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目的:(1)维持关节活动度

(2)预防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

(3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营养的供给

(4)恢复关节功能

(5)维持肌张力

评估:病人病情,生命体征,心理反应,理解程度,讲解操作目的

(1)xx,你好,我是你的床位护士。我叫xxx,现在遵医嘱准备对你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保持功能位,请你配合一下,好吗?

(2)观察关节无肿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右侧肢体肌力0级,脑梗死第三天,测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30∕80。根据医嘱你现

在适合功能锻炼。我去准备一下,马上就来。

准备:环境准备: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

病人准备:餐后2小时;协助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更换宽松舒适衣物

流程:(1)功能锻炼前进行肌肉按摩,从下向上,3~5次∕分,促进血液循环,然后从肩关节开始活动

(2)活动肩关:一手扶住肩关节,一手扶住上臂,完成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每个动作做5-10次

(3)活动肘关节,完成屈,伸,旋内,旋外运动。内收,外展,环转运动

(4)活动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环转运动

(5)自行活动各手指,屈,伸运动

(6)活动下肢,先按摩下肢肌肉,从下向上按摩3-5次,促进血液循环

(7)活动髋关节,完成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活动时操作者一手放置膝下,一手稳住足跟进行活动,做5-10次

(8)活动膝关节,做屈,伸运动5-10次

(9)活动踝关节,做趾屈(伸),背伸(屈)运动,5-10次

(10)完成趾关节屈,伸运动5-10次

(11)运动结束后,测量生命体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患者肩部,臀部,膝下,足下放软枕,下肢屈曲,整理床单位。

(12)洗手记录,记录每日运动的项目,次数,时间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

注意事项:(1)运动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机体活动能力心肺功能状态,关节的现存功能,根据康复目标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

(2)运动前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帮助患者更换宽松,舒适的

衣服,以便于活动,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运动过程中要在意观察患者对活动的反应和耐受性,注意观察有无关节僵硬,

疼痛,痉挛及其他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于处理。

(4)对急性关节炎,骨折肌腱断裂,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ROM练习时,应在临

床医生和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完成,避免出现再次损伤。

(5)对有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ROM练习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心

率、心律、血压等方面的变化,避免因剧烈活动诱发心脏病的发作。

(6)护士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关节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

极配合锻炼,并最终达到由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的活动方式。

(7)运动后,应及时、准确记录运动的时间,内容,次数,关节的活动变化及患者的反应,为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1]

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 偏瘫为脑血管病常见的症状,它给病人带来了直接的危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种种负担。由于一侧肢体瘫痪,饮食、大小便等一切日常生活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和护理,病人感到十分痛苦;由于长期卧床,病人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且约6%~10%的病人治疗不当导致终身残废。因此,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就成为偏瘫病人采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治疗护理措施。 1 功能锻炼的目的 偏瘫的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预防偏瘫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2 功能锻炼的时间及方法 2.1 功能锻炼的时间早期实行功能锻炼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措施。根据病情,可以在急性期过后即第2周到第4周起把护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功能的恢复,因为偏瘫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病发后的4~6周。 2.2 功能锻炼的方法一般分为3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卧床期病人尚处于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卧床不起。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意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肌肉萎缩,并临床示范,教会病人家属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对病人患肢的大小关节做屈膝、屈肘、伸指等被动运动,可以避免因关节长期不用所产生的僵硬,并起到放松肌肉,牵伸挛缩的肌肉和韧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间断辅助病人在床上练习坐起,以过渡到能自己坐起,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练习提腿,伸膝活动。最好在足和踝关节处做一个足托,以防止病人因棉被压足背而形成足下垂。 2.2.2 第二阶段离床期病人处于恢复期,患肢虽开始有活动的动作,但仍没有力量完成主动运动时,可有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帮助。开始由坐学会站立,先是扶物起立,原地踏步,轮流将两腿抬高,离开地面,在家人的保护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或一手持拐杖,练习走路,足尽量不要外翻。此时上肢仍多处于瘫痪状态,可以在练习步行时,用宽布将患肢臂肘部吊在胸前,以保持肩关节的功能位。上肢的功能锻炼也应早期进行,通常上肢的恢复要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关。最初可以将患肢抬高,做上举动作,能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在平卧时可以由旁人将上臂放在离身的位置,然后病人自己将上臂移向身体,来回地移动练习,也可做曲臂、伸臂、抬臂、屈肘等活动。对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取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种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可用一些滚铁蛋的训练

