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0-02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的美,就像一首诗,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语连珠的谈吐,不就是一种美吗?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成功的满足感,不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吗?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之美,犹如微微春风,开启着人们美的心扉;又如淙淙清泉,滋润着人们美的心田,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动起来,尽情绽放,我认为主要须从三方面做起:

一、美的风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行动上往往喜欢仿效成人,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统一,要注意从着装上体现个性美、气质美,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其次,一位道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的教师,必能使课堂教学永远飘溢着迷人的芳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将美的风范转化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美,才能使学生喜欢你

的课;才能变讲授为交流,变灌注为创造;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的语言

1.语言要和谐悦耳――音乐美

诉诸于听觉的有声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抑扬多变、和谐悦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语速的快慢。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要缓,以便于学生品味领会;对内容浅显、一般性的叙述,表达要快。再次,在各个环节的承转衔接之处,还应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通过或庄重,或诙谐,或激昂,或舒缓的诸多语言、语调,把文章的精妙竟相展现出来。

2.语言要言简意赅――精练美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教师,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应力求准确、简洁、清晰,要切中肯綮。试想,如果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辞不达意,重复不止,信口开河,东扯葫芦,西扯瓢,这令听者如坠云雾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3.语言要形象生动――新鲜美

语文教材十有八九是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令人顿生如临之感的描绘,故教师唯有用形象生动、新颖活泼的语言,引导点拨学生化入意境,为我享有,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有长葆鲜活如昨、历历在目的记忆效果。

三、美的氛围

1.创设乐学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唤起学生主体的认知兴趣,才能激活其潜在的智能,进而提高学生效率,学习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为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创设和谐的情境。比如用一个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用一句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教学中坚持教学民主,保持教师的人情味,主动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通过课堂这个窗口,与学生和平共处,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达到思想上的真诚交流。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让学生担当导演这个角色,给大家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以及各个景点的特点时,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热情很高。

2.创设善学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

幸福在语文课堂绽放

幸福在语文课堂绽放 发表时间:2015-12-14T09:40:44.5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作者:马咪娜 [导读]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语文课,如一缕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柔柔暖意;如山涧里清澈的溪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赵小平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730299 语文课堂上,也是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幸福的。语文,承载着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学语文,品文字,享受世间最美的一切,不也是最幸福的吗?今年五月份,在四中,那几节语文课上,我畅饮了流淌在山涧里最清澈的溪流。 一、《社戏》——由点到面,长文短教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唯一的选择就是“长文短教”。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仲乃霞老师非常准确地由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了整堂课的教学。 “戏”是好戏,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片断谈一谈戏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发言,认为“戏”之“好”,一是“景美”,二是“过程美”,三是“人情美”。在此过程中,师生一起赏析“月下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美景;赏析看戏前的“波折”、看戏后的“偷豆”;赏析双喜的机灵和善解人意,赏析阿发的纯朴、大方,赏析“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热情、善良…… “景美”、“来回路上的过程美”、“人情美”,可是“戏”呢?真的不怎么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品味迅哥儿与伙伴们所看到的戏:豆浆没有喝成,铁头老生就是不翻跟头,唯有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先是坐着唱,一会儿又站起来了,以为要走了,可是没想到,一会儿又坐下了……孩子们最终没有老旦更有耐性,只好划着船骂着老旦离开了…… “戏”的确是不怎么好,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非说是好戏,这就是鲁迅文章之耐人寻味处。戏之“好”,就是因为迅哥儿永远怀恋那一座纯净的乡村、那如仙境一般的月夜、那一群纯真的孩子们和那些朴实而善良的大人们、那一片自由清新的可以忘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空气…… 语文课就应该是洋溢着这样一片清新自由的空气,语文课就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 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人合一,感悟花魂 当老师在如花开一样弥散着醉人的芬芳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完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老师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那一株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边上生长着的小小的百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师生一起品读语言,咀嚼字词,体会百合稚弱却又倔强、执着的内心世界,体会百合曾经咬着牙忍受过的嘲讽和寂寞,同时也体会百合盛开之后的“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欣赏那“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更让学生反复品尝是她用“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然后,老师、学生以及这世间所有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像这断崖上的百合一样,正执着地开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不理会嘲讽与寂寞,陶醉在自己“极深沉的欢喜”里。也许,老师就是要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要勇敢地绽放,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一节课,“唯美”,如百合花魂。 三、《委婉动人写心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老师执教的《委婉动人写心语》是一节写作课,设计这节课的想法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但是语言的表达不可以太直白,要写得委婉。如鲁迅在《社戏》中所写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也蒙胧在这水气里……”从这些语句里,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迅哥儿”终于可以去看戏时的兴奋、快乐。老师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写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思路很好,训练效果也非常好。比如,老师让学生修改“我很孤独”一句(把这一直白的句子写得委婉些),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像夜晚的月亮一样,来去匆匆;天空灰蒙蒙的,凉凉的风时而吹来一堆散落的树叶,时而撕扯着断崖上的一茎枯草…… 老师还播放了几个公益广告的片断——《有时间多陪陪孩子》、《请关注留守儿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写作训练应“由点到面,形成序列,循序渐进”。也就是说,每节课都突破一个训练点,“审题、立意、拟题、开头、细节……”,一个个序列过后,学生的作文也就成熟了,情感流淌也就自然了。 写作,学生先要有感觉,有想表达的欲望,然后情感的溪流在他们心里跳跃,老师就不用再去帮学生“开沟挖渠”了,让学生情感的溪流自由流淌,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全凭感觉,心灵里真实的感觉与体验永远是最美的。 语文课,如一缕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柔柔暖意;如山涧里清澈的溪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它们不仅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更让我们享受到了知识和思想的快乐,幸福在语文课堂悄然绽放!

