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复习延伸:解释以下概念:制度、体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含义,它们在学术上用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福利体制”比较路径

一、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内涵

1、福利体制的内涵[1]

(1)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来看:“福利体制”不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

(2)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不仅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是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3)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的概念不仅是从公共支出的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福利国家。福利制度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制度有紧密复杂的互动关系。

2、福利体制分析框架

A、“福利国家”是一种支持公民权的概念。[2](而不是对英国、瑞典这些国家的一个称谓)

B、使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概念作为度量福利水平和效果的指标。

复习延伸:(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含义是相同的吗?

3、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体制的研究方法——用非商品化、分层化研究社会福利政策(1)艾斯平-安德森认为非商品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是最重要的制度标志,社会福利能够减少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是来衡量资本主义福利政策水平的重要指标。(2)艾斯平-安德森认为社会权利与非商品化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即社会权利越宽泛,非商品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因为社会权利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靠的是非市场的方法来改善生活,显然社会权利会削弱公民作为“商品”的处境。)

(3)艾斯平-安德森认为一个福利国家(就是指与公民权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及方案)影响社会阶级、等级的形成,福利体制可用从福利国家对社会公民权利安排的结构差异来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福利体制对分层化的影响。

二、非商品化——福利水平的度量

1、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包括其衡量标准的测定)渊源

(1)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化是对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阶级演变进行分析的核心所在的观点(他特别指出劳动力的商品化是人异化的象征)

(2)波拉尼和马歇尔关于社会权利的观点(他们特别指出社会权利的扩展是社会政策的基础,而且有助于解决商品化和阶级区隔问题)

2、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

“非商品化”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3]。

3、“非商品化”的量纲分类

(1)第一组量纲:人们进入权利的规则,即资格标准和资格限制。其实就是人们获得福利

权利(如社会保障待遇)的壁垒有多高,如果这个权利获得相对容易,不需要与这个人的以往的工作、业绩、缴费挂钩,那么就表明这个社会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就比较高,反之,如果限定较多,则非商品化程度比较低。

(2)第二组量纲:收入替代(income-replacement)。即如果待遇降低了,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替代方式来获得收入(例如重新找工作)

(3)第三组量纲:资格授权的范围。即福利国家的社会权利扩展的范围有多大,如有的国家不论原委都给全体居民提供社会工资。

4、根据“非商品化”量纲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

(1)第一种体制类型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福利体制。以家计调查或收入调查确立贫困者获得保障的资格条件。公民权利并未得到扩展。如英、美、澳。

(2)第二种体制类型是欧洲大陆国家的福利体制。以工作业绩、缴费记录等为资格条件。体现了保险精算的原则。公民权利相对得到了发展。如法、德、意。

(3)第三种体制类型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体制。只需要长期居住的国民就有资格条件。等额给付,公民权得到扩展,如芬兰、瑞典。

三、分层化——福利效果的度量

1、分层化的概念

分层化是指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福利的分层化是指社会福利在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待遇和要求[4]。

复习延伸:分层化和群组化是否是同一个意思?

2、分层化的量纲分类

(1)保守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

A、合作主义(阶层隔阂的程度或合作主义,以在实际运行中的职别养老金计划的数量来衡量)

B、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的程度,以政府雇员的养老金支出在GDP中的百分比来度量)(2)自由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

A、家计调查式的福利给付的相对比例(家计调查式的贫困救助占全部社会公共支出的百分比)

市场影响力

B、私人部门在养老金计划中比重(私人部门养老金在全部养老金中比重)

C、私人部门在医疗保健计划中的比重(私人部门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医疗保健支出中的比重)

(3)社会民主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

A、平均普救主义(福利计划的普救主义程度,以16-64岁有资格享受医疗、失业、养老金福利的人口平均比例来度量)

B、给付平等程度(给付结构的平等程度,以该计划中养老、失业和医疗在基本给付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最高合法给付额之比的均值来度量)