康复基本流程

康复基本流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康复基本流程 一、翻身练习: 1、健侧翻身:患者仰卧,双上肢屈肘,健侧前臂托住患侧前臂,置于胸前;或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向正前方伸展。健腿屈曲,健足自患腿膝关节下方插入小腿下方。摆好上述姿势后,在上半身左右旋转的同时,利用健侧伸腿的力量带动患侧身体翻向健侧。 2、患侧翻身:患者仰卧,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健侧拇指上方,双上肢向天花板方向伸展,双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踩床面。摆好上述姿势后,将伸展的双上肢先摆向健侧,再迅速反方向地摆向患侧,借助摆动的惯性使身体翻向患侧。 二、坐位练习: 1、辅助式坐起: 患者健侧下肢插入患侧小腿下方,术者立于患者健侧,一只手插入患者的颈下,到达患者的两侧肩胛骨之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撑患者头部和上部躯干;同时,术者的另一只手帮助患者将下肢向床边移动。患者双足平放着地,将坐姿调整为正确的坐位。 2、患者仰卧位,移动身体,健侧靠近床边,用健侧脚勾住患侧腿的下方;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并移动到床边放下。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将肘伸直与健侧腿一起带动身体坐起。 三、爬行训练:四点跪立稳定后,可以进行以下练习。举起患手成三点跪立;举起健手成三点跪立;如果患手支不住身体,应予帮助;举起健手和患腿成两点跪立;举起患手和健腿成二点跪立。 四、跪行训练:

1、先由他人帮助或自己单膝跪 2、再练习双膝跪,帮助患者做前后左右的平衡训练,直至能自行跪稳为止。 3、双膝跪立平衡训练成功后,由患者试着双膝走路。可以由慢到快,由直线到曲线或横向行进。 4、训练中不能强拉患者的患手,避免发生患肩关节脱位。 五、站立训练: 1、辅助站起: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者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随着患者站立能力的提高,患足可逐渐后移,以逐步增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 2、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两手交叉,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向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伸展膝关节站起。训练人员应在患侧保护监视,以防跌倒。 3、健侧下肢负重站立 4、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5、站立平衡 6、利用手杖站立平衡 六、平衡功能训练 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包括自动平衡及他动平衡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记忆障碍 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

2020年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课件)

2020年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课件)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目的:(1)维持关节活动度 (2)预防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 (3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营养的供给 (4)恢复关节功能 (5)维持肌张力 评估:病人病情,生命体征,心理反应,理解程度,讲解操作目的 (1)xx,你好,我是你的床位护士。我叫xxx,现在遵医嘱准备对你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肢体 功能的恢复,保持功能位,请你配合一下,好 吗? (2)观察关节无肿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右侧肢体肌力0级,脑梗死第三天,测T 36.5℃,,P80次∕分,R18次∕分,BP130 ∕80。根据医嘱你现在适合功能锻炼。我去准 备一下,马上就来。 准备:环境准备: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 病人准备:餐后2小时;协助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更换宽松舒适衣物 流程:(1)功能锻炼前进行肌肉按摩,从下向上,3~5次∕分,促进血液循环,然后从肩关节开始活动(2)活动肩关:一手扶住肩关节,一手扶住上臂,完成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每个动作做5—10次 (3)活动肘关节,完成屈,伸,旋内,旋外运动。内收, 外展,环转运动 (4)活动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环转运动 (5)自行活动各手指,屈,伸运动 (6)活动下肢,先按摩下肢肌肉,从下向上按摩3-5次,促进血液循环 (7)活动髋关节,完成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活动时操作者一手放置膝下,一手稳住足跟进行活动,做5-10次 (8)活动膝关节,做屈,伸运动5-10次 (9)活动踝关节,做趾屈(伸),背伸(屈)运动,5—10次 (10)完成趾关节屈,伸运动5-10次 (11)运动结束后,测量生命体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及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

