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自考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自考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自考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4.管理概念包括的内容: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5.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与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及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1.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2.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3.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

7.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8.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效率和效果。1、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具体衡量标准有: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成本等(正确的做事)。2、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具体衡量标准有:销售收入、利润额、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做正确的事)。管理的有效性既追求效率更追求效果,即“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9.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指在组织中行驶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分类: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综合和专业管理者。

10.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分三大类:1.人际关系方面(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11.管理者的技能:技能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3、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高层管理层更强调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较重要,而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更突出。

12.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成功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结论:1、“成功的管理者”,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2、“有效的管理者”,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3、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13.管理学: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4.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15.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16.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其特点是标准化、制度化;(2)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特点是重视人的因素;(3)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是这一阶段的特征;(4)战略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长远性;(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注重持续改进和参与;(6)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注重突破式改进和创新。

17.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对管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1.“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主要依靠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又依靠分工。2.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18.查尔斯.巴贝奇: 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1.分工除提高效率外,还可节省工资支出。2.“边际熟练原则”,界定劳动强度,按比例付酬。3.“管理的机械原则”。19.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

20.20世纪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1)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管理思想与经验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制度背景;(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普及和推广,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萨伊(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是首先承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生产要素的人。

他明确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与土地、劳动、资本相并列。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质是把目光从争夺盈余

转向提高盈余,共同协作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革命”。

2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则。

●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还包括:⑴巴思⑵甘特⑶吉尔布雷斯夫妇⑷埃默森。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对管理学研

究影响深远。法约尔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⑴经营与管理的区别⑵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⑶管理的五要

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⑷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的管

理思想:1、理想的组织形态(法定权力)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10条准则)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最高领导层、中层管理者、一般工作人员三层。

2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行为科学理论: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1933年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等中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⑴职工是“社会人”。⑵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⑶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⑷新型的领导能力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

励职工的士气。

23.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1)关于动机激励理论(核心):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又有需要决定的。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基础)(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重要方面)(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研究重点)

●孔茨把管理理论流派纷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24.管理过程学派的特点(管理职能学派,起源于法约尔,当代代表是孔茨):以管理的职能及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25.社会系统学派的观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1、协作系统的性质2、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3、效力与效率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5、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制定和规定组织目标)。

26.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西蒙、马奇):1、决策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2、提出了决策的标准(满意标准)3、明确了决策的程序(1.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2.拟定选择方案 3.选择方案4.评估方案)4、决策的技术(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7.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合著《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1、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2、企业内包括各种子系统3、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28.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特里司特:由手工采煤到机械采煤的技术变化问题着手):要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看社会系统,而把与社会系统相适应的技术系统排除在外。只有既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又满足技术系统的需要的组织才是最好的组织。

29.经验主义学派及特点(德鲁克、斯隆、福特等人):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通过研究一个组织或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来分析管理的。特点: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和总结一大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成功和失败的实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然后把这些经验和理论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者,用来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动。

30.权变理论学派的内容(管理情景论,劳伦斯、洛希合著《组织和环境》):1.企业组织结构(应按照环境特点来设计)2.领导方式(应依据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及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定)3. 超Y理论。

31.经理角色学派(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提出了有关经理工作的性质、经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和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理论。

32.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创始人布莱克特,代表人物有伯法、莫尔斯和金希尔等人):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使它们应用于企业管理。

33.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战略管理2.业务流程再造3.学习型组织

33-1.战略管理(20世纪20年代起):注重研究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波特《竞争战略》)。

33-2.业务流程再造(世纪90年代初):突出贡献是彻底地改变了两百年来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能够提高效率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

行所谓的“再造工程”)

33-3.学习型组织(核心是对知识的管理):强调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3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1.人本管理趋势2.跨文化管理3.参与管理趋势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35.组织环境: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36.组织环境的特点:1.客观性2.复杂性3.关联性4.不确定性5.层次性。

37.组织环境的重要性:1.组织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着组织活动的内容和进行。2.组织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

38.组织环境的分类:1.外部环境:分一般环境(宏观环境):指组织的大环境,如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等;具体环境(特殊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如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2.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如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9.组织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组织的影响、2. 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1)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2)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3)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

●组织对环境的影响: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2)影响环境3)选择新环境。

40.组织环境分析(定义):指通过对组织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价,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确定组织自身的优劣势,从而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指导的一系列活动。41.组织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41-1.一般环境分析法(PEST分析法):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41-2.具体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1.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替代品的威胁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1-3.内部环境分析: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目的在于掌握组织历史和目前的情况,明确组织所具有的优劣势。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条件等。方法包括组织资源竞争价值分析、经营能力分析、内部管理分析、组织自我评价等(即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41-4.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

●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1.优势-机会(SO)组合2.弱点机会(WO)组合3.优势-威胁(ST)

组合4.弱点-威胁(WT)组合。

●SWOT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劣势2.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的优劣势进行匹配。

47.组织文化:组织在其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48.组织文化的层次:理念层(也称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与行为层(中层文化)、象征层(物质层)。

49.组织文化的特征:1.客观性2.独特性3.相对稳定性4.继承融合性5.发展性。

50.组织文化的内容:1.共同价值观(核心)2.企业使命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制度7.行为规范8.企业形象。

51.组织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调试功能5.辐射功能

52.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1.确定合适的价值观标准2.选择与组织价值观相融合的应聘者3.强化员工的认同感4.建立符合组织文化要求的奖励系统5.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文化。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53.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54.管理道德的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非强制性4.变动性5.社会教化性

55.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的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3.组织结构变量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大小、严重程度)

●道德的发展阶段包括:1.前惯例层次2.惯例层次3.原则层次

56.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管理者2.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3.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4.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5.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如何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1.提高管理道德认识2.培养管理道德情感3.管理管理

道德意志4.坚定管理道德信念5.树立管理道德典型

57.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8.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古典观(只对股东负责)、社会经济观(除对股东负责外,还应对相关利益群体负责,承担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

59.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做的工作:1.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建立企业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为员工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2.企业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互动3.企业在生产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综指企业必将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高度的社会公众信任感,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使企业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60.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1.对雇员的责任2.对顾客的责任3.对竞争对手的责任4.对环境的责任5.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第五章决策

61.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赫伯特.西蒙创立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贡献主要是:1.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2.对决策

理论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用“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3.既强调在决策中采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又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应用。

62.决策的类型:1.按照决策的性质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2.按决策活动表现的形式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3.按照决策的方法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按照决策的主体不同分:群体决策、个人决策。

63.决策的原则: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可行性原则4.系统原则5.对比择优原则6.反馈原则

64.决策的标准:(1)最优标准(泰勒):理性决策。(2)满意标准(西蒙):有限理性决策(3)合理性标准(孔茨):强调决策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了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以符合目的为根本标准,实质是强调各决策阶段的效果和工作质量。

65.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文化3.决策者的个人因素4.时间因素5.过去的决策

66.决策程序: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决策的起点2.确定目标—决策的前提3.拟定可行方案—决策的基础4.方案选优—决策的关键5.典型试验—决策的试点6.普遍实施—决策的落实7.跟踪控制—决策的检查。

67.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

67-1.头脑风暴法的特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聚集在一起,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一粒有形成多样化的决策思路和方案。

●1)勿评优劣;2)畅所欲言;3)大胆创新;4)集思广益。

67-2.名义群体法的步骤及优点(名义小组技术):1.针对特定问题选择相关专家并提供信息资料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建议并写成文字材料 3.宣读所有专家的建议并记

录,不讨论4.讨论并评价5.