3、根据分层化量纲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

(1)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2)北美的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3)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综上所述: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三种福利体制

一、自由主义福利体制——非商品化最低,力图建立社会分层化(个人主义)

1、代表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群,例如美、加、澳

2、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

较高的就业率、较低的税赋、较小的社会支出规模,以及较高的工资差异与所得不平等。

3、特征的主要表现

(1)从政治权力关系来看,这些国家缺乏稳定的跨阶级联盟,工人阶级的劳工运动是对抗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的商品化和分层化的坚固屏障。从观念上看,人们普遍相信社会福利不应降低工作伦理,强调市场中个人权利,并认为国家介入越少越好。

(2)从福利国家制度形态与劳动力市场行为一般特征之间的关联来看,这些国家不鼓励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和女性就业。从后工业化社会的就业变动和社会分层角度看,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如美国)职业分化呈两极化。

(3)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市场扮演核心、家庭和政府是边际的;社会凝聚(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个人式的,其非商品化程度很小。

二、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劳动力中度非商品化,力图维持既有阶级分化(家庭主义、国家主义)

1、代表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例如德、奥、意、法

2、保守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

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度的赋税、中度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提供高所得替代率的所得转移为主,具有中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

3、特征的主要表现

(1)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权的一部分。但政党、合作主义、宗教和传统信念仍占据重要统治地位。

(2)在社会政策安排中,都强调社会整合和国家的介入来维持既有的阶级结构以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3)在对社会福利的态度上,国家一方面希望取代市场成为福利的供应者,另一方面又极大化家庭主义所扮演的福利服务功能(赋予家庭承担福利的责任,让家庭取代福利国家来提供各种服务,国家仅提供辅助性的福利和服务)。

(4)从国家的就业结构来看,保守主义福利国家大力扶持劳动力退出市场,减少劳动力供给,用税收限制女性参与就业。从后工业就业来说,国家的就业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较稳定,如德国)

(5)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以家庭扮演核心,国家(政府)扮演辅助性角色,而市场是边际性的。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家庭主义和国家主义。

三、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老动力高度非商品化,力图缓解社会分层化(普遍主义)

1、代表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例如瑞典、挪威、丹麦

2、社会民主主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

较高的就业率、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税率、较高的工会组织率、较大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相当慷慨的社会服务为主,具有较低的所得不均和工资差异,社会民主党在政治上具有支配地位。

3、特征的主要表现

(1)从社会保障体制形成的政治动因来看,由于左翼政党和工农联盟的压力,其社会福利政策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在非商品化之外,还强调非家庭化(政府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就业满足家庭和社会成员,主要是女性,即充分就业取向)。

(2)从福利国家形态对就业制度的影响来看,社会福利使劳动力就业参与率高,就业结构是以社会福利主导的。

(3)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以国家核心,家庭与市场是边际性的。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福利国家提供的普遍式的福利与服务。

第三节东亚福利体制

本节笔记未按照书中顺序编排,综合本节内容整理如下:

关于东亚福利体制争论的主要观点:

1、东亚福利体制最明显特征是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霍利得(Holliday)根据艾斯平-安德森非商品化、分层化和国家、市场、家庭三个量纲以及社会与经济政策间的关系提出东亚是“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

(1)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的内涵是指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其作为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5],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国家决策者借助社会政策作为手段追求经济成长。

(2)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的现实实践形式是发展优先-普遍主义的模式,即国家作为家庭和市场的工具而提供若干普遍性的福利方案,其侧重于增强生产性单位的社会福利,加强家庭和市场的责任,且是一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有限社会权。

2、政府主导的国家规范者模式强调政府是福利中的规范者(鼓励者),而非提供者

(1)根据国家在社会政策介入的角色有提供者和分配者两种,前者指国家提供社会服务会利益(如英国、瑞典),后者指国家着重社会福利的安排、规划,其服务的提供则由自愿或私人组织负责,即国家规范者模式。

