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33页PPT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护理PPT课件

• 4.外伤性动脉瘤 又称假性动脉瘤,占0.5%左右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CT、MRI、 • 血管造影(金标准)
.
6
危险因素及评估
健康史:年龄、性别、吸烟史、
居住工作环境、病史
精神状况
1.评估病人活动范围及活
动量;
1.病人活动(激烈);2.评估头痛、恶心、呕吐
2.高血压;
次,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患侧足背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 情况; 4、观察腹部情况,因导管拉伤或刺破可引起腹腔出血; 5、嘱病人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8小时; 6、导管造影后嘱病人平卧6小时。
.
24
Thank you
.
25
No Image
.
26
No Image
谢谢您的观看!
.
27
的程度;
3.情绪波动;
3.评估病人情绪状态;
4.排便用力;
4.评估有无便秘;
5.癫痫发作;
5.评估癫痫发作频率程度;
6.咳嗽激烈
6.评估咳嗽程度。
.
7
治疗
• 手术治疗 • 血管内栓塞术 • 非手术治疗
.
8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术前做好常规检 查,造影剂及局麻药物的过敏试验、手术区域备皮,术前 禁食和禁水。
.
15
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液情况,加压袋加压情况,记录 患者所用的材料。
.
16
.
17
加压袋压力在300mmHg以上, 压力大于患者动脉压。
.
18
.
19
所用材料 图为:微导管塑形• 微导管 • 可解脱弹簧圈 • 血管重建装置和传送系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CT、MRI、 • 血管造影(金标准)
.
6
危险因素及评估
健康史:年龄、性别、吸烟史、
居住工作环境、病史
精神状况
1.评估病人活动范围及活
动量;
1.病人活动(激烈);2.评估头痛、恶心、呕吐
2.高血压;
次,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患侧足背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 情况; 4、观察腹部情况,因导管拉伤或刺破可引起腹腔出血; 5、嘱病人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8小时; 6、导管造影后嘱病人平卧6小时。
.
24
Thank you
.
25
No Image
.
26
No Image
谢谢您的观看!
.
27
的程度;
3.情绪波动;
3.评估病人情绪状态;
4.排便用力;
4.评估有无便秘;
5.癫痫发作;
5.评估癫痫发作频率程度;
6.咳嗽激烈
6.评估咳嗽程度。
.
7
治疗
• 手术治疗 • 血管内栓塞术 • 非手术治疗
.
8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术前做好常规检 查,造影剂及局麻药物的过敏试验、手术区域备皮,术前 禁食和禁水。
.
15
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液情况,加压袋加压情况,记录 患者所用的材料。
.
16
.
17
加压袋压力在300mmHg以上, 压力大于患者动脉压。
.
18
.
19
所用材料 图为:微导管塑形• 微导管 • 可解脱弹簧圈 • 血管重建装置和传送系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根据形态、部位和病因,颅内动 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囊状动 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课件

• • • • 自然愈合:没有遇见 保持不变:有 持续生长:多数如此 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脑动脉瘤人群)1% ~ 1.9%每年 脑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 发生率(全部人群)为6/10万 ~ 10.5/10万 • 。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1. 发育不良学说:血管分叉处,前、后交 通动脉管壁肌层存在发育上的缺陷, (肌层缺陷,代之以胶原纤维)。局部 管壁薄弱、弹力下降
动态观察: 间隔4~6月---无变化,再议 观察期间,动脉瘤生长---处理动脉瘤 病情变化,随时检查 患者心理难以承受---处理动脉瘤 充分讲明:观察期间发生破裂,低概率事 件、动脉瘤破裂的不可预知性、不可预防 性。(医生免责)
开颅 手术夹闭
微创 介入治疗
单纯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覆膜支架 密网支架 载瘤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 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 CT平扫 • MRI • CFS
DSA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 1. 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 2. 瘤颈宽窄 3. 瘤体伸展方向 4. 瘤腔内血栓 5. 载瘤动脉情况 6. 动脉痉挛情况 7. 3D-DSA显示更佳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 1. 造影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非常罕 见(1/5484) 2. 造影剂注射速率控制在6ml/sec以下可避 免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正常
SAH
治疗
1 未破裂动脉瘤治疗 动态观察 或 介入栓塞 或 手术夹闭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 生命支持 • 抗血管痉挛 • 尽早处理动脉瘤,防止在破裂(夹闭 or 栓 塞) • 积血的处置
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 • 动态观察:没有手术 风险,破裂风险、生 长增大 • 积极治疗:手术并发 症2%以下(年破裂发 生率2%) 破裂动脉瘤—SAH • 支持营养 • 抗血管痉挛 • 尽早处理动脉瘤。防 止再破裂,再破裂死 亡率40%~70%(介 入栓塞or开颅夹闭 ) • 积血的处置 • 脑积水 • 等等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1. 发育不良学说:血管分叉处,前、后交 通动脉管壁肌层存在发育上的缺陷, (肌层缺陷,代之以胶原纤维)。局部 管壁薄弱、弹力下降
动态观察: 间隔4~6月---无变化,再议 观察期间,动脉瘤生长---处理动脉瘤 病情变化,随时检查 患者心理难以承受---处理动脉瘤 充分讲明:观察期间发生破裂,低概率事 件、动脉瘤破裂的不可预知性、不可预防 性。(医生免责)
开颅 手术夹闭
微创 介入治疗
单纯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覆膜支架 密网支架 载瘤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 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 CT平扫 • MRI • CFS