限制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会议交流,克服了传统会议的某些缺陷。

67-3.德尔菲法的步骤(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⑴确定专家名单,寄发问卷,独立、匿名方式完成。⑵统计归纳⑶沟通反馈。⑷多次反复(一般3-5次)取得一致的意见。

●德尔菲法的特点: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会议讨论时随声附和等弊病,同时也能较快形成易接受的结论,在一定程序上具有综合意见的客观性。缺点:1.仍属专家的主观判断;2.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3.决策速度太慢。

67-4.电子会议及优缺点:将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方法。优点:匿名、诚实和高效。缺点:打字速度快慢不均;缺乏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所传递的大量丰富的信息。

68.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价值分析法等2.风险型决策方法:收益表法、边际分析法、决策树法、效用理论法等。3.不确定型决策:悲观决策法(华德准则),乐观决策法(赫威斯准则),折中决策法,最大最小后悔值法、同等概率法。

第六章计划

69.计划: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70. 计划的内容(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71.计划的特点:1.目的性2.首位性3.普遍性4.适应性(留有余地)5.经济性(小投入大产出)

72.计划的作用:1.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2.有利于增强管理的预见性,规避风险;3.有利于减少浪费,取得最佳经济效益;4.有利于控制工作的开展。

73.

赋予管理者斟酌决定的自由,即鼓励下级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自由处置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执

在执行程序中每一个步骤的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定。规则也是一种计划,是一种最简

报告书)。2.按计划的期限分:1.长期计划;2.中期计划;3.短期计划3.按计划的性质分:1.战略计划;2.战术计划。

74.制定计划的程序:⑴评估机会⑵确定目标⑶确定前提条件⑷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⑸评价各种备选方案⑹选择方案⑺拟定辅助计划⑻编制预算。

75.计划工作的原理: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效应):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2.许诺原理: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就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3.灵活性原理(最重要):计划工作必须具有灵活性,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即做到“量力而行,留有余地”。4.改变航道原理:计划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

●灵活性原理是计划本身有适应性,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的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76.战略计划: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一般5年以上)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77.战略计划的重要性(作用):1.是协调组织内部各种活动(资金筹措、资源配置、经营管理活动)的总体指导思想。2.能促进决策者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考虑问题,尤其要考虑逆境下应当采取什么行动。3.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出乎预料的市场波动或事件对企业造成的问题,避免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大的波动。

78.战略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区别:1.战略计划是一种可以改变组织性质的重点计划2. 战略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少数高层领导人参与;而长期计划却是由各层管理人员参与 3.战略计划着眼是外部环境的改变,长期计划着眼点是组织本身。

79.战略计划的过程:1.愿景与使命2.目标3.战略环境分析4.战略选择5.战略计划的实施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设想,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以及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特点:

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目标5要素(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时限性。

●战略环境分析:1.分析外部环境2.分析内部条件(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条件)

●战略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集中战略。

80. 目标管理:由组织的员工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德鲁克首创,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81.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与效率主义二者的结合。

82.目标管理的特点:1.员工参与管理2.以自我管理为中心3.强调自我评价4.重视成果。

83.目标管理的程序:1.确定目标2.目标展开(目标分解、目标对策、目标责任)3.目标实施4.目标成果评价

84.目标管理的意义:1.方向标2.助推器3.调控阀4.刻度尺

85.滚动计划法及特点: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

长短期计划紧密结合。

86. 滚动计划法的优点:1.把计划期内各阶段以及下一个时期的预先安排有机地衔接起来,而且定期调整补充,从而从方法上解决了各阶段计划的衔接问题,使计划更符合实际。2.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和实际的多变性这一矛盾,使计划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生产实际的作用。

87.甘特图(条状图,1917由亨利.甘特):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

●甘特图的特点: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应用范围主要是项目管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

第七章组织

88.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静态组织、动态组织)。

89.组织的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标2.拥有资源3.具有一定的权责结构

89.组织的分类:1.按组织规模大小分:小、中、大型组织。2.按组织性质分: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3.按组织目标分:营利性、非营利性、公共组织。4.按组织的特性分:机械式、有机式组织5.按有意建立还是自发形成分:正式、非正式组织。6.按组织形态分:实体、虚拟组织。

●非正式组织:具有满足员工需要、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促进正式组织发展的积极作用,

也具有与正式组织目标不一致、束缚个人发展、影响组织变革的消极作用。

90.组织的作用:1.工作任务清晰化2.资源分配统筹化3.工作内容专业化4.工作衔接无缝化

91.组织的目标:1.实现组织的效率与效益。2.积聚组织成员的士气。3.使组织持续发展。

92.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93.组织设计的内容:1.进行职能与职务的分析,设计组织机构;2.进行部门设计和层级设计,划分各机构间的上下左右关系、职责权限和分工协作范围;3.建立机构间的工作流程和沟通渠道;4.制定一定的政策方针和措施使机构有序运转。

9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环境2.战略 3.技术(单件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流程生产)4.规模 5.发展阶段(创业、集合、规范化、精细)

●战略在两方面影响组织机构:1.不同的战略要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和管理活动,由此影

响到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2.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业务活动重心的转移和核心职能的改变,从而使各部门、各职务在组织中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相应地就要求对组织结构做出调整。

95.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统一原则2.专业化分工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有效管理幅度原则6.集权与分权结合原则7.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8.精简高效原则96.组织设计的部门化:根据专业化原则把性质类似或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划分在同一部门内,以提高工作效率。

97.组织设计部门的划分:按职能划分、按产品划分、按地区划分、按顾客划分、按流程划分97-1.按职能划分部门的优缺点:1)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以达到规模经济。2)符合专业化

原则3)协调困难2)各部门易产生“隧道视野”3)适应性差4)不利于培养综合管理者。(在稳定的技术和环境下比较有效)

97-2.按产品划分部门的优缺点:1)有利于深入研究各业务的特点,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功能,有利于业务的改进,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2)有利于部门内协调。3)便于对绩

效的测评。4)可能造成机构重叠。2)部门的本位主义。3)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适合环境多变的情况)

97-3.按地区划分部门的优缺点:1)针对性强,能对本地区环境变化迅速作出反应。2)地区内有很好的协作,各种活动易于协调。3)便于对绩效的测评。4)有利于综合管理者的培

)可能造成某些活动的重复、机构重叠。2)地区间会相互竞争,争夺组织资源,形成地区的本位主义。3)总部协调困难。4)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适合地区差异明显,环境多变的情况)

