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①土地与生态问题已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注

意;

②公众有关心生活质量的意识(环境意识);

③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实力)。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陷于深刻危机的峻时期兴起的。它的兴起,意味着人类与土地以及环境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2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作用

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缓解工农矛盾、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效途径

区域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需求量不断增大,资源量日益短缺: 2010年我国矿产需进口量将达到2亿t,到2020年,进口量将达到2.5亿~3亿t,那时全世界将面临矿产资源贫乏的困境。

2.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矿产的利用不再是单一矿种的选治,而将转向多矿种、伴生矿的综合利用。这是对传统理论与法的挑战

3.矿产资源浪费重,环境成本高:首先,是矿产储量的最终开采利用率很低;其次,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协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

4土地破坏的分类: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认为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有两种类型:一是占用土地,包括排矸场、露天开采剥离物压占的土地及由其引起的土地污染;二是采空区造成的地表变形、塌陷、裂缝,以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

5土壤隙的分类:

无效隙:在无结构的黏土中较多,在砂质土及结构良好的土壤中少毛管隙:能保持对植物有效的毛细管水,对土壤供水供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其数量是土壤通气、透水性的重要指标

6土壤质地的分类:

黏质土类: 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大隙小,通气透水性差,能

阻留悬浮物于土壤表层。具有较强保肥、保水性能,但也增加了污染物的转移难度

砂质土类:砂粒含量占优势,通气性、透水性强,分子吸附、化学

吸附及交换作用弱。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弱,由于通气隙大,污染物容易随水淋溶、迁移

壤土: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其形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黏粒含量比例

7土壤污染过程的特点:

a)从土壤本身的特点来看:(1)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2)具有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具有后果重性

b)从土壤污染的原因看,土壤污染具有人为性,是人类谋求自身

发展的副产品。

c)从土壤污染与其他环境要素污染的关系来看,土壤污染具有聚

集性和制约性。

8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水质污染型:其土壤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

大气污染型: 污染物质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其污染特征属点源性质,主要造成土壤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以及油类、病原菌和某些有害有机物的污染。

农业污染型: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不断的施用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厩肥、污泥等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

综合污染性: 同时受到以上四种污染源的影响,但以某一或某两污染类型为主

9土壤自净作用类型

?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其作用类型可分为以下四个面:

物理净化作用

?物理化学作用:土壤胶体上原来吸附的阴阳离子与污染物的阴阳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化学净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土壤之后,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难溶性、难解离性物质,是危害程度和毒性减少,或者分解为无毒物质或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物净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称为土壤的生物净化。

10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根系对土壤环境的改良作用;

?根系对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

?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用;

?根系对固土护坡的作用;

?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的作用。

11、生态平衡的标志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的相对平衡;

?在生态系统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

12景观结构:指景观的组成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结构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景观结构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

合等)和非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容。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这两个概念均为尺度相关概念。

13廊道功能

栖息地:廊道是边缘种和一般种的栖息地。

通道:火灾等干扰可能沿通道蔓延;另一面,通道也起到屏障作用。过滤器:动植物穿越通道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廊道是半渗透性的过滤器。

源:廊道具有源的功能,对基质产生多种影响

汇:飞雪、土壤以及种子在林地廊道边缘汇集。

14景观格局类型

①均匀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

②聚集性分布格局

③线状格局: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

④平行格局:如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

⑤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大多分布在不同类型要素间

15复垦土壤重构类型

?工程重构主要是采用工程措施,根据当地重构条件,按照重构土地的利用向,对沉陷破坏土地进行的剥离、回填、哇垫、覆土与平整等处理。

?生物重构是工程重构结束后或同时进行的重构土壤培肥改良与种植措施,目的是加速重构土壤剖面发育,逐步恢复重构土壤

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16土地复垦的项目类型和立项条件

1.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指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耕地开发的土地复垦项目。

立项条件:

(1)基础条件:项目区具备土地复垦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

(2)净增耕地比例: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40%;

(3)建设规模

17土地复垦项目的检查验收

(一)目的和类型

目的:是项目由建设转入使用和运行阶段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和检验项目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的重要容;是项目业主、项目工程建设承包人向投资者汇报建设成果和缴付固定资产的过程。

类型:年度验收是对一年以上建设期项目的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阶段性或中期检查验收,是决定该项目下一年度是否续建的依据。