让美在笔尖绽放——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写字教学的心得体会

让美在笔尖绽放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写字教学的心得体会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汉字的形体结构闪现着的民族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字词都传达着各自不同的信息,并有各自的书写规范。所以,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就要讲究汉字书写的规范化。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交际功能,又首先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来表现的,所以,自古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透过字迹,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习习惯、为人秉性、做事态度等。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忽视写字训练,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文本解读成了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成了改革的主战场,课堂中充斥了太多的架空琐碎的分析,开放性的讨论为新时代的师生所喜爱,“言之有理”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写字教学更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学生的书写水平不可避免地直线下滑。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如今百分之九十的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能书写一手工整规范、潇洒漂亮的汉字。如此恶性循环,轻来说之是不幸, 重来说之 是灾难。谁之罪?又该谁来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功利,从地方政府到教育职能部门,

从校长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没有多少人在乎写字的问题了,能写一手好字已不再是什么让人羡慕的事了,只有骄人的学业成绩才能给人带来实惠:给学子带来前途;给领导带来荣誉;给学校带来声望。所以,只有当写字教学进入评价标准,成为衡量学业的一道杠杆,人们才无法回避写字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升书写的速度。”不过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六册书中,只有七年级(上)在附录中象征性地体现出该要求,除此之外,再也无法从课本中寻觅到与写字相关的材料与内容。当然,也没有发现随语文教材相配备的全国性统一写字教材,或者相关具体的写字教学说明。缺乏科学适用的教材,导致一些以前用心于此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感到茫然;更何况如今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甚至还有很多名师,大脑中根本没有写字教学这个概念;同样,因为没有权威的教材和硬性的规定,学生也就不把写字当成重要的事情。识字重要,写字也很重要。写字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教学实际看,因为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书写质量每况愈下,书写问题数不胜数,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严重防碍。因为初中课程中没有专门开设写字课,增强学生写字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责任。正视现实,增强对语文教学的全面理解,立即矫正中学写字教学的不良现状,切实提升写字教学的实效,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摘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小学阶段作为塑造学生品性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等,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应该正确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在课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大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在学习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德育教育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教学是非常受限制的,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作用,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写作是为了育人,但育人必须从教写作中体现出来。离开了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训练,那么育人就没有了附着点,成了空谈。”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做到既教文又育人,将德育渗透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被课文中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感动了。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课文中的父亲说,请写下来。”这样一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了,更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教学经常会发生一些偶然的事情,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把其用活用好,那么也不失为渗透德育的好时机。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课上突然呕吐了,吐得满地都是,面对此景,同学们反应不一。有的捂起了鼻子,有的发出了叫声,有的去拿拖把……这时我就抓住契机,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来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当然也不尽相同了,有《同学情》、《我做对了》、《我感到很惭愧》、《谢谢你们》等,其内容都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四、用“识字教学”挖掘德育因素 在“识字教学”中,如在教学“相”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相”字左边的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相”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相”字左下的“木”末笔改捺为点,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接着问学生:“谁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教师应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二、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的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语文的学习,大多应是学生主观能动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和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