DSA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 1. 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 2. 瘤颈宽窄 3. 瘤体伸展方向 4. 瘤腔内血栓 5. 载瘤动脉情况 6. 动脉痉挛情况 7. 3D-DSA显示更佳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 1. 造影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非常罕 见(1/5484) 2. 造影剂注射速率控制在6ml/sec以下可避 免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正常
SAH
治疗
1 未破裂动脉瘤治疗 动态观察 或 介入栓塞 或 手术夹闭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 生命支持 • 抗血管痉挛 • 尽早处理动脉瘤,防止在破裂(夹闭 or 栓 塞) • 积血的处置
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 • 动态观察:没有手术 风险,破裂风险、生 长增大 • 积极治疗:手术并发 症2%以下(年破裂发 生率2%) 破裂动脉瘤—SAH • 支持营养 • 抗血管痉挛 • 尽早处理动脉瘤。防 止再破裂,再破裂死 亡率40%~70%(介 入栓塞or开颅夹闭 ) • 积血的处置 • 脑积水 • 等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ppt课件

脑缺血
资料显示脑缺血发生率在2.5-11.0%,而且无 症状脑缺血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脑缺血一般都在操作后立即发生,延迟性缺 血是很少的。 处理方法:术中及术后的抗凝及抗聚治疗、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的应用和溶栓治疗。
弹簧圈断裂、移位
尽可能将弹簧圈从血管内取出,无法取出者, 尽可能将弹簧圈解旋,拉至降主动脉内 取出失败后可给予升压、抗凝、扩容治疗 用支架将弹簧圈游离部分贴附至动脉避上
过度栓塞
过度栓塞是指栓塞动脉瘤的弹簧圈团的部分 凸入载瘤动脉,造成后者的狭窄或闭塞,不是指 个别弹簧圈的部分或头尾端脱入载瘤动脉 有症状的过度栓塞常见于宽颈或相对宽颈动 脉瘤(指瘤颈> 4 mm 或瘤颈∶瘤体横径> 2∶3) 和载瘤动脉较细小且侧支代偿差的情况。
处理
栓塞前要注意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前后交通动 脉的代偿情况 栓塞中适时造影,观察动脉瘤的栓塞和载瘤动脉的循 环情况 选择好最后1 个弹簧圈,解脱前一定要造影,必要时应 观察一定的时间再造影,决定是否解脱 对于宽颈或相对宽颈动脉瘤,只要路径血管允许,使 用瘤颈重塑技术 发生过度栓塞时,可考虑试用球囊等小心地将弹簧圈 顶回动脉瘤内,以及抗凝、扩容和扩张血管等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与技巧
单导管技术 双导管技术 再塑形技术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 TriSpan技术 支架置入术 Onyx栓塞技术
并发症及其处理
动脉瘤破裂出血
发生率:2-3% 原因: ⒈弹簧圈放置过程中对动脉瘤壁的顶刺或撑胀 的骚扰; ⒉动脉瘤因某种原因(如血压波动,动脉内造影) 而“自行”破裂。
处理
除动脉瘤破裂超急性期都应常规术中抗凝,处于超 急性期的,在成功填入第一个弹簧圈后立即抗凝, 然后继续栓塞; 术中保持导管内滴注通畅 选择弹簧圈合适,减少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滚动,并 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避免过度栓塞,若出现该情况,可考虑术后抗凝 术中发现有血栓形成,可考虑在栓塞动脉瘤后超选 溶栓(需慎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课件

脉瘤栓塞后理件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 术后常规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出院指导
01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手术过程
01
术前准备
02 手术过程
03 术后处理
手术效果
成功几率 并发症
术后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
注意事 项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 息,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 行复查。
04
出院指导
定期复 查
术后1个月复查
术后6个月复查
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效果 及恢复情况。
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3个月复查
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瘤 栓塞情况及血管通畅性。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良好作息
02
合理饮食
03
适量运动
04
控制情绪
心理支持
术后心理调适
02
术后常规护理
伤口护理
伤口清洁 疼痛管理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降压药和降糖药
饮食指导
清淡易消化
高蛋白、低脂肪
多喝水
0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脑血管痉挛
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词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水肿 和神经功能损害。
详细描述
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血管 痉挛。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采取药物治疗、血管扩张等措施,以缓解痉挛,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
紧急情况处理
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应保持冷静,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 术后常规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出院指导
01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手术过程
01
术前准备
02 手术过程
03 术后处理
手术效果
成功几率 并发症
术后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
注意事 项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 息,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 行复查。
04
出院指导
定期复 查
术后1个月复查
术后6个月复查
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效果 及恢复情况。
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3个月复查
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瘤 栓塞情况及血管通畅性。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良好作息
02
合理饮食
03
适量运动
04
控制情绪
心理支持
术后心理调适
02
术后常规护理
伤口护理
伤口清洁 疼痛管理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降压药和降糖药
饮食指导
清淡易消化
高蛋白、低脂肪
多喝水