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实施案全面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后,对竣工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全面验收,是项目验收的最终阶段,在容和围上都要广于年度

验收。

18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意义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对复垦工程量、平面布置、复垦工程的技术参数等作具体安排和计算。

意义:

(1)避免土地复垦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对土地复垦工程合理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正确选择土地复垦投资向,不致造成土地复垦有投入无产出或产出甚微的情况

(2)保证土地利用结构和矿区生态系统结构更合理

(3)保证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复垦工作的宏观调控

(4)保证土地复垦项目时空分布的合理性

19生态工程与生态复垦工程依据的生态原理:

1、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指一种生物群落所要求的全部生活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2、食物链原理

3、养分循环原理

4、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20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容

1、矿山土地破坏预测

2、覆土来源与土壤改良设计计划

覆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采掘常剥离表土,二是排土厂址围的地表土,三是在有关的矿区,利用塘河湖泥进行覆盖。

土壤改良设计法综合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改良措施。

3、复垦设备类型及数量计算

4、复垦后土地利用类型与作物品种的选择

21、水平梯田土量计算

计算步骤:

(1)单位面积土量的计算

式中V 为单位面积梯田土量,L 为单位面积梯田长度,H 为田坎高度,B 为田面宽度

(2)总土量计算

当梯田按公顷计算时,总土量:

当梯田按亩计算时,总土量:

其中S 为总面积。

22挖深垫浅技术分类 依据复垦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浆泵复垦技术、托式铲运机复垦技术、挖掘机复垦技术、推土机复垦技术。

23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序列:

Hg>Cu>Ni>Pb>Co=Zn>Cb>Fe>Mn>Mg>Ca

这一序列因土壤类型及其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4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验收意义

BHL L H B V 8

1)22(21=??=S H V ?=1250总S

H V ?=3.82总

①通过验收,可以检查工程是否按照设计案进行检查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等;

②检查工程是否具备运行或进行下一阶段建设的条件;

③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为管理和今后的工程建设服务,是工程及时移交,尽早发挥投资效益。

25微生物对增强植物对重金属抗性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固持有关键性的作用。土壤微生物中的菌根菌丝具有能为土体和植物体提供直接联系的特殊作用。

1、直接作用

(1)真菌结构的固持和屏障作用

菌根外生菌丝对过量重金属进入菌根有机械屏障作用。

(2)过滤机制

聚磷酸盐颗粒对潜在毒害重金属的结合作用成为过滤机制。

2、间接作用

菌根真菌通过改变宿主植物根系生理学、形态学及根际环境等间接作用缓解或免除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1)改变根基微域环境理化性状

(2)改变根系形态

(3)改变宿主植物养分状况

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 ?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 ?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 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 生态恢复理论研究 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a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一般特征?a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a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 ?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a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a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 ?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a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态适宜性原理?a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工程?a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什么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修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概念,涉及到的有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方法。其实简单的来说它就是对以往遭受环境破坏的土地系统进行修复,重建。本文从广义上界定“生态修复”,即包括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双重含义。 一、生态修复和重建 生态修复主要包含修复和重建两个方面,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截然不同。生态修复的原意可以被翻译为“自然回复到原来的事物,即生态系统被干扰前的生态结构的过程”,并且这里的修复是不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而生态修复要强调自然环境需要回复到被干扰被污染之前的情况。而生态重建是人为干预的事件,可能需要生物、化学、工程的方法来帮助重建生态系统环境,生态修复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打个比方,在边坡还绿过程中 生态修复比生态保护更具积极含义,又比生态重建更具广泛的适用性,也可用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既具有恢复的目的性,又具有修复的行动意愿。 二、生态修复的方法 生态修复中土壤改良是基础,土壤改良的修复和重建主要是工程措施辅以生物措施和农耕措