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华彩

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华彩 发表时间:2017-03-14T16:38:39.6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作者:张玉晶 [导读] 人文教育是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辽宁省抚顺市四方高级中学113006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它能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的关键。语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融入更多的文化气息,让语文课堂真正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这样,语文课堂才会魅力四射,大放异彩。 一、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如今,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本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重人群交流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学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真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怕困难与和挫折,敢于挑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联系经典作品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缺补漏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学以致用 教育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否则教育又有何意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可见生活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想要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关注热点话题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逐渐往社会热点话题上靠拢,可见我们不能学成“书呆子”,还要时时关注时事民生。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心,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构建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很多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将沿着这些想法继续前行,为构建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而努力。 六、感受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或景物的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感知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例如《荷塘月色》中,描绘了月色下静谧的荷塘和荷塘上朦胧的月色,通过“静静”、“薄薄”、“甜甜”、“淡淡”等特色叠词,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朦胧和轻柔,通过“峭楞楞”、“阴阴的”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苦闷的心情,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作为白色恐怖下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情,从而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其中蕴含的美更是多种多样——伟大、平凡、善良、纯真……这些美都是通过语文教材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这正适合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应从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着手。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如:诵读李煜的《虞美人》,要体会作者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愁苦,从今昔场景对比中感受作者的落寞心情,从而理解“恰似一江东水春向东流”的绵绵不断的愁思。从有感情的诵读中加深对审美情感的理解,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美的情感性格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所呈现的意义及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了完善。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山西路小学刘素娥摘要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练习说话突破难点演示过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各种电教器材,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这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8827461.html,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作者:胡伶俐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革新,适时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新型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和品格,让核心素养绽放于小学语文课堂。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以及怎样让核心素养绽放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5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渗透于小学语文知识中,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将核心素养融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听、说、读、写、思同步学习,课内课外一体化学习的方式,从而让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1 教育和树人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只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终身受益的优秀品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能力。教育和树人不应当仅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1.2 提高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万事万物都了解,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而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解惑方面,不能只看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更多的应该是关心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经过后天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的应对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2.让核心素养绽放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策略

博采中华传统国学精髓,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人格之美

博采中华传统国学精髓,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人格之美 发表时间:2018-03-15T14:34:30.3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作者:陆慧星 [导读] 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这是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国学中的经典,它是智慧的古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陆慧星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新安镇兴宁小学 531400 【摘要】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这是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国学中的经典,它是智慧的古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人格之美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0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可以看出,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这是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国学中的经典,它是智慧的古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1 将国学经典故事引入语文课堂,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而鲜活,有效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和品德修养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2 强化国学经典诗词的阅读教学,让古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即当学生心灵的精神港湾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主要策略 3.1 语文课前阅读渗透国学教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学经典涵盖了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在课前几分钟诵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反复诵读课文,对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国学经典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不断地被吸收、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读写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国学教育 国学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了的时候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趁年少,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3 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拓展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国学经典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魂,经过国学经典的熏陶,不仅能使小学生热爱学习,还能使他们懂得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凸显语文国学教育的德育功能,教会学生学做真人 4.1 利用国学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4.2 利用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韩小凤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尤为重要。数字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庞大的信息库,不断更新的资源,成为我们今天新的“知识来源”。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今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在数字教育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自从我开始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上课,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起课来也得心应手,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字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了光彩。 一、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数字教育资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劳动最光荣》这首动画歌曲给学生初步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小蜜蜂、小喜鹊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好的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内容。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景象,化静为动,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解决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课生字词时,课堂上我通过数字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以争夺红苹果的形式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还很快的认会了本课的词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再现事物的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燕子衔泥造窝、青蛙抓虫保护庄稼、蜜蜂采花酿蜜的辛苦,我在课堂上恰当适时地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了青蛙捉虫、燕子造窝、蜜蜂采蜜的相关数字资料,同时播放燕子衔泥造窝、蜜蜂采花酿蜜、青蛙捉虫保护庄稼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他们造窝、酿蜜、捉虫的辛苦以及利用辛苦劳动获得了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的催化剂。课堂上在教学波斯猫经过到燕子、蜜蜂、青蛙那里没有找到快乐特别失望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我便适时地播放了波斯猫回到家后无所事事的动画,学生很快的把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做了比较,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快乐就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快乐的,真正的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的熏陶。 总之,在实践与摸索中,我深刻感觉到数字资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好助手,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合

