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企业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技术标准的基本结构和编写规则,并对目前企业技术标准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说明和更正。

本标准适用于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标准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G Directives,Part 3,1997,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NEQ) GB1250-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eqv ISO 1000)

GB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eqv ISO 31-0)

GB3102(所有部分)量和单位(eqv ISO 31)

GB/T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neq ISO 639)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13394 电工技术用字母符号旋转电机量的符号(eqvI EC 27-4)

GB/T 14559 变化量的符号和单位(neq IEC 27-1)

GB/T 20000.2-2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ISO/IECG uide2 1,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 regional or national standards,MOD)

IEC60027(所有部分) 电工技术用文字符号

3 编写的基本要求

3.1 标准层次编号和条文编排格式应分别遵照GB/T 1.1-2009中5.2和9.1的规定。并且:

——条款明确而无歧义, 内容简洁而完整,所用助动词符合GB/T 1.1-2009中附录F的规定;

——语言表述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各种指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技术先进,又要注重经济合理,管理有效;

——充分考虑公司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

3.2 量的符号应尽可能从GB 3101、GB 3102、GB/T 13394、GB/T 14559和IEC 60027中选取,数学标志和符号应遵照GB 3102.11的规定,表示数值的符号应与表示对应量的符号不同。

表示量值时,应写出其单位。

表示非物理量的数,数字一至九用汉字“一”、“二”、“三”……等表示,大于九的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示物理量的数,应使用后跟法定计量单位符号的阿拉伯数字。

1

2

3.3 使用的计量单位应符合GB 3100、GB 3101和GB 3102的规定,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及由法定计量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这些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参见表 A.1~A.3)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参见表A.4)构成的。

如必须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如英寸、磅、大气压等)时,应先给出法定计量单位,非法定计量单位紧跟其后,并加上括号,如50.8mm(2in)。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参见表A.5。 企业常用的物理量及单位参见表A.6。

3.4 极限数值的基本用语应符合GB 1250-1989中

4.1的规定。表1列出了必要时允许的有关极限数值的用语和表示方法。

表1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

3.5 标准编写时,对一些准确度不同的测量值进行运算时,应按照GB/T 8170的要求,遵循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以各参数中小数位最少者为准,先修约,再计算,结果再修约。

示例:

已知:三次测量值分别为x 1=18 ㎝,x 2=18.38 ㎝,x 3=18.64 ㎝,求其平均值 x 。

解:x=(x 1+x 2+x 3)÷3=(18 ㎝+18.4 ㎝+18.6 ㎝)÷3≈18.3 ㎝(修约为

18 ㎝)

3.6 在每项个性标准或系列标准内,其结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同一术语应表达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应采用同一术语,对于已定义的概念应避免使用同义词。

3.7 条款中使用的助动词要统一。不要把“不可”作为“不应”的替代词,把“能”作为“可”的替代词。对涉及试验方法和直接的操作步骤,使用祈使句,如:切断电源、解除联锁等。

3.8 如果用图表提供信息更有利于标准的理解,则宜用图表而不用文字。图中用于表示角度或线性量的字母符号应符合GB 3102.1的规定。例如用于表示长度的符号一般用l 1、l 2、l 3等,而不使用诸如A 、B 、C 或a 、b 、c 等字母来表示。 3.9 表头设计应遵照GB/T 1.1-2009中7.

4.4的规定。不应使用诸如示例1那样的带有斜线的表头,而应使用示例2的表头。

示例1:

表× 催化剂汇总表

示例2:

表× 催化剂汇总表

4 标准的结构

4.1 内容划分

在一般情况下,针对每个标准化对象应编制一项单独的标准。但对一些篇幅过长的标准,可在相同的标准顺序号下将一项标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如“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操作手册”就可以考虑分成几个单独的部分来编写。但应注意每个部分应按单独标准的规则编写和命名。部分的编号应置于标准顺序号之后,并用下脚点与标准顺序号隔开。.

示例:

Q/HS FT J·02·000.1-2010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操作手册第1部分:装卸与储存

Q/HS FT J·02·000.2-2010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操作手册第2部分:气化与管输

Q/HS FT J·02·000.3-2010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操作手册第3部分:公用工程操作

……

4.2 单独标准的要素分类

按要素性质来划分,一项标准可包括以下要素:

——资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引言);

——规范性一般要素(包括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技术要素(包括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要求、实验方法、抽样、分类和标记、标志、标签和包装及规范性附录等);

——资料性补充要素(包括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和索引)

在以上要素中,除封面、前言、名称和范围为必备要素外,其余要素如目次、引言、规范性引用文件、资料性附录和规范性技术要素等均为可选要素。

企业技术标准编写时可选GB/T 1.1—2000推荐的要素,也可以根据标准需要另选别的要素。如《操作手册》就可以把“操作程序”作为一个要素

4.3 列项

列项中每一项前加破折号或圆点。如需识别,则每项前加后带半圆括号的小写拉丁字母序号:a)、

b)、c)……。如果需要对某一项进一步细分为分项,则在每一分项加后带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1、2)、3)……。

列项由一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引出。现分别举例如下:

示例1:(一个句子引出)

本岗位负责以下设备的操作维护:

——海水泵(设备位号:×××);

——海水耙式过滤器(设备位号:×××);

—— BOG压缩机(设备位号:×××);

——低压泵(设备位号:×××)。

示例2:(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引出)

扒料机遥控运行报警的原因可能是:

·扒臂高点灯灭;

·链监测器损坏;

·编码器损坏;

·钢绳松弛;

·扒料负荷过大。

示例3:(需要识别的项)

3

扒料机紧急停车视其具体情况按以下步骤进行:

a)若在操作室内发现事故,可按SB001急停按钮;

b)若在操作室外发现事故,可按主、副扒侧行走箱任意一个急停按钮。

c)若远离扒料机时发现事故,可拉V—305拉绳开关……

示例4:(需要对某项进一步细分为分项)

开车前的准备:

a)引循环水

1)循环水入压缩界区进口总阀;

2)现场打开本岗位设备的循环水进出口阀;

3)现场打开本岗位设备各高点排放阀排气。

b)引脱盐水

1)开脱盐水入界区切断阀及蒸汽冷凝液出界区切断阀;

