成果及支撑材料应限于国内立项或以国内为主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该部分是推荐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团队、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 5.2 团队建设情况 指团队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团队发展概况、组织管理、专家队伍、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应重点介绍团队建设情况包括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文化建设等,人才产出情况包括主要成员的学术水平、道德风尚、合作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成效等。 5.3 创新能力与水平 指团队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创新程度,技术水平是否达到国内外同类项目最好水平,核心成果的原创性程度,包括创新能力概况、代表性成果、论文论著、知识产权等方面,应重点介绍成果产出情况,即不超过20项正式应用、公开发表或整体验收两年以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的水平,按重要程度排序。同时可适当介绍近两年的研究进展与重大突破。 5.4 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定义 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个 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 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创新团队的特点 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 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 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 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 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 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及 产业化研究等. 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 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 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 作精神.

宁波市2010年开始开展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目前,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团队和第二层次创新团队.从今年评审情况看,第一层次主要是高校研究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培育建设3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能力,并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1、依托单位(申报单位) 从重点企业中遴选(重点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及省、宁波市及本市工程技术中心中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 科技合作.依托企业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能提供持续的经费保障、. 2、团队组成 创新团队人员:首席专家(或带头人)、核心人员、其它人员,创新团队规模: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从事研究开发 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在8人以上,且来自企业的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有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 首席专家(职称、学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年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在科研一线工作,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 领导团队开展工作;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是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或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 其它人员:半数以上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具有大学毕业学历;团队成员学科交叉、专业多样、能 力互补,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科研不端行为. 3、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团队实施办法讲解

***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更大突破。 3.争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4.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5.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学校重点促进和支持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室、校级专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建设,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拟用3年时间资助建设15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各层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以河南省、教育部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2.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5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五)。 社科类的创新团队标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或以上项目; (3)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创新团队必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校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应在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的课题中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10),承担过具体研究内容(不包括近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般由10-15人构成,骨干成员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和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校级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 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 人才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 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 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 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 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国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3、在我市八大支柱行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食品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负责人简介 徐维祥 :1963年3月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健行学院院长。 目前聘任岗位:校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向负责人。 人才培养背景:151人才工程。 团队简介 创新团队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联动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展开轴线,利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三省集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研究产业集群生存基础、演进模式和基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的区域互动发展模式,期望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创新团队有以下特点:(1)科研合作密切型创新团队本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性研究GROUP;团队成员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的合作科研项目。(2)高学力人才密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9位成员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3)学术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位讲师组成,形成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 研究方向及目标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是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团队研究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依托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有利条件,围绕产业集

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1、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 2、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健康培育的视角,寻求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优化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优化组织,从而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整体生产率。 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使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开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目标 以学科动态为导向、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研究开发为目的,使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加强跨学科交流,研究项目向高(国家级)、大(大型、重点)、新(新理论、新方法)发展,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有重大进展和创新,在国际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建设好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为成功申报经济学博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为浙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与决策支持,使本团队成为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产业优化组织,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活动简报 2007年9月22号晚上,在朝晖校区A区318教室召开了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郑胜华副教授作主要汇报人,主题为杭州市休闲产业链整合研究。会上先由郑胜华副教授作了主体汇报,然后根据汇报

集团数控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材料

集团数控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材料 金秋十月,人们奔走相告,“**”牌数控重型镗铣床获大奖了,其产品以三年来稳夺市场较大份额,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昔日的“亚洲明珠”,再放异彩。这一切,离不开**所有员工的努力,更离不开那些为企业品牌建设做出默默奉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此时此刻我们剪辑**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一部分缩影展示给大家。这就是**集团数控铣床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创新工作纪实,以飧读者。 **数控铣床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一个专门从事数控龙门铣床、专机生产制造的子(分)公司,近几年来,由于狠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长足发展,2005年该单位生产经营取得全面丰收,今年1-10月份又取得较好成绩,实现销售收入为年计划的80%,实现利润为年计划的121%。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除了该公司广大干部和职工心齐气顺,更有生产一线的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耕耘。所属的铣床技术研究所有工程技术人员37名,承担着**三大主导系列产品中的龙门镗铣床立式滚齿机等系列以及市场所需专用机床产品的研发制造任务。多年来,他们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紧跟市场的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为满足用户的要求,加快推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完善龙门镗铣床和立式滚齿机系列型普及常规产品的高形设计。2004年重大项目xk2132数控龙门镗铣床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xku2645数控双龙门移动镗铣床已申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国家863项目——ckx5680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关键部件数控万能角铣头的开发设计,目前该数控万能角铣头作为该台要床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承担的**与意大利jobs合作生产的jomax265数控高速龙门移动镗铣加工中心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将关键部件图纸国产化,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我国自主设计高速、轻型线轨龙门移动镗铣加工中心做好了准备。 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已任赢得市场 爱拼才会赢,只有不断地开发新的机床品种,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铣床公司研究所的前身是**技术中心龙门设计室。上个世纪末,龙门设计室的技术人员就为**研发了第一台钢轨铣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加工要求,而且也为**带来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至此,钢轨铣床就一直是**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的机床产品。2004年初,龙门镗铣床相继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其影响下,铣床公司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发扬了**人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毅然决定改进设计,研究开发了xku2645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它是一台大型的定、动梁龙门移动镗铣床,是为了适应该公司加工大型的零件而设计制造的,目前该设备已投入**机加公司的生产中,大大地提高了**的机加工生产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xku2645已申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由于该类产品的成功开发既为**再添一个新的系列产品,填补我国在大型龙门移动镗铣床领域的空白,又使得**机床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向多元化、创新型迈进了一大步。2004年底他们承担了为宝鸡桥梁厂定制的xk9720x400数控定梁龙门移动钢轨铣床,合同价值为1100多万元,它采用龙门移动形式,在同一台面上,两个铣头可以同时完成两条钢轨的加工,加工钢轨长度达40米,是火车时速250公里/小时所需钢轨、道岔的主要设备。该设备为国内首创,交用户已使用一年,为用户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闻讯后,中铁十二局下属珠州桥梁厂于2006年9月又向他们订购一台钢轨加工长度达52米,铣头功能更强大的xku9720x520型数控定梁双龙门移动钢轨铣床,合同价值为1900多万元,它可以实现两个龙门架同时移动,四个铣头同时加工四根钢轨,为火车时速300公里/小时所需钢轨、道岔的加工用,这台设备的试制完成又将刷新国内该类设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