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意义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理论

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理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单位代码:87903专业代码:010103学号:******* 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理论专业: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比较攻读学位:硕士*名:***指导教师:***研究所:哲学所完成日期:二OO七年五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及送交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内容提要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意义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然而,由于人们在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方式以及解决途径方面进入了一个误区,因而其探索的结果也不尽如意,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这个问题,而未能深入人的生存状态去揭示意义之为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在追问“是”的意义过程中触及到了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本文正是试图通过海德格尔揭示“是”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揭示了其有关意义理论。

关键词:意义是 本是 是于世中 基础本体论 生存状态分析 现象学的方法 应手状态 显现状态AbstractIn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problem of meaning was aquit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problem. However, scholars used the improper ways of examining and the wrong mode of realizing this problem, so the results of tracing to it was not satisfied, mainly because most of scholars studied it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and failed to go deep into human beings’ existentiality to reveal the problem of meaning as meaning.In the course of 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of Being, Heidegger has touched the problem: why meaning is possible?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reveal the theory of meaning through the way of examining and the mode of realizing the meaning of Being.Key words: meaning Being dasein Being-in-the-world the analysis of one’s own existentiality 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readiness-at-hand present-at-hand目 录导 言 (1)第一章概述意义的问题及相关理论 (5)第一节“意义”问题的提出及其辞汇学解释 (5)第二节语言哲学家对“意义问题”的解释及其缺陷 (7)第三节海德格尔关于“是”的意义与意义之为意义的问题 (10)第二章海德格尔意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6)第一节从生存状态的“隐”到“显”看意义 (17)第二节“是”的意义结构性分析与意义的结构问题 (24)第三节意义的世界与人生 (26)第三章 海德格尔意义理论的意义 (30)第一节海德格尔意义理论使释义学发生了“本体论”转向 (30)第二节海德格尔意义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认识……32第三节海德格尔意义理论为人们对“哲学”进行再认识提供了可能 (34)参考文献 (39)后 记 (40)导 言在讨论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简单地厘清具有承上启下的三个关联性问题:第一,西方传统哲学中“是”的意义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是”的意义区别;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意义的提法,即我们究竟是在追问“意义之为意义”还是在追问“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存在着本是区别;第三,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理论与关于“是”的意义的关系。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存在的本质与存在的方式

存在的本质与存在的方式

存在的本质与存在的方式存在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最基本的属性,无论是生物体、事物还是概念,都有其存在的本质和方式。

存在的本质是指事物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状态,而存在的方式则是指事物展现自身的方式和形态。

下面将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探讨存在的本质与存在的方式。

一、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无法被否定或解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存在即被”(Sein und Zeit),意思是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所吟咏的存在被称为存在的‘格式’,所言的吟咏即所被。

” 这意味着存在是被理解和定义的,它是通过存在者自身来体验和认识的。

科学上的存在则更注重于存在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物理学认为存在是物质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具有形状、体积和质量等属性。

生物学认为存在是生命在生命现象中的体现,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存在是心智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产物。

总的来说,存在的本质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状态,是无法被彻底解释和定义的。

二、存在的方式存在的方式是指事物展现自身的方式和形态。

不同事物的存在方式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存在方式的例子:1. 生物体的存在方式:动植物存在的方式是通过生长、繁殖和进化,展现出各自的形态和功能。

生物体的存在方式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来不断演化和发展的。

2. 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存在的方式是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和相互作用来展现自身。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3. 概念的存在方式:概念存在的方式是通过人类思维和语言来表达和理解。

概念的存在方式是通过符号、符号系统和语言来传递和理解的。

存在的方式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和定义,比如艺术中的存在方式是通过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形式来展现和创造。

社会学中的存在方式是通过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制度来实现和表达。

总结起来,存在的方式是多样的,各个领域和学科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生平、哲学思想以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介。

一、生平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梅辛根(Mekirch)一个天主教家庭。

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克斯·韦伯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后来又到了马克斯·海廷的学校学习。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这本书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文本,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Dasein)这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世界”(world)和“关怀”(care)这两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关怀则是存在的本质。

二、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非常复杂,但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存在论。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存在形式,例如物体或者其他的生命体。