2)关闭排放阀;

3)打开主线切断阀;

……

4.4 附录

4.5 附录的分类

附录分为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说明如下:

a)规范性附录——指给出标准正文附加条款的附录。

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操作规程中的“设备润滑一览表”、“生产装置工艺指标”等均属于规范

性附录。附录的规范性的性质应通过以下方法在标准中分别说明:

1)在前言或正文的相关条文中提及(如“设备润滑应遵照附录×的规定”或“见附录×”);

2)在目次中明确。

b)资料性附录——指给出对理解或使用标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信息的附录。

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操作规程中的“××设备工作原理”就属于资料性附录。附录的资料性的性质应通过以下方法在标准中分别说明:

1)在前言或正文的相关条文中提及(如“附录×给出了供参考的×××设备工作原理图”或“参见附录×”);

2)在目次中明确。

4.6 附录的编号及标题

附录的编号和标题应遵照以下规定:

a)每个附录均应有一个编号,编号由“附录+大写拉丁字母(A、B、C……)组成”。如附录A、

附录B等。如只有一个附录仍应标为“附录A”。

b)附录的编号、性质(即资料性附录或规范性附录)和标题各占一行,置于其条文之上居中位置。

示例:

c)每个附录中章(见示例1)、图(见示例2)、数学公式(见示例3)和表(见示例4)的编号由4

与本附录相同的“大写拉丁字母(A、B、C……)+下脚点+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组成。

示例1:(附录中章的编号)

示例2:(附录中图的编号)

示例3:(附录中公式的编号)

5

示例4:(附录中表的编号)

5 标准的起草

5.1 必备要素的起草

5.1.1 前言的起草

前言的起草应遵照GB/T1.1-2009中6.1.3的规定,视其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

——标准结构的说明(针对系列标准或分部分的标准);

——标准编写的起草规则(如依据GB/1.1);

——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

——标准的提出部门、归口部门、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等;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文件。

示例:

5.1.2 名称的起草

标准名称的确定应遵照GB/T1.1中6.2.1的规定,一般不多于三种要素,即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和补充要素。除主体要素是“必备要素”外,其余两种均为“可选要素”。现分别说明如下:………

6

a)如果没有引导要素,主体要素所表示的对象就不明确,则应有引导要素。

示例:

正确: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生产装置备品配件储备定额

不正确:备品配件储备定额

b)如果主体要素已经能确切地说明标准对象的所有基本方面,而且是有关该对象的惟一标准,则

引导要素和补充要素均应省略。

示例:

正确:管输天然气

不正确:然气产品管输天然气成分、热值及储运

c)按部分编写的标准,若只有引导要素(需要时)和主体要素,表示的对象就不明确,则应有补

充要素。

示例:

正确: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备操作手册第1部分:装卸与储存

不正确:接收站操作手册

5.1.3 范围的起草

范围相似于内容提要,它置于每项标准正文的起始位置。它的起草应遵照GB/T 1.1-2009中6.2.2的规定,明确标准的对象和适用领域,必要时还应规定不适用的对象或领域。

示例:

5.2 编写规则

5.2.1 条文的注、脚注及示例

条文的注、脚注及示例在起草时应分别遵照GB/T 1.1-2009中7.2的规定。具体说明如下:

a)条文的注只给出对理解或使用标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信息,不应包含应遵守的条文和要求。

“注”置于所涉及的章、条或段的下方,只有一个“注”时,在其首行文字前标明“注:”(见示例1),多个“注”时,则应依次标明“注1:”、“注2:”注3:”……(见示例2)。

示例1:

7

示例2:

b)条文的脚注置于相关页面的下边左侧,脚注与该页条文之间用一条等于版面宽度的四分之一的

细实线分开。按照GB/T1.1中6.5.2的规定,条文的脚注应注意两点:

1)脚注应依次在需注释的词或句后加上后带半圆括号的上标数字1)、2)、3)……。

2)全文中脚注应连续编号。

示例:

c)条文示例只给出对理解或使用标准起辅助作用的附加信息,不应包含标准应遵守的条款。

示例:

5.2.2 表

如果用表提供信息更易于对标准的理解,则宜使用表。但用表时应注意:

a)每个表在条文中应明确提及(如“见表×”或“表×给出…”);

b)表的编号应从“表1”开始依次连续到附录前(只有一个表时仍应标注“表1”);

8

c)表题及其编号应置于表上方居中位置;

d)转页接排表时应重复表的编号,后跟表题(可省略)并加“(续)”,表头、单位重复陈述;

e)各表注应单独编号,单个“注”时只标“注:”,多个“注”时分别标:“注1:”、“注2:”、“注3:”……,表注置于表中,位于表的脚注之前;

f)表的脚注从小写拉丁字母“a”开始,按上标形式a、b、c 进行编号,并在表中需注释处以相同的上标形式的小写拉丁字母分别标注,表的脚注置于表中,紧跟脚注。

示例:

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

5.2.3 图

如果用图提供信息更易于对标准的理解,则宜使用图。用图时应注意:

a)每幅图应在条文中明确提及(如“见图×”或“遵照图×规定”);

b)图的编号应从“图1”开始依次连续到附录前(只有一幅图时仍应标注“图1”);

c)图题及其编号应置于该图下方居中位置(有无图题应统一);

d)各图注应单独编号,单个“注”时只标“注:”,多个“注”时分别标:“注1:”、“注2:”、“注3:”……,位于图题之上(参见B.1);

e)图的脚注从小写拉丁字母“a”开始,按上标形式a、b、c ……依次在图中需注释处单独编号,位于图题之上。

5.2.4 注

标准的起草可参照表2的规定根据需要对其中的条文、图和表加“注”与“脚注”。

表2标准起草的注和脚注

9

6 起草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应注意其协调性、规范性和适用性等要求;对量、单位、尺寸和公差等的书写和表示应避免出现附录C中所示的错误。

为了便于理解,附录F在综合其他各类问题的基础上以相应示例的形式对实际编写中出现的编辑性错误进行了更正与说明。其中,尤其要注意下列问题:

——避免因“悬置段”而可能产生的混淆(参见D.1);

——“名称”的编写未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参见D.2);