施,减少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养分。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土壤改良方法就是土地盐碱化治理。中国有大量盐碱地,其中18亿的可耕地中的三分之一都在受到盐碱化的危害。而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可以直接增加国家土地供给,粮食供给,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案对国计民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木纤维利用无土喷播技术,通过土壤改良剂与木纤维的混合使用,降低土壤的含盐量、酸碱度、改善了土壤结构,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理想环境,再施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调解土壤的PH值以及理化特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品质和肥料利用率,让光秃秃的土壤再次还绿。 最后,无论生态修复抑或生态重建,其最终目的都是使退化或受损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东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属东南集团旗下生态板块,专业从事矿山修复、边坡绿化、土壤改良、固废覆绿等生态修复领域材料及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薄层、厚层无土喷播木纤维基质材料,荣获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热处理植物纤维喷播基质的空白;自主研发的SPF复绿工艺,以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功解决生态环境修复领域“快速复绿”“永久持绿”两大难题。公司目前拥有专家、工程师23名,配套有126个专业的生态修复工程队及各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园林绿化资质,专业提供从勘察、设计、施工及养护的整体生态修复方案。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摘要: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国内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以及修复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受损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岩石流、雷击、火烧、人类建造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本身无法缓解胁迫,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系统难以回到原初的生态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此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1、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主要包括: (1)、突发性受损;特点为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例:泥石流、火山爆发。 (2)、跃变式受损;特点为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3)、渐变式受损;特点为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例如: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生态系统;其为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5)、复合式受损: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2、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受损生态系统首先是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退化,导致其功能受损和生态学过程

的弱化,引起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减弱且不稳定。但系统成分与其结构的改变,是系统受损的外在表现,功能衰退才是受损的本质。基本特征,如下:(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8)、系统稳定性降低。 3、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对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首先要考虑对生态系统最基本功能的修复,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因此,“优先性”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摹写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系统受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目前,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封山育林、林分改造、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林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等。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世界草地资源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8%。我国有392万km2 的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主要归结为人类干扰。人类干扰的原因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另一方面,我国草原区所处的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所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受 植被的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种结构的改变还导致了群落的矮化。土壤退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6884957.html,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千 户 祥 砂 石 厂 生 态 修 复 方 案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 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 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 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 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 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 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 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 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 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 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 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 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 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 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 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

. 目录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1) 二、项目分析 (1) 三、水土保持方案 (15)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7) 五、公园修复措施 (18) 六、乔木保护方案 (19) 七、场地绿化分析 (20) 7.1 施工期 (20) 7.2 运营期 (21) . .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 中“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石方平衡。”的规定。 本项目对场地内原有树木、水系和表土进行有效的保留、利用,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项目分析 项目用地原位于悦来新城会展城国际博览中心片区,土地开发使

用权是通过政府“土地招拍挂程序”而取得的,无生产性企业在此分布,因此不存在工业“三废场”导致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的可能性。拟建地块呈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于受国博中心及国博大道、国博城等的建设影响,人工改造强烈,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成草坪绿化带,地形平缓,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形坡角5~10°,地面高程307.00~339.60m,相对高差约32.6m。场地位于城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现已被整平,地表覆盖条件较好,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 .

. .

. .

. .

. .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 —1—

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生态要素同化和空间尺度转换、长时间序列及精细和标准化生态参数数据集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参数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质量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实—2—

河流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性原则和措施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指导性文件 现在一直在说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手段摆脱不了植物、动物、微生物,所谓水生态修复,实际上不单单是指工程恢复,种植物、投鱼虾、培养微生物等。 一、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 2014年生态环境部出台了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其中有一个就是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该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是指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角度,将河道结构划分为河道基地、河道岸坡和河道缓冲带三部分。

(1)河流生态调查。包括河流水文、水质、河流基底情况,河流生态调查对象包括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列举了不同的调查方法。 (2)问题诊断。包括水质、河道形态、基底和岸坡问题,特别是岸坡,它是河流水陆交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岸坡是否发挥了以下功能:1.生物生息环境的功能包括移动路径、生息生育及繁殖空间、避难场所;2.良好的河流景观等。 (3)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要求。要将河流上下游,左右岸整体纳入生态修复范围,整体规划设计。要遵从河流自身的功能和生态定位,保持自然河道现有良好的河岸及河床走向,确保河床的安定性与连续性,不宜恶化现有河流的流势、流态等水流特征。河道水质净化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应在流域实施污染源控制措施与对策的基础上,实施河道的水质净化工程。要避免出现河流横纵断面几何形态规则化,自然河流呈现出的蜿蜒形态,急流、缓流、浅滩相间的格局,规则化会导致河道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生态系统走向退化。 (4)岸坡带植被修复总体设计。要考虑种类选择、布置、种植及景观等,应充分考虑工程河段的场所特性,进行因地制宜的布置,植被配置应符合原有的生态结构,充分利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在推进有关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治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 全国乔木纯林面积达10447万公顷,占乔木林比例58.1%,较高的占比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全国乔木林质量指数0.62,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河道、湿地、湖泊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2亿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74亿公顷,问题依然严峻。红树林面积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减少了40%,珊瑚礁覆盖率下降、海草床盖度降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自然岸线缩减的现象依然普遍,防灾减灾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二、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在生态方面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

