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吟诵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以《墨梅》为例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以《墨梅》为例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以《墨梅》为例摘要:吟诵是古诗文教学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手段,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出了“学技巧,以吟正诗音;读意象,以吟解诗意;善联想,以吟悟诗情;取精华,以吟促传承。

”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吟诵;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文;教学策略古诗文的深度鉴赏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应当紧紧依托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诉求。

那么流传千年的古诗文精粹该怎样教才能平稳落地、确切落实、扎实落细,让学生得以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讲读结合、善用意象系统,亦或者是知人论世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然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集大成者应当是吟诵,追本溯源,用古人的读书之法来领略古诗文的美。

追溯向前,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自古读书皆以吟诵为载体。

由此回流三千年,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吟诵着读书的。

吟诵不但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意义,它是独有的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因此,笔者力图通过古诗文吟诵教学来达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下面笔者就以曾执教的《墨梅》为例。

一、破解意象密码,以吟诵促诗意理解吟诵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体现在引领学生“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通过联想与想象,达到诗意的理解。

在执教《墨梅》这首诗时,笔者带领学生运用吟诵,拉近彼此的时空距离,再通过抓意象的方式将声音联想与字意分析结合,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下面是课堂实录:(一)学技巧,以吟正诗音师: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含义非常丰富,有的诗人借梅花表现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的借梅花赞赏高尚的情操,今天的这首题画诗,又将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生齐读课题)师:一首《墨梅》,千古传唱。

它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儿呢?不急,咱们慢慢体会。

请同学们根据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规律,找出韵脚、标好平仄,入声字老师已经标好了,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了。

师:韵脚是什么,很准确定,请坐!韵脚字声音应延长,标平仄时应体现出来。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探究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探究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通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研究,评价其教学效果。

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古诗词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了小学古诗词吟诵的重要性,探讨了吟诵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

接着,讨论了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指导方向。

结合实践研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强调了吟诵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总结了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促进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生、吟诵、教学方法、实践研究、效果评价、意义与价值、未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教学探讨、教学评价、教学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的吟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文化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吟诵能力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

对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进行探讨和实践研究,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进一步挖掘古诗词教学的潜力,为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的明确概述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1.2 研究意义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词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

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吟诵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音韵、节奏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摘要:在小学语文中,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强化学生的情感塑造、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等具有较大作用。

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对于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吟诵,学生可以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文学科素养,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识。

因此,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传授给学生吟诵相关技巧的同时,明确其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让吟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义务;古诗词;吟诵一、吟诵概述吟诵是指运用吟咏和诵读的手段,将古诗词的传统读法还原出来,这属于相对经典的诵读模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相对高效的方法。

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它们也有着相对抽象的知识内涵,若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无法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甚至还会干扰他们的解读。

古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其字面意思,还需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及内涵。

吟诵与古诗词的结合是非常理想的方法,这也是很多诗(词)人创作的最初技巧,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古诗词,才能使其深刻地感知古诗词的精神实质及审美内涵,明确古诗词韵味所在。

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吟诵方法,使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寻找到古诗词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重要性(一)丰富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建构古诗词属于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吟诵古诗词,既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蕴及美感,又能不断地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体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进而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

此外,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只有单一的途径,所以通过灵活地吟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自行感悟,在拓展他们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空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有所深化,达到相对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认识程度逐渐下降,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开始探讨如何改进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当前,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方式以传统的背诵为主,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必要对小学生古诗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多互动性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为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旨在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和实践,希望可以引领小学古诗词教学向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通过分析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也旨在探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对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为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古诗词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价值。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品格养成、语言表达、文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研究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古诗词吟诵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被世人尊崇,它在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文化,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语言、音乐、历史、宗教等角度,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简要分析古诗词吟诵及其对中国文化及文明进程的影响。

古诗词吟诵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现代文学形式相比,古诗词的形式结构要更为繁复,它也更强调叙事和抒情性质,甚至可以看出当年作者对生活的感触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与疑虑。

因此,古诗词吟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可谓是极为重要的资源。

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词吟诵可以起到很良好的帮助,它不仅可以表现出古代语言的精致与质朴,而且还表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吟诵能够使读者领略到古代作者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古诗词吟诵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可以抒情表达,也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更优美的方式来描绘古代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