(2)基于国家发展的理由,东亚国家偏向国家规范者模式。该模式强调极小化非商品化社会权利的扩展(因此东亚国家公民权观念较弱),以连接生产性活动、强化社会生产性要素的地位为主。人们期望非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家庭在提供福利上发挥较大作用。

3、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支出在GDP及政府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较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私人福利市场并不发达。

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支出规模都比较小(因为优先考虑经济,而不是福利),因此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另外,政府对私人社会福利的管制也较为严厉,其私人社会福利发展也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并不发达。

4、由于分阶层设立社会保障制度,东亚国家的分层化程度较高。社会保险模式也反映并促进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分化。东亚国家福利再分配效果较小。

(1)在有限的、较低的福利支出中,其福利分配集中于某些特定人群:精英阶层(通过必要的福利来保障国家和地区精英及重要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忠诚)、教育和人力投资方面(东亚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福利供给力度强)。即在福利资源的分配上采

取非普遍性、阶层性的分配方式。

(2)东亚国家的福利系统往往是分散而零碎的小风险分担(pooling of risk),而非整合的体制(科恩,1998),片断、零散方案的福利发展(怀特,2000)造成分层化程度增高。[6] (3)在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采取的社会保险模式对一些核心的社会群体有利,反映并促进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分化。

5、从国家、市场、家庭三个向度的关系上看,家庭在东亚国家与地区中扮演重要角色(“家庭式的福利国家”)

(1)东亚国家与地区中“家庭化”倾向严重。这与该地区的儒家传统文化、具有生产性和规范者角色的政府、低福利的投入,不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均有关。

(2)在香港地区实施的补缺型福利模式也突出家庭的作用,社区、第三部门发挥作用更大,政府只采取残补式的方式对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关于东亚福利体制发展方向:

1、当前现实做法:提高福利支出和水平

2、东亚各国应该因地制宜的制定各自的社会福利体制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3、东亚福利体制具有外来性和外发性,是资本主义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全球化必然将引起东亚各国福利体制的深刻变革。

复习延伸:利用艾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大陆当前情况。

本章小结

“福利体制”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最早是由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目前,这种划分方式已成为比较社会政策中最为重要且被引用做多的分析框架。

根据“福利体制”的分析框架,以体现福利水平的非商品化程度和福利的分层化效果为依据。“非商品化”是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其比较量纲主要有三组:第一组是资格标准和资格限制;第二组是收入替代;第三组是资格授权的范围。福利的“分层化”效果也是“福利体制”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虽然不同福利国家的规模和广泛性可能是相同的,但是“福利体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依据非商品化和分层化这两个指标,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可以分为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以市场角色的扮演为核心,家庭与国家均是边际性的,非商品化程度低,分层化效果强,典型例子是美国。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以家庭角色最为重要,国家扮演辅助性角色,而市场是边际性的,非商品化程度中等,分层化效果中等,典型例子是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以国家角色为核心,家庭与市场均是边际性的,非商品化程度高,分层化效果不明显,典型例子是瑞典。

福利体制分析框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争论与拓展,其中东亚福利制度是目前关注的焦点。霍利德将东亚福利体制概括为“生产性的福利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成长导向的政府,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1] 李易骏、古允文:《另一个福利世界?东亚发展型福利体制初探》,《台湾社会学刊》,2003(31)提出对于福利体制可以做这样的理解:1.代表一种国家福利政策与方案的模式(pattern)。2.是一种广义概念的福利模式,包括国家、市场及家户间在福利提供上的责任与分工。3.制度的结果涉及到个人或家户的生活水平。4.制度是如何形成社会中的不平等、利益及权力状态,且又回馈到福利制度之中,造成何种影响。而前二种要素可以等同于福利组合,进而可以简化为“福利体制=福利组合+福利结果+阶层效果”(Gough,2000)。

综上所述:福利体制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各方面:1.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上看,福利体制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是一种国家福利政策与方案的模式。2. 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3. 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结构并隐含着各种因素(诸如政治、阶层、社会制度等)历史互动的力量。

