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
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
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
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
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
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
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
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
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
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
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0篇)_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能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应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面临更多挑战。
主要表现为“五个并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
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
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
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
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
从总量看,现在已经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
预计到20__年,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
从结构看,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
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000万吨。
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
国家粮食安全专题研究报告

国家粮食安全专题研究报告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问题,涉及到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为了深入研究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特制定本报告,以期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是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要物质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二、当前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目前,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连续多年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然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等因素使得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田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优化农田资源利用,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
4.加强农民收入保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粮食贸易自由化。
以上建议仅为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
五、总结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任务,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高粮食质量和安全,才能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形势与政策2023年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粮食安全论文篇1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民以食为天,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__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诸如“切实减少世界粮食损耗”“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粮言粮语”,各方面政策多管齐下,进一步了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在__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更要下大力气,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4月15日起施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以行政法规规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提出“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的最新要求,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
此条例不仅完善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也全面充实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内容。
此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也将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切实压实各级地方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意识,有助于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社会营造抓粮“有干劲、有热情、有动力”的氛围。
提高粮食“稳产增产”能力,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成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遏制“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种子是“粮食之基”,种优则粮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装中国粮,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扎实抓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发芽率高、适宜机收、易储存等优良品种,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不断从各方面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收获了粮食生产“十八连丰”,全粮食安全论文篇2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论文1000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论文1000字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中国解决好自身粮食安全问题,就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论文1#字,希望大家喜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论文1#字篇1粮食丰收,全局主动。
今年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我国粮食生产将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景。
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将连续7年站稳万亿斤台阶,为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夯实了基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_以来,_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较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约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看产量,也要看粮食生产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近40%。
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才能更好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开放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再思考

1 / 4 :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
6 5 % 。入 世 以来 我 国农 产 品进 口增 势
生计。我国农业资源状况和经济社 配 体 系 不 可 能 解 决 粮 食 安 全 全 部 问 会发展 的现 实,决定 了保障我 国粮 题 。 因此 ,任 何 时候 我 们 不 能 夸 大
食 安 全既 要 坚持 立 足 国 内基本 自给 , 又 要 充 分 利 用 国际 国 内两 个 市 场 两 种 资 源 ,进 行 品种 余 缺 调 剂 ,增 加 粮 食 和 大 宗 农 产 品 有 效供 给 。关 键 在 于 加 强 对 两个 市 场 两种 资源 的统 贸 易对粮 食安 全 的作 用。 粮食 危 机给 我 们 的 警 示 是 深 刻
在开放条件下,立足国内确保粮 亿 吨 ,进 口 贸 易 量 2 . 7亿 吨 , 占 总
我 国粮 食 安全 战 略 定 位 关 键 在于 统 筹 好 国 内外 两 个 市 场
一
、
用 。 另外 , 当前 世 界 粮 食 安 全 突 出 的 问 题 是 ,在全 球 粮食 供 需 总 体 基 本 平 衡 的 同时 ,地 区性 粮 食 不 安 全
源 禀赋 和 农 业 生产 规 模 决 定 了农 业 基 础 竞 争 力 。 我 国 人 均 农 业 资 源 不
三、 在 开 放 条 件 下 确 保 粮 食 易政 策与 国 内产 业政 策相衔 接 ,进 出 足 ,农 业 扩 大 生 产 规 模 受 到 局 限 , 产 业 健 康 可 持 续 发 展 ,重 点 口调控 与 国 内供 需趋 势相协 调。 是 要 在 练 好 内 功 、 最 大 限 度 这 决 定 了我 国 农 业 特 别 是 粮 食 生 产 未 来 多 双 边 贸 易谈 判 中,粮 食 提升 竞 争力 的基 础 上 ,切 实加 基 础 竞 争 力 先 天 不 足 ,与 世 界 主 要 产 品必 须 享 有 完 全 例 外 免 于 进 一 步 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 出 口国存在 难 以克服 的 巨大 差距。 减让 的灵活性。考虑到国际粮食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引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外交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和本土需求两个角度,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
一、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沿线国家的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产品贸易,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外援粮食战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援助力度也在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落后国家的主要援助者,其中有许多援助涉及粮食安全。
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投资和贷款等形式,中国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供应水平。
这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种国际责任,更是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外援的战略稳定。
2. 农产品贸易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增加,中国将更多地依赖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而沿线国家的农产品量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提供市场、投资和技术援助等方式,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同时,中国也将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拓宽进口渠道,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土需求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中国国内的角度看,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乡村地区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加大内部的粮食生产力度。
1. 农业现代化战略: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引入新的农业科技、农机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提高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管理能力,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向。
2. 水资源管理战略: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手段;政策支持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波动明显; 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仍难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与加工需求,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仍比较严重;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持续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要素持续流出; 粮食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种粮农民分享增值收入偏低; 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设计缺失。 [2]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3]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4]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5]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6]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符合我国国情、粮食发展历史趋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是“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面向国际市场调剂品种余缺”。 [7]其基本含义是,
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前提,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与人口增长速度相适应,与农业环境容纳能力相适应,保障国内粮食需求量的 95% 通过国内自己生产满足; 全面保护耕地,提升农田质量,挖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 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生产潜力; 倚重粮食优势区域,扶持优势产区和种粮大户,提高优势区域粮食产能; 统筹国内外粮食市场和资源,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战略,通过国际贸易适度调剂粮食丰歉和品种,有效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为此,要实施三大战略: 1. 粮食科技丰产战略。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需要倚重粮食丰产科技战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围绕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是,坚持走内涵式粮食发展道路,强化粮食科技支撑,加强粮食增产主要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广良种、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水资源、耕地、肥料等利用率,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切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粮食储运、加工技术研发创新与成果应用,全面提升粮食储运、加工技术水平和效率效益。相应的战略措施,一是突出主要粮食品种,主要对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等重点粮食品种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布局,提升主要品种的科技丰产能力。二是面向重点区域科技需求,着重围绕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等粮食核心产区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科技丰产能力建设进行部署。三是统筹安排科技丰产能力建设,既考虑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品种、土肥、节水和机械装备等增产要素,也考虑粮食储运、流通、加工等重点环节。 2. 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守耕地 18亿亩红线,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改善;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探索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水平;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粮田质量,提高粮食增产潜力。[8]相应的战略措施,一是严格保护耕地。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粮田可持续发展。三是提高耕地质量。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田质量; 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粮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系统监测。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高耕地质量监测能力。 3. 实施优势区域增产战略。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品种、注重调出能力、兼顾区域平衡的原则,确定优势粮食产区增产任务。[9]重点扶持优势粮食产区,通过政策倾斜调动优势产区粮农种粮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提高适应优势产区的粮食科技研发水平和科研成果应用水平,切实提升优势产区的粮食增产能力。相应的战略措施,一是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综合考虑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集中连片和水资源等因素,从 13 个粮食主产省( 区) 选出 680个县( 市、区、场) 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并提升在国家商品粮源中的核心地位。[10]二是加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提高区域自给能力。从晋、浙、闽、粤、桂、渝、贵、云、陕、甘、宁等 11 个非粮食主产省( 区、市) 选出 120 个粮食生产大县( 市、区) ,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三是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