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解、简答(整理)

药理学-名解、简答(整理)
药理学-名解、简答(整理)

药理(简答、名解)简答

1.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角度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点.

答: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它们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它们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药结合。(亲和力#内在活性)

2.试简述药物的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答:(载体#耗能#不依赖浓度梯度#饱和性#竞争性抑制,浓度梯度#不耗能#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

3.试论述药动学在临床用药方面的重要性。

答:(制订给药方案#用药剂量#间隔时间#调整给药方案)

4.消除半衰期的意义。

答:(药物消除的快慢#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4~6个半衰期#基本全部消除#4~6个半衰期#稳态#临床给药间隔时间)

5.试述麻黄碱的特点。

答:(激动 # α # β受体 # 促使 # 神经末梢 # 释放 # 递质 # 化学性质稳定 # 口服有效 # 弱 # 持久 # 通过血脑屏障 # 显著 # 中枢兴奋 # 易耐受性)

6.局麻药注射液中,为什么要加微量肾上腺素?

答: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注射液中,可使注射部位小血管收缩,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同时又可延长局麻药的麻醉时间。

7.试简述肾上腺素对不同部位血管的作用及对血压的影响。

答:(皮肤黏膜 # 血管 # 收缩 # 肾血管 # 脑,肺 # 舒张 # 骨骼肌血管 # β2 # 冠状 # 收缩压 # 升高 # 舒张压 # 不变 # 下降)

8.为何普萘洛尔长期应用后不可突然停药?

答:(长期 # β受体 # 数目增多 # 向上调节# 敏感 # 突然停药 # 加剧 # 反跳现象 # 停药 # 逐渐减量)

9.苯二氮卓类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答:(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焦虑症#失眠#惊厥#肌肉僵直)

10.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胃肠道反应#加重出血倾向#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瑞夷综合征#对肾的影响)

1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有哪些?请举例介绍。

答:(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核糖体30S亚基#四环素(氨基糖苷类))12.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血糖过低#反应性高血糖#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

13.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抗炎#免疫抑制#抗免疫#抗休克#抗毒#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兴奋中枢)

14.氯化铵是怎样产生祛痰作用的?

答:(刺激胃黏膜#呼吸道分泌增加#痰液稀释)名词解释

1、药物:药物是指能对机体原有生理功能或生物化学过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

关键字: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2、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关键字: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3、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关键字:药物在机体的作用#变化#规律

4、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机制,也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机制。关键字:相互作用#作用规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机制

5、药理效应与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后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形态的变化称为药理效应;导致效应的始初反应称为药物作用。关键字: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形态的变化#

效应的始初反应

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选择性是指药物只影响机体少数组织器官的功能。关键字:只影响机体少数组织器官的功能

7、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所呈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关键字:一定剂量范围#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所呈的关系称

8、效能:药理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增强到最大程度后,即使剂量再增加而效应不再增加时的效应称为效能。, 药理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最大程度#剂量再增加而效应不再增加

9、效价强度:剂量效应曲线上的等效剂量称为效价强度

关键字:剂量效应曲线#等效剂量

10、半数有效量, 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 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

11、治疗指数:LD50与ED50的比值。, LD50与ED50的比值

12、药物的受体:药物的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分,具有严格的立体选择性,能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细胞效应。, 构成细胞的物质成分#立体选择性#细胞效应

13、激动药:激动药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亲和力#内在活性

14、拮抗药:拮抗药是与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亲和力#内在活性

15、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造成不适或痛苦的药物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给患者造成不适

16、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17、副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治疗剂量#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8、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残存的生物效应

19、继发反应:继发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继发性的、不良的后果。, 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继发性的#不良后果

20、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机体对药物所表现出的与一般个体在质的方面不同的效应。, 少数机体#一般个体#质的方面不同的效应

21、受体向上调节, 受体向上调节是指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向上调节与长期应用拮抗药后敏感性增加有关。关键字: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受体数目增加#长期应用拮抗药#敏感性增加

22、受体向下调节:受体向下调节是指在激动药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向下调节与耐受性有关。关键字:激动药浓度过高#长期激动受体#受体数目减少#耐受性

23、亲和力: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

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正比

24、ED50, 是指引起半数实验对象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实验对象阳性反应#剂量

