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血液流变—300例正常值的探讨

合集下载

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分析

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分析

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的分析,观察血流变检测对正常人群健康状况的意义。

方法采集5ml肝素抗凝空腹静脉血,2ml枸盐酸抗凝血,EDTA二钾抗凝血、采血后4小时内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结果:男性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比女性高,正常30-50岁的男性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比正常50-70岁的男性高,女性则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定期检测30-50岁群人尤其是男性血液流变学对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流变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58-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大多数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定期检测30-50岁群人尤其是男性血液流变学对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体检中心送检的健康体检的人群80名,年龄分布30-70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30-50岁男性20人,50-70岁男性20人,30-50岁女性20人,50-70岁女性20人。

1.2试验方法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枸盐酸抗凝血测血沉、EDTA二钾抗凝检测红细胞压积(HCT)、5ml肝素抗凝检测全血粘度(低切6.80-9.50 mPa.s、中切4.51-5.57 mPa.s、高切3.73-4.60mPa.s)、血浆粘度1.05-1.51mPa.s)、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1.3仪器及方法利用普利生LBY-N6COMPACT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深圳越华XC-A30全自动血沉仪测红细胞沉降率、希森美康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红细胞压积。

血液正常人体

血液正常人体
血量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 储存血量:小部分,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 (55%)
红细胞
水(90%)
血细胞 (45%)
血浆蛋白等
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无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LM)
数量:50-70 %
直径:10-12 m
形态结构: 胞质:极浅的淡红色 颗粒:细小,浅红色 核:杆状或分叶(2-5叶)
核左移:1-2叶核 --细菌感染 核右移:4-5叶核 --衰老
功能:吞噬功能。
非蛋白氮 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
红细胞(RBC)
形态: 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 内充满血红蛋白(Hb)
正常值: 红细胞:男:4.5-5.5*1012/L 女:3.8-4.6*1012/L 血红蛋白(Hb) 男:120-150g/L 女:110-140g/L
嗜酸性粒细胞(LM)
数量:0.5-5%
细胞质:浅红色 颗粒:粗大、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核: “八”字形2叶核
形态结构:
直径:10-15m
功能:抗过敏反应,杀 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LM)
数量:0-1%
细胞质:浅棕红色 颗粒: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核:杆状(S形)、分叶核
形态结构:直ຫໍສະໝຸດ :10-12m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LM)
数量:3-8%
细胞质:灰蓝色 核:肾形、马蹄形,着色浅
形态结构: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状态及其对血管壁和红细胞的影响的科学,其各项指标的解读如下:
1. 血流黏度:血液的黏滞性,随着红细胞数量、形态及血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

高黏度表明血液较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 红细胞变形指数:衡量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反映红细胞的柔软性和质量。

正常值为0.4~0.6,低于此范围则说明红细胞固化,导致血液黏稠。

3. 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小板与红细胞、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于预测血栓形成的概率。

高聚集率表明血小板易聚集,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

4. 微循环循环时间:测量红细胞经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反映了组织氧供的状态。

时间过长说明微循环障碍,血液不能有效地传递氧气和养分,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5. 血流剪切力:剪切力是被施加在血流上的力,血流越强,剪切力也越大。

高剪切力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血流变各项指标的异常都可能反映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或身体疾病的存在,建议及时进行检查。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是描述生物体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术语。

通过血流变各项指标的
检测可以了解到血液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血
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1.粘度。

粘度是血液流动阻力的一种表现,通常使用单位毫秒(mPa·s)来描述。

血液粘度高,意味着血液流动阻力大,这可能提示人体存在某些疾病。

例如,浓度高的红细胞、高胆固醇和高蛋白质等因素会导致血液粘度升高。

2.凝聚性。

凝聚性指的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的倾向。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和结
痂的细胞,但是如果血小板过于活跃,容易导致形成血凝块,进而造成心
脑血管疾病。

因此,凝聚性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人体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的风险。

3.弹性。

弹性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变化的响应能力。

血管弹性越差,表示它们
不能很好地适应血压的变化。

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都可以导致血管弹性下降。

4.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和流量。

流动性的检测可以帮助
判断血管是否堵塞或收缩,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流变学检测动态分析报告单

血液流变学检测动态分析报告单

6.36 — 8.16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8.78 — 11.68
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
0.65 — 0.91
红细胞聚集指数
1.02 — 1.4
红细胞刚性
4.17 — 5.69
血小板粘附率(%)
31 — 39
血液流变学临床诊断意义
血粘度增高:会出现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肪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
1.48 — 1.54
粘附前血小板数(10E9/L)
100 — 300
粘附前血小板数(10E10/L)
69 — 183
体外血栓长度(mm)
8 — 22
体外血栓干重(mm)
7 — 23
体外血栓湿重(mm)
10 — 50
血沉方程K值(%)
14 — 94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4.75 — 5.69
全血中切还原粘度
血小板粘附率增高:创伤或手术后1—2月明显增高、急性感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血栓性静
脉炎、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雷诺氏症。
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血小板无力症、胶原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增多症、先
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坏血病。
血栓长度和重量偏高:易产生血管栓塞及肿瘤等病症。
血液流变学检测动态分析报告单
检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临床诊断
门诊号
住院号
病历号
日期
实验编号
科别
医生姓名
检测项目
检测值
结果
参考范围
血细胞压积(%)
37 — 43
全血粘度(高切)(cp)
4.42 — 4.78
全血粘度(中切)(cp)