音乐上,古诗词吟诵融入了传统音乐的特色,增加了古诗词朗诵的文化深度。

以古诗词吟诵为基础,古典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便更加丰富,更加精细。

在此基础上,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就渐渐形成,影响着后世人类生活与文化研究。

古诗词吟诵也起到了持久的历史性作用。

古代诗人们以古诗词吟诵的形式,传承着礼仪文化,也抒发着他们的哲学想法,在朝代之间演变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宗教上,古诗词吟诵是一种神圣的文学形式,是千古经典不朽的宣传方式。

在古代,古诗词通常被用来宣扬皇帝的政治声明、宗教教义和历史记载。

在此,古诗词吟诵又起到了促进宗教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使得古代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古诗词吟诵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考古资源。

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的认识,而且也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艺术价值。

引导小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策略研究

引导小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策略研究

引导小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策略研究常州市觅渡桥小学课题组一、研究的背景:时代的列车已驶入了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小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面对的是前人从未遭遇过的崭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知识大爆炸、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一个缤纷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喧嚣、浮华与诱惑,令人躁动不安的时代。

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是否还有必要让小学生通过大量学习古诗词的途径,来提升他们在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呢?答案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有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就此问题展开过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著名作家刘梦溪先生在《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谈到:“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

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论断。

这至少启示了我们,一个学生是否好学古诗词,至少会对他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水平造成影响。

在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唤回归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今天,我们积极引导小学生大量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他们获得许多有益的熏陶。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传统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对吟诵的知育、情育、意育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及学生智、情和意方面培养方面的作用。

标签:传统吟诵;古诗词教学;知育;情育;意育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家,传诵至今的古诗词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和精神。

古诗词学习在传承中国优良传统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吟诵作为传统的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历史悠久。

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始的。

”吟诵发展到今日,其与现代教育结合将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吟诵吟诵之学涉及广泛,包括文学、语言学、音乐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知识。

在学界,吟诵并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概念。

陈少松认为:“吟”是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接近于唱的“吟咏”“吟唱”“吟哦”和接近于读的“讽读”“诵读”“朗诵”都能称为“吟诵”。

吟诵的题材多样,但大多以古诗词为主,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诗词都是先贤对人生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会与见解,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吟诵能够借助艺术的灵性使古诗词中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是读者对作者的“明心见性”的过程。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古诗词的学习至关重要。

人类心理,有最为重要的三部分——知、情、意,这三部分达到圆满的状态,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因此,良好的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

古诗词是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精华,不仅包含汉语言知识,而且包含对于世间美好景物和美好情感的准确描述及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吟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知、情和意的教育意义非凡。

二、知育对初中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汉语言知识有限,在“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古诗词中蕴含的汉语言知识丰富,而吟诵的慢节奏便于学生对诗文、句法、结构等进行思索,是在利用汉语言交流时对于句法和结构的有效理解的基础。

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吟诵经典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进行研究。

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吟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吟诵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经典诗词的吟诵需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经典诗词吟诵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美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经典诗词吟诵教学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会、诗词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难点: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地表达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解决策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难点:学生的语音和语调不够准确,难以达到吟诵的效果。

解决策略: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提高吟诵的效果和质量。

难点: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决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诗词吟诵中来。

例如,可以利用游戏、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美感。

通过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开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未来的发展中,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例如,可以通过推广吟诵教学进课堂、开展大规模的诗词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诗词吟诵中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吟诵概念界说九年前,当我给系里高年级学生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时,有些学生跑来问:“吟诵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的吟诵与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朗诵有什么区别?”现在大学文科的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没听到过老先生的吟诵,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什么是吟诵”作出回答。

《汉语大词典》解释“吟诵”说:“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笼统的解释,“吟”与“诵”虽有相同之处,若细究,两者其实是有差异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什么是“吟”。

“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为“歌”,即歌唱。

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

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东汉高诱注日:“吟,歌吟也。

”所谓“吴吟”,就是指吟唱吴歌。

又如《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行则倚树而吟泳”。

“吟”和“泳”同义,《增韵·侵韵》:“吟,哦也,泳也。

”故“泳”亦作歌唱讲,如班固《东都赋》:“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泳殷周之《诗》。

