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学精神,坚持文化育人

合集下载

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长江丛刊》2018.08193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毛 鸽/浙江财经大学摘 要:本文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包括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问题与实现路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探索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方略。

关键词:高校文化 “以文化人” 育人机制 构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高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

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效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更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发展限制(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以文化人”工作顶层设计须进一步完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只有学校从上而下共同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深刻认识到每一位较之于昂举手投足间都承载着文化育人时,文化建设方才有茁壮成才的土壤。

目前,高校的文化建设“人人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树立,大多数将其仅仅看作是学校几个部门的内部事务。

当前,文化活动的主体主要停留在上级检活动中,因此在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上,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贡献率,而这些标准的提升和增强,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师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为学校凝聚优质思想文化资源、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框架,营造育人文化氛围,要进一步以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优先发展战略规划中去,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创设工作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营造文化创新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于艳华(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辽宁丹东118008)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阶段。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体系正是我们塑造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本。

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实践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为祖国建设培养出爱国、团结、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教学研究;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而当代大学生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境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几十年后的发展命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因此,要充分重视课赏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文学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讲授中常常以爱罔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讲授经典作品时,注重挖掘作家、作品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把忧国为民的精神推向了巅峰。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不断求索、舍身为国为民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些人的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民族脊梁的支撑和这些人文精华的影响,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住血与火的洗礼,从而走向光明,走向昌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师生对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提升了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让历史的足音成为奋进的鼓点——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内核“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年来,学校建设了一批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校史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史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史教育实践,强化了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了师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弦歌不绝,宏扬“耕读”精神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耕读”精神可以说是华中农业大学成长的清晰脉络。

华中农业大学肇端于1898年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建校之初,张之洞就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鄂西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总结提出了“耕读”的办学精神;解放后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勤读苦耕”的办学要求。

但建校112年来,该校屡经搬迁分合,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校史记录,在现今校园内,很难看到一百余年的校史遗存。

为了发挥校史资源在培育和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该校提出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学校的发展历程,挖掘校史资源,创新校史教育载体,把校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用校史教育凝练大学精神,铸造大学文化内核,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大学文化理念与大学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和凝练,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价值内化”;通过对校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资源深化”;通过对校史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着力促进“耕读”精神的“实践转化”,形成“人人为校史自豪,个个为校史添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北京大学创新三大典礼,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北京大学创新三大典礼,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成果标题:创新三大典礼呼应时代主题,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报送单位:北京大学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

其中的大型典礼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但传统典礼却相对时代而言存在一定不足,具体为:在工作目标方面,延续多年的传统典礼过于偏重维持校园秩序的政治性目标,越来越滞后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下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方面,传统典礼的开展主要依靠狭义的学工系统,越来越滞后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在贯彻途径方面,传统典礼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越来越滞后于当代学生群体青春阳光的身心特点。

同时,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和育人对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80后”、“90后”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拒绝单纯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偏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的活动。

为此,北大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教育主题,发掘开学典礼、奖学金典礼和毕业典礼三项大规模典礼的育人资源,将呼应时代主题和传承大学精神相结合,有效升华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目标与思路∙一、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工作理念清晰,思路明确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出台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但许多传统的典礼活动却在工作目标、组织管理和贯彻途径等诸多方面未能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主要体现为:在工作目标方面,延续多年的传统典礼过多偏重保持校园形象和维持校园秩序的政治性目标,越来越滞后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下对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方面,传统典礼的开展主要依靠狭义的学生工作系统(通常包括学生处和共青团及其相应院系层面组织),越来越滞后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在贯彻途径方面,传统典礼内容单一、形式化特点突出,越来越滞后于当代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关于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篇)

关于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篇)

关于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篇)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篇第一篇: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眺望新征程,文化重塑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托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开掘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文化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2、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文化,是华夏泱泱大国独有的气度和底蕴。

《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看点,以文化为内涵,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

尽管处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的文化快餐时代,诗词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不然。

中国人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眷慕,也都愿意去亲近去熟悉古典的诗词文化,只是一直缺少这样一个契机。

《增广贤文》中曾有诗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而《中国诗词大会》正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亲近诗词文化的契机。

杏花春雨江南,琴棋书画问雅,炊烟流水人家,渔樵耕种烟火。

无论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诗词都有所涵括,不会拒人于千里。

《中国诗词大会》也是如此,节目里的百人挑战团还有参赛选手中,学生,老师,商人,工人,农民……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囊括其中。

比起一味夺人眼球的下饭综艺,《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是文化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

以诗为引,以文会友,传承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文化,唤醒人们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忱。

希望以后类似这样的好节目可以越来越多,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大众级别,只是我们登门入市的那个兴趣之门,若是真的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背一背古诗古文就当做传承了,而是要继承,要体会,真真切切地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承,才能发扬。

以大学精神为引领 营建先进班级文化

以大学精神为引领 营建先进班级文化

以大学精神为引领营建先进班级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已经被大学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值得后来者学习的优良传统。

紧紧抓住班级这一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以具有历史内涵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为引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营建先进班级文化的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的目标。

标签:大学精神班级文化学生管理实效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实践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已经被大学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值得后来者学习的、可以指导大学未来发展的优良传统。

从大学精神的视角出发,高屋建瓴,宏微兼顾,全盘考虑,即以大学精神为引领,营建先进班级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班级组织这一重要育人载体的功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

1 大学精神、先进班级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是已经被大学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值得后来者学习的、可以指导大学未来发展的优良传统。