2.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世界是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则是世界的一部分。

他认为,世界是存在的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则是在这个背景和环境中前行的过程。

他强调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联系是存在的本质。

3.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迷途与超脱: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的实践意义

迷途与超脱: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的实践意义

2 0 1 3 . 1 第 s 卷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l l l
人性 ; 进而 , 把这 样 的哲学 理 论付 诸 实 践 之 时 , 也 要 以这 个被 规 定 的 人 性 作 为 最 高 标 准 来 判 断 人
从一定 意义上 而言 , 海 德 格 尔 对 此 在 的 生
家改变哲学相对 于神学 的婢女 地位 , 人 自身 也
存论 分析 , 正好 就是把 此在定 位在生存 性 ( E x — i s t e n z i a 1 ) 上 。或 者 换 句 话 来 说 , 此 在 的 本 性 正
是 生存 。在 海 德 格 尔 那 里 , 生存是 一个很 独特
想 的 一个 中 心 主题 。 自普 罗 泰 哥 拉 明 确 提 出 命
题“ 人 是 万 物 的尺 度 ” 后 , 人 类 开 始 对 自身 有 了
就是 说 , 是 从 一 种 已 经 固定 了的 对 存 在 者 整 体 的解 释 的角 度 被 规定 的 ” ¨ j 。 由此 , 海 德格 尔 指出, 这些 哲 学观 点都 要 求一 个 自明 的前 提作 为
在之前 , 西 方 的哲 学 提 出并 阐释 了 各 种 各 样对人性或人 之本质 的观点 , 海 德 格 尔 对 这 些
观点 逐 一 作 了解 析 。 比如 , 马 克 思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把 社 会 人 与 自然 人 等 同 看 待 , 把 人 在 社 会 中 满 足 自己的 自然本 性 即 衣 、 食 等 人 的 自然 需 求 ,
理论 的根 据 和 出发 点 , 它们 必须 预 先规 定 什 么 是
明 确 的 思 想 自觉 。在 此 后 的 希 腊 化 时 期 , 人 的
生 活 就 已成 为 哲 学思 考 的重 心 。随 着 近 代 思 想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
肖明华,陶水平
( 江西 师范大学 文学 院,江西 南 昌 302 ) 302
【 摘
要】 海德格 尔的存在论 美学在西方关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几乎达到 了可以与任何
时代的西方美学思想相对话的境地。它不仅回应并助澜了西方现代 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 继承并发展 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 美学思想,而且还赓续并创新 了古希腊、中世 纪的神性 美学传
【 作者简介J 肖明华 (99 ) .江西泰和人,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 师.文学硕 士,主要从 事文艺戋学研 究 17一 ,男
维普资讯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来了。其二 ,把语言看成非工具的欧陆哲学 。这其
并助澜 了美学史上的这样几种思潮 :唯美主义、象
的假设引起的。 【 -是现象学、阐释学的语言观。 ” - 1 这一派的语言观有一个特点 ,就是都强调语言与文
学艺术特别是诗歌的语言的关联 ,因此有走 向美学
的旨趣。如卡西尔 、胡塞尔 、梅洛一庞蒂 、杜夫海
主张语言的整一 、诗意和基础性等 ,只是海德格尔
可能会说克罗齐依旧把语言看成了一种表现,因此
了罪 ,它高尚地帮助了语言” ] 。最值得一提的是 克罗齐 的美学思想 ,他主张的艺术即直觉 即表现即 形式即语言 即创造的理论思路可谓与海德格尔的运
思有异 曲同工之妙 ,都主张语言的非工具性也就是
附属物 ,他说 : “ 我们表示语言事实的一切不正确 的方式,都是 由认为语言现象 中有实质这个不 自觉
海德格尔在众多学术 领域 中都具有重要 的地
答 。我们知道 ,无论是柏拉图时代 的本体 论 ,还 是 笛卡尔 以后 的认 识论 ,甚 至胡塞 尔的现 象学 , 都被海德格尔看成是形而上学 ,其 中一个 重要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摘要]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 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 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