[2] 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历来就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解释,艾斯平-安德森本人也回避了关于“福利国家”的定义。这里引用郑秉文:《“福利模式”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政治经济学角度》,《学术界》,2005(3)里关于“福利国家”的论述: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将转移支付、物资服务和充分就业等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纳入福利国家的研究范畴。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2003年)认为,“福利国家是指政府维持国民最低标准的责任的制度化。在战后的福利国家里,这主要意味着三种类型的承诺与制度:充分就业政策,满足基本需求的普遍公益,及各种防止和解除贫困的措施。

[3] 为了便于理解,通俗的讲由于劳动力不同于一般商品,劳动力的商品化使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无法更为自由的选择,例如人们虽然能挣到钱,但是无法保证自己是否能得到各个方面的保障,靠市场是无法办到的。而社会政策制度,或者说公民权利(社会政策制度的外化形式)却能抛开市场解决人们的保障问题。这既不需要以人们在市场上由于不同职业、地位所获得的钱、待遇(也包括企业自身的保障),又不依赖于人们在市场上靠自己所挣的钱(也就是购买力)自发去购买吃穿用度来保障自己的生存或是其他种类的商业保险。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的福利体制好,那么这个人就能够使“商品化”得到降低,即他不必要靠市场的收入和购买力去解决自身的保障问题,社会福利体制就可以办到。换而言之“非商品化”就高,社会权利使人们的获得保障,得到发展。因此“非商品化”是一个与社会(公民)权利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不同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化的解释。马克思所指的“非商品化“(将其对于商品化的理解倒过来)意味着人自身发展/劳动力的解放,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观点,而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仅是与与保障收入和消费联系在一起。当然关于福利测度的问题的广泛争论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本章的理解。

[4] 这个定义是自己概括的。

[5] 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是指一些积极干预、引导,获得较大经济发展,并达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的国家。以教育或人力投资为优先。

[6] 仅作参考,此观点并非共识。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作者: ————————————————————————————————日期: ?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答:(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①强制性;②社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公平性;⑥不可逆性2.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3.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答: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以现收现付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总量;以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构成。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劳动供给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重要作用,使劳动者数量和技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也会使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或休闲。②劳动需求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机器替代劳动,影响劳动需求。③劳动力流动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的不平衡,既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之一,也是劳动力流动的壁垒。 (3)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①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人再分配;②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再分配; (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当经济不景气时 ,社会保障支出大于收人。当经济繁荣或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保障收大于支。 4.社会保障的原则 答:(1)公平原则;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3)责任分担原则;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①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②选择性原则: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人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5)其他原则:①互济性原则:其实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答:(1)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所以,不需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重庆电大】社会保障学(本科)阶段二平时测验_0002

社会保障学(本科)阶段二平时测验_0002 重庆电大省开课课程代码:5128408 、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每题只有唯一正确选项) 1.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是() A. 周期性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 季节性失业 D. 结构性失业 参考答案:B 2. 对参保人员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参保人员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的()出生时间为准。 A. 身份证 B. 户口 C. 职工档案中首次参加工作时记载的 D. 身份证和档案中最早的时间 参考答案:C 3. 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医院或医生服务的被保险者人数,定期向医院或医生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这种支付方式是() A. 按服务项目收费 B. 按人头付费 C. 总额预算制 D. 定额付费 参考答案:B 4. 现行政策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所占比例为缴费工资的()。 A. 9% B. 8% C. 11%

D. 10% 参考答案:B 5. 按照“保险”的原理,投保者按期定额缴纳保险费,在遇到大病、重病需支付较多医疗费时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该合作医疗的类型属于() A. 福利型合作医疗 B. 风险型合作医疗 C. 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D. 合作医疗健康保险 参考答案:B 6. 以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为就业形式是() A. 非正规就业 B. 长期就业 C. 正规就业 D. 短期就业 参考答案:A 7. 我国自1952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实施的医疗社会保险是() A. 劳保医疗 B. 公费医疗 C. 合作医疗 D. 自费医疗 参考答案:B 8. 下列属于后付制的付费方式的是 A. 按服务项目付费 B. 按人头付费 C. 总额预算制 D. 按病种付费 参考答案:A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失业保险方面的法规是()