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无肌张力的增加 I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偏瘫病人肢体功能锻炼操作 流程 操作流程 目的:(1)维持关节活动度 (2)预防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 (3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营养的供给 (4)恢复关节功能 (5)维持肌张力 评估:病人病情,生命体征,心理反应,理解程度,讲解操作目的 (1)xx,你好,我是你的床位护士.我叫xxx,现在遵医嘱准备对你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肢体 功能的恢复,保持功能位,请你配合一下,好 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观察关节无肿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右侧肢体肌力0级,脑梗死第三天,测 T36。 5℃,,P80次∕分,R18次∕分,BP130∕ 80。根据医嘱你现在适合功能锻炼.我去准备 一下,马上就来。...文档交流仅供参考...准备:环境准备: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

病人准备:餐后2小时;协助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更换宽松舒适衣物 流程:(1)功能锻炼前进行肌肉按摩,从下向上,3~5次∕分,促进血液循环,然后从肩关节开始活动(2)活动肩关:一手扶住肩关节,一手扶住上臂,完成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每个动作做5-10次...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活动肘关节,完成屈,伸,旋内,旋外运动。内收,外展,环转运动 (4)活动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环转运动 (5)自行活动各手指,屈,伸运动 (6)活动下肢,先按摩下肢肌肉,从下向上按摩3-5次,促进血液循环 (7)活动髋关节,完成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活动时操作者一手放置膝下,一手稳住足跟进行活动,做5-10次...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8)活动膝关节,做屈,伸运动5—10次 (9)活动踝关节,做趾屈(伸),背伸(屈)运动,5-10次 (10)完成趾关节屈,伸运动5-10次 (11)运动结束后,测量生命体征,协助患者采取舒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一、功能锻炼:这是偏瘫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如肢体长期不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完全性偏瘫阶段: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再轻。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每天数次。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 三、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 四、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每天

5克为宜。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腔,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六、其他: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要经常翻身,以免发生褥疮。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通便。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

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训练 由于上肢功能的恢复要比其它部位慢,康复的效果也没有其它部位明显,患者往往对上肢功能的恢复失去信心。由于其它部位的功能恢复比较快,患者常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些容易看到成果的部位的训练上来,而忽略了对偏瘫上肢的必要的照顾和锻炼,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偏瘫上肢问题,如:关节活动受限、肩痛、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水肿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使上肢功能的恢复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从而影响患者的整体功能的恢复。由于偏瘫上肢长期处于被忽略的位置,大脑很少能够接受到患侧上肢的信息,使大脑不能对患侧上肢进行有效的重新支配,患侧上肢就可能形成习惯性的废用。尽管上肢功能的恢复比较困难,也比较缓慢,但患者和家属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被动活动 偏瘫上肢的主动运动恢复比较缓慢,因此,早期给予患者被动活动锻炼是非常必要的。早期被动活动可以向大脑传递患肢的相关信息,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被动活动还可以防止上面所提及的偏瘫上肢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可以防止偏瘫上肢发展成为典型的痉挛模式。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被动活动的方法: ⑴仰卧位肩外旋和臂上举 患者仰卧,患腿屈曲,膝关节直立(髋无内外旋转) 举起患者的患臂,肘部伸直,使其超过头部,同时使肩胛带向前活动 然后打开患者的患手,展开手指,使拇指与四指分开 ⑵侧卧位上举 患者健侧卧位 上肢伸直上举,肩向外旋转 手掌朝向床头,拇指指向身后 治疗者用握手的方式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的拇指在最外面,并使患者的手腕向上翘(背伸)⑶侧卧位活动肩胛骨 患者健侧卧位 治疗者一只手放在患者患侧肩胛骨上面,用另一只手和前臂支持患者的上肢,并使肩向外旋转和向前伸 然后,治疗者将患者的患侧肩胛骨向前和向后活动 ⑷仰卧位活动肩胛骨 患者仰卧 治疗者一手插入患者肩胛骨下面,另一只手握住患者前臂 治疗者用握住患者前臂的手拉患者的上肢向前并抬高他的肩部,另一只手将他的肩胛骨向下推 ⑸患者自助活动(此活动每天要多次练习) 患者仰卧或坐位 双手十指相互交叉握住,患侧拇指在最上面 保持肘部伸直和肩关节前伸 然后患者利用健手帮助患手把上肢上举过头,再慢慢放下,反复练习 仰卧位主动活动 一旦患者肌肉功能有所恢复,就要让他开始尝试进行主动活动练习。但一定要从小范围、不太用力的活动开始,以免引发其它部位的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开始时,治疗者要给予充分地帮助,等到患者有所进步再逐渐减少辅助量。 ⑴推举活动 治疗者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扶患者肘部,使患肘伸直,另一手与患者的患手十指交叉相握