——不应在“前言”编写中陈述标准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等(参见D.3);

——不应把非公开的文件、本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标准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参见D.4);

——术语和定义的起草与表述应注意其准确性和编排格式的错误(参见D.5);

——条文描述应注意词不达意和文字表述混用符号的错误(参见D.6);

——层次编排应注意准确列项和同一层次的条有无标题不统一的问题(参见D.7);

——助动词应注意使用规则的错误(参见D.8);

——表的编排应注意把表注和表的脚注置于表外(参见D.9);

——公式编写应注意应以正确的数学形式表示,避免用文字代替字母符号表示变量(参见D.10);

——引用条文在提及标准本身的具体内容时不应再提“本标准”等表述(参见D.11);

——不应使用已经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参见D.12);

——编写附录时应注意准确地界定附录的性质,并在相应的条文中提及(参见D.13);

——章、条标题命名应注意与其表述的内容要吻合,避免用语不规范的问题(参见D.14)。

1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标准中使用的单位、词头及物理量

本附录资料是通过在线获得的,为便于使用而复制整理于此。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参见表A.1~A.3)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参见表A.4)构成的。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参见表C.5。常用物理量及单位参见表A.6

表A.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表A.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表A.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11

表A.3(续)

表A.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表A.5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表A.6 常用物理量及单位

13

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图的示例

注1:测定堆密度装置的各部件与尿素接触,宜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注 2:图中所标注的尺寸均为近似尺寸。单位为mm 。

注 3

:对主视图中顶部和底部所标注为300、400等处的几何形状,不作具体要求。

图B.1 测定××物质堆密度的组合装置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量、单位、尺寸、数值和公差等的书写和表示

标准文本中对量、单位、尺寸、数值和公差等的书写和表示应避免出现表B.1中的“错误”,出现的错误应参照本表中“更正”一栏的要求书写和表示。

表C.1 常用的量、单位、尺寸、数值和公差等勘误一览表

15

表C.1(续)

16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起草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D.1 避免“悬置段”

不要出现诸如示例1所示的“悬置段”(见GB/T1.1-2009中5.2.5),以免给标准的理解和使用造成误解。

示例1:

上例中,不能只把悬置段作为第5.15条,因为5.15.1、5.15.2和5.15.2.1以及5.15.2.2等也应属于5.15条。为避免此类错误,可将此悬置段作以下编辑处理(见示例2)。

示例2:

D.2 “名称”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名称”编写应注意必要的引导要素,体现行业特征;不应使用“×××标准”,不宜使用“×××程序”来表述;而应尽量代之以“规则”、“规范”、“规程”或“要求”来表述。

示例:

17

D.3 “前言”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前言”编写不应陈述标准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等,并注意按要求对“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

示例:

D.4 规范性引用文件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D.4.1 对规范性引用文件紧接范围作为标准的第2章。它主要是对引用标准的内容或部分内容来代替所起草标准文本的部分内容,以避免标准重复,达到简化标准文本的目的。编制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a)引用文件不包括:

1)非公开的文件和本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标准;

2)法规及政策性文件(除非特别需要);

3)资料性引用文件。

b)引用标准不同于参考文献,不要把在起草标准中参考的文件列如其中,如GB/T1《标准化工作

导则》,在起草标准时几乎都要用到,但类似标准则不必在个性技术标准的引用文件中列出。

c)对ISO、API等标准,宜在其转化为国家或行业标准后再引用,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d)在引用标准一章中已注明标准编号和名称后,如以后的条文出现该引用标准时则只写标准编号

即可。

e)规范性引用文件应针对特定的版本给出年号。引用完整的其他文件或标准的某个部分,只有在

该标准可以接受引用文件将来的所有改变时,才可不注日期。

f)所有引用文件均应与条文中一一对应,并注意按GB/T 1.1-2009中8.1的表述方式描述。

D.4.2 对规范性引用文件编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引用文件未在条文中提及;

b)没有注意到注日期与不注日期引用的区别;

c)引用非公开的文件和本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标准;

d)违反了GB/T20000.3关于“在标准中不宜引用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不宜出现要求符合法规及政

策性文件的条款;如“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表述的规定。对企业标准来说,如果特别需要“引用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应注意:

18

1)法规名称应加书名号并移到标准后(但标准名称不应书名号);

2)法规名称应在其书名号后写出发布日期(见以下示例)。

e)引用文件一览表中顺序排列错误;

f)把“参考资料与相关文件”作为章标题。

示例:

D.5 术语和定义的起草与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D.5.1 成术语和定义的起草与表述应遵守GB/T 1.1-2009中附录C的规则。

D.5.2 对某概念在建立术语和定义前,要查明在通用词典或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是否已有该术语和定义,对于通用词典中的词或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已有的术语,只有在用于特定含义或除非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更严的企业标准所特指的术语才重新对该术语另外作出定义。

D.5.3 对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未作出定义的而又与习惯理解不一致的且只对于本标准适用的术语,应在标准中给出定义,但要简洁、明确,不能用含混不清的概念或语言作为标准中的术语或定义。

D.5.4 术语和定义的起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违反“对于通用词典中的词汇或通用的技术术语,只有在特定含义时,才应对其下定义”规定;

·编排格式不对,无“引导语”;

·所给定义不明确;

示例1:

19

示例2:

D.6 条文描述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描述应避免出现下列问题:·文字表述混用符号;

·操作性差,繁简不当;

·规定不明确且有歧义;

·意思模糊,费解。

示例:

D.7 层次编排应注意的问题

20

标准规范编制通用技术经验路线

标准规范编制通用技术路线 (初稿)