25、选择性作用, 选择性作用是指药物只对某个或

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

很小或无作用。, 药物只对某个或某些组织、器官

发生明显作用#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26、部分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

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较强的亲和力#较弱的内在活性

27、竞争性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是指与激动药可

逆地竞争受体结合位点,从而阻断激动药作用的药物。, 与激动药可逆地竞争受体结合位点#阻断激动药作用

28、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与受体

结合非常牢固,解离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从而阻断

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关键字:与受体结合非

常牢固#解离很慢或是不可逆转#阻断激动药与受体

结合

29、安慰剂, 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

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类似于药

物的制剂,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本身没有特殊作用

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 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淀粉#外形类似于药物的制剂#假手术

30、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的

转运称为药物的吸收。, 用药部位#血液循环#转运

31、药物的分布,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称为药物的分布。, 血液#组织#细胞间液#细胞内液#转运

32、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化学结构上的变化称为药物的代谢。, 化学结构上的变化

33、药物的排泄, 药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向体外的转运称为药物的排泄。, 排泄器官#分泌器官#向体外的转运

34、首过消除, 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进入体循环之前有一部分药物被

胃肠黏膜或肝的酶代谢灭活,从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口服药物#胃肠道吸收#门静脉进入肝#进入体循环之前#一部分药物被胃肠黏膜或肝的酶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35、肝肠循环, 药物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又被重新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36、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37、药时曲线, 根据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

38、药物的消除, 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因分布、代谢、排泄而自血液或机体的清除。,

39、消除速率常数, 消除速率常数是指药物自机体(或血液)消除的速度。,

40、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41, 稳态血药浓度, 是指等间隔等量多次给药时,

血药浓度先呈锯齿形上升,约经4-5个半衰期则在

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波动,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

稳态血药浓度。,

42、肝药酶:肝药酶又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由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辅酶等组成,其功能是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43、被动转运: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

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44、主动转运:指药物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45、一级动力学消除, 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

例的药量,这是由于血药浓度未超出消除能力的极限。,

46、零级动力学消除, 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

数量的药物,是由于血药浓度超出消除能力的极限。,

47、肝药酶诱导剂, 指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

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理效应减弱的药物。, 48、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

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理效应增强的药物。,

49、消除半衰期:又名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

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0、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药物依靠其脂溶

性穿透脂质层而扩散转运。,

51、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被转运到各组

织器官的过程。,

52、协同:协同是指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药理效应增强。,

53、拮抗:拮抗是指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药理效应减弱。,

54、依赖性:依赖性是指连续应用药物后患者对药物所产生的依赖。,

55、习惯性:习惯性是指连续应用药物后患者对药物所产生的精神上的依赖性。,

56、成瘾性:成瘾性是指连续应用药物后患者对药物所产生的生理依赖性。,

57、耐受性: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

58、抗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59、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患者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同等的药效,差异可能很大,甚至出现质的差异。,

60、配伍禁忌: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发生毒性反应。,

61、调节痉挛:调节痉挛是指毛果芸香碱等M受体激动药可激动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以致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的现象。关键字:调节痉挛 # 毛果芸香碱# M受体激动药 # 激动 # 睫状肌 # 收缩 # 晶状

体 # 悬韧带 # 松弛 # 变凸 # 视近物清楚 # 视

远物模糊

62、阿托品化:阿托品化时指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时,阿托品的用量常不受药典规定的极量限制,使用量视中毒程度而定,阿托品化指征为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腺体分泌减少、肺部湿 音显著减少或消失、有轻度躁动不安等阿托品轻度中毒症状。关键字:阿托品化 # 瞳孔 # 扩大 # 颜面潮红# 腺体 # 分泌减少 # 躁动不安 # 中毒症状

63、胆碱酯酶复活药, 胆碱酯酶复活药是一类能使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胆碱酯酶(AChE)恢复活性的药物,它不但能使单独用阿托品所不能控制的病例得到控制,而且也可以显著缩短一般中毒的病程。关键字:胆碱酯酶复活药 # 有机磷酸酯类 # 胆碱酯酶 # AChE # 恢复 # 活性 # 缩短 # 中毒 # 病程。

64、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长期应用#超生

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

65、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后,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超过正常水平,通过负反馈作用,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减退,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一旦突然停药,外源性肾皮质激素减少,而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又不能立即分泌补足,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称为医源性肾上

