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载药系统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始终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输送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药物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型药物输送系统,以实现更精准、高效、安全的药物治疗。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理念旨在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
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输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纳米粒等,能够有效地封装药物分子,并通过调节其粒径、表面电荷和表面修饰等特性,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可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过早降解和消除,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
同时,脂质体表面可以进行特异性的修饰,如连接抗体或配体,使其能够靶向特定的细胞或组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聚合物纳米粒则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纳米级颗粒,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稳定性。
它们可以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实现细胞内药物释放。
此外,聚合物纳米粒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刺激响应性设计,如 pH 响应、温度响应、酶响应等,从而实现药物在特定部位的精准释放。
金属纳米粒,如金纳米粒、银纳米粒等,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药物输送和诊断治疗一体化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例如,金纳米粒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同时利用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实现光热治疗,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除了纳米技术,微球、凝胶、智能水凝胶等也是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球是一种球形的微粒,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可以实现药物的长效缓释。
凝胶则是一种半固体的物质,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相变,实现药物的局部释放。
智能水凝胶能够对体内的生理信号,如 pH、温度、葡萄糖浓度等做出响应,从而自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
在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方面,肿瘤治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新型改性聚乙烯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用于传递寡核苷酸类药物的研究

新型改性聚乙烯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用于传递寡核苷酸类药物
的研究
寡核苷酸是一类重要的特异性基因表达物质,包括小干扰RNA和反义寡核甘酸等,寡核苷酸作为治疗药物具有用量少,效果好,毒性低等优点,因此,在癌症、免疫治疗、肺部疾病和传染病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寡核苷酸虽然效果较好,但存在以下问题:易被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酶降解、稳定性较差、具有较高的负电荷、难以跨膜等,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我们开发了新型的改性聚乙烯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传递寡核苷酸类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和转染效果。
本文自主合成了阳离子材料脂肪酸修饰的聚乙稀亚胺聚合物,并制备得到了脂质体载药系统;该载药系统毒性低,性质稳定,表面带有较强的正电荷,能够增强对细胞膜的亲和力,增强跨膜能力。
采用脂质体载药系统传递寡核苷酸类药物,首先,以反义寡核苷酸为例,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得到了性质稳定的载药系统。
结果显示该载药系统能够显著增加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效果,增强其稳定性,在抗肿瘤实验中肿瘤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
其次,为了进一步评价脂肪酸修饰的聚乙烯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我们又采用载药系统包裹小干扰核糖核酸(以下简称siRNA),使得siRNA的转染效果显
著增强,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
脂肪酸修饰的聚乙稀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寡核苷酸类药物载体,克服了聚乙稀亚胺较高的细胞毒性的缺点,能够与寡核苷酸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保护寡核苷酸不被降解,同时转染进入细胞,识别细胞活性位点,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
本文制备的脂肪酸修饰的聚乙烯亚胺阳离子脂质体与寡核苷酸形成的复合
物传递系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体内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pa纳米球载药原理

dpa纳米球载药原理
纳米球载药原理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它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
药物的载体,以便将药物准确地运输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内。
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
纳米球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在于其微小的尺寸和可调控的表面特性。
纳米尺度
的颗粒可以在体内实现更高的渗透性和浸润性,有助于药物更好地进入组织和细胞内部。
此外,纳米球的表面可以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具有特定的亲和性,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在纳米球载药系统中,药物可以以吸附、包封或共价结合等方式与纳米球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理环境的损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通过调整载药量和封装方式,可以控制药物在纳米球内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刺激响应性释放。