该项目将紧密围绕各级****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集中精干技术骨干、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智慧,以某部****业务管理政策法规为指导,以某部****业务管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及标准规范体系为基本依据,充分了解掌握****业务管理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中各环节的具体内容,系统全面分析整理****业务管理系统涉及的标准规范,参照某部及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各标准规范的直接技术负责人,成立咨询组,依照进度安排对各技术标准规范内容细致审查讨论,采用专家咨询、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标准规范进行充实完善,并与不同级次****业务管理部门对标准规范初步成果进行深入交流、试点应用,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业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具体技术路线有以下几点: (1)紧密围绕项目需求,有的放矢。承担单位在参与****业务管理建设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需求、****业务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的运行维护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业务管理建设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准确地编制标准规范。 (2)集中优势专业队伍,强项发挥。承担单位将联合各协作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参与标准规范编制,对标准规范按主要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落实到具体完成单位及负责人,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丰富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发挥利用技术强项,编制各部分内容。 (3)统筹安排任务进度,环节落实。通过系统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为编制标准规范提供指导;对需要编制的标准规范内容进行统筹安排,详细制定实施时间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完成各标准规范。 (4)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更新。在标准规范编制建设过程,密切关注****业务管理系统涉及的各专业门类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5)分阶段设定节点,稳扎稳打。按照制定初稿、讨论稿、审查稿,每一阶段成果详细向专家汇报,召开专家咨询会,充分参考专家意见,修改完善阶段成果,为下一步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不同阶段各咨询会议讨论内容有技术方案及工作大纲、初步提出的标准规范初稿、讨论稿审查稿等。 总体技术路线流程见以下框图,从系统调研、资料收集至提交研究成果的各环节,均需要系统分析详细研究,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各标准规范。

标准编写规则

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 1范围 GB/T2001的本部分规定了术语标准的制定程序和编写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编写术语标准和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一章,其他术语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00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本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 Directives,part 3,1997,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mational Standards,NEQ) GB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eqv ISO 31-0) GB 3102 (所有部分)量和单位[eqv ISO 31(所有部分)] GB/T 4880 语种名称代码(eqv ISO 639) GB/T 10112-1999 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 GB/T 13418-1992 文字条目通用排序规则 GB/T 15237-××××术语学基本词汇(neq ISO 1087—1:2000) GB/T 16785-1997 术语工作概念与术语的协调(eqv ISO 860:1996) 3术语和定义 GB/T 15237-××××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001的本部分。 4术语标准化 制定术语标准的目标是获得一种标准化的术语集,其中概念和术语一一对应,以避免歧义和误解。因此,在术语标准化中: a)应为每个术语标准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 b)概念的定义应能在语境中替代同该概念相对应的术语(替代原则); c)概念的定义应使用汉语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文字表述; d)使用不同语种表述的同一个定义应在内容上等同,并尽可能使用类似结构; e)应指出国家标准的概念体系与国际标准的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的概念体系与国家标准的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 5术语标准的制定 5.1准备工作 5.2需求分析 当某个领域内由于概念和(和)术语含义不明确而造成交流困难时,应通过制定术语标准,或在其他标准中专设一章“术语和定义”加以解决。 5.1.2 用户 应明确所制定标准的用户,用户的确定将关系到: a)所涉及的领域或子领域的界定;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应采用规范、通用的术语。如涉及特殊的术语,需提供明确定义,并写到“4.术语”部分。 (三)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检验方法各项内容的编号原则上应和性能指标各项内容的编号相对应。 (四)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文字、数字、公式、单位、符号、图表等应符合标准化要求。 (五)如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内容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中国药典,应保证其有效性,并注明相应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以及中国药典的版本号。 二、内容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产品名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产品名称应使用中文,并与申请注册(备案)的中文产品名称相一致。 (二)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产品型号和/或规格,以及其划分的说明。 对同一注册单元中存在多种型号和/或规格的产品,应明确各型号及各规格之间的所有区别(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 对于型号/规格的表述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三)性能指标。 1.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是指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评价性内容(例如生物相容性评价)原则上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 2. 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制定应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具体产品的设计特性、预期用途和质量控制水平且不应低于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应明确具体要求,不应以“见随附资料”、“按供货合同”等形式提供。 (四)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的制定应与相应的性能指标相适应。应优先考虑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需保证具有可重现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时明确样品的制备方法,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检验方法中还应明确说明采用的参考品/标准品、样本制备方法、使用的试剂批次和数量、试验次数、计算方法。 (五)对于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产品技术要求中应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要求。 (六)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为相应的注册证号(备案号)。拟注册(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可留空。 三、格式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格式见附件。 附件: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格式

DA T 14-2012 全宗指南编制规范

DA/T 14-2012 全宗指南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宗指南的编制细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宗管理机构,包括档案馆和有全宗管理职能的档案室。编制介绍非全宗形式档案的指南,参照本编制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A/T 1—2000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DA/T 3—92 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 DA/T 14—94 档号编制规则 3术语和定义 3.1 全宗fonds 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 3.2 全宗号fonds number 管理全宗的代码,由具备全宗管理权限的档案馆按全宗排架或收藏时间顺序流水编制。 3.3 全宗管理机构fonds manager 具备全宗管理权限的档案馆或档案室。 3.4

全宗构成者fonds constituting unit 形成档案全宗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也称作立档单位。 3.5 检索工具finding aid 用于存储、查找和报道档案信息的系统化文字描述工具,是目录、索引、指南等的统称。 4全宗指南的结构 为段落式条目信息,由全宗指南名称、全宗来源简况、档案内容与成份介绍、检索查阅注意事项四部分组成。 5全宗指南名称 全宗指南名称由全宗号、全宗构成者的名称(全称或通用简称)、“全宗指南”、起止时间构成,并列成分之间用空格位分开。 例: a)J211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全宗指南1949~1990年 b)R322 钟南山全宗指南1936~2000年 5.1全宗号 照录档号四位全宗代码。第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后三位用阿拉伯数字。 5.2全宗构成者的名称 全宗构成者的名称按全称书写,通用简称书写在全称后面的圆括号内。 例: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纪委) 联合全宗和汇集全宗的全宗构成者名称从其联合或汇集的全宗构成者实有 名称。 例: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高等院校党委广东省高等教育局 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形成的档案全宗,全宗构成者的名称后应加圆括号注明的政权名称限定词。

