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及原因

合集下载

文化艺术与传统宗教的融合

文化艺术与传统宗教的融合

文化艺术与传统宗教的融合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艺术与传统宗教似乎有着一道互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些传统宗教遵循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与当今流行文化的广告宣传、音乐歌曲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宗教的信仰逐渐淡化。

然而,固守在传统宗教体系内的文化与艺术,或许是从宗教层面向人类文明贡献的代表力量之一。

因此,在传统宗教与流行文化交叉的语境下,文化艺术能够以何种方式发挥自身潜能,并借传统宗教体系的智慧增强其感染力,无疑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宗教文化与艺术的本质解读通过宗教文化与艺术的本质解读,可以对两者趋同的契机有所了解。

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情感与精神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宗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文化。

同时,艺术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文化中有着同样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文化交往中,艺术与宗教文化融合的本质是:“艺术是情感精神的多种表现形式,而宗教是情感精神的宣泄与欣赏,两股力量相互依存。

” 宗教文化是艺术的客体,是表现舞台的主旋律;艺术则是宗教文化的主体,是表达情感精神的媒介。

宗教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营造出具有宗教意蕴的艺术形态,提高了传统宗教的群体凝聚力。

同时,艺术通过将宗教文化内容具象化,使用音乐、视觉及其他审美元素,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了解和体验。

因此,艺术与宗教文化之间的融合不仅仅是文化间的交流,更是人与情感之间的交互。

二、案例解析1.《上海教堂之夜》:融合流行乐、天使与传统宗教作为中国大陆首部融合现代音乐和传统宗教的演唱会,上海教堂之夜是一次传统宗教文化与当下音乐的跨界融合。

演唱会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和广大年轻观众关注的音乐形式相融合的方式,传递了一种信仰与精神的共鸣。

这是一种由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经验性学习,不以学校学习为主要内容,而是透过观赏与体验,发掘自己的信仰并获得一种文化内省的体验。

在这样的体验中,宗教文化被更加深入人性,等于是在演唱会的观看经历中,人们通过宗教文化形成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所谓宗教,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而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源于准宗教形象,最早的宗教形象是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的痕迹。

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初始就是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宗教艺术也是最原始的艺术。

宗教与艺术如同双生花,不仅在历史上紧紧盘绕在一起,在社会中也形影不离。

当宗教落于萧条地位时,艺术便成为了撑起宗教地位的支柱,相对应的,当宗教信仰达到巅峰时,艺术建筑数量也会增加,这种情况在西方基督教中显得尤为突出。

10世纪后,西欧进入一轮兴建教堂的热潮中,人们普遍把10至12世纪的教堂建筑称为“罗马式建筑”,因为它所用的穹顶与罗马式的拱门十分相似。

它的特点是体积庞大,墙体厚重,圆形拱顶,教堂中央的交叉拱顶,拱立墙壁的大塔柱等。

而这一时期出现这样的建筑,正是因为经过10世纪的灾难后,欧洲人口稳步增长,信徒数目增加,原来巴西利卡建筑无法适应大量信徒聚集的要求。

人们开始修建拉钉十字架形的教堂,教众可以直接从中央会场进入教堂,在十字架形的交口处,在教堂顶部汇合成一种交叉拱顶,在教堂的祭坛上则放着圣徒们的骸骨。

12世纪,教堂建筑又开始出现了哥特式风格。

所谓哥特式,Gothic,意为“蛮族人的”,乃文艺复兴时的人们对于这一建筑形式的讽刺。

虽然它延续了罗马式建筑的风格,但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教堂空间更明亮,空间更大。

到了13世纪,哥特式教堂已经成为西欧教堂建筑的主流。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或“石头的艺术”,遍地建造的这些教堂永久的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景观,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成熟的外在标志。

而在16世纪的后半叶,在一些宗教建筑中,明显可以看出对于豪华繁缛的室内装饰的追求和热衷,正如苏斯特里斯所建筑的慕尼黑耶稣会的圣米切尔教堂那样,内部带有古风意味的代替了中世纪教堂集簇性的立柱,与哥特式的拱门相交辉映的是布满墙面的各种绘画,浮雕等建筑物。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于古代文化的肌理之中,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多面的影响。

古代宗教信仰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宗教教义和神话传说往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流传。