德州市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分析

德州市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分析

德州市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分析李曼丽;薛万华;章志勇【期刊名称】《中国微循环》【年(卷),期】2002(006)004【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本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方法将8252例按年龄分别分成3组:第一组21~40岁,2252人;第二组41~60岁,3000人;第三组61~78岁,3000人.分别进行常规取血4.0ml,4h内完成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RBC压积、全血粘度、血沉、血小板粘附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粘度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适合于本(市)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对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测定适合本地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总页数】2页(P242-243)【作者】李曼丽;薛万华;章志勇【作者单位】253014,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53014,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53014,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相关文献】1.广西防城港地区1872例成年男性不同年龄段铁蛋白正常参考值范围 [J], 廖湘成;秦雪;李山;李若林;莫曾南;高勇;谭爱花;杨晓波;陈智平2.不同年龄段人群正常肝脏弹性成像定量的相关性分析 [J], 赵夏夏;吴永胜;苗英;王译晗;王海筠;吉新燕;崔丽琼3.韶关市正常人群尿砷的正常参考值分析研究 [J], 刘少华;章海宁;陈爱萍;杨波4.不同年龄段听力正常学龄前儿童短声及短纯音ABR正常参考值研究 [J], 丁伟;侯小娟;张伦;刘静;唐亮5.武汉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发微量元素正常参考值的确立 [J], 马威;薛莎;吴文莉;刘毅;任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流变正常值

血流变正常值

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尿常规正常范围:pH5~7;比重(SG)1.015~1.025;蛋白质(PRO)阴性;葡萄糖(GLU)阴性;酮体(KET)阴性;胆红素(BIL)阴性;亚硝酸盐(NIT)阴性;白细胞(LEU)阴性;红细胞(RBC)阴性;维生素C20~100mg/L。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一、全血比粘度检验1.英文或缩写:Blood Viscosity,BV。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3.正常参考值:低切:9.50±1.50(男);8.50±1.30(女)。

中切:5.20±0.80(男);40.60±0.80(女)。

高切:4.60±0.60(男);4.00±0.70(女)。

4.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

它是流动的倒数。

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

全血表观粘度随切变率增大而减少,属于非牛顿液体。

因而在报告中全血粘度有低切、中切、高切三种粘度值。

全血比粘度指全血和血浆与水在同一温度下的粘度之比。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病、肿瘤等。

降低常见于尿毒症、肝硬化等。

5.注意事项:因肝素抗凝剂是被烘干的,所以抗凝混匀要反复多次,以保证抗凝充分。

否则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二、全血还原粘度检验1.英文或缩写:Blood Reduction Viscosity ,BRV。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3.正常参考值:低切:15.0±2.00(男);14.0±2.00(女)。

中切:9.00±1.50 男)8.00±1.50(女)。

高切:7.50±1.50(男)6.70±1.50(女)。

4.临床意义:全血还原粘度增高表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说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

增高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病、肿瘤等。

降低常见于尿毒症、肝硬化等。

5.注意事项:因肝素抗凝剂是被烘干的,所以抗凝混匀要反复多次,以保证抗凝充分,否则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三、血细胞比容1.英文或缩写:Hematocrit in Blood,HCT。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血液流变—300例正常值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0-05-14T11:39:5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雅娟[导读]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已迅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刘雅娟 (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检验科黑龙江伊春 152519)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123-02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已迅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

因而对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测定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科学性。

我们仅就本试验室所观测的对象中选择300例正常人进行测定、分析其血液流变学有关各项指标的正常值。

一对象和方法
1 本组观测对象均为来医院检测病例,经筛选排除急慢性心脏血管疾病、肺心病、肝肾疾病,其中男性204例,女性96例,年龄在38-74岁之间。

2 要求检测者在早晨空腹静脉采血4ml,用肝素抗凝,浓度为20-30μl/ml。

3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2IANG-100型血液流变多功能空脑毛细管粘度计进行测定。

4 检测项目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在37℃温度下,分别取全血和血浆1-1.5ml通过毛细管全程所需时间与生理盐水通过的时间比,血沉采用魏氏法室温一小时。

红细胞压积采用温氏法3000转/30分钟离心,红细胞电泳在25℃温度下进行测定,标本抽取后在2-4小时内由专人按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二结果对照
三结果分析
1 性别差异除血沉外,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五次指标,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

P<0.0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 温度差异应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时,血液的相对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由此说明血液粘度与测定温度呈反向变化,由于测定粘度的温度条件尚未有标准化要求,有待探讨血液粘度测定的最适温度。

3 测定结果的比较全血沾度与血浆粘度男、女性别变化比较大,但与红细胞压积的增加成比例的增加。

与国内文献比较表二。

如上海、无锡、宁波、天津等地测值相近。

如表明无明显的南北方地域性差异,但与海拔高度及气候温度有很大关系。

如兰洲、青海处于海拔较高地区,本省齐齐哈尔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风沙较多,测值偏高,而我地区与齐市相比虽处北方,但因为我市气候温和,温度适宜,结果相差比较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