偏瘫康复案例

陈** 患者神清,交流尚可,反应稍缓慢,坐轮椅由家人推入,躯干向右侧倾斜,骨盆后倾程弓背 坐。 身体形态:坐位骨盆后倾、躯干向右侧弯斜。 上肢运动功能:右:主动肩前屈:60度。 肩外展:50度伴肩胛骨上抬。 肘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前臂旋前旋后: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腕背伸: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手指伸展:能部分完成,伴速度不均匀。 上肢肌肉情况:屈肘肌群:有缩短,但能牵伸到正常位置。 伸肘肌群:有缩短,被动屈肘至90度可感到伸肘肌群阻力大,引起疼痛。 前臂旋前肌群:有缩短,但可牵伸到正常位置。 前臂旋后肌群:无缩短。 上肢肌张力:屈肘肌群:3级伸肘肌群:3级前臂旋前肌群:2级前臂旋后肌群:1+级上肢肌力:因受肌张力影响,随意运动不充分,故无法评估。 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无主动运动,但髋内旋肌群,外旋肌群,伸髋肌群有肌肉收缩。 下肢联合反应:髋内旋、外旋均可引出联合反应。 下肢肌肉情况:髋外旋肌群:有缩短小腿三头肌:有缩短,但可牵伸至正常位置。 下肢肌张力:屈髋肌群:1级伸髋肌群:1级屈膝肌群:0级伸膝肌群:0肌 下肢肌力:不建议评定,但可作为参考。 坐位平衡:静态能维持,躯干偏向右侧。向前后左右可引出平衡反映,但自己不能返回中线。躯干柔韧性:双侧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均受限,以伸展、旋转受限为重。 功能性活动:桥式:在辅助下能部分完成,重心偏向左侧。 向左侧翻身:在辅助下(被动屈膝屈髋)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肩胛骨 过中线能力不佳。 向右侧翻身:能完成,速度缓慢,不均匀,不协调。 卧坐转移:不能完成。 患者肩关节、肘关节、手指、膝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进一步评估,找出是中枢性的疼痛还是 关节内的问题,或是由于力学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建议进一步进行协调评定、感觉评定。 主要问题:1、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受限。 2、右上肢随意运动能力差,协调性差。 3、躯干伸展受限、躯干控制能力差,坐位平衡能力差。 4、右下肢无主动运动。 5、无法向患侧翻身,无法完成卧坐转移。 康复目标: 近期:1、改善上肢肌张力,缓解疼痛。2、促通下肢主动运动。3、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远期:1、进一步改善上下肢功能,促进随意运动逐步2、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健康 教育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八步操适用于脑卒中肢体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锻炼时遵循由近端到远端、由简到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由单一关节到整个肢体、负荷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患者均为仰卧,呈功能体位,主要包括以下的锻炼步骤:(具体见图) 1、肩关节外展内旋上举式: 2、肘关节屈伸式? 3、腕关节掌屈指屈式? 4、手指关节屈曲伸直式?双手上举训练 5、髋关节屈曲伸直式 6、膝关节屈曲伸直式? 7、内外旋踝式 8、足趾关节外翻内翻法式 以上各动作缓慢尽力,每次重复运动10-15次,每次停3-5秒,收回呈起始位 肩关节:屈曲0°~90°、外展0°~90°、外旋0°~30° 肘关节:屈曲20°~120° 前臂:90°旋后位~中立位 ①上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A: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侧上肢做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运动,另一侧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 B:肩关节的内旋和外旋 治疗者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度范围内活动。做肩关节的内旋、外旋被动运动要注意保护关节。 C:肘关节的屈曲和伸展 治疗者一手扶持患肢腕关节上方,另一手固定肱骨远端,在完成肘关节屈曲的同时前臂旋后,屈曲135度。完成肘伸展的同时完成前臂旋前,伸展可达0~5度。

