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
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
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
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
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
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
”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
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第一篇: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作者:山菊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
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 清新率真柔情凄冷俊朗[层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三、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内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李清照。
一、李清照生平介绍李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71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以下我选取了她前后期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词,通过赏析来领略其不同时期的词的不同风格。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李清照前后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词风前后的变化李清照(1084-1151到1156年间)号易安居士,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创造力,最具艺术成就的女作家。
她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皆有研究和建树,但她的最辉煌之处还是词。
她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了独到见解,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形成了“易安体”,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理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她的词作品中,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眉、真挚缠绵的特点;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前期:在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其词反映了作者在少女和少妇时期的舒适生活中的内心思想感情,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秀丽风光,偶尔记述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
此时的其词风呈现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和真挚缠绵的特点。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时期山东历城一个书香味浓厚的官宦之家,进士出身的父亲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大词人苏东坡的学生。
他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其学术风格、思想操行与人生观点都受到了苏轼的巨大影响,因而从来就不轻视和束缚女性。
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同样能文善写。
这样的家庭为李清照的心智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为宽松的教育环境。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自小就熟读了诸子百家群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
书香之家的浓浓濡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界高远,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家庭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禁锢在闺房绣户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领略旷野秀丽的风光,臵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此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因此,在她快乐的少女时期的那些词中,其词的语言欢乐明快,感情自然清新。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扩展资料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创作风格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7 xx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摘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家亡之痛,风格凄楚。
其词在表现形式或语言上都独具特色。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了其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异同。
[关键词]xx前后期风格异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 2 / 7
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
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 7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 4 / 7
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
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5 / 7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
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
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