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这样,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关键词] 存在;时间性海德格尔无疑是!"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运用现象学方法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并试图用这种语言取代通常的语言,以克服西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形而上学主客体二分的语言,从而在西方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的追问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的从存在者着手的,我们今天称之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方法;另一条则是在古希腊开端的时候,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以存在作为哲学的直接目的的追问方法。

在海德格尔看来,后者比前者更为本原,更应该成为哲学的追问方法,因为它要求我们回到开端,而开端处则是一切的基础。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试图以此在作为通向存在的窗口,但随着思想的发展,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他前期把“此在”看作通向存在意义的出发点,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以往哲学上那种主体性形而上学。

于是,他的思想之路随即来了一个转向,即从以往的“此在”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变成从语言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就是对存在的呈现,就是让存在本身说话。

在《语言的本质》中,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一个命题是:“语言的本质:本质的语言。

”这个看似某种颠倒的文字游戏,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见解,它使我们将作为语言现象的解释转入到将语言作为存在的本身的本质解释,这样,语言与存在就密切结合起来了。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通向存在的必经之路。

一、“存在”的历史演变在对“存在”的探索过程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得特、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存在”有过某种程度的“定性”。

如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存在,这其中已经触及到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道问题的则是亚里士多德力图在其《形而上学》一书解决的“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不同的理解,也就使得后世的哲学家们或是从经验的立场出发,强调感性直观是唯一真理,发展到后来也就是见克莱式的“存在即被感知”;或是从唯理论的立场出发,用理性之矛去对抗经验之盾,将一切多、变都包容进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中,并宣言,哲学到此亦已完成;或是如宗教神学家们所宣扬的,唯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唯一的存在,原罪的子民只有在来世的天国才能获得拯救和解脱,所以在这个世俗的国度,存在不如死去,然而,这种宗教的忍耐、顺众最终难逃尼采的“铁锤”的重击。

“存在”被遗忘了,海德格尔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角如是说。

对于他,最重要的就如现象学的座右铭所言:“到事情本身中去。

”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

而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在一开始就跳过了世界性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缘现象。

在存在的境域中,天、地、人的互冲、交揉并不是以存在者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存在自身“在”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朝向”、“在..着”,所以存在之道就不再是一种主体或客体的二分概念。

存在自身原发就敞开着、延展着,它作为“在者”的永恒在场,就构成了其缘在结构,这种缘在结构展现的是一个多元的境域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海德格尔从存在的自为“在”出发,打通了存在与时间的通道, 存在之道在“时间性的境域中通过“先行决断”的方式“朝向”“在”着。

表面上看,海德格尔这种表达似乎是一种同义语反复。

但海德格尔在这儿是在“实际性———形式显示———时机化”的思想存在论意义上来阐释这一点的。

用现象学的观点来说,也就是“回到事情本身中去”,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回到事情本身中去呢? 如果沿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那么必然重踏二元分立的复辙,“我”就必然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刽子手,割裂世界,同时分裂自我,这是传统形而上学必然面对的现象。

直到休谟的因果联想律的提出,用一种怀疑的方法终结了这场无休止的争论,才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境域,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一“哥白尼革命式”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完全揭示了传统形面上的狭隘、固执、偏激、毫无生气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是从世界这原发场所出发,用康德的话说,也就是我们所直观的现象界,通过一种“进入”、“想象”、“综合”的方式,来达到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关系的“综合经验的先验判断领域”。

在此,康德在物自体和理性理念的世界之外建立了一个“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着亦照面着,照面着亦思着(综合着) ,思着亦“在”着,当然,这里的“在”着不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层面上的意义,因为在这里“在”着是取道于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之道的时间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从认识论的角度不经意地开启了为后来胡塞尔、海德格尔所奠基的存在之道。

所以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纯粹理性批判》所处理者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种关于自然和演绎科学如何可能的知识理论或认识论,而是关于存在论或本体论的问题。

”[1] (P87 - 88) 然康德并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回到事情本身中去”,因为在康德那里,物自体不可知。

所以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结论部分开头第一句就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性。

”[4 ] (P177) 这是两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所以在康德那里,存在之道还处在“看”“展望”和“应当”的阶段,当然在海德格尔那儿,看或者是不经意的环视就已是对世界的解释,是对抛物领会的可能性占有,通过存在自身的永恒在场和“时间性”中的“先行决定”,以一种被抛的方式回到生活本身,这种存在自身沉论式的被抛状态就是在世的存在之道。

