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是什么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是什么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是什么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文学史是什么史?

摘要: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原典;文学史写作

中图分类号: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05-06

收稿日期:2010-04-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52);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200512)

作者简介:李怡,男,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基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文学史著的问世,关于文学史的讨论又逐渐走向深入。这些文学史——包括吴福辉先生《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朱寿桐《汉语新文学通史》、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等等一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风貌,或是制度与文化,或是中华文化圈的建设,或是语言意义的整合,总之,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看来远远没有达到,新的努力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开展。

但是,新的文学史的书写又不应该是对旧有的工作的重复,除了众所周知的“拨乱反正”之外,一些关于文学史的深层问题有必要进行新的讨论和思考,比如: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面对浩瀚的历史,写作者与读者最需要从文学史中认识什么?我们未来的努力能否形成进入历史的新思路?

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诸多至今也无法完全回答的困惑,产生这些困惑的不仅有刚刚进入文学史学习的学子,也有从事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多年的教师与学者。

一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开端是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其中包括五四文学革命的讲述被公认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史立场。在中国现代文学编纂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包括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39)、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初版)、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198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初版)、郭志刚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1年版)、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99年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002初版)等等,这些文学史的写法各有不同,但伴随着中国现当代学术的演进,也大体上呈现出了一些基本的走向和趋势,其中最隐约浮动的线索似乎是思潮运动史——政治革命史+作家座次——社会文化与体制史。这正好应和了中国现当代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嬗变过程:从将文学置于思潮斗争到附缀于政治革命的历程,从对作家座次的排定到更大范围的思想史、

文化史以及制度史的研究。到今天,我们的文学史课堂教育与教学测评已经将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了历史的“宏大叙事”,还有就是对作家所在社团流派、文学思潮、历史意义的反复考核。

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却同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最严重的现实在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实际上成为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这里发生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最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很多,许多的思路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大大拓宽了我们既有的研究空间,例如关于“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讨论,除了跳出那些机械的政治比附之外,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一般作家作品的分析阐述,而是努力将文学的发生发展引入到一些更加广阔的领域当中,例如文学史如何进入思想史,文学史如何丰富自己的思潮史,文学史如何完善自己的区域史,文学史又如何结合制度史等等。我充分肯定这些思路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如何回到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事实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一部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与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就没有新文学革命,没有左翼文化思想的渗透成长就不会有中国文学的巨大分野,而没有《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更不会有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根本转变;文学的历史本身也由种种的思潮流派所构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不管你是否承认,它们的确极大地吸引着中国作家的目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中国诗歌会、左联、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西南联大作家群、京派与海派,无疑都是中国作家忙碌事务中的重要的环节,我们自有“说清楚”的必要;同样,区域文化之于文学面貌的深刻烙印也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东北黑土地文化上养育的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与江南水乡的才子文人显然有如此明显的个性差异,同样居于南方文化圈,巴蜀知识分子也与南粤文人迥然有别,甚至也与湖南作家群不同,这里可供我们探讨的“故事”显然很多;至于文学与社会体制的关系,这在今天也几乎成了热门话题,现当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形态都直接关乎中国文人的生存和写作,因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影响文学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国文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文学”本身的表现,许多许多的社会力量都试图争夺这一精神领域,努力在其中打下自己的印记,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

然而,我们的困惑就在于:仅仅抓住以上这些影响文学发展的“力量”就等于进入了文学的现象了吗?文学史的书写就等于是以上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汇合吗?恐怕不能这样认为,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将抛弃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最基本的存在——文学作品。我们需要对文学周边的诸多力量加以分析认识——包括思想、社群、体制、文化等等,但是所有这些认识都最终是因为出现了独特的“文学作品”才发生了“意义”,文学作品可以承受这些“文学周边”的影响,但是只有文学作品事实上的存在,才最终形成了代代相继的所谓文学的“历史”,文学作品不断变化所形成的“效果”(史)可以包含思想史的烙印,也自然与特殊的社会政治制度发生种种的联系,一个作家作为某一社群的成员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他的精神创造,所有这一切最终能够加以证明并被研究者挖掘和阐述的只有一个最可靠的依据——文学的产品,如果我们脱离了文学的作品,所有这些或宏大或精微的理论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就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反,在一些历史背景“晦暗不明”的时期,还有没有文学史呢?有没有值得书写的文学的故事呢?那也不取决于历史背景本身而决定于能够找到属于那个时期的独特的文学作品,例如莎士比亚,今天的“莎学”研究在莎士比亚本人的身世问题上遭遇了太多难解之谜,但所有这些无法确定的“文学周边”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影响莎士比亚文学的伟大价值,也丝毫没有影响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重要章节的事实。这也就告诉我们,在一种“极端”的情形之下,决定文学史根本的不是“文学的周边”而是文学作品本身。