确分类有难度,有些变化难以适应。

97-5.按流程划分部门的优缺点:符合专业化原则,能有效利用专业技术和特殊技能,简化

各部门都只对本过程或环节的生产和质量负责而不对最后的成果负责。一个部门发生问题将

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同时需要部门间的紧密协调和高层的严格控制。

98.组织设计的层级化:1.管理层次: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2.管理幅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有效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

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1)垂直结构(多层次结构)。2.扁平结构

99.垂直结构的优缺点:1)可以严密监督控制。2)能体现上级意图。3)组织的稳定性高。缺点:1)妨碍下属主动性的发挥2)增加管理费用3)信息传递渠道长4)管理效率低。100.扁平结构的优缺点:1)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2)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3)由于管理幅度较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满足感。缺点:1)不能严密地监督下级,易失控; 2)管理幅度的增大,造成了同级间沟通困难。

格拉丘纳斯:管理幅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面临的关系数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101.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管理人员的素质及领导风格。2.下属的素质3.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4.管理的规范性。5.沟通和联络技术。6.授权的程度。7.空间距离的远近8.外部环境。102.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力。包括三层含义1)职权的来源是组织,它是由组织授予的;(2)职权的基础是职位,获得职权必先获得职位;(3)职权是以履行职责为前提的,职权的大小取决于职责范围的大小。

103.职权的分类:1.直线职权:按照等级原则和指挥链由上级对下级逐级发布命令和进行指挥的权力。2.参谋职权: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是承担参谋职能的人所拥有的职权。

3.职能职权:根据高层管理者授权,参谋人员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的直接指挥权。10

4.集权及优缺点: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

致,有利于加强控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领导过多地关注具体事物而不是重大问题,使组织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易于僵化。105.分权及优缺点:职权的分散化,是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

致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倾向,影响整体利益,增加了协调和控制的难度,易于分散和各自为政。106.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序的因素:1)决策的代价2)政策一致性的愿望3)组织的规模和经营特点4)管理人员的性格素质5)控制技术6)组织的历史和文化7)组织变革的速度8)环境的变化。

107.授权:指上层管理人员将适当的权力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108.授权的必要性:1)管理宽度的原因2)经济、效率的原因3)知识限制的原因4)培养管理人才的原因。

109.授权的要求:1)明确职责2)根据预期成果授权。3)授权对象适合4)有顺畅的沟通渠道5)有适当的控制。

110.组织结构: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111.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制2.直线职能制3.事业部制4.矩阵制5.委员会制6.团队结构。111-1.直线制及优缺点:指高层领导不通过或只通过一个或少数的中间层次直接指挥下属,

自处理各种具体工作,负担过重,无暇顾及组织长远的重大问题,在组织规模扩大时无力应付,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小型组织)

111-2.直线职能制及优缺点:以直线领导为主,同时辅以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的一种组织

分工细致,任务明确。2)有较高的效率3)稳定性较高4)保证集中统一

的指挥5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2)不易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3)分工较细,手续繁杂,反应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情况。(适合于环境比较稳定的中小型组织)

111-3.事业部制及优缺点:(又称斯隆模型、联邦分权制)。是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

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有机结合。2)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战略性决策,强化决策机构。3)每个事业部具有独立的利益,是一个分权单位,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4)

)集权与分权敏感,容易使各事业部只考虑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2)总公司与事业部都设置一套职能机构,造成机构相对重叠,管理人员过多。3)对事业部经理的素质要求较高。4)总公司对各事业部协调任务较重。(适合环境比较复杂,从事多文化经营的、较大规模的组织)●事业部制一般做法: 1)总公司成为投资决策中心。保留重大人事决策、预算控制、战略决策等权力,主要利用利润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2)在总公司下按产品或地区分为许多个事业部或分公司,他们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3)下属的生产单位则是成本中心。

111-4.矩阵制及优缺点:(又称规划—目标机构制),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

1)将集权与分权,纵向与横向管理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效率。2)灵活机动,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适应性强。3)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

)成员位置不固定,稳定性差,有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2)违背统一指挥原则,小组成员既接受项目小组负责人领导,又要接受原职能部门的领导。当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小组成员无所适从。(适合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或工作具有临时性的组织)

111-5.委员会制及优缺点:由若干人组成的群体,委员会中各个委员的权力是平等的,依

有临时和常设之分

1)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避免个别人的判断失误;2)少数服从多数,防止个人滥用权力;3)委员会成员地位平等,有利于沟通和协调;4)有更多参

)耗费时间,作出决定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有时议而不决;2)受某人或少数人主导;3)从众现象或折中调和;4)责任模糊,集体负责时导致大家都不负责。

●委员会制设立的目的:1)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正确性。2)集体决策,防止个别人或

个别部门权限过大,滥用权力;3)加强沟通,了解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鼓励参与,激发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

●设立委员会制需要注意的问题:1)审慎使用委员会2)选择合格的委员会成员3)委员会的规模要事宜4)发挥委员会主席的作用5)提高委员会的运营效率。

111-6.团队结构及优缺点:

1)每个成员都明确团队的工作并为之负责。2)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能接受新思想和新工作

方法,迅速分享信息,协调工作。3)小组的领导人如果不提出明确要求,团队就缺乏明确性。2)稳定性差,团队必须持续不断地注意管理;3)团队成员虽然了解共同任务,但不一定对自己的具体任务非常了解,甚至可能因为对别人的工作过于感兴趣,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

●团队结构适合于组织中具有特定的期限和工作绩效标准的某些重要任务,或者任务是

独特、不常见的,需要跨职能界限的专门技能。团队结构适合两种情况:1.小型组织,

以团队作为整个组织形式;2.大型组织,以团队结构作为正规化结构的补充,以弥补正规化结构的僵化和刻板。

●团队结构的特点:1)具有共同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密切相关。2)具有自主决策权,要

承担活动的全部责任。3)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多面手,团队中有分工,但更强调合作,是相互作用的群体。4)团队结构对顾客的响应速度更快,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高。

第八章人员配备

122.人员配备: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从而确定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123.人员配备的任务:通过分析人与事的特点,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与事的不断发展。

124. 人员配备的特点:1)人员配备以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为指导,与组织的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2)人员配备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3)人员配备是管理最复杂的环节。

125. 人员配备的过程:1)人力资源计划(步骤包括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评估未来所需的人力资源;制定一套相应的方案,以确保未来人力资源供需的匹配)。2)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编制成岗位说明书,具体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工作目标、工作特点、任职人员资格等,并能为工作评价、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等提供依据)。3)招聘与甄选4)培训与开发5)绩效考核6)奖惩、调职。

126. 人员配备的原则:1.因事择人2.因才使用3.动态平衡

127. 招聘:指组织寻找、吸引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来填补职位空缺的过程。

128.招聘管理人员的标准:1)与组织文化相适应2)德才兼备3)决策的能力4)沟通与合作的技能5)创新精神。

129.招聘的方式:外部招聘、内部提升

129-1.外部招聘的优缺点:1)来源广泛,选择余地大,易于招到一流人才。2)来自外部的候选人能够为组织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3)可以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4)进入角色慢,缺乏人事基础。2)对求职者无法深入了解。3)影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外聘人员缺乏对企业的忠诚。