巨,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存在差距,个别地方还有“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大量挤占和破坏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 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一些建设项目还存在拼盘、拼凑问题,以及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四、水资源保障面临挑战 水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河湖生态水量,水生态空间被侵占,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水保障、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地区长期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城市过度挖湖引水造景,加剧水资源紧缺,破坏水系循环。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不少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恢复类型恢复对象技术体系技术类型 非生物环境因素土壤 土壤肥力恢复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绿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培 肥技术(如EM技术);化学改良技术;聚土改土 技术;土壤结构熟化技术 水土流失控制与保持技术 坡面水土保持林、草技术;生物篱笆技术;土石工 程技术(小水库、谷坊、鱼鳞坑等);等高耕作技 术;复合农林牧技术 土壤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 土壤生物自净技术;施加抑制剂技术;增施有机肥 技术;移土客土技术;深翻埋藏技术;废弃物的资 源化利用技术 大气 大气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新型能源替代技术;生物吸附技术;烟尘控制技术全球变化控制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候的固定转换技术 (如利用细菌、藻类);无公害产品开发与 生产技术;土地优化利用与覆盖技术 水体 水体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如加过滤、沉淀剂);化学 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水 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节水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集水技术;节水灌溉(渗灌、 滴灌) 生物因素物种 物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种子库技术;野生生物钟的 驯化技术 物种引入和恢复技术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乡土种种苗库重建技术;天敌引入技术;林 草植被再生技术 种群 物种保护技术 就地保护技术;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 分类管理技术 种群动态调控技术 种群规模、年龄结构、密度、性比例等调控 技术 种群行为控制技术 种群竞争、他感、捕食、寄生、共生、迁移 等行为控制技术 群落 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 林灌草搭配技术;群落组建技术;生态位优 化配置技术;林分改造技术;择伐技术;透 光抚育技术 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 原生与次生快速演替技术;封山育林技术; 水生与旱生演替技术;内生与外生演替技术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技 术;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4S辅助技 术(RS、GIS、GPS、ES) 生态系统组装与集成技术 生态工程设计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生态系 统构建与集成技术 景观结构功能生态系统间链接技术生物保护区网络技术;城市农村规划技术;流域治理技术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课题名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作者:薛子学号:2016b18022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老师:白福青 2017年 1 月 5日

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有限的土地又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加剧了城市河道的污染。设计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征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河道景观,而怎样保护它们,确保后人能够合理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河道景观应该是一种综合体,不但有物质上的,还应该有人文性质的。我们所讲述的景观设计是为人而提供的,而我们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目前的设计通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征,而且和河道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要素也应该放到设计中。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摘要: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 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 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 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关键词:生态;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 明建设活动。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理念,成为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 时代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职责的 明确,土地整治顺应这一时代背景,也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 实现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转型态势 1.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 土地整治以“粮食安全”理念为指导思想,目的是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兼顾追求节约集约、生态保护。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以新时代 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坚持生态文明战略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 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 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2更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土地整治的目标是土地的保护性开发,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 以粮食安全为引领,提升耕地数量质量。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 是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其含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空间布局, 选择最优的国土空间要素比配,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修复退化受损的山水林 田湖草生态系统,打造宜居生活空间、宜业生产空间。 1.3对象涉及国土空间全要素 土地整治的对象是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虽强调“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但仍以耕地为核心。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对象扩展到国土空间全要素,其内涵是国家主权管理地域空间内土地及其上的资源综合。整治 修复对象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之下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各类自然资源,也包括耕作农田、村庄屋宅、废弃矿山、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等非自然要素。 1.4范围涵盖全地域、全流域 土地整治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生态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区域, 安排整治工程项目,但项目分散,整体性、系统性不足。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 保护修复以“四区一带”为基础,推进全地域、全流域整治保护修复,协调时间空间、统筹陆域海域、兼顾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格局。 1.5更加注重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土地整治关注工程技术手段,土地整治四大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