技术报告编写规范

技术报告编写规范

文件修改控制

目录 1. 目的 2. 适用范围 3. 术语及缩略语 4. 编写规范 4.1排版规范 4.2模板使用 5. 引用文件 6. 附录

1.目的 技术报告编写规范主要描述在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开发完成时所需编写的技术报告应该包含的内容,使得本公司编写的技术报告便于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日后的维护、交接和代码重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的技术报告的编写。 3.术语及缩略语 本程序采用NQ402100《质量手册》中的术语和缩略语及其定义。 4.编写规范 4.1排版规范 1)整个规范由2节构成,模板单独一节。 2)正文样式采用“规范正文”。 3)标题编号采用每节独立编号。 4.2模板使用 1)拷贝规范。 2)删除第一节(技术报告封面前的所有页)。 3)在修改完内容后,更新目录域和相关的页数域。 5.引用文件 (无) 6.附录 以下部分为技术报告的模板。

密级: 文档编号:第版分册名称:第册/共册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技术报告 (部门名称)

目录 1. 引言 (3) 1.1目的 (3) 1.2背景 (3) 1.3术语 (3) 1.4人员 (3) 1.5参考资料 (3) 2. 系统概述 (3) 2.1适用范围及系统特性简要说明 (3) 2.2子系统及其模块的划分 (3) 2.3系统运行环境 (3) 3. 文件一览 (4) 3.1系统运行文件一览 (4) 3.2源程序文件一览 (4) 3.3函数、类、事件一览(可选) (4) 4. 数据库结构 (4) 5. 可重用子系统或模块 (4) 6. 总结与展望 (4)

企业标准编写规则.doc

杭州X X装饰有限公司 Q/HXXG 00.01-2013 企业标准编写规则(试行) 版次第一版批准人 有效期限6个月审核部门负责人 会签 起草部门人事行政部起草人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杭州XX装饰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编写规则(试行) 1 目的 为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精细化水平和制度创新水平,规范企业管理标准编制规则、编号、结构、格式、要求,依据标准化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规则。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杭州XX装饰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标准的编写及审核。 3 引用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原则 GB/T 1.2 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GB/T 13016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7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GB/T 15497-2003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GB/T 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构成和要求 4 术语解释 4.1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项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按其性质分为技术、管理、工作三大标准。 4.2 企业标准:在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事项而制定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4.3 企业标准化:是以制定、修订标准,贯彻执行标准,达到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规范性活动。 4.4 技术标准:对标准化领域内的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从事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的共同技术依据,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等所做的规定,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等等。其形式可以是标准,也可以是规程、规范、定额和作业指导书、说明书等; 4.5 技术标准体系:企业范围内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他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分指引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分:指南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分:指南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9月份下达的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制定的,项目计划编号为“20141508-T-469”,计划完成时间为2016年。该计划项目由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6)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标准化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标准和应用标准,其中制定标准的工作之一是起草高质量的标准文本。为了保证标准化活动的有效性,我国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支撑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是该标准体系中普遍适用于起草各类标准的通用标准。它规定了起草标准的总体规则,但没有确立某类标准的特定起草规则。实践中,每个标准都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相同功能的标准的技术要素构成及其内容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按照标准的功能可以将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有术语、符号、分类、试验方法、规范、规程和指南标准。GB/T 20001即是在GB/T 1.1规定的总体规则基础上,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标准分别确立起草规则,建立标准起草规则体系。本文件即是这一规则体系中针对指南标准的起草确立的特定规则。 在制定标准时,当我们确定了某主题(某领域或标准化对象的统称)后,如果由于受技术发展、认识能力等所限,还不能围绕主题对特性、程序或试验方法等规定明确的“要求”、“程序指示”,进而也就无法给出“证实方法”,但却需要对其发展提供一些信息、指导或建议,就可以编制相关指南标准。或者,针对某主题可以明确提出“要求”、“程序指示”和对应的“证实方法”,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不需做出规定,只需提供有关的信息、指导或建议,也可制定指南标准。前者可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制定成规范标准、规程标准或试验方法标准等,后者则会一直保持不变。指南标准的功能是通过给出“需考虑的因素”为该主题提供信息、指导或建议,“需考虑的因素”是必备要素,也是指南标准区别

如何编制技术标准及说明书(总结)

产品标准的编写 产品标准是产品质量的衡量依据,是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要求或全部要求做出的规定。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是对产品标准中的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明确规定,我厂产品技术条件的编制按产品标准执行。 1.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根据产品功能和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标准内容。一项标准可能涉及或分别侧重品种控制、健康、安全、环保、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及相互理解等目的。 1)适用性。首先明确产品适用性,即产品与用户直接相关的性能。如工作环境、电源 电压及使用性能。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规定产品的外形尺寸、力学、声学、 电学等特性的技术要求。 2)品种控制。对于广泛使用的物资、材料、零件等,品种控制是制定标准的重要目的。 品种可以包括尺寸及其它特征,标准中通常优化产品系列,给出供选择的系列参数。 为了便于批量生产,应以尽可能少的品种满足尽可能多的需要。 3)健康、安全、环保。产品中如果涉及到健康、安全、环保要求时,标准中就应包括 相应要求,这些要求可能需要含有极限值,如绝缘电阻,绝缘耐压等。还可能包括 某些结构细节。如AX继电器鉴别销的规定。 4)接口、互换性、兼容性和相互配合。接口、互换性、兼容性和相互配合可能成为影 响产品能否正常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必要时应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如AX系列继电 器的插座。同时,为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与批量生产的矛盾,必须对产品与产品零 部件的互换、接口要求做出统一规定,以满足尺寸互换性和功能互换性的要求。如 机笼与印制板配合时的尺寸要求,螺钉螺母等螺纹要求。 5)相互理解。为促进相互理解,通常对标准中的术语下定义,对符号和标志给予说明, 对标准中规定的每项技术要求确定抽样方法和试验方法。 1.2 最大自由度原则 最大自由度原则又称性能原则,是以性能特性表达,只规定产品性能要求,使实现这些要求的手段能有最大自由度,给技术发展留有最大的余地。也就是说产品标准只规定性能要求和指标,而不规定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手段和方法,而不限定工艺、材料等,更不能规定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要求,如零部件等半成品的技术要求。 标准中不应规定生产工艺的要求,而应以成品试验来代替,给生产留有选择新工艺的余地。例如针对电子产品的性能要求,产品标准中不应规定焊点用波峰焊还是手工焊,人工检验还是用设备检验焊点质量,而应通过型式试验和出厂检验的各种试验保证产品性能。 如果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依据,可以不遵循最大自由度原则。