129-2.内部提升的优缺点:1)了解全面,准确性高。2)可鼓舞士气,激励员工。3)有利于

迅速开展工作。4)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5)来源局限,水平有限。2)近亲繁殖。3)内部竞争,引起同事不满。

130.招聘的程序:1)招聘计划阶段2)寻求候选人3)候选人甄选4)选定录用5)检查评估。131.甄选:指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132.甄选的主要方法:1)申请表分析2)资格审查3)测试、面试及情景模拟。

133.甄选的程序:初选、笔试、面试(结构化面试(标准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混合式面试)、测试、体检、个人资料核实、人员录用的过程。

●结构化面试:是根据所制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严格遵循特定程序,通过测评人员与应聘者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对应聘者进行评价的标准化过程。134.培训:是组织为改善内部员工的价值观、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和过程。

135.培训的目标:1)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2)发展各方面的能力3)形成统一的价值观4)增强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136.培训的方式: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

136-1.岗前培训的主要目标(职前引导):1.使员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程序;

2.帮助员工建立工作中的合作关系;

3.使员工尽快调整自我,尽早适应工作环境。

136-2.在职培训的特点:与工作直接相联系,受训者置身于实际工作之中,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简单易行,节省费用。工作轮换和实习是两种常见的在职培训。设置助力职务和临时职务代理。

136-3.脱产培训的优缺点(离职培训、脱岗培训):比较系统、正规,有深度,培训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管理领域和专业领域的培训。缺点:会在短期内影响工作,培训成本也较高。

脱产培训的方式:有课堂讲授法、视听教学法和模拟演练法。另外,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培训不断的得到广泛采用。

137.绩效考核:指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业绩的一种正式制度。138.绩效考核的意义:1)为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为组织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3)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4)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5)为培训提供依据。

139. 绩效考核的程序:1)确定绩效考核目标并确定考评内容2)确定考评责任者3)评价业绩4)考评结果的反馈和备案。

140. 绩效考核的方法:个人自我评价法、小组评议法、工作标准法、业绩表评估法、排列评估法。现代的绩效考核多采用目标管理法。360°反馈。

第九章组织变革

141.组织变革:是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142.组织变革的动因:1.外部动因:1)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科技进步的影响3)环境资源的影响4)竞争观念的改变5)全球化。2.内部动因:1)战略的调整2)设备引进与技术的变化3)员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4)组织规模和范围扩大,原来的组织结构变得不适应。143.组织变革的目标: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144.组织变革的方式:1.渐进式变革2.激进式变革

145.组织变革的内容:1.人员变革(工作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重点是组织成员间在权力与利益等资源的重新分配)2.机构变革(组织设计、权力分配、分工与协调)3.技术变革4.组织文化变革(核心是确立新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落伍的价值观,往往难度最大、时间最长)146.组织变革的过程:1.解冻(主要任务:发现变革动力、营造变革气氛、描绘变革蓝图,明确目标方向,形成变革方案)2.变革(养成新习惯,进入新状态,分试验和推广两个步骤)3.再冻结(巩固新习惯,强化新成果)。

147.组织变革的阻力: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2.对可能失去利益和权力的恐惧3.保守的组织文化4.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

148.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1)开诚布公地与员工沟通2)让员工参与到变革中3)利用成功的变革模式4)减少不确定性(减少谣言)5)谈判(满足一些人的利益,必要的妥协)。149.当代组织变革的新举措:1.组织结构扁平化 2.组织运行柔性化3.团队协作团队化4.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第十章领导

150.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151. 领导者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152.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1.来源于组织2.来源于领导者个人(1)法定权2)奖赏权3)强制权4)专长权5)个人影响权)。

●个人影响权:是真正取得正式权利的客观基础,又是加强正式权利的重要条件。

153.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目标。

154.领导活动的基本特征:1.权力2.责任3.服务。领导活动就是权力、责任、服务三统一,权力是手段,责任是内容,服务是核心。

155.管理与领导的不同:首先,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而领导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但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等基础之上。其次,从功能特征上讲,管理强调计划、组织、控制和解决问题,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目标。领导强调提供方向、影响人和组织的凝聚力,以及激励和鼓舞人,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值得。最后,从作用上讲,管理比较注重细节、手段、技术、过程,追求条理、程序和规范性。领导关注人,关注人的尊严、价值、潜能、激励和发展,侧重人为目的、结果和艺术,追求创新、变革、突破。

156. 领导特质理论: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特征,试图探讨一种有效的领导者标准。(创始人:阿尔波特,代表人物:斯托格迪尔、吉伯和穆恩)

●领导特质理论包括:1.斯托格迪尔的领导个人因素论-2.吉普的天才领导者特点论3.鲍

莫尔的领导品质论4.吉赛利的领导品质论

157.人性假设理论:强调领导行为与管理方式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基础上的。

158.人性的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158-1.经济人假设: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泰勒进一步落实,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经济因素引发工作动机,缺乏理性、不能克制自己。

158-2.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影响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士气、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生活。

158-3.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最早提出,人一般是勤奋的,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要求进步,强调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把人作为宝贵资源,使员工能力充分发挥。

158-4.复杂人假设:人很复杂,需求多样,且不断变化,强调管理者要能够鉴别情景、分析差异、诊断问题。

159.X理论与Y理论:(麦格雷戈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159-1.X理论的假设: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懒惰、不关心集体、缺少进取心,持这种假设的管理者会趋向于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减少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性)

159-2.Y理论的假设: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人有上进心,愿意接受工作,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持这种假设的管理者会趋向于对员工授予更大的权力,让员工有更大的发挥机会,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160.超Y理论:(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于1970年提出)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2.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3.随着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不同部门、单位生产不同的需要5.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反应(要求管理者观察员工的个别差异,具体分析,因人而异的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

161.领导方式理论:勒温的三种基本领导风格、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密执安大学的双中心论、俄亥俄州立大学四分图论、管理方格论。

161-1.勒温的三种基本领导风格:1.独裁式领导—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2.民主式领导—权力定位于群体3.放任式领导—权力定位于每个职工手中。

161-2.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哈佛商业评论》):从经理到下属的自由领域之间列举了七种有代表性的模式

161-3.密执安大学的双中心论(R.李克特1947年提出):主要探寻群体效率与领导者行为

之间的关系。领导行为划分为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两个维度。前者重视人际关系,关心下属;后者强调技术,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视成员为达到目标的工具。研究发现: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群体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群体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

161-4.俄亥俄州立大学四分图论(1945年):试图找出领导的有效性与哪些行为因素有关。“抓组织”和“关心人”两种倾向,前者以工作为中心,后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双高的领导者更能使下属取得高工作绩效和高满意度,常规性工作除外。