生态修复是什么

生态修复近年来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是因为当下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土地整治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转型的发展政策决定的。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出生态修复的相关举措,那么什么是生态修复呢?我们可以先从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说起,再深入进行探讨。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主要围绕着恢复和重建两个主题。所谓生态重建就是通过一定的生态、生物或者工程技术的方法,人为地改变和消除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主要源头和过程。在这其中人类是主体,是生态重建的关键。必须是人为地主导生态系统向一个良性的过程发展。 而生态恢复是把当下的自然环境状态恢复到受到破坏和干扰以前的生态环境结构的一个过程。而恢复的主体是自然,是在没有人之间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这点和生态重建有本质的不同,容易发生混淆。 二、生态修复的方式 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具体如下: 1、恢复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影响经济的发展。采用人为措

施恢复。 2、重建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自然恢复有困难,进行人工生态设计,实行生态改建或重建。 3、保护对生态敏感、景观好、有重要生物资源的地区采用保护的方式。 三、、具体方法 1、矿山修复和边坡改良 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泥石流、滑坡等。多年采煤产出的矸石堆积在沟谷内,极易诱发泥石流等情况。而泥石流等防治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边坡治理,植被再造等。 其中工程措施是一种直接防御泥石流发生的治理手段,采取排导沟、护坡和挡墙等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可以稳定沟床和坡面物质,控制泥石流发生发展;生物措施是一种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的治理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植树种草,这里一般多采用客土喷播木纤维的方式进行。 所谓的客土喷播木纤维实质就是使用木纤维和种子混合各种适合草籽生长的材料再对边坡进行覆盖的一个过程,而为了使得基质可以更好的吸附于边坡表面防止被雨水冲刷,一般会提前对边坡铺设边坡防护网之后再进行喷播。 而通过矿山的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对缓和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轻危害,具有工程治理不可取代的作用,大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2、固废覆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封场后的土地如果不及时进行规划并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浪费土地、恶化环境,封场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缓解垃圾填埋场封场初期填埋气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_包维楷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资助项目KZ952-S 1-104的部分研究内容,得到中科院茂县生态站资助。 收稿日期:1998-06-05;改回日期:1998-10-06。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 包维楷 陈庆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提 要 结合近15年来在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和提出 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合理目标、恢复和重建的策略、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退化山地系统 恢复和重建 小流域系统 分类号 《中图法》 Q147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倍增、经济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变化[1]。人类活动已经干扰了地球上大部份地方的自然生态,我国亚热带森林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严重被干扰的生态系统占73.7%[2]。由于森林大规模采伐和破坏,荒地等非耕地向耕地转变,草场过度载牧和开垦,大量开采矿物,环境污染等干扰,已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彻底崩溃。但要确切描述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十分困难,各地区退化差异较大,退化程度不一,也没有全国性的退化调查。据保守的估计,我国退化面积达45%以上,退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3]。目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对退化系统的调查分类和退化现象的揭示[4~9],缺乏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特点、退化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实践开展得较早,举世瞩目的中国十大防护林工程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仍在继续进行,国家自然基金也在90年代开始资助有关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研究。已经大面积恢复重建了人工林如杨树林、杉木林、松林、柏木林、落叶松林、桉树林等,这些人工林在前期较好,后期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新的退化问题[10],同时,许多造林不见林,或形成大面积的低效劣质林,大面积恢复重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有必要对恢复与重建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关于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空间尺度 生态系统的发展在时间尺度方面有自己的动态特征。它们可以在几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其组分具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空间尺度,其规模和范围可以从局部到区域,一直到全球。在特定的规律制约下,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或属性,自身之间或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以流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经济流,生物流等)贯穿其中,既维持着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维持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呈等级的、分层次的、可以反馈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可测性、可比性、可控性及定量化的特点[11]。在系统中的每一要素组成只要状态发生了变化,它们一定可以通过“流”的相应改变(包括流的路径改变,方向改变,强度改变,流速改变等)去影响其它组成要素,最终波及整个系统,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也体现了系统的个体效应对于整体效应的贡献。退化的生态系统(逆向变化)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决17卷1期22~27页1999年2月 山 地 学 报JO U RNA L OF MO U N TA IN SCIENCE Vol .17,No .1pp22~27Feb .,1999论文编号:1008-2786(1999)01-0022-27 DOI :10.16089/j .cn ki .1008-2786.1999.0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