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区别
一、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至高权利来改造现实国家和建立理想国家,哲学王是城邦权力体系的顶端,垄断全部政治权力,而其他各等级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孔子的“贤人政治”是由贤能的国君来治国平天下,而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发现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贤才的标准。

二、两者的区别
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志在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而这一种国家必须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来主导,柏拉图认为这一统治者是哲学王,而孔子认为是贤人,两者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本身的差异,两者又有区别之处。

(一)统治的本位不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这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德主刑辅”,道德的教化远远重要于以“刑”为核心的“法治”,贤人执政时是“以德治人”,通过自身的道德来教化人们,这样不仅会使得百姓遵从德行,还会使得百姓听从命令,以达到维护统治的效果,另外,除了依靠“德治”去教化百姓,还得辅之以相互维护的制度,例如礼乐制度。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一个充满智慧、正义、善良以及勇敢等美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就是以“德”为划分依据,而“哲学王”是最高“德”,但是柏拉图在其“哲学王统治”思想中还提到了具有辅助作用的“法律”,“德治”结合宪法和法律建立一个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

两者都提到了“德治”,但由于孔子的道德规范中是以“孝”为道德的起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国家利益”为道德的标志。

因而孔子的“贤人政治”是以家庭本位为基础的,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建立的一个君主世袭并且以宗法制为联系的等级社会,最大限度的任用贤人的前提是“世袭
制”。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则是以国家为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是以国家中的哲学家来作为“哲学王”,他们拥有智慧,并且善于运用政治权力,能够达到实现理想城邦的目的。

(二)对统治者的要求不同
孔子政治思想中认为的作为统治者的“贤人”必须是拥有道德的人,在道德品质与智慧两者之间,对君主的要求首先是在道德方面,这个君主必须是贤明且服从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与原则进行统治的人,即“志于道”。

君主作为道德的表率责任重大,关系着社会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幸福,因此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是品德高尚。

而柏拉图则更强调理性与知识在统治者个人能力中的决定作用,“哲学王”不仅需要德行完美,还要拥有智慧,精通音乐、体育、算数、几何以及辩证法各类广博的知识,不仅接触到事物的表面,而且接近其本质,掌握其他人无法掌握的真理。

就统治者的产生而言,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前提是“血缘世袭”,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的产生则是通过“教育”选拔,在长期的教育中选择最具德行的人来作为统治的中心。

(三)对“道德”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的理念不同
孔子的“贤人政治”提倡将“亲亲、尊尊”等道德感情化为等级思想,赋予其道德基础,给予人们一个道德的约束,实现国家统治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则主张将城邦公民的习惯以及生活经验积累形成政治制度,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以及制度是贤人所创设的。

(四)对“道德”与“法律”态度的区别
孔子的“贤人政治”中的政治制度是以道德为核心,他认为政治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德治国、以刑为辅”,贤人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实现统治,刑罚只是一个最后的治理手段。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中,人们还需要遵从法律,“哲学王”是具有理性思维与法律知识的,统治仍需要以法律为辅助手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