161-5.管理方格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于1964年提出):1.1型:贫乏型领导方式。9.1型:任务型领导方式。1.9型:俱乐部型领导方式。5.5型:中间型领导方式。9.9型:团队型管理或战斗集体型管理。认为:9.9型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应客观分析组织内外情况,及自己的领导方式,尽力转化为9.9型,以求最高的效率。

162.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式、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62-1.菲德勒模式的结论(美国管理学者弗雷德·菲德勒):1.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者,在对领导者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组织环境中,能取得最好的成绩。2.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领导者,在中等有利程度的组织环境中,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个工作环境因素影响领导风格的有效性:1)上下级关系 2)工作结构3)职位权力。162-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等提出):认为领导的有效是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三个因素决定。(1)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适用于成熟度低的下属(M1)。采用单向沟通方式,明确任务和规程。(2)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适用于较不成熟的下属(M2)。采用双向沟通信息的方式,增强意愿,加强自我控制。(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适用于比较成熟的下属(M3)。不乐意接受过多的指示和约束,采用双向沟通和悉心倾听的方式,支持下属发挥才能。(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适用于高度成熟的下属(M4)。有承担工作责任的能力、意愿和自信心。领导只需监督,授权下属,自行决定。163.领导艺术:属于方法论范畴,是领导者的素质、才能、知识、胆略等的综合反映,是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非模式化、富有创造性的才能与技巧。

164. 领导艺术的特点:1)灵活性(2)创造性3)随机性4)综合性。

165.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1.恪守职责,恪尽其能,凡事不能包揽(1)不干预下一层次的事2)不颠倒工作的主次)2.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1)能不能取消它2)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3)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代替?)3.总结经验教训4.善于运筹时间(要事先办)166.知人善用的艺术:知人、用人。

166-1.知人:1.明确知人的原则(全面、历史、发展、实践中、关键时刻)2.掌握知人的基本技巧与方法。3.识才要有慧眼,善于发现人才

166-2.用人:1.明确用人的原则(1)德才兼备2)量才任职3)授权4)晋升)2.掌握用人的技巧与艺术(1)扬长避短,用其所长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3)五湖四海,宽以待人4)提携新人,用当其时)。3.用人的禁忌(1)任人唯亲2)对人才求全责备3)武大郎的“心态”4)在人才使用上要注意合理搭配,切忌伏龙凤雏一把抓。)

167.授权的艺术:(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根本准则)。(2)权责同授,交代明确 (3)逐级授权,不授权里之外之权(4)授权要有度(5)授权形式要合理(6)授权后要放手(7)要掌握有效的控制方法。

168.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1.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2.正确处理同级关系3.正确处理领导者与群众的关系

第十一章激励

169.激励:指激发人的需要与动机,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物质需要、精神需

要。了解人的需要是对其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的前提。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是行为产生的内在的直接原因。)

170.激励的基本过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达成目标,这是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171.激励的目的与作用: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性的高低是通过员工的行为探知的。(如何衡量积极性 (1)干劲(2)责任心(3)主动性(4)创造性)。人的生产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性。

172. 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发行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172-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2.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172-2.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预防人们的不满而不具有激励作用。

172-3.成就需要理论(又称后天需要理论,大卫.麦克莱兰提出): (1)成就需要 (2)权力需要(3)社交需要。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起着重要作用。越多越好。

172-4. 期望理论(弗鲁姆1964年提出):激励作用取决于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或期望)的大小和对其本人的效价大小。M=V×E

◆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要获得较大的激励,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弄清楚所要做的事情对员工的重要性;

二是要能明白做该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172-5. 公平理论(亚当斯):主要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感觉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公式:个人所得的报酬/个人的贡献=他人所得的报酬/他人的贡献。

●公平理论的启示:首先,管理者用报酬或奖赏激励员工时,一定要使员工感到公平与合

理;其次,管理者应注意横向比较,以免员工由于感觉不公平而离职,影响组织的稳定性;最后,公平与否也源于个人的感觉,人们往往高估别人的报酬、低估别人的贡献,感觉的错误,容易产生不平衡心态。

172-6.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的种类⑴正强化(奖励正确的行为)⑵负强化(预先告知不正确的行为,以减少和消弱不希望出现的行为)。⑶惩罚(对发生后的消极行为的一种否定)⑷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取消正强化,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强化理论的行为原则:⑴目标原则⑵小步子原则⑶及时反馈原则⑷正负强化相结合原

则。

172-7. 归因理论(海德首先提出,罗斯等人加以发展):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会有四种归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⑴从内外因方面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⑵从稳定性方面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性因素。⑶从可控性方面看,努力是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个人不能控制的,能力部分可控。

175.激励的原则:1.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3.正激励与

负激励相结合4.差异化与多样化相结合5.公平与公正

176. 激励的方法:1.物质利益激励2.目标激励(跳一跳,够得着)3.任务激励(⑴合理分配工作⑵合理进行“职务设计”⑶工作丰富化)4.榜样激励5.培训激励6.荣誉激励(终极激励手段)7.组织激励8.制度激励9.环境激励10.危机激励11.信息激励

第十二章沟通

177.沟通:从管理角度讲,沟通是为了完成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具备三个条件:1.要有明确的目标;2.达成共同的协议3.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178.沟通的必要性:1.上下级信息、政令畅通;2.组织部门间能够协调配合;3.个人间能够了解和合作;4.便于组织了解顾客需求、市场变化。

179.沟通的要素:1.信源2. 信息内容3.信宿4.信道

180.沟通的特点:1.心理因素对沟通的影响很大 2.沟通既是信息传递过程,又是感情交流过程3.沟通主要以语言为载体4.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会出现沟通障碍。

181.沟通的作用:1.沟通是保证决策科学的基本前提2.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本手段3.沟通是改变员工行为的重要方法4.沟通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

182.沟通的原则:1.尊重原则2.相容原则3.理解原则

183.沟通的过程:1.信息的发出2.信息的传递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反馈5.噪音

184.沟通的基本类型: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2.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3.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4.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5.沟通网络

184-1.语言沟通方式:口头、书面和电子媒介沟通。

●口头沟通的优缺点:用途广泛,比较灵活,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会在最短时间里被

传送,并在最短时间里得到对方的反馈。缺点:信息失真率大,不能同时与多人双向沟通,受个人情绪影响较大,有的时候反馈和核实也比较困难。

●书面沟通的优缺点:比较规范,信息传递准确度高,传递范围广,有据可查,便于长期

保存等。缺点:耗费更多的时间,缺乏及时反馈。

●电子媒介沟通优缺点:主要特点和优势:是可以将大量信息以较低成本快速地进行远

距离传送。缺点:有时手段受技术因素影响较大,很多交流需要技术成本来支撑,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才能进行。

184-2.正式沟通及优缺点:是按照组织设计中事先规定好的结构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沟通(往来信函、文件、召开会议、法令、规章、公告)。优点:正规、严肃,富有权威性;容易保持沟通信息的准确性及保密性。缺点:对组织机构依赖性较强,缺乏灵活性,沟通形式刻板,信息传播范围受限制,传播速度较慢。

