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作者:文娱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0期摘要:“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义和助推强国梦复兴梦实现之需。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育人资源挖掘不足、育人方式有待加强、育人体系建设乏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持续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供给,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育人基本原则,推动构建全方位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84-04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4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滋养。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
新时代,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观,建立“大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发挥好红色文化育人“大作用”。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产“大作用”(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育旨归。
高校育人必须坚持立德为本,引导大学生立大德、成大才,培育大学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品质,塑造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在成长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日后对世界与事物的认知。
在文化多元、价值多样、信息多变的时代,以何种文化、用何种形式浸润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面回应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linEngineeringNormalUniversity
Vol.37 No.5 May.2021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秦志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落实 立 德
1.抓牢 大 一 年 级 理 想 信 念 教 育,细 心 “启 航 ”。 “良好的开 端,是 成 功 的 一 半”,因 此,科 学 制 定 新 生 入学 教 育 方 案,在 大 一 年 级 入 学 适 应 期 开 展 导 入 教 育,细心“启航”尤为重要。学校可 以 通 过 开 学 典 礼、 主题班会、社团招新、主题团日及迎 新 晚 会 等 丰 富 多 样的 形 式,对 新 生 进 行 理 想 信 念 教 育 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帮助他们 建 立 责 任 感,增 强 使 命 感;对 新 生 进 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他们的成长 指 明 方 向;对 新 生 进行法律、校规、纪律教育,为他 们 成 才 提 供 保 障;对 新生 进 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使 他 们 尽 快 适 应 新 的 生 活 学 习 环 境 ,早 日 融 入 到 大 学 生 活 中 来 。
6.积极利用社会资 源,加 强 校 企 合 作,形 成 育 人 合力。实 践 教 学 是 大 学 教 育 重 要 且 必 不 可 少 的 环 节,学 校 要 多 联 系 社 会 优 秀 企 业 并 与 他 们 建 立 长 期 合作关系,为 学 生 提 供 良 好 的 实 习 实 践 环 境。 企 业 里的优秀员工实践能力强,社会经 验 丰 富,通 过 他 们 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 强 学 生 就 业 的 竞争力。
20130725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骆郁廷a郭莉b(武汉大学 a.党委 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7-0045-0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骆郁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Jan. ,2021Vol. 40 No. 12021年1月 第40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孟雪静(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功能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观照物化于校园物质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构建之中。
创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须以阐扬优秀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创新课程教学与制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胳径,从历史、现实与价值三 重维度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同时,也应避免德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形式化、缺乏创新驱动的制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创设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立德树人;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1 -0075 - 0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 争。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问题。
2019年3月18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 秀人才,再一次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基本价值遵循。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功能性文化机构,其 校园文化在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化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
在助推高校“立德树人” 的建设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
作为一种功能性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模式。
与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 知识不同,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渗透于学生的认知体 系。
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

第 31卷
传 统大学 的特征 ,总 会 在新 兴 大 学 中通 过 不 同 的方 式 表现 出来 。以“制 度 ”为特 征 的第 二 代 大学 ,必 然 内含第 一代大 学的“氛 围”特 征 ,未来 的第三代 大学 , 必 然也是 在 内含“氛 围”、“制 度 ”特征基 础上体 现“品 牌 ”特征 的大学 。
谓 一 流大学 ”,及 “西 方大 学 ”、“第 一代 大 学”、“第 二 代 大 学”、“第 三 代 大 学 ”…… 这 些 界 定 ,一 方 面 是 为 了探索 大学 的本 原 与 传 统 ,另一 方 面 是 为 了探究 大 学 的 发 展 趋 势 与 特 征 变 化 。
如果从 人类 文 明进 程 的视域 去 释读 大学 发展 轨 迹 ,可 以把 以上所 描 述 的大 学 特 征 都 归 入 现 代 大学 的范 畴 。 即 目前 我们 所 描 述 的 公元 1500年 以来 的 世 界范 围的大学 ,都 是 工 业 文 明背 景 下 的 以制 度 为 显 著特 征 的现代 大学 ,即第 二 代 大 学 。而 公元 1500 年 之前 的大 学 ,即农业 文 明 背景下 的大学 ,是 以氛 围 为特征 的古代 大学 ,或称 为前 现代 大 学 ,是 第一 代 大 学 。未 来 的大学 ,即信 息 文 明背景 下 的大 学 ,是 以品 牌 为特 征 的后 现 代大 学 ,是第 三代 大 学 。而且 ,目前 人们 关 于大 学教 学 、科 研 、社会 服 务等 职能 扩展 与 大 学 发展 逻辑关 系的 讨 论 ,都 可 以认 为 只 是 在 现代 大 学 (第二 代 大学 )的视 野 内讨论 的话 题 。
一 、 从 “氛 围”到“制 度 ”再 到 “品牌 ”,是 大学历史发展 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宣传部课题: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

附件1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申请书负责人:申楠所在部门:党委宣传部(盖章)建设时间: 2017年9月——2019年8月(两年)联系人:霍鹏涛联系电话: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2017年5月二、项目设计论证三、预期研究成果四、课题研究经费五、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六、专家评审组评审意见七、审批意见附件2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任务书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8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内容提纲一、立德树人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研究领域,项目承担单位及单位负责人。
