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合集下载

浅析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

浅析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
技 教 育 出 版 社 ,9 32 9 1 9 :1 ( 稿 2 0 —32 ; 回 2 0 —62 ) 收 0 60 —8 修 0 60—9
[ ] 程 泾.妇 科疑难病 现代 中医诊 断与治疗.北 2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0 3 8 5 人 2 0 : 6
浅 析 中 医理 论 与微 生态 学
胞 总数 也 不过 10 3个 , 1 也就 是 说 消化 道 内 细 菌 总数 比人 体细 胞 数 还 要 多 1 倍 。这 些细 菌 与 细 0 菌 、 菌 与宿主 之 间组成一 个 庞 大 的生态 系统 。 细 我 国著名 的微 生 态 学 专 家康 白指 出 : 生 பைடு நூலகம் 微
学 是研 究正 常微 生 物群 与其 宿 主相互 关 系的生 命
微 生态 研究所 。 生态 是 指微 生物 与微 生物 之 间 , 微
地 、 为整体 , 人 系统 的 阐释 了人 体 的解 剖 、 生理 、 病 理 、 因等 , 成 了完 整 的独 特 的理 论 体 系 , 生 病 形 微 态 学 的发展也 要借 用 中医学 的理论 观 点 。 1 整体 观 整 体 观: 是中医学 的核 心 观点 ,

” 的整 体 观 , 对微 生态 学 中生物 与环境 的 统一观 点 , 着 深刻 的 卓越预 见 。 有 微
生物 系统 的平衡 和 失调 , 是人 的 内气正 邪 交争 的过 程 。微 生态 的 失衡 , 阴阳 是
失 调 、 机 失 常 的 中 医观 。 气
主题 词 : 中医学/ 资料 型 中医发展 研 究 生 态学
从 微生 态学 的提 出到现 在不 到 3 0年 的 时问 ,
微 生态 学 发展 迅 速 , 医学 贡 献 极 大 。有专 家 认 对

内科医学论文六篇

内科医学论文六篇

内科医学论文六篇内科医学论文范文1一、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一)中医学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究天人之际”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全部的天人之间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这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基质,而且对我国的科学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并进展的,所以也具有很深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颜色,是一种整体的医学观。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之外,人还和自然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二者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主要表现在:1.天人合气,我国传统科学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而气又分为阴和阳,所以就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说法,因而天地和人都统一于气,只是处于气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

2.天人同构,也就是说天人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性。

古代的医学家将各个人体视为小宇宙和小天地,同天地和宇宙相应进而同构。

凡是天地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人类的身上都有相应的器官、部位和功能同它相应,假如天地自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3.天人同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会遵循着相同的规律。

各个时代的医学家都吧阴阳变化的规律、五行运行的规律、太极的规律当做人和自然共用的的普遍规律。

有了以上三种理论,中医学在进行构建的时候,就会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着眼,利用气作本体,将阴阳五行作为结构模型,这样就能把人放在自然的时空当中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建立人的生理和病历模型,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病方法和原则。

在中医学中,保健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们生病的缘由就是天人系统失调导致。

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当做基础,在宏观的角度上熟悉并掌握人体,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蕴含着朴实的系统思想的萌芽,在早期的医学进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生态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在现代医学当中也还具有非常乐观的作用。

cmef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mef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mef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cmef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它代表了"中医中药、现代医学、中医药工程、生态医学、大健康产业"的首字母缩写。

这一理念是在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工程、生态医学以及大健康产业的整合与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因此,引入现代医学、中医药工程、生态医学以及大健康产业的理念,成为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

cmef理念的核心是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工程、生态医学以及大健康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医疗需求,也能够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在预防、诊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将中医药与中医药工程相结合,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效益。

生态医学的引入可以加强对中草药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将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相结合,则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总之,cmef理念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理念,旨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工程、生态医学以及大健康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优化与完善,推动中医药事业融合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在未来,cmef 理念将继续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组织方式和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通过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章节来阐述cmef理念的定义、核心要点以及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展望。

2.正文部分包括两个章节:2.1 cmef理念的定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cmef理念的含义和定义。

关于中药的辩论赛辩题(3篇)

关于中药的辩论赛辩题(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中药现代化追求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传统中医药文化强调个体差异、辨证论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此背景下,本辩论赛旨在探讨中药现代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探讨二者孰轻孰重。

二、正方观点:中药现代化更重1. 现代化中药提高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正方认为,中药现代化是提高中药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现代化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机理、药理作用等得以明确,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标准等逐步完善,确保了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现代化中药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医药国际地位正方认为,中药现代化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

通过与国际医药标准接轨,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医药的国际地位。

3. 现代化中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创新并行不悖正方认为,中药现代化并非完全摒弃传统中医药文化,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现代化中药研究可以为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传统中医药文化也为现代化中药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反方观点: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更重1. 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至关重要反方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等价值。

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2. 传统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不应被现代化取代反方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强调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