营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

营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0-02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的美,就像一首诗,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语连珠的谈吐,不就是一种美吗?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成功的满足感,不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吗?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之美,犹如微微春风,开启着人们美的心扉;又如淙淙清泉,滋润着人们美的心田,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动起来,尽情绽放,我认为主要须从三方面做起: 一、美的风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行动上往往喜欢仿效成人,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统一,要注意从着装上体现个性美、气质美,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其次,一位道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的教师,必能使课堂教学永远飘溢着迷人的芳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将美的风范转化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美,才能使学生喜欢你

的课;才能变讲授为交流,变灌注为创造;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的语言 1.语言要和谐悦耳――音乐美 诉诸于听觉的有声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抑扬多变、和谐悦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语速的快慢。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要缓,以便于学生品味领会;对内容浅显、一般性的叙述,表达要快。再次,在各个环节的承转衔接之处,还应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通过或庄重,或诙谐,或激昂,或舒缓的诸多语言、语调,把文章的精妙竟相展现出来。 2.语言要言简意赅――精练美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教师,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应力求准确、简洁、清晰,要切中肯綮。试想,如果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辞不达意,重复不止,信口开河,东扯葫芦,西扯瓢,这令听者如坠云雾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发表时间:2017-03-23T15:56:04.09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作者:彭翔凌[导读] 客观因素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力。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新场小学445605 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生命是美好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自己重要,对他人,对社会同样重要;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珍贵;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的特殊体验 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人人都会尝到,当然困难与挫折就会在所难免,这是一种普遍性与客观性。挫折使一些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但勇敢面对它的人则通过战胜挫折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扎得更深。同时,生命里也少不了挫折和坎坷,这是对生命的考验,也是生命升华的契机。生命只有一次,又如此丰富多彩,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它的滋味。每当遇到挫折,我们往往会认为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遭遇挫折,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很顺的人。当然,挫折产生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客观和主观上的。 客观因素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力,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出现了矛盾,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某些课程的艰深难度等等,都是心理挫折产生的社会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是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导致自身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了挫折。 基于上述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开启他们的智慧大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生命是一张单程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前不久刚刚出现的“马航失踪”,韩国“岁月号”客轮沉陷事件,活着的家属那种痛苦是无语言表的。当然,这些都是遇难者本人所无法抗拒的。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更多地去关爱他人,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必须珍惜生命。在课堂中应该警示学生们——“我”对于父母很重要,因为“我”永远是他们不可重复的孤本。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会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我”对于朋友很重要,因为“我”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是他们交流的对象。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会感到孤单,寂寞,前进的路上缺少一对有力的臂膀。“我”对于老师很重要,因为在我身上留有他们辛勤耕作的烙印。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会痛苦悲伤,他们付出的汗水将付之东流。既然生命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生命呢?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胆识。我们要珍惜生命,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更能让我们善待生命。这样,就会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把时间排的满满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生命的小结,当夜里躺在床上的时候,自己就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遇到坎坷时,不该对生命有什么抱怨,应该对生命有着希望,有着向往,有着憧憬,让生命变得辉煌。要把握上天给我们创造的机遇,因为生命是一张单程票,一去不复返。生命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只有把握好自己的生命,一步一步走下去,永不抗拒生命交给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 三、让生命之根更深 生命是美丽的,真正的美丽!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分地看重目标的实现和过程的艰辛,忽视了过程中的快乐和美好。生命得来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活着才会有希望,才能有一切。生命的滋味不总是甜的,有时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又含有回味无穷的甜。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尝人生的滋味,感受人生多味的丰富与美好,而不是莽撞地、不负责任地匆忙结束它。善待自己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例如在作文课上,我班的一位同学在他的作文中写到了我县最近发生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该生是现场的目击者。那天,据说司机头一天晚上打牌没休息,第二天早上又喝酒,该车又严重超载:核载5人,实载9人。该车行到一险要处,连人带车全部“杀入“了河谷,当场死亡6人,重伤3人,其中司机也命丧黄泉。很庆幸的是事故前该生在车上,后来他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他就不想坐了,他下车不过几分钟,惨剧就发生了。此文描写得很细腻,很客观,现场触目惊心。文章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展开的,层次清楚,语言流畅,题材真实,有真情实感。于是我决定将该文作为作文讲评的范文。它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对如何写好作文作出了针对性的讲评,又对学生珍惜生命教育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从而体会到让生命之根扎得更深的意义所在。 总之,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学生们走向美好的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是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角度来审视,都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真正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中绽放得更加鲜艳,更加璀璨夺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