”单言如此,“吟”和“泳”合成一个词用,自然仍是歌唱的意思,如《毛诗序》:“吟泳情性,以风其上。

”唐孔颖达疏日:“动声日吟,长言日泳,作诗必歌,故言吟泳情性也。

”概括以上诸家的解释,“吟”即“泳”,就是拉长了声音歌唱。

但是,先秦时代的歌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这就是《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句毛传所谓“曲合乐日歌”。

比如《孔子家语·困誓》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

子路怒,奋戟将与战。

孔子止之:日:“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显然,子路当时是弹着琴歌唱《诗经》中的某一诗篇。

二是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唱,即所谓徒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清唱。

《庄子·让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歌《诗经·商颂》的情景:曾子居卫,缀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

三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曳.缈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曾子当时过着穷困不堪的生活,不可能有乐工替他伴奏,自己也没弹琴鼓瑟,而只是拖着束发的帛带徒歌《商颂》。

《韩诗外传》亦有类似的记载: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

显然,孔子的这位弟子原宪也是徒歌《商颂》。

值得注意的是,《艺文类聚》卷五五引晋束哲《读书赋》日:“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

”可见“吟”非合乐而歌,而是徒歌。

又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指出:古诗皆诛之,然后以声依泳以成曲,谓之协律。

意思是说,古代的诗歌都可用来吟泳,然后用宫、商、角、徵、羽五声依照吟泳的调子谱成曲子,称之为协律。

这也说明,诗歌的吟泳是一种并不严格讲究合乐的随口歌唱。

《诗经》三百零五篇经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当然也可随口吟泳。

《诗经》以后的诗歌,除楚辞、汉乐府、唐声诗、宋词以外,其余的绝大多数诗乐分家,不能入乐歌唱,而那些原来可入乐歌唱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声诗、宋词,其乐谱大多先后失传。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赏读诗词主要是随口吟泳。

不仅读诗读词喜欢吟,读文也喜欢吟。

那么古人究竟怎样吟诗吟词吟文的呢?由于当时一不可能录音,二没有留下吟谱,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得而知。

但我想,古人的吟泳是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后人的吟法虽有所新变,总有一点前人吟泳的影子。

我聆听过许多前辈学者的吟诗吟词和吟文,根据我的感受和理解,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象歌唱似地读。

为什么在界说“吟”时要加“象歌唱”这几个字呢?这是因为吟时既同歌唱一样拉长了声音行腔使调,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唱。

1993年夏天,在呼和浩特举行的中国古代文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笔者曾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王更生教授切磋过“吟”与“唱”的区别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唱”,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

“吟”却不同,一无乐谱可依,吟时对音高、时值、速度、旋律等处理有一定的随意性;二在通常情况下不用乐器伴奏。

关于“吟”跟“唱”的区别,赵元任先生早就说得很清楚:“吟诗没有唱歌那么固定;同是一句'满插瓶花罢出游',不用说因地方不同而调儿略有不同。

就是一个人念两次也不能工尺全同,不过大致是同一个调儿(tune)就是了。

要是跟着笛子唱《九连环》,那就差不多一定是照那个工尺唱,就不然至少也可以说唱唱儿每次用同样工尺是照例的事情,每次换点花样是(比较的)例外的,而在吟诗每次换点花样是照例的事情,两次碰巧用恰恰一样的工尺倒是例外的了。

”郭沫若先生也曾用概括的语言将“吟”与“唱”作了比较:“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我很赞同郭先生的这种说法。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许多概念没有严格的界说。

由于“吟”好象歌唱,所以古人有时将吟诗吟文称作“吟唱”,称作“歌”或“歌泳”。

前者如金元好问《和党承旨(雪>诗》之二:“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足”;后者如清刘大槐《论文偶记》:“歌而泳之,神气出矣。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什么是“诵”。

对“诵”的解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东汉郑玄注日:“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

”在同书“讽诵诗,世奠繁,鼓琴瑟”下,郑玄又注日:“'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泳也。

”又《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正义》日:“'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

”概括郑玄的看法,所谓“诵”,就是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而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歌泳。