2011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

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PROGRAMME OF PUBLIC FINANCE) 财政税务学院2011-12-2216:44:01浏览4067次 学科门类经济学专业代码0201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能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教学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财政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系统的财政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 2.熟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办理一般财政、税收业务的工作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够运用准确的文字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要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及搜集整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在外语方面,能比较自如地进行日常交流,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获取必要信息;能按照特定的目标要求,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能较为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规程,达到实验目的。 4.在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要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形成健全的体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多方面要求。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总体结构比例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原则为7:3。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 1.公平和效率 2.政府和市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3.权力和义务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 第二次分配强调公平(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而言) 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慈善,例如照顾孤寡老人等。)自愿的,费制度化的,缺乏稳定性。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 一. 1.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实践中又与其他政策密切相关。— —扶贫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 2.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 贫困定义(原因)——“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能力说” 贫困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3.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困,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可以保障每个公 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消除贫困是另一个层面。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采取直接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四节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 一.共性 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都进行风险转移 都以给予损失赔偿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性质不同——基于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区别 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别;公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区别; 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承担经营管理与金融部门的竞争规律的区别;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一节模式 1.三个阶段: 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伊丽莎白济贫法)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概论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互助性储蓄性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5、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6、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单位:中铁物资集团东北有限公司姓名:马勇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本书第一部分,解密最高管理层那些人 首先从作者瑞克?吉尔伯特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一次失败汇报,从而引出两大问题: 1.你的汇报对自己来说无疑十分重要,但对高管来说,只是极其繁忙的日程表上很小的一部分。 2.了解高层领导想从你那得到什么信息。 解决这两大问题,要先了解高管的生活,这就包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职位压力,他们对于中层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 高管的性格,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些特有的帮助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使之壮大,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大。 高管们其实并无工作保障,公司的绩效变动,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职务。 在高管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能力——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力量。在面对公司最高管理层时,我们的领导能力,和潜力时刻处于被观察的状态,我们的悟性如何,对暗示的了解如何,都是被观察的对象。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独自面对的。 同时,当我们面对最高管理层汇报时,要先思考一下自己的态度,如果自己习惯了对权威人士表示出太多需求感或者太多愤恨、厌恶,那么我们要改变,要让自己表现出更合作的态度和意愿,这样高管们会认可我们的所作所为,这样会使我们更加成功。 在我们做好一场汇报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了解高管的气质和背景,了解高管的气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高管们的形象特征,从而了解他们对我们的期望。高管的背景往往体现在两点:出身贫寒,出身管理层。一个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拼搏,一个是从小为了首席执行官而培养。了解公司最高层那些人的真实生活,在未来面对他们做汇报时,这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优势,用孙子的话说“知己知彼”。 第二大部分,最高管理层中的生存策略 七大致命挑战:时间缩短、分心的高管、“食物大战”、决策者离开、话题转换、悄悄话、热烈的讨论

国家政策对工作总结李徽的解释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工作总结 李徽 繁忙而紧张的2007年即将过去,在系党政的领导下,在教研室主任和系内其他老师的帮助、支持下,我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静心回顾来这一年的工作与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到政治合格 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校系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系统的学习了十七大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认识到只有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埋头苦干,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抱着争当一流的工作态度,为学校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定期、多次向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并在学习、生活中我用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二、提高专业素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一)提高专业素质,于2007年3月至7月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进修