D:腕关节的运动 治疗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患手的掌面,拇指在手背侧,充分地做好腕关节屈曲和伸展被动运动。 E:手指关节 掌指关节和手指关节都是挛缩的好发部位。治疗者一手在患手的尺侧固定,另一手四指在患手的手背侧,拇指在患手掌侧使掌指关节完成屈曲90度,伸展30~45度运动。 ②下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A:踝关节的被动运动 足下垂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必须早期开始预防其发生。治疗者用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后下方牵拉,同时用右手前臂将足底向踝关节屈曲方向运动。做被动的屈曲踝关节运动十分重要。 B:足趾被动运动 治疗者左手固定前脚掌,右手活动跖趾关节和趾趾关节。 ③训练的原则 A:早期开始,一般可在发病后病情稳定的2~3天进行。 B:患者应取仰卧位,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C: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 D: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 E:被动关节活动每日3次,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F: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肩水平外展不要超过90°,否则易引起软组织损伤。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患者处于早期 患者处于中期或后期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入院 急性期 非急性期 (1) 精神意识状态评定:目的在于评定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清醒与否。 (2) 认知功能评定:主要是运用MMSE 量 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及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失认症、失用症、注意力的评定。 (3) 吞咽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患者是否饮水呛咳及确定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4)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高程度 (5) 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是否有感知觉障碍,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及预后 判断提供依据。 (6)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7)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运用改良巴氏 指数即ADL 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障碍程度。 (2) 平衡功能评定:Berg 平衡量表评定患 者的平衡功能,同时对临床康复也具有指导意义。 (3) 痉挛评定:使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 确定患者的痉挛程度。 (4)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的异 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 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中期评定(可多次评定) 末期康复评定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就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就是否有感,为康复训练计划得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得异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与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早期康复 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1~2期: ⑴ 正确体位教会家属与护理人员采用正确得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与患侧卧位得方法。 ⑵翻身练习 包括往健侧与患侧翻身 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⑷ 床边被动运动 包括上肢、下肢与躯干。 ⑸促进肌肉收缩得方法利用对肌肉得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⑹针对吞咽障碍 可给予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⑺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⑻转移 床到轮椅得或轮椅到床得转移。 ⑼ 坐站练习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电动起立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得控制,重获血压得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与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⑽ 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中频、脑循环等。 ⑻ 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⑼ 髋内收、外展得控制训练。 ⑽ 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⑾ 髋伸展位膝关节得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⑿ 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⒀ 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⒁ 站立平衡训练 包括从坐到站与从站到坐、重心转移、单腿负重平衡等。 ⒂ 迈步训练 包括足跟着地训练、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等。 ⒃ 上下楼梯 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⒄ 穿脱衣训练 3、后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 5~6期 ⑴ 手指得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⑵ 侧方行走训练先向健侧后向患侧。 ⑶ 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踝背伸牵伸屈膝加强训练。 ⑷ 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 跟不能离地;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实施康复治疗计划 1- - 2个月时间康复训练,再次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得进展。如评估结果达到理想康复效果即后期恢复结局,嘱出院随访复查。 如评估结果选择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或适当修改原治疗方案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康复评定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⑴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 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 ⑵翻身练习包括往健侧和患侧翻身 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 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⑷床边被动运动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 ⑸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⑹针对吞咽障碍可给予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 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⑺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⑻转移床到轮椅的或轮椅到床的转移。 ⑼坐站练习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电动起立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 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⑽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中频、脑循环等。 2、中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⑴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⑵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⑶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何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 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⑷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⑸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⑹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⑺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八步操适用于脑卒中肢体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锻炼时遵循由近端到远端、由简到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由单一关节到整个肢体、负荷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患者均为仰卧,呈功能体位,主要包括以下的锻炼步骤:(具体见图) 1、肩关节外展内旋上举式: 2、肘关节屈伸式? 3、腕关节掌屈指屈式? 4、手指关节屈曲伸直式?双手上举训练 5、髋关节屈曲伸直式 6、膝关节屈曲伸直式? 7、内外旋踝式 8、足趾关节外翻内翻法式 以上各动作缓慢尽力,每次重复运动10-15次,每次停3-5秒,收回呈起始位 肩关节:屈曲0°~90°、外展0°~90°、外旋0°~30° 肘关节:屈曲20°~120° 前臂:90°旋后位~中立位 ①上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A: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侧上肢做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运动,另一侧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 B:肩关节的内旋和外旋 治疗者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度范围内活动。做肩关节的内旋、外旋被动运动要注意保护关节。 C:肘关节的屈曲和伸展