184-3.平行沟通的优缺点:1.使办事程序和手续简化,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2.使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克服本位主义倾向。3.增加职工之间的互谅互让,培养友谊,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使成员提高工作兴趣,改善工作态度。缺点:头绪过多,信息量大,易于造成混乱;也有可能成为职工发牢骚、传播小道消息的途径,造成涣散组织士气的消极影响。

184-4.沟通网络指一群人建立和保持联系,以便相互沟通的一种形式。

184-4-1.沟通网络的五种形态: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Y式沟通、4.环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184-4-2. 链式沟通及优缺点(又称直线型沟通):指若干沟通参与者,从最初的发信者到最终的收信者,环环衔接,形成信息沟通的链条,属于控制型结构。优点: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解决简单问题的时效最高。缺点:1.信息容易失真2.平均满意度有较大的差距3.沟

通面狭窄,不利于形成群体意见。

184-4-3. 轮式沟通及优缺点(又称辐射型沟通):信息经中心人物向周围多线传递,其结构形状因为像轮盘而得名。属于控制型沟通网络,只有一个成员是各种信息的汇集点与沟通中心。优点:1.集中化程度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解决问题的精确度高;3.处于中心地位的人的满足度较高。缺点:1.沟通渠道少;2.平行沟通不足,不利于提高士气;3.成员平均满足度低,易滋生专制型交流网络。

184-4-4.Y式沟通及优缺点:是一个纵向沟通网络,实际上是链式、轮式的结合。处于沟通中心的人员拥有信息且具有权威和满足感。优点:网络集中化程度高,较有组织性,信息传递速度快,组织控制较严格。缺点:1.增加了中间环节,容易导致信息扭曲或失真。2.缺乏横向沟通,成员满意度较低,影响成员士气,阻碍组织效率。

184-4-5.环式沟通及优缺点(又称圆周式沟通):类似闭合的链式沟通,属于封闭式控制结构。优点:组织内民主气氛较浓,团体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满意度,适于创造高昂的士气。缺点:1.集中化程度低2.信息速度和准确度难以保证,信息易于分散,难以形成中心。184-4-6.全通道式沟通及优缺点: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网络系统,沟通渠道多,高度分散,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同其他任何人进行直接交流,没有限制,成员平等,发表意见自由。优点:1.成员平均满意度高,士气高昂,利于提升士气,加强合作。2.沟通渠道开阔,弥补了环式难于迅速集中信息的缺陷。缺点:1.渠道太多易混乱。2.限制信息的接收和传出能力。3.传递费时,影响效率。4.不适用于较大的组织。

185.沟通的障碍:1. 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2.沟通环境方面的障碍

185-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1.发送者方面2.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3.接收者方面的障碍4.反馈过程中的障碍

185-2.沟通环境方面的障碍:1.组织结构方面的障碍2.组织文化方面的障碍3.社会环境方面的障碍

186.如何克服沟通障碍:1.沟通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2.沟通的内容要确切3.沟通要有诚意4.沟通方式要适合5.沟通渠道要拓宽

187.有效沟通的技巧:1.下行沟通的技巧(1.一般指令与具体指令2.书面指令与口头指令3.正式指令与非正式指令)2.上行沟通的技巧(1.正确接受有效指令2.及时反映情况)3.正式沟通的技巧(小道消息)4.排除信息噪声干扰的技巧5.与人交谈的技巧(倾听、换位思考、控制情绪)

第十三章控制

188.控制:狭义是指“纠偏”,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广义:控制不仅限于“纠偏”,还包含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即包含“纠偏”和“调适”两方面的含义。 控制与下列两件事有关:1.将现在执行情况与原来计划进行比较,以观究竟。2.当执行状况与原来计划有所不同时,予以纠正督导。

189.控制的必要性:1.环境的变化2.管理权力的分散(组织的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3.工作能力的差异

190.控制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1.计划和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的标准来源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计划目标能够实现的保证)。2.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有组织的保证(组织结构越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工作效果越好)3.领导影响着控制工作的质量

191.控制的目的:1.控制的基本目的,就是要“维持现状”,通过纠正措施,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2.控制要“打破现状”。根据新情况修改原计划,确

定新目标,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最佳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把控制建立在前馈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

192.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按照制点位置或纠正措施的环节来划分)2.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192-1.前馈控制及优点:又叫事先控制,是计划实施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后的补救。预防性控制。优点:避免预期问题的出现,防患于未然;适用于一切领域中的工作;工作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心理抵触,易于接受和实施。

192-2.现场控制及优缺点:又称同期控制、过程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工作进行过程中,在现场发现存在的偏差或潜在的偏差,及时提供改进措施以纠正偏差的一种控制方式。优点:经济高效、纠偏有力。缺点: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应用范围较窄;已形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心理上的对立,影响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现场控制的两种方式:一是主管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和指导下属的活动,包括工作方法和

工作过程的指导,发现偏差督促纠正;二是表现为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自我工作控制,控制的对象是自我的操作控制过程。

192-3.反馈控制及优缺点:又称事后控制或成果控制。活动完成之后,将结果与控制标准对比,发现偏差加以纠正,以防偏差继续发展或以后再次发生。优点:1.根据实际结果进行评价,易于接受,也利于采取有效和有力的改进措施。2.增强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获得绩效评价信息,调整未来行为,提高工作绩效。缺点:时间滞后性,失误和损失已产生,弥补只能在新的工作中产生效果“亡羊补牢”。

192-4.直接控制及特点:指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直接接触,由控制者直接调节、干预被控制对象,从而纠正偏差的一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

192-5.间接控制:指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不直接接触,借助中间工具作用于被控制对象。193. 控制的过程:1.确立标准(定量指标、定额指标、质量指标、“定质”指标;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时间标准、成本和效益标准等。2.衡量绩效(一是衡量实际工作成绩,二是比较实际工作与控制标准,由此发现和提出问题)3.纠正偏差(首先,分清偏差的性质,其次,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最后,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194.有效控制的原则:1.及时性原则2.适度性原则3.重点原则4.经济性原则5.客观性原则6.弹性原则

195.控制的内容:1.人员控制2.时间控制(甘特图、滚动计划、网络技术法等)3.成本控制(①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②记录和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③差异分析④采取措施,降低成本。)4.质量控制5.库存控制6.审计控制(①财务审计②管理审计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196.控制的方法:1.预算控制2.库存控制3.质量控制。

196-1预算及预算的种类: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计划。种类:1.按预算内容分:运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2.从财务角度分: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3. 根据预算编制的基础分: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运营预算: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

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生产成本语段、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等,销售预算是其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成为预算控制的基础。

●投资预算: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的预算。

●财务预算:指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包括“现

金预算”、“预计收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中的资料都可以折算成金额反映在财务预算内,财务预算成为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故又称“总预算”。

●零基预算: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

额,而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零基预算的优缺点:1.有利于动员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提高员工的“投入—产出”

意识。2.有利于合理分配资金,能使有限的资金流向富有成效的项目;3.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缺点:1.编制工作量大、费用较高;2.有主观影响,容易引起部门间的矛盾。