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要求,确保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质量,有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下统称为标准)的编写。工程建设企业标准的编写,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标准编写应做到格式规范,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用词简明,规定明确。 第四条在编写标准条文的同时,应编写标准的条文说明,并应同时出版,配套使用。 第五条标准的正式文本应由标准批准部门指定的出版机构出版。标准局部修订内容和强制性条文的正式文本,可在标准批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刊登。 第二章标准构成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六条标准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构成。第七条标准各部分的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2、扉页; 3、公告; 4、前言; 5、目次。 二、正文部分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技术内容。 三、补充部分 1、附录; 2、标准用词说明; 3、引用标准名录。 第二节前引部分 第八条标准封面应包括标准类别、检索代号、分类符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英文译名、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机构等要素。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封面还应包括标准备

案号。 第九条标准编号由标准代号、发布标准的顺序号、发布标准的年号组成。同一类或同一领域标准的代号应统一。当标准中无强制性条文时,标准代号后应加“/T”表示。例如:某项有强制性条文的国家标准编号采用“GB 50×××-20××”表示,某项无强制性条文的国家标准编号采用“GB/T 50×××-20××”表示。 第十条标准名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标准名称应简练明确地反映标准的主题内容; 二、标准名称宜由标准的对象、用途和特征名三部分组成;例如:钢结构设计规范 (对象)(用途)(特征名) 三、标准应根据其特点和性质,采用“标准”、“规范”或“规程”作为特征名; 四、标准名称应有对应的英文译名。 第十一条标准发布公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标题及公告号; 二、标准名称和编号; 三、标准实施日期; 四、有强制性条文的,应列出强制性条文的编号;全文强 制的,用文字表明; 五、全面修订的标准应列出被替代标准的名称、编号和废止

程序员代码编写标准指南汇总

Delphi 6 程序员代码编写标准指南 一、序言 二、通用源代码格式规则 2.1 缩格 2.2 页边空格 2.3 Begin…End 配对 2.4 代码文件中通用符号含义 三、Object Pascal 3.1 括号 3.2 保留字和关键字 3.3 过程和函数(例程) 3.3.1 命名/格式化 3.3.2 形式参数 3.3.2.1 格式化 3.3.2.2 命名 3.3.2.3 参数的排序 3.3.2.4 常量参数 3.3.2.5 名称的冲突 3.4 变量 3.4.1 变量的命名和格式 3.4.2 局部变量 3.4.3 全局变量的使用 3.5 类型 3.5.1 大写约定 3.5.1.1 浮点指针类型 3.5.1.2 枚举类型 3.5.1.3 变数和ole变数类型 3.5.2 结构类型 3.5.2.1 数组类型 3.5.2.2 记录类型 3.6 语句 3.6.1 if 语句 3.6.2 case 语句 3.6.2.1 一般性话题 3.6.2.2 格式 3.6.3 while 语句 3.6.4 for 语句 3.6.5 repeat 语句

3.6.6 with 语句 3.6.6.1 一般话题 3.6.6.2 格式 3.7 结构异常处理 3.7.1 一般话题 3.7.2 try…finally的使用 3.7.3 try…except的使用 3.7.4 try…except…else的使用 3.8 类类型 3.8.1 命名和格式 3.8.2 域 3.8.2.1 命名/格式 3.8.2.2 可视化 3.8.3 方法 3.8.3.1 命名/格式 3.8.3.2 使用静态的方法 3.8.3.3 使用虚拟/动态的方法 3.8.3.4 使用抽象的方法 3.8.3.5 属性存取方法 3.8.4 属性 3.8. 4.1 命名/格式 3.8. 4.2 使用存取的方法 四、文件 4.1 工程文件 4.1.1 命名 4.2 窗体文件 4.2.1 命名 4.3 数据模板文件 4.3.1 命名 4.4 远端数据模板文件 4.4.1 命名 4.5 Unit文件 4.5.1 通用Unit结构 4.5.1.1 unit的名字 4.5.1.2 uses子句 4.5.1.3 interface部分 4.5.1.4 implementation部分 4.5.1.5 initialization部分 4.5.1.6 finalization部分 4.5.2 窗体单元

技术标准文本编写要求

技术标准文本编写要求 一、技术标准名称 技术标准名称的措词应严谨、简练、突出主题,应以“标准”、“规程”、“规范”、“导则”、“作业指导书”结尾。 二、技术标准的一般要素 一般技术标准应包含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标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附录等要素。其中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为基本要素,其他要素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操作规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机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应包含范围、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 作业指导书,是针对一项需要一人或多人配合操作多个设备、工具、装置等的作业活动所提出的操作要求,应包含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可选)、作业前的准备、作业过程、作业结束(含作业现场的清理)、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 运行工艺技术标准,是针对一套按工艺流程组合的设备,如门站,应包含范围、工艺流程图、主要技术参数、运行工艺及要求、巡视检查及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 三、各要素的具体解释 1. 一般技术标准: (1)范围:明确规定技术标准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和适用范围。应使用 “本标准(规程)规定了……”、“本标准(规程)适用于……”表述格式。 (2)规范性引用文件:给出该标准依据或引用的国标、行标、地标以及法律、法规等。

(3)术语及定义:给出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某些术语或名词所必要的定义和涵盖内容。如:本标准采用GB 50028-2006 中规定的术语。计算月是指逐月平均日用气量出现最大值的月份。 (4)标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根据该标准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以及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列条显示。 由于标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可不以“标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作为章的标题,而是根据该标准的特点或类别,列出若干章,分别进行叙述。 (5)附录:如果该标准需要列举或引用其他内容较多的资料,可以附录的形式显示。 2. 操作规程: (1)范围:明确规定该规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适用的设备、装置的 范围。应使用“本规程规定了……(某设备)的操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安 全注意事项等”、“本规程适用于……(某设备)的操作”表述格式。 (2)操作规程:应按照设备的操作顺序,对各步骤做出相应的技术规定,如开机前的准备(预热等)、开机操作及运行、关机操作等,具体内容可根据设备或装置的特点列条显示。 (3)维护保养:规定出设备或装置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内容。 (4)注意事项:需要注明的各有关注意事项。 3. 作业指导书: (1)范围:明确规定该作业指导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适用的作业活 动范围。应使用“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某作业活动)的操作程序、 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某作业活动)的作