此外,纳米球本身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性质、引入靶向分子或其他功能性分子,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球表面的配体,可以使纳米球更具亲和性地结合到靶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药物的局部传递和集中作用。
这种靶向递送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总体而言,纳米球载药原理通过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药物的载体,可
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精准控制释放。
这种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为药物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在美问世

殊结 构 ,这种结构只有在动脉壁损坏 时才会暴露 出 来 。 因此 , 载药 系统 可 用于 治疗 动 脉粥 样 硬化 和其 该 他因炎症引起 的心血管疾病。 该系统的药物只有在与 聚合 物链 分 离 时才会 释放 。聚合 物链 越 长 , 药物 的释
放 时 问也越 长 。所 以 , 究人 员 可 以通过 控 制聚 合物 研
技 术 与 市 场
纳 米 技 术
霸 瓣
纳米靶向载药 系统在美问世
将 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 院的研究人 人 员通 过控 制 聚合物 链 的长度 , 药 物释 放 时间控 制 员 开发 出了一 种新 型靶 向纳 米粒 子 载药 系 统 , 系统 在 1 天 。 该 2 在最新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使用紫杉醇对相关疾 可紧贴在动脉壁上缓慢释放药物 。研究人员称 , 该系
静脉注射的方式送入体内 , 带有毛刺的纳米粒子可 自 动到达病灶部位。 负责该项研究 的麻省理工大学研究
生朱莉安娜 ・ 陈说 ,由于该载药系统可使药物缓慢释 的载药系统不但能将药物精确送达病灶 , 还能缓慢释 放 、 长药 效 ; 时也 能 直接 通 过 静 脉注 射 达 到 目标 延 同 放 药 物 , 其 药效 持续 数 E之久 。 使 t 部位 , 采用 这种 疗法 将使 病人 免 去多次 手术 的痛 苦 。
链 的长度控制药物的释放时间。在动物实验 中, 研究
注射类骨材料可治愈骨伤
美国布朗大学的托马斯 ・ 韦伯斯特研发 出了一种 德姆侯赛尼表示 ,韦伯斯特的材料 听起来非常有趣 , 新 的类骨材料 ,可 以直接注射 到患者体 内以治疗骨 类 骨 材料 的研 发有很 大创 新 空间 。 目前在 诸 如髋关 节 伤。 等骨头慢慢愈合 中, 医生通常会 向病人体内插入金属 韦伯 斯特 研发 出的这种 纳 米材 料 注入 人体 后 , 在 板 以提供 力 量 和支持 , 金属会 随着 时间 的流 逝慢 慢 但 体温下就会很快变硬 , 成为类似于骨头的物质 。韦伯 老化 , 最终需要用其他材料来替代 。他认为组织工程 斯特表示 , 这种材料包含 了同D A N 一样 的核酸 , 中 其 师们正在寻找能更好地同身体结合 、 持续时间更长的 每个分子有两个共价结合键 , 并同其他分子结合在一 材料。如果韦伯斯特研发 的材料能成功取代金属 , 整 起 形成 一个 圆管 。 个 骨损 伤治疗 领 域 的面貌 将彻 底 改变 。 英 国诺 丁汉大 学药 学 院院 长 、组织 工 程师 凯文 ・ 布朗大学 已宣布同马萨诸塞州医疗设备制造商 谢克雪夫表示 , 这种材料似乎非常诱人 , 但是 , 该材料 奥迪斯医疗设备公司开展合作 , 进一步研发这种材料 要能像骨头一样承重。 并开展动物试验 。奥迪斯公司将这种新材料命名为 韦伯斯特表示 , 虽然他研制 出的这种材料 目前仅 Axs ri,公 司 总裁 兼 首席 执行 官 马 克 ・ 森 表示 ,ri 强 Ax s 进行 了实验室测试 , 但他确信 , 这种材料能像 骨头一 将先 在臀部和膝盖进行测试 , 首个产品有望于2 1年 03 样承重。 当这种材料在身体内变得坚硬后( “ 只需要几 上 市 。他还 预测 , 果A x  ̄ 够对 门诊病 人 进行 注射 如 ri s 分钟)它就会拥有骨头的力量 ” , 。 哈佛 医学 院生 物 医学工 程 中心 助理 教授 阿里 ・ 哈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近年来,肿瘤的疾病对整个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在国内的疾病结构中,癌症已经成为了首位的杀手。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也在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形态,这为全球的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治疗传统的化疗方式无论是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使患者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而靶向治疗是一项新型抗肿瘤药物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化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
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进行的,比如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都适用的,一些肿瘤没有明显的靶标,如此就无法对其施行靶向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而言可以减少一些。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可以启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疗法有多种,比如癌症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以“解封”免疫疗法的一把“钥匙”而声名大噪。
它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再次开始对肿瘤发动攻击。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种PD-1/PD-L1抑制剂,如PD-1筛选和筛选白蛋白(PAAS)、宝珀德(pembrolizumab)等。
此外,广泛运用于中国肿瘤临床的PD-L1产品包括:山东鲁抗PD-L1单抗(李莲英亦为发明人之一)、展盛PD-L1单抗、阳晟PD-L1单抗等。
三、新型载药系统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药效不稳定、溶解度差等缺点,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

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载药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多肽的特性、siRNA的作用机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多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肽,通常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识别能力。
多肽的独特特性使其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例如,多肽可以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传递。
通过改变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引入靶向配体或蛋白质修饰,可以增强多肽的靶向性和稳定性。
siRNA是一种短的双链RNA分子,可以沉默靶标基因的表达。
siRNA通过RNA干扰机制,可选择性地降低与其序列相匹配的mRNA的翻译。
通过siRNA技术,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疾病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治疗。