0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脑血管痉挛
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词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水肿 和神经功能损害。
详细描述
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血管 痉挛。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采取药物治疗、血管扩张等措施,以缓解痉挛,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
紧急情况处理
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应保持冷静,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ppt课件

排出; 术后6h
并随时观察尿量,尿液颜色,性质等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如韭菜、波菜等)、易消化饮食,保
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增加颅内压,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留置导尿管者应保持其通畅,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并
复快,痛苦小等特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经皮股动脉穿刺, 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予以脑血管 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进行 栓塞治疗。
对所有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均在插管前 进行全身肝素化,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 瘤的一种新方法,达到了既控制出血又闭 塞肿瘤的双重目的,较动脉瘤夹闭术具有 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
持大便通畅。 4. 要定期复查,以了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 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11
谢 谢
12
3
术前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及四肢活动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2 便畅通、避免剧烈咳嗽引起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3)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术 后组织的修复能力。
(4)禁食12h
8h ,以免麻醉后呕吐造成误吸。
(5)术日晨行保留导尿。常规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4
术后的护理
病情观察
24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并做
好记录。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
少因脑血管痉挛而致脑血流量不足,常规术后仍用尼莫地平持续微量 泵泵入,据血压调节滴速 ②穿刺点的护理:本组穿刺点均为股动脉,穿刺侧肢体严格制动12h 去枕平卧6h后可抬高床头15 ~30°。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予以 沙袋压迫8h,严密观察穿刺肢足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 梢血运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瘀斑形成
并随时观察尿量,尿液颜色,性质等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如韭菜、波菜等)、易消化饮食,保
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增加颅内压,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留置导尿管者应保持其通畅,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并
复快,痛苦小等特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经皮股动脉穿刺, 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予以脑血管 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进行 栓塞治疗。
对所有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均在插管前 进行全身肝素化,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 瘤的一种新方法,达到了既控制出血又闭 塞肿瘤的双重目的,较动脉瘤夹闭术具有 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
持大便通畅。 4. 要定期复查,以了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 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11
谢 谢
12
3
术前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及四肢活动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2 便畅通、避免剧烈咳嗽引起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3)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术 后组织的修复能力。
(4)禁食12h
8h ,以免麻醉后呕吐造成误吸。
(5)术日晨行保留导尿。常规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4
术后的护理
病情观察
24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并做
好记录。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
少因脑血管痉挛而致脑血流量不足,常规术后仍用尼莫地平持续微量 泵泵入,据血压调节滴速 ②穿刺点的护理:本组穿刺点均为股动脉,穿刺侧肢体严格制动12h 去枕平卧6h后可抬高床头15 ~30°。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予以 沙袋压迫8h,严密观察穿刺肢足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 梢血运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瘀斑形成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课件

(蛇形动脉瘤属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特殊表现)
按性质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细菌性颅内动脉瘤
2021/5/18
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分类
囊状
梭形 夹层
假性
.