2011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是企业标准备案时的必备资料,对于了解标准制定的背景、依据,保证标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统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要求,特编写此作业指导书。 2 内容要求 2.1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2.1.1所申请企业标准的产品是否已存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如已存在相关的可参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应写明参考哪个标准,该企标与所参考的国标、行标不同点及理由; 2.1.2如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可参照,可参考以下例子的表述方法。 例: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除雪是我国北方每年冬天都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兴起,传统的人工除雪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积雪不能及时除掉,给交通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为提高除雪效率,只能喷洒大量的盐。盐有腐蚀性,对路面、环境和车辆危害是不小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公司开发了新型环保除雪剂--冰雪融。该产品是专利产品,具有腐蚀性低、无环境污染、融雪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为保证该产品的生产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仅供参考,应按实际情况编写) 2.2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情况 2.2.1如依据某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而制定的,应写出参照哪个标准,该企标的哪些内容严于或等同于国家、行业标准。 例:本企业标准参照GBXXX《XXX》,其中XXX指标严于该国标,其他指标与该国标持平。 2.2.2如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写明相关领域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该产品的限量指标的要求。 例:本公司制定的“三合一奶茶(固体饮料)”企业标准现暂无相应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标准,在制定中以GB 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蛋白型的技术指标为基础,其中XX项的要求严于该卫生标准。 2.3确定主要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目的和依据 2.3.1标准中各项指标要求,应一一列举出其制定的依据,特别是直接参照执行某标准条款内容,在引用标准中看不到具体标准号的要特别指出。 2.3.2对检验规则中的出厂检验项目与型式试验项目的确定依据应着重说明,其他作简要说明。 例: (一)制定本标准技术要求的目的

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考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 目的不同 , 试卷编制的结构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章节单元检测主要是诊断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期中、期末考试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 , 初中毕业考试的目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 中考是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提供依据。命题者在命题前要明确考试的目的,制订命题计划。 (二)科学性、有效性原则 合理的考试目标,需要由具体的试题来体现,因而,试题的科学性极其设计的有效性自然是评价试题质量的一个标准。试题的科学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试题本身是正确的、可解的,没有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其二是试题的表述要简洁、明确、规范 , 图形准确,不存在歧义。试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试题设计应能完成命题的考查目标,命题者应关注试题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可达成性等方面,也就是试题设计应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 (三)教育性、实践性原则 试题的内容包含了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时期对数学的教育性有不同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数学试题应体现时代特征。而在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真实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试题命制中所用的材料、情景都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密切相连,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理解的素材。 2. 注重试题背景的选取,应以具有正面教育影响的背景为主,特别是要选取学生能感受到的有影响的背景,这样可以提高考试的思想教育

价值。设计实际问题的试题不一定都是难题,命题者在设计这类试题时,适当编制一些简单的实践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新颖性上 , 而试题的新颖性则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颖性、创设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在考查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要注重试题背景、考查的角度和设问的方式的变化。 (五)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 编制的试卷必须具有一定的梯度。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试题本身要具有层次性 , 要入口宽、方法多、有梯度,这主要体现在解答题中 , 即每一题中的各个小问题难度应有区别 , 要有一定的梯度。 2. 整卷试题难度的分布要有层次性 , 通常是由易到难排列。 高质量数学试卷的编制及命题原则 一、衡量试卷质量的指标

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企业技术标准编写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技术标准的基本结构和编写规则,并对目前企业技术标准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说明和更正。 本标准适用于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标准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G Directives,Part 3,1997,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NEQ) GB1250-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eqv ISO 1000) GB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eqv ISO 31-0) GB3102(所有部分)量和单位(eqv ISO 31) GB/T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neq ISO 639)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13394 电工技术用字母符号旋转电机量的符号(eqvI EC 27-4) GB/T 14559 变化量的符号和单位(neq IEC 27-1) GB/T 20000.2-2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ISO/IECG uide2 1,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 regional or national standards,MOD) IEC60027(所有部分) 电工技术用文字符号 3 编写的基本要求 3.1 标准层次编号和条文编排格式应分别遵照GB/T 1.1-2009中5.2和9.1的规定。并且: ——条款明确而无歧义, 内容简洁而完整,所用助动词符合GB/T 1.1-2009中附录F的规定; ——语言表述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各种指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技术先进,又要注重经济合理,管理有效; ——充分考虑公司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 3.2 量的符号应尽可能从GB 3101、GB 3102、GB/T 13394、GB/T 14559和IEC 60027中选取,数学标志和符号应遵照GB 3102.11的规定,表示数值的符号应与表示对应量的符号不同。 表示量值时,应写出其单位。 表示非物理量的数,数字一至九用汉字“一”、“二”、“三”……等表示,大于九的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示物理量的数,应使用后跟法定计量单位符号的阿拉伯数字。

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规则 (公司标准文件)

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 ZY/QY-04 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规则 共14页 版本:A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文号:实施日期:二〇一四年月日

1目的 对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标识工作进行规范,把设计意图准确传达给采购、工艺、制造、检验等部门,以便加强对关键、重要工序的过程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及零部件的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以下简称重要度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3.1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特性 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特性由产品及零部件的规格、性能和结构所决定,并影响产品的适用性,是设计传递给工艺、制造和检验的技术要求和信息,它包含尺寸、公差与配合、功能、寿命、互换性、环境污染、人身安全及执行政府有关法规和标准的情况等。 3.2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特性重要度 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特性重要度是指产品及零部件某质量特性影响产品适用性的重要程度。 4 职责与权限 新产品设计阶段,汽车研究院对新产品及零部件进行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通过新产品试制、试验,在设计改进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并将重要度级别符号直接标注在产品图样或设计文件的相应位置上。 5 工作流程/内容 5.1 分级原则及重要度等级 5.1.1重要度分级以对产品适用性要求的影响和经济损失程度为依据。 5.1.2 重要度等级分为:关键特性、重要特性和一般特性。 5.1.2.1关键特性 如发生故障,会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丧失产品主要功能,严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寿命,对环境产生违反法规的污染,以及必然会引起使用单位申诉的特性。 5.1.2.2 重要特性 如出现故障,会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寿命,使用单位可能提出申诉的特性。 5.1.2.3 一般特性 如出现故障,对产品使用性能和寿命影响不大,不至于引起使用单位申诉的特性。5.2 重要度分级内容 重要度分级内容应包括: a) 安全、环保要求;