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文学作品,文学史不能也无法凌驾于这些文学现象之上。这本来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今天的问题却是:中国的学校教育似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

了这一基本常识,在小学生没有读过鲁迅作品的时候,却已经知道了他如何“弃医从文”,如何“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个脱离了文学感性的鲁迅由此被注定了脱离青少年需要的不幸命运,在大学生根本没有系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候却首先知道了信息量巨大的社团、流派与思潮,研究生则在没有多少文学阅读经验的前提下匆忙展开着自己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建构!这样的文学史教育只能是推动形成一个严重后果:所谓的文学史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教育体制架空了,架空于一切基本的文学现象之上,架空成为自说白话的“理论的演绎”。一个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传输,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的现状与知识增长的现状:人们已经习惯于脱离具体的文学事实来接受精英知识分子的“结论”,并把这样的结论当作不容置疑的“知识”。久而久之,我们在不断接受“文学史”教育的同时在事实上已经越来越远离了“文学”。

文学史,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的意义讲述以及我们对这些意义生成奥秘的一种解释。

文学史究竟应该是什么史,无论是否已经自觉意识,这样的困惑都普遍存在许多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者心中,近年来也不断有学人提出这样的设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

这样的设想首先就有必要确立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原典”的特殊价值,并在此意义上恰当地辨析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原典”意义揭示的关系。

追溯中国文学传统,我们常常强调古代典籍的价值,它们通常被称为“元典”,元者,始也。《文心雕龙·原道》有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元者,根本、根源也。《论衡·对作》:“《易》之乾坤,《春秋》之元,杨氏之玄,卜气号不均也。”《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也就是说,所谓的“元典”,就是中国文化生成发展的起源之书,构型之书。

①与之同时,所谓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本身又是一个流动的存在,它既有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原始”阶段,也有后来的在不同历史情景之下的调整、演化的阶段,比如承受西方文化冲击的近现代时期,在这个时候,依然会出现集中代表中华文化精神的文本,因此,若要强为名之,“原典”的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原”有源泉、起初之意,与“元”类似。不过,“原”也有“原来”、“未经加工”、“先前”、“从前”等义,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层意义,那么对作为现代中国精神集中反映的“中国现代文学原典”加以特别的关注,也就成了一切历史叙述的基础。所谓“先前”、“从前”、“未经加工”,其实也就是尽可能地按照这些文学作品的本来样态加以理解,而不是按照其他的知识体系进行肢解和切割。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理所当然是以对这些“现代文学原典”的研读为重点,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归根到底就是“现代文学原典”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一种描述,而描述的根据则是这些文学作品本身的内蕴。换句话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学习都应当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典的学习始终放在的核心位置,其他知识性的部分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原典的出现和独立价值。

对于这样一种重心的设立,我们又当怎样调整研究和学习的比重呢?我觉得,这样的“文学史”学习,就是要把个人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发掘置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精神现象的独特的领悟,是衡量我们学习成效的基本尺度。这里,最需要辨明的便是在当前盛行一时的各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尤其是来自西方世界的理论与批评)之于我们学习的地位。

我曾经发起过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方式的反思性讨论②,其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认识文学作品(原典)与理论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基本结论是:

1.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描述,一系列新的理论框架的设立,一系列外来名词术语的运用是必需的,但也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负面效应。中国现代文学有“现代”之谓,题中之意乃是它具有了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新的特征,理所当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应当创造和使用与这些新特征相适应的新的概念系统和阐释框架。然而,回首已经过去的100年,我们目睹了文学思潮的此起彼伏,目睹了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们迷醉于“现代”之途的种种坎坷颠簸。开放与引进,这似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姿态。于是,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纷至沓来,现代的中国成了外来理论的实验场,一时间,能否不断追随西方“与时俱进”在事实上成了衡量一位批评家、理论家的无形的标准。1980年代中国文学思想界讨论“主体性”问题,而所谓的主体性问题在当时几乎成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在这种前提下,主体性问题其实根本没有同西方文学经验问题区别开来。当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概念被广泛引入中国,并成为我们的基本概念之时,我们实际上又陷入到了另外一层新的困惑:这些外来的概念能否完全描述我们自己的文学经验?鲁迅的小说是不是可以归结为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巴金的小说是不是可以归结为托尔斯泰、妥斯托耶夫斯基式的文学理念?甚至屈原的《楚辞》可以名为“浪漫主义”,而《诗经》可以名为“现实主义”?