祭司、巫师等宗教人士成为了知识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通过宗教仪式和讲经说法,将历史、道德规范、天文历法等重要信息传递给后人。

例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包含了对宇宙起源、人类诞生以及英雄事迹的描述,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的体现,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也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的艺术创作。

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都充满了宗教的元素和象征。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印度的泰姬陵,作为莫卧儿王朝皇帝为纪念爱妃而兴建的巨大陵墓,融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宗教对爱情和永恒的追求;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绚丽多彩的玻璃窗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旨在引导人们接近上帝。

在绘画方面,基督教的圣经故事成为了无数画家创作的灵感源泉,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古代宗教信仰还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以宗教为主题或背景。

比如,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充满了对印度教神祇的赞美和对宗教教义的阐释;《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对阿拉伯文学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也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元素,通过奇幻的故事展现了宗教的神秘和力量。

宗教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还通过宗教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还对社会乃至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巴蜀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文化繁荣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宗教信仰的重要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两个主要宗教的角度,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巴蜀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的到来为巴蜀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仰选择,填补了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的空白。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与巴蜀地区深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到来也对巴蜀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寺庙、佛像、佛教艺术作品等的建造和创作,丰富了巴蜀地区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使之更加多元化和独特化。

这些艺术作品承载了佛教的智慧和信仰,也成为了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播还推动了巴蜀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为当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巴蜀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在哲学思想方面,道教的主张与巴蜀地区的传统思想相契合,如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死等。

这些思想理念溶入了巴蜀地区的文化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艺术领域,道教亦对巴蜀文化的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了巴蜀地区的艺术景观,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道教在巴蜀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不仅使巴蜀地区有了更多的宗教活动和仪式,还为巴蜀地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仪式习俗,充实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信仰和艺术上,还通过对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巴蜀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制度方面,宗教信仰带来的和谐精神和公益意识,为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宗教的教导强调慈悲、爱与和谐,对社会关系的平等、互助和合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巴蜀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古代文化艺术的宗教性与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艺术的宗教性与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艺术的宗教性与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宗教性和象征意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从祭祀仪式到文学作品,从建筑雕刻到绘画书法,各种艺术形式都深刻地融入了宗教性和象征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古代宗教文化对于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祭祀仪式上。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不仅具有精神和信仰意义,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力的认识。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使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装饰祭祀场所,如烛龛、神像、铜鼎等物品。

这些物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神明的敬重和对于生命力的崇拜。

在古代社会中,艺术作品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桥梁。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性和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扮演着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这些作品不仅是文艺的表现形式,更是传递文化和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诸如《诗经》、《楚辞》、《文选》等文学经典中,诗歌和散文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于世界和人性的视角,用宗教性和象征意义来描述人生的境遇和命运。

而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宗教信仰和象征意义,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此外,建筑雕刻和绘画书法也是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建筑雕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从宫殿到寺庙,处处都有雕刻的身影。

而这些雕刻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出于对于宗教信仰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在雕刻中,人们用神话和传说的形式来描述人性的善恶、生与死、命运和灵魂的归宿等主题,通过雕刻的形式传递出来。

同样,在绘画书法中,宗教性和象征意义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笔墨和构图的审美性以及艺术家对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在草书、行书还是楷书中,宗教性和象征意义都深深地融入到其中。

总之,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宗教性和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工艺美术也就开始产生了。

分布在世界各地,上下百万年,人们创造的难以数计的工艺美术作品。

当然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在诸多环境,民族等因素中,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下面我们拿中世纪的工艺美术作为代表,谈一下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

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

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美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美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美术。

拜占庭工艺美术: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后,罗马帝国即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至395年狄奥多西皇帝把帝国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各掌东西部分时,帝国正式分裂。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因未受列蛮族的侵扰,政治经济都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其疆域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意大利北部的一部分。

这些领土大部分为古希腊文化发达的地区,古代艺术的传统影响相当广泛。

东罗马帝国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同罗马教会不同之处是,东正教将皇权和宗教偶像集于皇帝一身,教会隶属于国家,皇帝既是国家的主宰,又是上帝意志的代表。

拜占庭艺术在王权的支持下带有较多的世俗特点,显得比较宏伟富丽。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宗教在巴蜀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共存的地区,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宗教信仰不仅深刻影响了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

佛教自汉代传入巴蜀以来,逐渐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佛教注重修身养性、慈悲为怀,强调“薪火相传,世世留香”的观念,使巴蜀文化注重传承和发展。