大到地球行星、国家、民族,小到团体、个人;从原始氏族部落到现代资本主义帝国;从结绳表意到数字网络,存在的就是那么多,大地承载一切,又掩埋一切,作为生存式的存在的人(缘在) ,其本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存在”[3 ] (P251) ,这种死亡并非人类学家、历史不家、医学家们关心的对象,因为他们提供不了解决哲学的终极问题所需要的那样的一个解释学的形势,这种“活着经历死亡的可能性”可被视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的进一步深化和存在论化,在这种“牵挂”着的“向死存在中”,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天国与人世的关系都得以打通,但不是处在这些关系的两极的开始和终端,而是永远在途中。

所以人总是在夹缝中生存着,在这种生存境域中,“此缘在在良知中呼唤它自己本身”。

[ 3 ] (P275) 如果说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上的“认识你自己”的题辞在苏格拉底那里还只是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宗教虔诚和向善的道德目的话,那么在海德格尔,这一天主教的“叛逆”那里“, 认识你自己”则成了存在自我言说的“神谕(语言)”。

二、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之首。

“任何存在论, 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那么, 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 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 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 4 ] (P15) 问题明确提出来了, 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海德格尔企图通过对作为人的此在进行生成论剖析和阐释, 达到对一般存在的意义的追问。

1.此在是“存在”的澄明之所。

首先, 海氏认为,“存在”不在存在者一个层次, 它是对任何类或种的绝对超越, 不能用概念、逻辑去把握, 不能问它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应当表述为追问“存在”的意义。

“存在”的基本意义是“显现”, 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存在”本身显现的方式中去探寻“存在”, 依“存在”本身“存在”的过程作出描述, 把通达存在者的天然方式解说出来。

其次,“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 这就是说“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某个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来追问。

根据现象学原则“让显现自身去依其在自身中显现自身的方式得以见出”, 海氏认为, 首须被问及的对象不是高山、树木、也不是上帝、天使, 而是这个会发问的特殊存在者——此在(人)。

因为, 发问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而且此在是以领会自身的“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的。

此在与“存在”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关联, 这就是说, 此在先天地具有把自身的“存在”方式清理, 表达出来的能力, 从发生中追求发生, 在“存在”中见出“存在”。

海氏认为, 此在不同于一般存在者的现成存在, 它是生成, 是向着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是“去存在”的未存在,“这种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是通过生成得到规定的。

”[ 4 ] (P17) 此在的特性表明此在在存在论和存在状态上优先于其它存在者。

不仅如此, 此在在世, 与世界之内前来照面的各种存在者打交道, 每一种打交道方式无不都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此在通过对自身“存在”的领会, 原始地包含有对一切非此在的“存在”的理解。

可见, 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当且仅当对此在的“存在”的意义的追问。

这是“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暨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 3 ] (P17- 18)2.此在的日常生成方式。

此在的“存在”的意义何以求得呢? 换句话说, 怎样确保通达此在的合适通道呢?海氏认为,此在的日常生成先天地具有全部存在论结构, 它构成此在最切近的生成方式, 我们不可跳过它,错过它, 我们应该把对这种日常生成方式的体验, 领会通过正面描述,“见出”它, 正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的那样:“在我自身内探索: 我自身成为我辛勤耕耘的田地。

”[3 ] (P55)海氏指出,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特殊的现象领域, 我们所要分析的此在具有两种基本性质, 一是它的存在优先于本质, 一是此在向来属于我自己。

此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和个别性决定了此在的“存在”方式千变万化, 难以穷尽。

但我们看到一个整体现象, 此在只要生存着, 它就存在于一个世界之中。

海氏提出“在世界之中”为此在的失天基本建构。

他认为, 此在与世界的关系不是水在杯子“之中”, 衣服在柜子“之中”这种空间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 而是此在“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

”[ 3 ] (P67) , 此在融身于世界之中, 此在即世界, 世界即此在, 二者交融一体, 构成共同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意义结构, 它随同此在的“存在”一起得以揭示展开, 并为此在的展开方式所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