临床表现
•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查体可见 颈强直,Kernig征(+);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二次出 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引起视 力障碍。广泛脑血管将乱,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 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人脑子里有动脉瘤。
流行病学特点
•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是1%。
•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50-69岁年龄组,约占总发生率的2/3。
• 动脉瘤一旦破裂了,它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有1/3的人当 时就死亡,来不了医院。还有1/3的人在医院里头度过了很 艰难的一段时间,还是不能活着走出医院,或者留下重度残 疾。只有1/3经过医生的努力,有可能使他能回到正常的生 活和工作中。
• 4/5位于Willis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 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 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多发部位
国外3898例统计,依次分别为颈内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等。
颅内动脉瘤的分类
按病史分类
✓血管内(介入)治疗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AA
微 微导 导管 管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BB
填 填塞 塞的 的弹 弹簧 簧圈 圈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CC
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机理 机械性填塞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继发血栓形成
按性质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细菌性颅内动脉瘤
2021/5/18
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分类
囊状
梭形 夹层
假性
.
临床表现
•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查体可见 颈强直,Kernig征(+);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二次出 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引起视 力障碍。广泛脑血管将乱,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 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人脑子里有动脉瘤。
流行病学特点
•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是1%。
•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50-69岁年龄组,约占总发生率的2/3。
• 动脉瘤一旦破裂了,它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有1/3的人当 时就死亡,来不了医院。还有1/3的人在医院里头度过了很 艰难的一段时间,还是不能活着走出医院,或者留下重度残 疾。只有1/3经过医生的努力,有可能使他能回到正常的生 活和工作中。
• 4/5位于Willis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 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 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多发部位
国外3898例统计,依次分别为颈内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等。
颅内动脉瘤的分类
按病史分类
✓血管内(介入)治疗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AA
微 微导 导管 管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BB
填 填塞 塞的 的弹 弹簧 簧圈 圈
模 模拟 拟栓 栓塞 塞过 过程 程CC
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机理 机械性填塞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继发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Page 8
诊断
1 左侧颈内动脉床上段血管瘤 2 脑梗死后遗症 3 高血压
Page 9
治疗
开颅夹闭动脉瘤 开颅后,在显微镜下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部,并
保护动脉的通畅。有些在夹毕困难的情况下,需要肌片和 生物胶固定动脉瘤防止再出血。
Page 10
术前护理
1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 瞳孔 语言等,做好基础护理。 2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如情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用力排便咳嗽 等。 3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 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
颅内动脉瘤
概念
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
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 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de前部及其临近的动脉主干上 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们把脑动脉瘤形容为 随时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Page 2
危险性
死亡率极高,首次出血死亡率达30%,1/3可 发生再次出血,再次出血的死亡率达60-70%, 14天之内再出血概率为20%。 动脉瘤破裂后最主要的风险为再破裂出血
9 关于尿管 a 妥善固定,尿袋不能高于床缘b间歇性夹闭 尿管,每两小时夹毕一次c每日两次会阴护理d密切观察 尿液的颜色 性状 量e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感 染。
Page 14
术后护理
10 a 接触病人时应带帽子口罩手套 穿隔离衣,医护人员 手或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
b 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挂隔离标识。 c 用84擦拭床头柜,病床等病人接触的物品。 d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 换药器等应先灭菌在清洁消毒。 e 接触病人前后应手消毒,告知病人家属也要进行手消毒。
多重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诊断
1 左侧颈内动脉床上段血管瘤 2 脑梗死后遗症 3 高血压
Page 9
治疗
开颅夹闭动脉瘤 开颅后,在显微镜下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部,并
保护动脉的通畅。有些在夹毕困难的情况下,需要肌片和 生物胶固定动脉瘤防止再出血。
Page 10
术前护理
1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 瞳孔 语言等,做好基础护理。 2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如情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用力排便咳嗽 等。 3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 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
颅内动脉瘤
概念
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
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 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de前部及其临近的动脉主干上 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们把脑动脉瘤形容为 随时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Page 2
危险性
死亡率极高,首次出血死亡率达30%,1/3可 发生再次出血,再次出血的死亡率达60-70%, 14天之内再出血概率为20%。 动脉瘤破裂后最主要的风险为再破裂出血
9 关于尿管 a 妥善固定,尿袋不能高于床缘b间歇性夹闭 尿管,每两小时夹毕一次c每日两次会阴护理d密切观察 尿液的颜色 性状 量e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感 染。
Page 14
术后护理
10 a 接触病人时应带帽子口罩手套 穿隔离衣,医护人员 手或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
b 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挂隔离标识。 c 用84擦拭床头柜,病床等病人接触的物品。 d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 换药器等应先灭菌在清洁消毒。 e 接触病人前后应手消毒,告知病人家属也要进行手消毒。
多重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