大学精神的内涵、结构、核心都是历代先贤经过漫长的历史与实践不断总结、筛选和凝炼出来的。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正如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郑立平所言:“一个班级就像一个人,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

它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的形成是依赖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没有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就没有灵气和活力,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

”2 大学精神和先进班级文化之间关系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先进班级文化更应该是大学文化有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大学精神和先进班级文化之间联系看,两者是树干和枝叶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术规范、学习规范、校内舆论等发挥自觉行为和共同监督的作用,对大学生培养和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Jan. ,2021Vol. 40 No. 12021年1月 第40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孟雪静(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功能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观照物化于校园物质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构建之中。

创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须以阐扬优秀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创新课程教学与制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胳径,从历史、现实与价值三 重维度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同时,也应避免德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形式化、缺乏创新驱动的制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创设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立德树人;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1 -0075 - 0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 争。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问题。

2019年3月18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 秀人才,再一次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基本价值遵循。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功能性文化机构,其 校园文化在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化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

在助推高校“立德树人” 的建设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

作为一种功能性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模式。

与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 知识不同,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渗透于学生的认知体 系。

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作者:苏峰来源:《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立校,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用文化育人。

但目前全球高等教育由于文化的缺失而面临种种危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化育学生,建设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文化;育人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1-03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

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

1 高校教育的危机核心在于文化缺失清华原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但高校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今年4月底,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召集了“《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刘道玉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五重危机:第一重危机是对人类的生存危机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第二重危机是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没有对策;第三重危机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第四重危机是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第五重危机是经济危机,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国防精神,坚持文化传承
大学必须有文化,缺乏文化的大学是可悲的。

大学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

归根结底大学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吧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地文化创新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乃至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大学的文化本质表明,大学教育不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是现代主体“长入社会”的必由之路。

“办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在其氛围中让受教育者成长成才。

”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

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除什么样的学生。

有人说,今天的科技是要给机器赋予智能,而今天的教育却要将人变成机器。

我们要么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对,要么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对,要么将道德教育和智能教育相对,要麽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对,强调这一头,重视那一头,跟风追潮,缺少主见,漫无目标。

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所喻,就一颗果树而言,政治向它要果实,经济向它求木材,教育则应关注“树本身”。

唯有“种树”才是教育应该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事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是对人性不断地唤醒和尊重。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让人在教育中感受到美好、崇高、快乐和成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和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一、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层次的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大学文化为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观念体系为代表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大学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而大学精神是广大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自觉形成的意志和信念。

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的产物,被大学广泛认可和认同,体现学校传统、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其内涵主要包括大学价值观、大学理想和目标、大学核心理念、大学组织信念。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税淀
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于大学师±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办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也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发展的,是一各循环往复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过程。

大学的本性——学术性与教育性决定了自自、独立与批判精神应是大学的“不变”之精神。

第一,确立办学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是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的根本,必须处理好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坚持求真求是、至善穷理。

一方面,要以育人为本,确立一种较为适合于人全面自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确立,自觉形成主体意识,成为真正具有健康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主人翁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和潜能,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高素质的人;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为指导,以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根本目标,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要从价值导向层面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价值、竞争与合作、法律与道德、经济技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旗帜鲜明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同时,大学要时刻不忘大学的历史使命,既根植于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要不断追求大学的终极价值。

第二,倡导创造精神与追求卓越的信念。

创造精神与追求卓越的信念是现代大学所要大力倡导的价值导向之一。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研究之大、学生之大。

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这本身要求现代大学要着力培育和发扬创造和卓越的精神。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思维上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和追求真理,这是现代大学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

论文抄袭、学位造假、盗取他人实验数据,这些几乎是现代大学的普遍现象,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大学任重而道远!
第三,弘扬科学、民主与批判的理性精神。

大学精神中所应倡导的科学精神,包括事实求实精神、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境界、高度的理智精神。

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民主管理和民主施教上,民主施教的关键是以育人为本,平等的对待
学生,做到教学相长。

批判精神是大学一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追求,摆阔批判错误、追求真理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应坚守质疑和批判的品格。

第四,确立团队协作创新的组织信念。

大学不能成为一盘散沙,大学人更不能是散兵游勇,团队攻关非常重要。

大学人在心理上要相互认同,在行为上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利益上应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内部成员要有共同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荣誉感,形成完整的组织结构。

团队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大学价值观、实现大学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校园文化育人
具有优良传统的高校,往往能培育出气质鲜明的毕业生,这源于长期办学实践过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的气质和品格。

这种气质和品格归根结底是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

她会融入一代代学子的血脉里,内化为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不管沧海桑田,时势变换,都会薪火传承,历久弥坚,并不断发扬光大。

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欣慰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

校园文化精神是大学实现职能、承担社会责任,确立社会地位的标志。

大学不是一个培训机构,大学教育是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大学是培养人、武装人、塑造人的园地和熔炉,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综合素质。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种职能。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职能,也是大学的永恒职能;通过育才而兴国,是大学的根本目标。

大学靠什么来育人?归根结底是靠文化,靠文化熏陶人、影响人和教化人。

大学靠什么来管人?归根结底也是靠文化,靠文化约束人、塑造人和规范人。

从另一个层面说,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远远比学生守则重要,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思维,其三才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大学不是流水生产线,我们更应注重个性,以人为本。

因此,大学还要有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的统一一种模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特色体现了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方向。

特色的形成靠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提炼而成,不是校名中包含“国防”二字就有国防特色了,也并不是学生穿着迷彩服就有国防特色了,
问题的实质是你有没有立足国防,为国防服务。

真正的大学应该凝练出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以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育人、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