佛教还倡导世界和平、人间净土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巴蜀人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巴蜀地区的文学艺术多以宗教主题为创作对象。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在他的《魏都行》中写道:“空中越香烟,漫入白云掖。

”描述了巴蜀地区许多庙宇以及香烟袅袅的景象。

巴蜀地区还涌现出许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丰富了巴蜀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风格方面。

巴蜀地区的寺庙和教堂多以宗教建筑为代表,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川西藏区的佛教寺庙以金顶、彩塑等装饰艺术而著名,凸显了宗教信仰的热忱和虔诚。

在川东地区的各街巷中,仍可见到许多历史悠久的道观,这些道观经过多次的修葺重建,充分展示了巴蜀地区独特的道教建筑风格。

宗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寄托情感、减轻痛苦的精神寄托。

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通过信仰宗教来寻找力量和安慰。

巴蜀地区的传统婚礼和葬礼仪式中,常常融入了宗教元素。

人们相信通过宗教的祝福,能够获得幸福和安宁。

宗教对于巴蜀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的表达、建筑风格的塑造以及社会生活的仪式等方面。

宗教信仰的存在和传承使得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

古代宗教与艺术的互动与影响

古代宗教与艺术的互动与影响

古代宗教与艺术的互动与影响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宗教和艺术是两个重要的元素。

宗教作为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追求的表达,与艺术密不可分。

通过对古代宗教与艺术的互动和影响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信仰和美的追求。

古代宗教通常与一系列的仪式、儀表和神圣的地点相关。

这些仪式和儀表往往需要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如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等。

例如,埃及神殿壁画上描绘的神话故事和神圣仪式,以及印度寺庙里的巨型雕像和教义手稿,都是受到宗教信仰和仪式启发的艺术作品。

宗教仪式为艺术提供了创造的源泉和表现的舞台,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形象化的方式。

宗教与艺术的互动不仅限于艺术形式的表达,还包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的探索。

在古代世界,宗教崇拜与对美的追求常常交织在一起。

在古希腊,神庙与雕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神庙被视为神圣存在的居所,而雕塑则是用来表达神的形象和人物。

希腊的艺术家们通过雕塑创作,致力于刻画神的美和力量,使人们感受到神圣的存在。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印度的佛教寺庙和中国的道教建筑中。

艺术作品成为了信仰体现的媒介,同时也提供了表达美的途径。

受宗教影响的艺术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宗教信仰和仪式。

宗教艺术作为信仰的一部分,常常激发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信仰。

例如,在基督教的创世纪故事中,上帝用绘画和雕塑之类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世界;而在佛教中,佛像的崇拜和以菩提树为背景的繪畫作品等等,都体现了艺术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的互动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

宗教仪式和艺术作品往往被整个社区所共享,这种共享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

例如,古代的希腊剧院是社交、艺术和宗教聚会的场所,人们通过观看悲剧和喜剧,体验和分享人类的喜怒哀乐。

同样,在中国的寺庙和庙会中,人们通过参与宗教仪式和观看表演艺术,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社会联系。

艺术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将信仰和文化传承下来,丰富了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

总之,古代宗教与艺术的互动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及原因
作者:刘卫平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9期

摘 要: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
生过深刻的影响。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
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
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宗教 文化艺术 影响 原因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几千
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
较大的影响。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
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
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
远的意义。


一、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也在唐太宗贞
观 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
占优势。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
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传说在唐朝
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
达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著名
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著,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如《河含》、《河毗县》
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
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
的中心。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
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
大影响。此种影響,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
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
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著名的也要数佛教寺
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
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著名的佛画家等等。而道教对中国民族文化
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
到其紧密联系的。


二、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
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
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
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
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
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
歌。而近代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
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
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
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
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如
《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
内容。


三、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积极影响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
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
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
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
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
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痴的。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
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己无我,就很接近
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
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
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
象。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
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
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
态万千、形象感人了。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
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艺术品虽然
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
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
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
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宗教同样创造的也
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
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
上是“开化”了的。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
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
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
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
摄于自身之内。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
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至于某些宗
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而对宗教意识、
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修批判抛弃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
[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刘卫平(1955—),男,辽宁辽阳人,黑龙江省鸡西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中文副教授,从
事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