在许多疾病治疗中,传统中医药方法具有显著疗效,不应被现代化中药完全取代。

3. 传统中医药文化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方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道法自然”。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一)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一)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一)摘要: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仅是医学革命,也是科学革命,是回归大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渗透,多学科研究的结晶,并因此能攻克癌症。

爱滋病、噬人病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的疑难杂症,进而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环境唯象牙塔中医学理论癌症爱滋病平衡文明复兴人类正悄然迈入21世纪。

纵观19、20世纪,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信息爆炸到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东方和西方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最“科学”和“神圣”的经典。

但是,给我们以同样深刻印象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数以亿计的人的生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水、声、空气、宇宙均遭受污染,稀有动物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爱滋病和癌症,原子弹和细菌武器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社会伦理道德堕落,这一切又无不与西方科学有某种联系。

难道科学的每一进步发展必须以威胁人类生存根基为代价?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是面对21世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的主题,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

但其实质,就是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正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正是研究如何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

一、什么是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仅是医学革命,也是科学革命,是回归大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渗透,多学科研究的结晶,并因此能攻克癌症、爱滋病、噬人病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的疑难杂症,进而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河图》、《洛书》、《黄帝内经》、易医学理论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自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证研究、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多学科融合渗透的医学哲学和社会医学。

二、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的基本理论1.环境唯象理论“环境”英语中即称“surrourdings”,也称“environment”也有“conditions”(条件)的意思。

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6 陆昌宜,陈庆荣,董德长.雷公滕治疗成人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1992,8:346~3477 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2:4682001-09-17收稿审稿:周玉仲 责任编辑:杨士信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蔡子微 刘兴汉Ξ 杨旭东牡丹江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157011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方法:通过对医学人体理论、医学模式和药理理论内在关系的分析来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出对中药药性理论本质的认识。

结果:认为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药药理理论,是适应中医学‘生态—生物人体理论’的产物,中药药性理论是‘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相结合的产物即‘生态—生物理’这是其本质所在。

结论:传统中药药理即中药药性理论是‘生态—生物药理’理论。

关键词: 药理学;生物学;医学模式;中医学;中药学;生物药理;生态药理ECO-PHARMACOL G Y AN D BIO-PHARMACOLOG Y-DISCUSSE D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 Y OF TRADITIONALCHINESE DRUG EFFECTS(TCDE)MD.Cai Z iwei et alMudanjiang Medical C ollege 157011Abstreact Objective:T o discus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TCDE.Methods: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TCD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relations am ong bod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 M),medical m odel and the theory of pharmacology.The recognition was suggested to the es2 sence of TCDE.R esult:The theory of TCDE is the traditional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TCD)and the production adapted to the Eco-biobody theory of TC M.The traditional pharmacology of TCD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co-pharmacology with Bio-pharmacology,that is,Eco-bio-pharma2 cology wa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TCDE.Conclusion:The theory of TCDE is theory of Eco-bio-pharmacology.K ey w ords pharmacolgy;biology;medical m ode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bio-pharmacology;eco-pharmacology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药药理,它与现代药理学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环境养生:社会环境与养生

中医环境养生:社会环境与养生

社会环境与养生《黄帝内经》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这里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观点。

相传,帝尧时代人们就凿井汲水而饮。

春秋战国时期居民中还制订了清洁饮水公约,不遵守者会以法论处。

我国考古挖掘的古城遗址遗物也证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当时不仅考虑了饮水卫生,而且还注意保护环境卫生。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也写过《论空气、水和土壤》等卫生论著,与《黄帝内经》所论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

不仅是中国医学,之后发展的西方医学体系中也有诸多关于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相关的论述。

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提出了许多与社会因素相联系的医学课题,促使医学家们去探讨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1766年,德国人约翰·彼得·费兰克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最先提出“医学监督”的想法。

1838年德国人捷·埃罗舒提出“社会卫生学”的概念。

他指出:人类是凭借着社会才能赖以生存的一种社会动物。

他还把卫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卫生,它完全隶属于个人的主动性;一类是公共或社会卫生,它需要采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国人儒勒·盖林第一次把“社会”这个词同医学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医学”新概念。

他把社会医学分成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研究人群的身心状态与它的法律、组织、制度、风俗、习惯等的内在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问题;社会卫生学--研究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措施;社会治疗学--制订治疗措施和其他手段对付社会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同年,德国人诺尔曼指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

本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较为突出,社会医学在发达国家为医学界广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
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
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 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 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 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 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 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
(4)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 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 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简介了 现代 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
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
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
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
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 科学 。
【关键词】 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
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
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
因素,有病 治疗 ,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
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
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
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
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
已 发展 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 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
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
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
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 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
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
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
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
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
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
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
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口爆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
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
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
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 50年代初, 中国 的魏曦、康白教授开
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
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
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
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
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
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
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
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
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
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
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
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
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
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
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
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
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
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
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
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 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
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
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
terry burke也在《 自然 》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
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
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 网络 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
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
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
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
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
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
3]。
3.1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
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
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
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
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 规律 。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
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
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
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
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
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
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
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
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
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
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
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
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