●增量预算及优缺点:指以基期的业务量水平和成本费用消耗水平为基础编制的预算,又

称调整预算。优点:预算编制工作量较少,容易实现协调预算。缺点:鼓励将预算全部用光以便下一年可以保持相同的预算,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196-2.库存控制的方法:1.ABC分类法2.经济批量法3.订货点法4.定期补充法。

●ABC分类法:根据企业不同库存物资的重要程度,对企业所有库存物资进行分析、计算

把物资分成A、B、C三类,然后对不同类别的物资实施不同的管理。

●大多数组织库存中20%的物品占年度库存总价值的80%,称为A类,严格控制;另外20%

占15%价值,称为B类,一般控制;最后60%占5%的价值称为C类,通过简单订货点方式控制。

●经济批量法:是企业在保证满足均衡生产需要的条件下,通过费用计算和确定最低的合

理生产批量的数学方法。

●一定时期内总需求量或订购量为一定时,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大,则,所需订购次数越

少,其结果是订购费用较低,但存储费用较高。在订购费用和存储费用之间取得平衡,使总费用最低,由此计算出订购的数量。

●订货点法:设置一个订货点,当现有库存量降低到订货点时,就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请求,

每次订货量均为固定值,如经济订购批量。(T为提前订货期,q为平均日消耗,Qs为安全库存。Q0=T×q+Qs。

●定期补充法:采用固定的订货时间间隔,如每周、每月发出一次订货,每次订货的数量

为将现有库存量补充到期望水平库存量所需订购的数量。不需检查,简化管理,节省订货费用,但订货量的变化可能给供应商带来不便。

196-3.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狭义)和工作质量(广义)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①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②质量管理的过程和范围是全面的③参加

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④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

具有多指标、全过程、多环节和综合性的特征。

●质量控制的方法: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数理统计方法。

●一个过程: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每项活动包括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

●四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阶段的循环方式,简称PDCA循环。

●八个步骤:计划阶段:①分析现状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③找出影

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提出针对的计划和改进措施。实施阶段:⑤执行计划,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⑥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处理阶段:⑦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⑧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PDCA循环:(戴明提出,又叫戴明环):特点:程序化、层次化、高效化。适用于整

个企业及各个部门、环节和个人,每循环一次,质量就会提高一次。(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缩写)

管理学原理自考笔记

管理学原理自考笔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运动: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过程,被称为“管理运动”。“管理运动”发生在美 国,始于19世 纪末到20世纪 30年代,大体 上有四五十年的 时间,它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供 了一种解决问题 的框架,科学管 理是其主要组成 部分。霍桑试 验:1924年— 1932年间,美 国国家科学委员 会和西方电气公 司合作进行的一 项研究,因为是 霍桑工厂进行 的,后人称之为 “霍桑试验”。 该试验导致了人 际关系学说理论 的出现。系统分 析: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兰德公司 1949年首先提 出的。他把系统 的观念引入管理 的方法之中,认 为事物是极其复 杂的系统,并运 用科学和数学的 方法对系统中事 件进行研究和分 析。组织行为 学:实质就是包 括早期行为科学 —人际关系学说 在内的狭义的行 为科学。他研究 个体行为、团体 行为和组织行 为。计划工作: 根据组织的内外 部实际情况,权 衡客观规律与主 观可能,通过科 学预测,提出组 织在未来所要达 到的目标及实现 目标的方法。战 略:是一个组织 为实现目标而对 主攻方面以及资 源进行布置的总 纲。程序:规定 了处理问题的例 行方法、步骤, 通俗地讲是办事 手续,即对所要 进行的行动规定 时间顺序。规 则:根据具体情 况采取或不采取 某个特殊的或特 定的活动。预 算:被称为数字 化的计划,是使 组织的各级计划 协调统一的重要 手段。政策:是 指组织在决策时 或处理问题时指 导及沟通思想活 动的方针和一般 规定,它是决策 时评价方案的指 南,但在决策时 有一定的自由处 置权。规划:是 为实现既定方针 所必须的目标、 政策、程序、规 划、任务分配、 执行分配、使用 资源以及其它要 素的复合体。什 么是“5W1H” 答:5W1H指的 是计划工作就是 预先决定做什么 (what),论证 为什么要做 (why),确定 何时做 (when),何地 做(where), 何人做 (who),以及 如何做 (how)。限定 因素原理:是指 在计划工作中, 越是能够了解和 找到对达到所要 求目标起限制性 和决定性作用的 因素,就越能准 确的、客观的选 择可行方案。灵 活性原理:是指 计划工作中体现 的灵活性越大, 则由于未来事件 引起的损失的危 险就越小。许诺 原理:是指任何 一项计划都是对 完成某项工作所 做出的许诺,许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与答案.doc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韦伯的理论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模型,这种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管理科学体系 D.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2.如果一个人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能遵守规则,那么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 A.前惯例阶段B.惯例阶段C.原则阶段 D.行为阶段 3.联想集团提出:“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简便、高效、丰富多彩;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为股东回报长远利益。”这体现了()A.企业的社会责任B.企业的使命C.企业的战略 D.企业的目标 4.有两个卖冰棍的个体户,平时每天每人平均能卖200支。某日有雨,甲进货时少进了100支,一天下来,全部卖掉,甲对自己的精明能干十分高兴。乙进货时,其父嘱:“多进100支,今天的雨不过午,10点雨停,12点阳光灿烂,13点开始闷热。”因其父前一天已看了天气预报,其子遵嘱,进了300支,一天下来,也全卖掉了,乙高兴其父精明。据此,你同意以下哪种看法?() A.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B.甲与乙的做法相当于两个企业的相对萎缩和绝对扩大C.乙父比乙子精明D.人算不如天算5.宏达公司经过慎重研究、论证和专家咨询,确立了当前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的发生,会影响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A.宏达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调整

B.宏达公司地址的迁移C.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导致公司竞争战略的根本变化 D.竞争者的策略调整6.在管理工作中,责、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有很好的作用,关于这三者关系的正确描述是()A.责、权、利是完全对等的B.责任是管理的基础,应大于权力、利益C.责任、权力是对等的,利益要小一些 D.责任、利益、权力的大小要视情况而定7.对于科研院所等研究项目较多、创新功能较强的组织或企业,下列哪种组织形式是最适合的?() A.直线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制 D.职能制 8.某公司财务经理授权会计科长管理应付款,会计科长由于太忙,不能亲自处理,便授权属下一位会计负责此事。会计科长对应付款的管理() A.不再负有责任 B.责任与原来相同C.责任减轻 D.不再负有主要责任 9.根据“力场分析”,支持组织变革的力量不包括() A.顾客需求 B.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 C.新管理团队 D.新竞争者 10.在某防疫站,王鹏先是在防疫科担任主管职务,过一段时间后,又先后到环境卫生科和营养卫生科担任主管,这种对管理者培训的方法属于()A.职务轮换B.提升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5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某汽车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是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D.综合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2.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出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是下列哪个原理的内容? A.标准化原理 B.职能管理原理 C.工作定额原理 D.例外原理 3.“成为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该表述体现的企