然而,siRNA本身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较差,很难通过细胞膜有效进入细胞内。
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纳米尺度的粒子,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
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药物传递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纳米粒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溶液自组装、胶束法、多肽自组装)或化学方法(如交联法、共价键合法)制备。
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可以充分利用多肽的靶向性和siRNA 的治疗效果。
通常将多肽修饰在纳米粒子表面,通过靶向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实现靶向传递。
同时,将siRNA包装在纳米粒子内部,保护siR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增强siRNA的稳定性。
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在基因治疗、肿瘤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在基因治疗中,siRNA可以通过靶向作用,选择性地沉默异常基因的表达,实现疾病基因的治疗。
在肿瘤治疗中,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可以通过靶向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此外,还可以通过结合其他药物或成像剂,实现多功能治疗和药物输送。
然而,多肽和siRNA结合的纳米粒子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多肽和siRNA的结合稳定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靶向输送的效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美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主 持 该 项 目的 科 学 家 表 示 , 研 究 团 队 将
专 注 于 综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方 法 , 该 方 法 是 利
底 膜 的特 殊 结 构 , 这 种 结 构 只 有 在 动 脉 壁 损 坏 时才 会 暴 露 出来 。 因 此 , 该 载 药 系 统 可 用
系 统 , 该 系 统 不 仅 能 高 效 地 生 产 液 态 和 固 态 生 物 燃 料 ,还 能 从 大 气 中捕 捉 并 储 存 碳 , 扩 大 栖 息 地 以增 加 生 物 多 样 性 , 同 时 能释 放 出 具 有 更 高 使 用 价 值 的淡 水 ( 用 水 、 工 业 用 饮 水和食 品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全 球 最 大 的 “ 用 综 利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支 持 航 空 生 物 燃 料 及 其 衍 生 产 品 的 发 展 及 商 业 化 ”计 划 近 日在 阿 拉 伯 联 合 酋 长 国 首 都 阿 布 扎 比 启 动 。 预 期 5 内进 年 入商业化应用 阶段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 美 国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和
哈 佛 大 学 医 学 院 的 研 究 人 员 近 日开 发 出 了一 种 新 型 靶 向纳 米 粒 子 载 药 系 统 ,该 系 统 可 紧 贴 在 动 脉 壁 上 缓 慢 释 放 药 物 。据 介 绍 , 该 系 统 呈 球 形 , 直 径 为6 纳 米 , 由三 层 组 成 : 最 0
壁 上 , 如 同植 物 苍 耳 一 般 ,这 种 纳 米 粒 子 又 被 称 为 “ 米 毛 刺 ( a o U r ) ” 。 由这 纳 n n b r S
[医学]新型载药系统
![[医学]新型载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443e3e4da38376baf1fae4e.png)
3.3 包合纳米粒
The carrier increased CUR solubility by 3200-fold and stability at pH 6.5 and 7.2 by ten- and 45-fold,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argeted ability due to FA
三式给药系统
(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 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
自调式给药系统
(通过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 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
渗透压
结肠释药
包衣脉冲 胶塞脉冲
pH、酶 环境敏感型
四、纳米给药系统
1、分类
纳米乳剂 纳米脂质体
范围的制剂。
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 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Control release Sustained release
缓释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血浓平稳
2、分类 2.1、物理阻滞型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脂质体
4、微球 微球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基质骨架的球形
或类球形实体。 将药物制成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态药
物固态化,便于药物的储存,也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缓控释 制剂,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微囊
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
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 药库型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会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固化液态药物,以方便其使用;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粒径
3、常见聚合物纳米粒
3.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PBCA)纳米粒:应用于脑部给药
3.2 纳米晶体-混悬液 :用于提高溶解性、稳定性
CUR-loaded nanocrystal dispersion was obtained by wetmilling and a subsequent freeze-drying method
3.4 其他纳米载药系统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壳聚糖及其修饰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聚合胶束 白蛋白 尤特奇s100
谢谢
system,TDS)系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
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