二、项目选题的价值、主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在分析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已有工作基础,确立研究方向、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三、项目完成的条件及保障措施四、立德树人项目经费建设经费概算与落实计划。
五、依托单位的支持和审查意见签字及审核意见表附件3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中期检查表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9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绩效考评指标及采分要点2、计入本项目绩效考评的成果必须标注“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建设计划项目”资助;3、凡涉及定性评价项目,由专家视总体情况,分优秀(85-100分)、良好(75-84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酌情评分。
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营造育人文化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营造育人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一、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营造育人文化的基础。
教育者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同时,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创设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创设育人环境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实施育人课程
育人课程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育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育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
四、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加强师德建设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营造育人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设育人环境、实施育人课程和加强师德建设都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只有通过全面的育人工作,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邢雯芝摘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通过文化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6.080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2007年,他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纲领性文献里,再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2012年,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党代会上,这是首次以报告的形式提出“以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的“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大大丰富了培养人才的内涵,并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至此,从政治局集体学习会到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被明确写进党的报告,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
一、高职院校以 “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一)立德树人是继承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道德品质培养优秀传统的需要自古以来,教育就重视对学习者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传授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习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立德树人”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的延续。
《礼记·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陈恕平*摘要: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
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
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
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在大学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象现在这样,对大学史的研究具有如此直接和重大的意义。
中国大学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和磨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学机构性质及其角色、功能的片面、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思考和探索大学的本质和大学发展的特征,克服对大学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大学发展逻辑认识的片面性,是减少关于大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决策失误,促进大学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大学文化育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一、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大学品牌”,是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办大学本质任务的一些简约而鲜明的论点。
这样一些论点与世界大学发展历史中的职能扩展与使命重构紧密相连。
目前的论述,一般都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按“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轨迹发展的。
所谓“中世纪大学”、“古典大学”、“传统大学”、“现代大学”、“未来大学”(“后现代大学”)或者“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和当代的所谓一流大学”,及“西方大学”、“第一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第三代大学”……这些界定,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大学的本原与传统,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究大学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变化。
如果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视域去释读大学发展轨迹,可以把以上所描述的大学特征都归入现代大学的范畴。
即目前我们所描述的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范围的大学,都是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以“制度”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
而公元1500年之前的大学,即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氛围为特征的古代大学,或称为前现代大学,是第一代大学。
未来的大学,即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品牌”为特征的后现代大学,是第三代大学。
而且,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扩展与大学发展逻辑关系的讨论都可以认为只是现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的视野内讨论的话题。
大学的共同特征是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师生共同体。
无论是第一代大学,还是第二代大学或是第三代大学,无论大学的“氛围”、“制度”、“品牌”这样一些特征怎样地表述,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根本特征是不变的。
而且,大学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作为文化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传统大学的特征,总会在新兴大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制度”为特征的第二代大学,必然内含第一代大学的“氛围”特征,未来的第三代大学,必然也是内含“氛围”、“制度”特征基础上体现“品牌”特征的大学。
相对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第二代大学,即现代大学的概念,第三代大学即未来大学的特征还*作者简介:陈恕平,湛江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是相当模糊的。