2.对于外来理论框架与术语的警惕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重新祭起传统批评的法宝,真正的有效的阐释还在如何尊重现代文学“原典”本身。对西方理论术语的警惕往往促使了另外一种选择的出现,这就是“民族化”,这就是重新回到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缅怀与追忆当中,这固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问题却在于,“民族化”和“传统性”的生成一旦被置于与“现代化”和“西方性”相对立的立场,那么这一命题所能够包含的空间也就十分的狭小了,在被切断了与当代生存的有机联系之后,它事实上只能是既往的一套已经成型的思路与概念的运用而已,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兴”、“味”、“风骨”之类的话语在今天的生命力,但是作为现代生活映射的文学究竟还有属于今天的新内涵,离开了“现代化”,离开了对“西方性”丰富内容的把握与参照,我们依然很难描述我们的文学现象,我们也很难产生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学思想。1990年代的民族化设想并没有真正解决我们的困难。

3,在今天,最有效地呈现文学原典丰富意义的方式便是保存和提高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个人鉴赏能力的直接标志又是我们最基本的文学感受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文学史的理解而言,重要的不是已经存在过的中外文论遗产,而是一个当下的文学准确地发掘自己的文学感受,从而准确体会中国现当代作家创造秘密的问题。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才是通往中国现当代精神殿堂的唯一桥梁。也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才能最后生成与现代中国艺术体验相适应的现代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式。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典的感受力与鉴赏力呢?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就是不能仅仅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当作客观的“知识”,而必须努力从个人人生体验的角度寻找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追求的内在沟通,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将文学中的人生社会问题当作我们自己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人的人生问题史,阅读文学就是理解这些我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问题,认识和展开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增加与我们无关的“知识”,而是让我们学会读懂人生,体察生命,获得智慧。

我们曾经有过文学直接回应人生问题,而人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的时代,这就是“五四”与1980年代。在那些热闹而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几乎就是无数青年学生生存关注的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动向似乎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精英的动向,而这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则引领和规划着青年的未来。鲁迅的“立人”,“天狗”般呐喊奔突的郭沫若,冰心的“爱心”,青年们的“问题小说”,徐志摩的情与爱,还有《班主任》、《伤痕》、《人生》、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朦胧诗、政论式报告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每一次律动都仿佛是中国青年自己的心跳,在这个时候,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主要不是作为一种“学科知识”而是自我人生追求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鲁迅之所以并不遥远,之所以不会被大多数的青年学生挑剔“爱国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乃至“艺术才能问题”,是因为他关于“立人”的理想,关于“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的论述为一个“重返人性”时代的正常的人生目标作了理直气壮的张扬。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新时期,“五四”作家的“问题小说”,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妇女问题、劳工问题虽然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另外一方面,能够将自我“人生”当作问题的主体(而不是将国家政治目标当作问题的主体),这本身也足以激动人心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创造社有时标榜“为艺术”,但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文化沙漠里探出头来的青年既需要“为人生”,也激动于“为艺术”。在文学作品之外,1980年代的学子还试图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隔膜,直接从中国现代作家的人生历程中寻觅现实的启迪,鲁迅的倔强,郭沫若的善变,胡适的温厚,蔡元培的包容,巴金的真诚,徐志摩的多情,萧红的坎坷……不管这些寻觅在今天看来有多么的幼稚,它们都在事实上强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造就和巩固了一个时代的“专业兴趣”。

以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典的意义自然就不再是作为西方理论和证明,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西方意义的阐释学或者其他什么“学”,而是它的确能够“打通”那些“遥远年代”的文学表现与当下人生的连接渠道,让新世纪的我们也能够从中发现自身人生问题的“影像”,而一旦我们可以在这样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自我,发现他们人生的某种启示,那么,这些看似遥远的产品也就融入了今天,也就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而只有超越单纯的“知识”之后,一个学科的基础教育才充满了活力。