标准制修订编制说明

标准制修订编制说明 标准名称:氰化硫金精矿 标准编号: 标准级别:团体标准 制定或修订:制定 计划号:2017-T-0912004 起止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 负责起草单位:长春黄金研究院

《氰化硫金精矿》报批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 中国黄金协会2017年9月12日下达了2017年第一批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其中包括《氰化硫金精矿》,该团体标准计划号为2017-T-0912004,技术归口单位为中国黄金协会,负责起草单位为长春黄金研究院、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于2017年12月底完成标准制定任务。 2、任务落实 2017年9月13日,中国黄金协会成立了《氰化硫金精矿》标准制定项目组,项目组对起草工作进行了计划安排,标准制定项目组按照任务计划组织开展工作,编写了《项目建议书》。 1)标准检索查新阶段 项目组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检索,通过到国家标准研究所、中国标准化出版社及标准咨询网进行了标准查询工作,对国际ISO组织、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欧洲标准(EN)英国国家标准协会(BS)、日本工业标准(JIS)、澳大利亚国家标准(AS)、德国标准化学会(DIN)等国家的相关产品进行了机检和手检,未有《氰化硫金精矿》标准。 2)标准调研准备阶段 项目组于9月13日至9月23日,对湖南中南黄金冶炼有限公司、山东黄金冶炼有限公司、中矿金业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了现场调研,期间对中国黄金集团、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了电话咨询调研,调研咨询单位名录见附表1。对相关企业就有关氰化工艺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指标、氰渣综合回收硫金精矿及下游企业对该产品技术要求、市场需求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并对相关企业生产技术指标进行了收集,向相关企业发放了《氰化硫金精矿标准征求意见表》。 3)起草标准阶段 本标准属于新起草的标准。 《氰化硫金精矿》标准起草组在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参考YB/T733《硫精矿》质量标准对杂质元素的要求,收集整理企业意见回

企业标准编写要求

“企业标准”编制要点 封皮 内容、字号与位置 1/ 标准文献分类号:五号(位于第一行、左对齐) 2/ 企业标准代码(Q/CY):相当于72号(位于第二行、右对齐) 3/ 企业名称+“企业标准”四字:一号黑体(位于第三行、居中;字多者可排二行) 4/ 企业标准编号(Q/CY×××000-0000):四号(位于企业名称+“企业标准”之下、右对齐) 5/ 代替:五号宋体(右对齐,位于企业标准编号之下)例如 Q/CY×××000-2007 代替:Q/CY×××000-1999 注:首次报批的标准,无代替内容时,不写“代替:” 6/ 标准名称:一号黑体(居中;字多者可排二行) 7/ 发布与实施:四号黑体(由下向上数第二行,发布时间左对齐、实施时间右对齐) 8/ 企业名称+“发布”二字:“企业名称”相当于二号黑体、“发布”二字为四号黑体(由下向上数第一行,居中) 前言 1/ 企业标准编号(Q/CY×××000-0000):五号(位于第一行、右对齐) 2/“前言”二字:三号黑体(位于第二行、居中) 3/ 内容:五号宋体 4/ 内容编制 内容:应符合GB/T 1.1—2000 (第6.1.3条)规定。 ‘前言’由特定部分和基本部分(附加说明)组成。 1/特定部分适当地给出下列信息: _____ 指明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注:未采用者可免除此项) _____ 该标准废除和代替其他文件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的说明; (注:标准首次编制者可免除此项) _____ 对制定标准前版的重要技术改变情况的说明; (注:标准首次编制者可免除此项) _____ 该标准与其他标准或文件的关系; _____ 哪些附录是规范性附录,哪些附录是资料性附录的说明。 2/ 基本部分(附加说明)包括以下内容: _____ 本标准由×××部门提出; _____ 本标准由×××部门单位归口;(注:企业标准此项可酌情免除) _____ 本标准起草单位(和参加起草的)单位; _____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注:一般不超过5 人); _____ 本标准首次发布确认时间(首次报批的标准) (或_____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本标准首次发布确认时间:XXXX年XX月;XXXX年XX月第一次修订;XXXX年XX月第二次修订;……;本次修订时间:XXXX年XX月。) 注“专用部分”可繁可简、可有可无。“基本部分”必不可少,必须有。另外,在前言最开始加上“本标准所有内容应符合国家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若与其相抵触时,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准。 本产品如需办理专项行政许可,本企业应在取得专项行政许可证后,从事许可事项规定的活动,并按备案标准组织生产。 本产品不需办理专项行政许可的,本企业按备案标准组织生产。 本企业对本标准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技术合理性和实施后果负责。” 首页(与全文) 1/ 企业标准编号(Q/CY×××000-0000):五号(位于每页第一行、右对齐) 2/“标准名称”:三号黑体(其他页无此内容;位于首页第二行、居中) 3/ “标题”:五号黑体(含全文各章节标题)

标准编写规则

Q/ZZ 安徽中烟再造烟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编写规则 2013-B 安徽中烟再造烟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YC/T 177 《卷烟企业标准体系构成及指南》等标准,结合公司建立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及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订。本标准代替Q/ZZ-D2GJ 01-2013 《安徽中烟再造烟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写规则》 本标准由综合部起草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童萍杨丽娟 本标准2013年07月24日第一次修订发布。2013年10月14日第二次修订发布。

安徽中烟再造烟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编写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中烟再造烟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各类企业标准编写的一般要求,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单位编写各类、各级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1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2.2 GB/T 200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2.3 GB/T 20001.1 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 2.4 GB/T 20001.2 标准编写规则第2部分:符号 2.5 GB/T 15496 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2.6 GB/T 15497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2.7 GB/T 15498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2.8 YC/T 177 卷烟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及指南 2.9 Q/WY2QG-G2GJ 02 企业标准体系构成 3 术语和定义 3.1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3.2 企业标准化: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3.3 技术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3.4 管理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3.5 工作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注:“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