1、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进修期间,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和关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深切认识到社会保障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2、按照访学计划,选修了三门相关课程,一是韩克庆副教授的本科生《福利与救济》教学,系统的学习了此门课程的知识理论体系,充实了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弄清福利与救济理论中基本问题的实质; 二是郑功成教授的本科生《社会保障学》教学,不仅学习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学到了郑老师在关注当前学术动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新的知识与方法开展学术思考、培育学生良好的学术思想等方面的技艺; 三是刘尔铎副教授的本科生《发展与就业》教学,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善于运用现实中的案例材料等方面得到很大启发。 四是跨学院选修了李珍教授的研究生《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 五是跨学院选修了黄必红副教授的研究生《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管理》、《医疗保险》教学; 六是旁听了金正昆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公共社交礼仪》、董克用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社会问题研究》、郑功成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社会保障热点问题研究》、孙健敏教授的本科生课程《组织行为学》、以及《公共财政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考评》等名师课程。 这些课程使我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保障理论学科体系的教学与研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 本学期,通过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原先并不知道的知识点,特别是将初时将社会保障单纯理解为“救济”,理解为只是出于困难的人们才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现在,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大大扩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而社会救助只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很少的一部分,保障对象也是少数人。 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目的在于学习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社会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计划和项目的内容。对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更要通过此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有机会,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尽己所能,促其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我们的讲授、小组作业和课外查询的资料,使我们对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发展状况印象深刻,也收获甚多。下面,我将平时学习中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做一简要的总结,限于纸张大小,我没有列成表格,请老师见谅。 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1、英国: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政府直接管理方式 新旧《济贫法》、《贝弗里奇报告》 1948年五大法律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形成标志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由国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制度构成失业保险: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瑞典: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福利国家“橱窗”(保障内容无所不包) 按照“普遍性”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相结合 3、德国: 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保险特征:一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二是承保机构多元化,三是经费筹集多渠道,四是保障管理高度“自治“ 养老保险: 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的国家。分为法定强制性和 自愿性两种性质。 基金的筹集模式为初期的基金积累制逐步改为现行的 现收现付制 医疗保险: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两大类型组成 以社会集资为主,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补贴较少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新

社会保障 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 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 B.退出现役的军人 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 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 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 ) A.90 天 B.105 天 C.180 天 D.42天 12.生育保险属于( A ) A.短期性补助 B.长期性补助 C.保险性补助 D.福利性补助 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 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是( B )

A.生活需求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标准法 21.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 )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24.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D )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31.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 C ) A.生活幸福 B.人民富裕 C.社会安定 D.生活水平 43.“五保”不包括 ( D ) A.保吃 B.保穿 C.保住 D.保富 44.托儿所、幼儿园等属于我国职工福利中的 ( A ) A.集体福利设施 B.个人生活福利性补助 C.文化福利 D.娱乐福利 5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包括( C )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个人 56.不属于社会保险基本特征的为( B ) A.社会性 B.差异性 C.强制性 D.福利性 59.不属于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的为( B ) A.弃婴 B.产妇 C.残疾人 D.老年人 62.国家抚恤实施的主体是( C )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

社会保障学习题自学考试

社会保障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的重点是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 A、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B、国民收入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C、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D、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80年代初期 3、属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保险是() A、失业和医疗保险 B、养老和医疗保险 C、养老和工伤保险 D、养老和生育保险 4、属于完全统筹项目的保险是() A、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B、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C、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 D、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5、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是() A、1979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8年 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多少年的基本生活费()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7、世界上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瑞典的基本社会保险项目采取了() A、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B、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C、现收现付、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D、积累、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9、社会保障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 A、1935年英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B、1935年法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C、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D、1935年德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10、国际劳工大会哪年发表《费城宣言》,标志着国际组织开始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 A、1944年第26届 B、1945年第26届 C、1946年第26届 D、1947年第26届 二、多项选择题 1、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 5 )。 A、救助型 B、保险型 C、福利型 D、国家保障型 E、自助型 2、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那些制度组成(4 )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和安置 E、社会经济 3、《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原则是(4 ) A、普遍性原则。 B、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C、充分就业原则。 D、福利性原则 E、费用共担原则。 4、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那些国家实行(3 )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印度尼西亚 D、国 E、泰国 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所在是( 3 )。 A、生育保险 B、养老保险、 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 E、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就是指国家以立法与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她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与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就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就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国家救济;○3社会福利;○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与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就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与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失业破产救助;(3)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与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与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与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与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1就业关联制度;○2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于给付方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 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社会保障学考试提纲精华