据这样的解释,诵与徒歌和吟泳没什么区别。

后代有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

如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言部中解释说:“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泳以声节之。

”又如近人顾颉刚先生认为“歌与诵原是互文”,朱谦之先生赞同此说,指出两者是“同义”的;林尹先生注《周礼》中的那个“诵”字更直截了当:“唱也,谓记背诗歌之文而以抑扬顿挫之声调唱之也。

”不仅一些学者将“诵”解释为歌唱或吟泳,古代一些诗人也有将歌诗称作诵诗的,如明初诗人高启有首诗题为《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开头几句描写的却是谢太史歌李杜诗的情景:前歌《蜀道难》,后歌《倡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乌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如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显然,在高启看来,诵诗就是歌诗。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诵”与“歌”是有区别的。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引毛传日:“不歌而诵谓之赋”。

又《国语·晋语》:“舆人诵之。

”三国吴韦昭注日:“不歌日诵。

”这就明确指出,诵是诵,歌是歌,两者不是一回事。

后代的一些学者接受了这种看法,有的还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区别。

如清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也,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

”又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通过比较将“诵”与“歌”的不同说得更明白:“赋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

”近人中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诵”与“歌”、“吟”的区别。

如黄仲苏先生把朗诵的方法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日诵读。

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

……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皆属于诵读之类也。

二日吟读。

吟之为言,呻也,哦也,唱也。

……吟读宜用于读绝诗、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诛、歌之类。

三日诛读。

泳者,歌也,与咏通,亦作永。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日讲读。

讲者,说也,谈也。

按说乃说话之说,谈则为对话也。

宜用于读语体文。

黄先生所说的第四类“讲读”法显然不适用于读古诗词文,姑且不论。

其余三类,虽将“吟读”和“泳读”分为两类显得过细,但看到“诵读”与“吟读”的区别还是值得肯定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吟读和泳读可以并为一类,叫做'吟'诵读照旧,只叫做'诵”';“这里指出的'吟读'、'诵读'的分别,确是有的”再如朱光潜先生作了这样的比较:“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中国人的诵诗同哼(即吟)旧诗在节奏的处理上是有所不同的。

笔者同意第二种看法,即“诵”与“歌”、“吟”是有区别的。

第一,在郑玄注《周礼》之前,《墨子·公孟篇》记载墨子批评儒家“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如果说“诵”就是“歌”,那么“诵诗三百”后再说“歌诗三百”,不就显得重复了吗?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朱谦之先生举《左传》襄公十四年“公使歌之,遂诵之”为例,说明“歌与诵原是互文”,两者“同义”,这是值得商榷的。

请看《左传》中的那段原文: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

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

大师辞,师曹请为之。

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

公怒,鞭师曹三百。

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

公使歌之,遂诵之。

晋杜预《集解》对“诵之”的解释是:“恐孙蒯不解故。

”真可谓高见。

朱自清先生对这段文字的解说更透辟而明白:“《左传》襄公十四年记卫献公叫师曹'歌'《巧言》诗的末章给孙文子的使者孙蒯听。

那时文子在国境上,献公叫'歌'这章诗,是骂他的,师曹和献公有私怨,想激怒孙蒯,怕'歌'了他听不清楚,使'诵'了一通。

这'诵'是有节奏的。

诵和读都比'歌'容易了解些。

”朱先生在这儿所说的“诵”与“歌”的区别也就是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概括的“诵显而歌微”。

第二,当今前辈学者的吟诵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诵和吟并不是一回事。

根据笔者的感受和理解,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吟”和“诵”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共同之处,下面将它们的同和异作个比较。

两者之同:“吟”和“诵”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都是“乐语”,即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

“吟”和“诵”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行腔使调时又都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两者之异:①“吟”重音乐的节奏;“诵”重语言的节奏。

②“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诵”时旋律一般不太鲜明,比“吟”表意明晰。

③“吟”时声音拉得较长,听起来好象歌唱;“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不象歌唱,“颇类似和尚念经”。

④“吟”腔比较复杂,故学起来难些;“诵”腔比较简单,故学起来易些。

由于“吟”和“诵”有上述几点区别,所以我们在聆听老先生的吟诵时,就不难分辨他是在吟还是在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