治疗者一手扶持患肢腕关节上方,另一手固定肱骨远端,在完成肘关节屈曲的同时前臂旋后,屈曲135度。完成肘伸展的同时完成前臂旋前,伸展可达0~5度。 D:腕关节的运动 治疗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患手的掌面,拇指在手背侧,充分地做好腕关节屈曲和伸展被动运动。 E:手指关节 掌指关节和手指关节都是挛缩的好发部位。治疗者一手在患手的尺侧固定,另一手四指在患手的手背侧,拇指在患手掌侧使掌指关节完成屈曲90度,伸展30~45度运动。 ②下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A:踝关节的被动运动 足下垂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必须早期开始预防其发生。治疗者用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后下方牵拉,同时用右手前臂将足底向踝关节屈曲方向运动。做被动的屈曲踝关节运动十分重要。 B:足趾被动运动 治疗者左手固定前脚掌,右手活动跖趾关节和趾趾关节。 ③训练的原则 A:早期开始,一般可在发病后病情稳定的2~3天进行。 B:患者应取仰卧位,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C: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 D: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 E:被动关节活动每日3次,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 F: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肩水平外展不要超过90°,否则易引起软组织损伤。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

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 为脑血管病常见的症状,它给病人带来了直接的危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种种负担。由于一侧肢体瘫痪,饮食、大小便等一切日常生活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和护理,病人感到十分痛苦;由于长期卧床,病人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且约6%~10%的病人治疗不当导致终身残废。因此,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就成为偏瘫病人采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治疗护理措施。 1 功能的目的 偏瘫的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预防偏瘫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2 功能锻炼的时间及方法 2.1 功能锻炼的时间早期实行功能锻炼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措施。根据病情,可以在急性期过后即第2周到第4周起把护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功能的恢复,因为偏瘫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病发后的4~6周。 2.2 功能锻炼的方法一般分为3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卧床期病人尚处于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卧床不起。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意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并临床示范,教会病人家属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对病

人患肢的大小关节做屈膝、屈肘、伸指等被动运动,可以避免因关节长期不用所产生的僵硬,并起到放松肌肉,牵伸挛缩的肌肉和韧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间断辅助病人在床上练习坐起,以过渡到能自己坐起,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练习提腿,伸膝活动。最好在足和踝关节处做一个足托,以防止病人因棉被压足背而形成足下垂。2.2.2 第二阶段离床期病人处于恢复期,患肢虽开始有活动的动作,但仍没有力量完成主动运动时,可有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帮助。开始由坐学会站立,先是扶物起立,原地踏步,轮流将两腿抬高,离开地面,在家人的保护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或一手持拐杖,练习走路,足尽量不要外翻。此时上肢仍多处于瘫痪状态,可以在练习步行时,用宽布将患肢臂肘部吊在胸前,以保持肩关节的功能位。上肢的功能锻炼也应早期进行,通常上肢的恢复要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关。最初可以将患肢抬高,做上举动作,能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在平卧时可以由旁人将上臂放在离身的位置,然后病人自己将上臂移向身体,来回地移动练习,也可做曲臂、伸臂、抬臂、屈肘等活动。对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取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种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可用一些滚铁蛋的训练方法,如选用小皮球或乒乓球练习手指的屈伸和并拢,也可用核桃或石蛋练习手指的灵活性,或用手提轻物,练习手腕活动;其他方法如进行绳带打结、解纽扣、拨弄算盘、写字、编制手工艺品等多样化练习,均可促使手指功能的恢复。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