社会保障学考试提纲精华

《社会保障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最先采用社会保障一词的国家是美国。 2.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社会保障专业应用理论和社会保障管理理论.。3.经济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4.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5.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种保障形式。 6、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有两种,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7、社会保障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安全性、强制性、普遍性、平等性、鼓励性。 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征税方式、征费方式与自由筹资方式三大类。 9、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10、养老保险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普遍性、重要性、长期积累性和复杂性。 11、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 12、中国失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积极的就业保障机制发展。 13、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14、工伤保险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人不缴费原则。 15、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一般有三种,即:人身能力丧失、职业能力丧失和一般劳动能力丧失。 16、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 17、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问题。 18、贫困标准是测量贫困的工具,也是整个贫困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基础。 19、申请者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申请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两道程序。 20、根据救灾活动的对象,可以将灾害救助内容分为对灾区灾民和灾区社会的救助两大部分。 21、中国老年人福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物质生活福利、医疗保健服务及其他服务。 22、企业年金计划被视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23、住房公积金计划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令所建立起来的一项由国家建立的,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缴费责任的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而发生的经济扶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社会保障体系 指现代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涵而构建起来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3、最低生活保障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4、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5、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

个人工作总结及感想

个人工作总结及感想 【1】个人工作总结及感想 20xx年对支行来讲,是辛勤耕耘的一年,是适应变革的一年,是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路支行坚持年初制订的工作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致,勇于开拓,在坚持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线,以利润为目标,以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为手段,积极扩展市场、创新产品、培育客户,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全面、快速增长。现将20xx 年工作情况汇报 一、经营业绩 1、负债业务:截至11月底,我行全口径存款时点达到60978万元,较年初增长2358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达28614万元,较年初增长1525万元,储蓄存款时点余额32364万元,较年初增长833万元。截止11月底全年全口径日均存款余额为60625万元,较年初增长1020万元,其中对公存款日均已浮出水面,较年初正增长39万元,余额为27517万元;储蓄存款日均余额为33108万元,较年初新增981万元。 2、资产业务:截止11月底,我行贷款余额为40273万元,比年初新增万元。9月底,我行向**项目成功营销4亿元贷款,并分别于9月底投放2亿元、11月置换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有效调整了我行的贷款结构,提高了利息收入水平。同时,我行今年在房地产项目贷款营销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别营销**、**两家优质房地产

企业贷款各5000万元,为我行房地产金融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年累计收息达到634.26万元,资产质量良好。全年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达13189万元,手续费收入达到6.6万元。 3、中间业务:今年我行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各种渠道,积极组织收入,提高收益水平。截止11月底,全年累计中间业务收入达172万元,比去年增速达到215%。其中10月份我行收到第一笔财务顾问收入7.5万元,以及国际结售汇收入2800元,开拓了新的中间业务空间。代理发售国债1651万元,基金1300万元,信托280万元,各类保险25万元,理财产品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万元。 4、国际业务:今年我行国际业务有了较大的进展。通过营销**科技、**等有进出口业务的贸易企业,我行仅10月和11月就完成对公企业国际结售汇82.59万元,国际结算量达到71.71万元。11月,经上级行批准我行开办外汇储蓄业务后,我行积极行动,对前台员工进行多次国际业务培训,悬挂宣传条幅进行业务推介,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始办理业务,为我行今后国际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电子银行业务:为了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服务,减轻前台压力,今年我行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目标。截止11月底,我行共发展企业网银客户14户,个人网银273户,CALLCENTER签约287户,网银结算量达到32393万元。 6、其他方面:20xx年**路支行在结算服务、核算质量、安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