腺皮质功能不全。关键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负反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抑制#停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66、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为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如糖皮质激素可增强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升高作用等,称为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关键字:糖皮质激素#无直接活性#为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67、胰岛素抵抗性, 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状态,血中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由于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肪酸增多及PH值降低,体内生成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等原因,妨碍了胰岛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胰岛素抵抗性, 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状态#血中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由于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肪酸增多及PH值降低#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妨碍了胰岛素对机体的作用

68、化学治疗,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关键字:药物#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作用机制#规律

69、化疗药物,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的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所用的药物称为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关键字:药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预防#治疗

70、抗生素, 抗生素是指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他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同类化合物与结构修饰物。关键字:低浓度#抑制#杀死#其它微生物#肿瘤细胞

71、抗菌谱,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关键字:抗菌药#抗菌范围

72、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关键字:药物#抑制#杀死#能力

73、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是指LD50/ED50或

LD5/ED95,化疗指数愈大,药物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价值可能愈高。关键字:

LD50/ED50#LD5/ED95#化疗指数愈大#药物毒性愈小74、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关键字: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细菌生长#持续抑制

75、细菌抗药性:细菌抗药性是指连续用药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关键字:连续用药#药病原体#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76、二重感染:在正常人口腔、鼻咽、肠道等处有微生物寄生,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关键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生长繁殖#

新的感染。

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已整理)

A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 B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 B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B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B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 B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量 B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高亲和力+弱内在活性0% < a < 100% B被动转运: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B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C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 D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D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D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F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F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F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F.防突变浓度(MPC):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G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G观分布容积: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G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H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H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成有活性或活性较强的药物 H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自身内部的入侵者——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H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即动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即LD50/ED50的比值来表示或以安全指数即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即LD5/ED95来评价) J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J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J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J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J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J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具可逆性;非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不具可逆性 K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K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K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K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K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X围. K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潘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杨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药理学常考名解与简答精选

一、常考名词解释精选: 1、药物(drug) :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4、离子障:分子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7、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内,先向血流量大器官分布,随后再向血流量小器官分布。 8、AUC(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9、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药物在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0、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Css(稳态浓度):分次用药或恒速用药后,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稳态浓度。 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4、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 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 药物依赖性:指连续使用某种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李沁 写在前面:这份东西是根据一位马师兄(很抱歉我忘记名字了)的题目提纲整理的,里面的 一些对章节学习的提示也是来自于他。大题基本都COVER到了,答案我是尽量按照书上的,可能会有漏的点请大家自己补充,PS,由于我只是一名考试党,只能说尽量帮助大家度过 考试。对于考试中的非主流题目虽然不能担保了,但是背完它大题基本就没问题的。另外,下划线表示我没找到书上的答案。 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 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 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 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 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 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 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 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 是阿托品。

药理学整理

药理期末 总论 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或速率)过程 2.极量:是国家药典规定对有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3.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数值与大药物越安全。 4.药物的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 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 5.药物所在体液的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 6.口服给药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溶解度)、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制剂(生物利用度)、首关消除、吸收环境 7.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灭活、活化) 8.药酶诱导剂: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保泰松等) 药酶抑制剂: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9.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形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某些肠肝循环明显的药物如洋地黄毒苷、地西泮、地高辛等,半衰期明显延长。 10.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F=(进入体循还的药量)/(给药量) 11.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方法:1)等剂量等间隔时间,4-5个半衰期2)首剂加倍

12.药物的吸收的速率和分布决定了药物的起效快慢,代谢和排泄的速率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 传出神经系统药 1.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缩瞳(激动瞳孔环状肌M型受体,使瞳孔环状肌收缩,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房水回流通畅,眼内压下降)、调节痉挛(使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方向收缩,结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调节于近视),促进腺体分泌 2.新斯的明兴奋骨骼肌的作用机制: 1)抑制神经肌接头胆碱酯酶 2)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 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3.有机磷中毒的解救药物:氯磷定、阿托品 4.阿托品** 5.口服去甲肾上腺素的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 6.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气雾给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方面的区别:均有松弛支气管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完整word版)药理学各种药的归纳总结