业 A.企业精神 B.企业使命 C.企业道德 D.企业制度 4.管理道德规范必然随着管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体现了管理道德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变动性 D.社会教化性 5.提出决策“满意标准”的学者是 A.泰勒 B.韦伯 C.西蒙 D.马斯洛 6.在下列计划的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是针对反复出现的业务而制定的? A.目标 B.程序 C.规划 D.预算

天华公司计划在明年一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利润率达到3.5%,这种计划类型属于 A.短期计划 B.中期计划 C.长期计划 D.战略计划 8.宏达机械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目前,公司设有设计部、工艺部、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该公司部门划分采取的是 A.职能部门 B.产品部门 C.区域部门 D.工艺部门 9.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是,爷实很天射静,气去的岛气独怎我健旗口举 A.不利于相互协调 B.多头领导导致下属无所适从 C.不利于培养人才 D.不利于新项目开发 10.根据岗位要求选拔具备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人员,这体现了人员配备中的哪个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才适用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宽心丸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增,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问答 1管理基本特征? 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掌握管理两重性意义? 答: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特点? 答: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4管理学内容? 答: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5学习管理学意义及方法? 答:意义: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疲惫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点? 答;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宽心丸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问答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箅“第一流的工作”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过程

《管理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00054)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管理职能。其先修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将为“管理学原理”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学好本课程,会对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如财务管理学、战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重点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管理、管理者、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内容、方法及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产生、概念、特征、职能、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等基本内容;掌握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的区别;理解管理学的概念、特点及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等内容。 二、考核内容 第一节管理概述 管理活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二)管理的概念(三)管理的特性(四)管理的职能(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第二节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在组织中承担不同角色,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二)管理者的角色(三)管理者的技能(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第三节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管理学的概念(二)管理学的特点(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简答汇总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 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

自考管理学原理笔记(李晓光版)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二篇计划工作 四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4、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 1.目的或使命 2.目标 3.战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规划 8.预算 6、计划工作的程序: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汽车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是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D .综合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2.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岀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是下列哪个原理的内容? A.标准化原理 B.职能管理原理 C.工作泄额原理 D.例外原理 3「成为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讣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该表述体现的企业 A.企业精神 B.企业使命 C.企业道徳 D .企业制度 4.管理道徳规范必然随着管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体现了管理道徳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变动性 D .社会教化性 5.提岀决策"满意标准”的学者是 A.泰勒 B.韦伯 C.西蒙 D.马斯洛 6.在下列计划的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是针对反复出现的业务而制左的? A.目标 B.程序 C .规划 D.预算 天华公司计划在明年一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利润率达到3.5% ,这种计划类型属于 A.短期计划 B冲期计划 C.长期计划

D.战略计划 8.宏达机械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目前,公司设有设计部、工艺部、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该公司部门划分采取的是 A.职能部门 B.产品部门 C.区域部门 D.工艺部门 9.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是,爷实很天射静,气去的岛气独怎我健旗口举 A.不利于相互协调 B.多头领导导致下属无所适从 C.不利于培养人才 D.不利于新项目开发 10.根据岗位要求选拔具备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人员,这体现了人员配备中的哪个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才适用 C.动态平衡 D.因人择事 11.下列不属于组织变革过程的是 A.解冻 B.变革 C.再冻结 D.融化 12.领导方式应针对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A.领导特质理论 B.人性假设理论 C.领导方式理论 D.领导权变理论 13.小李和小张任职于公司同一部门,工作业绩相同。去年小李得到5千元的年终奖金,他非常高兴。无意间小李得知小张的年终奖却是8千元。那间小李由之前的高兴转为疑惑和不满,进而影响工作态度。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归因理论 D.强化理论 14.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弔,经过五级传递,到了信息接收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 的正确性。这种信息沟通中的障碍来源于 A.信息过量 B.组织文化 C.社会环境 D.组织结构 15.控制的范用、程度和频度应该恰到好处,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这反映了控制的哪项原则?

自考本科管理学原理题库-简答题

简述题 1.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 和职能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活动存在具备的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3.管理活动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 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掌握管理的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认真总既然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和运用。 5.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6.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生产力方面:合理配置和使用组织中的财物;生产关系方面:处理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层建筑方面:组织内部黄精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7.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赖性、控制性。 8.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 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的观点、等效的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 要性;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并指 导实践,同时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管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11.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泰罗、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杰尔布雷斯夫妇、 哈林顿) 12.管理的十四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报酬、集中化、 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13.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明确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教育和考评、职业 管理人员、遵守纪律和规则、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14.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有四点: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 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15.大质量和小质量的对比:(看书) 16.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 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7.卓越绩效标准的7各类目:领导、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 管理;对人员配备的注重、过程管理、经营结果。 18.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看书) 19.学习型组织的特点: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 在组织内分享、有强的组织文化。

自考管理学原理超实用复习资料

管理学原理 内部资料 目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4) 第一节管理概述 (5)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6) 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6)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6) 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 (6)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7) 第一节组织环境概述 (7) 第二节组织环境分析 (7) 第三节组织文化 (8)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8) 第一节管理道德概述 (8) 第二节社会责任 (9) 第五章决策 (9) 第一节决策概述 (9) 第二节决策的原则、标准与影响因素 (10) 第三节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10) 第六章计划 (11) 第一节计划概述 (11) 第二节战略计划 (12) 第三节计划的方法与技术 (12) 第七章组织 (13) 第一节组织概述 (13) 第二节组织设计 (13) 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14) 第八章人员配备 (15) 第一节人员配备概述 (15) 第二节人员配备管理 (15) 第九章组织变革 (16) 第一节组织变革概述 (16)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过程与阻力 (16) 第十章领导 (17)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17) 第二节领导理论 (17) 第三节领导艺术 (18) 第十一章激励 (18) 第一节激励概述 (18) 第二节激励理论 (18) 第三节激励的原则与方法 (19) 第十二章沟通 (19) 第一节沟通概述 (19) 第二节沟通的基本类型 (20) 第十三章控制 (21) 第一节控制概述 (21)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21)

第四节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22)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1)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1.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其含义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四、管理的职能 1.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从事的活动。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归纳,但在管理基本职能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任何活动开始之前,首先就要制定计划,计划工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究组织活动的内外条件、制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及战术决策、编制行动计划。(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1.(1)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2)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 1.(1)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是指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基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具体的战术性工作。②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二、管理者的角色 1.(1)所谓角色就是出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不同的角色,管理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履行影响组织内外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这十种角色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三大类:人际关系方面、信息传递方面和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2)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便扮演这种角色,具体包括挂名领导、领导者、联络者。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而高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往往只需要一般的了解。(2)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有效管理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激励人们使其融合为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能感知和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权衡不同方案的优劣和内在风险。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则不太重要。 高频考题 【单选题】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

自考管理学原理小抄

管理学原理简要复习资料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23.职位特征模型: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 24.安东尼结构: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的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 25.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