当然,在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典与当下社会人生相互联系的意义上,我们以为必要的历史梳理依然还有它的教育价值。不过我们认为,所谓的“历史梳理”也不是脱离文学文本的简单的现代历史讲述,那不仅容易陷入过去“以论代史”的窠臼,而且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也缺乏足够时间保证。我们的设想是,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与学习中探索出一种“向历史提问”的方式,首先鼓励每一个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的学子大胆提问,在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文学史演变)中的问题发问,特别是通过这些独立的发问逐步清除那些源自应试教育的“未经追问”的僵化的历史概念,让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追问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各种现象。如果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渴望最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进新世纪青年学子的基础和桥梁,那么,因为作品阅读而生发出来的历史的追问则是激活一个未来学人的学术潜质的契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学术长足发展的起点。前者是在情感的深处解决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困惑,而后者则可以升华为“我们究竟怎样需要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也许这样的追问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今天重写文学史的尝试也应该包含着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在目睹了林林总总的文学史著作之后,我一度设想,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让我们走出今天文学史大段落讲述社会历史、思想流变与制度环境的模式,另辟蹊径,重新尝试一种“单纯”的道路,一条更属于文学自身的描述的道路。

新的文学史最根本的核心便是“文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省略掉众多的社会历史讲述(并不是说这些讲述没有价值,而是我们今天有必要避开写作的热门领域,探索文学的“单纯”可能带来什么),将理解、阐述、引导读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原典作为最重

要的目标。入选的“原典”也主要体现我们今天的“文学”鉴赏的结果。

在我个人的设计当中,这样的文学史可以包含几大简洁的板块:基础知识、原典阅读与知识延伸。其中“原典阅读”是理所当然的核心,我们应该尝试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分析带领读者进人文学本身的多彩世界当中,这些分析的文字不是决断,不是是非的判定,更不是对某些社会学说甚至文学理论模式的印证,而是朴素的吸引人们步入文学殿堂的“导游词”,它来自写作者本人的智慧和心灵的独特感悟,而不是对所谓“学术界”新成果的堆砌和炫耀,这样的文字导游,只有一个根本的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展示现代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当然,所谓的“文学原典”肯定是数量众多的,任何一本文学史著作都不可能穷尽其全部甚至大部,所实际写作和讲述的部分可能只是其中的局部,这就更对我们的写作者和讲述者的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挂一漏万的举例中充分展现文学经典的魅力,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心血。重要的不是这些例举的作品,而是如果这样的讲述方式能够吸引阅读者进一步走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殿堂,由被动的“受教育”到主动地寻找“经典”。

新的文学史还可以包括“基础知识”与“知识延伸”两个部分。这是对认识“原典”的必要的补充,其文字更应该简洁,其思想内容更应该体现出开放性。

“基础知识”部分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相关历史阶段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与目前流行的文学史相比,这里的归纳也可以尽量简明,它们并不追求能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富内容,却努力实践着一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更多的历史细节完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补充,一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如果它进入大学课堂的话,二是读者的自我阅读。新的文学史无意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尽力搜罗,因为相信每一位出现在课堂上的讲述者或翱翔于现代世界的学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心得,新文学史应该主动为他们的自我发挥预留充分的空间。自然,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任何的文学史著作都只是个人的学术尝试,在本质上都无法成为雄霸世界、覆盖他者的“独尊”之作,因此,新的史家也应该涵养出一种学术的宽容:不是为了替代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学史著作而写作,相反,新的史著甚至可以鼓励因为阅读本书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兴趣的学习者进一步搜寻更详实的文学史论著,将著作的阅读与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有机结合。

在“知识延伸”部分,写作者可以提出对一些文学现象的更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也有必要以廓清历史陈迹,打开读者思维空间为最高目标,也就是说,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再是历史叙述的重要目的,更重要的是以种种鲜活的思想击碎读者思维的障碍,引导每一位现代文学的读者充满勇气地讲述自己的文学感受,或者尝试建立自己的文学史观念。

中国新文学的先驱鲁迅有名言:“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本身也是这样的历史长河,各种不同的尝试都只能是这条发展链条的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又有着与别的环节相区别的使命和作用,对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文学史写作而言,如何重新揣摩和讲述“原典”的文学意义,则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尽管“文学”本身究竟是什么依然存在种种的争论。