药理 糖皮质激素小结(记忆方法,八个四): 1.构效关系有四:基本结构为甾核 1)C3的酮基、C20的羰基及C4-5的双键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 2)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 3)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4)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2.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3.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4.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5.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1)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红细胞?、血红蛋白?,治再障。 3)血小板?,治血小板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治粒细胞减少症。 6.不良反应: (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 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 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 (二)四诱发: 1)诱发或加重感染。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7.四用法: 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 3)正量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胰岛素小结: 1.分三类:短,中,长效(纯胰岛素:单峰与单组分抗原性小)。 2.药动学三特点: 1)口服无效,加蛋白制剂禁注射; 2)加蛋白或锌为中,长效; 3)肝肾功能差影响灭活。 3.四大作用:降糖、合蛋、合脂、促钾; 4.三大用途:各型糖尿病,纠正细胞内缺钾或高血钾症,治疗精神分裂症。 5.三大不良反应:低血糖,过敏,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关系图: 甲状腺激素——替代补充—→1.呆小病或克汀病(小儿) ↓ 2.粘液性水肿(成人)补充 ↓ 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剂量治疗---碘中毒 1.急:血管神经性水肿; ↓↓ 2.慢:口眼刺激症; 甲状腺激素过量诱发↓ 3.过量诱发甲亢; ↓↓ ↓ 1.大剂量碘; 1.甲亢术前准备 甲亢——内科治疗——2.普萘洛尔共有二作用: 2.甲危辅助治疗; 3.硫脲类(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过敏反应) 强心甙小结 1.强心甙组成:甙元强心;糖延长其作用。 2.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率.慢效 ... 蛋白结合率洋地黄毒甙》中效.. 肝肠循环地高辛》速效 显效时间西地兰 维持时间毒K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药理学简答,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 ●1. ●2对比吗啡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区别? ●3.试述肝素与华法林(香豆素)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抗凝作用;都可以防止血栓栓塞性的疾病;不良反应均易出血。不同点:肝素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机制是激活和强化抗凝血酶Ⅲ,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自发性出血用鱼精蛋白解救。华法林口服有效,起效慢,维持时间长,机制是维生素K拮抗剂,只在体内有效,体外无效,自发性出血用维生素K解救。 ●4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①抗炎②免疫抑制与抗过敏③抗毒④抗休克⑤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⑥其他作用有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等。临床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替代疗法)②严重感染③休克④治疗炎症及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眼科炎症;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⑥血液病;⑦皮肤病。不良反应:①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②诱发或加重感染②消化系统并发症④骨质疏松⑤延缓生长⑥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⑦反跳现象。 ●5试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1.解热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效,但不降低正常体温。机制:抑制丘脑下部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中枢调定点恢复正常,扩张体表血管,增加出汗而退热。 2.镇痛作用:对急性锐痛无效而对慢性钝痛有良效。机制: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也可能抑制皮质下中枢的疼痛刺激。其外周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敏感性。 3.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地抑制炎症渗出,减少红肿热痛。机制: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也可能与同时抑制某些细胞粘附分子的活性表达有关。 4.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进而抑制TXA2的合成.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 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 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 ⑴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⑵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 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⑶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 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 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当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5.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哪些特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3.试述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吸收程度可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吸收速度可用最在血药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评估。其临床意义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结药效的影响、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4.什么叫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其临床意义有可反映药物消除的 速度、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浆半衰期可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 间、根据血浆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的时间。 1.试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论述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以及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产生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作用、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作用、改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1.简述传出神经根据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分类。 根据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①胆碱能神经;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简述乙酰胆碱的生物过程。 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内合成。合成过程是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乙酰胆碱,并储存在囊泡中。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以胞裂外排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胆碱受体产生效应。乙酰胆碱在产生作用同时,被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及乙酸而失效。 4.简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的分类。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分为: (1)拟胆碱药:①胆碱受体激动药;②胆碱酯酶抑制药。 (2)抗胆碱药:①胆碱受体拮抗药;②胆碱酯酶复活药。②③ (3)拟肾上腺素药:①α、β受体激动药;②α受体激动药;③β受体激动药。 (4)抗肾上腺素药。①α受体拮抗药;②β受体拮抗药。③α、β受体拮抗药;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24.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25.量反应: 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可用数或量的分级来表示。如:心率、血压、尿量、血糖浓度等。 26.质反应: 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只能用阴性或阳性来表示。 27.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剂量与效价成反比。 28.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 29.治疗指数(TI):TI=LD50/ED50。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30.安全指数(SI):LD5/ED95的比值。 31.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