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
药系统。
2、分类
被动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 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 发挥作用
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3.3 包合纳米粒
The carrier increased CUR solubility by 3200-fold and stability at pH 6.5 and 7.2 by ten- and 45-fold,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argeted ability due to FA
酯类,制剂中药物释放速度前者受溶解过程控制后者受水
解过程限速;药树脂制剂释药过程受离子交换和扩散速度 制约。
2.3、综合阻滞型
比较常见的类型有骨架-包衣、微囊压片-包衣、药树脂-
包衣及多层膜包衣给药系统。
3、原理
EC
Fick’s第一定律
水不溶性包衣膜
dM ADKC dt L
EC+MC
零级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新型载药系统
付建武
★ 目录 ★
缓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应答式给药系统 纳米载药系统
药物剂型发展
传统制剂:丸、 丹、散、膏剂
1 5
应答式给药系 统:时间脉冲 给药、症状自 调试给药
五代 剂型
2
普通制剂:普 通片剂,胶囊 剂,液体制剂, 丸剂,颗粒剂 等等
靶向制剂:脂 质体,磁性制 剂,微囊,乳 剂,前体药物 制剂等
又称人工生物膜。
优点是可以通过包裹不同化学性质和大小的物质,
使药物既能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癌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
4、微球 微球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基质骨架的球形
或类球形实体。
将药物制成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态药
物固态化,便于药物的储存,也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缓控释
制剂,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微囊 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
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
药库型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会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固化液态药物,以方便其使用;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 化。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
范围的制剂。
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
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Control release Sustained release
缓释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血浓平稳
dM ADC dt L
零级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Higuchi方程
非零级
Q k H t 1/ 2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含药 渗透芯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EC、EVA等包 衣)
Drug
H2O 单室
激光打孔、 加入致孔剂
二、靶向制剂
1、定义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6、磁性制剂
磁性制剂是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
子聚合物载体中。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
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主要用作抗癌
药物载体如氨基多肽、多糖类、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等。
7、微乳
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
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 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 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 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三、应答式给药
应答式给药系统 脉冲式给药系统
(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
自调式给药系统
(通过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
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
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
渗透压 包衣脉冲
结肠释药
pH、酶
胶塞脉冲
环境敏感型
四、纳米给药系统
1、分类
纳米乳剂 纳米脂质体 纳米粒药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囊与纳米球 磁性纳米药物 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纳米药物 免疫纳米药物
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 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 区浓集而发挥作用
如pH敏感脂质体,酶敏感性制剂,药物-抗体交联物
物理靶向制剂
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 位发挥作用
如磁性制剂,生物粘附制剂,纳米机器人
3、脂质体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
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
2、分类 2.1、物理阻滞型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微孔包衣片 亲水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等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小片 膜控小丸等
2.2、化学阻滞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化学的方法延缓为+控制药物释药。其中包括: 前体药物延缓药物释放制剂,主要有难溶性酯类和难水解
4
3
缓释制剂:骨架缓释, 包衣缓释,缓释乳剂、 微囊,膜剂等。 控释制剂:渗透泵片, 胃滞留片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缓控释制剂
靶向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智能型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制剂
1、定义 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
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