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这是一部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了国统区的弊端。在抗战的特定时代环境中,华威先生无疑是国民党政客的化身,其反复鼓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则是国民党四处抓权、破坏抗战的真切写照。 作者继承了鲁迅、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名师的文学描写手法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又采用漫画的方式,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在塑造华威先生这一形象时,张天翼并没有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或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靠“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深沉,却也发人深思。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一个浮夸傲慢、虚伪狂妄、盛气凌人的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形象。 首先在小说内容上,内容看似褒,实则贬。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华威先生又名阿威。他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这是阿威亲口说的。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其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蕴含讽刺性。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作者将华威先生虚伪、庸俗和无赖的嘴脸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揭露。 他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好像很亲切很和气,但是一不如意,就大骂他人“混蛋”“妈的”,翻脸不认人。华威先生表面谦和,主动声明自己不当主席,可是却蛮横地指定主席,不容别人开口。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但是每天的“忙碌”就是到处讲废话、喝酒吃饭。他以自己时间宝贵为理由,肆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他“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在各个地方讲一样的废话。他“挟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却“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做作得令人恶心。他媚上欺下,对着总会的主席“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不停地为迟到道歉。而对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主席,迟到了不仅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鲁地打断他人的发言。在总会发言时“腰板微微地”弯着,客气无比,而在其他会上却“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他对太太称“密司黄”,好像一个开明懂礼貌的绅士,对妇女界保婴会的负责人却用“食指”去点她的胸脯。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自考复习】【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历年真题及答案】200704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 1.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原话是() 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 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 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 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2.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 A.浅草社 B.未名社 C.莽原社 D.狂飙社 3.1928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主要是() A.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B.创造社——太阳社 C.太阳社——新月社 D.左联——“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4.“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5.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A.反帝国主义 B. 反对国民党统治 C.反封建 D.阶级斗争 6.下列能概括鲁迅杂文主要思想内容的是() A.对帝国主义的抨击 B.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揭露 C.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D.歌颂人民革命 7.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 A.胡适的《尝试集》 B.周作人的《小河》 C.郭沫若的《女神》 D.朱自清的《毁灭》 8.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是() A.《新潮》 B.《语丝》 C.《每周评论》 D.《新月》 9.“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出自郁达夫下列作品中的() A.《南迁》 B. 《沉沦》 C. 《春风沉醉的晚上》 D. 《薄奠》 10.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主要表现了() A.村民的愚昧与无知 B.农村劳动者的贫穷与痛苦 C.乡村劳动妇女的本色美 D.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11. 属于茅盾《子夜》中创造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是() A.周朴园 B.吴荪甫 第 1 页共7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仿写冰心《往事》

冰心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禂,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的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因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及众生,大哉生命! 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彻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华威先生读后感

读《华威先生》品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2012级历史学一班边浩学号:201240259 摘要:张天翼的小说显示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以其讽刺的现实批判性成功塑造了多种讽刺的典型人物,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把现代讽刺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华威先生》来体会他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艺术;现实批判;华威先生 在分析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华威先生》及它的作者张天翼,《华威先生》选自《张天翼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小说完成于1938年,国民党官吏华威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企图操纵一切群众活动。其所作所为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抵制,最后,他不得不为此感到害怕。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形象。而作者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他的作品多以幽默轻松的笔触展示中国社会中下层的悲剧状态,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他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 首先在小说内容上,内容看似褒,实则贬。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华威先生又名阿威。他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这是阿威亲口说的。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0537 -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样 本 完整版共8页)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的文学运动 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杂文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女神》等诗集 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第三节 叶绍钧 许地山 王统照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庐隐 第五节 郁达夫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 第七节 冯文炳冯至李金发 第五章 茅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 第六章 老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骆驼样子》 第三节 《四世同堂》 第七章 巴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寒夜》 第八章 沈从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边城》、《长河》 第三节 短篇小说与散文 第九章 曹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雨》,《日出》 第三节 《北京人》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第三节 了玲 第四节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第五节 田汉 洪深 第六节 林语堂 何其芳 第七节 叶紫 吴组缃 萧军 萧红 第八节 戴望舒 臧克家 第九节 张恨水 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田间 穆旦 第四节 夏衍 陈白尘 李 健吾 第五节 路翎 钱钟书 第六节 张爱玲 第七节 徐訏 无名氏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 文学创作(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第三节 孙犁 周立波 第四节 《白毛女》 第五节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 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 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 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 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 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 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 突起,迅猛展开.1917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 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 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 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 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 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 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 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 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 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 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 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 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 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 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 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 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 的”内面生活”.②”人的文学, 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 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 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 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 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 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 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 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 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 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 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 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 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 刘半农、沈雁冰(茅盾) 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 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 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 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 义》. 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 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 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 深刻的文化革命.2、作为新文 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 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 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 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 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 命.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 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 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 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 想.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 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 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 以白话代替文言 ,使白话文学 立于正宗地位.5、文学革命使 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 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 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 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 迈进 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 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 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 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 1月成立 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 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 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 出版《戏剧》月刊.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 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 实现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 一时.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 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 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 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 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 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徐枕亚有 《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 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 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 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 一目的是错误的.鸳蝴派中一 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 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 定.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 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 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 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 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 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 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 用. 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 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 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