我们在给未来的文明形态设想时,对于是称之为后现代?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文明与太空文明?是第三次浪潮还是第四次浪潮?都只是一个日渐清晰的方向。
因此,实践中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在追忆“氛围”的大学过往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强化作为“制度”的特征,并且同时在不断积聚关于“品牌”的因素,以应对信息化、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综合化、个性化日益发展的大学发展趋势。
要特别留意的是,“品牌”因素既可能是未来文明的先兆,也可能是现代文明即工业文明的一个部分,我们正处在两个文明的分界处,所以还不好把握它的归属。
因此,在我们所处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交汇的时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当前的中心任务。
这个中心任务以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为前提,并且在不断的制度化中逐步增强塑造品牌与拓展经营的意识和实力,从而形成以大学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
二、大学文化是大学氛围、大学制度、大学品牌的共同内核,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本属性,是大学生存发展的主线中世纪大学是“自发”的大学,是“先发内生型”的大学。
大学如行会,其机构、特许状与教学组织,都是围绕着“学者社团”的利益而展开的。
因而大学“思想”的作用(思想产生)占优,职业的作用(培养人才)次之。
因此“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在《大学一解》中所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即学校犹水,学生与老师正如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变成了大鱼。
又如“所有的牛津的学子,都是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
我们现在很怀念这种古典大学的办学氛围。
延续英国老牌大学传统的“学院”(学生宿舍院——“舍堂”)体制,我们在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树人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台湾东海大学博雅书院均可看到。
随着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大众传媒、交通手段、标准化公共教育和互联网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以往作为精神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合一的传统精英大学格局被打破。
人们寻求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的精神需要,更加希望在回归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中得到满足。
因而重建“共同理解”、“共享观念”的新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重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
现代大学是“创建”的大学,是“后发外生型”的大学。
无论是教会大学(教师是神职人员)还是国家创建大学(教师是公务员或准公务员),大学的公益性与公共性因素不断增强,同时政府的干预或主办者的经营也就顺理成章。
正如公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规模越来越大,经费投入、体制、外部关系、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都要有一套标准化的制度安排。
因此“办大学就是办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
起源于洪堡的现代大学,增加了科学研究的职能,科学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的主体,传统大学的人文传统式微。
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准化、机械化、纯粹的理性削弱了精神创造的空间和敏锐的人文眼光,因而就有了对大学“仰望星空”的期待。
建构富有弹性的现代大学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达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呼声日隆。
未来大学是“经营”的大学。
“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出了越来越有力的公司化伦理,即一种竞争学生、教职员和资金的体制。
”[1] 大学市场化逐渐成为趋势,对生源、教师和资源的竞争日益成为办学中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如何符合消费者利益成为大学生存的需要,企业化经营方式越来越多被大学采用。
营利化的高等教育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经营大学成为21世纪大学管理方式的革命性主题。
大学将从第一学历教育向学历与培训、科研与服务并重转变,从序列化向并列化转变。
正如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营利性大学已占据了学生市场的较大份额。
大学品牌经营日益重要。
学制弹性化、教学服务商品化、教学内容套餐化、教学选择多样化将随着信息文明的“方兴未艾”而蓬勃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人类文化的机构,大学发展与变迁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大学的发展始终与文明进步相伴随。
人类越发展,文化越丰富,大学越复杂。
作为一个师生共同体,大学的文化特征是大学的核心特征,精神和学术,是大学发展变迁中永远不变的主线。
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原。
大学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学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
‘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
”[2] 大学是文化单位,是学术机构,是社会组织,是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因此,大学要以文化育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本质特性,发挥基本功能,适应社会需要,能动创造未来。
[3]实现文化育人,必须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
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
”大学作为“大学人”(师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学术共同体,其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在于师生的广泛的交往和接触,使“大学人”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沐浴、情操陶冶、道德洗礼和人格升华,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达成价值认同、生成思维方式、形成行为习惯。
大学原有的“提供知识”的核心功能将随着媒体的发展及信息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多样化而不再为大学所垄断。
但人际交往中“沉默的知识”、“精神的力量”、“创意的启发”永远是人类智能中最珍贵的不可复制的部分。
作为实体的大学,其文化氛围的优势,将是其永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具有大学办学传统、地域特色、专业风格、时代特点的大学氛围,一是要明确表达大学的使命,鲜明办学的理念,凝练大学的精神。
通过校史的研究和传扬,不断积淀大学的传统。
通过校训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倡导,积极引导师生的精神追求和激发个体和群体的无穷能量。
通过引领学生寻找精神家园,追求“大写的人”的人生境界。
通过理念的提出、目标的凝练,让“大学人”对大学有信心、有归属感、自豪感。
二是要贯彻“知行合一”理念,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礼仪、行为规范,是一所特色大学文化氛围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通识教育、小班教学、服务学习与住宿学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文化交往互动中,不断彰显校本文化特色、提升大学品位、升华大学精神。
三是要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
这是校本文化直观的物化风貌,置身于特定大学文化场景的特色校园,同样陶冶和激励、暗示师生的心灵,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
实现文化育人,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是历史的存在。
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发展有赖于大学制度的不断创新。
自中世纪以来,从作为学者行会的中世纪大学,到作为精神修道院的古典大学,到“超越象牙塔”之后,承担诸多职能的现代大学,无论从形式到规模,大学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言,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居住僧侣的村庄(大学观)”,弗莱克斯纳心目中大学还是“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现代大学观)”,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五光十色”、“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多元化巨型大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